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2023-10-0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第一章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第一条 责任人:总经理负责提出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点,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编写“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报告”,全体员工参与讨论。

第二条 报告编制时间:每三年编制一次,并与规划实施的前一年完成编制工作;每年年底根据实时情况如有需调整的,可将修改意见提交总经理会议审议,如得到通过可对规划报告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条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报告”基本的内容

1、土地储备;

2、项目建设目标(含技术和产品创新);

3、商品房销售目标(含市场研究和引导);

4、制约项目建设的因素及解决对策(风险防范);

5、文化建设;

6、员工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

7、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

8、其他。

第四条“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报告”的审定:由总经理召开会议审定。

- 1 -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五条 计划的作用

1、安排工作的依据;

2、检查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六条 计划编制的依据

1、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2、总经理会议的指令;

3、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第七条 计划编制的程序

1、总经理办公会议确定下一计划的基本要点,总经理办公室提出计划编制的要求(包括格式要求);

2、各部门于每年的12月1日开始编制下一部门工作计划,经主管总经理审核后,于12月15日完成编制工作,报总经理办公室;

3、总经理办公室于当年的12月16日至12月22日整理、汇总,报总经理办公会;

4、总经理办公会议于当年的12月25日前研究通过。

第八条总经理办公室根据会议精神于计划执行年的1月15日前以正式文件下达计划,各部门据此安排工作。

第三章 月计划管理

第九条 月计划的作用

1、公司和部门安排工作的依据;

2、检查公司、部门、员工工作的依据。

第十条 月计划编制的依据

1、计划;

2、上月计划完成统计报告;

3、总经理办公会指令。

第十一条 月计划编制的程序

1、各部门于每月的25日开始编制下一月部门工作计划,经主管总经理审核后,于当月28日完成编制工作,报总经理办公室;

2、总经理办公室于当月的28日至30日整理、汇总;报总经理审定后,于计划执行月的2日前以批示文件下达月计划。

第四章 统计管理

第十二条 统计报表的作用

1、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

2、考核公司、部门、员工工作的依据。

第十三条 统计报表的编制程序

公司及各部门在编制计划的同时,按其时间和既定的程序编制相应的统计报表,统计报表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十四条 每月、每年都必须及时地向总经理报送统计报

表。

第五章 附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是对我市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同全国一样,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种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 1 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市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能够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建设需求。为了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特展开本次研究。

一、环境会计发展必要性研究

(一)资源环境现状要求

就资源总量而言,我国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均拥有量却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测量、计算发现,我国每年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会导致数亿元以上的资源损失。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工作人员科学制定有关管理制度,确保相关企业在进行企业建设过程中能够进一步重视环境问题,保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二)传统会计发展需求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建设需求。传统会计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没有对其环境数据信息进行科学体现,在一定程度内忽视了环境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而在企业具体建设过程中,自然环境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通常情况下,企业账面显示的资产真实价值会在一定程度内低于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传统的财务报表不能对部分潜在费用和负债进行科学反映,进而导致传统财务报表体现的财务信息出现一定程度的虚增企业资产,对决策人员具体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1]。同时,传统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核算和反映过程中,普遍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单一性,而财务报表中需要进行相关非货币信息的充分披露,环境会计能够对其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效弥补。

(三)现代消费理念需求

随着现代人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环保逐步成为国际市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科学应用环境会计,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合理纳入环境问题,对企业环境效应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价,能够促使企业经营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绿色经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高优势,继而进军国际市场。基于此,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是现代社会消费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实施战略

(一)改进环境会计认知

企业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相关工作开展的主要核心,高度重视环境会计。在市场经济具体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主体单位,必须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高度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对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工作强化理论指导,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有效的政策环境,使其能够主动履行环境义务。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高度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进行更为科学的宣传,确保企业管理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环境会计;企业还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在参与环境会计工作过程中,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为有效实施环境会计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基于我国具体国情,政府部门需要科学修订和补充已有法律法规,确保各项规定具有更高程度的实用性,使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具有更高程度的指导意义。同时,在相关企业组织开展环境会计工作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也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公民普遍产生更高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逐渐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倡导作用[2]。但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对环境会计工作认识较晚,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科学的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科学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实时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确保奖罚分明。

(三)构建环境会计体系

在具体进行环境会计工作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科学完善实施指南,进行环境会计体系的科学构建。在开展的具体工作中,相关企业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针对企业不同生产环节的具体特点,科学制定各项环保措施,确保能够进一步分解企业环保成本,使其在各个生产环节实现有效落实。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不同生产环节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科学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确保其完善性,保证企业在日常经济过程中更高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对会计法及其相关准则进行科学完善,确保企业在具体进行环境会计过程中具有明确的规范和准则。相关人员还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构建,确保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工作过程中具有更为全面的法律依据。

(四)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在我国环境会计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为环境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环境也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处理环境问题过程中,企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环境问题已经产生一定的认知,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的存在对企业具体实施环境会计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科学出台政策扶持,从技术和资金方面支持相关企业,辅助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改革,确保相关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够兼顾环境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意识,确保相关企业对环境会计工作产生更为明确的认知,明确环境会计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企业利益,进而使企业能够进一步理解环境会计工作的必要性。

(五)强化报告披露要求

在我国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和披露工作过程中,没有对相关内容提出明确规定。企业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也普遍选择简单核算。在具体进行信息披露时,只披露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环境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内隐藏不利信息。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基于自身具体发展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完善。首先需要对披露企业范围进行有效拓展,政府部门需要科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会计,同时还需要科学规定披露内容。在具体披露环境信息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借鉴传统财务报告思路,合理应用财务报表对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财务影响进行科学解释。而对于会计报告无法表现的部分,需要进行单独披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独立编制环境报告,对相关企业具体环境绩效状况进行披露。相关单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基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科学制定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改进环境会计认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环境会计体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强化报告披露要求能够确保进一步发展我国环境会计,对企业经济建设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使其实现更高程度的可持续性,进而为国家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 环保问题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重视。本文首先研究环境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然后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探究环境会计发展具体实施战略, 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建设,环境会计,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崔维瑜.发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7 (32) :89-90.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1.1 现状

新余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先后出台了《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余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新余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新余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根据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结合新余实际, 大力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 2012年新余被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综合先进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2年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 增加值174.9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5%。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 全市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6个、市级24个。优势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全市成功组建了省级优势创新团队7个、市级25个。共引进博士53名、硕士189名、院士9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名。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了9个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0个重点产业振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1.2 问题

近年来, 由于受国际市场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赛维为龙头的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遭遇了发展的寒冬, 这充分暴露新余战略性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2.1 创新基础薄弱, 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知识产权不足。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9件, 全省679件, 仅为全省的2.8%。全市仅有38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 目前尽管全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呈上升趋势, 但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较少, 借助专利开发新产品, 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企业更少。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重大核心技术缺乏,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创新人才不足。新余是一个人口小市, 没有一流的大学, 科技创新资源严重缺乏, 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紧缺, 大多数企业高层次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1.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少, 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来看, 主要是依托龙头企业而形成了光伏产业链, 其优势是规模和速度。这是外生动力发展模式。随着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 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 竞争能力不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来看, 由于各地科技资源等产业发展条件不同, 产业发展模式不同, 但最终都要从外生动力向内生动力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至今未发生根本转变,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主体力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少,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新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科技型企业仅有45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家。而无锡市2011年有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安徽蚌埠2011年底也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1.2.3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创新驱动发展整体效应不明显

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是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整体效应的关键。新余的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严重滞后。一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二是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推推广等高端服务严重不足;三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2 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

2.1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要着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2.1.1 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增强创新的动力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税收、财政等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赛维LDK、华电电力、力德风电等龙头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 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原创性、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要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争取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进一步聚集。

2.1.2 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企业中心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核心, 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支持有条件企业的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继续建设好赛维国家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力德永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强工程研发和创新性技术应用, 大力开展产学研之间的项目对接活动, 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促进产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帮助江锂公司、江西华电、赣锋锂业等企业创建国家、省级研发机构及博士后工作站。支持规模企业在国内外设立、收购、控股具有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

进一步深化与中南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 共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平台, 让各方各得其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实现了产学研相互协同、共同受益。

2.1.3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提升创新水平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和版权登记。推动科研机构、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支持重点企业形成专利群,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研发并取得知识产权。积极推进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培育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性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企业争创名牌, 提高竞争能力。加强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国家重大技术专项的实施, 推进标准化战略, 鼓励赛维LDK、华电电力等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对已经形成的国际国内标准, 加大推广应用和保护力度, 促进标准化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1.4 开展产业链创新,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按照产品链、技术链、供应链, 加强内企业间的相互配套和产业协作。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联合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 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 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 形成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企业要加强创新合作和相互学习, 创建区域创新网络, 促进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企业之间既要开展有效竞争, 更要真诚合作, 相互学习, 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 不断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瓶颈,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后危机时代,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 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进行开放式自主创新, 积极开展全球产、学、研合作, 推动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既要引进来, 更要走出去,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和设立研发机构, 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 共同创造与分享创新成果。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 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 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新格局, 真正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2.2 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关键。要充分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2.1 以创新创新业文化为引领,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要大力倡导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为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组织宣传和学习成功创业企业家的的经验, 对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给物质奖励, 更主要的是要给予荣誉, 引导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神。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培育和弘扬新余精神的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新余精神的引导作用, 丰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开放、创新、争优是新余精神的核心, 新余的一切发展成就都是创新的结果。要把培育、弘扬城市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用新余精神推动全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全市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新余精神内涵。新余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的价值理念。积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氛围, 使争当第一成为新余创新创业文化的标志。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来进行。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

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契机,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形成人人想创业, 人人能创业的良好局面。要重点扶持青年人才和回城返乡农民创新创业, 充分发挥新余创业大学的作用, 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服务, 加大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不断创新支持方式,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

2.2.2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人离不开人才,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创新新余人才工作经验, 既要积极发挥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品牌效应, 千方百计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又要充分发挥新余职业教育优势, 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积极主动地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和研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 进一步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加强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育创新团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设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以培养全省一流人才为目标, 选择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进行重点资助和培养。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把项目建设和引进创新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用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创新人才, 在创新实践中垂练和培育创新团队。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新余工作可以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限制, 其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切实得到妥善解决。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 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尤其要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 总结和推广引进杨旸博士的成功经验, 以“人才+专利”“人才+项目”的方式,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2.3 以孵化器为载体,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孵化器是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载体, 要着力加强孵化器建设, 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弄中小企业。着力推进国家级孵化器建设, 在已有的2个省级孵化器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新余国家科技孵化基地, 将其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加强孵化器集群建设,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孵化器集群, 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器网络。重点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专业孵化器建设, 不断完善行业技术平台。以自建联建等多种方式, 鼓励大学、研究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 积极探索孵化器的商业运作模式。

要积极探索符合新余实际的孵化器建设路径。孵化器建设要从注重载体建设向注重主体培育转变, 从注重企业集聚向产业培育转变, 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转变, 从注重科技创业孵化向注重科技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转变, 从注重自身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形成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元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资源共享国际化的发展局面。

2.3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创新能力

科技服务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2.3.1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有专门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形成金融组织间合理分工和错位竞争, 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及主体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 或海外上市, 支持科技型企业进入省产权交易所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交易业务, 拓展创业风险资本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积极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创造条件。

引导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 及时密切跟踪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组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调研,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对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要优先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综合授信等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3.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大力发展以科技金融、创新研发、融资租赁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着力打造创新与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进一步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制定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着力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机构, 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初步形成适应自主创新要求, 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市场信用, 引导和培育科技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事科技中介服务, 吸引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创办科技中介机构, 鼓励省外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在新余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数据库, 为各类企业、创业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科技成果、产品、专利、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和供给等服务信息, 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2.3.3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创新效率

制定、实施鼓励政策, 引导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的公共检测平台, 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建设内容涉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图书文献、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科技人才资源等公益类科技信息的网络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余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和问题, 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一、“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十分不平凡的五年,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矛盾交织、新旧动力转换、结构性与周期性调整交汇,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前所未遇的严峻挑战,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与装备,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发布活动,积极开展碳交易试点,进一步推进节能节水与低碳管理体系建设,行业节能节水与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促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行业节能节水和废水减排成效显著。一是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五年来,全国炼油能力退出约4000万吨,尿素退出产能约1400万吨,电石退出产能811万吨,烧碱退出产能905万吨,聚氯乙烯退出产能608万吨。二是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绿色环保产品占行业比重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我国成品油已全面执行国Ⅳ标准,部分省市提前实施了国Ⅴ标准;高浓度氮肥和高浓度磷复肥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3和10.2个百分点;杀虫剂在农药中的占比下降了18.2个百分点,而除草剂的比重则大幅提高25个百分点;子午线轮胎、离子膜法烧碱和水性涂料、绿色助剂、胶粘剂等环保产品所占比例也不断提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产品,企业平均装置规模、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幅降低了物耗、能耗、水耗和废水排放。五年来,我国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2%,化工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5%,合计实现节能量约6125万吨标准煤;2014年行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和用水量分别为3.7吨和49.1吨,近十年来平均降幅分别达到9%和7%以上。

第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行业能效和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在重点领域筛选出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技术,连续发布节能节水技术与产品(设备)目录,其中多项技术被列入政府编制的推广目录,有力地促进了行业节能节水发展。日投煤量2000吨级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二乙醇胺脱硫技术、催化原料预加氢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电石炉和黄磷炉尾气净化综合利用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原浆喷雾干燥技术、水平带式真空过滤机技术、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等一大批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并成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传统装置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消减了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十二五”期间,行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乙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9.1%,合成氨下降4.9%,30%离子膜烧碱下降9.3%,电石下降9.6%,全部完成了“十二五”工业节能规划目标,行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也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92.5%。

第三,积极参与碳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CO2开发利用新途径。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工作,2000多家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中,其中包括146家石化和化工企业。以上海碳交易试点为例,涉及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及巴斯夫、拜耳等45家石化和化工企业。中石化专门制定了《碳资产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集团各部门和各分子公司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与分工,有力地推进了中石化的碳资产管理工作,下属26家试点企业在2013和2014年两个履约期内,累计碳交易量389万吨,交易额达到1.4亿元,占同期国内碳市场交易规模的8%。中石油、中海油等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家底盘查、能力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些科研院所和石化企业还积极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大力开展碳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努力推进CO2捕集、驱油和埋存先导性工程示范,吉林油田、中原油田、陕西延长油田分别建成了10-50万吨/年规模的CCS-EOR项目,为今后碳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探索了新的途径。

第四,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不断完善,培育出一大批节能减排先进企业。截至目前,石化联合会已连续五年发布能效领跑者名单。从少数企业参加到活动覆盖行业耗能总量近50%的企业,从覆盖10个产品增加到覆盖17个产品,从联合会自己一家发布到国家有关部委在全国推广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行业节能降耗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五年来,能效领跑者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有的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为例,2015年能效领跑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为1136千克标煤/吨,比2011年第一次能效领跑者发布的1554千克标煤/吨下降了26.9%,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涌现出了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镇海炼化、中石油独山子石化、河南心连心化肥、新疆天业集团、青岛碱业、湖北兴发等一批单位产品能耗领先的标杆企业。截至2014年底,中石油实现节能126万吨标准煤、节水2462万立方米、节地1232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实现下降。中石化启动“碧水蓝天”计划和“能效倍增”计划,实施803个环保综合整治项目,截至2014年底累计节能247万吨标煤。中海油2013年实施131个节能减排项目,全年实现节能量29.9万吨标准煤。中国化工集团推进“零排放”管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7%。神华集团与国家环保部签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排放大幅降低,有力地支撑了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法规,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水利部等先后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节能节水和低碳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规划、标准、财税、奖惩等措施,对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间,共有2393家石油和化工企业被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其中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有160多家企业建设了能源管理中心,初步实现了能源的系统化、扁平化管理。联合会以能效领跑者指标为基础,先后制修订了合成氨、烧碱、尿素、聚氯乙烯等36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为行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企业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投入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措施不断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的时期;是全行业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树立,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排放显著下降,为改善大气和环境质量做出重要贡献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和干部职工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就是他们的代表,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十二五”行业节能先进单位、优秀服务单位、突出贡献者以及先进个人,再次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提高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高度,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能源资源消费和CO2排放都位居工业部门前列,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已成为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矛盾。“十三五”时期,要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步伐,必然要求行业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促进节能节水和CO2减排跃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形成节能节水、高效低碳的绿色发展方式。“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能源消耗总量巨大,完成能效指标面临很大压力。“十二五”时期,行业能源消耗和万元增加值能耗增速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仍保持增长,资源利用率依然较低,2015年全行业能源消耗总量5.5亿吨标煤,位居工业部门第二,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产品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存在10%~30%的差距。特别是有少数“十二五”能效指标完成的不理想,拖了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后腿。与“十二五”相比,未来五年行业传统节能技改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节能边际效应将逐步降低,推进行业节能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与装备,需要更加先进的能源管理,完成“十三五”节能指标任务将更加艰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二是节水形势依然严峻,废水处理面临较大困难。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用水大户,一些行业领域不但需要大量用水,而且排放的废水比较难以治理,成为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品等行业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浓度含盐废水,减少排放和无害化处置技术要求很高,污染治理长期达不到效果,治理难度加大,成为行业发展必须要下大气力攻克的难题之一。

三是CO2减排任务艰巨,对企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已对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达峰。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全面实施,石化和化工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预计涉及合成氨、甲醇、电石和乙烯等行业超过500家重点企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和成本压力,对企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行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朝阳产业。与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缺少灵活高效、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服务模式,总体服务水平比较低,制约了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急需从产业战略上予以强化,从政策上给予扶持。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发布了“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政策,从能源资源节约、生产过程排放、“三废”治理到资源化利用都作出了全方位的规定。“十三五”时期,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出台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制、碳交易、环境税等一系列节能和环境保护新政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更加严格的高能耗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化学品管理、化工园区污染防治等新的节能环保规章制度和标准,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节能节水和保护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同时也是节能与污染防治的主力军,我们有着从分子结构上改变物质化学性质的本领,能够为社会提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环保装备,节能减排技术和环保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制高点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巨大,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广阔,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根据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截至2015年11月,我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653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到13.51亿元,均价29.04元/吨。预计未来全国配额可达60亿吨,其中首批配额30~40亿吨。随着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碳排放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成倍放大,有关专家预测,统一后的中国碳市场或将达到数百亿市场规模,是一座蕴藏着巨大商机、有待企业深入挖掘的巨大金矿。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外在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完全可以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和突破点。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必然会推动行业从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方式转变。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全行业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十三五”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为推进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深入实施能源节约和低碳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方式

“十三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能源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能源节约和低碳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和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节能节水和低碳标准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水和CO2排放,初步形成节能节水、低碳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新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保障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二五”末下降10%,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二五”末降低18%,废水全部实现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

“十三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构建节能节水和低碳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要下大气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要充分发挥标准在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能耗、用水、排放等限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要通过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差别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差别化政策,倒逼落后产能主动退出。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和建立退出机制,实现瘦身健体、转型发展,尽快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二是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业,增强节能、节水、低碳产品的供应能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新兴产业,完成油品质量升级到国V标准,积极推进国VI标准,农药、化肥、染料、涂料、橡胶、胶粘剂等行业的高端绿色产品占比大幅提升,稳步提升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工业增加值产出量。

三是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要推动高效工业锅炉、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节水装备制造与应用,培育一批专业环保设施营运、污染物高效处理、环保材料生产、废水再利用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

第二,深入开展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一是要建设产学研协同的节能、节水和低碳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节水和低碳关键技术,实施一批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节水和低碳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项目。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煤气化技术、乙烯裂解炉耐高温辐射涂料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聚氯乙烯母液回收利用、中水回收利用、化工蒸汽系统凝结水利用、高效节能电机、余热发电等一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与装备。

二是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和开发,突破水平井钻完井、储层多段压裂改造、页岩气含气量及储层物性分析测试等关键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化。要大力发展二氧化碳驱油、煤基多联产、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学品等CO2综合利用技术,在陕甘宁蒙等区域开展碳捕集、驱油和封存项目示范。

第三,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努力提升行业能效水效和低碳发展水平。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机制,以炼油、烯烃、芳烃、化肥、氯碱、纯碱、无机盐、农药、染料、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制修订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

炼油行业要加快推广应用催化加氢、低氮燃烧、催化烟气脱硫脱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基础化工要大力推进电石渣、碱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电石尾气、黄磷尾气、焦炉气等资源性尾气生产乙二醇、甲醇等化学品的综合利用。加快直接氧化法环氧乙烷、甘油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工艺。农药、染料及中间体等精细化工行业要加快推进先进催化技术、溶剂替代技术和定向转化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和工艺技术。

第四,全面实施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着力提升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建设化工园区是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底,已有约1.5万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企业入园率达到51%左右,化工园区正在成为化工项目建设与搬迁改造的主战场。要主动学习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化工园区发展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把化工园区作为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推动余热余压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实现化工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引导和支持化工园区承诺实施责任关怀,把园区的环境、安全管理从末端治理延伸贯穿到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环境、产业与园区发展相融合、相协调。要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做好园区安全环保规划,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预警系统,完善园区公用工程配套设施,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通过举办开放日、科普宣传等活动,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交流,提升园区和石油化工行业的社会形象。

第五,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油气资源价格和税收政策改革,逐步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资源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二是要加快建立节能节水和碳排放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产品生产过程的能耗、水耗、物耗以及终端产品的能效、水效、碳排放等标准,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动态调整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做好计量检测、应用评价等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活动,发挥领跑与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开展能效、水效对标工作,带动行业整体效能提升。四是要进一步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能源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促进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构建节能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上一篇:抒情散文集锦及答案范文下一篇: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