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07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调控好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 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对知识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 不轻易否定, 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 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 这样又方便又省钱, 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2 引导探索学习, 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 教师决不暗示, 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 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 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 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 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 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 我用这种方法, 你用那种方法, 气氛十分活跃。尔后,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 因势利导, 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班班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 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3 培养思维能力, 唤起创新欲望

3.1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 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 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 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满足的机会, 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 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3.2 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 再用实验验证, 通过学生自己的小手摆一摆、算一算,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 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并且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创新能力

4.1 渗透学习方法, 丰富创新内容

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 只用手势, 要求是:1) 必须用乘法;2) 限用自然数;3) 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 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 教师满意地点点头, 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 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小结, 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4.2 加强实践活动,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 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 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 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 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 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 培养其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应深刻领会全教会精神,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激发创新的动机

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

1.1 提 出问题 ,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学习时,注意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寓言《寒号鸟》时,有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在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用粉笔勾画石崖 )。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 ,你会听到从石崖的缝隙里传来小鸟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们就给这种小鸟取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 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用粉笔勾画杨树,拼贴上喜鹊画)。这一课的导入,教师以讲故事这一儿童喜爱的形式,加上简笔画、剪贴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1.2 揭 示矛盾 ,激发求知欲

如果探索“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研究问题、探索规律。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只有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师、生在教学产生互动,才能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学习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2.1 师 生互动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爱心带进课堂。如一个老师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让学生当黄盖 ,她则当“黄盖”手下的一员将领,“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她的提问。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着回答她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之花的理想场所。

2.2 生 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能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更能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 笔者指着板上用简笔画勾勒的画面问:“看着这种田人田里长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笔者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站桩等兔子时,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多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其间,我又让坐在下面的同学参与劝说,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局面。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3搭建创新的平台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过去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充分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及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开放型的课堂,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3.1 开放学生的眼睛 ,提供观察的机会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史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著名俄国生物学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开放学生的嘴巴 ,提供表达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创新人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语言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巴,教学今可通过学生独立小声说、同座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表达想象、结合阅读、作文教学让学生利用插图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继补结尾说、扩充情节想象说、转换角度想象说等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3.3 开放学生的头脑 ,提供思考的机会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思维固定,不能很好地启迪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创新意识的特征,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学生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措施需要有系统化、科学化、客观化的培养原则来进行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应该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贯彻数学教育理念,并融入创新化的教学措施。同时,创新意识培养原则也要建立在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学校软硬件条件、创新意识培养规律等条件上。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第一,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具有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创新化教育变革时,需要因地制宜展开教学措施和指导,顺从小学生的天性与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对于有趣、创新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感,教师可以在把握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化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四年级学生对赞美、鼓励比较憧憬,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时应该使用鼓励式教育、赞美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符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规律和特点。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创新教育,必须符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规律和特点。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过渡阶段,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加强,所面对的计算难度与数量有所上升。同时,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会深入学习关于各种图形的知识,如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结合训练。教师应该不断探究将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有机结合的路径,在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中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

第三,符合课堂的教学环境。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其自身在形象思维上发展得更为成熟一些,对于直接的感官刺激比较敏感。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环境,将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对小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除了多媒体环境,教学工具的有效使用和结合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等图形知识的时候,教学中应该具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自我探究,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基于上述创新意识培养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将结合具体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法需要搭建符合数学学习内容的情境,通过小组谈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辅助,并有机结合教师环境中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情境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运用在应用题型的解决中,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真实的发生场景。例如,在应用题“王红到超市想买一个书包、一双球鞋和一个足球,标价为:书包28元,球鞋35元,足球26元。王紅去超市至少要带多少元钱?”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商店的场景,摆放上述的各种商品,并利用纸张制作出各种币值的纸币,让学生能够在购买的交易行为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境教学中,能够使用生动、形象的创新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激发了学生创新行为的产生。

2.利用小组探究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个体教学和群体教学之间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将群体探究融入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四年级学生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课堂中为他们创造宽松、自主的群体学习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相互交流之中增进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三角形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导入,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形状、特点以及作用。在具体展开中,教师需要布置有关三角形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让小组通过手工制作、测量、相互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三角形的初级知识,让学生能够激发对三角形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后续的三角形计算和应用内容做铺垫。在小组讨论的自由形式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其学习创新意识。

3.利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养成及时总结与巩固的习惯。在传统的总结方式中,教师往往通过知识点复习以及习题演练的形式展开总结与复习,实际上这种总结的效果不佳,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创新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对每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谱。例如,在《平行与垂直》的训练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利用图形、图画、数字、文字等多样化的形式和色彩表现,将有关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内容、特征、应用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示范和引导,并且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总结中,提升自身在数学学习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科对于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基础,相关教育者应该注重在小学数学阶段的创新启蒙。小学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把握学生发展特征、数学教学规律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的原则上,创新数学教育路径,利用小组讨论、情境教学、思维导图等多种数学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在自主、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参看文献:

[1]刘文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64.

[2]唐胤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20.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才能将高中物理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诠释给学生呢?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新维度

高中物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需要创新出一套适合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而注重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升学生充分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首要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探究创新一个让学生自主學习的课堂环境,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对物理的兴趣。

一、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物理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导的基础学科,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学除了要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外,还要注意加入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在“酸能溶解一定的碳酸物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个鸡蛋放进盛有醋的碗里,过一段时间观察鸡蛋的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要求课程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应实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实现合作学习,切实打造全新的高中物理教学新维度。每一堂课,教师都要选择生活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重要的是把理论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复杂的社会中。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性思考

(1)重新打造教师定位,明确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从一开始的传授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明确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带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物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然而它又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物理是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但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物理案例便能很快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物理必修模块的主要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必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选修模块的内容: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原子结构与核技术、电磁感应等。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及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多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物理内容与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的教学趋势与生活越来越密切。

新课程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物理课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先会介绍英国的一位科学家法拉第,通过介绍这个科学人物慢慢引出这一定律的由来,讲这个定律的文化背景再讲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会鼓励学生去查相关的物理资料,课下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带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好地阐述了物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三、注重教学拓展,深化高中物理教学

现代物理虽然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生还是应该多少了解一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科普读物来加强对前沿物理知识的学习,并学会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衡量传统知识。教材再改,知识点还是有限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请物理学教授等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物理方面的实例,弥补物理教学中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修正,还可以加入一些物理小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地对出现的物理知识进行提问,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应掌握新的教学目标和课改理念,体现新思维方式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学生除了可以学到专业物理知识外,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乐趣,能让学生全方面地获取相关知识,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是一味“受众者”,教师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叙述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敢于质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小莉.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浅谈

[J].考试周刊,2013(31).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什么是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中作了这样的界定: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由这一涵义可知, 创新意识包括三个要素:“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品质属于动力系统,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属于智能系统, 强调独立思考;创新方式属于工作系统, 强调问题的一个序列:发现—提出—探索—研究。这三个要素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发展。

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 而不当的教育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教的, 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教。因此, 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个难题, 从实际教学中, 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创新意识。

2.1 营造有利环境,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外向和开发的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发现, 批评争论。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他的周围都有激发他灵感的人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老师挑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 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否定权威的结论。在这样的环境下, 就能够让学生突破思想上的一些禁区, 促进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创新意识涌现, 思想如脱缰野马, 一发不可收, 从而可能发现新东西。

2.2 发掘启动策略,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发掘启动策略, 也就是如何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起源于惊奇。我们也可以说, 数学起源于惊奇。好奇心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的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 还能促使学生学习对新事物产生敏感, 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好奇心、求知欲都属于内在动机, 而内在动机来自于认识不平衡。而当人们面临某一问题而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解决时, 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在教学中, 好奇心是学生的本能, 教师应该保护和张扬学生的这种本能, 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疑惑、惊奇承担风险。比如来自老师对学生的嘲笑、讥讽等。而且要让学生去挖掘, 去展现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奇异性。

2.3 构建数学过程,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数学是过程”, 数学的过程应该体现创新的教育价值观,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 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发展能力, 激发冲动, 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应该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 要使他明白:当学生明白的时候, 要使他产生新的疑问。数学的过程也应该体现新的基本方式,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起点, 是前提, 教学中要使学生“再发现”人类早以发现的文明成果。

2.4 提倡创新机会,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这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不断地提供探究性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有创新的体验, 教师要让学生具有表达问题的权利和信心, 让学生具有观察问题的空间、思考问题的时间等。这样的创新机会, 能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 数学实验

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好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提供实验材料,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中去, 亲自去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通过交流、探索、修正, 从而有效的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数学实验应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经过对材料的分析、研讨、归纳或比对推测出数学命题。

3.2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以数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为前提, 没有数学建模就无法提炼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以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3 数学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伟大的科学发现可以解决重大问题, 但是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都包含着发现的颗粒, 你解答的也许是很普通的题目, 但是如果他能唤起你求知的欲望, 驱使你去创造, 如果题目又是你自己解出来的, 你就会经历从事发现所必需的能力的紧张, 同时体验到胜利的快乐。”因此, 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金钥匙”。不同的课型应选用不同的题型, 基础概念课应选择以知识立意的探索性问题;技能训练课应选择以问题立意的开放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通过各种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3.4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有已成功的实践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如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一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训练题, 突出分类讨论的方法。

1) 集合{ (x, y) /x+y≤5, x, y∈N}中有多少元素?

2) 小张要用不超过500元钱买电脑的磁盘和单片软件。已知磁盘单价是60元, 单片软件的单价是70元, 问小张至少买2张磁盘3片软件, 有多少种不同买法?

3) 以连续掷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m, n作为点p的坐标, 则有多少个点落在圆x2+y2=16内?

3.5 数学应用

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 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同时数学应用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他使数学教学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前列, 可以从根本上体现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其应用价值。

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片段) 及简析

4.1 用开放题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听课激情

师:同学们取一张普通白纸对折并想象一下, 如果对折二十三次后, 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吗? (板书:223)

生: (齐) 啊!有这么高?

师:我们来想办法计算一下。 (板书:对数运算)

学生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很快进入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4.2 开放典型的“传统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一位老师给自己所教四年级学生提出:“每箱桔汁24罐。为了使250个学生人手一罐, 共需多少箱?”

这是一道传统的除法问题, 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算式250÷24, 而是写出了式子“250?24”, 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探索。

结果, 一些学生用加法——对24进行连加直至达到250——求出解答;一些学生用减法, 即从250里连续减去24直至最终达到0;还有的学生试图用乘法来求得解答, 努力去发现24与何数相乘得到250;另有一个小组采用了“实验”法, 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 并用垂直的平行线将它分成24个部分, 这时画一条水平线就生成24个小的正方形, 而又只需要通过连续作出这样的水平线直到得到250个小正方形就可获得相应的解答。

显然, 这种主动地积极探索对于学生喜爱上数学树立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这也正是人们能否成功地从事发明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

创新意识是人们推崇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渗透、孕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思维习惯和数学思维的意识, 使他们通过感悟形成思维定势, 在经过技能训练内化为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包括三个要素: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需要营造有利环境, 发掘启动策略, 构造教学过程, 提供创新机会。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建模、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学应用。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好奇心,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课堂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并非唯一资源,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改变学科本位论好消极执行教材内容的做法。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际利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思路和便于研究性学习要求, 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好针对性的部分进行重组, 把用教材教好教教材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把教学时数控制起来灵活运用, 以便有利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好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的统一,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创新、也就不存在或根本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也就没有本质的显现, 更不会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升到突出位置, 那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师本位论的教学。

1.2 传统观念的教学桎梏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就无法学到“纯真”的知识。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 教完全代替了学, 学生的思维被无形的束缚起来。学生根本无法学会社会生存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茫然中学生被教会而不是学会, 更谈不上会学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突出体现其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成为主动接受知识具有完全独立意义的发展的人。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也反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行数学活动的前提。

(1) 平等对待学生注重个别差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可厚此薄彼, 尤其对智力发展缓慢的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更要真情相拥, 善于发现其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在和睦的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融洽师生关系, 真情感化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达到这一理念的真正转化, 应尊重学生的尊严, 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把他们看成独立的、平等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充满灵性的发展的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以及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 才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积极的思考, 主导的学习。

3 在教学目标上,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 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潜质的前提,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 必需坚持“优等生吃饱, 待优生吃好, 特困生吃了”的原则。这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 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思维活跃, 拓宽思路, 大胆质疑, 激烈讨论, 仔细观察。这种目标的确立, 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也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师应创造性地鼓励学生“会学”并“学会”。创新意识, 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 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培养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会学”是学生在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善于发现新知识的前提下,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 “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实践中, 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导”, 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导”是前提, 学生的“学”是升华。因此, 课堂教学中必需注意“导”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 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的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在设计好“导”的前提下, 必需十分注重学生“学”的设计;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自学, 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 求“会”, 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前提和基础。当然,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 只有长久坚持,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4 练习中, 使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 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 则是在课堂练习中保证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 做到层次分明、有梯度, 既设计出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又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既新颖有趣, 又高于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乐学善思;使学生认识到, 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只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就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摘要:创新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数学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亦属于基础教育课程和体系的范畴, 为实现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体现时代观念、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科学论, 数学教学需转变传统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上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特殊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模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