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

2023-10-05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1篇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村集体经济建设

多项数据表明, 如果能够更好地集体和集体经营,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双层经营体系就能健康发展, 从而得到完善。村民将能够不断致富, 有更多的发展和复制的潜力。在这样的模式下, 农村将招纳更多的劳动力、村落经济模式也会转型, 农村就会得到发展[1]。

1.2 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首要举措便是村级集体经济

党员是人民的先锋, 要发展农村, 就要将农村党员政策落实下去。否则, 村里的穷人就要努力为群众筹钱, 尽一切力量扩大事业。造福于民的项目是不够的, 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2]。

1.3 农村奔小康、共富裕的基石是村级集体经济

从大方面而言, 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村集体经济模式的构建可以使老百姓增加收入, 实现集体收入, 实现繁荣。因此, 在继续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为奔小康、共富裕的幸福之路铺下基石。

2 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子

2.1 干部群体传统落后

据调查当前干部群体的整体年龄结构相对较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 行政长官的积极性和缺乏能力。一些职员有动力, 但缺乏能力。他们丧失了领导群众摆脱贫困, 扩大集体经济的能力。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走向“一年干两年三年”的状态;有的干部前怕狼后怕虎, 害怕向前迈进, 追求“平稳过去”, 有依赖心理, 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不敢尝试去打破旧局面。同时, 党员年龄结构老化, 文化程度偏低。

2.2 偏远地区的发展潜力不够

当前的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远离城区, 道路交通不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信息更新不及时。劳动力极其短缺,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情况严重。

2.3 村级经济负担超重

多数的村级事务正逐渐延伸至公益事业和管理职能等综合方面, 也承担了村级公路, 桥梁修复等工程, 在村级组织带领在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的情况下, 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管理费用逐渐增加, 村支出项目达到50个, 部分村落甚至超过80个项目。村组织的经济、党政、改革压力都日益增加, 入不敷出。

3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1 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优秀领导干部团队

研究建议突破年龄和学历, 选择最优秀的农村人才, 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并给予更多的待遇留下来, 稳定生活。加强农村青年党员培养, 逐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丰富农村后备力量。我们将构建连续档案和正常形式。要给一些高学历、低等级的干部机会。进一步加强机构和机构对组织的援助机制, 在农村一线、两级领域实行“三三两制”的工程, 资金和技术推广, 实现目标、监督、评价;与此同时加强对偏远地区改造和优化完善[4]。

3.2 坚持创新创业, 建设集体农村新经济。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而创业则是新农村构建的必由之路。通过创新创业来构建一个农村的新型的产业模式, 发展文化旅游经济链, 挖掘传统文化, 建设绿色森林公园等观光旅游资源, 打造优良乡村景区, 打造精品路线, 实施优级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 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创新之路。抓好提高林业医药质量, 发挥大林木药材优势, 引导经济林和中药材集体发展, 发展林间医药和林下经济模式, 将供求关系调节至最佳形式, 充分发挥各项经济资源, 使农村的有限资金得到协调的利用, 把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向更高更高的层次。

3.3 新出路、新方法、新农村

通过贯彻落实政府与党的每一项新农村建设的决策, 将农村建设的每一项责任明确到个人。选拔有能力的人, 与评价第一评价挂钩, 并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两委“致力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五大户“工作方法的实施“建立账户, 核对账户, 支票账户和销售账户”, 设置岗位任命负责人, 定期的监督个人负责的工作, 确认每一个干部的任务, 跟进其工作进度, 从而达到构建并逐步完善全新的责任体制。

摘要:经济的发展是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特别是要切实提高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不仅是当代农村正常运转的保障,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就发展和扩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研究, 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并对关键成因进行了系列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 黄鹤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A].现代经济探讨, 2016.10.第4-5页.

[2] 周国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 2015年第5期, 第19页.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2篇

一、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制定指导意见。若想建立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重要作用,提升其存在价值,应以我国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并将总体目标、循环型企业标准、扶持范围等内容的职责与应尽义务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高绿色金融的权利。其次,完善征信制度。在征信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参考目标,同时加快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征信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具有影响力的征信系统缓解借贷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如环保信息、工商社会信用信息等,借此实现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最后,建立考评机制。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受多样化因素的影响,容易滋生不同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考评机制,并从金融业务量所占比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数量等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金融机构,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有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与有效性,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基础。

二、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组织体系进行健全

首先,将政策银行的功效进行扩展。在扩展政策银行功效时,应事先了解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介入地位,然后将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视为主体,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提高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增加金融供给主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政银企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引导更多的商业性综合金融机构,并主动参与到绿色产业发展中,将各项环节相整合。除此之外,为增加金融供给主体,还要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要求,鼓励更多的私营借贷公司积极参与其中。最后,健全配套服务机构。针对当前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可建立如下服务机构,如非银金融及中介服务机构、贷款保险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等。将不同的服务机构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及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三、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管理进行创新

首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发展应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从保护环境及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设立生态基金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金融产品,在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可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其次,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在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时,要遵循“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即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将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等与环境保护相关指标渗透到贷款审批明细中,将其视为各金融企业的纳入标准。如此一来,既落实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又能够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最后,提高绿色信贷质量。绿色信贷质量及有效性的提高,对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信贷管理中,应坚持“扶优限劣”的原则,加强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相关企业的重视程度,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帮助。另外,对于存在低效能贷款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手段促进其转型升级。

四、将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首先,善于运用风险投资基金。在绿色金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引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市场前瞻性、战略性等优势,借此推动多种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应用。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即公私合伙制,将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的组成成分进行充实与拓展,促进工作效率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另外,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力量,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多样化的融资基金。最后,整合扶持基金。将不同中种类的扶持、奖补资金相整合,在不变更资金用途及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创建行业发展担保基金等不同的保险产品,使资金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国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加大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发展目标,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要:近些年,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的理念。但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到重重阻碍,无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有效性,再加上循环经济有着高风险、高投入以及投资周期性长等特点,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解决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将多元化的体系与方法进行应用与实施。

关键词:绿色金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阳.发展绿色金融———壮大循环经济[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12(03):155-156.

[2] 杜朝运,郭永冰.绿色金融、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教育研究,2016,24(06):247-248.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高平民营经济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壮大也有其必要性。

(一) 政策制度依据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来的。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1997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式确立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02年我们又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样看来,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厚的政策制度依据。

(二) 贡献使然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平民营经济为高平市、晋城市乃至山西省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17年底, 高平市民营企业17126家, 增加值104.3亿元, 占全市GDP的50.2%, 提供了70%以上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80%以上的就业岗位, 解决了9.32万人的就业, 这占全市乡村从业人员的60%以上。高平民营经济已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来源。从全省来看, 高平民营经济在山西省位列第七。在2017年10月10日山西省工商联主办召开的山西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上, 晋城有8家企业入围, 其中高平有2家即山西泫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

二、当前高平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 改革开放40年高平民营经济取得的成绩

1.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高平民营经济从起步到现在, 总量稳步增长。1984年, 全县社队企业总数1117户, 总产值10436万元;1993年, 高平正式撤县设市, 乡镇企业达到1449家;1999年, 乡镇企业4279家, 总产值34亿元;截止2017年底, 全市民营企业总数17126家, 增加值104.3亿元, 占全市GDP比重的50.2%。

2.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高平是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 为改变其“一煤独大”的尴尬境地, 全市大力发展地面企业和非煤产业。当前全市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煤铁传统产业拓宽到了轻工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物流等各个领域, 涌现出了炫氏集团、兴高能源、海诺科技、吉利尔潞绸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全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也由撤县设市之初的4.8:74.1:21.1优化为目前的1.1:60.4:38.5。

3. 人才培育:初见成效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高平市中小企业局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服务平台, 每年都要积极组织全市民营企业家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常规学习培训。除此之外,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开设了清华大学—高平市优秀企业经营者管理创新高级研修培训班和北京大学企业家培训班。这一壮举开创了全省县级部门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办班的先河, 也让广大民营企业家走出高平, 开阔了眼界。得到了省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成了全省推广借鉴的经验。

4. 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三个创新”, 其中一个就是要做好服务创新, 要改进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服务, 为企业松绑, 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 2018年2月11日, 山西省首家行政审批局在高平正式挂牌成立, 将200项行政许可职责全部划转到了行政审批局, 由该局集中统一行使行政许可权。去年9月份在党校主体班的一次主题为“打造民营经济改革示范区”的访谈教学课堂上, 高平市行政审批局也表态要不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二) 当前高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 转型难: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

高平如何走好经济转型之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过去的高平民营经济乘着煤炭黄金十年的东风, 发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 随着煤炭政策性关停并进行资源整合, 高平民营经济虽然在转型路上探索出了一些煤产业之外的新领域, 但因整体缺乏长远、科学的产业指导规划, 导致其产业转型方向不明确, 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2. 融资难:渠道窄、利率高

高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渠道窄。目前全市仅有晋城银行、太行村镇、信用联社等股份制银行针对小型民营企业放贷;其次就是利率高。以上指定放贷银行的年利率高达8—10%左右。即便如此, 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可以从中受益, 还有许多企业被迫以15—20%左右的年息向民间借款。

近年来, 高平市虽然探索出了“助保贷”“助企贷”等新兴融资模式, 也成立了倒贷服务机构, 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用款需求。

3. 缺人才:领导型、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

高平民营经济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领导型人才。当前高平民营企业的顶梁柱大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 已相对老化。70后、80后的青年企业家又还不成气候, 企业家队伍整体有断层的危险。二是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外出求学的高学历大学生毕业后基本留在一线城市找工作, 即便回来, 更多的也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自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寥寥无几。

三、新时代发展壮大高平市民营经济的思路

(一) 以科学的产业规划引领民营经济转型

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制约高平民营企业实现转型的重要因素。未来高平民营经济要在全市经济转型中杀出一条血路, 必须从根本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这就需要市委、市政府潜心研究高平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同时聘请相关专家以全国视野从高平实际出发, 为高平民营企业把脉会诊, 找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定位, 本着升级传统产业和开发新兴产业的原则, 制定出符合全国经济发展方向和高平实际的科学产业规划, 以引领高平民营经济实现成功转型。

(二) 以金融创新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要解决高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融资模式的探索。在积极开展“助保贷”和“助企贷”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基础上, 完善客户推荐机制, 争取逐步把我们的民营企业推荐给各大金融机构, 实现双方间的良性往来;另一方面要加大高平市长兴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倒贷服务力度。这就需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通过扩大资本金数额满足民营企业的倒贷服务需求。

(三) 以人才素质提升和引进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

针对当前高平民营经济面临的人才缺乏困境,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补齐人才短板:一要注重对青年企业家的素质提升。这就需要继续与清华大学紧密接洽,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合理地安排培训课程, 每年安排企业经营者参加“清华班”学习。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家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 尽快为全市培育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青年民营企业家队伍。二要加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这就需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比如可以适当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孩子的入学和就业问题, 还有家属的工作问题等, 以此吸引他们前来就业。

(四) 以做好党建工作夯实民营企业发展根基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取得的成绩根本上是得益于党的领导。所以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民营企业必须从思想上深化认识, 在行动上重视起来,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以为其经济工作引领方向, 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平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高平民营企业必须紧跟政策, 直面问题, 同时理清发展思路, 抓住机遇, 早日实现转型发展, 以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坚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高平市民营经济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壮大首先有其必要性:一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依据;二是改革开放40年及未来对高平市发展的贡献使然。其次, 从目前来看, 高平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面临困境。本文将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思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平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李义平.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N].西安日报, 2018.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4篇

王平表示,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解放思想大胆闯,创先争优出亮点,推动原平经济社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总量扩张、质量提升两大任务,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商贸活县、强农富民、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保生态、安全稳定五大重点,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力促全县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2012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同比增长20.4%;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实现3.8亿元、力争突破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135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31.3%。

王平说,要重点抓好八个新突破:一是围绕财政增长、经济转型,努力在兴工强县、商贸活县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方财政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5篇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对各位省发改委专家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班子就镇“十一五”前四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的发展优势、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的重大

项目规划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境中部,是老县城所在地,距新县城南伞48公里,有国土面积214.5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1个社区,51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民小组。末总户数4261户,总人口17218人,其中:农业户数3108户,13585人。居住着汉、彝、佤、傣、布朗等11种民族。镇党委下设14个党总支(支部),有党员573人。有耕地面积23275亩,其中:水田6205亩,旱地17070亩。全镇现有泡核桃4亩、甘蔗18466亩、茶园8282亩、膏桐6449亩、澳洲坚果1691亩。辖区内蕴藏并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铁矿、铅锌矿、硫化锌、氧化锌、石膏、大理石等。县委、政府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以来,先后引进了鸿骏、振兴、兴达、海山、汇华5家公司在投资办厂,改善了基础设施,带动了就业,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215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2768元,粮食总产量538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

二、“十一五”前四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以来的4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县委、政府及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镇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历届人代会议提出的工作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紧扣镇党委、政府确定的“961”发展目标,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努力工作,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较好的实现了4年来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各项指标如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全镇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15万元,比未的2315.1万元增加2899.9万元,增幅55.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8元,比未的1193元增加1575元,增幅56.9%;粮食总产量5386吨,比未的5134吨增加252吨,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保持粮食自求平衡。全镇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重要步伐。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高度重视核桃、甘蔗、茶叶、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是以泡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快速发展。围绕全镇建成4万亩核桃基地目标,努力做好泡核桃产业发展及核桃“三率”建设,严格坚持“六个一”种植标准,泡核桃面积由未的5055.5亩发展到4亩;二是甘蔗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按照“巩固现有面积,大力发展下田蔗和水浇地,在提高单产和糖份上下功夫”的思路,发展的决心不动摇,发展的力度不减弱,狠抓蔗园建设,蔗园面积由未的8187亩发展到18466亩;三是加强高优茶园建设。完成高优生态茶园建设1570亩,占县人民政府下达我镇种植任务800亩的196.25%,茶叶面积由未的5326亩发展到8282亩;四是澳洲坚果和膏桐种植初见成效。新植膏桐6449亩,澳洲坚果1700亩,水果2540亩。全镇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果面积由未的18568.5亩发展到现在的79437亩,农民人均4.6亩,夯实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以培育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组、养殖大户、养殖示范户为载体,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打造丙弄坝养殖专业村,完成圈舍改造4991.39平方米。实施大坝村“林+草+畜+沼”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扶持种植养殖示范户2户。未全镇大牲畜存栏4897头,生猪存栏23614头,家禽存栏59220羽,山羊存栏2435只,肉类产量658.9吨,畜牧业收入达1248.7万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年来,镇人民政府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缓解制约发展的“瓶颈”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饮水、农网改造、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4条51公里;新修村组公路22条160.7公里;新建串户硬板路8条5.27公里,镇至村公路实现硬化,村组公路通路率达99%,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交通条件;实

施人畜饮水工程21件,安装饮水管道230公里,解决了21个自然村1340户农户5360人的饮水困难;实施水利工程18件,修复坝塘13座,新建三面光沟8.6公里,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新建砖木结构校舍2981平方米,改造校舍2030平方米,新建砖混结构教学楼1905平方米,校舍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6个村委会和社区村级活动场所,改善了办

公条件;完成农网改造项目1200户,解决了1141户5766人的用电问题;实施凤明线芦子园段公路修缮工程;解决了火烧桥菜地生产用水困难;完成芦子园小河边、大芦园、阿货山3个自然村147户异地搬迁项目、城区道路、供水管网修缮、大柏树村和小水井村热水河片区开发等项目申报工作。

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小田坝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县级验收,112户509人实现搬迁;蚂蟥沟自然村地质灾害搬迁工程通过市级验收,62户251人实现搬迁;实施扶贫整村推进4个村,完成茅草房改造251户;退耕还林2945.2亩,建成沼气池486口;小湾移民“三通一平”等民心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首批“三村”建设行政村村完成投资790万元;以大柏树崩龙田、小水井白沙沟、大坝水井寨为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取得实效,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实施村移民寨新农村建设点安居房建设30户,建成村内主干道水泥路1.193km,投资190万元;实施地震安居房拆除重建70户,加固200户,投资110万元;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发放“一折通”、能繁母猪补助、农机具补贴、农村和城市低保共1400多万元。通过扶贫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全镇扶贫工作整体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县委政府招商引资战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做好驻镇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鸿骏、海山、振兴、兴达、汇华等一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我镇,带动了我镇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三)高度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创新管理机制,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镇小学入学率达99.8%,辍学率为0.2%,初中毛入学率达91.39%,辍学率1.97%,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卫生、人口与计生工作成绩明显。完善了镇村两级卫生体系,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村卫生室5个;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6%以上,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得到遏制;扎实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艾滋病预防等工作,人民健康得到更加保障,卫生工作成绩明显。全镇计划生育“创优”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历年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控制指标低于县下达的指标,出生率为3.8‰,计划生育率达92.11%,优选节育率达85.11%,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46户,上报双女户134户,落实养老扶助对象41人。加大经费投入,配备计划生育专用车一辆,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

文化、广电事业持续发展。实施镇文化站综合楼修缮。“阿数瑟”、“月亮升起来”广场集体舞活动进一步普及推广,全镇共组建民族民间业余文艺宣传队8支,每支人员均在50人以上。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全镇共发放接收机2855户2855套,解决了16325人看电视难的问题,架设农村地面接收站,全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办好《信息》,刊发74期447条,其中:省级采用2条,市级采用87条、县级采用287条。

以“平安镇、村”创建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保障了辖区社会稳定。全镇普法教育深入进行,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专项整治,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四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围绕经济建设,加大固定资产和招商引资的投资力度,经济建设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二是立足区域资源,合理布局产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举措,逐步培育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三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紧抓发展机遇,用足用好有利条件;四是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新作为谋取经济社会新和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制约发展的“瓶颈”没有完全打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缺少坚固的平台。二是农业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可持续稳定增收后劲不够强。三是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待以加强。四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十二五”的发展优势

一是根据辖区内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稳定粮食生产,合理布局产业,突出抓好以泡核桃为主的甘蔗、茶叶、澳洲坚果特色经济林建设。二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系列政策,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行动计划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一百亿”的工作目标,为我们争取项目支持,更加夯实发展的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县委、政府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以来,改善了基础设施,带动了就业,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全镇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参与发展的激情更加高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抓“三子”促“三化”,突出发展重点,坚定信心,完善工作措施,突出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重大建设项目

(一)发展思路

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镇的“十二五”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个一百”的总体要求,明确“961”发展目标,即至2015年,全镇建成9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其中核桃基地4万亩,甘蔗2万亩,茶叶1万亩,澳洲坚果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1万亩。至2020年驻企业工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万元以上)。以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重点和重大建设项目

1、围绕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控制全镇23275亩耕地红线,加快中低产田地的改造步伐,争取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500亩,保持粮食自求平衡,粮食产量平稳增长。

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坚定不移的推进9万亩高优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核桃“三率”建设大会战,提高核桃抚育管护水平,巩固好现有的4亩泡核桃基地;完成10000亩澳洲坚果和亩的美国山核桃种植任务,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澳洲坚果和山核桃苗圃基地;围绕建设目标0亩蔗园面积,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力争甘蔗单产达5吨以上;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加强新茶园的管理,实施亩的高优茶园种植,使茶园面积达10000亩以上;巩固和提升丙弄养殖专业村,继续抓好大坝村“林+草+畜+沼”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启动实施移民寨新农村建设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以养殖专业村、循环经济、养殖小区、大户养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落实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强化对各类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引导,切实发挥补贴资金对产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助推作用;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大力推动家电下乡活动。

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采取镇村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农户制度,加大移民寨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力度。坚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稳步展开原则,全面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发展经济是核心,做强产业是根本。鼓励农民自愿筹资投劳参与水、电、路、气、房建设,突出抓好“两有两洁”工程建设,重点解决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2、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个一百”的总体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意识,以抓项目为核心,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点,抓紧谋划和实施一批项目。采取超常规措施,按照“续建项目抓进度、新上项目抓开工、前期工作抓深度”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针对的“瓶颈”制约因素和的资源禀赋,结合产业的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好:一是扶贫项目四项,小水井村热水河片区开发;大坝村片区开发,总投资505万元;村下新村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148万元;村红木坡下寨扶贫搬迁,总投资120万元。二是基层组织政权建设项目一项。镇党政综合楼修缮,投资120万元。三是异地移民搬迁项目三项,总投资1214.7万元。芦子园村大芦园、啊货山、小河边、小落水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746.5万元;大柏树村明山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240万元;大柏树村红木林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228.2万元。四是交通项目七项,总投资788.65万元。大坝村南渡田坝桥涵建设,投资50万元;大柏树村委会至荒田弹石路建设,投资192万元;小水井村委会至热水河弹石路建设,投资190.75万元;村至浪坝寨弹石路建设,投资92.9万元;大坝村委会至蒿子坝弹石路建设,投资80.5万元;大柏树至梅子树弹石路建设,投资96.5万元;仁和村白坟寨弹石路路建设,投资86万元。五是水利项目二十三项。村傣族寨中低产田改造,投资22万元;村丙弄坝中低产田改造,投资20万元;大柏树村中低产田改造,投资165万元;河2公里险段清淤、河堤加固,投资867万元;小水井郭家寨大沟三面沟修缮,投资625万元;大坝村老娃叉林沟修缮,投资65.5万元;村傣族田坝三面沟修缮,投资54.9万元;仁和村小田洼沟修缮,投资65.5万元;仁和村大田沟三面沟修缮,投资790万元;芦子园村中山下沟修缮,投资65.5万元;芦子园村三台山沟修缮,投资159万元;大柏树村明山沟修缮,投资183.4万元;大柏树村崩龙田大沟修缮,投资260万元;大柏树村忙咪沟三面沟修缮,投资201.74万元;芦子园村大荒田沟修缮,投资31.44万元;芦子园村忙涡坝沟修缮,投资26.2万元;芦子园村陈家沟修缮,投资78.6万元;大坝村控保坝人畜安全饮水,投资15万元;芦子园村火烧桥人畜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大柏树村梅子树、大湾塘、荒田等平坝人畜饮水,投资95万元;村桥头村人畜安全饮水,投资15万元;小水井郭家寨、白沙沟、白叶子树平掌人畜安全饮水,投资100万元。六是养殖项目六项,总投资303万元。巩固和提升村丙弄坝养殖专业村,投资100万元;村移民寨新农村点养殖专业村建设,投资70万元;大坝村循环经济续建项目建设,投资15万元;仁和村大白仓养牛专业户,投资40万元;仁和村大白仓养鸡专业户,投资8万元;全镇6村委会每村建设二户养猪大户,投资70万元。七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四项。敬老院建设,投资计划100万元;社区服务站建设,投资计划100万元。垃圾处理场的建议,投资15000万元;大礼堂修缮,投资100万元。

3、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围绕县委、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目标,做好投资1500万元城区水管网重建;投资400万元10000亩中低产林改造;投资260万元和顺林化有限公司建设;投资10万元相军木材加工厂扩建;投资350万元创森林木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投资20万元筷子厂扩建;投资50万元仁和石膏厂扩建;投资110万元彩霞床上用品公司扩建;投资150万元泉酒厂扩建;投资600万元城区农贸市场扩建等项目的可研报告,全力推介项目,确保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4、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严格执行规划控制,清理整顿城区违法违章建筑,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内涵;下大力度整治以路为市占道经营和脏、乱、差等问题,着力营造安全、舒适、优雅、健康的人居环境。按照规划先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街面修缮工程和推动芦子园小河边、大芦园、啊货山城乡一体化进程。

5、围绕改善民生,着力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和提升“普九”和“两基”成果,确保小学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99.5%和98.5%,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努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学和各村完小校安工程建设。

着力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增加医疗设备,夯实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基础;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农合医疗保险体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重点抓好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加快推进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巩固“创优”成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人口管理信息化步伐。

努力增加就业。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的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至少有1人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要求,城市和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努力为全镇城镇低收入人口、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以国家实施“兴地睦边”工程为契机,完善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继续抓好“兴边富民”工程,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产业发展扶持;高度重视特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切实解决好特困自然村的水、电、路和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城镇困难居民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对全镇低保、“五保”对象、残疾人个人缴纳的新农合参合资金给予全额补助。

统筹科技、文化和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普及“阿数瑟”、“月亮升起来”广场集体舞活动,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民间“阿数瑟”品牌。争取全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项目实施;做好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扎实推进统计、人事、档案、地方史志、地震、气象、粮食、科学、残疾人、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

6、围绕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重点防护林和国有林保护工程,不断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水源林保护;做好城镇面山、河流两岸、公路沿线村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扎实做好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努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引导群众加强对已建的沼气池进行管理,确保效益持续发挥,努力为农村居民创造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加强环境监管。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以芦子园矿山为重点的污染监控,积极支持振兴公司做好尾矿干堆的探索工作,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服务好矿电产业的发展。继续抓好矿区、电厂生产区征地补偿工作,协调服务好鸿骏、振兴、海山、兴达、汇华等驻企业生产,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与地方发展的关系。

(五)围绕和谐稳定,着力抓好“平安”巩固提升

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范文第6篇

一、秋射村基本概况

秋射村位于独店镇北部,陶瓦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共辖14个生产合作社522户1956人。其中有纯回民社一个(共77户289人),是独店镇典型的回汉杂居聚居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728亩,其中塬地2890亩,山地283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99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847亩,小麦种植面积212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336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38头,猪存栏45头,养羊255只,外出务工人员692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225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秋射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该村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秋射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秋射村在产业发展上无较大的地理优势,只是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蘑菇,种植苹果等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7年到2011年,该村种植苹果458亩,但都属于前期投资,无明显的经济效益,加之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果园管理投入减少,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已经挂果的果树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据计算,该村2890亩塬地除耕机费和肥料投入后亩均年收益为600元,2838亩山地亩均年收益为400元,耕地人均年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基础设施落后,思想意识不高。据调查发现,该村80%以上农户的住房都是建于

七、八十年代,房屋裂缝,墙垣倒塌的现象随处可见,最近几年,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大,绝大多数村都修建了小康屋,但是由于村民手中无多余的资金,因此都思想负担重,不愿贷款修建,致使该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外出打工,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蘑菇产业种植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秋射的蘑菇产业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种植的状态,对全村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各类生产成本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价格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胎死腹中。

(二)果园管理缺少经验。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果园无套种经济作物,致使群众的前期投资过大而无任何经济收入;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苹果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果园的管理差,果数成活率低,果园建设标准化程度普遍比较低。

(三)气候条件差,自然禀赋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该村缺乏水资源,无种植蔬菜的天然条件,因此只能小麦和玉米,但是主要粮食产量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普遍降低,况且果园大多种植在塬地,因此山地上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产业规模化小,缺少产业带头人。蘑菇产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蘑菇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的产业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文化意识落后,信息闭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秋射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大政策引导,提高产业水平。

1.加快苹果产业规模化步伐。近期,要主要做好苹果拉枝、施肥、灌溉等措施,实现267亩果园零星挂果,田间配套务做同步跟进,年内在旧堡、城壕、旧庄三社新定植500亩果园,实施规范化管理。结合学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苹果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苹果发展做为该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苹果建园示范户以及苹果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要依托我县在全省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该村的苹果产业,使苹果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销售商品化,将该村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苹果产业基地。

2.抓好蘑菇产业建设。该村几户蘑菇种植户常年小打小闹,蘑菇产业规模未形成大的起色,因此要不断提高蘑菇产业量化发展,鼓励村民多种蘑菇,加大对该村蘑菇产业的技术指导、品种改良和更多的培训力度,使蘑菇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种的蘑菇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除此之外,应在蘑菇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入一定的加工设备,形成一条蘑菇生产、烘干、塑封、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再者,根据镇上对文明生态家园示范点周围的80户旧村庄实施“五改三建”的要求,可以将栽植蘑菇后的废渣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废渣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废渣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该村的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种植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3.调整农作物产业结构,改进优良品种种植。该村现在拥有山地塬地可种植面积共5728亩,其中2007年栽植果园面积158亩,今年打算新定植果园面积500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850亩,最终剩余可种植

耕地面积1220亩,因此,要在仅有的耕地面积上进行合理的产业种植分布,扩大地膜小麦的种植面积,购买优良的种子品种,这样,玉米年亩产量可达到600公斤,小麦年亩产量可达到450公斤,农民耕地年人均收入可提高600元,最终达到2500元。同时还可以通过种植白豆、红小豆等其他经济作物来提高耕地收益。因此,只有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该村有绝大多数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来临之前,我们就要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排查,发现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我们要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修葺或重建。

2.对该村各社的道路逐步进行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该村的入社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社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确保年内实施砂化公路至尚沟泉社道路一条0.6公里,实施公路至旧堡社村道硬化一条2.5公里,新修生产道路14条7.8公里,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新建沼气池50眼,配发太阳灶50户,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部分“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640多册,且关乎农村科技书籍量少。因此需要社会或者其他单位捐赠相当的关于农村致富方面的书籍,并且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4.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委会办事人员业务水平,及时规范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上一篇:镇党务副书记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复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