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2024-02-09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作用,是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极为重要的途径。现阶段高校一般将实验室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实验室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自身应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变实验课程的“辅助”角色,部分实验课程可单独授课;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参与竞赛和进行实验的热情;实行校企合作,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校企合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97

0      前    言

社会服务、发展科技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高校的实验室因其特殊性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导力量。高校要想发展,必须重视产学研结合。

1      实验室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各项指导性政策与制度,积极鼓励、大力提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而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创造的最基层载体,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肩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1   实验室是创新创业的基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充实、完善和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进行课程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大学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需要提高动手能力,多参与实践。

1.2   实验室是科研成果突破的重要场所

高校的实验室实力是体现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院校实现科研成果突破的最主要产地。实验室在高等院校自身的综合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实验室是大学生创业最直接推手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对矛盾,即毕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一方面,用人单位一直苦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重理论缺乏实操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教育部门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加。高校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以实验室为平台多进行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大展身手,有所作为。

2      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创业平台的障碍与挑战

社会需求和教学实践表明,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体系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重视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如下。

2.1   功能定位不高

实验室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对理论的验证,而忽略了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一客观现实。在高校众多院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等办学格局和传统的教育理念仍未完全改变。使得高校实验室有明显的边缘化迹象,实验室这一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器”得不到有效发挥。

2.2   实验室人才职业发展受制约

实验室教师在高校的地位普遍比较低,认同感不高,实验室教师常常只被称作实验员。高校的现实情况是普遍重视对院系老师的培训,却忽视对实验室专职人员职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使得实验室人才学习机会很少,实验老师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实验室长期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单位存在,导致实验室教师思想和工作状态不稳定。

2.3   资源浪费严重

高校实验室存在着很明显的交叉性。由于各自为政,使得各实验室之间信息难以共享,降低了实验室的功效,实验室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资源的浪费。

2.4   项目意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很多高校将实验室开放项目看作是正常实验课程的点缀,认为它不属于常规教学活动,是理论教育这朵“红花”的“绿叶”。这不仅导致开放实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经费支持,更让教师缺乏参与指导的积极性。高校实验室在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实验课程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应用能力,以及资源的有效运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还不能胜任和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实验室科学建设,对于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乃当务之急。

3      再造高校实验室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路径

实验室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大學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升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研思维,搞好科学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创业发展蓄势。提升高校实验室在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重视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直观性,理应在教学设计中具备更为重要的地位,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实验室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综合运用录像、幻灯、投影、网络教育等先进教学工具,增大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试验的分量,让讲授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3.2   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热情

纵观高校各类实验,十分强调动手能力。实验室先天具有承接实验的能力与水平,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动员、筹备、参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通过宣传、奖励获奖选手等方法,调动学生勤于实验、竞赛项目有很多,如机器人大赛、电子技术大赛,以及各类技能大赛。通过组织这些大赛,实验室的实力、水平得到展示,实验的作用深入人心。

3.3   健全实验系统人才管理和培养模式

扫清实验室发展障碍,实验室老师的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名额与层级等同于院系,甚至享受比院系更加宽松、优厚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投身实验室,摆脱实验室仅为院系服务的“附属”地位,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水平。全面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将修满实验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指标。

3.4   走出校门,加大实验交流

这一点主要包括增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学校之间实验资源可能存在差异,而学生实验需求千差万别,高校需要建立实验联盟,在各高校实验中互通有无、合作共享,为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尽可能地提供实验支持;高校毕竟是象牙塔,难以像置身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那样敏锐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科研实验方向。同时,企业也有开发新产品、验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所以进行校企合作是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四方共赢。

4      总结与展望

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实现科研成果对外转化的重要窗口。现阶段迫切需要高校更加重视实验室的功能发挥,彻底摆脱将实验室矮化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历史局限性,让实验室发挥更为重要、更为突出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翟晓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6(17):41-47.

[2]陈学军,周益发,邓卫权.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业指导,2017(11):29-35.

[3]刘广,阮锦强,马小惠. 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9-35.

[4]崔晓会.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08-111.

[5]王麗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99.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要求,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加强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创新实践教育。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本科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推广,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更加突出。随着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压直流输电就是典型的代表。同时在新能源并网发电以及大量的开关电源等应用领域加速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电力电子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大并且要求越来越高[1,2]。

课程设计是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其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应用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本文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求,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创新实践教育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

一、教学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先定义好的计划和纲要,来组织、协调和监管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完成课程设计目标[4]。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电力电子变流电路的基础知识,独立查找资料、设计方案、选择器件,设计电路、分析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加强对电力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一)编写任务书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般情况是由教师直接下达给学生,旨在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理清设计思路从而为方案论证做好准备工作。

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包括:提交设计报告,报告中要求有设计系统的理论分析计算和仿真分析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设计报告要提供各元器件的选型清单;要求根据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并将实物测试数据写入设计报告中。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任务书课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主要包括两个工程应用方面的主题供学生选择:一个是户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另一个就是不间断电源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其中基础题包括:(1)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设计;(2)升压斩波电路的设计;(3)非隔离降压斩波电路设计;(4)单相桥式无源逆变电路设计等。每个课题指定具体的参数要求。例如基础课题(1)的参数要求如下:电网供电电压为单相220V;电网电压波动为-5%~+5%;输出电压Ud为0~150V;负载为反电势阻感性负载E=50,R=100,L=800mH。

提高题包括:(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2)恒流源设计;(3)交流变频电源设计;(4)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等。同样每个课题指定具体的参数要求例如课题(4)的参数要求如下:线电压额定值380V,频率:50Hz±1%,波动系数:A=0.95~1.1;输出功率:P=10W;输出最大功率:Pm=15W;感应加热用额定频率f=1kHz;功率因数:cosΦ=0.81;尽量减小输出波形的失真。

确定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具体课题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分组,每组同学3~4人为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具体到每一组设计成不同的参数和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有一定的学习考核压力。

(二)方案论证及系统设计

方案论证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充分的论证不仅能提升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也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小组内的同学的讨论、查找资料、形成初步方案,并最终在指导教师审核下确定出小组最佳方案,并要求画出一个能表示各单元功能的整体原理框图,提交方案论证报告。同时要加大方案论证环节的考核,提高该环节在课程考核中的占比,从而调动了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首先是主电路设计及选择电力电子器件。包括以下幾个环节:(1)按照设计任务书,选定主电路拓扑;(2)计算待设计系统各项参数,并选定各元器件;(3)根据选定元器件,仿真验证是否满足任务书要求;(4)并撰写详细的元器件参数计算方法、元器件选定原则报告。

其次是辅助电源、控制电路及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按照选定元器件及任务书要求,设计辅助电源;(2)设计控制电路、驱动电路;(3)设计保护电路;(4)撰写详细的设计报告。

第三个是焊接主电路、辅助电源、控制电路及保护电路,包括:(1)根据设计报告及选定元器件,焊接主电路、辅助电源、控制电路及保护电路;(2)分块调试,测试各电路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最后是系统联调阶段,包括(1)将焊接的各电路模块按照设计系统要求连接,并进行系统联合调试;(2)对系统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测试;(3)撰写详细的试验报告。

系统设计环节按照小组内分工可以同步进行,根据工作量控制课程设计的周期。并要求在小组内部经常交流分享。在各个节点同一课题相关的几个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对比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三)总结及考评

课程设计最后一个任务是整理、提交设计成果,包括(1)完善设计成果外观,设计演示汇报流程;(2)完善设计报告,仿真报告及试验报告;(3)演示汇报。

要求提交的材料包括:(1)电力电子装置设计报告;(2)电力电子装置仿真报告;(3)电力电子装置实物及其试验报告。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联调时间也较长,课题完成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很有必要,这也是学生考评中要回答的内容。教学实践表明改进课程设计的考核体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式的软考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且可以形成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学生的认可度也较高。教师应该积极地设法改进和进一步完善考评方式,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设计相对是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教与学的弹性空间比较大,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研讨式教学通过给定的主题,将课程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准备和讨论,在小组讨论后推选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且和教师或其他小组开展交流问题的教学方式[5]。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安排正好适应研讨式教学方式。同一个大课题下的多個小组集中参加教学过程,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后进行研讨教学,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向他提问,教师也要求参与讨论,本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让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交流,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交流和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参与,把握要点,控制好时间。

采用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充实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并且加强小组间学生的交流。

采用软件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而且能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课余时间课题小组内的同学能够加强交流和学习。通过电路仿真能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验证,降低实验成本和缩短时间周期。在课程设计实验调试阶段,每个小组在基于同一仿真软件构建的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电路仿真,可以方便的与实际硬件电路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通过常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MATLAB进行户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相关知识进行仿真教学。其中重点关注逆变电路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其中,逆变电路控制模块中需要学生了解MPPT控制算法实现的过程,方便学生在硬件电路设计中通过反馈信号形成闭环控制实现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运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仿真过程中考虑光照的变化从250W/m2开始,最后稳定在750W/m2。光伏板输出的电压和功率如图3所示。从仿真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太阳光照的变化,调节光伏板输出电压能够跟踪最大功率工作点,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创新实践教育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实践教育的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引入的工程实践问题,教师科研项目中涉及的研究问题,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提供的创新实践项目三种形式。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需要引入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内容[6]。

校企合作引入的工程实践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上,每个小组的课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任务书中明确自己研究的重点,结合工程实践如何进行相应的设计。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作品更加接地气,增强他们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具有创新点,在申请到相应的教学科研项目后,将其中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研究内容设计到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推动科研项目的建设,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利用学校的创新实践中心,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以同意学生自拟课题,但要满足一定条件并通过教师审核。学生可以自主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用竞赛项目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将创新实践的内容引入课程设计。较好的创新成果能可以转化成论文或申请专利,进一步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分别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创新教育几个环节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通过本校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宇.应用型高校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2016,169(12):11-12.

[2]李先允,廖德利,许峰,等.应用型本科“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118-121.

[3]赵涛,沈亚斌,徐友,等.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00(22):98-99.

[4]唐贤伦,罗萍,严冬.“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12):145-147.

[5]赵益波.“电力电子技术”创新型课程设计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5):111-112.

[6]鲁明丽,刘燕.基于卓越计划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3-104.

[7]王伟,王静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7(21):137-138+14.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以“汽车起动系故障诊断”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的课程方案中课程内容的构建和教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校学习到社会学习的过渡。

【关键词】课程方案;工作过程;学习情境

随着全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更新换代。传统教学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性和贯通性较差,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方面已难以适应汽车市场的要求。为了今后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轨,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践技能为核心,综合素质渗透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现以汽车起动系故障诊断为例,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实践。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

1.1构建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在设计时需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在这个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产品或服务)。

课程设计部分分为5步骤,如图1所示。

1.2课程定位

该课程在《电工学》、《电子技术》、《汽车构造》等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在设计和描述课程的学习目标时注意目标的一致性和综合性。在内容安排上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学科体系中的单一课程解构,在各个层级的工作过程中载入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教学。2、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下的学习情境是以完成行业企业实际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融合了课程要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校现有条件,共为“汽车起动系故障诊断”学习领域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

3 、“学科型”和“基于工作过程型”两种课程方案的对应关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是对现有的课程方案也就是学科体系的解构过程,在一个全新的架构(学习情境)中获得对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并依据职业情境对“知识点”实施重新排列、组合,也就是重构的过程,二者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这意味着,在工学结合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工作任务,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直接感受与间接知识获得、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专业能力提高与关键能力发展的紧密结合。

4、教学实施

1)教学任务和技能训练任务都是教师通过和企业技术专家一起长期收集一些典型的故障案例作为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課件设计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构建的情境开始,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教师辅导都紧密围绕意义构建这个中心而展开。

2)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最终将学习的动力传达到学生身上,使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

3)创建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强化过程监控,将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从而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3—185.

[3]贺萍,董铸荣.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方案设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4]陈天训,周梅芳.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检测与诊断》系统化课程开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对教学内涵认识的改变, 我们对高校教学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同步深入。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对教学的理论比较狭隘, 没有从教学的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误以为学校所开设的科目与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实际上, 这些科目和课程 (教学内容) 是事先确定的, 教师只是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

中国的高校在一段长的时间里, 没有把握真正的教学研究科学意义。教学研究只限于对这些研究的教学和研究的视野同时也包括了大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教学研究评价等一些。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校教学理论建设还是从白纸一张到初步探究的历程。90年代末, 教学理论研究由于起步较晚, 时间有限, 在高校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第一, 体现在实践方面, 仅重视微观而忽略了宏观教学对教学条件重视但对教学实质忽视;对教学的概念没有理清造成在教学实践上的混乱。第二, 在理论方面, 设想很多但教学发展技术涉及太少,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也落伍。当时在中国的高校教学理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任务十分繁重。

2 高校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成果

在过去10年, 我国的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领域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 a i l:z wyl bj b@263.ne 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 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 054

提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大学教学研究表明, 大学的教学体系现代化的四个最显著地特点是:开放性, 灵活性, 完整性, 可测试性。高等教育的教学现代化应反映在目标, 内容, 实施和评价方面。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大学应建立教学的机制。大学应建立教学的机制。通过与“已知”, 以引导和激励学生追求“未知”。所以, 从未知来赶超最新, 达到教学与时俱进的目的。

(2) 学习教学体系优化的系统的研究。实现培养目的的关键一点就是教学体系的科学化, 应坚持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结构的改革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进行分别优化。

3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电子技术课的特点是;理论严密、逻辑性和综合性较强, 它们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重要。电子技术课知识, 具有熟练的分析计算能力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些传统的教学要求, 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1) 确保基础知识学习。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继续学习其它专业的基础, 我以为学生在对其学习中, 要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基础知识为重点,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顺利入门, 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 以过到今天电子技术发展的高度。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理工科知识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枯燥。如果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进展, 以开阔视野, 打开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把前沿的科学动态引入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3) 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理论都源于实践, 而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 我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知识的适用性。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电路问题, 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教师主讲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他们的作用、联系、学习方法并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同时进行有指导的学生自学, 课堂提问, 总结容易出错的内容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演示, 使学生加深理解。对一些典型题目, 讲深、讲透, 对一题多解的例题, 列出各种解法, 经过讲解,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异同。学生可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 解题思路, 找出自己思维的偏差, 慢慢地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师教, 学生学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 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 加强实验课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技能

电路实验是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教学手段。

为了使实验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实验课按如下过程进行。 (1) 复习理论。对实验课内容所用到的理论知识, 课前预习并估算实验结果。 (2) 实验操作。学生操作要科学、严谨、安全、按步骤操作。 (3) 总结。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今后注意事项。 (4) 联系实际。作为职业学校学生, 实践尤为重要, 学生在实验室所做的实验, 要运用到具体生产生活中。

摘要:为了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加快知识的更新使得培养的人才可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需要从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些方面着手方能达到要求。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是一门重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促使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未来就业有积极影响。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代人才必备技能之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科特征,帮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中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概念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部分[1]。

1.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不同信息的价值具备合理的判断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才能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探索,结合不同的方式获得并处理信息。具有信息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针对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目的性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还能进行初步的预判,实现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价值。

1.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界定其范围,探索其规律,找到抽象的特征,通过建模等方法,不断分析和判断,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最终得出准确的答案。同时,学生还能够不断发散思维模式,将相似的解决方案迁移到生活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中。

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对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创造性地解决,最终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在一次次的解题过程中实现创新。同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性,扬长避短,积极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等方面能够做到自律自控,承担相应责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较高,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或在互联网环境中能够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遵守道德与伦理准则,不仅能在虚拟世界中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还能保护公共信息安全。

2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立足学生角度,激发学习兴趣

对中职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讲解,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外部驱动力转换为内部驱动力[2]。

如一些中职生对艺术字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艺术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行查找,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上百度搜索或向同学请教,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依赖教师。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怎樣的授课方式,如何让学生熟练地编辑修改文字,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这样能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其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2.2  借助小组合作,提升自主能力

小组合作是优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当积极采取该方式,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应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流、思考、分享,和同伴产生思维碰撞,在合作中找到突破学习瓶颈的关键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文本信息加工和表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自主撰写小新闻、报告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收集多种文本信息并观察。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能力均衡的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由此引出Word、WPS等工具。不同的文本加工方式使用的工具不同,且日常文本信息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单一,结构简单,学生通过学习各个工具的使用,能熟悉右键菜单中的工具性功能和操作技巧,对文本进行绘制和美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操作步骤和成果,记录每一个重难点。在制作完成后,教师还要依次进行点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他人的思维和优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2.3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动手实践

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要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操作技能。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文本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呈现出来,通过动态化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如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将本堂课的重点运用5—10分钟的视频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课,能够初步了解本堂课的知识,了解各个软件的特点和具体使用方法。教师再在课堂上提出层次性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修改一篇文章,或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制作一个较为完整的PPT。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一一点评,还可以集中展示,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3]。

2.4  整合教学资源,增强创新意识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对中职生来说,他们好奇心较强,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计算机使用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结合互联网新知识,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为其日后步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如在教学关于“图像信息加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借助计算机将一个合成图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教师可将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自主探索可以操作的各个路径与技巧。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进行加工,如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优秀的案例,并将其运用到成品制作中。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操作能力,还能确保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让学生将更多的新奇想法融入作品中。

2.5  完善考评机制,丰富评价形式

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从多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融合的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操作技能等多个层面着手,不断丰富评价内容。除了以往的笔试方式,教师还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计算机场景中得到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以鼓励表扬方式为主,不断激励学生。要对学生开展纵向维度的比较评价,一旦学生有进步,教师需要肯定和认可,由此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当多元化,如引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丰富的评价模式下,中职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对自身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改正不足,以他人为榜样不断前进[4]。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技术能力成为每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就中职教学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合其专业特点,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最终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卢美玉.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诊改策略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

[2]沈利华.微课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电子世界,2020(8).

[3]刘海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4]刘小丹,郝菁菁.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计算机基础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

【作者简介】

曹兴俊(1983~),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講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紧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日常教学需紧密围绕生产生活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实验探究。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设计精彩的微课程,构建学习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积累专业技能,奠定今后的岗位实践基础。

[关    键   词]  信息化;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电工电子作为中职教育的重点专业之一,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不断养成综合素养。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

电工电子是中职教育体系中机电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具有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因而需要学生在观察、模仿、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专业素养。

(一)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紧密

社会生产生活供电以及线路布局需要掌握电工电子的专业知识,学生对各种定义、公式不仅要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立足实践角度,广泛了解电工电子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1]。例如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短路现象,有可能是超过负荷,因为过载使熔丝熔断。此时工作人员应立即更换熔丝,才能实现继续供电。看似简单的更换工作,实则需要工作人员熟悉熔丝的材料和更换技能,否则还会引发断电或者安全问题。所以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基础,又涵盖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各种电路、常用电器、供电、半导体等教学,是理论和实验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中要参与动手操作,经过反复的实验练习,模拟实际场景,进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学会解决实践问题。可见,动手实践是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职业院校致力于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电气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机械设备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学生要通过专业课堂学习,积累更多新的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安装、维护、维修等工作领域得心应手。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育教学在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实验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中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带有抽象性,单纯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不易理解,很难建立理论和实践相关联的纽带,久而久之缺乏学习兴趣支撑。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视频、动画、声音等进行阐释,学生学习起来更為直观。例如在“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讲解中,四个二极管的整流原理通常理解困难,如果制作成动画视频,电源电压改变时二极管轮流导通的情况就能清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迸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2]。

(二)丰富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实用过程的演示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例如在讲解常用电器时,采用原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是介绍白炽灯、荧光灯、高压钠灯、节能荧光灯、LED灯的特点以及适用环境,配合结构图使学生了解不同电器的内部构造。但是学生观看静态结构图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引入多种不同电器光源的实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光源的优势和作用原理,学生课上、课下都能反复思考、探究。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碎片化学习的机会,丰富的教学素材便于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时开展学习和交流。

(三)深化实验探究

实验是学生增强实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中职院校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掌握专项的技术技能,实验在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常规教学方式下,学生主要是按照教材中的理论和实验指导,模式化地进行实验操作,缺少与各种实践场景的结合。信息化教学则有助于将实验内容和现实场景有效对接,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意义。例如讲解滤波电路的作用时,教材中会从理论层面介绍滤波电路能够消除直流电中的脉冲成分,改善其平滑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需要滤波电路的场景,并动态演示不同滤波电路的适用环境,学生动手实验时可以基于对实践场景的思考,尝试不同条件下滤波电路的作用。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实验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是学生深化实验探究的动力和指导。

三、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设计精彩的微课程,构建学习资源库,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形成实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电工电子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实践环境当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用方向。例如讲解自感现象的应用时,在无线电设备中,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组成的电路可用于发射无线电波;荧光灯电路中,利用镇流器的自感现象,可获得点亮灯管所需的高电压,并使荧光灯正常工作。而不同长度、粗细、匝数的线圈对电感会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有铁心的线圈。仅从书面和简单的课件中,学生对这种实用情境缺乏深刻的认知,此时教师可选取生产生活中无线电、荧光灯的使用场景,包括镇流器出现问题对荧光灯工作的影响等,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情境中感受自感现象,之后再进行电感、自感电动势的计算也会更加思路清晰。

(二)引入生动的实践案例

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需要不断积累专业技能,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覆盖面广,教师要广泛搜集相关的实践案例,对同一个知识点给予不同角度的诠释,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应用环境,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配合实验演练,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3]。例如对磁场问题的讲解,磁场虽然看不到,但可以观察到磁场的效应。很多生产企业都要使用电机,当磁场变化时,线圈中感应的电动势正是发电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教师可选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电机,分析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方向,再进一步讲解磁通量和安培定律的知识,使学生熟悉电机的工作过程。

(三)设计精彩的微课程

近年来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备受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回答为主,学生学习带有被动性。而微课程的优势在于时间短、内容精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某一主题,教师可以汇聚学生感兴趣的精彩内容,讲解其中的精髓,内容精准,教学高效。例如在講解电力供电系统时,其构成包括发电设备、电力输送设备、用电设备,教师可分别通过微课程介绍火力发电、核能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特点与优势,使学生掌握不同发电模式的供电可靠性,再专门讲解节约用电的举措,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吸收所学知识,建立对专业实践的认知。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诉求,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微课主题,聚焦学生的目光,用生动的讲解、多彩的画面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四)构建学习资源库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学习平台,构建专业素材资源库,使学生能够随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实践岗位的技术案例。例如车床控制电路方面,课堂中主要讲解车床的结构、运动形式、代表性车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资源库中融入更多型号的车床,介绍不同行业领域的车床控制电路以及车床运行中各种硬件、线路的连接,常见故障的解决,形成系统性的讲解,学生也能更加熟悉车床电路的原理,进而在讲解较大系统的电气控制设备时轻松跨越学习瓶颈。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参与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立足电工电子专业的职业领域,广泛搜集与实践相关的案例素材,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综合素养,奠定就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汉厚.浅谈微课在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68-169.

[2]吕念玲,袁炎成,殷瑞祥,等.借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6):185-189.

[3]牛峰.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5):184-185.

编辑 马燕萍

上一篇:期刊编辑医学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失去商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