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

2024-01-19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1 现状

1.1 英语基础差, 入学英语水平底

现在中专生员质量整体下降, 更有甚者连初中都还没有毕业。尽管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我们通过中考成绩和入学时英语面试成绩选拔出来的, 比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成绩好一些, 但仍然基础很差。

1.2 忽视专业课的重要性

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往往英语成绩比其它科目相对突出, 绝大多大部分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喜欢英语, 加上我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英语的课时英语课安排在每周10学时, 大部分的学生就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出国当护士。鉴于以上原因, 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英语学习上了, 专业课学习时间减少, 甚至有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英语。

1.3 在择业上, 被传统观念拌住脚步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国内的涉外医院工作或是到国外的医疗机构工作。但是由于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小城市及农村, 而且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 造成学生在就业时思想不够开放, 目光短浅, 更倾向于留在父母身边, 找一份固定的工作。有的学生很优秀, 完全可以通过护士出国的考试, 但是家长不放心, 不愿意孩子出国, 而且学生也怕不适应国外的生活而放弃出国工作或学习的机会。

2 针对以上问题, 在教学中采取如下对策

2.1 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在某些阶段进行, 而应该贯穿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担任英语护理专业课程的英语老师和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经过相关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把关于英语护理的知识理念和相关信息等动态的传达给学生。同时学校还经常邀请国外的相关专家及在国外工作或学习过的人员来给学生作报告, 同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每年我校都会邀请在新加坡沙特等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来校进行交流与在校学生进行交流。

2.2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增强英语交流能力

针对中专学生英语差的特点,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遵循实际性的原则,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加大学生练习的比例, 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英语护理专业每周都安排口语课程, 并由外籍教师授课, 其他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并且经常安排学生观看英文影片。每逢西方国家的盛大节日我们还回按照西方的习俗组织学生同外籍教师共同庆祝, 并根据学生的特长表演英语节目。通过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3 将专业课程同英语有机结合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尽量进行双语教学。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将专业课程涉及的重点医学名词的英文介绍给学生, 并要求掌握。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 要注意联系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精选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饿涉外护士考试试题让学生联系。学生读题是对英语知识的复习, 做题过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同时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美国《护理技术操作》的光盘, 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结合已经学过的护理操作, 找出其中的不同点。这样既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能力还复习了护理技术2.4注重课外活动

中国学生开设外语的时间较早, 而很多人语言能力并不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环境。语言只有在与人沟通中不断应用, 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开展课外的英语活动时间, 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的环境。如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英语活动, 如模仿、听音、故事会、双人口语等专项听力和口语训练, 在学习中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之把学到的语言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2.5 指导就业, 设计未来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对于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选择出国项目。到欧美等国从事护理工作需要较高的英语和专业知识。而中专的学生一般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考虑新加坡沙特等亚洲国家。对于个别家庭条件好而且英语也不错的学生推荐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继续学习或是带薪实习。对于那些暂时不愿出国或是就想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涉外医院, 联系就业信息, 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 展现英语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采。

总之, 涉外护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 同时也是具有边缘性。它涉及到原有护理专业理念与国际护理理念的接轨, 也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极强的语言能力。它是一个全新的事业, 需要不断地探索, 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要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 完善;还要不断地吸取来自各方面有益的经验和成果, 努力把涉外护理专业做大、做强, 把学生尽快的培养成为国际标准护士, 走出国门。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专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专,英语护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娟.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数及理性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2 (11) :8.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一、云计算环境下隐私保护现状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云计算技术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 例如: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相较于其他技术, 云计算技术具备分布式、资源共享及虚拟化等鲜明特点, 真正意义上做到立足于用户自身实际需求, 实现快速部署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目标, 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2]。同时, 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期间各种用户隐私泄露情况屡屡发生, 而隐私泄露问题产生原因与云计算数据存储于不确定云端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并且云计算服务模式不同其安全需求也不尽相同, 例如:以IaaS层为例着重强调网络传输安全、系统安全及物理设施安全等。一般说来, 隐私至用户个人相关的特定信息, 涉及居住地址、活动轨迹、医疗就诊记录、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及身份证号等方面信息, 是用户不愿透露的敏感信息且存入云端前缺乏前期数据处理环节[3]。同时, 从技术层面角度来看, 灵活运用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及认证技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系统保护效果, 但是传统认证协议技术不适用于云计算安全系统, 尤其是基点登陆联合身份标识号码认证方式, 一旦用户于云应用服务器中实行多方位认证则大大加剧云服务器自身管理工作难度, 存在引发用户出现疲劳混淆问题的可能性, 无法取得有效的认证效果, 甚至极易导致认证失误。

二、云计算环境下隐私保护的解决对策

(1) 认证技术。云计算技术蓬勃发展促使越来越多云终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及日常工作, 尤其是平板电脑、移动终端设备及、物联网设备及个人笔记本电脑等, 而云终端大规模应用对于安全认证的要求较为严格, 存在埋下云计算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即便身份认证技术是其他网络安全服务的前提基础, 但是传统认证技术 (例如:Kerberos协议等) 均无法直接应用于云计算安全认证领域[4]。按数据存储方式及个人信息保密需求, 云计算安全认证技术可分为以安全凭证为基础的身份认证、多因子认证及以单点登录为基础的联合ID认证技术。其中, 与以往用户名及口令简单认证相比, 新型身份认证由云服务提供商分配安全访问密钥。同时, 安全访问密钥认证方式主要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实现身份认证目标, 而数字证书以X509v3版本为安全凭证基础完成身份认证目标。由于传统用户及口令的认证方式过于简单, 存在遭受密码猜测攻击的可能性, 客观上要求技术人员于云安全环境中实行多因子认证, 不止需要用户提供ID及口令, 更需要提供短信认证码或使用安全U盾生成一次性的验证码, 取得令人满意的安全认证效果。即便云计算环境下出现大批量个性化云应用服务, 但是所有云应用服务无法脱离身份认证的支持。一旦各个云服务器均需要相应的账号及密码则大大加剧管理工作难度, 造成用户出现账号密码混淆的问题, 但是单点登陆技术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2) 访问控制技术。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与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旦用户自身网络权限设置不够合理, 造成原有不具备网络访问权限的用户可顺利读取大量敏感信息, 导致用户数据信息泄露事件。在云计算大环境下, 用户数据逐步由本地存储向云端存储转变。即便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 但是所有数据存在被服务商进行非授权使用或操作的可能性, 难以保证管理安全性。访问控制技术以实现身份认证为前提条件, 限制不同用户间访问权限, 确保用户数据信息不被非法用户访问, 尤其是以虚拟化为基础访问控制技术应用向更多的用户提供物理资源共享服务。此外, 云平台用户往往依靠加密技术实现保密数据信息资源的目标, 而云计算环境中深受云平台自身不安全性的影响, 无法保证所有数据的完整性及保密性。为了安全存储用户隐私数据, 技术人员可提前加密敏感信息再存储至云端。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 认识到即便利用数字签名、认证及加密等散列存储技术取得令人满意的隐私保护效果, 但是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无法完全满足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要求。因此, 相关技术人员全面分析云计算环境特点, 重点解析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问题及隐私保护问题, 提出相应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及隐私信息保护方法, 消除影响用户隐私信息的风险因素。总而言之, 无论个人、企业及国家均肩负起相应的隐私保护职责, 不得忽略法律规范作用, 预防出现过度开发数据的问题, 确保用户敏感信息不被盗取, 最大限度保护数据安全。

摘要:云计算作为当前社会最为热门的计算机技术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计算机资源使用服务。然而, 从目前我国云计算技术隐私保护水平来看, 深受越来越多服务及应用向云端迁移的影响, 促使安全性问题得到越来越多技术人员的关注及重视。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信息, 是云计算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云计算环境为切入点分析隐私保护现状, 就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云计算,隐私保护,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韩静.云计算环境下隐私保护的现状和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22) :181.

[2] 掌必成.云计算环境下隐私保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 2017 (12) :105.

[3] 马飞, 马可, 郭晨.云计算安全现状及我国政策思考[J].电信网技术, 2015 (02) :1-4.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指导老师:李志平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从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入手,分析了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资金、技术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

关健词: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对策

1.引言

煤炭资源开发常伴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国每采1万t煤炭就有近4亩的耕地被毁坏[lj;目前仅安徽两淮地区采煤塌陷面积已超400km,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47kmZ川。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危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工程实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一7〕。截至2005年底,我国年生产能力在30万t以下的小型煤矿有24055座,占煤矿总数的95%;其生产能力为n.04亿t,占全国煤矿总生产能力的48.8%川,小煤矿在国民经济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环境意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小煤矿在矿山地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指出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今后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2.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2.1地质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小煤矿开采煤层大多在浅部,开采后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地表塌地裂缝、地表水渗漏等。小型煤矿开采资源多为大型煤矿的边角、独立块段或各种煤柱,这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上部岩层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对地表土及地下水的巨大破坏。部分小煤矿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煤、等任意堆放,使得矿区及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2社会影响巨大

小煤矿大多集中于老矿区,矿区人口相对密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常引发一系列社会问如采空塌陷造成土地损毁、民居损坏,使本就积贫少地的当地居民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研石等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大量有害物质在雨水淋滤等作用下溶出污染空气、土壤、水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已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个关系类存加质境恢复和治理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矿区生产和生活用地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3.环境治理现状

3.1历史欠账较多

小煤矿大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建设的,受经济利益驱动,小煤“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普遍存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对地质环境破坏的严重果认识不够。小煤矿数量众多,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矿区地表塌陷、水体污染、土壤植被等质环境破坏,根本不进行矿山环境恢复,现在许多小煤矿已经停产,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坏问题严重;同时由于资金投人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展缓慢,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欠账得不到有效偿还,新的矿山环境破坏现象又在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我国小煤地表塌陷复垦率仅10%左右。

3.2资金不足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往往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目前,小煤矿作为集体或股份制企业,强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人看做企业负担,不愿也大量资金投人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而目前国家投人的有限资金主要放在国有大中型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上。这样就造成国家资金投不到,企业资金投人不足;加之小煤矿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具有点多、面广和量大的特点,导致治理速度缓慢,矿山环境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3.3技术障碍较多

目前,我国小煤矿普遍存在各项基础地质资料调查研究不够以及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匾等问题。多数小煤矿没有专门的地质环境专题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使得治理工程计依据不够充分。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地质遗迹赋存情况,地面塌陷情况等急需通过详细的、系统的调查,摸清底数,并通过认真分析评价,找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体方案和措施,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小煤矿数量众多,地质条件复杂,采滥挖,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基本无规律可寻,这些都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带来不便。小煤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时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如环境治理时,在土地复垦、植被修复等工程中无经验环境修复和治理效果差在矿山表土剥离时往往忽略了需要保存原有表层、亚层土壤问题,给后期的土地复垦带来技术和经济困难。

3.4责任不清

小煤矿大多建在国有大中型煤矿矿区范围内,矿区受大矿长期开采影响,地表产生了大面积塌陷和土地占压,小煤矿在此基础上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塌陷范围和深度,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就存在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小煤矿认为地质环境破坏主要是由大矿开采造成的,应由其承担主要治理任务,因而存在依赖心理,不愿承担地质环境治理任务。且在同一矿区范围内往往存在多家小型煤矿,虽然其开采范围、深度和开采煤层不同,但对同一范围内的地表塌陷、水体、植被和土壤等地质环境破坏重复影响,因此也存在责任不明确和相互推卸责任等问题。此外在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发现,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区内土地所有权不归小煤矿所有,造成它们一方面不敢轻易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也担心治理后得不到收益,从而不愿投资。

4.对策及建议

4.1统一思想、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小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矿山业主环保意识淡薄,思想重视不够。因此应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去重经济、轻保护的狭隘意识,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③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4.2完善保证金制度、拓宽融资渠道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收缴制度。尤其是在目前煤炭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催缴矿山环境保证金时机已成熟;对于少数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可以实行有计划地分期交纳。这样就保证了煤矿生产及后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需要的大量资金有了保证,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山地质环境特别是采空塌陷土地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应建立多渠道资金投人机制,分门别类探索不同的投资方式。如:对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采矿权人灭失的,则以政府投资为主;现在仍在生产的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新建和正在生产的其他矿山企业,由企业单独承担治理责任;也可制定一系列鼓励投资治理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比例享受收益分配,以解决资金投人这一难题。

4.3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加强矿山基础地质调查和资源开采规划工作,查清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进一步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配备一定的技术力量和必要的监测仪器及设备,健全

监测网络,随时监测,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针对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技术困难,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培训、交流,遇到典型情况,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同时应加强治理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地质环境治理效果。

4.4责任明确、任务分担

“谁破坏、谁治理”这是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实施中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得不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责任不清。“三家抬”模式闭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主要特点是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分工,突出了矿山企业的主要责任,使其在规划和生产过程中就十分注重矿山环境保护,避免了重蹈先破坏、后治理”复辙,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为矿山环境恢复创造了条件;此外,明确了政府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的责任,通过其在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协调作用使得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明确了政府本身在矿山环境恢复中的环保责任和具体指标。只有这样政府才乐得多方面通力合作,把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做好,从而利于国家,利于企业,利于人民。

5.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清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摸清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资金、政策及技术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充分调动矿山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社会及个人齐参与,才能促进小煤矿走“生态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之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深,范学理,刘文生.采煤区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技术研究及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3):51一54.

〔2〕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6):37一40.

〔3〕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2003,40(2):161二169.

〔4〕葛维琦.中国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治理对策[J〕.中国能源,2004,26(10):27一30.

〔5〕昊和政,郑薇.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及生态恢复技术的现状[J〕.探矿工程,2008(7):46一48.

〔6〕匡文龙,邓义芳.采煤塌陷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16一120.

〔7〕梁凯,兰井志,郑伟.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J〕.环境经济,2007(11):19一22.

〔8〕黄学满.我国小煤矿灾害事故原因剖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35(6):76一79.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1.1任务又来

某新建林业一体化浆纸业公司项目

1.2编制依据

1.3评价目的和原则

1.3.1评价目的

1.3.1评价原则

1.4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

1.4.1污染控制目标

1.4.2环境保护目标

1.5评价采用标准

1.5.1质量标准

1.5.2排放标准

1.5.3卫生标准

1.6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1.7评价工作重点

1.8评价因子

2.建设项目概况

2.1基本情况

2.2工程给水排水供电及供热

2.3辅助生产设施

2.4工程分析

2.5污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2.6.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核算

2.7.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2.8.本项目产业政策

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2社会环境概况

3.3环境质量现状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1 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

4.2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3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3.1 噪声污染源分析

4.3.1.1 噪声境调查前期工作

4.3.1.1.2 基础资料收集

4.3.1.1.2现场准备工作

4.3.2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3.2.1 噪声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4.3.2.2 噪声环境现状监测

4.3.2.3 噪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4.4 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

5.1一般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5.1.1评价地区地形、地质、地貌概况

5.1.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

5.1.3气象与气候

5.2社会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5.3 评价区噪声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及评价

5.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评价

5.5 地下水质现况调查评价

5.6 土壤现状调查评价

5.7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

5.8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

5.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6.环境影响预测

6.1水环境预测

6.2声环境预测

6.3大气环境预测

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内容

7.1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7.2提出的结论

7.3建议的内容

8.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8.1组织

8.2计划安排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

2 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3 结语

环境专业的现状分析范文第6篇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上一篇:黑坑钓鲫鱼饵料配方范文下一篇:海口市小学入学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