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分类范文

2024-03-05

人文旅游资源分类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师专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备条件,文章在分析农村高中教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探索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高中教师;学生核心素养

一、 前言

基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明确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学生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主要施教者是教师。学生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能力型”人才,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试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切入,探索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策略。

二、 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顺利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一名中学教师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条件,才能算合格的教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概念,该成果的发布在教育界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培养什么人”指明方向并为“怎样培养人”提供解决策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构成“全面发展的人”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依次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每个素养又分为3个基本要点,共18个基本要点。学生核心素养对自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的空泛、抽象的素质教育进行实践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核心素养是个多维素养,强调跨学科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融合,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起着关键的、可持续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素养,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农村高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教育公平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尤其是教师资源配置上,农村学校无疑都是处于二者配置的底端。农村高中教师素养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守旧,不思进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

这种思想的形成主要与地域和教学配置落后因素有关。有的教师毕业回乡任教之后,再也没有离开本乡本土,与城市文明缺少接触,所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于理科教师来说,配置落后是造成他们不思进取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缺少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甚至缺少教师授课需要展示的一些基本实验器材和药品。对于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空有“屠龙术”,没有施展机会,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生发不思进取的思想。

2. 知识老旧,“吃老本”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学生基础差,家长在学习上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學生学习动力不足,由此导致一些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效果一个样,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够用了,不需要再学习。

3. 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分化严重

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教师年龄差异较大,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年龄偏大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进取动力不足;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有教学激情,但是经验不足。

4. 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严重

收入较低,激励机制不合理,职业倦怠,等等,因素也造成一些教师失去继续学习、提升能力的动力。

5. 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以考试知识为主,匮乏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 履行教师职能的要求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素养”是通过后天的修习涵养,才能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上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形态。学校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执行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素养。

2. 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是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瓶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版)从战略高度重新修正教师质量,对教师提出“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新要求,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同时,这个要求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也有着指导意义。

3. 教育教学走向的要求

结合核心素养,解读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科到融合”“专业到人文”“知识到能力”三个方面重新构建教育理念、更新专业知识和改进教学方法。

三、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

(一)学校层面: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1. 营造适宜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如加强培训力度、鼓励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学科核心素养大课堂,等等。

2. 培养骨干教师群,组成“老—中—青”结对子形式,给任务、压担子、定方向,唤醒老教师危机感,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3. 教学常规管理细化。加强学科、学段、学情的科学化管理。

4. 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如实验室、教师阅览室,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教师层面:提升内部动力,跨越人生新高度

教师教育的生命力更多地来自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了个人强烈的发展动机,反省意识觉醒了,才会主动进行自我实践,专业素养才能够提升。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最大效果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笔者从以下三点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出建议。

1. 从“本能”到“自觉”的理论提升

因为缺乏理论学习,不少教师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上,没有理论支持,都是停留在“怎么教”的描述中。例如在农村学校,英语学科都属于薄弱科目。有位教师的英语教学效果特别好,在经验推广上,分享了他的做法: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立互助小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英语沟通;师生坚持用英语交流;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不断地挖掘亮点鼓励表扬;学生有进步就提出更高标准,让学生有努力方向。《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懂得“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得好”。这位教师在前一个要求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对于“怎么”才能“教得好”这个经验总结上,因为缺乏核心素养理论支持,所以总结不出来。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在鼓励中学,能够学以致用,其实就在“人文情怀、审美乐趣、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全人格、自我管理”方面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了。用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观点,对成功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入挖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拓展,就会探索出核心素养培养思路。这就是强调理论提升的原因。

2.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理念转变

过去不少教师认为:上课就是传授知识,“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情,是政治老师的事情。所以,有的教师上课仅仅就是“上课”,有甚者连课堂纪律都不管,学生或睡觉或看课外书或开小会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理念转变,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宗旨。立德树人的“德”,是“大德、公德、私德”。大而概之,是政治、道德、法律;小而言之,是理想信念、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等等道德品质。高中阶段是学生“立德树人”的关键期,所以,“学科教学”升华为“学科教育”,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各个学科发挥独特育人功能,彰显学科教学育人价值,意义尤为重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第一,学科教师首先明确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第二,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明确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的问题。但是,把“育人”仅仅看成是管理课堂纪律就过于粗暴理解“育人”了。管理课堂纪律,“育”的是学生“公德和私德”:学会感恩、尊重、自律之德,也就是核心素养里的人文情怀、乐学善学、自我管理等素养。“育人”要做到与学科知识传授“无缝衔接”。读杜甫的诗,“育”的就是爱国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节篮球体育课,“育”学生秩序、竞争、合作、关爱之德,当然也隶属于学会生活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等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把“学科教学”上升到“学科教育”最好的例子。

3. 从“单一学科素养”到“跨学科共通素养”的大境界养成

“跨学科共通素养”与传统观念中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封建社会,知识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很慢,乡村里识文断字的教书先生,在大家眼中就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术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通才”。核心素养由跨学科素养和非跨学科素养构成。顾名思义,“跨学科共通素养”就是跨越单一学科、集多个学科所共有的素养,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都共有“理性思维”的特性,物理和地理都涉及对太阳系的认识,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有对微观世界认识的知识点;也可以指所有学科之外的素养,如社会参与素养中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素养。跨学科共通素养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它们都是离开学校多年之后、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早已化为骨肉”浸润人生的东西。如今,知识激增,各门学科自成体系,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個长期过程,不仅需要规划和执行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磨炼感悟,最终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2.

作者简介:

唐汝青,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人文旅游资源分类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着重学习的是人文方面的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时可以了解浩渺的宇宙等。而在基础之上的人文地理知识教育则是将地理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作为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旅游地理,就更应当注意人文素养教育,要更好地让学生从旅游地理的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就当代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一些想法。

[关 键 词] 高中地理学习;人文地理;旅游地理

当今时代在人文地理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也开始重视对国民地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素质的培养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质,就得在旅游地理的课堂中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并结合旅游地理的特点来积极进行旅游地理人文素养教育。

一、高中旅游教学的概况与不足

旅游地理是一门把人文地理研究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但在高中旅游地理选修课中,旅游地理学习还只停留在自然地理层次,并没有很好地从人文角度去学习,学生接受的旅游地理教育也较为肤浅。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对课本上的问题有个很好的延伸,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旅游地理没有太多的心得。例如,在旅游地理的第三章“旅游景观带欣赏”这节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仅凭枯燥的语言在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为目的性的答题而学习知识,没有真正领会这一章所要让我们学习的审美的情趣,教师在这需要真正教给学生的是:培养学生一个对真正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一些美丽景观的介绍进而對这美丽景观的历史、神话传说来进行解说,例如,在介绍泰山时,可以先讲解泰山的神话:泰山由东岳大帝主管生与死;还可以介绍有关的历史典故:泰山的历史地位特殊,历史上的众多帝王都想在泰山进行封禅来突出自己的地位等。利用这里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然而现在许多课堂上并没有这么完善的人文教育,所以就现代高中旅游地理的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的培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人文素养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会时常感觉到枯燥无聊,而造成这种学习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如果采用人文素养教育来普及地理课堂学习,就会在知识学习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高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接受外界知识关键时期,而如果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利用学生在这个时期旺盛的好奇心,来进行合理的学习引导,并就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的话,就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学习。例如,可以有意地在课堂上列举一些云南喀什特地貌、哈尔滨极端的冷雾凇、长白山的热泉等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说明与科学解释,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存在的本质存在。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这份好奇心而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新知识。

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文素质旅游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科的交叉而学到许多其他的知识。比如说人教版《旅游地理》地四章“旅游景观欣赏”,在这一章中,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奇特的地理地貌,像火山温泉之类的,老师可以就火山和温泉的形成,火山的历史与温泉的历史,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当地政府利用这一奇特景观是如何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并增加经济收入来发展其他方面进而富裕整个地方。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地理,更有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素质教育学习过程,学得更多、更广,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自我,这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

三、人文素养教育在旅游地理学习课堂上的普及

虽然人文素养教育很符合当下的旅游地理学习,可是这种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普及在全国各地的学习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属于强迫性的学习,没有体会到所谓的学习乐趣。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无法把这种教育实践在课堂上,但许多一线大城市就做得很好,这是因为他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而那在那些城市的老师就能很好地贯彻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所以,雄厚的教学资源是把这种教育模式推广到所有旅游地理教学的课堂上的基础,而要如何让教学资源更加雄厚,这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之,在旅游地理的学习中,结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步。而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文素质,而要让人文素养教育更好地落实在旅游地理课堂上,就还需要去深入地去探索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平国.旅游地理教学之人文素养培育初探[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周建梅.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人文旅游资源分类范文第3篇

跟很多新节目一样, 《远方的家》刚开播时也经历过一番摸索和迷茫期, 最终栏目组决定开始尝试有主题的系列节目形式。并于2011年7月开播100集系列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 以新闻纪实的手法, 用边行走边观察的方式, 从广西防城港市出发到辽宁丹东, 逆时针勾勒中国版图, 穿越广西、云南、西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中国陆路边疆9个省区, 深入130多个县市。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立刻以其平时的风格、丰满的人物故事等特点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 其收视率、收视份额和网上评论等各方面都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和好评。

而栏目组并没有因为已有的好口碑而停止脚步, 在随后的几年又里陆续推出了以中国名山大川为主题的《百山百川行》, 以江河为主题的《江河万里行》以暑假学子为主人公的《暑假去游学》和以长城为主线的《长城内外》四个大型系列节目, 其中除《暑假去游学》是34集以外, 其他三部都是200集以上的大制作, 七大系列加起来超过了一千集, 总行程超过30万公里。

七年间上千集节目, 如果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旅游节目, 或者只是宏大的国家主流意识输出节目, 恐怕不会有这么好的口碑, 也很难坚持到今天。一个节目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观众的认可, 《远方的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把旅游节目做出了人文的深度, 把飘在空中的国家意识落到了实处, 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满足了观众的预期,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

二、草根情怀:大格局与小人物的结合

《远方的家》可以说既大又小, 说它“大”, 主要体现在格局大, 视野大, 容量大。对照地图看《远方的家》的路线, 不难看出其雄心, 其中“远方的家三部曲”中《边疆行》和《沿海行》前后承接, 先沿着中国的陆地版图走一圈, 而《北纬30°中国行》则沿着30°这条纬线, 对中国的版图做了一个横切, 把中国内部北纬30°所穿过的湖北、湖南、西藏等重要省市用摄像机进行了扫描。可以说这“三部曲”是对整个中国的版图进行了总括性的纪录。

按照以往的经验, 这样的片子往往容易流于大而失当的命运。早年间的《话说长江》《故宫》等纪录片就以大而全著称, 但当时是此类纪录片在我国兴起的早期, 很多领域都是空白, 这些片子可以说是扫盲式纪录, 顺应了当时的时代需求, 但如今时移世易, 观众早已厌倦了大而空的描述, 对这类片子失去兴趣。而《远方的家》在栏目制作上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 无论主题多大, 其主角永远都是最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内容也一定是发生在小人物身上最普通平凡的故事, 这样就很好地规避了大而空的命运, 从飘在空中到脚踏实地, 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撑起了宏大的主题,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也是真正能拨动观众心弦的东西, 所以节目虽体量大集数多, 但却一直有血有肉, 有生命力。

三、家国情怀:家亦是国国亦是家

《远方的家》虽为写家, 但由千千万万家组成的其实就是国, 节目中也处处充满着家国情怀。记者在行走中采访了很多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依恋。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地方感”, 它指的是以人类地方体验的主观性为基础, 其内涵包括了地方本身的特征与个性, 以及人对于地方依附的情感与认同。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 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由此学者还引申出“地方依恋”“敬地情结”等概念, 讲的都是人对生存环境的依恋和改造。而在《远方的家》中经常会体现出当地人对于环境的“地方感”, 对于生存的土地的依恋, 人离不开土地, 土地也离不开人。阿东的故事在片中俯拾即是, 千千万万人对于家乡的依恋最终演化成了对祖国的依恋, 家和国的概念通过一个个普通人故事传达了出来。

而这一家国的概念也通过节目传达给了海外的游子, 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个面向全球中文频道,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主要的目标受众是全球华人, 《远方的家》播出后, 在海外华人圈中也激起了强烈反响, 很多华人表示《远方的家》中展现的真实质朴的百姓生活就像他们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环境一样, 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怀念和寻根的意识。

四、民族情怀:陌生的地方熟悉化熟悉的地方陌生化

《远方的家》走过很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有很多地方是头一次被主流媒体关注。而栏目组在展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 并没有用猎奇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或用噱头来制作节目。而是在他们中找到很多与我们共同的习俗、情感等因素, 将陌生的地方熟悉化。

如今, 在《远方的家》开播七年之际, 栏目组又迎来了“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给节目带来了大量丰富的选题资源, 让节目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节目的报道内容也增加了中国产业和文化在境外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在境外的传播等内容, 报道对象也变成了当地人以及在海外工作求生的中国人, 国家的发展让《远方的家》发挥出新的生机活力, 把视角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中华文化落地生根, 四海为家。

摘要: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于2010年年底开播, 至今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七年间《远方的家》栏目组坚持只做一件事——用镜头展现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平凡人家, 虽为一档旅游节目, 却传递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文化感, 也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上一篇:融资融券业务知识范文下一篇:日语常用词汇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