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

2023-09-23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1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而“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二、 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

当下,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渐次遍地开花。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均衡各层次利益”、“着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提速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最为迫切的民生诉求,不仅是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急需破解的“十大”重点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民生巨变”、“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梦想将逐渐变成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民生建设”没有跟上脚步,社会贫富差距没有因此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

有评论家认为,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十年是快速“崛起的十年”,那么,未来的十年应该是均衡“公平的十年。”

如何实现既要“做优蛋糕和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均衡平等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盛宴”,是各界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改善民生。”省人大代表何峰认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抓好发展的“牛鼻子”,瞄准民生的“核心目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健康、更深入地向前推进。

“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均等享有的。”在时代机遇和政策扶持,是造就一批人“先富起来”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应该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准则。

在未来五年,“均衡民富”的庄严承诺将转化为殷实的“民生建设”铿锵行动。

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在 “十二五”期间,民生建设需要深化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并且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贫困地区,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改善民生,离不开必要的法律制度有序引导,才能有效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两不误’。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尽快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改善民生,需要更多财力投入和支持。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作用,让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需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对初次分配进行干预,解决再分配合理化,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身,特别要把关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与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规划结合起来,制定短中长期工作规划,进行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考核。

为了让中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沿着“以人为本”、“均衡平等”的民生发展大道一路前进,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2篇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改善民生的举措。 3. 2011年1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1年年主题:消费与民生。 “消费与民生”有3方面含义:一是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二是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4.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

5.2011年的全国“两会”,网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代表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新符号。

【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表现,就是关注民生,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6.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行为,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更应受到保护。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8.正确看待竞争,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9.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10.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

13.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丰富民主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P34。我国目前的小康:P114

17.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得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0. 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 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4.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设计问题】

1、民生问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35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P35

2、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原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民生问题关系你我他。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关注国计民生 ②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公平正义,自觉遵守法律;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⑤立志成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4 、重视、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P93

5、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水平?P114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P116

7、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和谐有关的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难,物价上涨快、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8、. 列举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举措说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措施:①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②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④教育: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学费全免 ⑤就业: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⑥住房: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⑦物价:采取措施限制房价、药价、菜价 ⑧三农问题:废除农业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抗旱措施措施 ⑨安全:重视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

说明:①我们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等。

9、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重视民生问题?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③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⑤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

10、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11、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做?)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2、党和国家应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怎样做?)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④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3、就民生问题的某个方面谈谈解决措施。(请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怎样做?) 例:(1)就教育问题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扶持薄弱学校;等。

(2)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①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加强检查监督管理;②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③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 ④消费者应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3)上学难:在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在高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4)看病难,看病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5)住房难,房价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6)就业难: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14、对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怎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推进公平正义?(怎样做?) (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等。

16、中学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什么?(怎样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

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为班级服务,实现学校的和谐

③文明礼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觉遵守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17、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建设和谐河北,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做?) 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②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不说脏粗话,不乱扔垃圾,文明过马路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④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良言行

18、有关民生,和谐,小康的宣传标语或口号或一句话感言(怎样做?) “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大事”;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河北;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小康建设你我他,节约环保靠大家

19、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 “两会”召开前夕,总理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问政于民,倾听群众声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③人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党和政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广大群众诉求意愿、反映疾苦、维护权益、谏言纳策的新途

21、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应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22、谈谈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求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要求政府履行社会责任

23、畅谈你“心目中的尊严生活”。

答: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权更加尊重:老有所依,学有所教,人人过着和谐、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24、温家宝总理强调。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我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

26、“消费与民生”这一2011年年主题的公布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非常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③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你认为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1)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水是生命之源。

(6)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28、请运用课本知识,说明国家聚焦水利建设、重视水利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保障民生,关注民生,建立抗旱减灾机制,增强忧患意识; (2)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百姓生活水平; (5)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29、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干旱天气的频发给人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0、请你为上述干旱省份或地区提几条节水措施

(1)积极宣传我国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营造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

(3)适当提高水价,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4)一水多用;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洗脸水冲厕所等

31、为尽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点什么?

(1)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抗旱防灾的良好氛围; (2)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 (3)使用节水龙头,防止长流水;洗完手、脸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3篇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 扩大公共服务, 协调利益关系, 完善社会管理, 调处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 新概括,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具体内容

(1) 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 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3) 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鼓励社会参与,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 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信访制度,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3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1)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援助;落实困难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政策, 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有创业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实施好18个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 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3) 大力帮扶困难群体。完善低保水平与全国同步增长机制, 稳步提高低保户待遇, 加强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 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以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新模式, 完善财税、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 将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力争筹集廉租住房2.5万套。

(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职业教育规模, 实施高校“双重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 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确保每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效资助。

(6) 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 (市) 达到85%;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8%;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长效机制;实施医疗惠民工程,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7)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全面完成省图书馆等工程建设和7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做好44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8) 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强综合治理, 努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9)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年活动, 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和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 让广大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着力抓好高危行业、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0) 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地区建设, 积极排查, 化解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抓好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公正廉洁执法, 重视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基, 就医是民生之急。本文主要探讨改善民计民生, 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 全部工作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4篇

(一)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是不完善, 缺乏某些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确立, 现行的法律由于条文针对性不强或者是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其在实行中也很难切实保障公民的权益。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条文制定以及司法解释都是比较稚嫩的, 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民生相关的法律条文普遍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保证执法人员工作的灵活性, 但是这也容易引发执法者的腐败问题, 也使得许多不轨之人钻法律的空子, 影响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公平的重视日益提高, 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就需要对当前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

(二) 执法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严格的执法程序以及廉洁的执法人员是保证法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应当做到手段正当、程序合法, 但是由于执法程序含糊不清以及执法人员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 法律施行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障。法律应当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而不是少数人获取利益的工具。当前的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使得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机构因为麻烦不愿对辖区商户的进行定期的审查, 而有些机构在进行不良交易时为了防止被查处便会对相关的执法人员进行贿赂, 这些执法者往往不能经受诱惑, 对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便不予追查。这往往会导致医疗机构、食品工厂等的投机取巧, 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 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普遍存在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这使得很多人缺乏法律维权的意识, 尤其是农村地区, 即使是权益受到侵害也很难会想到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例如在侵害隐私权等问题上, 我国法律坚持当事人报案才可进行追查, 因而如果当事人选择沉默,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执法部门也无法采取行动, 这非常不利于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

二、保障与完善我国民生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 加快民生问题的相关立法, 完善法律制度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方针, 必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任务转化成具体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行。通过党和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国的民生相关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一些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也已经有相关立法, 但是民生法律也存在我国法律条文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立法部门需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调整, 对一些条文需要进行具体的细化, 尤其是在民生焦点问题上, 就需要国家对当前的《药品管理法》进行细化调整, 确定国家把控的药品定价方式以及部分药品国家补助的方式, 并且对于胡乱定价的行为认定要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于惩罚方式也要进行具体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 而不是模糊执法。

(二) 调整执法程序, 加大监督力度

针对当前执法程序不严缺乏监督的问题, 国家需要对行政机构的权力行使进行具体的规定, 并且加强对其执法的监督。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文件, 并对不按程序进行执法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此外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 要让监督部门、机构内部以及民众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旦发现执法人员变质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或者事后追责。除此之外机构内部的监督也至关重要, 即执法机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监督。民众监督也是确保执法人员纯洁性的重要措施, 一旦有民众对执法人员进行举报, 相关部门予以核查后要对当事执法人员进行严惩, 切实保证民众的权益, 避免民生问题的加剧。

(三) 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 “法盲”现象已经越来越少, 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提升,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还较欠缺。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民生法律的普法宣传教育, 使公众确立民生法律大概内容的同时了解自己的维权渠道, 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要及时进行维权, 不让不发分子逍遥法外。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 要使其明白使用法律工具的正确性以及不法分子的残暴性和二次违法可能性, 尽可能改变旧有的“忍让”观念, 推动我国民生法律的实行和公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民生问题由来以及且涉及极广, 因而该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各方面的长久努力。尽管当前的民生问题严峻但是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的民生问题终会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理想也终会实现。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法律角度对我国的民生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法律思考

参考文献

[1] 韩喜平.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J].湖北社会科学, 2015 (1) .

[2] 刘大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 2014 (6) .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5篇

在唯物辩证法中,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相统一。世界上既没有无质的量, 也没有无量的质。同理, 党员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既有所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数量的党员队伍为组织基础的, 既没有无党员的政党, 也没有无政党的党员;如果党员队伍没有一定的数量做基础, 党员队伍的质量也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因此, 高校党员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这样的辩证关系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一) 学生党员的入党启蒙教育存在形式主义, 教育内容未能紧跟时代特点, 缺乏感召力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任何政党的活力都来自于新加入的同志。因此, 如何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入党启蒙教育便是重中之重。但目前高校进行的入党启蒙教育往往存在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的情况, 举办大小活动, 开办大小讲座, 往往都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缺乏深入思考, 工作内容没能紧跟时代步伐, 没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 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育形式胜过教育内容的实质, 未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 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重点突出, 没有抓住学生党员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学生党员的身边典型人物和事例往往有着更加强烈和直接的感染力和表率作用。但目前, 高校中还缺乏对于学生党员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的深度发掘, 更加缺乏对党员队伍中的核心“关键少数”的把握, 没有让这些身边人和身边事成为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素质有效的提高的手段, 没有让“关键少数”成为其他党员的标杆和表率, 一级做给一级看, 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 形成上行下效的正向效应。

(三) 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枯燥单一, 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 缺乏对党员质量提升的保证

党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针对还未走上社会, 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党员, 往往是有效提升党员自身素质, 强化党员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全媒体”时代下,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方面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多数高校仍旧是循着以前的老路:仅通过邀请党政相关领导以及思政学科的专家以单一说教授课形式来为学生党员开展教育培训, 与学生本身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存在较大的距离, 难以引起学生党员内心的共鸣。有时, 集中反复的授课形式和单一的授课内容, 有些甚至会让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

(四) 党支部对学生党员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薄弱,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 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 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最有效的阵地, 是有效强化党员质量提升的基础。但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看, 高校中学生党的基层组织并没有有效发挥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一些支部没有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党性教育,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 导致一些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一些支部没有把从严管理党员落到支部, 没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一些支部书记没有真正履行党建主体责任, 对于党建工作存在应付了事, 将党建工作大而化之, 潦草收场的情况, 进而影响支部内学生党员质量的保证。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一) 抓实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建立入党发展长效机制, 扎实党员发展基础, 严把党员“选种育苗”机制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同样, 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也是要从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始。

(1) 抓实新生入校的有利契机, 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在新生入学季, 安排校园两级党政负责人, 用党史、校史、校训等内容精心, 面向新生讲授“第一次党课”, 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潜移默化地贯穿入学教育全程。同时, 统筹要求各学院建立党章学习小组, 专门针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群体, 开展党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定期交流思想汇报等学习活动, 并将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考核指标, 列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督查内容, 以督察考核, 夯实基层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基础。

(2) 组织开展党员社区“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 拓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工作空间, 营造浓郁入党氛围。以支部为依托, 组织开展学生党员进社区活动, 为新生提供学业和生活结对帮扶等党员服务活动, 并要求学生党员在党建、团建等活动中佩戴党员标志, 亮明党员身份, 在新生中展示党员先进性的同时,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顺利帮助新生渡过适应期。将党建元素和主题党日活动引入学生社区, 实现学生社区内新生全覆盖, 积极推动学生党员寝室挂牌以及党员职责和承诺上墙全覆盖。

(3) 树典型、展先进, 创新入党启蒙载体, 构筑多元化的入党启蒙教育体系。以常态化学习为重点, 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班会课程为抓手, 以理想信念和党史国情为常态化教育学习重点, 设计系列思政课程, 邀请优秀学生党员代表以先进典型身份为新生分享授课, 用身边人说身边事, 引起新生的情感共鸣, 发挥学生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 以文化人, 创新教育培育载体。面向新生群体再现同济自编自导舞台剧《同舟共济》和歌剧《江姐》, 展现同济大学百余年办学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进一步促使新生的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 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4) 关注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全过程, 健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党员发展多渠道吸收路径。同济大学积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机制, 强化各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察、党员发展关口前移考察等机制的规范化要求。一是要求各学院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成长发展档案, 对每一个党员的发展过程形成纪实跟踪, 将其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严格规范发展程序, 实施党员发展关口前移考察制度, 推动各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核, 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明确提出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入党的唯一条件。三是出台《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的实施细则》, 强化党建带团建的作用, 拓展党员发展吸收渠道, 明确提出“严选、慎教、优出”的原则, 把团员队伍中政治立场坚定, 条件成熟的可靠人选纳入党员发展的视野, 确立团组织作为党员发展“蓄水池”的地位, 优中选优。

(二) 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建立巡查制度, 打造多维教育培养方式, 夯实党员质量提升, 抓牢党员“田间管理”机制

“选种育苗”是学生党员发展的一个开始, “田间”的有效教育管理往往才是夯实党员质量提升的有力途径。

(1) 建章立制, 牢固一切党建工作到支部, 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党支部是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 是教育、培养和管理党员的第一线。同济大学抓实党支部这个最小单元, 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方案》, 从“学生党建工作组织领导”等5大方面, 13块内容, 34个小项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从制度层面对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进行明确要求, 进而加强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和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党员质量的有效提升。

(2) 建立巡查制度, 推进从严治党向党建最基层延伸, 进一步保障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动员千次, 不如问责一次。按年度针对全校基层支部开展全面检查, 成立同济大学学生党支部检查工作组, 按照“支部自查—学院党委检查—学校抽查”三级检查模式, 重点检查包括:支部是否夯实组织建设、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引领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工作等内容。检查结束后, 明确要求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按照反馈意见, 责成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二级党组织进行了全校通报批评, 进一步保障党员质量在支部日常扎实有效的教育管理中得到提升。

(3)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建立多维度网络党性思政教育平台, 牢固党性思政教育前沿阵地。从2014年起, 同济大学精心打造建立由一线辅导员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和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新媒体中心”队伍, 并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 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制作、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 打造“同济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学生党建工作系统、网络思政调研群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形成融合了学生工作网站、易班网、微信公众平台、同心云等多维平台的网络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同时, 利用微信、易班、同心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建立定期学生网络动态汇总反馈和网上专题调研机制, 全年调研覆盖范围12000人次, 形成4期动态调研报告, 从而保证校内党建工作实效性, 牢牢占领高校内教育培养和引导党性教育的前沿阵地。

(三) 抓住“关键少数”, 发挥支部书记“火车头”作用, 形成党员“以优促强”机制

为政之要, 唯在得人。党支部书记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的领头人和“班长”, 同济大学牵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 将关键少数拧在一起, 以优促强, 形成合力。

(1) 出台学生党支部书联席会制度, 抓实支部书记队伍。建立同济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制度, 通过遴选全校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代表, 定期召开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以“以夯实支部建设基础、优化组织生活模式”等主题, 通过支部书记主题交流发言、经验分享, 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观摩等环节, 以制度形式为支部书记构建联席会制度“服务、交流、监督、发展”的四位一体工作平台, 打通支部书记年级、校区和学科之间的壁垒, 明确党支部书记的各项工作职责, 强化党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投入程度, 为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保证。

(2) 创新支部书记培训形式, 拓展支部书记培训范畴。统筹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制定印发《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的实施意见 (试行) 》, 持续完善党支部书记学习和交流平台, 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建立学生党支部书记全员集中轮训制度, 每年针对党支部书记至少进行1次全员培训, 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的学习提高, 实现了学生支部书记线上线下党性教育轮训的全覆盖, 切实增强支部书记党性修养。

(3) 树立典型, 表彰先进, 树立优秀支部书记典型。自2015年以来, 同济大学连续举办3届学生支部书记风采大赛, 开展包括学习前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部风采展示中涌现的优秀组织生活案例、支部书记分组研讨, 以“高山仰止习之清芳”、“身边党员的故事”等为主题内容的党课比赛活动, 以赛促建, 提高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的能力, 拓展支部工作思路, 树立优秀支部书记典型, 让学生党员队伍的“关键少数”明确自己的关键身份, 时刻发挥学生党员中“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 带领其他党员牢固树立党员意识。

摘要:2017年3月, 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对高校内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早在2015年, 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专题会议, 明确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因此无论是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具体部署, 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 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文件内容来看, 其总体上要求都是将视角锁定在党员队伍总体数量和质量协调的有序提高。面对着发展的新时期和新局面, 在高校中两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协调发展关系, 同时如何有效的建立保障机制落实两者的协调发展, 便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急需破解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福忠, 刘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与数量关系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7) .

[2] 郭琪.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管理[J].共产党员 (河北) .2014 (11) .

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范文第6篇

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教育平等、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为开展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税收发展的原动力,税收与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

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这都是税收的功劳。同时,我们国家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税收,也能发挥杠杆的作用,把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缩化到最小。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必须做到的。但是有一些老板为了贪小便宜,做假帐,偷税,漏税......我们要为以做假帐,贪图小便宜,不纳税的商人为耻。以不做假帐,不贪图小便宜,依法诚信纳税的商人为荣。俗话说得好:“税赋不丰,何以兴国;国家不兴,焉能富民”。

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我们要借税收宣传月的机会,多学习税收知识,树立纳税意识,为国家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防阻宗教渗透校园总结范文下一篇:发展县域农村电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