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2023-09-19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要: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单位的基本运行费,还是科研项目费都存在这样的窘境。在目前科研院所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打破现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是推进单位稳中求进的关键。文章以S研究所为例,分析了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困境,探讨了提高财力保障的措施。以期找到适合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科研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益科研院所;财力保障;开源节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2018年8月也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改革30条”) ,为公益性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机遇。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公益性科研院所应通过对财力保障自我“体检”,抓住改革契机,有的放矢,破解单位财力保障不足的困境,最大化利用政策红利,让这些创新“粮草”、科研“礼包”,转换成科技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及资金来源

我国正在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但对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基本不变。2012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其中,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性科研院所承担基础和应用性科研等基本公益服务,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拨款,一部分来源于单位经营所得,主要由单位基本运行费和科研纵向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经费构成。

近年,科研院所项目来源趋于多元化,承担着公益性调查任务、基础科学研究、竞争性科研项目研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以S研究所为例,S所是一家从事海洋、渔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具有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其所在省份,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这两年强调“放管服”:改革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方式,优化了预算编制科目;扩大了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宽了项目直接费用列支范围;改进了项目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放宽了管理横向委托项目经费自主权;强化了成果转化激励等。这些政策旨在下决心、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研资金使用“松绑”。

二、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面临的困境

公益科研院所所面临的财力保障困境,主要来自于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以及科研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两个方面。收支平衡压力很大,或者是“紧平衡”。

(一)基本运行费缺口大

1. 基本运行财政保障率低

公益性科研院所只依靠財政供给这一单一来源,无法保证单位正常运转,这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以S所为例,财政对基本运行的人员经费保障力度,不足资金需求总量的10%;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单位的单项核定项目总经费仅几万元,还在每年持续压减中。

2. 基本运行费使用效率低

因制度约束不到位、强化单位资金规范管理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基本运行费的使用效率。如科研院所仍保留的公车(业务用车),运行中存在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制度的有效约束远不如机关单位,用车申请流于形式,未严格规范管理,导致公务用车运行费的浪费。

(二)科研业务经费保障难

1. 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

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大锅饭”心态依然存在,项目申报和工资待遇不相关,且个别有资历的老科研人员自感“荣誉”已满,而年轻同志受限于职称、资历等因素,申报项目难,导致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项目经费则不足。

2.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不充分

首先,项目申报存在个别目的不纯,为职称评审、奖项申报等荣誉,即使得到立项,因对项目本身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使用中过于随意、偏离预算,缺少规划、行成浪费,易造成科研成果无产出、资金使用不充分等。

其次,项目结余经费未充分利用。根据新政策要求,科研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可留于课题组,或由单位统一管理用于科研直接支出。目前这部分经费与日俱增,但大多科研单位,未对其加以重视,存在闲置浪费现象。

3.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受限

首先,项目资金使用中,因种种特殊情况,还不能完全按“放管服”政策细化执行,如S研究所承担的一些公益性任务,项目不允许编制间接费用,扩大间接费用的比例更无从谈起。且“三公”经费使用也仍按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要求统计上报,受零增长约束,使科研的出国研学等受限,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科研资金使用还难在“钱要用时没有,钱有了来不及花”的尴尬。当年申报的项目,要求自立项则开始实施,支出必然也随之发生,但财政经费下拨要经层层审批、公示等环节,项目从申报到资金下达时限较长,尤其是实行了资金国库支付后,要求专款专用,项目使用中收支一一对应。当项目实施按下了“启动键”,却遭遇了资金难到位的“没钱花”,相对应的是年底当项目资金下达时,往往却错过了项目实施的“黄金期”,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求将当年的经费使用到位,各科研单位自然又遭遇了“钱花不完”的苦衷。这种人为造成的资金使用“难”,与研究的客观连续性或季节性相悖。

(三)收入增长乏力

1. 盘活现有存量力度不够

盘活存量也是增加财力保障的途径之一,但存在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现象。如国有资产闲置浪费,未充分利用出租等手段来为单位争取收益;科研仪器仍存在共享难,也未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单位带来资金收入;项目结余资金未得到充分使用等。

2. 纵向收入保障停滞不前

纵向收入新的增长点开拓不够。主要是受科研体制、分配机制约束以及单位自身对创新奖励不够细化等因素影响,传统科研优势发挥不足,科研单位在机遇面前,缺乏挖掘、创新精神,新的增长点仍待开拓。

3. 横向收入增长缓慢

科研人员大多忙于日常科研工作,对形成的科研成果缺少归纳总结,导致对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产业技术成果凝练较慢、较少,进而造成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转化和推广,难以及时为单位带来收益。另一原因是,部分公益性科研院所,知识分子还处于自筑的 “围墙”内,对社会需求缺少了解,其研究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点”相脱节,对接、融入开放市场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发展理念、形式不够,未实现产研充分融合。

三、提高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对策

针对目前科研院所出现的财力保障困境,根据新的政策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提出提高财力保障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开源,不断提高资金来源总量

1. 最大化争取财政保障,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首先,利用体制改革和新政出台契机,吃透政策、多方努力,最大化争取基本支出的财政拨款,提高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降低自有资金“养兵”压力,筑牢“有钱养兵”的基础。

其次,最大限度争取财政项目拨款,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平台运行经费、实验室改造类修购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的财政稳定支持,既能提升单位软、硬件实力,又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 完善机制,积极寻找新的资金增长点

一是通过增加横向服务,为单位争取创收。以S 研究所为例,如可以通过成立鱼虾病检测门诊部,让实验室检测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增加单位横向收益;也可以利用沿海渔业资源补偿契机,增加鱼苗培育量,参与海洋增殖放流项目投标,为单位增加創收等。

二是通过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的形式,争取项目经费。联合申报既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增加了项目的推广性。因为一方面由于企业共同参与,增加了资金的配套投入;另一方面,这些成果或产出,由于前期由企业共同参与,得到了同步验证和认可,容易使市场产生信赖,增强了投资者的收益信心,为推广打下市场基础。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分组,组建临时课题组,再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绩效鼓励机制,同时完善间接费用绩效奖励和成果转化绩效考核机制等,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使科研人员通过“各显神通”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四是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反馈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争取承担的公益性科研任务,能结合公益院所的财政保障率,适当考虑调动科研单位积极性等因素,安排公益性项目的间接费用等,让经费在增长的同时,更具自主性,更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

3. 服务基层,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动的本质是为了转化应用,因此要重视成果和转化的关系,形成围绕转化搞科研、利用转化促科研的良好局面,最大化地实现成果转化收益。以S研究所为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承担编制资源保护及补偿方案、渔具网具鉴定技术等政府购买服务等,既满足基层需求、帮助排忧解难,又通过成果转化,带来收入,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4.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用好结余资金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对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同样重要。为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将现有优势存量固定资产开发转化,如资产出租、仪器共享等。充分利用好项目结余经费,既可以给予青年科技人员“第一桶金”,让他们放心起步,又可满足单位发展新领域、进行初步探索的需要,摆脱各种考核指标限制,大大降低了前沿探索压力。

(二)节流,努力提质增效

1. 做好资金的统筹调控,优化支出结构

从资源配置入手,做好资金的统筹协调。如何科学配置有限的财力资源,建立符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经费管理体系,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在现有资金来源结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从保平稳出发,处理好基本运行收支和单位总收支的关系;二是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从资金统筹的角度,处理好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关系,在项目养单位和单位养项目间寻找平衡点。

2. 切实加强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用

加强资金监管,该花的花,能省的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通过风险点排查,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加强各项支出的量化绩效考核,避免资源使用效率低和不必要的浪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单位经济运行可持续。

3. 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高校合作

通过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提高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研究生在学习中,可以承担课题的基础工作,助推了科研工作也节约了聘请临时劳务人员的开支;另外,科研单位因为规模和综合实力的限制,仪器设备不管从先进程度,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如高等院校,通过和高校的合作交流,能弥补科研院所因财力不足无法购置满足需要设备的不足。

四、结语

作为公益科研创新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其财力保障面临的问题,虽普遍存在,但通过我们开源和节流相结合、盘活内部资源和最大化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努力,这一现状势必会从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其财力一旦得到提升,也将推动科研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政府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万年青.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9(21):54-55.

[2]袁敏,夏凯丽.科技经费改革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9-21.

[3]刘蓉蓉,张江丽,石明桢,熊明民.农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01):16-1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 环境监测科研规范化管理方法

1.1 成立科研管理机构

科研管理机构是一个单位科研管理规范化的基础。环境监测系统因为主要业务是环境监测工作, 历来科研工作就不是其主要业务, 所以一般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科研管理大多是某一内设机构的其中一项管理工作, 也不一定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随着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科研日益受到领导重视, 科研课题也在逐渐增多, 科研管理水平亟待加强。2005年省中心正式成立了以科研管理工作为主的内部机构—总工办, 配备了2名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编制监测科研计划并组织实施、管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组织各级课题申报和合同签订、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制定科研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组织科研课题的科技成果登记和报奖等, 有序地开展着各项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1.2 制定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

科研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单位科研发展的方向。环境监测科研规划单独编制的较少, 一般都融合在环保科技五年专项规划中, 不够细化, 可操作性不强。再者因环境监测属于业务和技术性较强的单位, 故多年的环境监测科研普遍局限于监测分析方法、区域环境污染评价类的研究, 与环境管理结合得不是很紧密, 环境保护战略性的研究也较少。“十一五”期间, 省中心从提升科研水平的需求出发, 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和江苏环保的热点、难点问题, 编制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技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 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制订了环境监测科研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如针对江苏重要饮用水源地长江有机污染提出了“长江江苏段环境有毒污染物来源调查”, 针对日趋污染的土壤环境提出了“江苏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综合评价”, 针对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的环境空气污染提出了“空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模式、来源解析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并以此规划和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年度计划, 稳步地在“十一五”期间组织课题申报和实施, 真正起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

1.3 制定科研管理制度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一个单位科研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人员、经费使用、进度调度、成果转化和利用、奖项申报和材料归档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明确责任, 做到有据可依, 不至于在课题申报、实施到结题的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延期交付、档案缺失、成果闲置等情况。为此省中心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实施了对科研课题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为了激励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发表论文要求》、《中心奖励办法》等一些科研管理方面的制度, 要求高级职称人员每人每年承担科研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 中级职称人员每人每年参加科研课题1项、发表论文1篇, 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优内容, 一票否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最高可获得5000元、4000元奖励,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可获300元~2000元不等的奖励,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技术人员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加强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做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 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2]。省中心的课题论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题申报初审。每次课题申报, 总工办首先对课题负责人是否具备申请资格、所申报的课题是否在“申报指南”中等进行初审。其次组织单位技术委员会对申报课题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等进行审查, 再择优申报。 (2) 课题开题论证。对于已经下达研究任务的课题, 课题负责人一般会组织开题论证, 邀请本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开题论证, 防止课题技术路线偏离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不足以支撑研究成果。 (3) 课题结题审核。课题负责人在提交验收申请之前会召开课题组专题讨论会, 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严格的梳理, 对照合同的研究内容和提交成果, 仔细审核是否满足合同需求。重大的项目和课题会由课题组召开专家预审或咨询会, 确保高质量地提交结题报告, 体现课题完成单位的水平。

1.5 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随着科研课题的增多, 省中心科研经费近年来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尤其重要, 课题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课题申报、执行, 轻经费管理, 重预算、轻决算的情况[3]。因此, 省中心的科研经费管理单独成规, 制定了《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细则》,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制造的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或课题经费管理松散的问题。首先课题负责人一定要按细则中规定各项科研业务费的使用范围将课题预算做好, 并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预算来使用, 如有调整, 要将调整申请报送经费投入单位批准或备案, 以备审计。其次实行经费使用计划审核审批制度, 经费使用计划必须由总工办和分管主任审核、主任审批后才能按计划使用。最后执行规范的会计审计制度, 不规范的票据和使用一定不予报销。同时执行一定的惩罚措施, 凡无故终止科研任务的, 按已获经费的20%予以罚款 (从本人工资或奖金中扣除) 。对无故拖延一年后仍不结题的课题, 不得再提取人员费。

1.6 组织课题培训、研讨、学术交流活动

为促进单位承担的各项课题深入研究, 总工办每年组织2~3次有关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或监测业务方面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活动一般邀请国内外本专业知名专家进行授课, 分析解决监测科研难题, 指导科研方向。课题负责人也会邀请同行业的专家就课题研究方向、技术路线、内容进行研讨和交流, 也可由课题组成员在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后召开专题讨论会, 向课题组传达学习内容,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只要有专业培训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 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会及时组织科研工作人员参加, 或撰写论文投稿。通过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有利于拓宽视野、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提高科研素养、激发科研灵感, 进而促进单位科研工作的开展。

1.7 引进或聘请科研人才

2008年, 省中心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3个课题、5个子课题的研究。为保证此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提交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省中心专门制定了《水专项课题管理和实施补充规定》和《水专项外聘人员管理办法》, 规定课题和子课题可聘请本单位或高校具有相应职称或学历的人员, 专职承担课题及子课题的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2009年, 为更好地引进科研人才, 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省中心申请设立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并于2010年初获江苏省人社厅批准, 批准后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和博士后流动站共同招收博士后进站从事科研工作, 进一步确保了省中心重大专项和课题的顺利实施。

2 科研规范化管理的成效

科研规范化管理为省中心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长, 科研水平和档次也在逐年提升, 不少承担课题和合作课题则是有关部门或单位慕名而来。2006年至2009年, 省中心在研省级以上课题共144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71项) , 2006年至2009年新增的课题数分别为17、33、38、39项, 新增的国家级课题数分别为3、15、23、25项。2006年至2009年科研课题共获各类奖项7项, 其中《长江江苏段环境有毒污染物来源探查及控制技术研究》获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合作863课题《环境遥感监测软件平台与业务运行示范》获得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省中心奖励办法的实施和对技术人员发表论文的要求使得省中心近年来论文的数量大幅增长。2006年至2009年, 省中心共发表和参加交流论文403篇、专著5部。每年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006年至2009年发表和参加交流的论文数分别为81、80、103、144篇, 其中正式发表的论文数为52、54、69、119篇, 包括SCI文章7篇, 出版专著《环境监测操作技术考核指南》、《环境监测专业知识试题集》、《地表水环境质量80个特定项目监测分析方法》等。

3 结语和展望

规范化的科研管理是保证提升监测科研水平的前提, 一系列制度和奖惩办法的制定成为省中心科研和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的动力, 单位科研实力和形象的提升也为承担重大科研积累了资本, 吸引了不少主动寻求合作的课题。在单位领导十分重视科研的情况下, 省中心将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思路,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在发挥专家作用及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寻求进一步的发展[4], 为环境监测科研水平的提升保驾护航。

摘要:科研管理规范化为提升环境监测科研水平提供了保障。江苏省省环境监测中心从成立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及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论证、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组织课题培训、引进或聘请科研人才等方面规范科研管理工作。规范的科研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我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规范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建生.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监测科研的关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2, 4 (3) :5~7, 43.

[2] 苏艳, 刘志敏, 方冰.浅谈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对医院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3B) :361~364.

[3] 马亦梅.对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 2008 (1) :29.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我们的方方面面, 而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发展。为了给科研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最为关键的在于确立现代科研管理思路因为思路的转变关乎科研管理改革的全局。只有建立了正确的科研管理思路才能提升科研能力, 而管理思路的来源就是创新, 它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 而且还能够为科研院所增强活力, 提高竞争力和科研水平, 最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种全民创新的氛围, 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水平, 最终提高综合国力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创新是前进发展的动力, 在科研管理总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当前科研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的淡薄

因为大多数科研院所属于国家科研单位或国有企业, 承担的项目多数来自国家计划, 自身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使得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上更偏重上项目、报成果, 很少关心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但科研人员的思想依然陈旧, 长时间以来的科研成就依然存在, 极大的限制了创新思维的扩展。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结果只能是科研能力停滞或者进展缓慢。

2.2 创新人才的失衡

作为科研管理的领导, 很多都是在本专业具有很高成就的人, 他们个人的科研工作能力可能很强, 但是在管理创新方面的能力却不容乐观。由于他们对创新管理方面动的不多, 其结果可能是既没有提高一个团体的科研能力, 本身的研究工作也不会有很大突破。所以在管理上人才存在着不平衡, 限制了科研能力进展。

2.3 投入多, 风险大

要想进行科研管理创新, 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资金的虫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 则难以进行科研管理创新。另一方面, 科研创新涉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 是一个缓慢的周期过程, 科研管理相对复杂, 科研管理能力不够科学和完善。投入多、风险大两大创新特点使许多科研院所“望而却步”。

3 提高科研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创新内部环境

这里的内部环境主要指一个科研单位的内部组织文化。现在组织文化已被广泛认可,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促进创新实现的环境之一。组织文化概念包括组织的理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组织执行力。组织的文化是不是崇尚技术, 也是考察一个组织是不是适合于技术创新的一个标准。尽管组织文化是一种意识, 一种精神, 但是如果能制定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并最大限度的深入员工和科研工作者心中, 让每个人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科研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3.2 各类人才是管理创新的主体

(1) 人才的组建结构合理化。在一个科研单位中, 人尽其才才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人才的知识结构合理化是指在在一个科研创新团队中, 构成的人员知识与技能应相互补充。一般来说, 创新团队至少应具备以下人才:创导人才, 新的、前瞻性的思想的提出者, 引领创新活动走向的人;组织人才, 即协调管理创新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 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学识的人;经济人才, 经济思维活跃, 对市场的走向有一定的洞察力, 熟悉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 创新的成本和社会和经济效益等问题, 可以给出必要的指导和建议;技术人才, 把创新思维附诸实践的人, 这类人的技术能力较高。

(2) 人才的激励。科研人才是高素质人才, 择业的选择性大, 人才的流动也就更加频繁, 这对科学研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用人态度, 将人才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 不仅要实现才人的价值, 更要激励人、培养人, 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除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外, 更应该制定科研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科研能力。激励要公平, 力度要合理, 要使员工看到努力的希望。

3.3 创新动力

创新的动力有很多, 本文只对其中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资金和技术积累。 (1) 资金。创新的动力有很多方面。资金可以说是较直接的动力,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 几乎每个环节都要注入资金。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充足的资金不仅使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转化经费有了保障, 还可以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等。总之, 资金在科研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 管理中注重技术的积累。技术能力越强, 研发的周期就会越短, 这将极大的增加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技术的管理, 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才有可能实现技术创新, 才能为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 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在已有的技术积累里寻找创新机会。

3.4 降低创新风险

创新管理过程中, 要实施一系列降低风险的保障措施, 以保证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把创新风险降低到最低, 提高创新管理的实效。

(1) 信息化管理。在科学研究之前, 首先应该大量的搜集相关的资料, 有针对的性寻找自己科研相关的资料, 做好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论证工作, 全面收集整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国内外各种资料, 获得数据, 为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丰富, 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就会越低, 所以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所获得的信息量是有一定关系的, 信息量越少, 不确定性可能会越大, 因此搞好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我们必须大量的搜集信息, 并进行归类整理, 理清思路。

(2) 全过程持续管理。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 创新过程相对其他研发过程也复杂得多, 因此有效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目的是为了保证及时发现风险, 进行风险的动态识别、监控, 并采取有效措施, 规避风险, 使风险降至最低。这种管理在创新过程中应持续进行直至一个创新工作的结束。

摘要:科研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强大的根本, 是一个科研院所占有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一个科研院所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科研单位要想保持竞争力和提升水平, 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下大力气抓好科研管理工作, 向管理要效益, 达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的。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思路。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院所的制约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2] 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 科学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美国 北京市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是美国非盈利组织中比较典型的科研机构,主要职责是推动美国癌症研究计划的执行。以NCI为例研究分析美国非盈利组织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JAST)是北京市属的多学科、综合性、跨行业的大型科技研发机构,主要职责是: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BJAST是北京市一级预算单位,科研经费除通过申请各级各类竞争性项目获得之外,涉及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的科研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以BJAST为例,研究分析北京科学事业单位年度预算中的科研经费部分的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1.1 预算流程

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是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经费预算的宏观统筹协调机构。美国财政年度是从每年10月1日—次年9月30日,每一财政年度预算编制通常提前18个月开始。2016财年预算方案编制阶段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结束于2014年秋末,阶段性成果是向联邦政府提交预算方案。NCI2016财年预算的编制过程,大致包括方案编制、陈述修订和预算审批三个阶段,见图1。

在方案编制阶段,NCI领导层将首先会同其主管单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其他实验室人员开会讨论并确定预算方向;然后在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由NCI科学计划与评估办公室、预算与财务办公室等起草方案。在草案出台后,扩大范围征求意见,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下一财年的经费需求,形成专业预算方案(Professional Judgment Budget)。预算方案首先参照2015年预算经费,结合物价指数、考虑通胀估算,得到基础经费额度;然后列出希望增加投入的款项与金额。陈述修订阶段从2014年10月—2015年2月初。在该阶段,NCI预算委员会向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部门阐述其发展目标、研究成果和未来方向等,重点强调其未来研发政策。同时NCI还将遵循联邦政府的最新预算指导方针对预算方案进行修订。每个联邦机构都会提交一个国会建议报告(Congressional Justification),该报告详细阐述机构使命,并提供了2014年(已执行)、2015年(正执行)和2016年(预算)经费数据和相关分析。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联邦预算方案。美国国会收到预算方案后便进入了预算审批阶段。在2015年的2月—4月间,两院拨款委员会相关子委员会听取NCI预算依据陈述和外部专家对NCI预算方案的意见后会对预算方案进行修订并提出预算决议案,该决议案经国会批准和总统签署后正式形成。

1.2 经费构成

美国科技管理部门或美国研究机构在获得联邦政府预算经费后,通常采取项目的形式对经费再次进行拨付。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的正确、合理和有效使用,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统一管理。由美国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发布、与非盈利组织相关的通告共4个,分别为Circular A-21、Circular A-110、Circular A-122和Circular A-133。高校、非盈利组织(不含高校)、政府机构和商业组织4类机构可以获得资助,但它们在获取联邦资助时适用不同的管理通告或成本准则通告,见图2。

高校在接受联邦科研经费资助时,遵循Circular A-21中的相关规定预算成本和核销开支;高校之外的非盈利组织则将依据Circular A-122列支成本。同时,两者都必须遵照Circular A-110和Circular A-133中的条款组织实施项目并接受相关审计。NCI依据Circular A-122列支成本,遵照Circular A-110和Circular A-133组织实施项目并接受相关审计。其预算成本包括直接成本(Direct costs)和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s)两部分。

直接成本是可明确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对象、或能以较高的准确度直接分配到具体项目/活动上的费用,直接成本的特征是可追溯,大致包括:工资薪金与福利费、材料消耗费、设备购置费(含大型专用设施使用费)、差旅费和转包合同等。

间接成本是由诸多项目共享、没有明确的归属但在日常运转和项目执行中必不可少的费用,如建筑物与设备的折旧/使用费、设施运行与维护费和一般管理费用等。直接成本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列支,间接成本则以直接成本为基础,由间接成本比例确定。间接成本比例(Indirect cost rate),是美国联邦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之一,指间接成本占直接成本修正总额的比重,由研究机构与联邦部门于上一财年前协商确定,并长年有效。若项目的直接成本实际需求进行列支总额为14 7250美元,设备费为60 000美元,则直接成本修正总额为87 250美元,假设该机构经协商后确认的间接成本比例为50%,则可计算出间接成本金额为87250的50%,即43 625美元,所以该项目的预算成本为147 250+43 625=190 875美元。

1.3 支出科目

NCI遵照的Circular A-122共对52个费用款项的涵盖范围、是否允许支出、适用情形等进行了详细的、原则性的说明。该通告强调,无论这些款项属于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都必须遵照执行;对于未列出的款项,参考相似款项或关联款项来判断其是否允许支出。不允许列支的费用,共15项,包括含酒精的饮料费、坏账、应急费、与犯罪/民事诉讼/索赔/专利侵权等相关的抗诉与起诉开支、与捐赠相关的费用、娱乐费、罚款、筹资与投资管理、私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住宿和个人生活费、与闲置设备/闲置产出能力相关的费用、游说费用、其他资助协议或合同的损失、组织费用和销售与营销支出。

2 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2.1 预算流程

BJAST院条件处和院科研开发处是科研项目预算的统筹协调机构。北京市的财政年度是自然年度,即每年1月1日—12月31日。BJAST的项目预算编制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基础上提前进行,一般提前12月。2016年项目预算方案编制阶段启动时间为2015年2月,将结束于2016年2月,大致流程包括预算项目策划与申报文本编制、申报文本完善、项目审核与预算评审,以及预算审议批复四个阶段,见图3。

在申报文本编制阶段,BJAST下属各单位进行项目策划,提出立项需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和经费预算,单位学术委员会从各单位规划、年度重点工作、建设需求等角度论证所有涉及科研项目,下属单位领导班子讨论确定单位立项意向提出项目立项需求和经费需求。在上报之前,进行同行评议,由业内专家对项目时间、预算、团队、目标和风险控制进行可行性论证。

在申报文本完善阶段(即申报文本上报后、预算评审之前),院各相关部门组织申报单位对通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进行申报文本修改与完善。所有申报项目及预算经院长办公会审查通过后录入市财政项目库。

项目审核与预算评审阶段,通过申报文本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预算评审由市财政局委托第三方评审机构组织进行,对入库项目经费合理性进行评议审定。该阶段评审或再次引入同行评议或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BJAST在预算批复前会上报预算申请报告,该报告会阐述当年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与下一年项目立项依据及经费需求。市财政局将参考经费评审结果,上报市人大审议。人大会对项目立项情况与经费计划使用方向进行质询,通过审议的项目由市财政局批复。

2.2 经费构成

与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各科学事业单位一样,BJAST项目预算执行遵照《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同时执行政府采购管理、会议费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结余资金管理、国库管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等系列管理办法。涉及科研的项目与其他科学事业单位相同,参照市科委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直接补助经费的支出范围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指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不超过15%,经费自理事业单位、企业不超过20%;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对于BJAST,由于项目预算是部门年度预算的组成,间接经费暂时不允许列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竞争性科研项目则可以列支,因此BJAST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结构只有直接费用部分。

2.3 支出科目

科学事业单位参照执行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咨询费和其他费用。间接经费主要包括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为项目(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以及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BJAST的科研项目目前不能列支间接费用,支出科目仅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咨询费和其他费用12项。

3 两种预算管理的对比分析

3.1 相似之处

3.1.1 编制周期相似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预算编制提前18个月进行,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提前12个月进行。提前一年到一年半时间,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以编制合理、科学的项目预算,为预算财年的经费执行做足了准备。

3.1.2 经费结构相似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项目预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计算对象是一定的产品,成果转移转化后成本可以结转,有利于成果定价,有利于节约。而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因此成本概念、成本意识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开展,更有利于后补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金、基金、贷款贴息等项目资助形式的推行。

3.1.3 管理流程相似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项目预算在获批前要进行酝酿、编制、修订、报告和审批等流程。且管理流程规范,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时间节点、工作事项和阶段性成果等都有着统一的要求。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在获批前也要进行相似的流程。流程控制保证了预算编制的节奏和质量,有利于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每年的预算编制过程等同于一场关于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及其经费投入的大讨论,不仅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目的明确的预算方案,也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3.2 不同之外

3.2.1 预算方法不同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项目预算是“增量”测算法,考虑了通胀估算,在已完成、正执行及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编制而出。

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是“零基”测算法,没有考虑通胀估算,并未在往年度预算经费使用基础上进行系数修正,预算经费都是根据实际需求测算而出。这就为刚性预算的执行埋下隐患。由于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一般相差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物价水平和产品生产等都会发生变化,预算编制未留出弹性空间,执行预算必然导致出现一些无预算支出、无法支出或结余经费等现象。

3.2.2 管理制度不同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科研项目预算的管理在“资助前”有管理条文,“资助中”有准则约束,“资助后”有审计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了项目成本准则。科研机构遵照管理通告和成本管理准则即可,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资助过程公开透明,有效地降低了经费资助中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如,为保证科研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每一非盈利机构都需要与科研管理部门确定间接成本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不仅为间接成本预算提供了依据,也规定了间接经费的核销内容。另外预算编制参与讨论的利益方较多,不仅包括机构部门本身及其上级管理部门,还涉及国会拨款委员会、学术共同体等诸多群体

而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则不同。“资助前”的间接费用不能列支,没有考虑科研机构人员、体量的变化,所需一些间接费用机械的以在编人员数量、设备台件来测算相关费用并列入基本费用中;个别费用由于科学事业单位费用总额控制,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列支,只能在额度范围内调整。“资助中”执行刚性预算,灵活度较差,特别是预算批复后由于物价、成本生产等因素导致变更较多,影响审计结果。“资助后”项目审计由第三方来完成,同时市财政局对项目和部门有一套严格复杂的绩效考评流程。另外预算编制参与讨论的利益方相对NCI较少,主要是申报单位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参与评、议、审的同行和第三方较多。较之NCI,BJAST编制预算团队的力量薄弱很多。

3.2.3 支出科目明细程度不同

以NCI为代表的美国非盈利组织的科研项目支出科目较为明确、精细,Circular A-122、Circular A-21分别规定了52和54个款项,对可列支和不可列支的费用款项及其适用条件有着清晰的界定和说明,几乎穷尽了日常常见的支出内容,对不可预知的费用则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及参考依据。尽管繁琐,但对保障经费管理工作的实施与高效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以BJAST为代表的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科目按当前财政要求,为实现并进行功能支出与经济支出双重统计,科目的功能支出分类与会计记账用的经济支出分类科目不完全对应。如: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中的劳务费,实际支出时会计记账记入经济支出分类科目中的劳务费里,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中的咨询费,如果是个人咨询费记入经济支出分类科目中的劳务费,如果是企业咨询费则记入经济支出分类科目中的委托业务费;更如软件购买费用,与设备配套软件列支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备费,专业软件列支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但在经济分类科目中都记入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并进行资产管理。

4 结语

正值科技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美国非盈利组织与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

4.1 依法构建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体系的做法值得借鉴

Circular A-21、Circular A-110、Circular A-122和Circular A-133等都是美国非盈利组织进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必须遵从的法律和标准,规定明细到可列支的科目,做到了科研预算编制有法可依,经费管理有法可依。这种依法来构建预算管理的制度保障的做法是北京市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值得借鉴的。

4.2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分析及绩效考评制度中应体现出科学事业单位的特征。预算管理要符合科研发展规律,可借鉴投资理念和成本核算理念对科研项目进行引导和绩效考评。要能够容忍失败,在成果应用为终极目标的基础上允许自由探索。

4.3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需进行合理设计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科研活动过程和科研规律合理、清晰界定支出范围、内容和科目,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审计标准的相对统一。要能够尝试多种资助方式,以结果为导向的情况下放宽科研经费使用权限,允许经费科目合理调整。探索科研的全面项目制资助和管理,即打破基本经费+项目经费的预算结构,将人员运行成本列入项目进行管理,实现科研成本的合理测算和真实归集。

4.4 探索更多预算评、审、议的形式和方式,其目标由“卡”和“砍”向“导”和“助”转变

学术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或第三方机构等与预算需求单位的目标要趋于一致,实现预算需要单位预算执行年度科研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祁玉峡.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J].河南科技,2011(9):36-37.

[2] 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1):17-22.

[3] 赵俊杰.美国联邦政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概况[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6):22-25.

[4] 湛毅青,刘爱东,程楠,等.中美高校政府科研经费成本控制机制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3):539-545.

[5]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Circulars: Educational and Non-Profit Institutions Documents [EB/OL].https://www.whitehouse.gov/omb/organization.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2010-20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校德育科研课题的管理,促进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中小学德育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制约学校德育发展的难题,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德育科研能力与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条 我校德育科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引导我校科研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服务,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2.坚持与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相结合,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善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着力在解决学校德育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3.坚持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广泛性。

4.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要求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支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方法科学,学术观点正确,具有一定的

理论和实践价值;创新性要求课题研究应对我国或本地区、本学校德育建设问题提出切实、合理的新思路、新对策、新模式,对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实效性要求研究成果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及整体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和社会教育水平等方面产生实际效果;规范性要求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符合教育科学和德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符合行文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申报与立项评审

第四条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定期发布的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指南。每两年组织一次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和成果展示活动。

第五条 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均可申报德育科研课题。

以学校为单位申报课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重视德育工作并具有较扎实的德育实践基础;

2.课题负责人须是学校校长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领导;

3.德育工作队伍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富于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精神;

4.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个人申报课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负责或从事中小学德育工作,并有3年以上德育工作实践经历;

2.具有高级教师职称;中级教师职称申报者需有2名高级教师职称者推荐。

第六条 课题申报程序:

-2-

1.根据课题指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课题,按要求填写申报表一式4份。

2.个人申报课题须经校委会同意,学校申报课题报地区教育局主管处(科)初审,再报自治区评审。地区、县教育局组织申报的课题,可直接向自治区申报。

3.已通过鉴定结题的课题需要申请继续滚动研究,或在其它渠道立项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需要申请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科研立项的课题,可参照以上申请程序申请。

第七条 经评审同意立项的课题由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即可启动。

第三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八条 课题研究完成时,应接受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结题验收必须提交以下资料:课题立项申报表、开题报告、研究工作(实验或调研)报告、课题结题申报表、研究过程的主要材料、反映成果的相关资料(专著、论文集、决策部门采纳推广的证明等)。

第九条 课题鉴定程序:

1、课题组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提出鉴定申请,经同意后可由课题组单独组织课题鉴定,各地级以上市也可由教育局德育主管处(科)集中组织课题鉴定。

2、课题成果鉴定一般采取通讯和会议两种方式。以会议方式鉴定者,由专家组集体讨论确定评审结论并由组长签署意见;以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意见送交组长,由组长综合各专家意见并签署鉴定结论。-3-

第十条 结题验收。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核验收,验收通过后,颁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结题证书。

****中学

二零一零年四月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00-02

根据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201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亿元,增长8.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7.7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0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136.5亿元,增长10.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998.6亿元,增长11.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8%、15.1%和7.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除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外的科研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高校也?S之暴露出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薄弱环节。科研经费甚至成为高校贪污腐败的“高危地带”,不仅有损高校的声誉,也严重阻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结合近十年高校财务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的薄弱环节,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

1.报销票据存在问题。科研报销票据包括发票和非发票票据。我们首先说说发票报销存在的问题。科研工作者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报销科研经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科研工作者在报销办公用品图书资料时,将需要提供发票清单的业务拆分成多笔小额不需提供发票清单的业务,达到规避财务制度的目的,堂而皇之地将非科研开支列入科研开支。还有部分不法商家不管顾客购买什么物品,为求销售,收取少量甚至可能不收手续费就可以按顾客要求随意变更发票的品名数量,将不符合财务报销的票据变成财务人员无法轻易识别的合规票据。此外,科研学术调研和会议活动,由于财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等,无法根据票面将个人旅游开支等活动从科研活动中分离开来,也会造成非科研差旅费列入科研开支。其次,非发票票据报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务费报销的问题上。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和各方面人员信息不对等,财务人员无法对科研活动劳务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方面进行审核,造成目前部分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造假人员身份或多报人员劳务经费来套取科研补助。

2.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欠缺。首先,由于高校行政人员编制的受限,现有编制内行政人员的工作量超负荷,科研管理人员没有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增加而增加,难以支撑科研管理服务的要求。以某高校为例,2013年全年凭证册数689册,附件张数约31万张,当年收入约3亿元,支出约2.9亿元,报账人员3人左右,支付人员2人;2014年全年凭证册数792册,附件张数约45万张,当年收入约3.39亿元,支出约3.36亿元;2015年全年凭证册数1045册,附件约62万张,当年收入约4.05亿元,支出约4亿元。2013年到2015年短短几年,财务报销的业务量增长了近一倍,但是财务人员却没有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增加。其次,由于财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无暇思考学习,没有及时更新财税审等方面的知识,对各类报销票据只能进行简单的真假甄别,对特殊业务无法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质量没有得到确保和维持。

3.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报销时点不均衡,导致各年度科研收支相差较大。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审计部门一般比较重视工程审计和整体的预决算审计,对科研经费往往没有形成定期审计的工作习惯。审计部门一般也不会主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科研管理部门很少对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各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也比较注重科研活动,对财务事项和规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就会出现科研经费报销时点不均衡,结题不结账,结题突击花钱等现象,容易导致各年度科研收支不均衡,不利于高校内部科研统计和分析,甚至可能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经费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1)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2)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误认为科研经费所有权是属于个人的,他们想怎么用都可以,任意支配科研经费用于各项科研以外的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不真实、不相关和不合理的费用。(3)监督机制不完善,部门合作不紧密。对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监督不只是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事情,是所有部门都需要一起参与的长期工作,然而,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如何协调各部门承担监督职责,在高校中并没有顺畅的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容易造成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全程跟踪监督。(4)科研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维持。

三、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的解决方案

1.加强防腐教育,提高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完善科研经费奖惩激励机制。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校教职工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各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防腐教育是高校纪检部门应该常抓不懈的廉政建设工作。在加强科研相关人员廉洁教育的方面,可以聘请检察院和监察部门的办案人员定期分批次给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进行防腐教育,通过讲述和分析科研经费管理腐败案件,帮助管理人员分析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增强科研工作者的廉洁意识,警示科研工作人员从事腐败行为的严重性。针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专项的法制宣传,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参观监狱部门,参加科研腐败人员的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借此提高科研人员的防腐意识。加强科研经费的奖惩激励制度的建设,完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奖励制度。同时有奖必有罚,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人员限期整改。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应采取暂停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申请等措施,实际惩罚年限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处理。

2.加大科研管理建设经费投入。首先只有加大科研管理建?O经费的投入,才能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缓解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科研建设经费充足了就可以增加工作人员,实现专岗专人,不但有利于缓解科研管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状况,还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其次,加大科研建设经费的投入不但可以解决人员紧缺和人员职业教育的问题,还可以提供资金改善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科研管理的硬件设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工作环境、办公设备等。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人处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效率相对较高,工作效率提高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等于增加了工作人手。有了经费就可以购置更先进、科学的管理软件,实现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科研信息的实时更新,资源共享,可以节约人力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全程监督体系。监督检查是科研项目良性运作的基石。项目经费监督应该制度化和规范化,过程监督要系统化和定期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都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主体,财务部门负责预决算和核算监督,科研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纪检审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财务处、设备处和资产管理处的沟通交流,对科研项目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预警在前,敢于向各类违规违纪的行为亮剑,严肃查处各类科研经费造假、挪用、挤占和转移科研经费以及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个涉及科研管理、财务、设备管理和纪检审计部门的系统工程,应该塑造全员监督的文化和环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体系,切实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社会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为广州美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研究”(项目号:16XJA040)]

参考文献:

[1] 吕蓓蓓.从经济学看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报销[J].财会学习,2016(08).

[2] 张平.试论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28).

[3] 陈玲玲.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5(06).

[4] 倪雪梅.高校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的问题及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2).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广东广州 510006)

[作者简介:陈香香(1985―),女,汉族,广东韶关人,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计划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

上一篇:两面人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实习工作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