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

2023-10-01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并将高端会计人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国际化提升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会计教育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会计教育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被选为国家或地方会计领军人才行列的,几乎都接受了高等会计专业的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国际先进的会计标准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滞后的冲突

(一)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计国际化离不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支撑。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8年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发布;2010年4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发布,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和时间安排,从而形成了一套外有会计审计准则严格规范、内有内部控制规范保驾护航、周边有信息技术标准有力支撑的“闭环式”标准体系,会计、审计、内控、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与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世界范围来看,欧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实施和采用IFRS,金融危机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启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系列的磋商合作。可见,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当前最重要的会计环境特征。

(二)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飞速进展,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自加入WTO以来,国际化已成为政府及教育者的常用口头标语,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国际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成效显然不如人意。国际化往往只是口号,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只是对国外经验的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我国的形势特点。做好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关键。随着IFRS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会计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了解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和AECC一直强调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方向,且学者们就会计国际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国际化课程设置经验。可见,我国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严重滞后于海外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改革,与我国当前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严重脱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WTO 的人才竞争和挑战,培养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或国际中介机构需要的人才,构筑这类人才教育或后备力量培养的制高点迫在眉睫。但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为此,Bedford委员会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发布了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及其带来的人才新需求,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已在会计教育界达成共识。笔者以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和等效为背景,通过对国内10所高校会计学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为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三、会计课程体系现状及重构

(一)会计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滞后,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且内容狭窄,种类不丰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于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教材难如人意。葛敬东(2009)系统调查了国内30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情况后发现:课程门类划分过细,或按行业、或按业务、或按专题划分,导致会计知识缺乏逻辑衔接而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没有统一学时标准,缺乏对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实务课超重,使学生缺乏会计理论和抽象能力培养。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和定位不清、理念落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资源投入缺乏动力,以及会计教育的经验交流不足,是导致当前会计课程设置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二)会计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Albrecht & Sack(2000)指出,会计课程要强调基本原理或原则的教育与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孙铮、王志伟(2002)建议专业课程采用国际权威教材。李晓慧(2009)考察了英国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方宝璋(2004)对我国会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增加国际会计、国际经济法规课程的内容、加大电算化会计和网络化会计课程的份量、开设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等选修课、拓宽专业基础课、精简合并专业课、调整选修课的建议。此外,May et al.(1995)调查研究还表明,会计教育课程的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尽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已受到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当前会计国际化背景下,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应对全球准则趋同的新趋势,如何满足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该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了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情况,笔者选择了在国内会计教育具有一定影响的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对这10高校负责会计本科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或会计学院/系院长/主任)展开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10所高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0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会计学科综合实力的三个梯队,一是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老牌的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二是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代表国内会计本科教育的一流学府,三是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代表了新升会计本科院校。虽然这10所高校的会计学科排名有所差距,但每所高校的会计学科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自己的会计本科教育特色。10所高校均有硕士点,8所高校具有博士点,其中4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所为国内从事会计教育最早的学府,1所为地方财经高校的代表。之所以选择学科带头人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深谙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具备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改革方向的战略能力。学科带头人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富有一线的教学经验,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笔者旨在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主体内容及当前进行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情况,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内容的重要程度,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调查问卷于2013年4月7日以电子文档形式发放,并于2013年4月16日全部收回。10份问卷填写完整,有效问卷达100%。

(二)10所高校学科带头人概况 10位问卷对象拥有博士学历的9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所学专业均为会计学;5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平均约为19.3年,其中从事会计教学工作30年以上的1人,20-30年的2人;8人曾教授过国际会计相关课程。被调查对象的背景数据表明,问卷对象均为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高学历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会计国际化视野和会计国际化课程教学经历,而且均为各高校会计学科带头人,掌握所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发展情况,对会计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

(三)会计国际化课程开展情况 10位问卷对象中有9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改革,说明国内高校已普遍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会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国内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有如下困惑:

(1)是否将国际化作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0所高校均已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说明我国高校均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将国际化纳入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会计本科办学特色。

(2)是否设有国际会计专业、是否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设有国际会计相关专业,7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海外资格证书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国内高校纷纷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如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会计本科专业设置了国际会计方向,天津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设置了ACCA方向,上海财经大学设有美国会计、ACCA和CGA三个国际会计本科专业,江西财经大学也设有ACCA本科专业。在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的同时,许多高校还积极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有国际会计中澳班(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ACCA班(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CGA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

(3)是否有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是否引入海外原版教材。9所高校有专职教师海外研修计划,8所高校引入了海外原版教材。可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制定了各类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或方案,公派校内优秀教师海外进修,促进国际交流。在这方面,普通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资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其可能的原因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展国际交流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而地方高校国际合作起步较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以追赶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在教师海外研修和海外教材引入方面,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积极与主动。

(4)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8所高校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2所高校在既有的会计课程中包含了国际化内容,问卷的10所高校均对会计国际化在课程方面采取了措施。我国高校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处理方式与美国有较大差异,根据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美国有近2/3的高校是将国际化的内容包含在既有课程中,而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国际化课程。我国情况恰好相反,80%的被调查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表明国内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设置的会计国际化课程来看,主要包括:International Accounting、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Governance,Ethic and Risk等。国内高校较多是将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或以某项国际知名认证资格的教材为主,存在英文教材或教学即是国际化的错误认识。目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是,大部分课程本质上为国内课程的英译本,真正涉及会计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并不多。

(四)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当前国际化趋势最迫切所需的?笔者参考Adhikari et al.(1999),将会计国际化的议题分为11个方面,并按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三类进行计分,统计结果见表2。表2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以接近“非常重要”的程度被认为是会计国际化课程中最应该包含(最重要)的内容,9份问卷认为国际会计准则“非常重要”,7份问卷认为国际审计准则“非常重要”。接下来重要性依次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外币业务。区域协调和通货膨胀会计则被认为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这样的内容重要性排名反映了会计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一致。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会计准则已与IFRS实现了等效,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货膨胀会计、区域协调、外币业务等内容随着准则的全球化,其重要性越显削弱。但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比较会计制度、外币业务是相对重要的课程内容,国际审计准则、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部控制的开展,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从三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来看,重点、一流、地方高校对问卷所列内容的评分逐渐增高,即一流高校认为的重要性介于重点和地方高校之间。具体来看,地方高校普遍认为所有内容的重要性高于重点和一流高校所认识的重要程度。对于地方高校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均为会计国际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与不同类高校会计学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不同类高校发展的需求不同。

注:“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为1、3、5分。

(五)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 从以上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识还基本流于表面,以直接照抄照搬海外内容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会计国际化课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障碍可归类为:经费不足、学生兴趣不足、学校(院)意愿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缺少专业师资和当前会计课程已过于繁杂,并将阻碍程度分为“不是障碍”、“一般障碍”和“主要障碍”三类,统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的得分情况来看,表3所列的障碍均未构成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学校(院)意愿不足”的得分仅为1.8,基本不构成障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必要。相对来说,当前繁杂的会计课程、专业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学生兴趣不足构成了国内高校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一般障碍。我国当前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且交叉重复已饱受诟病,随着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会计学科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交叉学科的兴起,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这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使其很难产生多余的兴趣接受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又导致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会计国际化的教学工作,同时众多的课程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经费,导致可用于会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变得捉襟见肘。

注:“不是障碍”、“一般障碍”、“主要障碍”分别计为1、3、5分。

五、结论

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已经着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但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局限在设计几个冠以“国际”字样的专业或与海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培养上,并没有将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至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反映到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上,虽然引进了原版教材,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也实施了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但大多是临摹画瓢,照抄照搬,更多的是将英文教材授课、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会计国际化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是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国内高校应组织专家围绕这些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材,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将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包含进已有相关或相近课程中,即“设置专门会计国际化课程”和“将国际化内容包含进已有课程”两种方法并用。另外,应组织培养一批会计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引进海外会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加强合作的同时,总结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但该研究仍存在局限。由于属于专项调查,问卷对象、范围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无法涵盖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所有内容;主要向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供给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缺少需求方(如公司、学生)问卷的支持。

[本文系上海立信会计研究院科研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OD104000912G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 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6]W·克蒂夫·阿尔伯切特:《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7]方宝璋:《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课程的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第4期。

[8]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9]孙铮:《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关系》,《中国会计报》2011年9月30日。

[10]郭强华、邱芸:《实话实说:会计教育——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中国财经报》2001年6月14日。

[11]Adhikari A,Flanigan MA,Tondkar RH.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9,17.

[12]Albrecht WS & Sack RJ. 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13]Mary,B. C.,and Mark,A. D. Assess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an application of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21.

[14]Paul Ashcroft,Gia Chevis,L. Murphy Smith. Facult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topics. Advances in Accounting,incorporating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2008,24.

[15]Smith,L. Murphy,& Salter,S. Facult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topic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6,8(1).(编辑 熊年春)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会计国际趋同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会计趋同是一个国际协调过程,其实质是利益之争,各国都要参与其中。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中应以积极的态度求同存异,积极促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对策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

在讨论会计准则趋同时,我们首先应明确两个概念: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专业技术标准;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是国家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甚至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组后的IASC正式提出了“趋同”(Convergence)的概念。趋同意指趋近同一,也就是一体化,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事项都应该使用同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趋同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实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性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得到高质量的解决。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现状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已成不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全球会计趋同情况看,各国和地区大都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许多国家已经同意在2007年1月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标准。全球超过104个国家目前要求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有与国际财务标准趋同的规划。2005年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会计具体准则,10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完善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中国坚持的趋同原则,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方向,是进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非是一字一句地完全等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彼此间互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和不懈的追求。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过去长期效仿前苏联的会计体系,这个体系是为国企向中央规划部门报告而设计的。直到1992年,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中国开始转向西方会计体系,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这标志着中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协调。从2005年开始,中国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成了现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准则发展必须顺时应势、创新趋同。

(一)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化,缩小了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距

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政府主导下得到了有效实施,一方面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会计准则的平稳有效实施,不仅服务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是为会计服务于世界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做贡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升了会计信息可信度,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条件

会计标准差异的存在对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强烈希望能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希望能从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需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发展,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贸交流活动的发展

随着各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迫切需要有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确保生成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信息已成为国际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会计准则的趋同可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不同地域的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评估客户的实力,促进资金有效流动,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中国国际贸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的发展。

(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从而推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健全。

三、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

积极推动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既是提高中国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要求。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依赖,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必须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作为准则制定的重要参数,减少“语言”的障碍,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面对国际趋同的新形势,中国应如何推动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

第一,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协调。趋同并非是简单地、单向地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而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各地区或者区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借鉴和相互认可。中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基金会受托人和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为中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的应有地位;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拓展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从而有助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及其趋同工作。

第二,尽可能消除与国际准则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应当是发达国家或者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准则,而应当考虑新兴市场经济或者转型经济国家的特殊情况。要尽快完善中国的准则体系,而不是刻意强调自己的“特色”。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属性,超越了会计国家特色,我们要按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要求,加快会计准则趋同步伐,对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进行修订和补充,与国际准则步调一致。

第三,克服趋同进程中的各项障碍和困难。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对中国而言,环境因素是趋同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其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如果不考虑其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对国际会计准则不加区别的完全认可,则趋同也可能给国家带来诸多弊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要素市场有待发展、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速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进程,需要中国会计行业创新思维、开拓进取,顺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求,进行探索和创新。

第四,会计准则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真正目标。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中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等效还涉及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是认可的。中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尽管中国的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经济基础体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第五,中国的会计职业界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在差异,比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等。因此,中国会计准则距离最终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尚有一段距离,与一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没有表明一个明确的全面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表。这其实也反映出另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会计标准的制订者还在如何平衡“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之间徘徊。会计理论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差异的途径,为中国消除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卢侠巍.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热点[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军.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实施的若干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7.

5、刘玉廷.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翟彪,空军航空大学;李丽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促进各国经济的交流与融合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加速融入世界经济,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国际化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企业存在着会计制度不统一、把国际化简单地理解为向西方看齐,反映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种种问题,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规范资本市场游戏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企业管理的各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平稳、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进程

(一)以“两则”和“两制”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的会计模式转换,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经济要实现国际分工合作,实施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实现资本自由有序流动,进而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对接。1993年7月1日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及以此为指导制定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标志性事件,这次改革终结了以三段式平衡理论为基础的会计制度模式,并且在会计制度内容上也进行了一些变革,实行了资本制度、制造成本法,统一了记账方法等。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适应问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会计制度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二会计制度的简化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会计制度改革虽然总体上奠定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基础,但仍存在会计制度分门别类,差异较大,会计制度不统一等问题。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应大体一致,如果在形式规定上不同的企业差异过大,就不利于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企业的微观管理和国家的宏观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统一,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台了17个会计准则(一个基本准则和十六个具体准则),正反映了这种要求,也符合会计行业发展的国际通行做法。考虑到我国传统会计的影响,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应用指导要求,原有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三个制度基本上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单位。这些举措适应了资本市场的需要,使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三)修订单一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进入加速阶段

按原财政部规定上市公司既要执行会计准则,又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某些方面存在着矛盾,可能造成会计人员的无所适从。因此,如何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会计人员在操作上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2006年财政部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补充,出台了三十九个会计准则(一个基本准则和三十八个具体准则),并规定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其它企业鼓励执行,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新的单一的会计准则体系影响日益扩大,和国际惯例逐渐趋于一致,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进入加速阶段。

二、会计制度国际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众多企业适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

虽然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规定上市公司一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它企业则鼓励但并不强制要求执行新准则,因此,国内众多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执行新准则的有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有之,还有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的,甚至仍旧执行旧的行业会计制度。由此,造成企业之间会计数据的不可比,不利于经济分析、比较,也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国际趋同。

(二)会计制度国际化中的单向趋同

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进程,从1993年至今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就是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看齐,学习他们的做法,而我国会计学术国际参与少,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较小,也就是说,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表现为一种单向趋同,而不是双向互动。诚然,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和西方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吸收其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加快发展,是有益的。但由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不长,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同西方成熟国家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搬硬套必然会造成制度上的水土不服,而且会计制度作为一种游戏规则,制定者必然会考虑其利益问题,具有利益倾向。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国家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资本市场开放互通是必然的,单向趋同有损我们的利益,甚至由于规则的混乱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影响经济效率和效果。

(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安排国际影响小,实现等效尚有困难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同我国经济环境和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对此,我们的应对之策是采取“暂不趋同”或“适度引入”有所保留。相对于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会计准则理论研究起步晚,优秀科研成果还不多,而且中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同跨国公司比较差距还很大。因此,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安排国际影响力尚小,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还较弱。另外,会计制度的国际趋同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也就是实现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时,其财务报告不须调整或只须进行少量调整,这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由于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交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三、会计准则创新趋同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基本上沿着一条引进--消化--完善的路径变迁,其路径选择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根源”[1] 会计制度的创新与趋同,突破会计制度国际化长期的制度徘徊,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依法规范、统一国内企业会计制度

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我们应以新准则的发布实施为契机,在要求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同时,对其他各类企业执行新准则规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加强各类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熟练掌握程度,推进新准则贯彻执行的各项检查工作,保证新准则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会计准则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的系统工程,是夯实企业发展基础、规范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企业业务不断创新,会计的发展也不能停滞,需要不断适应时势,变革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理论研究必须先行。当前,会计准则研究工作应结合新准则实施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办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充实提升;要满足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对会计准则信息的需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前瞻性、开放性的研究,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服务。中国不仅要成为制造大国,而且还要成为资本大国、强国,抓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稳步地扩大在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扩大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三)推动会计国际交流活动,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发挥中国在国际会计界应起到的作用

我国做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新会计准则制定国际影响深远,扩大中国在国际会计界的参与,必须加强会计国际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应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同相关会计国际组织达成共识,如2005年11月中国财政部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二是同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会计合作,为企业境外投融资活动会计准则等效进行沟通协调。如果能顺利实现等效,那么,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就得到对方的认可,这将有效地节约成本,便利经济交流,有利于中国企业和会计行业的做大做强,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 吴革,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中国的经验与难题,《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年第6期

[2]:王军,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实施的若干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7年4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P5

作者简介:

陈岩,男,1970年9月生,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会计科学与会计实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会计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现代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不可阻挡,这使得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下本文就中国会计国际化作一浅谈。

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 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差悬殊,从而不少经济往来受到严重限制。在此以吸收外方投资为例,国外的投资者在向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前,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了解,唯一可以依据的便是财务报告。而我国企业的一些会计资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国外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无法理解,结果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能付诸实施、从而使我国丧失了吸收外资的好机遇。确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或方法,才便于各国的经济交往。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国际会计协调的道路相当遥远,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广泛的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种类型的国家,所以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尽管发达国家的会计领域广阔,会计准则比较健全,完善,有许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他们毕竟个别的,况且各发达国家的会计标准也存在差异,甚至是很难协调的差异。因此,中国会计国际化只能循序渐进。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目标定位

确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应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从长远来看,中国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完全无条件的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世界各国采用共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实现全球间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近期来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会计环境差异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国特色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缩小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在大多数重要方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减少和逐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会计报表的误解,为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筹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处理好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

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我们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三、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

1、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

2、计提准备金,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3、改革“T”型报告格式,而取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

4、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

四、逐步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会计准则与税法具有不同的规范目标,二者不能统一。硬性追求两者的协调就会导致会计准则服从税法的需要,将会严重的破坏会计准则规范性。要使会计准则规范化并发挥作用,应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实现两者的分离就能使财务会计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的反映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随税法的变动而变动,真正的按照真实、公正的要求来提供会计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缩小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认真贯彻好新《会计法》

会计法律对会计制度的建立、运行、实施、发展起着保护和监督作用。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新《会计法》与国际化的会计法律体系相比虽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与以往相比已有了明显的缩小,具体表现在:

1、新《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既有与其相协调的一面,又有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和可容纳

2、新《会计法》的重点放在会计监督、会计责任的规范上,并相应的赋予了人民法院处理会计责任纠纷的权利;

3、新《会计法》的适用范围作了相应的调整、扩大,其使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事务”。认真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制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根本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应不断地对这一体系进行修正,使之与会计的国际化进一步融通。□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职称:会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类)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络经济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资本化市场也日积月累地繁荣壮大,近些年来很多西方国家在会计审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我国这一问题也依然在发生,而随着社会与科技不断发展前进,对会计审计的监督和风险防范也做出了新调整,然而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会计电算化就成为了实际工作中会计审计和防范风险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审计;监督;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3. 035

会计是我们社会经济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门,甚至是一个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在逐渐完善,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决定着会计专业的发展水平。而如今会计技能也不断更新进步,会计电算化也是会计人员必须会操作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全面地对会计进行核算,因此电算化对审计工作也有新的改善,但也带有一定风险。所以我们要全面了解深刻认识,才能使电算化审计行业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1 审计线索的影响

根据传统的老式手工记账法,所有记账、做账、报账等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手工填制完成,一些较多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只能通过工作人员手动进行汇总编制,虽然方法比较繁琐,但是提供信息的线索还是清晰明了的,由于都是纸质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部分资料进行审查或抽样调查。会计电算化就相对不同,它取代了传统的做账方法,将数据具体化完整明了的方式呈现,但电算化都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而现在的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以前的工作模式,所以导致其没有适应这种信息化管理,这样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内部控制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的诞生,一些老式做账的方式方法就逐渐失去了存在价值,原来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一些较为浪费功夫的工作也都需要纸质手工编制,而现在电算化的运用使这些问题都轻松得以解决,但因为传统的手工做账已被习惯使用,如今转移到电算化网络中来,使传统与现在的内部控制也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把原来的财务部门转移到信息化数据处理部门,这样一来财务人员的工作的监督就逐渐减少。如果不对内部体系进行控制,会计电算化就无法真正取代传统的老式手工记账,这样一来电算化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就无法实现。

2 电算化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会计是企业运行或持续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它的主要职能是货币资金的收、付、转,商品经销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作为现阶段比较流行方便的一项新技术,它的主要组成就是计算机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电算化出现在财务领域是跨越时代的转折,它使财务人员轻松完成工作,将财务信息准确有实效性的呈现,也因此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企业房展的信息管理水平等。

会计电算化虽然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但面对审计也存在一定风险性,我们常说的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对有问题或是有纰漏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审核中发现漏洞发现原因,有时审计人员并不做出正确严格的评判,而是发表些与事实不符的意见。审计方面出现漏洞一般由两种情况构成,首先是我们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就完全的依赖网络,计算机也有出现事故的时候,而这中途很容易出现的错报与漏报的可能。其次,我们审计人员自身也是一部分重要因素,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指出和处理。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推动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技术应用也随之发展。对财务管理审计环境、方法、内容也有变化,这样就使审计工作者在这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由于电算化不断发展,审计也相对应有所变化,同时也会有风险。实际上会计电算化的审计程序比较简单,都是简单易学的,首先会计审计之前要有准备阶段,然后审计过程中有实施阶段,最后通过工程中完成情况作出审计结论。

3 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分析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本有的特点就为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与风险, 因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利可行的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办法。

3.1 完善审计准则, 加强人才培养

因为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方面的方式方法专业技能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审计本身出发,根据原有基础上的审计标准和准则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升,通过实际工作的结合建立新标准新准则,但在编制新标准准则时,也需对电算化应用进行考虑,人才培养方面要考虑周全,对有潜力懂技术可发展的人才一定不要漏失,现有工作人员也要定期进行培训与审核,要保证人才与科技是相互提升共同进步的。

3.2 新建审计内部控制制度

应该根据电算化本身的特点,建立全新制度有针对性的为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能够保证新环境下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在操控方面编制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审计人员无机可乘,能够认真对待以防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问题实行造假或有隐瞒等现象。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技能,管理层也不得忽視,企业或部门间有称职的管理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审计是对财务部门的再监督,但审计部门的本身也是需要监督控制的,例如任职人员的身份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人员管理等方面。

3.3 开发审计市场

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也要随之发展,根据具体工作,开发新型审计软件。从审计角度来看,增加一些对信息系统化的格式,不断创新才能够做得更好,同时要监管部门也要做好辅助,双方协助没有问题对更新生产都是极大的帮助。

4 结 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逐渐成熟,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很良好的,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已经做出了有效成绩,成功地迈出传统化的操作时代,有了稳定的技术与超强的耐力。但想要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或者有更高的晋升空间还是要不断努力,从本职工作做起,将实践理论相结合进行下一步研究与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大宏.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3):54-56.

[2]武换芳.有关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的防范[J].时代金融,2012(9).

[3]李哲.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

国际化会计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 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热情空前高涨,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及合作而迎来大批海外订单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我国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和预测已不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此种情况,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阐述了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国际化 管理 财务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与发展状况,全球相继出现了多种贸易组织和经济组织结构,邻国之间抱团取暖以应对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虽然如此,但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依旧严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维护全球开放型的贸易经济体系,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随着海外和国内市场扩大,订单也随之增多,而国内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已不再能够高效完成对大批订单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导向进行预测管理。但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进行决策参考,改善经营管理,基于现有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其经济效益服务,所以我们应促进二者的融合。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联性分析

1.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和发展。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管理会计体系,以此来稳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增加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2.二者均具有控制和考核的职能。管理会计主要指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总结以及對未来的预算决算进行预测导向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其达到最佳企业效益,从而实现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的预算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对企业人员职能进行考核评价。财务会计的控制职能的实质就是对特定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谨慎性、可靠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主要考核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目标与先前制定的预算分析情况是否一致,找出差异原因,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再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使其充分贯彻落实企业经济发展内部责任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达到甚至赶超企业预期结果。

3.二者财务报表相吻合。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的起源相同,均是通过手工账一步一步演变,为适应企业立足与发展逐步形成的两个不同的体系,财务会计的报表原本属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面对企业外部公开的报表范围之中,但目前我国并未制定完整的管理会计的报表,各企业财务部门通常根据自身的需要,运用一系列财务方法来解决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必然性

1.二者融合的前提条件。一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企业在投资决策、信息搜集、财务核算、预算分析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显然,管理会计比财务会计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并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投资方向等进行提前预算分析其风险水平。财务会计往往只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资金使用状况,而不能对未来的投资决策进行预测评估。二是财务会计已不适应大数据的处理。在国际化深层次发展的今天,网络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而我国以往沿用的财务会计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并不能及时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筛选和处理。管理会计则不同,可对企业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为企业的未来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2.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一是起源一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同一个大会计体系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阐述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但二者最原始的信息来源均是那些直接反应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资料,如报销单、进货单据等原始凭证,各种分类账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二是目的一致。不论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的目的均是通过一系列搜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筛选、分析、预测、决策等的会计核算方法来为企业过去的、现行的、或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3.二者的区别。一是二者的职能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企业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使其能准确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有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财务会计是针对企业外部。而管理会计为企业各个部门及高层管理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数据筛选审核分析信息等,管理人员能够合理地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和收益,因此有利于企业作出更好的发展决策。可以看出,管理会计针对的是企业内部。二是二者的原则和标准不同。财务会计有其固有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在横向和纵向上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具有强制性。而管理会计属于企业自身、企业内部的活动,所以不受任何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限制,其原则仅是一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改进企业管理效率和提高企业经济能力,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三是二者的作用时效不同。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是通过对过去财务信息的分析处理,从而得出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其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已过去的数据为基础,因此反映的只能是过去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管理会计不同,不仅可以分析过去,还能综合运用财务信息资料预测和规划未来。

三、对于融合的几点建议

1.国家应颁布有关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其融合保驾护航,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为企业指明方向,以免其走弯路。

2.企业应加速培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在二者的融合中起着绝对性的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专业核算”人才已经不能将其融合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企业内的CEO、CFO应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组织企业内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举办有利于融合的企业实践活动。

3.应树立正确的会计思想观念,很多企业更加重视财务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而却忽视其管理职能,这使得会计工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会计观,认识到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更有利于二者的融合。

4.普及管理会计新型知识体系的教育,会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体,随着会计职能的不断丰富,所要求会计人员所掌握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以适应新时代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加大培养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的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激励其会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工作的热情。

四、总结

在深层次国际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会计职能有了更多的需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努力加快两者的融合的进程,在重视财务会计的同时,也要加深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二者的职能,并促进二者的融合。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责任编辑:张永辉

上一篇:汉语词类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化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