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范文

2024-03-27

双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1 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利用差异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的不同, 使学生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l) 教学之前存在着差异。如生理、心理、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2) 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3) 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存在着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学生间的差异不仅是不可能消除的, 而且还可以成为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应注意到学生之间差异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难, 而且要认识到学生差异中所蕴含的教学动力之源。利用“双主互动”合作式教学可以把“差异”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2 营造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

(1) 明确师生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不完全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不会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 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应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通过“实践—认识—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乐学、善学的“主体”。

(2) 创设课堂问题情景。问题是物理的心脏, 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从物理问题入手, 包括问题提出的方式、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师生就问题解决进行活动的方式上进行变革, 将有利于学生在物理认知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把所要探究的目的告知学生, 切不可只有教师心中有一定目的, 而让学生在不清楚探究的目标和方向的条件下进行盲目的“探究”。而且学生知道了明确的探究目的, 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要解决一个明确的问题, 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学生探究的能力只能在一个一个问题的不断探索和解决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经过亲身体验和探索得来的结论, 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也才会加以应用。因此,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能在实践中准确到位, 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而不需要做过多的预先安排。

(3) 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双主互动”合作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 并不要求指向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而是要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获得启示和意义。教师、学生作为能动个体, 对同一问题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在讨论中, 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当堂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互不保留, 不隐藏, 信息保持对称。这种多元化的视野有利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 从而打破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思维定势, 反教条和标准答案, 注重批判反思, 让学生学会追求新奇、多样的结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思维空间,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和创新性;在讨论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表不同见解, 在争论中提高认识。通过课堂讨论, 不但加深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逐渐增强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种融洽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 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给予补充和更正。

3 改变学生评价机制

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考高分, 把考高分看作是自己学习成功的标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淡化竞争,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 给每个同学都创造施展自己才能体验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双主互动”合作式教学中强调组内合作, 组间适当竞争。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而不针对个人, 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给每个小组赋分, 小组每个成员加相同分数。充分体现了小组的成功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而激励小组成员间更好的互助合作。然后根据每次小组成绩列出表格,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完成自己学习任务, 进而也为小组的成功做出自己的贡献, 形成强烈的个体责任感和成就感。将小组平均成绩、个人的作业成绩、期中、期末测验成绩采用标准参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期成绩。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外部动机, 每次合作成功的体验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总之, “双主互动”合作式教学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决定奖励与认可的观点与做法,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它对于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 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了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从分析学生间的差异出发, 对“双主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等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主互动,物理教学,学生差异,学习情境,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宝忠.合作教学浅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 (4) .

[2] 高向斌.合作学习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管理, 2000 (11) .

[3] 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 1998 (3) .

[4] 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5) .

[5] 林苑.探索合作教学论,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

双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解决字词, 粗读课文, 概括内容

预习课文, 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 解决字词, 扫清障碍, 弄清课文的主旨。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特别是初一学生, 我提倡“读”, “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 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 不添字, 不漏字, 不换字, 不读破句, 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学生在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这时, 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 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 然后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 查出这些字音, 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 然后就是朗读课文, 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 大声诵读,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 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 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 思想意义, 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 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 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弄清课文的大意, 概括内容。记叙文抓住六要素来概述, 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 写了些什么, 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作者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性能、功用等是什么, 或者阐明的事理是什么。议论文指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

二、分析课题, 分析结构, 归纳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透视”美景的“窗口”, 充分利用这个窗口, 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有的题目启人深思, 例如《敬业与乐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 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 记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等。有的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如《羚羊木雕》等。

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层次划分, 了解段落大意, 知道课文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进而对全文结构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层次划分的时候, 还要把握重点, 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 略写的是什么。比如《曹刿论战》中, 作者重点刻画了战前战后与鲁庄公的对话, 而这正是文章的中心, 突出曹刿的远谋!

通过以上的预习, 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真切的把握, 这对解读文本很重要, 既有习惯的培养, 也有能力的培养。

三、了解背景, 分析重点, 了解写法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 有针对而写, 有感而发的, 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比如课本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 有些内容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对背景资料的掌握并不难, 在平时的练习资料上一般都能找到。

在了解课文的重点之后, 应在教师讲解之前, 进行尝试性分析, 而不要被动的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 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论证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 对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所了解,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合课文, 做课后题

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 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在课前预习时, 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 动手做一做, 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 还有哪些不足, 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 不会做的等上课时,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当堂解决, 这样带着问题上课, 效果会更好。

五、联系实际, 写写感受

预习课文, 不要只停留在课内, 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 联系生活的实际, 写写感受, 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如, 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 不妨亲自到野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发现春天的美丽, 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 感悟春天的勃勃生机, 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了牛汉的《华南虎》不妨想想:“假如我就是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 当时你会怎样想呢?”“假如你是观众, 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 你又会怎样想呢?加深对课文的反思体验。

六、记下疑难, 课上解决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 通过默读思考, 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节约了时间, 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上一篇: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总结范文下一篇: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