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

2023-09-23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1篇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9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P10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P29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8、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

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10、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

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P32

1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32

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P34

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

1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0

17、新事物的定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41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P43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P44

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7-P59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P63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P65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69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P70—P71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8、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唯物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P73

29、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人类的能力);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认识的正确性)P73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P76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P87

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P90

33、★生产方式的作用:P95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P98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5、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P100

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P103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7、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P105

38、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P115

39、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英雄造势时体现唯心主义,时势造英雄体现唯物主义。P134

40、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价值)。P145

4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2、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47

43、货币的5中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147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P147—P149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P154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购买劳动力并带来剩余价值。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必背,P160)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以下内容主要考选择题:

1、垄断产生的原因:P183 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激烈的竞争个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国家垄断资本应运而生。P186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P195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P263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P26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必考)

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④斗争中有同一,同一中有斗争。

3、矛盾两性的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促进事物质的变化

6、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

处处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

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或的灵魂。

10、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寓于共享之中。

11、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12、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席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越,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在鲜明的政治立场;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认识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7、哲学当中的两种斗争及其关系

两种斗争: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关系:①二者是最根本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8、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①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也是物质的;④物质是可以认识和反映的。

9、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时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11、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主要作用: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 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认识度的意义: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

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2、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 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

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条件: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A、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A、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社会革命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总之,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生产方式的作用: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

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 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

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2篇

一、社会实践环节分组进行。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内分工由小组同学商定。

二、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前1周每个实践小组提交字数不低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一份。

三、内容上报告要联系课程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

四、实践报告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文稿的正文字体选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打印稿用A4纸打印。

五、随实践报告或论文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及感想、收获。

六、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4 附录选题参考

1、 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中的矛盾。

2、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3、 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成因。

4、 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讨论大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5、 如何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 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讨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7、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 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性。

9、 探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11、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1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4、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5、讨论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6、讨论大学生活中如何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17、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3篇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4篇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B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

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C)

A.地理环境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

A.思维与存在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

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18、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

19、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这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25、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

26、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

二、双项选择题

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CD)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BD)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

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

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 (AB)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

4、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5、“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B)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

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

6、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

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D.协调、可持续发展

7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8、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9、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CD)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

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

1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BC)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 CD)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B 本身就是生产力

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BC)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 AB)

A具体的、历史的B有机统一的整体C永恒不变的D超历史的

13、“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

16、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BC)的产物。

A无知B自然压迫C社会压迫D恐惧

17、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 BD) A必然性B统一性C历史选择性D多样性

三、判断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D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C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D

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D

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C96

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D100

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C

8、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101

9、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C101

1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D105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2

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C116

1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6

1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119

1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128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5篇

一、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范文第6篇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上一篇:夏洛的网1至4章读后感范文下一篇: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