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

2024-02-24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1篇

1 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

1.1 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在我们访查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全部的卫生服务人员加起来只有14人医生8名,护士6名,年轻的仅仅20出头,年长的已有70出头。社区中大多数的工作是由护士完成的,平时的工作量非常大,护士的身心受到严重负荷。并且很多社区护士都是从医院中退下来的不仅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也偏低。学历在中专或大专水平,缺乏高级的护理人才。社区护士对于个人、家庭、社区健康问题的处理相较于医院护士更需要高等教育。理想的社区护士应该具备的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良好的护士品质及服务态度,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和健康的身心,敏锐的观察力及护理评估能力。

1.2 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据全科医学杂志的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254.76m2;按照一级医院的基本设备设置标准所列出的19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6.24种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来源近70.00%是租用,有92.0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靠本单位自筹经费来支付房租或购买业务用房的[2]。许多社区的医疗设备都是医院内淘汰下来的,不仅设备落后而且普遍出现了老化现象,不能很好的用于繁忙的社区护理中。由于许多社区卫生服务都是无偿的,与医院根据科室盈利进行分红不同,社区护士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许多护士不愿从事社区护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平时社区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都不规范。如在工作时不注重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洗手不规范;打针输液时只消毒一遍或消毒的直径不达标;各种反复使用的医疗工具消毒不合格;不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原则就操作,核对工作成了一个形式。社区护士的工作较固定操作技能局限在打针发药方面,其他各项技术缺乏锻炼。在健康教育方面,社区护士单方面的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没有针对个人确切需要而展开并不了解居民究竟希望想得到哪方面的信息。

1.4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对于下属的社区服务站虽然建立了各项护理管理制度,但是不能进行及时的考核,很少能到现场指导或定期检测、监督、检查等。使得社区护士在工作上有了松懈,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其中的安全隐患非常大。更有甚者当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但是检查一过就又立马松懈了,考核时比平时严,工作日比假日严,白天比晚上严,这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后果。

2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对策

2.1 吸引人才,定向培养,继续深造

(1)国家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社区护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的护士投身于社区中,当地政府应挽留高等院校毕业的护理人才为当地服务。(2)培养社区护士。在个大护理院校中应积极开展社区护理模块课程,培养护生对于社区护理的兴趣。当地政府也可以与地方院校合作,开展社区护士定向培养计划,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社区,为社区护理注入新鲜的血液。(3)对于已经在社区工作的护士应该定期进行进修,提高综合素质。表现良好且有发展潜力的护士可送到大学进行再深造。可以为社区护理带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成为社区护理今后的发展的推动力。

2.2 增加财政投入,引进资金与设备。

(1)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财政支持,定期下拨资金或无偿为其提供业务用房,节省服务站的开支更好的用于设备技术的改进。(2)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当地的企业或个人赞助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偿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构,企业与个人也应该为卫生服务站的长远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3)作为医院附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应该提供相应的设备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并定期为设备进行保养与检修。将服务站的医务人员收入医院编制内,每月给予相应的补贴,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

2.3 定期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加强在岗教育

(1)上级医院应该积极下社区进行各种护理技能的指导,开展新技术的讲座,使社区护士在巩固原有技能的同时学习一些新技术。定期开展社区护士技能比赛,给优秀者一些奖励,鼓励社区护士技能的提升。(2)加大对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特别应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区护理学、健康教育学、人文学科、营养学、社会学、老年学等[3]。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3)加强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技能的训练,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合理运用护理程序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宣传居民们迫切想了解的健康信息,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素质。

2.4 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合理运用强化原理,制定社区护理人员考核评分标准及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居民满意度测评,鼓励居民提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建议及看法。必要时制定护理质量管理细则,如(1)基础质量管理:对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定期检查;对消毒物品、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查;对材料消耗、财务情况每月核算;对病员健康改善情况进行表格调查;(2)终末质量管理:每月1次将整个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转情况及每个社区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虚心听取居民的意见,根据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奖惩,从而督促她们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5.

[2] 李静,杨珺,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施现状及东、中、西部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19.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2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社区居民。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 检索查阅了大量有关社区体育的学术文章及著作, 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参考。 (2) 实地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社区进行走访观察, 了解社区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开展情况, 并对参加健身的群体进行观察并记录, 收集有关材料。 (3) 问卷调查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 对南宁市的江南小区、明秀小区、玫瑰园小区荣和山水美地小区等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了解其体育活动现状, 共发问卷200份, 回收197份, 其中有效问卷192份, 有效率为9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南宁市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及分析

2.1.1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及查阅文献得知, 南宁市市区内现有大的体育场馆, 如广西区体育场、广西区体育馆、南宁市体育场等3个。有230多所大、中、小各类学校,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4所, 职业技术学院9所, 中职专业学校66所, 普通中学35所, 这些学校都有相对较多的体育场地, 尤其是14所高校。但是, 这些学校的体育场所并未完全向社会开放, 且学生较多, 一般居民难以到学校进行体育活动。此外, 市区还有南湖公园、人民公园等8个面积不等的公园, 有民族广场、南湖广场等4大广场分布在各城区。大中型的健身俱乐部20多家。

南宁市的社区, 可分为传统社区和新型综合性社区两种, 两者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也导致南宁市社区体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原因。由 (表1) 可见, 属于传统社区的江南小区和明秀小区的体育设施较少, 没有综合性健身房, 体育设施传统单一。而新型综合性社区玫瑰园小区和荣和山水美地小区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备, 基本能满足居民体育需求。

2.1.2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状况

社区体育主要有两大组织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形式, 其组织程度较高的;二是群众自发性质的组织形式, 但组织程度较松散。调查显示, 南宁市体育局设有“群体科”, 这个体育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推广大众体育活动, 并策划全市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的具体内容。而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由各社区组织开展。

2.1.3 社区体育专业指导员状况

在社区体育活动中, 指导员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应该具备指导健身能力、过硬的体育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走访南宁市体育局群体科有关负责人了解到, 现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居多, 占75%, 专职少, 仅有25%。兼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中, 有90%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主要是由离退休人员自发担任, 义务服务为主。而专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75%都接受过专业培训, 学历相对较高, 属于专业社区体育指导员。但也有小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学历较低, 属于业余社区体育指导员。专职的都是在新型综合社区及各类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工作居多, 当然都是有偿服务。这也使得新型综合社区的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要比传统社区的好得多。在聘用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时, 95%都采用合同制, 只有5%是入编享受公务员待遇。

2.1.4 社区体育的服务及经费状况

调查得知, 新型综合性社区的体育服务较好。一是因为社区内体育设施配备齐全;二是有专职的指导员, 可以学到科学的锻炼方法;三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 老社区的体育服务就差些, 这是由于设施不完善和缺乏专业人才所致。因此, 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在活动经费方面, 目前南宁市各社区的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一是政府投资或街道办拨款, 用于建设体育设施或举行大的体育活动赛事。二是辖区内的单位、个体赞助, 多以物质形式赞助, 赞助各种体育器材或其它物品。三是有偿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如健身房, 游泳池, 羽毛球、汽排球馆等, 都会收取一定的会费;对于会员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

2.2 南宁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及分析

2.2.1 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意识

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开始注重大众体育发展,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 提高国民体质。

调查显示, 非常了解的有18.2% (抽查人数35人) , 一般了解的占35.9% (抽查人数69人) , 不太了解的占29.7% (抽查人数57人) , 不了解和完全没听说过的只占16.1% (抽查人数31人) 。这表明大部分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仍然有45.8%不够了解, 这一方面说明宣传还不到位, 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居民根本就不关心这项工作, 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那些居民就没有健身的意识。另在社区开展社区体育的必要性的调查中显示, 有82.28%选择非常必要和必要;选择不太必要和不必要的占17.2%。说明受调查的社区居民具有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强烈愿望。

2.2.2 社区居民的活动目的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但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却各有不同。调查表明, 居民体育活动的目的具有差异性, 但不管什么目的, 其最终都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上班一族的青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缓解工作等的各种压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娱乐身心、强身健体;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增强体质、学习技能。

2.2.3 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内容

表3结果表明, 在受调查者中, 老年人主要以健身武术、散步和体育舞蹈为主要活动内容;中青年人则主要以球类、健身路径、体育舞蹈为主要活动内容。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来看, 老年人主要以有氧运动、非激烈运动为主, 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而中青年人则以相对激烈的项目为主。总之, 不同的群体活动项目各不相同, 但其所达到的健身目的是一样的。

2.2.4 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的频度

调查显示, 南宁市社区居民每周锻炼3~4次的居多, 占了41.15%;每周锻炼1~2次的第二, 有26.56%;锻炼5次的第三, 占16.67%。而5次以上和从不参加的比较少, 分别为5.73%, 9.90%。各年龄段的锻炼次数也有所不同, 中年人和老年人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青年人的锻炼次数相对少些。这说明各年龄段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余暇时间、健身的意识的不同。总体上说, 63.55%的社区居民已经平均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 是非常乐观的, 也表明了大部分居民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5 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场所和形式

小区是居民生活的地方, 家之所在, 但却不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首选之地, 表4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居民进行健身锻炼的地点主要有:公共体育场所占38.5%, 公园广场占31.8%, 小区场地占22.9%, 附近学校占20.3%, 经营性体育场所18.9%, 街道空地13%。居民选择活动长所呈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这与南宁市当前所能提供的活动场所的实际和不同居民群体的实际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有偿锻炼的场所而言, 由于经济和消费观念的原因, 老年人一般都不会选择这种场所锻炼, 而中青年群体则不然。由于年龄的不同对活动场所的要求也不同, 老年人较喜欢选择轻松休闲、环境舒适的地方进行锻炼;中青年人对体育活动的场所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并热衷采取较现代化的锻炼方式进行健身活动。

调查表明, 南宁市社区居民的活动形式呈多样化特征。选择和同事朋友一起锻炼的占52.6% (抽查人数101人) ;个人锻炼占33.3% (抽查人数64人) ;选择和家人一起锻炼的占31.8% (抽查人数61人) ;而选择社区组织和单位组织分别为23.4% (抽查人数45人) 和12% (抽查人数23人) ;参加健身俱乐部的有15.1% (抽查人数29人) ;选择其它种类的为6.77% (抽查人数13人) 。这表明居民锻炼的形式主要以自发的结伴锻炼为主, 个人和家庭次之。由于群体的不同, 兴趣爱好相同和交往的需要, 居民选择活动的形式也不一样。据调查得知, 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 大部分都愿意结伴锻炼, 这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近和交往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

2.2.6 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17.2%, 消费在50~100元的为32.8%, 消费在100~150元的为22.5%, 消费在150元以上的非常少, 仅占28%, 数据表明, 居民有偿锻炼的意识不断提高。根据南宁市民收入的水平与体育锻炼的支出水平看, 居民体育锻炼消费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与经济、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2.2.7 影响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 影响南宁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场地设施不足占46.4%说明南宁市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市民锻炼的需求。缺乏专业的指导占31.8%, 虽然近几年高校也培养了很多这样的人才, 但是真正进入社区进行体育指导的很少, 未受过专门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的业余指导员普遍存在。经济条件不好也占了27.6%, 南宁市民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 在社区居民中也有收入较低或者低保的居民, 他们不可能对体育锻炼投入更多的资金。没有充足余暇时间占24%, 部分居民由于工作或家庭的因素, 抽不出足够的空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场地不方便占14.1%;有部分老社区里没有配备体育锻炼的场地, 而居民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体育锻炼场馆, 这种情况下一些居民则放弃参加体育锻炼的想法。

3 结语与对策

3.1 结语

(1) 南宁市体育场馆设施还不能满足居民锻炼的需求, 分布不够合理。各类学校的体育场所没有完全向居民开放, 得不到有效利用。高质量的社区体育服务覆盖面不广, 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主要有政府或街道拨款和辖区内企业单位或个人捐助及会费等三种渠道。 (2) 南宁市体育主管部门设有管理社区体育的机构, 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呈以自发性的活动为主, 官方组织为辅的格局;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或社区管理机构和企业及会费构成;业余兼职的指导员居多, 专业指导员较少。 (3) 居民体育参与锻炼的目的、方式和锻炼内容的选择呈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有偿锻炼的意识不断提高, 但有偿锻炼的消费水平较低。 (4) 场地设施不足、锻炼场所远、缺乏专业指导员、工作忙没时间、经济条件等已成为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对策

(1) 宣传普及、更新观念、加强全民健身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 并参与体育锻炼。俗语说:“生命在于运动”, 说明有了锻炼身体才更健康, 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 (2) 推进和发展多样化的健身活动。职能部门应该多组织各种不同的健身活动, 符合社区居民心理需求, 使群众在心理上有健身的概念和参与的意识。 (3) 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开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社区体育工作质量的前提保证, 应该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 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作用。应该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到社区当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同时也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4) 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制定不同街道、社区、住宅小区体育活动用地, 逐步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体育活动场地,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体育场馆, 面向社会全部开放;加强管理, 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南宁市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组织管理、指导员、社区体育的服务及经费状况和居民健身活动意识、目的、内容、频度及其体育活动场所和形式、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及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南宁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7) .

[2] 《南宁人手册》编辑部.南宁人手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0) .

[3] 王渡, 任海, 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5) .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3篇

摘要:社区体育信息化是优化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根据当前社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提出构建社区体育信息化建设框架理论体系,意在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区体育;信息化;服务

1 概述

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聚集地,是政府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便民服务的重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的功能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需求增加,特别是社区居民体育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为了满足社区成员对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发挥好信息网络的功能,是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必须运用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广大社区的体育信息和服务需求,发挥好社区信息网络的功能,该文以城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行探讨,从而为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社区体育信息化研究意义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其中指出:“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有力地推动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而目前体育信息资源不够畅通,社区体育缺乏指导服务和有效地信息资源管理的平台来帮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社区信息化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而伴随信息化、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和运用社区体育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横向共享和纵向汇聚,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个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服务的平台。

社区体育指在社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把社区内全体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得到全面开展,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区域性特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近些年来,构建数字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2013年初郑州也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3月30日,《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成功召开,这也标志着郑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社区体育已经成为社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重要桥梁,体育的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认同。但是由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缺乏的因素,社区体育还处于简单的服务阶段。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不够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的水平更无从谈起。城市社区体育是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实施体育服务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往往落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的资源,满足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政府与社区所形成的关系为支援和保障关系,利用城市社区信息网络的优势,可以全面普及和推广体育健康知识,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及时传递社区体育比赛信息,从而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人文关怀,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改善。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也应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建造体育信息传播的站点,实现网上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网上保健知识交流、网上体育健康指导等。目标是依靠社区信息网络,设置体育服务专题栏目,促进信息畅通,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的情报和咨询服务;网络可以打破社区的界限和距离,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机会。

3 社区体育信息化框架原理

3.1社区体育信息应实现模块化管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通过政府支持,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3].社区体育信息化管理,可依据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搭建体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以用户健康需求以及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体育需求为核心,实现体育信息、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从社区管理模式入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整合体育资源。

3.2社区体育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化

社区体育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建立动态的个人体质健康档案,以建档为基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延长居民寿命提供条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及养生健身知识等子系统,实现各类人群居民健康的动态监测和监管,并实现数据实时更新,辅助体育管理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其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3.3社区体育信息化要统一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社区各自为政建立的网络孤岛、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横向、纵向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因此,体育信息化还需要社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将有线电视作为互联网展示形式的补充,使社区体育比赛项目的信息公开、查询等通过数字电视,走进百姓生活中,能够实现提示信息向特定人员或指定范围发送。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使社区体育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从而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框架模块设置如下图。

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4.1社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尽完善

目前,社区体育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更新比较快的时期,人民群众对于也很关心的体育保健、体育养生、体育资源、体育信息等服务项目,虽然社区信息网络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突破,但是真正使社区的服务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还不能完全做到,当然这会涉及到居民观念的问题、健康意识的问题、也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当前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的墙报或传单等信息传递,网络信息多是一些广告、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而且网络更新频率不高,导致居民群众不愿关注社区网络信息。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体育信息服务还不够,一些网络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还是有局限性的一面。

4.2专业的体育信息管理员缺乏

社区服务是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大了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但是由于政府编制、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社区工作者注意还是以社区的日常户籍管理、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相关行政性、常规性工作为主,而配备专职的网络信息管理员还不能得到解决,往往出现网络信息无人更新维护、出现技术问题无人处理等现象。另外,一些社区管理员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来看,他们的管理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很好地应对网络信息技术问题,他们还会利用机会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进行广泛的宣传、搜集体育信息,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体育信息管理员人手不足、不懂技术、搜集和推广体育信息的缺陷。

4.3体育网络信息的投入不足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居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随着会提高,那么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功能就略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别是体育网络信息。从已有的网络信息来看,主要是以体育产品的广告、体育俱乐部宣传等,即使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网络信息,但是也都是一些过时的或不适合社区居民锻炼的项目信息。这主要是网络信息还没有得到重视,网络信息投入还相对较少,网络配套资源和人才还相对缺乏。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网络开发商一定要加强体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德投入,从而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信息需求。

4.4体育信息的实用性难把握

社区居民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群,这样复杂的人群中又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体育基础和文化水平等特点提供合理科学的体育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对每个人起到健身锻炼的作用,仅仅依靠网络信息很难保证。另外,网络信息服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媒介,其效果很难与面对面教授的效果相比。社区中从事体育锻炼人较多,如何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制定合理的健身项目、活动频率、活动强度,并对他们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是我们当前体育信息服务不足的地方,也是未来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

4.5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困境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体育的竞赛性就会凸现出来,在社区内部就会有兴起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发展的规律往往是社区内部到社区之间,再到区域性的比赛。以往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依靠热心人在沟通和协调,自筹经费进行比赛,组织形式较为简单。而且社区之间和区域性的比赛由于信息沟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开展,这主要是体育信息资料共享不顺畅,不能使社区内部、社区之间达成很好的沟通。

5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基本途径

5.1提高社区网络建设标准,以标准建设

社区信息服务方式由过去以文献、报刊、社区墙报等为载体的静态发布方式发展为以显示屏、网站、数据库等信息手段的智能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直观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还可以使信息更加快捷、更新的频率更快、信息更新的成本都会降低。标准化的社区信息网络还会吸引大量的赞助商,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缓解经费的渠道。当然能够吸引赞助商的就是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他可以能增加消费群体的数量、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相反,如果社区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也就不能很好地吸引赞助商。

5.2规范社区信息化服务

目前多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各系统内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协同工作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相对落后。社区实现信息化后,可以减少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依赖,社区居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类体育信息服务。但是,社区作为一个信息的中枢,必须规范自身的服务,认真履行职责,把各类体育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技术汇总并及时发布,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

5.3校区合作保障社区专业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前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往往只是负责一个培训点的培训,如果实现网络信息化,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了解某个社区的体育需求,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也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目前多数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校招募培训人才,既让大学生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有解决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5.4探索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和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联络平台,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居民区的宣传栏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广泛宣传,普及体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通过宣传,使人们能够从社区体育信息上了解健康知识,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为居民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兼顾让社区体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的利益,积极吸收外部资金,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体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5.5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提高特色服务

现有经济条件下,在社区大规模兴建体育场所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城市中各个社区可以统一规划,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设施,然后利用社区信息化网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居民今天到这个社区游泳、明天到另一个社区打球、后天在本社区练习气功。也可以开放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中有着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错时利用,这不仅可以弥补对专业指导人才需求的短板,更可以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小结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社区的管理

者和参与者来讲,能使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使社区体育管理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者更好的为社区体育建设服务,同时社区体育参与也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刘同众,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

[2] 李相如.城市社区建设、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3] 霍军.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4]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5] 鲁松涛.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化发展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 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7).

[7] 吴玉春. 基于 Web 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6).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由于廊坊城市社区体育起步较晚,社区体育建设缺乏经验,因此,本文拟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力求分析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为提高廊坊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廊坊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需要,对廊坊市内的6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状况和认知状况、社区体育经费状况、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发展对策为研究内容。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期刊,详细查阅了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书籍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 2.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于2009年4月—5月对廊坊城区6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社区选取50名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在施测前向部分社区居民发放,做预测,进一步筛选指标,修改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6﹪,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的有效数据用spss11.5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现状

2.1.1廊坊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状况

在被调查的300名社区居民中,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有95人,占总数的31.6﹪,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有140人,占总数的46.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有65人,占总数的21.6﹪.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人们的体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居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2.1.2廊坊城市社区居民体育认知状况

在城市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情况来看,全面了解、知道、部分了解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22.6﹪,24.8﹪,34.6﹪,18﹪。这说明城市社区居民对指导我国群众健身的指导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只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1.3廊坊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主要来源

从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上看,街道拨款、企事业赞助、自筹资金、居民缴纳会费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5.6﹪,38.9﹪,35.8﹪,9.7﹪.这说明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企事业赞助和自筹资金,街道拨款、居民缴纳的会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说明政府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

2.1.4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的调查中,近32.6﹪的人选择了“强身健体”,23.1﹪的人锻炼的目的是“消遣娱乐”,11.5﹪和17.3﹪的人分别选择了“治病或预防疾病”和“缓解压力”,选择其他的占11.9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

3. 制约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体育场地设施因素

通过廊坊市金桥社区、阿尔卡地亚社区、康宁街社区和平丽景社区等社区的调查,发现廊坊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不容乐观,选择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居民占调查对象的很少一部分。大多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档次低、条件差、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条件,无论档次、规模、种类都不能满足基本的健身需要。许多居民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就近的公园、街道、广场上活动。这说明廊坊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严重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体育场地发展滞后,又有新区建设与体育场地开发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等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廊坊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3.2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廊坊城市各社区中,很多社区的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组织者主要依靠企事业赞助来自筹资金,居民缴纳的会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势必制约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这说明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自主意识比较淡薄,还有待加强。

3.3领导重视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一部分领导缺乏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只注重招商引资,抓经济建设和城市形象建设,而忽视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的单位和街道虽有能力开展体育活动,却由于领导的不重视或不喜欢而很少开展体育活动。因而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开展。

4. 廊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正确认识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基层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社区体育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城市社区体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适合社区体育发展的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社区体育管理。

4.2加大对社区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将社区体育经费纳入财政计划,专款专用;同时,制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及个人投资兴建社区体育设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

4.3成立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

要充分发挥社区内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院系的学生及热心于体育健身活动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引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技术指导工作,组建社区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中心。

4.4将社区体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考评地方政府工作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把社区体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4.5支持和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潘文朝: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胡继兰:廊坊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育)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掌握因平常忙碌,而无法接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丰富老年文化娱乐生活;也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享受在体育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情感滋润。研究认为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方式的实现路径包括:一是政府和社会各种组织应在社区老年体育文化建设政策扶持以及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二是社区自身要以社区各种文化体育服务资源为载体,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支持网络的完善。在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主体层面,要使老年人自身养老观念得到转变,逐步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另外,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的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落到实处。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养老;社区体育;中国

An analysis of ways for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ulture”

LI Wen-pu1,GONG Zheng-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sha Univev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sports culture;sports community;China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拥有健康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享受快乐、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1]。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实践证明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加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建设,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实现社区文化养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在社区进行的各种老年文化建设中,大都开展的是以健心、健身、健脑为主的体育文化活动,因此,把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社区养老结合在一起将成为一种新潮流和趋势。具体来讲,“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的引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养老方式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一个特点就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数据显示,从老年人口的总量看,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从1953年的0.25亿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1.19亿人,60年间增加了9 400万人,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社会事业中的又一重大难题。

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养儿防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如今又提出以房养老等。为了满足老年人身体及精神健康的需求,“文化养老”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百善孝为先,家庭养老的核心文化精神是孝道,其基于血亲之爱联结起来的抚养与赡养关系。直到目前,我国法律还明确规定了这种责任和义务。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文化与养老的连接不能仅靠传统的孝道,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工作空间的变化,孝道养老所带来的养老安全受到很大挑战。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社会出现的“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在文化的层面上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养老出路问题进行思考。不得不承认,对老年人的孝敬与赡养不完全是一回事。“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关爱和支持老年人的行为存在着层次之分,换言之,“孝”与“养”有可能分离。“孝”有诸多表达方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以别乎?”所以,如果不从精神上尊敬和慰籍父母,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孝与养。由此可见,“有孝之养”是人类的道德进步与人文关怀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内涵展现[3]。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孝养”,才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健康得到同步保障,使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价值得到提升。应该说“孝养”观念兼顾了精神慰籍和物质供养这两个重要方面。然而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现在的人们对老年人“养”多于“孝”,在城市社区中,甚至有不少“啃老族”出现。从我国养老历史发现,家庭养老更多是表现在物质层面;社会养老更多是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为少数老年人提供一些活动场所,组织各种老年协会,兴建老年大学。新型社会老人的“孝养”与老年生活已经不能完全依赖于家庭或者社会。“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均不能完全解决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养老是目前能够体现“孝养”观念的最好养老方式,能够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找到平衡点。鉴于体育文化的优势和作用,“体育”外延不断扩大以及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建设,也大都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主,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必然成为社区养老方式不二的选择。

2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1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作用

1)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熟悉和掌握因工作忙碌而未接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因为平时工作或家务繁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普遍都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参与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意愿会日趋强烈,我国体育人口结构呈“马鞍形”可充分说明这一点。但他们往往面临的问题就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常常出现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而导致运动伤害、锻炼效果不理想、单调乏味等种种问题。再加上无人组织和指导,使他们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进而使他们只有坐在电视机前、麻将桌前消磨时光。另外,人们对老年人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人到老年时思想与认知会停顿下来,而事实上,人的老年期依然是人的发展期与成长期,老年人并不希望变老而希望成长。老年人通过社区体育养老,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在社会的互动中依然能找到生命与生活新的意义。所以当人们失去某些角色或失去某些活动之时,就必须寻求新的角色和活动加以替代,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老年人不是不能有活动,只是速度和节奏放慢而已。而老年人参加活动一是需要有内部的驱力,另外还要有外部的推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一种能够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外部推力和载体,是一种维持他们社会生活参与度的积极养老方式[4]。通过学习和沟通交流,能使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亲朋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实现角色转换与扮演,保持心情愉悦,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收获“最美夕阳红”。

2)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可以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在人际交往中使情感得到滋润。通过加入社区老年人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各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培育良好的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环境,能使老年人在各种体育俱乐部宽心舒适的氛围中,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做到重新融入社会,从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真正实现老有所乐。“乐文化”的提出也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是一个社会层面精神养老的宏大话题。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作为工业社会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养老方式,可以使每一个老年人获得社区内情感上的支持。在社区,老年人不但能够享受到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又不会因为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熟悉的社区环境使他们感到陌生,更加的人性化。并且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各地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需求的不同,而社区更了解当地老年人的需求,从而使社区老年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更贴近老年人[5]。“落叶归跟”显示出了老人对家庭和世代居住地的眷念之情,主要原因在于人到老年除了需要物质救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慰藉,渴望天伦之乐与乡里之情。而社会化的老年机构使老年人常常逐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变得更加孤独。相比之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终老更人性化。

2.2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路径

1)政府和社会组织。

(1)政府应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在过去,政府在对居民提供体育文化服务时常常未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体育文化需求,“自上而下”式的体育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往往忽视了老年人的体育文化需求,有些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常常被麻将室代替,部分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挂牌子没有内容或者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体育文化需求[6]。政府除了要直接增加社区老年体育文化硬件与资金投入,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软件(即专业人才的服务)投入显得更加重要。另外,政府在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过程中还应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老人的问题[7]。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事业得到稳步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不是单纯的建立老年人活动之家或活动中心就能一劳永逸,应该建立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到供给,甚至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保障。

(2)走市场化道路,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之中。走市场化道路可以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走市场化道路并不是说政府扔下负担、放任自流,而是要利用相关政策来引导,并且加强监管,加以规范。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最主要的特点及优势就是老年人不脱离家庭,仍和家人保持联系,甚至有家庭成员的陪伴。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首先要有场所、服务人员及资金的支持,当前困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也就在于此,是制约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瓶颈。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不能仅靠政府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显得十分必要[8]。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站分为公益、盈利及公益与盈利兼顾3种类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首先可以纳入到社区文化养老的内容之中,其次,同样要把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采用公益、盈利及公益与盈利3种模式来运行[9]。总的来说,无论哪种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点都应从本地区经济条件、文化传统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事业发展起来。

2)社区。

(1)社区构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要使社区内的老年人真正获得就近、便利、丰富而优质的老年人体育文化服务,社区应该肩负更多责任,当然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这也是社区的职责和义务。体育文化养老服务是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社区中建立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可以就近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日常的体质测试、健康咨询评价、体育组织与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可以与医疗卫生服务结合在一起,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另外,作为基层的政府机构,还要发挥“代言”功能。社区最了解本区域老年人的需要,也应该成为本社区居民“代言人”,积极向上一级政府机构反映社区居民的诉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推进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2)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由于老年群体普遍存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缺乏,所以可以采取“以学为主,学乐结合”的形式,根据老年人的原有体育兴趣特长爱好,以养心为目标,始终围绕着老年人的精神慰籍、快乐与健康需求来设计各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及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内容[10]。发挥社区协会与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开展如健身走、太极拳、广场舞等有益身心的体育文化活动,让社区老年人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体魄、促进健康、充实生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还可通过搭建“社区文化体育大舞台”展示老年人的特长,使他们的社区归属感更为强烈。逐渐培育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的兴趣,寓乐于养,提升社区养老质量。在这个提升过程中,老年体育文化养老产业必然兴起和发展,老年体育文化养老产品必然越来越丰富。在参与体育文化娱乐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养老,社区老年人必然会更加健康和快乐。老年人应该放弃原有上了年纪的观念,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区体育协会与社团。

3)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者。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者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事业起到重要的引导、组织及推动作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要具有较强事业心及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奉献、工作认真仔细、脚踏实地的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工作队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为中心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学习相关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专业知识,掌握各种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专业技能,提高组织与协调、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与沟通等基本能力,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增强之间的情感,帮助老年人培养“体育文化养老”的认识与兴趣,陶冶情操,实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的“零距离”,让老年人在轻松愉悦与舒服的环境和氛围中使身体保持健康、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和升华,使老年人确确实实感受到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好处,进而把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站点当作自己的家。另外,社区体育文化老年服务人员还要牢固树立“体育文化养老”的新理念,不要把体育文化养老当作纯粹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服务观念,从细节做起,深化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内涵。组织老年人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各类体育文化兴趣小组等活动,增强文化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型、知识性与趣味性,不断拓宽“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渠道与载体。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是“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重要补充力量,其可以在人们之间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及社会和谐的气氛,并且代代相传。

任何人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都要步入老年,所以,养老问题是任何社会的重大问题,其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符合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的延伸,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使老年人离开家庭而又不完全离开,进入社会而又不会感觉陌生。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养老方式的长处。节约了国家的资源,又方便了老人和家属,同时还满足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需求。因此,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佳豪. 文化养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114-116.

[2] 苏永刚.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3(4):42-46.

[3] 陈同先,钟小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补偿价值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11,32(4):89-93.

[4] 杨文轩. 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22-24.

[5] 陈伟.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51.

[6] 唐晓英,东波. 社区文化养老方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3-65.

[7]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让老年人过上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N/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3/

1c_117694517.htm,2013-10-13.

[8] 胡晓明. 国家形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4.

[9] 崔张丽. 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78-181.

[10] 唐晓英. 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1(2):43-46.

浅谈社区体育的发展范文第6篇

目前,广州已全面建成24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以及1144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政府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问题印发了《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进一步着手构建联通市、区、街镇、社区,涵盖日间托老、活动场所、上门服务、综合服务等类型的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

(一)国家性质与管理方针的正确指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在中国领导人的正确思想指导下,发挥党对基层的领导作用,不断结合新时代的实践条件和基本要求,紧抓地方良好发展战略,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针对地区发展,国家各领导机关制定系列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来调动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以基层参与、人民监督、地方贡献,来考量地方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及政绩。

(二)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主体不容忽视

老龄化的社会结构和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当下国家和地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阻碍,迫切需要社会组织、机构、企业不断参与到养老服务中。随着广州市421结构家庭模式1的日益普遍,给广州地区的城镇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地方政府需要不断结合客观实际,创新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主体,不断制定新兴的符合人民群众生活愿望的养老服务,打造共共治共享养老服务格局、构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层面来满足当下居民养老的发展要求。

(三)响应“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发展要求

早在2005年,广州就启动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试点,到2011年已全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城镇管理与试点服务的良好推进,为广州市陆续选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积极响应民政部在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服务机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广州市支持培养具备专业能力、规模发展、品牌宣传、连锁布局的养老服务企业,以此满足“养老就在家门口”的居民愿望。

二、花都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的执行情况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推进居家养老的创新契机

花都地区作为广州市的一个新城区,呈现城乡并存发展的特点,其中70%的老年人居住在城村边缘地区,90%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户籍为农村户籍。自2016年以来,花都区政府借助广州市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办法和条例,结合花都区城乡统筹和帮扶现状,不断打造社区居家养老“3+X”模式为创新契机。在城区已逐步掀起了日间托管、医养结合、上门服务、文化活动等系列综合服务,而在边缘乡村则主推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并推进新兴养老供给侧改革,着力建设多层次、多覆盖、多主体、多支撑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站点及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主导机构重视居家养老服务的先行性和规范性

目前,广州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已多次组织开展关于“花都区居家养老管理与规范”专题培训,讨论在对全区各街镇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进行统筹、示范、指导、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媒体、走访调查和街镇管理反馈,对各街镇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进行督查,从而作为平台评估星级的判定依据,探索满足居民经济需求、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专业化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代表性的花都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17年5月正式在新华街道启动,并以切实开展养老需求、努力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目标,打造属于花都区城乡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经过两年的发展和改进,花都区的居家养老相关服务已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普惠性。

三、试行办法指引下花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建议

当下的养老服务涵盖、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养老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老年餐饮等多个层面,涉及到众多互联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复杂产业体系。随着花都地区社会产业的改革和升级,养老服务之间日益具备互带性, 一定程度上拉动地区附加经济产业的革新发展。

(一)借助PPP模式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福利性质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被社会群体所忽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偏向于养老福利的建设,社会群众尚未对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达成共识,为此在市场经济下仍缺乏资金和信任度。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与服务需求的矛盾境地,地方政府应在执行法规、政策和制度下,坚持利用地方产业助力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PPP模式1下,进一步鼓励花都地区的地产、保险、餐饮、旅游、医疗等相关行业投融到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链建设中,按照《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的相关条例,对参与企业提供门槛降准、场地租赁、税收优惠、投融指引、财政补贴等政策红利,并通过项目投资主题,对比分析企业参与的社会效益,来实现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二)以“情感”纽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意识

随着工业经济深化所带来的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许多子女为谋个人利益和发展,而忽略家庭的契约关系和社会责任,对家中老人的生活照料和身心慰藉无暇顾及。由于花都地区的小农经济结构仍较为突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对于家庭发展的影响较大,居家养老对于当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具有社会福利机构所无可代替的优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可以借助新媒体及相关宣传,引导新一代社会青年关注老年压力和老年服务,通过志愿行动及项目投融的形式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三)建立以社区为基点的街镇多元化服务网络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多元发展”发展思路下,通过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花都区新华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形成居家照料、餐饮配送、医疗健康、社区文娱、日托养老、志愿社工等服务,实现“教、学、乐、健、为”一体化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花都区多元化的居家服务范围较为狭窄,对于狮岭、赤坭、梯面、芙蓉等地区的辐射作用较小。为此,地区人口分布及经济基础所带来的养老服务资源的差异性,可通过信息分享和服务复制,借助社区现有资源,包括闲置房屋、社工义工、养老文化、医疗配备等,结合互联网络为基点探索建立符合各街镇老年人生活服务的智慧信息助老服务平台。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把控,进一步优化实体养老与虚拟养老的结合,实现城乡受用的全面化的居家助老服务。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是社会人群不容忽视的发展性问题。研究地区养老政策和养老服务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相关课题的专业性,探讨新的发展对策,更有利于引发同等阶层的人群对社会养老的关注度,进一步投身于养老服务当中。为此,相关学者还应不断从各个地区、各个层面的养老问题入手,以更加精准、理性、务实的理论建议助推社会养老经济的顺利转型。

摘要: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当下养老服务行业的主流, 随着国家的对地区养老服务的重视, 广州市政府于2019年6月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印发了《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 其中涵盖企业创办、机构运营、医养结合、领军人才、星级评定补贴、申报条件和程序、监督管理等发展层面提供政策性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关于社区养老的政策环境, 了解花都区对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执行情况, 并进一步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纽带、以社区为基点的养老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政策,广州花都,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Z]. 000014349/2019-00037.2019-04-16.

[2] 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广州市民政局.[Z]. GZ0320190090.2019-06-01.

[3] 刘益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117-121.

[4] 黄筠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险集团养老产业链构造[J].时代金融, 2016 (03) :180.

上一篇: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范文下一篇:浅谈建设监理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