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

2023-11-13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化;制度创新

1 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1.1 市场经济是城市经营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经营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城市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下,对于城市的治理方式只有城市管理,并不存在城市经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舞台,而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独立经济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城市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1.2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开始像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间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只讲生产,不谈经济,城市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商业上的竞争,也就不存在城市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竞争的威胁。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进行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8.96%上升到37%。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建设的历史欠帐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昂需求,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为了拓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一些城市政府尝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的资产进行重组、营运,以挖掘这些资源潜力形成的收益来支持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1.4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流动性

城市要发展,各种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级生产要素,如资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和研发,但这些高级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而,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获取竞争中的有限资源。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流动性使得城市经营成为必要,这是导致城市经营的经济原因。随着中国加人WTO,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国内资本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竞争会愈加激烈,因而对城市的经营愈显重要。

2 现阶段城市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以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

从根本上说,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方式没有处理好城市短期建设扩容与长期规划发展的关系。重视城市建设资金筹措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城市在土地、空间、文化等城市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忽视了服务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环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忽视了城市资源经营对于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资金导向的经营城市思路使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以及经营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并已构成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而在根本上,这些问题恰恰是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运用的必然结果。

2.2 城市经营就是要城市化

城市经营的内容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建设与强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仅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供剩余人口,还需要非农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也需要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设施,而这不应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中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作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等要素市场的中心功能。鉴于城市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通过城市经营提供资金和各种能量的支持。但是,如果将城市经营的内涵仅仅定义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投入的市场化运作上,则可能产生误导。

2.3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而某些地方城市经营首先强调的是搞好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城市经营战略,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以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经营的主要客体来获得经营建设资金,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难免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忽略了城市经营更为重要的内容。按照这种理论以不可再生资源的经营与炒作换来的是房地产的投机和城市经济的泡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3 推行城市经营需要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3.1 加快建立与健全适应城市经营的政府管理组织架构

政府部门组织架构必须适应城市政府职能的实现。通过合理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退出机制。在功能导向条件下,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职能是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调整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妥善解决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越位”现象。同时,通过重新架构政府管理组织,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改变城市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错位”与“缺位”的现实,从制度上保证与提升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

3.2 加大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在构建合理的城市政府管理组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事权后,就得对城市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实现各职能部门事权财权的统一。但是,由于城市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作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市政债券上,积极推行市政债券的发行。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发行的用于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是不允许的,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许有赤字,也不许举债。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和城市政府的一定财权与事权的获得对市政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要求。另外,巨额的居民储蓄所蕴藏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也给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了资金支持,这表明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应该及时修改相关法规,准许城市发行市政债券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可先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推广。

3.3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赢利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郊区的村民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区建设,给予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机会,提高公众在城市经营中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茜茹.城市政府运营理念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2] 洪银兴,周诚君.城市经营和城市政府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3,(8).

[3] 于洪平.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建设问题,从协同观视角系统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内涵。应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初步构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内部创新动力系统和外部创新动力系统两个子系统及其各构成因子相互关系,以期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协同论服务创新动力系统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Dynamic System of Service of Public Library

HE Dandan

(Shenzhen Librar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6)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synergy; service; innovation dynamic system

0 引言

服务创新是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形势和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新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范围、引进科技新成果、改善服务手段的一个过程,①是公共图书馆存在和发展永恒的主题。从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实践来看,公共图书馆创新动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①-⑧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从协同观的视角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创新动力系统。

1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的协同分析

1.1 协同论基本原理

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各学科领域中有关合作、协作或协同问题。协同论是研究复杂大系统在一定外部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的机理和共同规律的理论。⑨⑩协同论用序参量描述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的宏观行为。一个协同系统可有一个或多个序参量,各序参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序参量是子系统共同运动的结果,是用于表征和衡量协同、合作效应的。当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处于无序狀态时,各子系统独立运行,不存在合作或协同关系,序参量不能形成;而当系统接近或处于临界点时,各子系统之间产生关联或联动效应,形成协同关系,促进序参量的形成。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是一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如何协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合作达到不断发展、持续创新的目的,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系统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协同论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协同分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中,各动力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各构成因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使系统中各因子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从而促进系统形成有序结构,构成服务创新动力系统。

1.2.1 创新动力系统主导性序参量分析

由于序参量的特性是序参量支配子系统,子系统伺服于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这一系统非平衡相变的过程正是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当几个序参量力量均衡时,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处于合作状态,系统呈现有序结构;而当系统出现拢动(即微涨落)时,几种序参量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序参量之间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只有一种序参量(即超序参量)主宰整个系统,其它子系统随着序参量所规定的模式而变化,并最终达成协同一致的宏观局面(即巨涨落)。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系统中的各序参量虽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服务创新工作的自身规律,必须有一个具有卓越创新精神的管理团队带领图书馆员工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创新动力系统各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与其他几个序参量相比,管理团队主导着整个系统的序参量,即服务创新是在管理团队主导下,促使整个创新动力系统协同与合作,形成创新动力系统的巨涨落,从而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工作。

1.2.2 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促成创新动力系统自组织

协同论认为,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和平衡,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时空有序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自组织。因此,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就是系统内部自组织过程。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内部同样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因此,要使动力系统能够实现自组织,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动力要素之间或构成因子之间的自觉协同合作,需要一种非强制力来影响图书馆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形成协调一致的自觉的行为,达到自组织意义上的协同。由于图书馆服务创新活动最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笔者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视为这种非强制力量,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最根本驱动力。由于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服务创新动力系统中的其他成员能自觉地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实现系统目标过程中,激发出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觉的自组织行为。

2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构建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由2个子系统构成:内部创新动力系统和外部创新动力系统。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中,如果外部创新动力尚未达到临界值,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子系统间不存在协同关系,不能形成序参量;而当外部创新动力达到临界值,各子系统间形成协同关系,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促使序参量形成。服务创新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各自包括若干序参量:内部创新动力系统序参量为人才价值驱动、管理团队创新精神、激励机制催化和创新能力保障;外部创新动力系统序参量为公众需求拉动、文化服务竞争、科技进步推动和政府行为支持。

2.1 内部创新动力系统

内部创新动力系统由人才价值驱动、管理团队创新精神、激励机制催化和创新能力保障等因素构成。

2.1.1 人才价值驱动

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满足“自我”和价值体现。图书馆人才价值驱动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服务创新行为实现个人价值,主要包括图书馆通过服务创新对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服务创新成就感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图书馆从事服务创新工作的双重功能。只有当服务创新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时,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才能持续作用。

2.1.2 管理团队创新精神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团队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建立团队成员的共同远景、树立有凝聚力的团队领导等途径来加强团队的管理,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管理团队创新精神体现在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心和危机感等方面。此外,管理团队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能够带领图书馆员工持续开展服务创新工作。管理团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力量。

2.1.3 激励机制催化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组织者为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一致,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实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和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要求、价值观等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创新中必须充分调动服务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工作人员的创新欲望、服务态度、工作积极性等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奖励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推动服务创新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

2.1.4 创新能力保障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能力表现在良好的管理、高效的制度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等方面。公共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必须持续提高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更有效的发挥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经费设备资源的作用;必须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强化创新能力的保障和培育。

2.2 外部创新动力系统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创新动力要素的协同与耦合作用,需要由外部创新动力系统提供基本条件。外部创新动力系统主要由公众需求拉动力、文化服务竞争力、科技进步推动力和政府行为支持力构成。

2.2.1 公众需求拉动力

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目的和归宿,为图书馆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空间和服务动力。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深刻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益,促使图书馆持续开展服务创新。社会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求,人们休闲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

2.2.2 文化服务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机制激发创新行为的重要动力因素,随着我国信息资源服务和公共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文化服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表现为信息产品与现代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信息服务、品牌服务与创新服务的竞争。公共图书馆若要在文化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与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服务创新,才能以一流的服务品质和卓越的竞争能力,打造优秀而雄厚的图书馆服务品牌。

2.2.3 科技进步推动力

Keegan和Turner (2002) 认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和外部技术组织的良好交流。Kuusisto和Meyer (2003) 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是服务创新的关键推动力。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软硬件系统、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服务资源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加密切,服务创新所涉及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服务方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技术进步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

2.2.4 政府行为支持力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扶持力度。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指导方面的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政府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服务创新的触发器,它可能直接促进某种创新,也可能引导新规则的产生。由于图书馆服务效益显现的长期性,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短时期内无法直接显现,因而在文化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政府的介入可以运用公共财政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也就是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快速发展。

3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协同因素互动关系分析

3.1 公共图书馆内部创新动力系统相关要素相互关系分析

公共图书馆内部动力要素对于服务创新活动具有主导性作用:首先,管理团队的创新精神是服务创新的最核心力量,是引导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主导动力。其次,人才价值取向对服务创新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一个乐于服务、甘于奉献、善于奉献的员工队伍能够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体现的自我满足能够使服务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第三,内部激励机制对服务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高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创新潜能,促进员工高效率地完成服务创新任务。最后,创新能力保障不仅影响着管理团队的创新决策和高效执行,而且在服务创新全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公共图书馆内部动力系统各要素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具体表现为:人才价值驱动可以通过合理建议对管理团队创新精神和内部激励机制产生积极影响;管理团队创新精神对价值驱动起促进作用;而内部激励机制对管理团队创新精神、人才价值实现和创新能力保障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等。

3.2 公共图书馆外部创新动力系统要素相互关系

公共图书馆外部动力要素对于服务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公众需求是服务创新最根本动力。公众需求变化趋势、文化品位等因素直接影响服务创新发展动力的大小。其次,文化市场竞争是公共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外部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蕴藏在创新者中的动力不断迸发出来。当图书馆面临其他文化服务场所的强大压力时,就会充分认识到服务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服务创新活动就会不断展开。第三、科技进步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促使公共图书馆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向不断迈进。最后,政府行为支持是公共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活动的外部推动力。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指导方面的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柱。

公共圖书馆外部创新推动力要素同样具有复杂的协同关系,表现在:公众需求和科技产品应用对政府支持起到促进作用;政府支持和文化市场竞争对服务创新的开展起到指导、扶持、激励的作用。

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内部和外部创新动力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促使整个系统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化,促进服务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公共图书馆创新动力系统协同因素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公共图书馆创新动力系统相关要素互动关系

4 结语

通过分析得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只有通过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内部和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发生协同效应,才能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孤立作用,在序参量的主导下,形成整个系统的协同效果,促进系统形成有序结构,提高系统整体效能。因此,在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要不断进行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科学调整,使创新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自组织作用不断强化,从而使系统要素产生相互默契合作的协同作用,令序参量不断变大,促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动力,强化服务创新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注释

①詹福瑞.谈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1):2-5.

②程焕文.岭南模式: 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15-25.

③王宗义.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47-51.

④于良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79-80.

⑤赵晖.图书馆服务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7-79.

⑥赖晓云.试论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4(4):18-20.

⑦束漫.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⑧金雪梅.试论图书馆内在创新动力[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39-42.

⑨[德]哈肯著.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⑩Wolfgang T, Hermann H. The functional aspects of self-organized pattern formation[J].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07, 25 (1) :1-15.

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56-60.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其可以体现出高校的教学质量。只有确保良好的学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需要调动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对学风建设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学风建设;引领作用

学风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及是现代的素质,可以影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通过高校的学风可以体现出学校的育人环境、办学品味以及社会声誉,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需要注重学风建设,营造优良的学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的作用,带动学风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1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尤其是新入学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还较为不适应,更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方向,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以考试为学习方向,缺乏阶段性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

1.2 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使得他们的专业思想也不稳定,让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的学生觉得学习不是很重要,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这让他们对学习较为懈怠,对学习缺乏自主能动性。

1.3 学习习惯不佳

有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学阶段教育的特点,没有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没有及时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够正确。

1.4 师生交流较少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当期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好了,在课外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也没有交流及沟通的机会,这样会让学生的学习带有盲目性[ 1 ]。教师需要多和学生沟通,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

学风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工作,上面提到的学风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高校德育需要注重这些问题,积极的思考改变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风气。科技创新有效的将专业知识及科研实践能力进行有机介个,通过科研项目研究、科学竞赛、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科研展现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应该积极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2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学风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工科研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具体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科技创新项目等工作体现。其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学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从中不断锻炼及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其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打开学生专业能力视角,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 ]。科技创新活动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教师通常会选择那些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去参加,这也让科技创新活动更加吸引优秀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专业能力差的学生则缺乏吸引力。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是在专业能力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及提升自己。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还可以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对当前学校中的学风进行改善,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积极建立工作机制,将学风建设同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有效连接,转变当前学风。

3 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策略

1)当前高校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同学风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其目标也是为了找出学风建设中的问题,结合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合当前已有的资源,充分开发学风建设的潜力,建立出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让高校内可以学习氛围浓郁,能够对学生当前在学习相关问题上的问题,比如专业思想、考风考纪、学习动力、目的、习惯等,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有竞争力。这就需要能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的教学资源,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的专业学习思想能够稳固,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优化当前的学习及考试风气,增加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二者结合的工作机制,需要结合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创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工作机制,充分动员所有的教师及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去改善学风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高校应该综合管理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活动综合的组织性,建立有效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可以有效的进行沟通,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通过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具有学习动力。教师要通过增加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及成就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立竞争环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让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3)结合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情况,应该整合全校的力量,建立健全的科技創新组织,注重对其规划,建立全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计划,促进学生建设。要结合学生整个大学学校生活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交流及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平日中也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将学风建设同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工作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工作带动高校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宝成,葛佩富.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

[2] 徐子东,王崇倡,任东风.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测绘学科为例[J].矿山测量,2011(12).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江苏警官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5SJYSQ07)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要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给农村职业学校明确了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为此,学校围绕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科学定位,确立了“服务三农、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以“为农培训、助农增收”为中心,持续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彰显出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一、新型农民培养举措

(一)办好涉农专业,开设农民中专班

学校高举“农”字大旗,在办好种植养殖、农机使用与维修等涉农专业基础上,坚持农、科、教相结合的“送教下乡”活动举办新型农民中专班。

新型农民中专班是一种特殊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班,学生年龄不一,文化知识素养差参不齐,还肩负着生产经营、养家致富的义务。为实现学生学习工作两不误,理论提升与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学校按照“农忙少学,农闲多学”的灵活学制方式。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严把考核关,将课堂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生产效益与学业成绩挂钩,中专学历与技能证书融合,让中专班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为。

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活跃的农村经纪人,年富力强的农村基层管理人,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拉动了江津花椒、江津柑橘、江津富硒农产品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了江津农业园区向国家示范园迈进。

(二)科教结合,抓农业产业化培训

1.为农培训本土化

学校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成立院坝学校,把职业教育办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开展了以花椒、柑橘、橄榄、富硒农产品为主的种植业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学校还组织起一支由校领导、专业教师、农村“土专家”、行业“农艺师”、“工程师”的新型师资队伍,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先后编写了49种乡土教材,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

2.科教结合产业化

学校培训时注重开展农技推广,先后在先锋、李市、支坪等农业大镇实施校村联姻,让涉农专业教师到村担任科技顾问,帮助农民转变农业科技观念,先后成立了“科技为民服务团”、“科技为移民服务团”、“移民培训讲师团”等团体,为全区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3.培训服务集团化

按照“市场运行、龙头带动、多校、多行业一体、校企结合、村校共建、种养殖大户参与”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人才培训、就业引导、技能提升、创业指导、法律援助”为纽带,以校企共赢、村校共建、农民获利为基本目标,创建江津区农民信息资源库并组建重庆市江南农民工培训集团。

4.培训就业一体化

提升农民技能素质,搭建平台让所有参训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全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影响

1.培育农技人才,架设致富金桥

学校农村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让数以千计的当地农民成为本地的增收致富带头人。正是这群致富能手们,成为当地活跃的经营者、管理者,带领着广大村民建设美好新农村,规划小康农村的美丽蓝图,为农民架设了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金桥。

2.调整农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

我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成就了运用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打造花椒、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品牌和产业高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让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拉动了我区经济的发展。

3.服务农业园区,促进园区升级

特色效益农业推动着江津现代农业的大发展,近年来,学校以“三农”为特色围绕产业抓培训,使得江津农业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如德国亨嘉、台湾金之灿、澳门恒河等国外优质、先进农业企业入驻江津,积极推动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向国家示范园迈进。

4.服务农村经济,健全职教体系

在整个“为农服务”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与实践,贴近“三农”育人才,送教下乡,走出校园办职教,在成教学校里讲理论,在农家院坝中说实训,在田间地头上教实作,初步建立起“长短结合,以短促长”、“就地转移培训与输出转移培训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提升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人才培训、就业引导、技能提升、创业指导、法律援助为主的为农服务体系。

学校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发展全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根植沃土,服务三农,学校将牵头组建重庆市江南农民工培训集团,聚焦涉农培训资源,搭建更加广阔的农民技术教育平台,努力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职教品牌,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基础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国际一流科研基地、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国家高水平智库、国家科技金融发展助推器等特征。
一、建设郑州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与重大战略意义

(一)郑州实施一系列国字头战略规划的需要

借助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是提升科技创新高地载体平台建设、放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理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大事。

(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平台。

(三)助推河南省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因此,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必须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

(四)河南省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需要

只有建设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让中原更出彩。
二、环境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全球创新行动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河南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方向,提供了历史机遇。

2.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布局带来新动力。郑州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郑欧班列的运营和航空贸易促进了河南与沿线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为河南打造内陆开放型创新高地提供了良好契机。

3.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政策红利。特别是在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落户郑州,制定了许多超前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4.为自贸区建设带来新优势。自贸区将为河南省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探索新的科技、经济、市场乃至政府运行机制。

5.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新契机。郑州大学入选“双一流”高校,将为郑州市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本土化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外部,周边区域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对创新资源的竞争更为明显,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在基础研究、产业基础、高校资源、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内部,现阶段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前沿科学成果、科学领军人才素质亟需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与联合科技攻关力度亟需加深。

(三)优势或基础

1.河南省自主创新基础牢固,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优势明显,各类高端创新平台相继落地,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稳步推进,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2.郑州市创新驱动优势明显。郑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20%,集聚了全省优质的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国家战略平台叠加、主导产业、开放式创新、区域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等优势明显,且得益于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溢出,郑州市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发展劣势及存在的问题

1.河南省创新驱动存着明显缺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型人才有待加快集聚,双创平台建设有待提速,创新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创新生态体系有待优化。

2.郑州市科技创新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领先科技资源较为分散;二是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缺乏渠道;三是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四是工业供给结构总体依然偏重。
三、总体框架思路

(一)总体思路

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立足郑州,辐射中西部,以农业为核心,聚焦农业、生物、信息、装备、能源、环境六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六大原则”,即坚持高端引领、问题导向;坚持多方推动、发挥优势;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坚持体制突破、激活要素;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坚持科技引领、产业为本。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申建郑州综合性國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到2035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

(四)总体布局(建设重点)

总体布局是“4+N+1”科创框架体系。“4”是指沿黄河建设四大核心载体:国家实验室(包括国家级研发中心)核心区、大科学装置核心中区、教育科研核心区和成果转化核心区;“N”是指在每一个核心区中规划建设“N”个科创平台,即建设“四个一批”科创平台;“1”是指一体化国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构建科创与产业无缝连接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五)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滨黄科学城”或“黄河科学新城”,集中承载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科技创新中心。优化“滨黄科学城”或“黄河科学新城”“四大核心区”空间布局:在郑开科创产业带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在高新区等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在西大学城和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教育科研区”;在高新区、郑东新区、经开区、航空海港区等地布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战略布局,实现错位竞争

一要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河南省核心战略。二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创新。三要着力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四要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二)强化集聚地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创新布局集聚。集聚任务最突出在郑洛新,其后依次是郑州大都市区、“一级三圈八轴带”及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二是推动产业布局集聚及转型。增强“核心一轴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及辐射带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集聚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创新型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三)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生态构建

一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二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网络。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要强化政府引导。二要强化市场主导。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创新型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健康是經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渠道,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以社区养老视域为入手点,以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以期为茂名市城市社区养老工作稳步推进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

在社区养老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渠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在城市社区养老工作稳步开展进程中,合理配置体育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社区内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可以为我国整体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提供依据。因此,结合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情况,对其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优化对策进行适当分析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广东省茂名市城市两个市辖区茂南区、电白区的社区针对老年人所开展的体育资源服务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相结合、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东省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1]。

二、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研究结果分析

(一)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状况

根据2005年颁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相关内容,城市社区体育资源人均室内、室外面积应分别在0.10~0.26m2、0.30~0.60m2。截止至2019年初,茂名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m2,远高于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面积(1.66m2)。现阶段茂名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主要以老年活动中心为载体,体育设施内设备器材种类主要包括麻将、织毛线、阅读、棋牌、合唱团、戏曲、乒乓球、仰卧起坐、转体训练器、单杠等几种类型。整体规模较小,且种类较单一,功能锻炼目标不明确。

(二)茂名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组织服务经费来源

经费是茂名市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的保障。从现有调查结果中可得出,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虽然均有一定比例经费投入,但是政府拨款仍然为主要形式,企业赞助、个人赞助占比较小,甚至存在无经费支持的情况。

(三)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情况

根据前期调查,得出茂名市现有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情况如下:

如表1所示,茂名市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存在管理人员工作精力不足,缺乏专业经验、待遇过低等问题。同时组织管理机构也存在经费短缺、场地面积小、缺乏指导、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三、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问题

(一)物质基础薄弱

我国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规定城市社区内应具有体育场馆设施。至少应设置一个能容纳1.5万人以上的体育场及容纳2千人以上的体育馆。但是现阶段茂名市城市内社区体育场、体育馆建设明显不足。甚至部分社区仅具有体育场馆设施预留用地,没有足额预留。

(二)专业指导人员缺失

依据我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养老目标,现代城市社区老年群体对精神需求供养要求较高,但是现阶段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人员与老年体育锻炼要求具有较大差距[2]。无法为老年人体育锻炼、简单康复提供个性化指导,制约了体育养老工作正常开展。

(三)缺乏个性化体育资源供给

现阶段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千篇一律,缺乏个体特色,也无法为社区内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不仅抑制了老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无法保证社区内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应用。

四、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对策

(一)夯实城市社区体育基础

针对现阶段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存在的规模小、种类单一问题。政府、社会层面应明确自身在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地位,加强社区体育养老公共资源服务宣传及扶持力度。在直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还需要强化自身职能[3]。完善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有关政策,激励社会层面及个体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工作中,为社区老年文化服务中心、老年之家的建设提供充足支持。同时针对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失问题,茂名市可以在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即以构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为目标,组织社会层面机构构建纯公益性、盈利性、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

(二)培育体育指导志愿者队伍

体育指导志愿者队伍的培育是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体育资源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依据。因此,政府部门应呼吁当地媒体及网络媒体,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社区体育信息、有关政策法规宣传[4]。逐步形成专门的老年宣传中心,帮助社区老年全体了解体育设施应用方法及简单康复训练理念,以便保证社区内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应用。

在加强社会层面宣传指导的基础上,茂名市应以社团、体育协会、体育组织为培育目标。依托现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鼓励社区老年群体参与到社区组织中。同时允许社区周边事企业单位、其他部门参与到社区体育协会中来,切实实现社区体育文化与社会层面体育文化有机整合,为社区居民体育健康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在这个基础上,针对茂名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严重缺失的问题,茂名市相关政府应要求社区管理者将社区指导员培训作为阶段重要任务,动员当地体育学院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资源服务工作中来。

在加强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的同时,社区管理者也应该加快转变社区内老年群体的生活理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选择具有一定体育锻炼经验的老年人,为其提供个性化培训[5]。鼓励其根据自身锻炼经验,通过恰当的途径,为同伴提供良好的指导。

(三)加强体育资源的个性化配置

为充分满足社区养老视域下茂名市城市社区内老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个体化需求,社区管理者可综合考虑年龄、居住方式、生活水平、性别等因素,进行个性化体育资源的配置规划。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的老年群体,可以多考虑70岁左右老年群体生存需求体育资源,增加硬件资源配置。并开展常识普及活动;而对于70岁以下的老年群体,可以增加功能性体育设施配置,并组建老年人户外健身团队。

其次,对于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群体,可以增设适用于独居老人社会关系需求的体育资源,开展独居老人交际活动。并设置社区独居老人管理组织。

再次,根据老年群体生活水平的差异,可以多考虑具有固定收入老人体育资源需求。在现有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收费性质的体育设施场馆,或者收取会费性质的会员制健身小组。

最后,考慮到不同性别老年群体在生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社会关系需求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应适当增设男性老年群体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的体育资源,如竞争性较强的乒乓球赛事活动、篮球赛事活动或者才艺展示等,以促使其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五、总结

综上所述,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给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城市养老资源供应短缺问题逐步凸显。因此,为了满足城市社区内产生的丰富的养老需求,茂名市应摒弃以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加强体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体育资源有效供给机制,积极推进多元化主体参与,为社区内居民养老需求的充分满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善正.强国梦视域下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运动,2018 (2):6-7.

[2]曾楠楠.“社区养老”视域下宁波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对策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 (5):288-289.

[3]王翔.和谐社会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体育风尚,2018 (7):217-217.

[4]徐萍.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老年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以宁波城市社区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12):107-107.

[5]於振朋.全民健身视域下鞍山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科技视界,2017 (14):33-33.

上一篇:土楼的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前列腺中医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