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

2024-03-11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五多与两难”的情况,即药名多、作用多、应用多、机制多、不良反应多以及记忆难、应用难。为提高药物学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研究并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关联性学习法、歌曲记忆法、类比导入法、信息化教学法,在此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药物学基础;教学方法;学习效果

药物学基础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高度交叉渗透,是连接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桥梁。通过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临床各类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明确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药物的职责,对培养学生临床合理用药的观念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急救处理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遇到“五多与两难”的情况,即药名多、作用多、应用多、机制多、不良反应多以及记忆难、应用难。

那么如何把阻力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结合自己教授该课程的经历,将几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关联性学习法

我们在学习每个药物的时候,最重要的四个知识点分别是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而有的药物是通过与受体结合进而产生效应,所以还需要掌握受体的分布与效应,如果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单独记忆的话,即使付出极大的精力,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先生同样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突出了方法学的重要性。所以不妨使用关联性学习法进行理解记忆,即通过找到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以其中一个知识点为起点,层层推导,将其它的知识点逐个推导出来,从而减少记忆工作而增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例如,如果某种药物通过受体机制发挥作用,我们首先要记住受体的分布和效应,我们结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果是激动受体,则药理作用就和受体本身的效应是一致的,相反,如果这个药物是阻断受体的话,那么它的药理作用就和受体本身的效应是相反的,我们以受体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起点,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而藥理作用通过正推和反推的方法进而推出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笔者发现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本课程众多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能力。

2.歌曲记忆法

中职学生年龄小,虽然短时记忆能力好,可若用死记硬背的办法终究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们都爱听的歌曲《生僻字》、《小幸运》,把歌词替换为药物学里的各种药名以及临床应用,不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背诵难度也会有所下降。比如我改编的《小幸运》中的歌词:“对知识吸收有点首过效应,对考试应对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我需要一点卡马西平,平复我,躁狂的心情”、“维拉帕米我怕你,一腔的热血心跳加速怎能平,让我们辗转反侧的旋律,洋地黄呼唤音,如果你多用心,他会有多幸运”、“原来你就是我想要的阿托品,让我哭让我看清但愿长醉不复醒,哪些我分辨不明的西林,如今有氨苄明,这久违的安定,一尘不染的真心。”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方法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3.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一种特别的课堂教学方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传授者通过生活、现实等素材导入一些与课上理论知识相通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立体和清晰。

比如学习多巴胺时,告诉学生在爱情热恋期的时候,多巴胺会大量分泌,给人以甜蜜、幸福的感觉,多巴胺还能刺激催产素的分泌,消除女性的紧张和抑郁,拥抱时的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就是由此而来。继续拓展另外一种爱情激素叫去甲肾上腺素,当一个人遇见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时,是否感到面红耳赤、心中小鹿在乱撞呢?而这种砰然心动的原理就在于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和神经传导作用,会引起血压、心率和血糖的升高。为什么很多夫妻可以白头偕老呢?这就需要了解两种与婚姻有关的激素:内啡肽和垂体后叶素,走到恋爱后期的人们都知道,除了激情以外还有一种安逸、温暖、平静的感觉,从而填补激情过后留下的空白,所以人们常常会说“爱情走到最后会变成亲情”,而造成这种感觉的物质就是内啡肽,内啡肽和大家熟悉的吗啡非常相似,都有镇静、抗焦虑的作用,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温暖、亲密、平静的感觉,虽然这并不能让人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瘾。

教师向学生描述爱情就像是被苯乙胺推入爱河,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推动下熊熊燃烧,最后在内啡肽和垂体后叶素的影响下过上了平凡而温暖的小幸福,仅这一个案例就可以看出类比导入法的魅力,该方法使用起来效果不错。

4. 信息化教学法

配合一些APP比如学习通,实现随机点名提问,配合欢快的音乐,学生的头像出现在屏幕上,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避免刻意或者有意的点名让学生感觉疲倦乏味甚至不公平。使用实时投屏技术,可以在课堂上把实物投射到大屏幕上,方便学生清楚观察药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教学,课前提前把录制好的微课发到班级群里,尤其是本课程的实训内容,比如“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家兔瞳孔的影响”、“硫酸镁急性中毒及钙盐的解救”等实验,通过微课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可以在实训课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对药物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学生可能不是“昨天”的学生,所以教学方法也不可以永远是“昨天”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落脚点则是今后顺利与实际护理工作衔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我相信一定可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 张俊(1987年2月-),男,汉族, 安徽淮南,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药学。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我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外部环境,各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逐渐颠覆。中职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一些传统的单向讲解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因此,中职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需要及时地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综合实际情况,融合各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模式    中职    互联网    教育    生理学基础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关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关于信息化教学,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造一个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并在其中融入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在中职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全方位优化中职医学生对于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水平。

一、信息化教学基于中职生理学基础课程的意义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够良好,学习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在学习上的态度以及求知欲都不够完善的学生。因此对于一些先进的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掌握程度也不够扎实,对于后续的医学学习来说将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具备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学内容以及知识概念本身就很难理解,例如血型分析依据这类知识点,具备非常强的抽象性特征,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创建出和教学内容互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入到整个课堂氛围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讲述血液中血型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辅助,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当面临急性大出血患者时,应该要怎样对他们进行输血和处理,同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定程序来选取血型。创建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本内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转变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有效地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学习难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中的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展开自主性的探索,全方位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也能够使得课堂趣味性被全面增强,对于进一步培养优秀的学生来说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生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不够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组成要素,对于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医疗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够完整、各种多媒体设备过于滞后、无法建立“智慧教室”的问题。国家在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上相对来说不足,各种政策以及社会投资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小,因此很多中职院校在一些现代化信息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购置上完全不够重视,只是表面化的建设一些实用性不够强的智慧教室,使用在公共课的教学以及对外招生的宣传工作中。综合考量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需要讲解和背诵的内容非常多,同时课程安排也较为紧凑,想要申请智慧教室也比较困难,大多數的课程教学都是在一些基础的教室和实验室来进行教学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状况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对信息化教学的适应性与认知态度有偏差

很多学生都将信息化教学当作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休闲娱乐时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成果和教学大纲设计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院校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印象中都是影视、视频以及各种娱乐项目,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教学上,例如微课以及慕课等线上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阶段,适应性不够强,对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也不够端正,较为随意化,甚至个别学生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当作在课堂上进行娱乐的教学活动,而没有关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所能够展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和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最终导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成果和原本的教学大纲设计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也无法真正地提升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生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 整合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本质就在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类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整合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进行创新性的优化,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完整,优化整个生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中职生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平台,紧紧地围绕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和直观的模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完善,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站在实践的角度下,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中职学生的医学生涯学习来说,是打下基础的重要课程,但是在这门课程的入门学习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感觉到难以理解,甚至是无从下手学习,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了解到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运用。

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心脏的射血过程这个内容时,会将其分为两个时期:收缩期以及舒张期。而收缩期和舒张期又分为多个时期,整个心脏的射血过程知识点需要学生对其完整掌握,但是教师如果单纯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够通过大脑想象来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背诵,对学生后续的动手实践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但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在其中,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直观地了解到心脏射血流程,使得学生的记忆力被全方位提升。

(二)改变实验教学 实现科学数据分析与建模

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递以及课堂简单教学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例如在生理学基础课程中的细胞以及组织的形态变化,包括心率的转变等,都是无法通过大脑想象和肉眼进行直接观看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的。因此通过大量且丰富多样的生理学实验才是展开生理学教学改革,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来对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优化能够展现出非常重要的价值,再加上各类现场实验数据和计算机数据库的有效比对,科学合理地对各种实验数据展开分析,并建立出实验结果的模型,使得整体的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验课逐渐地实现科学化以及信息化。

(三)使用微课展开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微课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一些时长较短的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来构成的一类全新教学模式,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微视频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要求教学视频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具备一定的知识碎片化特点,也能够让学生实现自主化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展开随时随地的学习。现阶段,我国越来越多地学校开始通过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来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改革,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教学主题,在每一个系统的学习中,又能够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细节主题,教师可以根据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将每个主题制作成微课的模式来展开教学。

(四)教学评价信息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生理学基础测试环节,都是从总体上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很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和小组合作中的能力考评。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于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制定较为丰富多样的测试体系,依托于微信群、QQ群以及钉钉群这类先进的社交沟通平台,将一些课前需要预习的内容以及需要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的病例和课后需要复习以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展开量化的考核。在最终的考核分数中,这些内容需要占据一定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知识拓展等多個学习环节中,将被动性的听课逐渐转变为自主性的知识探索,能够以更加多维度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全方位优化生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了解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信息化技术和各类软件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抓住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综合实际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通过互联网来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欲望,使得中职院校的生理学基础课程逐渐实现信息化的改革,以帮助中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医学生。

作者单位:严华蓉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参  考  文  献

[1]赵仙.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生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之路, 2017,(01):123-124.

[2]刘博.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生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0, (34):166-167.

[3]孙静静.中职生理学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 2021,(10):241-242.

[4]周斌.中职护理生理学基础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 2019,(10):146-147.

[5]任崇慧.中职生理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J].职业, 2018,(07):66-67.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教学方法落后, “以人为本”分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

在院校,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疲惫感增强, 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原本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就比较难以理解, 如果失去学习的兴趣, 无疑使课堂显得更加枯燥乏味, 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我们“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相背离。

(二) 教学内容重理论, 轻实践

归根结底, 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做到在工作中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水平才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目前, 我们仍然是注重课堂上理论的讲述, 仅有的几节实践课也经常被占用, 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时代,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 只有保证教学内容同时代信息同呼吸, 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显然,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具有明显的老化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想, 教材内容的陈旧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

二、如何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一) 灵活运动各种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式, 其中“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适用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 能够在帮助学生梳理理论知识的同时,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 我们也可以将构建教学法积极地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构建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引领者和促进者, 学生才是构建的主体。通过正确利用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习由之前的“由外耳内”的满堂灌到“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例如, 在学习电子邮件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目前电子邮件的应用范围, 以及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掌握管理电子邮件技能对日后工作的影响, 使得学生对电子邮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指导每个学生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建立小组, 规定一定时期内小组内成员之间要用电子邮件来沟通, 构建出真正的学习情境, 最终让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相关技能。

(二) 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多媒体已经走进中职课堂, 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如此先进的教学资源及设备。当然, 我们并非是单纯的为了使用多媒体设备, 对其的使用是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计算机相关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 紧靠教师的板书讲解,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然后我们又不能再学习任何一个知识点时都带学生去机房体验, 特别是在学习硬件配置时, 我们也无法将计算机拆开, 使得学生了解其中器件。这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通过电子计算机下载丰富的资源供学生学习,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计算机形象, 这无疑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此外, 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 将一些课件、模拟试题等资源都转化成网络资源, 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素材。

(三) 实行分层教育, 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我们目前的招生情况,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甚至有不少学生还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 据统计, 新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将他们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组织一场计算机考试, 摸清他们每个人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 并以此为标准划分班级, 对不同程度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材、考核方式等。比如, 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使用更难一些的教材, 更好地扩展其知识储备, 而对那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 应该注重其基础知识的学习, 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我认为传统的考试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水平, 我们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 特别是实验课上的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升其动手操作水平。

总而言之, 计算机基础是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计算机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我们作为教师, 任重而道远, 必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各行各业都少不了计算机的身影。目前, 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每个院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 其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计算机理论及实践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简单介绍, 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燕燕.加强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训教学[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4) :241.

[2] 黄乐佳.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247-248.

[3] 张庆凯.职专计算机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成功 (教育) , 2010 (10) :178.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前言:我国是人口大国,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经费分担上占据了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家庭对高等教育过热投资,主观跟风求学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风险。就业问题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未来生活水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幸福指数。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综述收集多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以方便后人深入研究。

一、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舒尔茨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舒尔茨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漏掉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是家庭对学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如货币成本),以形成家庭成员的专业性人力资本,提高家庭人力资本存量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 相关文献现状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以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问题为主题的有183篇,以它为篇名的只有59篇。其中发表年度看,从1996年至2013年关于此话题的文章逐年增加,2008年12篇为最多,今年仅有6篇。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一是说明目前关于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方面的研究还是有欠缺的,没有引起重视。二是高等教育投资在家庭方面有积极影响,但确实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就业问题。

(二)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增加

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实践,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罗云、王义在2008年第6期继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中写到,家庭参入到高等教育投资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可靠资金来源。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国家财政支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承担部分高等教育费用,不仅弥补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也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武汉理工大学邱美凤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大量图表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经费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投入比例情况得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中,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在教育经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文章中,所描述的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出现的大小问题有很多,但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投资过度、教育过度与就业失衡、投资结构不合理等。

(一)投资数额占家庭总支出比重大,相对超标

在青岛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投资风险研究》中,作者运用图表很清晰地描述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军民各类生活消费所占比例,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收费偏高。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汇报问题研究》一文中讲到,从1994年我国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家庭和个体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这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可见一斑。

(二)教育过度与就业失衡

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教育和就业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均衡的问题。首先,提到最基本的就是教育过度的概念。宏观表现为知识性失业,它的主体是具备一定只是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无工作机会,成为显性失业者;一是有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屈就于就低层次的工作,即人才高消费,属于隐性失业者。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家庭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前提是获得收益,但收益既包括现金收益,也包括非现金收益,例如声誉、社会地位、社会重视程度等。因此,家庭在进行教育投资时,即使了解技术岗位的就业前景和收益比起普通的高等教育要好,但是碍于高等教育带来的非现金收益要远远超出职业院校教育,因此家庭和个人会出现“逆向选择”,坚持选择高等教育投资。

四、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问题的建议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充满热情,而高校毕业生率持续走低的事实已充分说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越低其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大,家庭遭受的损失也越大同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多,总之,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大不仅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程度,而且容易对社会产生不安定因素。

在《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中,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罗云、王义认为,应该合理引导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规避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他们认为现阶段政府应依法履行适应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预算管理制度,这是治理乱收费的源头所在,也是依法保证高校学费稳定和家庭承担合理的高等教育费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汇报问题研究》一文中邱美凤认为,应该理智投资,理性择业。调整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心态,理性对待投资;调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要在就业问题上为子女施加任何压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继峰.论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和收益[J],陕西,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4月第26卷第4期

[2]罗云,王义.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兰州,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3]谢秀英,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基本动因探析,当代经济科学,2000,2:95~96

[4]唐昕,董维春,刘晓光,从投资风险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问题及对策,2008,10,第7卷第5期

[5]西奥多·舒尔茨著,蒋斌等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Standard-based Education Reform),致力于统一和提高基础教育的学术标准。然而时至今日,50个州的课程及评价标准不一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鉴于此,2010年被称之为“巨大改革步伐”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正式颁布,标志着美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yudies science and techical subjects,简称《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作为CCSS的其中一份文件,鉴于以往州立标准存在某些不足而制定。《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制定上具有严格性,参照和借鉴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具体研制过程由多元主体参与;内容上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并分别对每个年级的标准作了规定,针对阅读、写作、听说、语言四个部分细化标准,达到了平衡性和具体性的要求;结构上具备连贯性和递进性,对K-12年级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作了规定,在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前提下,力求做到使学生学习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表述上具备清晰性和明确性,如简明扼要地指出标准的目标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

一、《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的启示

我国对课程实行整体管理体制。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全国统一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采取“一纲多本”的做法,但实施的力度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难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区的平衡发展。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如何确保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具有普适性方面给予我国一定的启示。

1.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启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由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简称NGA)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简称CCSSO)联合发起,是一次由州主导的课程改革运动。除德克萨斯州和阿拉斯加州,其余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以及2个海外属地的州长和最高教育长官均参与其中。虽然以“州立”(state)命名,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具了全国性标准和州立标准的双重特点。美国教师联盟曾指出优质课程标准必须是严格的、世界级的。因此,标准在制定时要对如下问题做出回答:标准制定者把哪些国家的标准作为比较的基础?标准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时查阅了哪些文本?是否参照了美国已有的优秀标准和资源?[1]《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比利时、加拿大(亚伯达省)、中国、英格兰、芬兰、印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课程标准,还参照了美国各州的优秀课程标准如《加州英语标准》等。此外,参与标准编制的除相关学科领域专家,还包括教材出版商、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大众等[2]。 由此可见,《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研制过程是围绕各利益群体多方博弈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人员构成具有封闭性和精英倾向,课程标准的研制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仅请了6位原课程组人员,以及科学院、北大、南开大学、北师大和首都师大的知名教授和教育第一线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学数学教师,总共14人组成研制小组[3]。自上而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确立标准的权威性和有助于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但只有知名专家组成的研制团队很难适应各方的利益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课程的制定能否适应学生的特点?学生所学内容能否为社会所认可?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有更多的思考和见解。因此,为使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应保证研制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2.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启示:实施过程的灵活性

课程标准的实施上,美国形成了全国性标准、州立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三级构架。联邦政府提供资助和指导,由学科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具体主持,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制定各学科课程的全国性标准,并颁布相关的计划指南、评价制度以及各州管理与开发课程的政策。各州在全国性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开发和研制符合各州的课程标准。地方各学区要为学校实施全国性标准和州立标准提供保障,将框架性的标准操作化和具体化[4]。《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由各州组织发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各个不同州和地区的特色,同时作为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它避免了面面俱到和统得过死过严的弊病。如规定了K-12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和应该学习什么,但并未规定教师如何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适当分配教学时间和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而我国的课程标准对具体的教学情况作出要求,如规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自由发挥。由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也不能预先设定。因此,课程标准无需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规定,应给予教师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上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母语教学的启示

在美国这样一个分权制的移民国家,如何制定符合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群体的课程标准,是值得考究的问题。英语作为美国的母语,《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对我国的母语教学有所启示。

1.教学内容的多元选择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英语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特质。课程选材上涉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等内容,还精选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示例读物文本附件中包含有:《英国这片土地》(England the Land)、《美国历史》(A history of US)、《黑人棒球联盟的故事》(The Story of Negro League Baseball)等,涉及国内外以及不同种族的历史和文化[5]。美国英语课程始终以培养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在训练学生实际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道德教育,使英语课程多功能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我国的文明史。母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更代表一种文化。课程标准的研制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注重弘扬主流文化,更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少数民族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等;不仅要宣传当今流行文化,也要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要涉猎民俗时尚,如中国复姓、春联趣谈、古诗词鉴赏以及古诗词中民俗节日的了解,凸显阅读的多科性;阅读选材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文史知识和军事著作等各方面;不仅要学习本国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如中外作家、作品专题,中外寓言、神话比较专题等。

2.教学资源的多元开发

重视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是促进母语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母语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这种单一的形式,其他多种途径如电视、电影、广播传媒等都为语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以网络为手段进行广泛的文化资料搜集、阅读和传递,不仅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以报刊为文本,广泛了解社会时事,积累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摆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区,成为一个“社会人”;以当地社会活动为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亲身经历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如9-10年级的课程标准中规定撰写评论性论文,要提出合理的观点,运用充分的论据支撑观点,并要求写作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和实地的调查研究来收集资料,扩展知识及解决问题。写作完成后要通过修改、编辑、尝试新的方法等增强写作功底 [6]。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母语教学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功用性。开发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的目标。要关注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就离不开实地的调查研究,融入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田野考察法是扩展学习途径的体现,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因此,多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多元教学途径和资源的开发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三、《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相关附件,如《英语初学者应用指南》(Application of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对初学英文的移民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如何运用标准,以及标准应如何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作出了相应说明。由于英语初学者的第一语言、社会背景、原有英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附件中指出对不同的学生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如增加额外学习时间、改善课堂环境和设施等,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和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公民社区,最终确保所有学生能平等参与母语学习者的交流中[7]。由此可见,《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特别关注标准对多元学习主体的适应性,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学生融入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能。

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交流,重要作用是交际。而保证交流和交际的重要条件便是对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英语在我国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形式。要真正掌握和习得这门外语,最根本的便是对于西方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认为,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交际双方遵循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反之则出现“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句义)去研究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解释其言下之意、弦外之音[8]。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对合作原则的理解,从而造成对会话含义的曲解和误解。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Austin)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着重论述[9]。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言外行为产生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meaning)是很难察觉和把握的。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词句的字面意义可以表达,但是特定文化和语境下的言外之意则是难以表达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因素制约着交际的进行。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应从语言发生的语境和文化入手,学习者应更多地关注信息的沟通即语言的意义。而当前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多地侧重于语言结构和英语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意义的理解,殊不知学习外语而不学文化是徒劳之举,脱离文化的外语学习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的学习。因此,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相关背景和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应扩展阅读范围,了解西方文化,在跨文化的交际与交流中提高英语水平。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自颁布至今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各州陆续声明采用此标准,在标准的实施效果上,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可供分析和参考。但是仅就标准的文本分析可知,《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具有平衡性、具体性、连贯性、递进性、清晰性、明确性以及严格性等特点,符合优秀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制定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实施上的灵活性对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标准中对于课程内容和语言学习的规定也为我国母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美国课程标准之标准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6).

[2] 周琴,杨登苗.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 宋维东.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9(2).

[4]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Appendix B:Text Exemplars and Sample Performance Tasks.2010-06-02.

[5]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ical Subjects.2010-06-02.

[6]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Application of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Z].2010-06-02.

[7] Jacob L.Mey.Progmatics:An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search Press,2001.

(责任编辑 杨 子)

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职护理职业的特殊性及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使男生从一入学就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压力。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高职护理 男生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男护士的需求,顺应这种趋势各大医科院校在护理学专业都相应增加了对男生的招收。然而护理在传统观念上似乎就是女性的专业,男性护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得到许多人的理解,因而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上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男生从一入学就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对高职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1 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就业率和低报考率对男生学习护理专业具有心理影响

在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医学部的老师通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边是各大医院抢着要男护士,一边的现实情况是学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男生寥寥无几,早已被抢光。

随着医院越来越青睐男护士,这些年来,每当高考前期,会有各种各样的宣传希望男生填报护理专业,但效果一般。例如,从2005年至今,武科大城市学院护理专业每年招收的男生不超过15人。到大一新生转专业的时间,尽管医学部是该校就业情况较好的学院,申请转入护理专业的学生有50余人,但男生为零。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会遭遇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专业的认同感会逐渐下降。

1.2对护理专业男生适应不良的认识明显不到位

虽然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来开展各项心理干预工作,但对护理专业男生适应不良的认识明显不到位。这些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不良心理问题。护理专业学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性,护理专业的男生作为“弱势”人群,成天生活在女生之中,加之传统观念护理工作是女性干的,他们对这些环境的适应及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男生绝对要大、要复杂得多,如来自同学、社会等传统观念的歧视,甚至嘲笑。

1.3男性护理学生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据一些研究的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显示,所有男生学习动力均是出于个人、家庭和就业压力。和其他专业男生及本专业女生相比,除了硬性规定参加的活动外,男护生参加集体活动大多不积极。他们认为活动本身吸引力不强,内容枯燥、形式主义严重,没有结合男护生的实际需要。但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干、入党、奖助学金评定等涉及个人实际利益时,又很在意并积极参与。这就造成了男护生个人实用主义色彩严重,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 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2.1对护理专业男生更多的关注

利用学校社团和社会媒体,对护理专业男生更多的关注。例如,《常州晚报》就曾经向市民读者全面展示了护理专业男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用生动的图文传递了护理专业男生“男子汉也能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心路历程、不懈追求和坚定决心。

2.2在专业教学安排更多的细节关注

在专业学习中,利用一些实例,例如目前美国的男护士已经占到了护士人群的20%~30%,坚定了他们对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男性从事护理事业也是很有前途的,有挑战性的,给学生介绍一些获得卓越成绩的男性护理,如2003年获得第39届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的中国藏族男性护理——巴桑邓珠的光荣事迹。通过这些方式树立学生对于男性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心。

2.3让学生了解男性护理的长处

男性在担任繁重体力劳动时具有生理和体力上的上风。碰到突发事件时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男性的稳重果敢能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性护理更轻易获得患者的信赖,在护患沟通中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护理是一项集脑力、体力于一身的高压力性职业,需长期倒班,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尤其在急诊,外科手术室,精神科等科室,更是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果敢有力,当机立断等特制,男性护理的加进无疑会使临床护理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使护理工作更加优质高效。

男性护理非常受男患者的欢迎。据调查,男患者比女患者更愿意接受男性护理的护理,男性护理在给泌尿外科的男性患者进行导尿、备皮等操纵时会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尴尬情形,所以在涉及隐私的操纵中,男病人可以欣然接受男性护理的护理。这对于心理护理的深度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外,有利于护理团队发展。 护理队伍成员的单一性别现象,使公众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很轻易使人们将护理看成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也使得人们将护理职员看成是弱势群体,女性护理工作者也可能由于长期得不到来自异性的职业认同而使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男性的加进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招收护理专业男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情绪稳定、外向等人格特征的塑造对培养合格的身心健康的男性护理人才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瑜. 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0(8).

[2]刘琳琳.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培养探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

【作者简介】

杨秀兰,女,1979年出生,汉族,讲师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工作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

上一篇: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收入分配的个人所得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