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计划范文

2024-02-01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1篇

2018年2月06日 20:49 作者:刘旭颖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内容: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解读:

人才培养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科研到推广、从生产到经营、从管理到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来引领和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指出,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进城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仍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征。应注重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

如何优化农村从业者结构?叶兴庆认为,这需要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既要重视从目前仍在农村的人中发现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要重视引导部分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中成长的各类人才下乡,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农村。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国家公务员、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等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巡视员胡永万强调,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人才管理、支持、服务的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农业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脱贫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

内容: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解读:

脱贫攻坚重在“扶智”和“扶技”。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人。

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认为,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来看,实现产业兴旺、做大做强,迫切需要科技支撑,保障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走科技兴农之路;实现生态宜居、清新清净,也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样需要加强农村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巡视员胡永万指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量大面广,既有农业科研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又有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还有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才,不同类型农业农村人才要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此外,胡永万指出,还应该着力培育农技推广人才,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渠道,解决好知识更新跟不上需要的难题;完善基层农技服务政策,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院校、农业示范园区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推进农技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向基层一线倾斜等。

推动教育为人才“造血”

内容:

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解读:

“人才是脱贫的基础。”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贫困地区想要长远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

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就实施互联网+乡村公益教育计划,以及乡村好校长计划。孙利军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而阿里作为企业,也有责任尽一份力,特别是在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方。

“在上千万的贫困家庭中,大学生的比例只有千分之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阿里希望从教育入手,更好地完善农村基础教学,解决贫困最根本的问题。”孙利军说。此外,阿里还计划推出保障计划,建卡立户家庭中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领取能够满足学费需求的保障基金。

“可以看到的是,平均一个大学生的诞生,至少能够带动三户家庭脱贫。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孙利军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但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更应该有规划,坚持做。”

汇聚社会力量孵化“新农人”

内容: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

解读:

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早在几年前,一批有技术、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农人”就已经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随着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

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郭光东对记者说,他们不仅志在解决全国各地农货滞销,还希望能够扶持新农人闯出品牌,实现了应急扶贫与长效造血的融合发展。

“以果感恩”创始人张银杰就是在拼多多平台孵化出的一名新农人。此前,通过拼多多,他还帮助乡亲解决了库尔勒香梨的销售难题。此后,张银杰频繁参与到拼多多扶贫助农项目,并且带动乡亲们走起了公司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拼多多扶贫助农年报》显示,拼多多带动回乡创业青年5万多人,80后、90后的比例达到96.11%。

郭光东说,拼多多今后将加快农业供应链建设,培育青年农人返乡创业,孵化农货品牌溢价增收,并以“新农人”为抓手,辐射更广贫困地区,帮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拼多多等社交电商通过扶持新农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成农业产业链的„造血‟,抓住了精准扶贫的核心。”中国社科院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说。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2篇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简述当前我国县域发展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人才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我国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状况而言,其本身还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比重偏低。

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各县域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重偏低的问题。

以湖南省某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人才队伍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数量上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就人才总量而言,还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才总量的短缺成了制约该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2009年底,该县每万人中拥有人才220人,人才资源仅占全县人力资源总量的

2.2%。此外,该县二三产业人才、乡镇人才占人才总量还很低,虽然农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有一定比例,但农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员还比较少,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

2.4%。

第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县域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不合理,县域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方面是指城乡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城区集中了城乡的绝大多数人才,乡镇特别是偏远落后的乡镇,人才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即经济发达的县域地区人才比较集中,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匮乏,以湖南省为例,仅长株潭三市就集中了全省人才总数的1/3,而湘西地区人才总量不足全省的1/8。其次,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稀少,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发展后劲不足。最后,行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很小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县域地区而言,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更缺乏科研成果。县域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普通的一般人才较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高级人才稀少,因此,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引进和留用;另一方面,我国县域地区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传统型人才多,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缺乏,这与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第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县域流失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多为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外流的方式主要有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人才流失导致县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更大压力。湖南省某县,仅2008年至2009年底,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出就有200多人。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工程技术适用性人才纷纷走出企业外出打工,人才大量外流。

二、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人才观念尚未建立。

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淡薄,一些地方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县域地区对于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学的人才观念还没有确立。淡薄的人才观念,不仅不利于县域地区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更加不利于引进和吸收外来人才。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人才观念落后,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后思想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大多数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创新意识缺乏,忽视了创新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

第二,职业培训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对人才进行再培训是进行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县域地区人才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大部分县域地区财力拮据,再加上县域地区对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域地区对人才培养往往不够深入,短期强化式培训是主要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的培养方式很少,缺乏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这就导致了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业务水平也难有提高。此外,县域地区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投入也不足,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就业环境不优,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县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企业不景气,对人才的吸引和容纳力不够,再加上县域地区与周边城市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县域地区很难满足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大批年轻的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纷纷背井离乡,在经济发达城市谋求生计。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的分配激励机制并不健全,在人才的激励上,并没有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尤其对创新型人才以及他们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做出的突出贡献缺乏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奖励,大大挫伤了各类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政策不完善,人才机制不健全。

政策的不完善是指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等地方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政策的不合理,即人才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不通畅,行业间、城乡间存在政策壁垒,例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引进人才时仍有户籍管理的限制。

人才机制不健全主要指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限制和影响了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导致了县域地区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县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县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县域人才开发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对于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早日进入创新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域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既要注意培养本地现有人才,又要注意吸收和引进外地人才;二是既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又要满足各类专门人才需求;三是既要做到用事业吸引人才,又要做到用待遇留住人才。具体应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树立正确的意识。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全新观念。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对实施人才战略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根据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有关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流动、使用以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加快县域创新型人才开发步伐,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人才的价值,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机制,努力做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第二,调整人才队伍的结构。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善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县域地区可以以招商引资为契机,通过引进的项目课题来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引导并扶持各类人才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经济落后的县域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就业;建立健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为各类人才到非国有企业和农村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力度选派城市专业人才到县域地区进行支农、支教等,同时根据县域地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的自我价值提升需求,选拔县乡各类人才到大中城市学习和培训,为县乡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

第三,健全人才留住机制。

人才流失使得县域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在留住人才方面,县域地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重能力、重业务、重职业信誉的新型人才评价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

(2)创新分配激励机制。一个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应该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还应该有利于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要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就必须建立岗位成效工资制,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对长期在县域地区工作的人员,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大的福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县域工作的优越性。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

第四,拓宽人才培养措施。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改进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培养和需求相适应。具体说来,对于县域领导干部,应着重于加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应着重于增强技术开发、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机制。强化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培训投入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科技人才的培训,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网络,举办知识讲座和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全面落实人才培训计划。

第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是改善县域地区现有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手段,县域地区需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具体来说,县域地区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网上人才市场,使人才流、知识流、信息流等方面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网上优势形成向外吸引人才的窗口。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特别注意引进县域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结语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3篇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 - 1 -

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4篇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 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5篇

智能电网 电池为先

年前, 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考察了我国自主开发的钠硫电池。钠硫电池之所以重要, 因为它是智能电网研发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而智能电网的核心特征就是节能、安全、低排放。人们都知道, 与火力、水力等传统发电方式相比,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输出具有不稳定性, 需要经过储能系统的稳定后再入网。即使是传统能源发电, 采用大规模储能装置, 也可以减少和延缓用于发、输、变、配电设备的投资, 提高现有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 降低能耗。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经过长期攻关, 于2007年1月试制成功650Ah的单体电池, 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此后, 研发机构突破了钠硫电池制备关键技术, 研制了170余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性能评价装备, 贯通了年产2兆瓦钠硫储能电池中试线, 实现10千瓦储能系统成功演示, 今年年底前可研制百千瓦级的钠硫电池储能系统。

科技世博绿色优先

“一切始于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更是顺应时代潮流, 做足了“科技”和“绿色”的文章。在世博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里, 作为东道主参展案例的“沪上?生态家”, 流体力学“生态核”将四面八方的风进行“优化组合”;顶部设计开合屋面, 加强自然通风采光;屋顶安装的“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遮阳、照明多用;市内电力来源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板、静音垂直风力发电机等提供的清洁能源;利用旧砖砌筑的“呼吸墙”可以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还依托黄浦江边的地理优势, 夏季供冷采用江水源热泵+水蓄冷+冰蓄冷的节能技术, 冬季供热采用江水源热泵+燃气锅炉的节能技术, 一方面获得免费的冷量, 减少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的综合能耗, 另一方面通过江水源热泵的合理利用, 大幅降低冷却塔的使用, 有效缓解城市局部区域的“热岛”效应。

传统能源 清洁利用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 特别是电力结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以煤炭火力发电为主。实现火力发电的低碳排放, 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零能耗脱硫系统”已经在2个机组上运行数月。这个电厂原先的烟气脱硫系统, 需要耗用1%以上的厂用电。而使用新系统后, 根据两台机组年发电120亿—140亿千瓦时计算, 节省1%的厂用电就相当于多发电1.3亿千瓦时, 等于节省原煤4万吨。

新能源汽车 前景喜人

当今世界, 交通工具是排放“大户”, 世界各国都在抓紧研发新能源汽车。北京奥运会期间, 约600辆新能源汽车让全世界的运动员、媒体记者耳目一新;而在上海世博会期间, 还将有超过1000辆规模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多年来, 我国十分重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全面开花, 前景喜人。

科技支撑计划范文第6篇

虽然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 但由于肥料的使用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人们对于肥料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肥料对于农作物的增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应该大量施用;有的人却认为肥料的施用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 应该少用;还有的人认为肥料被农作物吸收以后会随着粮食进入体内, 对人体有害, 最好不用。那么肥料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肥料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基于这些热点问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白由路向笔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2015年2月, 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请问农业部为何制定这个方案?

不可否认, 肥料, 特别是化学肥料在保障人类食物供应和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物供应方面, 从几十年前是粮食不够吃, 到目前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化肥在粮食增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超过50%。有人估计, 仅合成氨技术目前养活了地球上48%的人, 可以说地球上有一半的人都是通过化肥来养活的, 如果没有化肥, 农作物产量根本达不到现在这么高。

在生态环境方面,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肥料特别是化肥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 实际并不尽然, 如果想一想, 没有化肥, 我国的粮食单产能维持目前的一半左右, 我们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吗?我们能拿出大量的土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吗?目前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化肥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肥料是营养农作物的物质, 如果不合理的施用, 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如果不能被植物吸收, 则会流失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 如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气雾霾等。农业部根据目前我国化肥用量的测算, 特别是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水平, 认为目前的施肥水平, 可以满足至2020年的粮食生产的需求, 如果再大幅度增加化肥投入, 则会影响环境, 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所以, 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 实现化肥的零增长是基于这样考虑的。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让很多化肥生产厂家对未来的市场增长感到悲观, 觉得化肥需求不会再增长了, 您怎么看待这种理解?

目前, 我国化肥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 是肥料的供给方, 而肥料的主要供应对象是农业, 如果肥料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则意味着厂家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这对于化肥的生产商来讲, 这样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我们也希望化肥的生产厂家不要消极看待农业部的“化肥零增长行动”, 而是要作为一种发展的机遇。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国务院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化肥生产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方是典型的供给侧, 农业部是要求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零增长, 不是不施肥, 为了实现农作物施肥的零增长更要施用更加优质的肥料, 对质量好、肥效高、施用省工省时的肥料需求量会更大, 影响的是质量差、肥效低、不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肥料。所以, 在这个改革的大潮中, 如何能把握好方向, 创新发展思路,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质优价廉的肥料是肥料生产厂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淘汰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白由路:农业施肥零增长就是想要减量不减产, 我个人认为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来提供支撑。如果施肥技术或肥料生产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 减量就意味着减产。只有通过科技让肥料的效用提高, 才能减量不减产。在目前的水平, 不改进技术, 想高产就要多施肥。

怎么才能减少施肥呢?那就是把肥料效用提高, 少用肥料也能保持产量不变, 这就需要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要把握四个“正确”:正确的肥料、正确的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1.正确的肥料。这需要肥料技术的创新,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肥料, 多利用、少损失, 且施肥简便;2.正确的用量。我国在之前十年的测土配方施肥中一直在研究农作物生长最合适的施肥量, 如果肥料施用的数量超过了作物的需求, 肥料就是浪费, 我们所说的减量正是要把不合理的过量部分减下来;3.正确的时间。作物生长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养分的需求数量也不一样, 如果时间不对, 所施用的肥料不能被作物吸收, 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过长, 就会挥发、淋溶, 不但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作物最需要的时候施肥, 效果是最好的;4.正确的位置。比如放在离农作物的根部近一点, 吸收效果就非常好。

合理施肥能大大节约化肥的用量, 有些技术是很成熟的, 但农民不愿意操作, 一是操作麻烦, 二是成本高。这就需要政策来引导, 给予鼓励。因此, 2020年农作物施肥零增长, 需要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撑才能逐步实现。

新型肥料发展受阻政策引导亟需破冰

很多人都认为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方向, 这几年发展好像也不顺利, 这里面的什么问题您能谈一下吗?

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动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什么是新型肥料?它与传统肥料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不解决, 只停留在“新型肥料”的概念上, 是不能促进肥料发展。我个人认为, 所谓“新型肥料”是肥料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品种、新类型, 它之所以有别是传统肥料, 是体现在“新”字上, 新一方面意味着肥效好、损失少、施肥省工省时等, 但是, “新”字也意味着工艺不成熟、肥效不稳定、生产具有风险性。当这些不利的部分解决后, 它就逐渐转为了传统肥料。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是重视概念, 甚至炒作概念, 有人将我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有机肥也作为新型肥料, 这严重阻碍了新型肥料的发展。新型肥料是科学严谨的, 是需要用缜密研究、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突破。

新型肥料既然是发展方向, 在国家政策层面如何引导?

肥料既是一个产业, 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 不仅关系到粮食的安全供应、也关系到环境的健康、同时也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对于新型肥料国家政策引导首先是在加大新型肥料的科研力度, 增加科研的投入。我国目前虽然有完备的肥料产业体系, 但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低水平, 科研后备不足。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 由于新型肥料在市场上的排它性,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肥料的科技水平, 在新型肥料的研究方面, 需要依靠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为主体进行, 并结合相关企业, 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新型肥料评价体系, 对于达到科学标准的新型肥料企业进行政策支持, 既要防止假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资源, 又要切实鼓励真正的新型肥料发展起来,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

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需要得到发展, 肥料的生产厂家如何创思路, 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肥料呢?

创新思路是多方面的, 这里我只讲一下肥料创新的技术问题。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肥料的创新不外乎四个方面, 一是适合的养分浓度、二是适合的养分比例、三是适合的养分形态、四是适合助剂。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主要注重于肥料中养分浓度与肥料比例的创新, 但对肥料养分的形态注重较少, 这也是我国长期认为“等养分等效”的观点, 但是, 在土壤养分紧缺的情况下, “等养分等效”的观点是成立的话, 在土壤养分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养分的形态与肥效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很多与国内养分浓度和比例相同的肥料, 在效果上不如国外, 很大程度上是养分形态不同。所以, 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 还要加大肥料中养分形态及各形态间的比例, 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作用, 减少肥料的施用。在肥料助剂方面, 目前肥料的助剂很多种类, 这也是不同的肥料厂家相互保密的关键技术。但是, 目前国际上在研究一种能促进植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增加植物非生物抗性、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东西, 被称为“植物生物刺激素”, 我国虽然也应用很广, 但理论基础研究不多, 这方面也需要重视。

目前有机肥料的发展么?

首先, 施用有机肥的农业不一定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施用有机肥仅是其中一个措施。

农业部提倡一精 (精准施肥) 二调 (调整肥料结构) 三改 (改进施肥方式) 四替 (寻找替代化肥) 。用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 确实有一些人在做。牲畜的粪便和农村的废弃物, 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我通过实验证明秸秆直接还田可以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 但农民不用, 因为把秸秆深翻到土里所费成本太高, 实施起来很麻烦。所以农民就烧秸秆, 省时省力但却污染环境, 这就是技术不配套的问题。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一是技术问题要解决, 二是政策补贴要到位。

此外, 把牲畜粪便制成有机肥, 但是粪便里面的养分很低, 本来在养殖场污染一次, 再拉到有机肥厂再污染一次。因为养分很低, 卖的贵, 农民不愿意用, 卖的便宜, 则有机肥厂收不回成本。所以推广起来很困难。

这方面需要向北欧学习, 实行种植-养殖一体化。目前, 我国采用的是种-养分离的养殖业发展模式, 即养殖业仅有畜禽养殖, 而种植业仅有农作物的种植。为了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 可借鉴欧洲种养一体化的模式, 即种植业和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 土地的耕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畜禽养殖不得分离, 以土地面积决定养殖规模, 形成种-养一体的农业生产联合体。在该体系中, 畜禽粪便必须就地就近消化, 也可以将畜禽粪便制成沼气, 其中的沼渣沼液就近用在自己的土地上, 同时, 自身所生产的农作物可以用作饲料。减少畜禽粪便的加工环节, 减少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减少了很多无效运输环节, 可节约由运输所产生的大气污染。还有, 该模式还可抵御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 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推广这种有机肥。

期待肥料产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化肥对人体有害, 这种认识正确么?

这种认识是对化肥的误解和偏见。确实有很多人是谈“肥”色变, 尤其是城市居民, 一说起蔬菜、粮食施了化肥, 吓得都不敢吃了, 好像化肥有毒似的。其实化肥是营养, 不能和农药相提并论。农药对人体有害, 但化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化肥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小, 主要是化肥施用不合理时, 可以引起作物营养的不平衡, 降低作物产量, 或者使作物的品质变差, 但不会有害于人体的建康, 同时, 化肥施用不合理, 会引起养分的损失,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还污染了环境, 所以, 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作物本身。不是所有施用化肥的农作物都会品质变差, 而是不合理施肥会使作物品质变差。公众不必对食用施有化肥的农产品产生任何忧虑。想要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 还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重点是对城市居民的宣传, 告诉他们不要把肥料当成毒药, 因为这是错误的认识。

目前千变万化的肥料让政府监管很困难, 您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肥料市场现在非常乱, 五花八门的肥料充斥着农民的眼球, 鱼龙混杂, 无从选择。目前关于肥料的定义有很多, 教科书上是一套说法, 标准上是一套说法, 条例上又一套说法, 彼此相互矛盾。肥料概念碎片化给肥料的监管和登记带来很多麻烦, 什么是肥料都界定不清楚, 我们怎么管理?只有清楚了哪些是肥料, 才能方便管理。

肥料用了几千年, 如今反而不知道什么是肥料, 很简单的肥料在商业社会里被搞得很复杂。过去肥料品种单一, 氮肥只有碳酸氢铵、尿素和硫酸铵等, 例如, 在尿素的监管上, 只分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即可。现在的复 (混) 合肥料, 养分含量和比例十分灵活, 加之肥料中养分的形态和助剂, 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肥料, 如果政府对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肥料助剂等均进行监管, 则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同时也会给肥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我国的肥料质量如何监管?我个人认为:根据目前肥料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肥料可采用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模式, 肥料的养分含量由政府监管, 肥料的效果由市场监管。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 您对肥料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上一篇:恐龙各种各样范文下一篇:宽带装维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