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

2023-10-10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1篇

1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只有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去熟悉和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虽说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解答问题, 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 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很不可取, 这样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毛毛在超市花了1 0 0元买果冻与巧克力共1 5个, 若果冻每个5元, 巧克力每个10元, 那么他买了多少个果冻?多少个巧克力?”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 我只是适当地给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 进一步说, 疑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疑, 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只有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并探果索因、追根问底, 才能打开创新思维之门。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是给学生做讲解,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 我们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 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精神, 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不妨以问作答, 引导学生自发思考问题, 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贵在参与”, 数学学习也是这样。我们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质疑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思维有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先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学生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做, 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 这种氛围一定是和谐的、民主的, 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5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研究表明, 动手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 我们应该给学生制造一个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 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撕开, 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引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操作活动使得智力活动和双手活动充分结合, 充分体现手脑并用, 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 由手传到大脑, 又由大脑传到手。手在操作, 大脑的创造区域也受到激发,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脑更加聪明,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手成为创新性思维的工具。

6 结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本文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春.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文周刊 (教师版) , 2008, 17.

[2] 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 1999, 7.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2篇

1物理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如: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物理实验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现代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应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分析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实验中注重科学态度和方法。 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作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中学生正是增长知识和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重要时代,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理化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随着政府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多数农村初中都按国家标准建设了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在一些农村初中,尤其是欠发达的乡镇中学,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升学率思想影响下, 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质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不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书本的实验内容负责,开出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指导书,而学生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 有些教师,甚至把本该做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如此长期的“黑板实验”,会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从而感到学习物理很乏味的,当然,也谈不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了。

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新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和“想想议议”,而不去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 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能力的作用。 如小实验“你能制霜吗”? 让学生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明白了“霜”的成因,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2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 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 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得到相应数据、结论,匆匆了事。 学生没有通过思考而进行的被动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理念,更达不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 如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创造了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也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往往忽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视觉效果差,而多媒体可通过图、文、声、 像, 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如在《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教学中,由于扩散现象是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而这种微观世界的运动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故要制作计算机软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的这种运动科学、 直观地显示出来, 以便于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3教师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素质,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一是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 实际教学中,实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实验技能方面主要有:(1)实验操作技能,如在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实验步骤, 按规范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排除实验中遇到的故障;(2)研究、改进实验和自制教具、学具的初步技能,如能根据物理原理、思想、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实验的设计。 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必要的初级实验技术(如玻璃工、焊接、胶合的基本技术),这就限制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3改善当前物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3.1改造和自制物理仪器模型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为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这时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电阻,就亲自到电器维修铺收集旧电阻,这样就完全可以完成电学分组探究实验。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中,让学生自备蜡烛,刻度尺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做压强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中可用铅笔和小刀来做压强, 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实验,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 镜 、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后,组织学生观察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有什么变化?学习大气压强后,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小科技,小作品制作竞赛,(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照相机,弹簧测力计)组建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演示实验让学生做,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大方面,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中,应全力完成演示活动,但从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认识到,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是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课堂优化教学,对学生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 所以应加强对演示实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甚至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 我们在演示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中, 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笔者在讲“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家庭电路,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就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3.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 浮力怎样变化? 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5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 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 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下; 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 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 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 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 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作了一定的探讨,并对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3篇

一、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 才会努力去把他做得更好。学生只有对某个学科或某个教师感兴趣, 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努力学好它。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会自然涌现, 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创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已不能适应当前课堂教学的变革, 新世纪的师者不再是“我讲你听, 我说你做”, 而是指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互动学习的探究过程。如:除法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 由妈妈分桃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兔子妈妈种一棵大萝卜, 准备分给小兔子们吃, 其中一只小灰兔嚷嚷“妈妈我要多吃些”。兔妈妈说“我把整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 给你1份吧”, “不行, 不行, 太少了”。“那我把它平均分成4份, 给你2份吧”。“不行不行, 还是太少了”, “那我把它, 平均分成32份, 给你16份吧”, “好, 好, 够了”。听到这, 有部分同学笑起来了。教师因势利导, 问这些同学为什么要笑。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们自己通过画图、折纸等活动, 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 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要经过从分散思维 (求异与创新) 到集中思维 (求同) , 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分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思维是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里,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 教学时, 合理地有效地设计好教学过程, 积极有效地思维训练, 概括思维探索答案地方向, 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 而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以形成概念, 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这样, 既使学生掌握了各科知识, 还能学到思维的规则和方法, 逐步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分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成分,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还应当允许学生大胆地去猜想, 有不同的想法, 凭借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完成问题, 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这样, 学生就能在不同的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 我们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还要引导学生会学, 主动地学, 创新地学,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 教探索, 教猜想, 着力激发学生思维, 自主探索。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它是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 猜想、设想, 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 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 猛然诞生的硕果, 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老师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去发展直觉思维。如在学习“约分”时,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就让学生自己大胆推测, 把变成和它相等, 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然后对学生的推测加以引导, 得出约分的概念, 对于猜错了和猜想不完全的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直觉思维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自信心和勇气高涨, 学习兴趣也就更浓。

四、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 结论不确定, 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 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 积极参与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感, 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 先猜结论, 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 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 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 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 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 或给出结论, 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 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2、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3、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摘要:创新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发展直觉思维, 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4篇

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如, 指导学生写《墙》一文, 我就启发学生:生活中的墙多种多样, 砖墙、土墙、篱笆墙, 高耸的城墙、低矮的花墙……这是有形的墙;从墙作为障蔽的意义还有无形的墙, 这些墙障碍了理解与沟通, 成为隔膜;还有一种墙挡住了污秽, 让眼前一片洁净……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说出了多种多样的墙, 有的甚至想到了国家首脑的互访……让学生写《爱》一文, 我对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 有爱才有温暖, 才有幸福的生活, 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 我多么希望得到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 还是教师的, 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 我得到了爱, 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 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 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 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希望父母不溺爱, 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 显得新颖、独特, 高人一筹。

2 引发学生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推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指导学生作文《难忘的瞬间》, 很多学生都写某人说的一句话或做的一件事使自己受到教育和启迪……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到5·12汶川地震, 感慨于灾难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 以及“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感动。体现了时代感,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要引导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3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如, 《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 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 引发若干观点: (1) 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 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2) 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 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3) 从牛到“韧”劲、“强”劲, 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 应有一股牛劲, 知难而进; (4) 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 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5) 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 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 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6) 从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7) 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 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 (择奇、择新、择美) ;付之于文, 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学生的想象能力, 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 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 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 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作文教学引入创新思维,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迸发创新的火花, 从而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 作文教学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通过培养逆向思维, 引发侧向思维和鼓励多向思维等途径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写出创新佳作。

关键词:创新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创新佳作

参考文献

[1] 作文训练的几种思维方法[Z].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5篇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自主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5%靠技术进步, 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 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1.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 我国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前沿的生力军。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摇篮, 必须大力营造学生勤奋学习的氛围, 使他们在校期间学有目标, 学有动力, 学有收获, 以期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会创造。

1.3 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实践表明,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一旦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学生就会积极改变自己以增强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应变能力, 从而立志在知识、技能上赶超他人,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在知识技能上不断求变创新, 努力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态势, 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

2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1)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但缺乏培养和训练。大多数学生虽然都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也有创新的行动, 但缺少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 缺乏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广度方面, 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不到1/5;在兴趣的深度方面, 超过3/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 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 1/3的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3) 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 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较为单一, 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地表现在发言、作业、答卷和论文等缺乏新意。

(4) 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高职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缺乏恒心和毅力。

(5)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调查结果显示, 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3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研究表明, 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 往往勤奋自信,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

(2) 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知识传授和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各门课程综合训练才能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系统地增加创新思维知识的传授, 全面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材分析中增加每节课中可以实施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如何训练该目标、如何检验该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3) 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的实施上, 尽量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体现多元化特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 大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的培养模式将强化实践环节措施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和更新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工作改进等提出具体要求和可行性方案, 切实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5) 发展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既可采用讲解式, 也可采用讨论式;可以经常和大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工厂、农村, 在“大课堂”中去学习和研究。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 可以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组织方式, 并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的使用引入教学中, 体现以人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主思维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6) 采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语

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火花进发, 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为广泛、学科交叉和渗透更为密切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掌握最新的专门知识, 参与知识创新活动, 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本领, 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后自主创新实践的关键。本文对创新思维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并针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 黄华新.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

[3]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范文第6篇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参与与教学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启发发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创意,允许“标新立异”,而而不是一切由教师每一包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全被占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受到了压抑,抑,养成语文的惰性,对教师只能“洗耳恭听”,不敢也不愿反问质质疑,不再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尝试,在尝试操作作和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问题,通过思维碰撞,听取不同意见,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兴趣,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给学生自主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发言和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积极评价学生的不同意见,本着民主的原原则用心去跟学生沟通。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于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多角度提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和主动探探究的精神。

2.1 鼓励质疑,培养能力

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一个缺乏大胆质疑的人,无异异于缺乏创新勇气的人,只会继承传统,僵化自己的思维。教学过过程是一个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的畏惧心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的机会,让学学生敢问敢想,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意见。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的种种提问,教师应表扬会提问题的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问题。

2.2 创设氛围,掌握方法

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有的的学生不懂得怎样质疑。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常见的质疑方法有:一是从课题质疑,教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围绕题眼质疑,然后围围绕这几个疑问进行分析解疑。二是从重点词语质疑, 文中的一一些好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准确地使用词语。三是修辞句子去质疑,课文中的比喻句、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 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修辞句子入手进行质疑解疑。四是从标点符号质疑,有些标点符合有特殊的含义,要让学生质疑并分析。五是从课文的插图质疑, 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提出问题,也是质疑的好方法。教师要多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提高质疑的效率。

2.3 学以致用,训练思维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 要能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实际开展简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春游写景、读书活动、观察体会、电影观后感、写信给亲人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和想象, 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4 发散思维,培养习惯

在思维过程中,有时要集中思维,有时要多角度思维,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充满想象的课堂,如作文,每个人的作文肯定是不一样的,又如对文章的理解,每一个人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为了语文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灵活开放的问题,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阔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思维将会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可以说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2.5 积极评价,增强信心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次成功的欲望”, 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会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通过自主思维和小组讨论等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教师对学生的成功应积极评价表扬,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上一篇:最接近道家无为而治范文下一篇:初中成语运用专项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