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14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日渐增大,电力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0kV配网供电是城市供电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其可靠性的分析,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就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前言:我国的电力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也对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kV配网供电作为城市供电系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一旦在配网输电中出现问题,就会使电站电压不稳,需要提高其可靠性,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营造出良好的供电环境。

1 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

1.1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相关概述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主要是指对用电客户的供给电能和分配电能的可靠性,以及配网自身输送电的可靠性[1]。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加大了对电的需求,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认识,积极寻求更好的管理措施。

1.2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外力破坏是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原有的10kV配网已经不能符合现今用电可靠性的要求。例如在一些规划网并不完善的地区,由于用户急需用电,使接线变得更具临时性。而一些与交通重要路线相邻的新建筑,由于供电量大,也使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在电网运行中,电气设备需要承受多种不同的过电压,一旦受环境影响,在施工前期出现爬距不足的情况,就会对电网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10kV配网的过电压也是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闪络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具有影响作用。由于设备边缘所承受的工作电压强度较高,因此,当设备表面污渍达到一定的含盐量,并处于相对潮湿的环境时,就会产生闪络。并且污渍能够使绝缘冲击性大大降低,一旦受到雷电或是内部电压的冲击,就会造成闪络。

现阶段的线路维护队伍,具有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技术水平低,巡视意识缺乏的特点,使巡视力度严重不足,线路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极易引发出更大的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分工制度,大大降低了事故处理速度,责任的不明确使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频频发生。配电线路的巡视维护水平较低,也成为了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供电可靠性指标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可以分为参考指标和主要指标两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经性指标的合理制定。其考核主要是依据用户供电的可靠率,即某一时间段内,用户供电可靠性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例如停电总时间、供电可靠性时间等。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提高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用户停电时间,并加强对配网的升级技术改造。例如,配电网运行方式、电力系统设备容量、变电站中接线和电网结构可靠性等[2]。

2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2.1 加强生产管理

优秀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加强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收集整理水平,通过建立网络接线图、配网设备台账等对基础资料进行不断完善,以保障供电可靠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的进行故障预测,并提前进行电路故障处理计划,以便出现故障时,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要求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对停电记录进行仔细核对,严格控制停电次数,要求各单位在记录停电情况时,要更加细致、严谨,不断提升单位的责任意识,减少停电次数和时间。

在进行供电可靠性管理过程中,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制定部门要制定每一年度和季度的目标值,保证生产部门能够明确目标,并根据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计划。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整体管理意识,以便顺利完成可靠性指标。

提高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是增加配网科学含量的重要举措,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对电网设计、检修、运行等工作的熟练程度,并了解自动化的维护和运行配电网的工作情况。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安排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术讲解,实行考核制度,科学的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根据不同时段负荷特点,开展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负荷预测工作,预留备用容量,避免自动拉闸限电[3]。备品备件的不足会造成突发事件中抢修时间的延长,并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工作进度,因此,还需要加强对备品备件的管理,避免出现备品备件不足的情况。

2.2 加强施工计划管理

停电维修与保证供电可靠性是相对矛盾的两个事件,而在日常运行中,10kV配网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需要加强对施工计划的管理,以保证供电可靠性。首先要明确临时抢修的停电范围,以保证因临时施工而造成的大范围停电能够及时得到控制。对配网线路的结构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重复停电的情况,尽可能的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对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加强对临时停电抢修工作的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抢修时能够有效控制停电时间,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抢修效率,根据配网运行情况,合理安排停电时间和送电时间,在抢修完成后,及时上报配网情况,并等待线路送电,确保送电正常后,在进行下一个配网线路的维修。

2.3 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供电可靠性。要加强对配电操作的管理,合理安排停电操作顺序,改变陈旧的操作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停电时间,加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加强停送电管理,在进行检修工作时,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到达现场,并做好准备工作,及时对停电设备进行检修,并在检修后,尽快恢复送电。加强工作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单位停电时,能够科学的落实管理措施,控制停电时间,将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维护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在进行检修时,需要对停电范围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免对其他线路的运行产生影响,对故障进行综合处理,避免重复停电。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将老化线路和通道彻底维修改造,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线路的设计,为了减少检修时放电时间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可以在线路连接处设置认为耐张杆。

提高科学技术是提升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成果。例如全联数字网的供电可靠性较高、在10kV配网断路器装置中加装防污罩解决闪络问题、用瓷横担替换针式绝缘子以提高抗雷击能力等。

结论:时代的不断发展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供电可靠性的分析,加强生产管理、施工计划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研究更具有效性的管理措施,保证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燕亮.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改造设想[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33):166-167.

[2] 杨广.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5(15):143-144.

[3] 陈晓东.强化管理提高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140-141.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水问题的一系列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原因;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过度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约17亿m3,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很高,现状流域水资源毛利用率达154 %,净利用率超过95 %,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利用率。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流域内人口的增加,用水总量进一步增加,加之流域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极不均衡,造成了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

1.2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流域上游祁连山区由于人为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开矿挖药、开荒种植,近1 500 km2的林草地被垦殖,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上游地区“天然水库”的功能日渐消退,森林草原严重萎缩,祁连山冰川退缩加快,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泉水枯竭,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盐碱化、沙漠化加剧。

1.3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流域内城市、农村均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方式原始,灌溉技术相对落后,是以农业用水量过多,严重挤占了流域内的生态用水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 成因分析

2.1 气候变化是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流域内气温明显升高,水源地雪线上升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祁连山冰川正在以每年超过2 m的速度退缩,局部地区的雪线年均后退达到了12.50 m左右,整个流域的发展趋势是沙漠向农田推进,农田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气温上升,冰川退缩、雪线上升,由此造成流域内的水资源危机,各主要河流年径流量逐步减少,中下游生态逐渐衰退。

2.2 人类活动加剧了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 建国初期,武威地区人口约为90万人,而今已逾220万人,灌溉面积由13万hm2增加到了37.33万hm2,人口和灌溉面积的急剧增加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干旱的气候等因素,造成了流域内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加之流域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穷水富用,加剧了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

2.3 流域内地下水的超采加速了生态恶化进程 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和补给量的减少,使流域内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根据有关数据资料,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山水灌区地下水位下降25~50 m,井泉灌区下降5~25 m,流域内盆地溢出带的泉水资源不断衰减,各类地表植被根系因得不到地下水补给,使生态环境呈明显恶化趋势。

2.4 落后的种植方式和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是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 石羊河流域内大多为沙质土壤,加之受流域田间渠系配套不完善、地块落差较大等原因,高耗水低效益的农作物和粗放式的耕作观念未能得到扭转,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工农业以及生态用水比例失衡,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始终处于低下水平。

3 对策与思考

3.1 加强宣传,提高全流域节水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要强化对决策者在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在决策中自觉重视节约用水;应推广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应科学制定城市用水、节水规划方案,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城市用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提供的水资源量的范围内。要面向公众,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利用经济杠杆节约水资源。依法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3.2 建立流域节水型社会

建立节水型社会,这是缓解流域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得广大用水户都能了解流域的基本水情,了解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节水的意识,自觉节水。但根本上还是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同时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快流域高效农业的发展,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各类生活节水技术和用具,使节水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3.3 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建立健全流域内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配置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在打破行政区划,对全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水量与水质,机井封闭和重大节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实施,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政策涉及农业诸多生产环节、多个品种以及多个经营主体,农业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更要充分考量政策生命周期结束之后的影响。2015年底,中央提出着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农业政策变动在今后将更加频繁,而市场能否应对成为我国农业成功改革的关键,这也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以我国油菜临储政策取消为例,探究农业政策变动背景下各种因素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对 1 850 份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来年油菜种植意愿影响不显著,油菜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现有油菜种植面积以及人工成本投入对农民种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投入以及耕地面积对农民种植意愿呈負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政策变动;农民;种植意愿;临储政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1],经济发展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他主张经济发展应尊重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则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发展总是围绕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应是基于政策的预期目标以及着眼未来发展的综合决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预示着我国农业改革范围将更加广泛,力度也将更大。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综合考虑,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量高达6.21亿t,但我国粮食面临3量(出口量、库存量、总产量)齐增的扭曲状况,且农产品成本“地板”逼近价格“天花板”是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家对几项重要农业政策进行改革:降低玉米最低收购保护价格,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较2014年下降幅度高达11.5%;启动新疆地区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2015年6月取消油菜临时收储政策。一系列的政策变动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及其社会保障性等特性决定农业发展对政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对政策变动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以油菜为例,自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不再对油菜籽实行国家临时收储,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执行的油菜籽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被取消,201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的油菜籽价格跌至3.6元/kg,较2014年同期(5.1元/kg)下跌幅度高达29.4%,降低了农户种植收益,挫伤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使得全国油菜播种面积随即迅速下滑。

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城乡发展失衡及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以农业基本生产资料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国家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选定优先发展工业就必须形成相应的价格扭曲宏观政策,大多数农业政策主要通过限制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工业发展,以低价农产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使得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营养”来源。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我国农业政策方向开始扭转,逐步由歧视农业、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补贴农业转变。朱满德等认为,各项支持政策逐步向农业倾斜,通过调控要素价格、产品价格以及予以政策补贴等方式可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发展[2]。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农业政策来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农业政策,例如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农业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基于宏观视角考虑,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长期动力,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始终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政府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诸如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对稳定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贡献巨大。然而,时至今日,农产品供给由之前的严重不足逐渐发展为大量剩余,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滑的状况继续恶化,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普遍存在。程国强认为,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业支持总量和主要农产品补贴水平大幅提高,价格支持和挂钩补贴等措施逐步成为主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作用日益明显[3]。

自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产品的供给由严重不足已发展为目前的大量剩余,农业的“大丰收”一方面归结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及制度的变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价格保护政策,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产品大量剩余以及大量库存挤压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推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在国家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向好的情况下,政策骤变必然会引发市场不适应,尤其在农民这一层面,因此研究农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重要实证基础,厘清农户的行为特征也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文献综述

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4-5],优化品种种植结构[6];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补贴只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福利[7],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会增加农业部门的总产出[8],且种粮直补政策比生产性专项补贴对增加粮食产量更有效[9]。农业政策对农民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与内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飞等认为,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他认为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0]。吕晨钟等认为,补贴政策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1]。

舒尔茨认为,农民是理性的[12],即农民行为决策通常符合经济人理性,农民生产决策会综合考虑各项成本投入,遵循以最小成本投入獲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一些农业支持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民生产的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来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增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13],而基于微观的视角,农业政策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14]。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上述文献分析了各项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在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农业政策对农户以及农业产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取消之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然而已有的文献尚未涉及农业政策取消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农业政策不仅应善始,更应善终,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是一种短期或中期扶持政策,不会长期执行,且长期政策支持也不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大多数农业支持政策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面临被取消的情况,但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农业政策由“好”到“坏”的骤变,这是否会引起农民不适应,或者说农业产业是否有能力应对产业政策的骤变,这是对农业产业政策综合评价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取消之后农民的反应,以期为农业支持政策优化改革提供重要借鉴。

2 油菜籽价格变化分析

统计2002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油菜籽月度现货价格数据,将油菜籽日现货价格平均可得出油菜籽月度价格,依据油菜籽月度价格数据绘制出油菜籽价格趋势(图1)。

由图1可知,油菜籽价格变化总体可被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此期间油菜籽价格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自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以来,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定我国油菜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自此国内与国际市场逐步对接,油菜籽市场不再是仅由国内市场构成的封闭市场,油菜籽价格形成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共同影响,从价格变化状况来看,这一阶段油菜籽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第2阶段为2008年1月—2015年5月,这一时期为油菜籽临储政策执行期,油菜籽价格除受市场供需决定以外,更多的受政府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因此该阶段油菜籽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市场整体供需态势,从价格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油菜籽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主要由临储政策的短期效果所致,自2009年以后油菜籽价格变化整体相对较为平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第3阶段为2015年6月—2016年4月,受2015年6月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的影响,油菜籽市场价格出现断层式下跌现象,油菜籽现货价格由2015年5月的 4 805元/t 下跌至2016年4月的3 668元/t,下降幅度高达 23.66%,2015年7月以后油菜籽价格一直相对较低,对比油菜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变动可以发现,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发挥着关键影响作用。除油菜之外,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也是当前农业经济的关注热点,可见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放开趋势成为必然。

3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设置

3.1 模型选择

关于农户对油菜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三元离散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的因素,将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设置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农民的选项有3种,分别是增加面积、维持面积和减少面积,其中增加面积取值为2,维持面积取值为1,减少面积取值为0,对于任意选择j=1,2,多元Logistic模型公式为

式中;y为农民对油菜的种植意愿,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0、1、2;xi取值为-1、0、1,表示i个影响农民对油菜种植意愿的自变量;αj为截距参数;βj为回归系数。

3.2 变量描述及特征说明

3.2.1 变量描述 表1为对研究样本主要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简单描述。

户主性别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年龄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正,由于身体原因,年龄较大的农户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少,大多会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民放弃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存在2种可能,主要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能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管理农田进而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受教育好的农民,由于其学习能力强,也更有可能从事非农活动,外出务工机会相对较多,因此对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劳动力数量以及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更大;耕地面积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方向为正,耕地面积大的农民更可能获得规模效益,其种植意愿也就越强烈;预计现有油菜面积对农户种植意愿为正向影响,农民的种植习惯存在较大惯性,且对一些现有的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较好,后期调整种植结构可能性更小;化肥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可能为负,在种植过程中的投入过多则会降低农民的种植意愿,劳动力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对农民的种植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这主要基于机会成本的视角来考虑。农业政策倾向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农业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的种植意愿越强,按照农业政策的实施阶段,可以将农业补贴政策划分为产前的要素补贴、产中的机械化补贴、产后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政策对农民油菜种植意愿的影响预期为正向。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农户中,有11.30%的农户愿意在来年增加油菜种植面积,75.08%的农户选择维持油菜种植面积不变,13.62%的农户选择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由表3可知,对于生产补贴政策的态度,有 13.08% 的农户不满意,40.86%的农户选择一般,46.05%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4可知,对于收购政策的态度,有 36.22% 的农户不满意,39.57%的农户选择一般,24.22%的农户选择满意。由表5可知,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态度,有11.62%的农户选择不满意,有47.57%的农户选择一般,40.81% 的农户选择满意。

作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然后依次将其他因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同样检验,最终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年龄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测算得到的方差膨胀因子如表6所示,鉴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对其他变量作为因变量时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一一罗列。

3.3 数据来源、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负责完成,为客观真实反映当前我国油菜生产动态,调查范围涉及各综合试验站合作建立的5个油菜示范县(区)(示范县不足5个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每个县随机选择3个行政村(个别较大的区或县级市多于3個),每个村随机选择6个农户(包括未种油菜的农户)进行座谈调查,并填报调查问卷。对选定的生产县(区)、行政村和种植户登记造表。每个综合试验站选派1个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每个县(区)确定3名农技推广人员协助参与试验站调查工作。2015年、2016年的调查深入乡村,将实地临田考察、集中座谈与逐一上门访问相结合,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客观性。本次共调查全国冬油菜产区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涵盖全部冬油菜主产地区;调查油菜主产县(区)共计125个,占我国油菜生产大县(区)(1.33万hm2以上)的89.27%;涉及387个行政村,共计2 322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1 850份,有效问卷率为79.67%。

3.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将表1中所设置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放置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3.4 结果分析

3.4.1 农户变量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表7)可知,农户受教育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越强,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对市场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强,在调研中发现,在油菜籽价格较低的状况下,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通过卖菜籽油来代替销售油菜籽;此外,国家取消油菜临储政策,将油菜产业发展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油菜产业发展空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会继续坚持种植油菜。

3.4.2 生产变量

由表7可知,农户现有耕地面积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油菜种植意愿,油菜的竞争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效益突出,因此耕地面积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小麦,且耕地面积越大,农户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越高。此外,部分耕地面积大的农户的耕地是通过土地流转而来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农户的农产品多用于商品流通,而并非自给自足,因此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经济理性,在油菜比较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油菜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的效益下滑得越严重,因此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油菜种植意愿会下滑。农户原有油菜种植面积大小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油菜的种植相对效益较低,不少农户种植油菜的目的仅在于满足家庭食用,在油菜失去国家保护价格支持的状况下,农户的油菜种植面积对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由于这些农民长期从事油菜生产,对油菜生产农艺相对熟悉,不愿改变现有种植结构,因此对油菜的种植意愿较强。

化肥投入成本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呈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化肥作为主要的物质资本投入,其成本的增加必然引起油菜生产总成本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农户种植意愿。劳动力价格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通常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民越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比例的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工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对农民的种植意愿表现为正向影响。

3.4.3 政策变量

政策变量中的生产补贴政策以及收购补贴政策对农户的油菜种植意愿均为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1%和10%。生产补贴政策通常是指政府对油菜种植户予以一定实物或现金补贴,通过降低油菜种植成本来增加农户种植收益,油菜的种植收益越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越强。统计结果显示,在油菜收储政策已经取消的背景下,农民种植油菜的意愿有所下降,但部分省份对于油菜种植大县(区)或大户仍予以一定补贴,即使补贴程度有限;收购补贴政策是稳定农民油菜种植收益的重要方式,主要通过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的方式来提高油菜种植户的种植利润,可见油菜收购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较强。从影响程度方面来看,生产补贴政策比收购补贴政策更能提高农民的油菜种植积极性,由于收购补贴政策是一种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对油菜的种植收益影响并不直接,只有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政策的效果才得以显现,而生产补贴可直接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农民的受益感受较强烈。

4 政策建议

4.1 合理定位政策预期目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抗风险能力

科学合理定位农业政策预期目标是正确农业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由于农业产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农业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以扶持幼稚产业为目的。短期来看,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对农业经济增长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政策效果越明显,但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只能充当辅助和补充作用,不可过分依赖使之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伞”,因此在农业政策设计之初,应充分明确各项农业政策的预期目标,坚持以预期目标为导向,避免对农业产业产生过度保护,培育农业产业的“自力更生”能力。当前,农业市场的风险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以及产品供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正迅速推进,各项农业改革将逐步展开,随着一些农业支持政策的取消或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国内市场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而政策实施重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项农业支持政策较多,农业产业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着重培育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4.2 提高农业政策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农业包含多个生产环节和多个品种,各环节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政策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此外,农业政策的具体落实须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如何以有限财政支出实现农业政策效果最大化,应根据各农业产业特征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根据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的政策农民较为敏感,建议在开展生產补贴时,增加农资补贴的权重,以实物补贴方式来刺激农民种植积极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也是完善政策的关键,农业政策制定的初衷必然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政策执行的预期效果,同样要将政策取消后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唯有综合全面考虑政策执行前后的影响,才能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性。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业市场必然会对政策产生依赖性,政策取消时应评估其后期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对于政策的取消尤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减小政策骤变对农业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市场反应可以看出,政策变化对市场冲击较大,给整个油菜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4.3 科学规划政策导向,构建农民理性预期

农业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应当基于目标导向制定各项农业政策,不断完善政策实施机制,避免政策漏洞,使政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设方向,基本达到政策目标。此外,要构建市场的理性预期,农业政策的短期作用及长期作用应当明确,及时准确地发出市场信号,使市场对政策进行理性预期,以降低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满德,程国强. 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J]. 管理世界,2011(7):52-60.

[3]程国强.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中国的启示[J]. 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2-13.

[4]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 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5]曹 芳,李岳云. 粮食补贴改革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 当代财经,2005(4):80-83.

[6]陈 波,王雅鹏. 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J]. 经济问题,2006(3):50-52.

[7]钟春平,陈三攀,徐长生. 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2013(5):167-180.

[8]穆月英,小池淳司.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SCGE模型构建及模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3-15,44.

[9]韩喜平,蔄 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4.

[10]陈 飞,范庆泉,高铁梅.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 经济研究,2010(11):101-114,140.

[11]吕晨钟,许路遥. 我国粮食安全与补贴政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10):15-18.

[12](美)西奥多·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何树全.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效应分析[J]. 统计研究,2012,29(1):43-48.

[14]邓小华.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通过分析现阶段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塑造新型农民必须要加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文化意识、市场意识、技能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同时对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出了多项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农民;作用;意识;培训;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而农民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认真研究和探索农民科技培训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开拓新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型农民是指那些活跃在我国广大农村、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较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劳动技能,不仅能够自我生存,而且能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农民。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是学习型、创业创、创新型的新农民。  1 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代中国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世界总人口的15%,世界农业人口的3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也是中国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农民的状况如何,如何充分发挥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是决定农业现代化成败和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问题。

首先,从理论分析来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变革传统农业、把一个低级的农业生产力系统改造成高级的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过程,而农业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即农民.使用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成分的农业劳动资料,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这3个基本要素的总和,无论多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得由农民去掌握。在农业生产力中,农业劳动资料只有靠农业劳动者的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于人们的需要,科技第一生产力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文化、环境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农业劳动者即农民,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农民。

其次,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特征来看,以农民为本,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业的客观要求。传统农业生产是运用大量农业资源和少量知识(往往是经验)来生产产品的过程。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农业而言,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的知识化趋势日趋明显。从长远看,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要彻底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把关注的重心从农业发展中的物、资本、信息等物质要素转移到人本身。

2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必须强化农民的5种意识

2.1 加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农民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这就需要引导农民增强主人翁意识,追求自我全面发展,培育自信、进取、独立的精神,

2.2 加强农民的文化意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提高技能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提高速度较慢,农民文化贫困,精神生活单调、空虚,导致少数地方的农民不思劳作,农闲的时候聚众赌博之风盛行。这直接影响其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农民的思维能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大力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建没农村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农民“自主供给”的相辅相成的崭新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2.3 加强农民的市场意识要促进农民向“农商”的角色转换,培养农民的经营意识,学习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懂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等;掌握一定的产品营销技术,如产品开发、价格制定、营销策略等;具有一定的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如市场预测、市场调查等;要自觉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2.4 加强农民的技能意识新型农民掌握了技术可以依靠科技兴农,还可以凭借技术走向城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5 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强化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育农民既要充分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民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发挥村干部、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3 采取多项措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3.1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突出主题组建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负责、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育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所辖区域内新型农民培育的各项工作,包括目标任务、方法措施、时间进度、师资配备、内容安排、场地选择、流程管理、资金筹措、考核测试、证书发放、就业安置、创业引导等;是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净化美化村容村貌,传承弘扬文明道德风尚,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总目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多轮驱动,内外结合,努力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环境;根据“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基本标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抓根本,打基础,突出强调稳定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宣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等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想方设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着力为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夯实牢固的文化基础;从教育人手,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地方潜力,调整教育格局,激活办学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兴办教育事业,全方位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专门教育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新型农民培育的网络教育体系。

3.2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培训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农民培训,可以更好的得到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要有计划地进行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在掌握试点村的主导农业产业情况的基础上,帮助试点利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逐步加以实施;在所有试点村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和音像资料进村入户服务站,并强化服务意识,为试点村农民开展了专家现场培训、放映科技光

盘、大喇叭广播等一系列服务,多渠道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法规知识,传播先进高效的致富技术,提高了试点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善了试点村的村风村貌,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针对性地帮助试点村农民解决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3.3 培训应注重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星巴克创始人,咖啡大王霍华德·舒尔茨认为,促进农业生产量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已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政府不仅要对物质品进行投资,而且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创建多样化培养机构和途径。一方面以义务教育为本,着力于留守儿童的小初中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重点是对现有的特别是中、青年留守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妇女的培训。可以采取“培训进村”的办法,组织专家到村里进行专题讲座,散发材料。还可以建立实用型、开放型的县、乡、村逐级教育培训体系,县、区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村里再到村民纽培训。

3.4 培训应促进农民工返乡,引导留守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对于新型农民群体的创建和充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外出农村务工人员的就业创业需求,实行政府主导,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农村务工人员和留守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优势,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使返乡农村务工人员和留守农民与本地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为本地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并且由政府牵头组织,针对留守农民创业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性实施管理办法,以及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人员返乡创业,对于贷款、税务等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

3.5 分类培训,有针对地提高不同层次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农民文化层次差异以及掌握技能程度的高低,依次制定不同类别的培训目标,着眼于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5.1 培训对象分类。在长效培训中,主要根据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掌握农业技术的多少以及接受新技术速度的快慢,依次进入基础班、提高班和骨干班学习。农民进哪个班培训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并且可根据自己学习进度进行班级的调整。

3.5.2 授课人员分类。农民培训主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开班上课,同样可根据所开设班级学员层次,安排不同的“老师”来上课。如,对于农民技术培训基础班就可由提高班中的优秀学员或本村懂技术的农民来上课;而农民技术提高班也可由骨干班上的优秀学员或本村的技术能手来上课;有必要时,技术培训提高班和骨干班的课才去请学校的专业老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来上课。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培训班开设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提高不同层次学员们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的信心,带动更多农民学技术文化的积极性。

3.5.3 培训内容分类。对于基础班的学员,主要讲授一些当地主要种植和正准备推广发展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考虑到基础班学员文化程度低,掌握理论知识费劲的特点,在对其成员进行培训时,可多采用实地操作性教学,便于学员们接受。同时教会学员们掌握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肥、水的需要及作物常见病害的防治,以及对农作物基本的整形修剪方法和保花保果技术等。对于提高班的学员而言,他们肯定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技术,也有了一定总结问题的能力,发现了一些新的技术问题,针对此现象,授课教师可相应地帮助学员们解疑。同时,要不断向学员们灌输一些相应技术的理论知识,使他们懂得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生产规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骨干班的学员,教学重点是一方面向他们介绍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领他们从单纯的重生产的思想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不断形成生产一经营一流通并重,单产、农产品外观、品质、安全、包装以及农产品商品化和科技含量并重,农业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全局思想。使农业不仅增产,而且还增收。这样,农民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更有信心做好农业、做大农业,也才能使更多的农民更快的富起来。

3.6 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具体可按年度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没立农民教育专项经费。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参与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建立以政府、企业、个人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培训资金要捆绑使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参照国家“阳光工程”实施办法,择优认定和建设一批劳动力培训机构,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培训机构要紧跟市场变化和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向。培训主体要选拔素质高、技能强、热心农民科技教育事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题讲座、进修学习、出外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并把工作业绩与职称晋升、工资奖金、岗责考核、提拔任用等挂钩,同时保障相应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为科技人员放手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7 重视各种培养模式,多种模式相结合 学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需要提高普及率。要改善教学形式与方法,注重教育培训的技能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别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培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各个地区和企业存在极大的差异和不规范,并受到传统模式的限制,造成其社会认同度比较低,但是从实际调查中发现,企业培训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力,有利于传统农民向非农行业转变,也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职业化。专业机构培训以其独特的优势,针对性强并有权威性,可以借此建立统一的技能认证体制和上岗资格认证,如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这样也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媒体传播和示范教育以其切合实际的有效性以及农民容易掌握的特点,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专业机构培养可以通过订单教育实现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企业、专业机构以及农民三赢,由企业参与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的培训经赞问题;学校教育与媒体传播、示范教育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3.8 多形式培训,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坚持贴近产业、贴近农民的理念,采取按需培训、视频教学、信息服务、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科技下乡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确保培训效果,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特别是要加强以下几种培训。1)典型示范,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树立农业科技发展的区域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愿进行科技学习。通过科技示范园的展示,需要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一目了然,实例鲜活,形象直观,很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是一种颇受广大农民所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2)现场指导,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示范性讲解、操作等,实现技术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交流。直接进行现场示范培训,重点解决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以及示范推广新技术。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内容多是生产实践所必须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3)媒体传播,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4)能人培育,紧密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农业能人,再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百姓共同富裕。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民中的优秀者(农业经营大户、文化水平较高的回乡农民等),他们善于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富于创造,并且具有一定的实干精神。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模式进行发展,这对于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危险和气候危机的情况,低碳经济是当前的首选,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其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农业,而且在气候变化形势下,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通过实施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打造生态、高产值的农业,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对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快低碳农业发展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困境;策略

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受制于自然环境,也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目前化学农业、石油农业和机械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不断增长。据相关统计表明,当前我国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而气候的变化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农业发展中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更好的提高农业的产值。

一、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困境

1.化学农业情况加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占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较大比重。而当前化学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及化石能源的高消耗。目前我国已成为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由于农业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化肥存在着过量使用的问题,但大量化肥的施用,其实际利用率还不到使用总量的一半。而在化肥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煤炭资源,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排放。同时在化肥施肥不当时也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当前农业生产中化石能源处于高消耗的状态,这也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较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较少,但即使是这样,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着较大的浪费,农业资源利用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施加的化肥实际利用率不到施加量的百分五十,而且由于施肥不当等因素,导致大量的氮素流失,形成温室气体。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用水由于存在着管理不善、渗漏及蒸发等原因,而导致大量的水源被浪费。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而吸引率不到三分之一,残留的农药进入到地面水、土壤及农产品中,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使浪费掉的大部分资源都转化为温室气体的源头,给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3.相关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其生态资料环境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很难对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导致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资源存在无偿或是低偿开发和使用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业资源大量的被滥用,农业环境不断恶化,而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对此进行制约,目前现有的法规缺乏具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快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低碳循环经济型发展之路

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增强耕地蓄水保墒的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生产环节,通过实施秸杆还田减少焚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当前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加强新能源及绿色能源的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零排放,确保农业清洁生产。在农村中建立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另外在农作种种过程中可以利用合理的间种和套种等立体种植模式,同进还要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确保农田生态系统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

2.推广节碳固碳技术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我国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加强对高温及干旱等极端气候下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新型农作物的培育和引进,同时所培育或是引进的农作物还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对温度气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同时利用生态系统管理技术,来加强农、林、牧、渔业的持续管理,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较强长期的固碳能力。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合理施用,增加有机肥的施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利用科学的灌溉技术来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在畜牧业发展中,采取规模化饲养的规模,同时还要有效的对畜牧业甲烷的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3.建立利益引导机制

应着力搭建碳交易市场平台,建立专业机构,设立技术标准,配套环境容量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为碳交易打造良好的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签订碳汇项目订单后,应参与对碳交易获取利益的直接分配,实现增效增收,提高广大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单一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所以需要将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多层次的经营体制,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界限,而且还可以突破行业部门染发关系及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从而将行业部门、城乡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链条能够有效的进行衔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打造清洁的农业生产网络。

三、结束语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以农产品为重要依托,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加快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的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实力,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兵团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81216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新时期兵师团农业工作的主体,也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兵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职工增收,始终是兵团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国际、国内以及兵团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持续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经济学概念,它不仅包括种植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包括产前和产后的科技投入、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金融配套等诸多方面的完善。随着兵团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种植生产过程能力的提高,但对于产前和产后的关注度较低,仍是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1]。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农业发展阶段、政策条件、研究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综合来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和经济社会生产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

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内涵,结合兵团的实际,科学地界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主要将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素分为3类:资源指标、支撑指标和效益指标。在这3类指标中既包含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富有程度,又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刚性投入和科技进步以及农业的综合产出能力。只有这3类指标充分发挥协调能力合理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资源保障能力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由于数据来源有限,本研究中的自然保障能力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自然资源主要指的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来源。自然资源又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的是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并能循环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大气、生物、海洋等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指的是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等资源。本研究中的自然资源主要指的是可再生资源[2]。

自然资源的富有程度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提取、加工,改造成人类必需的物质,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文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农业是兵团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兵团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兵团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特殊的方面,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员情况等的发展趋势都与新疆、全国存在着诸多差异[3]。

兵团属于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4.47%,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2017年年底耕地面积为127.24万公顷,现有耕地因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土壤沙化、盐碱现象较为严重。而农业在兵团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发展比较缓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正是兵团深化改革时期,同时兵团现代农业已经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形成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提升质量效益这个根本着眼点、促进绿色发展这个重要关切点、增加团场职工收入这个基本立足点,正确处理好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降低改革成本,防范改革风险,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确保团场职-持续增收、确保维稳戍边能力的持续增强[4]。

1.2 农业生产要素支撑能力

农业生产要素支撑能力包括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水平、生产工具水平、生产资料投入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固定资产投入状况等。支撑指标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撑指标的不断完善代表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

(1)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大中型农机具、拖拉机、采棉机、柴油机、收割机、拖拉机、房屋、道路等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现代农业装备的投入说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劳动生产率提升,代表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素之一。

(2)生产资料的供给。生产资料的投入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以及辅助农业生产用的电、煤等物质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刚性投入和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灾害的防御能力,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部分农业生产刚性投入如化肥、农药、地膜等并不会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农作物产出。

(3)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是随着历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科技的概念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根据对农业科技本質的综合理解,农业科技泛指人类在农业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农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践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农业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农业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非常稳固,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是否稳定,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口在科技进步,21世纪,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兵团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水果生产基地,科学技术进步对兵团农业的贡献率已达到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农业技术广泛使用,如节水灌溉技术、地膜栽培技术、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推动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5]。

1.3 产出效益能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出效益能力,主要包括产出和效益,其中产出包括农作物产量和产值,效益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通过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佳产出,这个最佳产出可以通过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来体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可以带来各种效益的提高,例如职工收入增加,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生活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效益。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是通过不同的农业要素组合,最大化产出各种产品,但前提是必须注重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生态效益。

2 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2.1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明显

按照“稳粮、优棉、精果、强畜”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粮食和棉花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确定45个小麦主产团场、11个水稻主产团场和69个重点植棉团场。已争取国家将兵团小麦约13.3万公顷、玉米约10.7万公顷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范围,棉花40万公顷纳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范围予以支持。粮食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分别为28万公顷、240万吨,单产同比增加516.6公斤/公顷,达到8 576.4公斤/公顷。棉花呈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态势,分别为66.3万公顷、161.45万吨、2 436.3公斤/公顷。油料、甜菜等作物保持稳定。农业种养一体化取得新进展,饲草料种植面积达17.9万公顷,林果业面积增至23.2万公顷,预计产量378.5万吨。全年预计实现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达60%。

围绕农业提质增效综合施策,一是推进棉花全程质量管理工程,棉花品质有较大提升。落实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双30”指标,规范引种、用种管理,完善品种推荐制度。推行南、北疆两大棉区实现主栽品种2~3个。强化科学化管理,及时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活动,确保田管措施到位。大力推广机采棉全程配套栽培模式,机采面积达75%以上。制定实施籽棉采收、加工等技术标准。加强政策引导,配合发改部门完善兵团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带动棉花种植、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链发展。据11月份公检数据,2018年兵团棉花平均长度29.45毫米、平均比强29.26cn\lex、马值(A+B级)达到83.5%,均高于2017年同期水平。二是做强高效养殖业。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规模养殖场112个,全兵团建成规模养殖场共5470个,多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或合作社经营,社会资金投入显著增加,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规模养殖总体水平达到67%,较上年提升4%,新型经营主体牲畜饲养量占到存栏总量的70%以上。三是做精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2018年新增特色林果面积1万公顷,高标准建园0.8万公顷,红枣密植网提于疏密改造面积3.8万公顷,葡萄“厂”字改造面积0.4万公顷,设施新增7000座大棚任务,特别是南疆垦区保持较快发展。围绕南疆垦区林果业政策性保险、红枣提质增效和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和培训,提出实施方案和对策意见。四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农资打假6个专项整治;开展兵团放心农资下团进连宣传周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5余万人次,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扩大“三品一标”认证及证后监管,目前兵团农产品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有126个,绿色食品130个,有机食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2.2 绿色生产方式有效推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一是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配合兵团国土局、财务局组织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五项”任务,拟定了兵团耕地评价指标体系。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兵团现代农业示范区团场以及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配合发改委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0.46万公顷,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6.7万公顷以上。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制定实施2017年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工作方案,着力开展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强化监督、评估和考核。重点对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实行全程管控,棉花实现0.01毫米标准膜全覆盖,农田残膜回收新机具新技术研发推广取得新进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顺利,已初步建立绿色防控、政策扶持、企业运作、行政监管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体系。三是生态卫士作用不断加强。配合水利局全力做好农业节水和退地减水工作,严禁非法开荒,严控地下水超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任务0.25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5万公顷,防沙治沙33.2万公顷。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禁牧面积59万公顷,草畜平衡145公顷,政策惠及1.8万户牧工。

2.3 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产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投资为本,开展“创新、精准、有效”促投资稳增长主题活动,截至2017年10月,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近100亿元。强化招商引资,支持农产品精深加T和流通企业到兵团投资兴业,落实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0个,到位资金110亿元,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围绕发展农业12个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纺织、果业、粮食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 5个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国家级和兵团级龙头企业达到128家,兵团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1296.3亿元,同比增长26.1%,净增26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预计达到1.17:1以上。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金融扶持,围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机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基层干部职工群众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社,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工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职工增收成效明显,“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目前,农工合作社数量发展到2953家,较2016年的2406家增加了547家。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配合商务局推动農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大产销衔接力度,组织企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牵头组织的展销活动签约及签订意向金额近达15亿元。四是推进产城融合特色团镇建设。以城镇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核心,加快建设一师阿拉尔市、八师石河子市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突出“一团一品”,打造一批集农业、加工业、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美丽团镇。兵团已有38个团连创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

2.4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农业发展重大技术瓶颈问题,配合科技局实施南疆垦区典型区域盐碱地改良、机采棉提质增效、现代设施农业综合配套技术、苹果矮化省力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依托阿拉尔、五家渠、石河子3个兵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机械制造、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为重点,培育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配合工信委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团场和连队光网覆盖率达94%,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围绕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无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物联网化作业,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应用。三是开发农业人力资源。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推广系统、企业及各类涉农培训机构,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品牌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2280期,培训82.9万人次,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700余人,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萬人。加大对农工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者、种养大户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多次选派师团经营管理干部参加国家和兵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等。

2.5 发挥农业优势,促进共享发展

一是推进兵团向南发展,鼓励支持南疆垦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引导项目27个,南疆各师团新开工规模养殖建设项目45个。争取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支持兵团林果业基地建设,其中南疆林业贴息贷款额度18.4亿元。二是促进兵地农业融合发展。按照“向南战略共举、产业发展共赢”要求,深化和巩固“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成果,继续实施农业示范共兴项目,推进融合发展常态化、长效化。向地方推广节水灌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机采棉高产高效、规模化养殖、标准化果园等先进技术。2018年开展农机跨区机耕、机播面积约20万公顷,建立兵地人影联防、林业资源管理和有害生物联合防控机制,龙头企业和农工合作社跨兵地开展生产经营带动当地农T增收明显。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3 结论

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兵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支撑不够,绿色生产方式推行缓慢,农业生产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尚未改观;农业经济发展北重南轻的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大产业大集团缺少,带动兵团产业集聚、人口聚集的发展态势没有形成;农业结构“短腿”“短板”“难点”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空间收窄,团场非农产业带动转移就业的能力有限,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还不强;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兵地融合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边境和南疆少数民族团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亟待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团场.爱农工的“三农”工作队伍。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职工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承载能力,持续增加农牧职工收入。

参考文献

[1]颜璐,李鹏.低碳约束下农户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5 (9):1670-1676.

[2]颜璐,张凯,新疆粮食安全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4):42-46.

[3]颜璐,马惠兰.塔里木河流域不同作物化肥施用时空变化及贡献率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 (3):587-595.

[4]颜璐,马惠兰.棉农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影响因子分析——基于莎车县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 (2):203-209.

[5]杨亚星,赵国强,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省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108-112.

上一篇:电力公司信息通信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就业影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