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技巧范文

2023-09-20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1篇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2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3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攻坚:语文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河北平泉一中王树德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来不及了。看过去的练习题吧。 第一,先把答题的框架模式记住

第二,认真对每个框架下的东西分析,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回答 第三,如果有心把各个不懂的词查查字典 第四,问老师 第五,听天由命

第六,千万不要想不开

6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7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8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9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10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11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12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

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②知音。③离情。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3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水是爱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静。

(三)借助节日表示情感

1、春日(含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春风、青山、梅花、粉蝶、霞日、横管、春光、东风、晴云、柳絮、新燕、新莺、春色、杜鹃、花树、草芽、黄鹂、黄鸟、芭蕉、春昼、草色、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早燕、桂花、红树、海棠、绿锦、兰花、黄蜂、麦雨、柳花、垂柳、娇莺、芍药、蔷薇、桃花、杏花、红杏、绿波、春雨、兰溪、鹅湖、鸳鸯、桃红、飞燕、点红、戏蝶、山榴、晴翠、棠梨、春流、梨花、白鸥、芳树、白鹭、烟笼、梅杏、菜花、鞭笋、鹊声等。

2、夏日(表示青春、热烈、畅舒情怀)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子规、蚕桑、蛙声、蜻蜓、小荷、黄梅、梅子、鸣蛙、雨蓑、枇杷、种瓜、菜花、芙蓉、莲花、荷香、荷叶、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阴、莲叶、黑云、稻畦等。

3、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寒山、秋水、孤烟、芦花、秋夕、秋荷、残阳、桐叶、衰草、黄叶、流萤、霜晴、秋兰、露冷、霜天、鸿声、落叶、夕阳、霜气、夕岚、秋月、冷露、冷桂、寒雁、残霞、渔火、寒塘、去雁、老松、半月、霜月、婵娟、凉雁、虫吟、雁阵、月斜、塞鸿、霜叶、枫林、西风、霜华、寒星、北雁、菊黄、黄花、桔子、蟋蟀、采菊、菊花、荞麦、燕去、清秋、独鹤、昏鸦、寒山、飞霜、清笳、孤灯、林高、残雨、浅沙、荷尽、菊残、橙黄、斜阳等。

4、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冬雪、寒关、琼枝、飞花、江雪、天寒、风雪、草尽、沙雪等。

5、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含有喜庆之意。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热闹之意。

7、寒食节、清明节,怀念、情意绵绵之意。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之意。

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多表达爱情。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表示思人,团圆之意。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表示登高怀乡思人。

12、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团圆之意

五、鉴赏术语

(一)形象方面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二)语言方面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三)表达技巧方面(见上)

(四)思想情感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等。

1、忧国伤时

⑴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⑵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⑶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⑴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的《书愤》。

⑵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⑶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⑸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⑺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⑴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⑵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⑶边关乡思。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⑷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⑴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⑵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15 ⑶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⑸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⑹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5、长亭送别

⑴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⑵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开始发生了转变,学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成绩更看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其重心是帮助学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注重思维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相较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需具有趣味性、延伸性、实用性和生活性,并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进行眼前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科学实践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需要融入多种教学元素,注重实验探究和实践,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协调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动手能力的綜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化学实验教学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引导学生化学实验开展的首要因素。趣味性的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促使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掌握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而更好地完成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通常而言,高中化学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存在诸多困难,是公认的比较难懂和枯燥的课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达成实验教学目标。

(二)化学实验教学要有延伸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明晰化学原理,对所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并提升其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制定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案,给学生实验自主发挥创设条件。通过具有延伸性的实验教学开展,配合教师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掌握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以此来完成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大胆质疑,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教学要有实用性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验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化学实验教学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验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通过实验使理论上的抽象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加以验证,通过操作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探索,从多个角度入手来看待问题,从而在问题面前可以不受条件等客观因素的约束而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化学实验教学要有生活性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应用等无处不在,其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化学实验教学要有生活性,其是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载体。在化学实验中还原生活,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进而愿意积极地去学习化学、理解化学,进而更深入地掌握化学本质,这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科学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

科学的发展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科学的进步也源自不断地探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化学实验大部分是以验证为主,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科学地去研究化学,主动探究化学的内在规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利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将原本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操作的机会,使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观察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并由此而明白相应的实验原理。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的原则,完成学生的小组分配,让学生在小组实验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并通过相互配合完成相应的实验,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学

绿色化学理念的树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寻求实验仪器的代替品,如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作为代替品进行实验。例如,在验证硫酸脱水性的实验中,本应该使用敞开的烧杯进行实验,但是这样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并且因硫酸脱水而形成的碳也会因此洒出。为此,可以将带有盖子的细长饮料瓶替代烧杯,并在瓶盖子上插上小孔,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并在小孔上方放置浸泡过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以此来吸收二氧化硫。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节省实验原料,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符合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

(三)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采用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以及实验探究等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把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有技巧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一步步探索发现来形成对某些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探索其中存在的原理。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科素养提升。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明晰化学原理,并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化学实验内容整合过程中,还应该将化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事件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典事件的引入,促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灵感,并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化学思维能力,使其可以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获得进步。

(四)开发实验的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实验的开发利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课堂中相对枯燥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带来乐趣的同时,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趣味性实验的开发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来导入新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展开趣味探究。例如,在原电池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水果电池并结合音乐卡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应的生活趣味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可以为学生发放pH试纸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液体进行酸碱性测试,以此来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核心知识和学科意识的培养,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理解,激发他们的化学实验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给真实问题情境提供素材和表现手法,通过情境再现或者特定模型来展现学生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兴趣,并保持问题的客观真实性。在讲课方面,信息技术为讲课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工具,化学教学借助信息手段进行情境授课,教师选择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通过编写制作适合自己讲课内容和风格的PPT课件,以情景视听来清晰地呈现化学教学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形象演示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利用图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变化过程,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可视化显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更为直观有效地让学生理解讲课内容。

(六)完善课堂评价活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课堂评价活动的进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进而及时改进,有效推动整个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化学实验教学完善课堂评价活动,在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工作,以讨论的方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调整。在每次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评,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说出来,哪怕是不正确的也要大胆地提出,然后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探讨。通过自我评价,我们能让学生了解到在学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在课后总结阶段,除了课堂上的总结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后进行自身的总结,将每堂课程都整理成为更为完善的教程,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储备,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为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语

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依旧是以课堂上的教学为主,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只有这样,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才能够获得提高。

[1]郁德贤.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J].中學化学教学参考,2018(14).

[2]吴小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11).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3篇

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一、分层背诵法。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二、思考提问法。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语意推断法。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四、对应翻译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归类积累法。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4篇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2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3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攻坚:语文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河北平泉一中王树德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来不及了。看过去的练习题吧。 第一,先把答题的框架模式记住

第二,认真对每个框架下的东西分析,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回答 第三,如果有心把各个不懂的词查查字典 第四,问老师 第五,听天由命

第六,千万不要想不开

6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7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8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9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10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11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12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

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②知音。③离情。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3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水是爱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静。

(三)借助节日表示情感

1、春日(含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春风、青山、梅花、粉蝶、霞日、横管、春光、东风、晴云、柳絮、新燕、新莺、春色、杜鹃、花树、草芽、黄鹂、黄鸟、芭蕉、春昼、草色、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早燕、桂花、红树、海棠、绿锦、兰花、黄蜂、麦雨、柳花、垂柳、娇莺、芍药、蔷薇、桃花、杏花、红杏、绿波、春雨、兰溪、鹅湖、鸳鸯、桃红、飞燕、点红、戏蝶、山榴、晴翠、棠梨、春流、梨花、白鸥、芳树、白鹭、烟笼、梅杏、菜花、鞭笋、鹊声等。

2、夏日(表示青春、热烈、畅舒情怀)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子规、蚕桑、蛙声、蜻蜓、小荷、黄梅、梅子、鸣蛙、雨蓑、枇杷、种瓜、菜花、芙蓉、莲花、荷香、荷叶、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阴、莲叶、黑云、稻畦等。

3、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寒山、秋水、孤烟、芦花、秋夕、秋荷、残阳、桐叶、衰草、黄叶、流萤、霜晴、秋兰、露冷、霜天、鸿声、落叶、夕阳、霜气、夕岚、秋月、冷露、冷桂、寒雁、残霞、渔火、寒塘、去雁、老松、半月、霜月、婵娟、凉雁、虫吟、雁阵、月斜、塞鸿、霜叶、枫林、西风、霜华、寒星、北雁、菊黄、黄花、桔子、蟋蟀、采菊、菊花、荞麦、燕去、清秋、独鹤、昏鸦、寒山、飞霜、清笳、孤灯、林高、残雨、浅沙、荷尽、菊残、橙黄、斜阳等。

4、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冬雪、寒关、琼枝、飞花、江雪、天寒、风雪、草尽、沙雪等。

5、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含有喜庆之意。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热闹之意。

7、寒食节、清明节,怀念、情意绵绵之意。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之意。

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多表达爱情。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表示思人,团圆之意。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表示登高怀乡思人。

12、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团圆之意

五、鉴赏术语

(一)形象方面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二)语言方面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三)表达技巧方面(见上)

(四)思想情感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等。

1、忧国伤时

⑴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⑵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⑶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⑴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的《书愤》。

⑵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⑶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⑸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⑺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⑴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⑵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⑶边关乡思。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⑷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⑴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⑵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15 ⑶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⑸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⑹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5、长亭送别

⑴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⑵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5篇

一、动能

二、高中物理动能类题解题方法

动能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所以, 作为高中学生, 需要了解、学习与掌握动能知识。在初中的时候, 就了解到物体的动能是根据质量以及速度确定的。质量和速度越大, 那么物体的动能就越大。[1]因此, 根据以下动能例题分析了该类型解题方法。

例题1:一个质量m为10g的子弹, 根据速度v为每秒60米从枪口里面飞出去, 子弹飞出枪口的时候动能是多少?假如测得枪膛s是0.6米, 那么火药在引燃以后造成的高温高压气体在枪膛中对于子弹的平均推力是多少?

例题2:设以往静止的物体, 因为速度V等于0, 因此, 动能Ek等于0, 其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一段位移, 这个时候的外力对于物体做功大小就是Fs。并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加速度。所以在出现这段位移的时候, 可以得到一定的速度, 还能够得到动能, 动能从0到有, 就是从外力做功来完成的。

经过推算出动能公式:

在这之中, 速度就是v, 是即时速率, 并且, 表明动能单位就是J和动能实际上是一个标量。要想熟练掌握好动能知识, 就需要通过例题来理解。

例题3:有关高中物理物体的动能, 以下说法准确的是:1) 物体动能应当是小于0的;2) 动能不变的物体速度肯定不会改变;3) 物体动能值是肯定的;4) 质量一样的物体, 虽动能是一样的, 可速度不一定是一样的。

解析:依照物体动能表述式Ek=21mv2可以得到物体的动能不一样小于0, 所以, 第一个选项是不正确的。由于物体的动能是标量, 速度是矢量, 因此物体动能不产生变化的时候, 速度大小是不会出现变化的, 可是其方向很有可能会产生变化。比如进行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速度方向随时都在改变, 可是速度大小没有变化, 因此其动能不会改变, 所以选项2是不正确的。[2]再者, 由于动能具备相对性, 假如参考物不一样, 物体的速度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第三个选项是不正确的。而质量一样, 动能一样的物体, 速度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可是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选项4。

例题4:某一个小型弹珠从高处自由下落, 那么在弹珠下落的时候中的动能是成正比还是反比?以下有四个选项:1、动能和弹珠落下的时间是成正比的;2、动能和弹珠落下的距离是成正比的;3、动能和弹珠运动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4、动能和弹珠落下的距离平方是成正比的。

解析:弹珠自由落下的过程中, 单单受到的力的作用就是恒定的重力作用, 当弹珠落下的距离变大, 那么重力对于弹珠做的功就会增加。从而转变成弹珠所得到的动能就会增多。依照自由下落运动的规律, 落下的距离和其运动的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 因此弹珠在落下的过程中的动能同样和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所以, 最后的正确答案应当是选项2和选项3。

三、结束语

只要关系到加速度动力学的问题, 假如能够进行受力分析, 仔细分析做功、分析动能改变的过程, 就不会受到运动时候细节的直接性影响。灵活使用动能解题方法就可以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将比较困难的问题转变成容易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物理解题效率, 提升物理学习成绩。

摘要:在高中物理中, 动能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知识, 也是高中学生考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高考考试之中, 往往都会关系到采用能量方式解答物理问题, 特别是动能。所以, 本文对高中物理动能类的题目解题方式进行了阐述, 希望给高中学生学习动能知识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类题目,解答技巧

参考文献

[1] 陈云彩.自主互动学习型模式探究——以高中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学实践为例[J].亚太教育, 2015, (07) :67.

高中化学技巧范文第6篇

1在化学中考的前一天 ,为 了适应化学中考的题目 ,找化学 学 中考的感觉,先做几题模拟试题

然后回归课本,课本最主要是第三、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分子、原子、离子及化学式和化合价)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因为第三、四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化学用语基本就是这两个单元,而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把化学用语牢牢记住, 决不可模棱两可。而第十二单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中考试题一定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才体现学习化学的目的所在,相信考试决不脱离这三个单元,所以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刀刃”上。

2教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注意试卷的书写 , 卷面做到工整、整洁,同时认真思考答题

在考试期间应注意,不要急着去答题,看整个卷面是否有缺页、漏页的现象,字迹是否清晰等。写上准考证号和姓名,把笔放下,不能还没到做题时间就答题,以防万一监考老师的提醒而影响到你的情绪。化学科的中考时间相对来说较充足, 所以考生不用着急, 就怕考生不够细心。答好单项选择题是考好化学的头等大事 (大部分省市都是20题左右)。这个题目主要考一些较基础或中等难度的题目, 考生完全有能力拿回满分。这就要学生给足自己勇气和信心。做这题前在稿纸上写着这样一些 话语“满分是我的、满分我吃定你了、满分你休想逃过我的手掌心等”,为的是给你提个醒:这一大题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也许就是一个单项选择2分就决定了你的等级级别, 所以考生在看题目时别看走眼了。有些非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题目可能就是一个陷阱,如有这样一个选择题:“非常可乐”是碳酸饮料,将饮料滴入石蕊试液,然后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很多的考生选择的是变红后不再改变, 而真正的答案是先变红后变紫。相信考生们都懂得碳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又不稳定,加热后又容易分解,紫色的石蕊试液又变回到原来的颜色即紫色, 马虎之中选择了颜色不再改变。所以考生们一点要擦亮眼睛,看清题目后,再针对问题作答,绝不可以断章取义、答非所问。化学科的特点是求准不求快、求质量不求数量。 有些题目把握不准的不能草率地马上去作出选择, 考生也可以用排除等其他的方法去解决。当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 就用铅笔在题目边上打个记号, 做完了会做的题目再来理会这些伤脑筋的试题。

第二大题是填空题, 这个题目也许考察一些化学用语的名词, 写的时候一定要写得对, 绝不可以用拼音或者错别字来代替,因为化学用语是一种科学名词,由不得我们去修改。如果要写的是离子的时候,一点要给它带上电荷。填空题主要是第三、四单元和第十二单元较多, 所以回归课本时一定要把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看透、看熟。

第三大题的简答题可能以文字型的问法和推断题的形式出现,如果以文字型的问法出现时,考生的回答一定要答中要害, 不可以答非所问、离题千里。比如有这样的简答题:如何去处理假冒伪劣产品?有的考生答是“填埋”,即使是填埋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呀,所以答不中要害。而有的考生答的是“抓商家去坐十年、八年的牢再狠狠罚款等”。这样类型的答案已经偏离了题目 的意图,怎么会得分呢? 对于推断题,抓住题目所给的信息去找突破口,根据自己的思路顺藤摸瓜后就会一一找出答案。最后把所得的答案与题意中给予的已知条件放到题目中验证, 当验证时不符合要求要重新推理,绝不可以怕麻烦就放弃掉,更不可以想当然地不加以验证就认为就是这样的答案,总之一句话,验证了才是获取分数的保证。

实验题是必考无疑,抓住题目所给的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 也许答案就是在已知条件中, 写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化学式一定不能写错、反应条件不能忽略,如有气体或沉淀的别忘了用向上或向下箭头符号。特别对于探究性的实验题,要考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语言一定要精炼,清楚明了,如写“取样”等。

最后一大题即是计算题,考生们不必畏惧计算题,只要理清思路,挖掘其中的已知条件也就是迎刃而解了。化学方程式务必要写得对,这是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后面写的都是“杨白劳”。相对分子质量要带得对(防止有些考生把平时练习中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背错,所以宁愿笔算也不用口算),化学方程式前有数字的相对分子质量还要乘上前面的系数, 否则一步错步步跟着错。列式是不可忽略的一步,更不可以粗心大意又把最后的结果弄错了。如果要求最后的结果保留几位小数点时,考生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去作答,这些都是要非常细心才行。

3在考试后期剩余时间里,要仔细检查

剩余的时间,考生也不能无所事事地发呆,重新检查过,特别在题目边打上记号的题目更需要多花点精力去校对。检查的时候答案不能轻易去改动,因为考试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准确率也是最高的,当考生有非常大的把握时才允许去更改。

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不仅考考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及基础状况,最重要是考考生应试技巧和答题的细致程度,但愿笔者小小建议能作为考生的中考法宝, 能在化学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本文是笔者从教初中化学教学多年总结出的一些化学中考经验,即,在考试前的做法以及考试中如何应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的答题技巧。

上一篇:季度思想汇报范文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