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

2023-11-27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律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相去甚远。因此,探讨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立法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立法问题进行探讨,揭示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立法来推动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国家要求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引领、政策引领。科技创新立法涉及法律的多个层面,探讨通过建立和完善立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既可以让法律为农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也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提供新思路。

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个发达国家都积极通过立法来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1-4](表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中心,各项专门法律相继制定实施的立法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指导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也在农业科技创新立法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门法律方面,《专利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构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法律体系[5]。

1.1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也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农业立法的相关内容步入正轨,众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对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等。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农业立法的高度重视,对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有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村、農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法律。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248.4亿元。全国各地农业院校招生力度不断加大,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政府不断在各地设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构,专门负责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这些都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社会基础。中国法学理论、法学研究尤其是社会法学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大力加强社会法学研究和社会立法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推动法学教育事业发展,注重对社会法学和社会立法人才的培养,繁荣社会法学和社会立法研究,全面构建社会法学、社会立法理论体系、人才培养制度[6]。

1.2 农业科技立法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关农业科技立法的类型及要点见表2。改革就是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参与,科技创新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科技利益的参与,通过立法调整各方面的利益是最有效、最规范的手段。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维护农业科技创新立法主体、推广主体、适用主体的利益,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属于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需要多元保护。产学研共同作用才能共同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有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三方的权利和利益,必须依靠立法来实现三方利益的统一与协调。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带给人类的弊端也逐渐凸显,一系列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科学界的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应通过立法予以规范,才能使科技造福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影响着整个科技创新的进程。

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理念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法律意识在我国还不是很强烈。我国的立法部门对于科技创新立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部门立法理念还不够成熟。确立法律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在立法理念阶段紧跟世界潮流,制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对于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7]。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处于行政多于立法的阶段,现行的农业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多以政策、规定为主,尚未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在内的法律体系。因此,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是立法程序的首要工作,也是贯穿于整个立法体系的重点工作。农业科技创新的立法工作是农业科技创新法制化的第一步,这一步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甚至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科技创新的立法工作关系到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高。

2.2 我国的立法体系尚不完整

目前,在农业科技创新整个体系中,大量应由立法保障的活动没有对应的法律来支持、调整。如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立法管理,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管理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立法都不是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于农业供产销的整个流通体系中。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如何将国家财政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农业创新投入的资金运用需要完善的立法体系支持。国家增加公共科技投入,其投入方向、模式、成果、成果权属及其利用都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供给方面,如何让科技创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之中是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问题。如何用立法手段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成果是农业科技创新法制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后的成果,国家要通过立法手段进行推广,比如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法、贸易法等[8]。

2.3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差

现行的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操作性差。有些法律的制定具有很大的政策性,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只有书面条文,却无实际执行力,也没有法律震慑力。表明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立法工作中,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不仅会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会影响立法工作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减弱其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更对整个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2.4 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

科技创新立法层次较低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科技创新在社会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是科技创新的一般法律,对于处于重要地位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约束力不够。具体的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更是层次低,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范能力有限,这些现象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5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滞后于农业发展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我国农业立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是重点,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創新立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于20世纪80年代制定,虽经过修订,但与之相关的实施条例和配套法规没能及时制定。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迸发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却发展落后,农业科技创新融资等方面立法欠缺。农业立法滞后,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对策

3.1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要与国际相关法律接轨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要参照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法,避免与国际制度、规则出现较大的偏差,减少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现代发达国家的立法体系较为完善,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农业科技创新立法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来引导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立法要紧跟世界潮流,引进优秀的立法理念,吸引有立法理念的人才。要摒弃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陈旧理念,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因地制宜,总结出适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同时,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农的思想观念,转变发展农业只靠政策不靠法律的错误观念以及农业立法和执法工作中的义务本位思想,树立农业法是基础法的思想观念,同时,大胆借鉴外国农业立法经验。

3.2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要与国内相关的法律相配套

农业科技创新法要与国内其他有关的法律体系相配套,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机制,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快速发展。首先,制定科技创新基本法,提高科技创新法律立法的层次。做好法律实施工作,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立法体系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立法机制。从投入方面来说,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立法。从产出方面来说,制定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法律法规,如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农产品批发市场条例、粮食管理法等。 其次,确保科技创新投入来源规范化。完善的融资法律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不仅要完善国家财政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更要以立法手段完善民间资本进入的规范性。再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法律保障制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随着新的农业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产权保护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针对知识产权被严重侵权的现象,保护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最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立法改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流通体制立法改进、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与支持立法改进,努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新局面。农业科技创新包含金融、人才、科技等多方面内容,想要真正发挥立法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必须对与农业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方面也进行立法保护和规范。投资、纳税、保险、诉讼等方面的立法与农业科技创新立法息息相关,如果将农业科技创新立法孤立起来,那么孤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立法也只会带来短暂的发展。

3.3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要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

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提出和实施,为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合理的立法程序,通过对现有各种与科技创新有关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体系。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法的目标、立法依据、内容、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相关事项,并作出详细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走上快轨道,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3.4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要适应我国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探索

社会在不断进步,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情况也时刻发生变化。农业科技创新立法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具有时效性,否则这个体系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淘汰。《科学技术进步法》是科技进步的指南针、方向盘,对具体法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内容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更新,与时俱进,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立法应该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实践,这是由科技创新的时效性决定的,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应该随时随地发展以适应现实情况。农业科技创新立法应该符合科技发展的速度,让农业科技创

新立法服务于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立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跟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及时修订、调整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规定,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真正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做保证。不仅要适用于眼前的发展,还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立法必须本着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合理引导、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促进整个现代化进程发展[9-10]。

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绝对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项政策孤立进行的,从立法角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是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探讨,可以对农业科技创新立法的实践进行指导,对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孙 畅. 基于法理视角的科技创新立法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0):1-5.

[2]郑莉莉,李 远. 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法律体制的思考[J]. 情报探索,2007(12):121-123.

[3]赵玉环.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立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东岳论丛,2008,29(5):86-88.

[4]开 琛. 低碳农业视野下农业科技创新的地方立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5]朱文玉.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之法律保障略论[J]. 北方论丛,2008(6):151-153.

[6]石先钰,薛 惠. 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19-122.

[7]张艳芳. 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对策[J]. 当代经理人,2006(9):118-119.

[8]王存学,马骧聪,黄明川,等.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基本问题[J]. 法学研究,1996,18(6):66-77.

[9]宋秉斌. 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立法的完善[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35-140.

[10]李春华,董文晶. 论我国农业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J]. 山东社会科学,2004(12):67-69.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中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证明农业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文中针对性提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相应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种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一直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并且近几年来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破坏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即使农产品年产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可依旧满足不了我国的国民生活所需。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想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快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为主要目的,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法和数据

动态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会随着时间间隔的出现而逐渐减弱,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便灵活的运用PDA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并通过该模型将静态的经济活动分析转变为动态分析。通常情况下,一个PDL模型中共包含滞后期,多项式次数以及约束条件三个因素。在应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先由大的滞后期数开始,并不对其进行任何的处理,只加入约束后,观察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是否存在正比关系。在对PDL模型进行构建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应用Granger因果进行检验,其原理如下:对给定的两个经过验证的时间序列X、Y现在和过去的数据进行研究,并以此来对Y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果单纯依靠Y自身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没有通过对X、Y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理想,则证明X到Y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在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用农林牧渔的总产值来代表农业经济。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2000年到2015年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消除物价和自然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有指标均采用自然对数,并分别用LNAG和LNTI表示,用Eviews6. 0软件进行计算。

二、实证检验

1.滞后分析。在通过多次模拟之后,滞后期数值取3、多项式次数数值取1,同时,通过远端约束,使LNTI在大于滞后期时对LNAG的作用为0。如此,通过模型分析则可以看出PDL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同时,PDL模型中也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并且总影响计数为0.4744, 也就是说,每当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增长之后,农业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只不过其影响会逐年递减。

2.平稳性检验。为了确保检验的准确性,需要先应用ADF单位根平稳检验方式对变量进行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和一阶中,LNAG和LNTI的序列之间存在单位根,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是在二阶之后,而这序列之间不存在单位根,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所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在本文中,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通过Eviews6. 0软件,用OLS法建立LNFI关于LNTP的长期均衡方程,其估计结果如下:

然后,为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用ADF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通过了检验,证明其属于平稳序列,也就证明了LNAG、LNTI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关系,也就证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继续构建ECM模型,其中,最佳滞后期数值取2, 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在以上检验之后,为进一步证明检验结果,继续对LNAG和LNTI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滞后期选取1-3期,其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3年中,农业科技投入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滞后期为1-2年中,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证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1.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并积极独立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但是在真正落实上却存在一定欠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就需要对此进行有效落实[2]。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力度和总体数量,并由国家财政进行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支出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据的比例;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融资工作,除了自身不断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之外,也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们自主进行融资,从各个方面对融资方式进行扩充和完善,提高融资效率;最后,在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为农业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院所;在高校中成立农科研小组,激活农业科技研究机制等,通过该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效果,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研究进程,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打好基础。

2.设立重点投入对象。在国家层面上,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我国全面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地方层面上,为了能够达到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以此来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就应该设立重点投入项目。首先,地方政府和农科研团队应该对地方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了解,重点对地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投入,解决其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应该加大对新农业产业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优势产业,以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加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属于我国农业科技短缺方面之一,不仅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储存,也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和产品优势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地方优势农产品,对其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后,农业产业发展属于长期、持续性发展,因此科技投入也应该确保长期性和连贯性,要实现产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是确保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基础,为此,首先,我国应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虽然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实际应用和创新而言,针对的却是农业企业,因此,作为农业企业必须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并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带动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其次,重视起高效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性;就当前情况而言,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我国应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通过两者的相互合作,不断优化我国农业科技,进而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一方面,相关领导干部应该告诉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定期或者不定期进入农业产业基地以及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和应用情况进行视察;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信息平台,不仅为农业科技的科研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技术平台,同时也能够加强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并提出自身的需求,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經过研究证明,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其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应该对农业科技投入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加强财政投入、政府监督以及科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效率,并不断加强对新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而实现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5) .

[2]刘纯阳,陈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1(03).

[3]张晓慧,梁海兵.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09) .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加入WTO,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农产品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9%降至2006年的5.26%,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不到6万人,高素质科技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比重较低,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仅为25.6%,现有的高级人才还有流向企业或国外的倾向。从人均经费来看,我国人均只有3.4万美元,在有数据的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4,这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每百万科研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来看,我国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位列第39位。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重仅为2.2%,农业科研投资结构不合理,科研方向与经济建设需求方向偏离,农业科研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的设置与批准权,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使得农业科研主体忽视市场,对市场需求缺乏灵敏的反应,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此外,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80%。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科研的投入。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显示出投入基数小,绝对值增长小的特点,投入总额只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7。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在国际上,科研、应用,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是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3:26。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放研究投入比为5.7%:27.2%:67.4%,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农业科研资金配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科研动力。

(二)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资金支持不高。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回报率较低,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得到的直接回报更是微乎甚微,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条件和享受的公共福利待遇方面的劣势地位,造成了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此外,从科研人员自身现状来说,我国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比较少,且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的低效率,造成常规技术、知识形态技术多,重点关键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需求动力不足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农户作为市场主体,对依靠科技更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不足,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政府提倡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致使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再加上现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直接影响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其中,资金的投入在各地区不应该一视同仁,应该有所侧重,应以地方以往的科技转化率为依据,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确实为老百姓所用的地区应该加大直补,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率较低的地区应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各级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能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将经费用在重要的、易转化的科研成果上,解决好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在项目上的合理配置。此外,还要理顺不同层级行政部门的权责利关系,防止财政截收,降低财政资源的无效浪费,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要培养这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所感、所思、所需,切实解决其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广纳贤才,尤其是要吸引各类农业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其所学有用武之地。此外,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要从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令其掌握致富本领,改变农民固有的守旧思想、排新观念,增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三) 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要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瞄准市场,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切实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扩大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生产力的瓶颈。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示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借助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积极作用;重视试验示范作用,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组织为推广媒介,克服农户顽固守旧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化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该文阐述了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机构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创新驱动;问题;对策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n Mei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Fuzhou 350003,China)

Key words:Innovation drive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农业科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第十八大第三次全会强调,要把农业科技放在整个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农业科技今后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1]。

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数量下降趋势不可扭转等巨大挑战,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以及低成本勞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可持续。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以及人们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农业科研单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必须责无旁贷,切实承担起以科技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计划和措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国际跨国公司已在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开发、生物制药等重要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并逐步加大对我国农业产业的渗透。在世界各国对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抢占中,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将有利于赢取主动,以保障中国经济安全以及维护国家利益。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农业科研院所必须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和潜能,调动内在活力与动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市场需求、农民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而且科技成果单项、零散,相互之间不配套,熟化不够,实用性不强,能够工程化、产业化的成果严重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较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2]。科技成果能转化为较强生产力的不多,科技支撑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的能力还需加强。

(2)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农业科研机构之间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各自为政,使得一些项目交叉重复研究,科技资源难以得到高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科研、推广、教育的合作由于部门分割,未能达到真正无缝协同创新[3],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评估机制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等现象。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尤其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之间缺乏联合协作机制,未能有效地显现创新激励的合力。

(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短缺。我国的科技投入只占GDP的0.2%,而发达国家已超5%[4]。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难留,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不能適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

3 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创新体制不完善、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3.1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原则,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并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开展全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和农业高技术研究;按照自然生态区划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一部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生态代表性强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设立具有地方特色区域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发挥其在地方农业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充分挖掘和整合科技资源,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快调整科研任务,明确重点学科和方向,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学科集群。通过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科研创新团队组建、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组织等,健全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开放、集成原则,整合院所资源,加大协作攻关力度,避免重复研究,实现设备共享、研究信息共享和试验材料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责权利明确、层次分明、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3.2 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深入推动产学研用协作 要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内外科研组织、企业、高校的联合协作,采取共建机构、合作培养人才、联合承担科研任务、共同推进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学科、跨体系、跨区域深入合作,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协同,形成集成优势。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链的布局,精心谋划好科研、推广、开发,把科技创新与地方需要、群众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搭建院地、院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起市场、企业、科研、推广、转化单位协作平台,形成合作互利链条,加速创新潜能的释放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3.3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按照新的历史时期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农业新兴学科发展的需求,加紧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改善科技队伍结构,依托重大项目攻关、优势学科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能进入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国内领先、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充实一批紧缺的跨学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选拔扶持力度,让优秀青年人才更早地脱颖而出;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引领,促进产学研结合,壮大一批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基层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队伍。

3.4 完善激勵措施,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激励成果产出的引导机制,根据创新环节贡献度大小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真正体现研究成果与个人贡献、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等挂钩。完善职称评聘政策,树立重科技创新、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导向。建立激励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多元化考评体系,对科研、推广等各类人员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强完善科技项目获奖成果奖励机制、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导向,健全产学研用结合激励措施,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探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以及推进人才、成果、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对接,使科技人员更加乐于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3.5 加强投入,构筑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的氛围 建立由政府主导、以企业及其他社会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创新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5]。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向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倾斜,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力量,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制等形式进入竞争性强的农业科技领域,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有机结合。此外,构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大力培育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充分发掘广大科技人员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285-287.

[2]李文琦.浅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J].农业经济,2016,4:5-6.

[3]肖卫东.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与驱动机制[J].理论学刊,2016,1:69-70.

[4]李茉莉,岳铭鉴.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6,7:50-51.

[5]王雪,刘家轩,郭燕枝.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及“十三五”展望[J].农业科技展望,2016,1:53-56.

(责编:张长青)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佛山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及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佛山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对策

在民资唱主角的佛山,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8%。截至2011年,佛山已有中小企业36万余家,占全部企业登记总数的93.3%,其行业涉及陶瓷、纺织、家电、铝型材,小五金等30余个行业,成为打造“佛山制造”招牌的中坚力量[1]。当前,在西方经济危机四伏,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的经济环境下,佛山这个对外依赖性很强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因素以及在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其对市场情报信息关注度不够,盲目经营导致陷入困境。在现代信息环境和WTO背景下,竞争情报信息已成为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大资源。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息优势,只有具备信息优势并能快速将其转化为行动的企业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为探讨佛山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帮助它们树立情报竞争意识,在企业中开展常态化的竞争情报工作,拓展企业发展壮大的能力,笔者于2012年5—8月针对佛山200余家的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采用现场问卷与网上问卷方式,内容涉及竞争情报意识、竞争情报资金、竞争情报人才、情报管理体系等8个方面,共发放200份,回收调查问卷160份。

1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缺位现状

1.1 情报意识的缺位

竞争情报意识是指人们对竞争情报在社会、企业发展的地位、价值、功能等的认识、思维和态度。具有竞争情报意识的主体不仅理解和接受竞争情报及相关服务,而且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习惯于首先获得竞争情报的支持,依靠竞争情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而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企业管理者其自身的竞争情报意识对整个企业员工竞争情报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媒体报道,竞争情报在广东的发展比不上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更喜欢市场调查、策划营销等比较短期的行为,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战略性的眼光。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企业不知道竞争情报的概念,对于竞争情报不了解、不投入、不使用,企业决策完全凭经验、拍脑袋。表1显示有85%以上的企业家文化素养不高,在日常经营过程注重惯性思维,不太关注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结构的优化,自然就难以形成企业团队的竞争情报意识了。

1.2 竞争情报资金的缺失

近年来佛山产业投资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五年处于下行通道,2009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仅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4%,用于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性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32%,低于国家和省平均水平。大多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融资难,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匮乏,现代情报信息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低。调查显示,只有8%的企业对竞争情报工作有预算,33%的企业根据需要再确定竞争情报工作的预算经费,59%的企业无预算,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1.3 竞争情报人才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其作用和价值已经被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许多企业管理者所认识。企业由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的单一竞争形式转变为人力资本加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多元化的竞争形式,因此,能否尊重人才、塑造人才也是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考量。纵观佛山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家自身情报素养的缺失,导致情报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调查显示,有91%的企业无专职人员从事情报工作,有95%的企业没有专业情报人才,表明佛山中小企业专业竞争情报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缺乏掌握现代情报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陷于被动的局面。

1.4 情报管理体系的缺失

对于企业来说,既要努力获取他人情报(在法律与职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又要谨慎保护自己的情报,这是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重大情报课题,它既能反映企业情报技术的强弱,也折射出企业情报管理体系是否规范。竞争情报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决策支持,由于佛山民营中小企业运行的是家族粗放式管理模式,在竞争情报与实践中表现为缺意识、缺资金、缺人才,直接导致其情报工作体系的不规范,所采用的决策方式大都是“一言堂”,且以企业管理者经验决策为主,从不或很少召开正式的决策会议,也很少经过科学论证。

2 中小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对策

2.1 培养竞争情报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竞争能力

企业的竞争情报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这与企业经营者、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竞争情报意识息息相关,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2]。虽然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的必要,但日常的竞争情报工作需要在企业中普及开展,只有大多数企业员工具备了这种意识并认同竞争情报的价值,竞争情报工作才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培养企业员工竞争情报意识,要将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实践练习、启发思维等综合起来并定期检查,也可作为对职工的考核指标,建立奖罚制度体系。通过知识竞赛、办培训班、案例分析,厂报宣传、班组学习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如新老员工)、采用不同方法(如新员工岗前培训、从竞争对手实物产品中反求、剖析情报、从展览会、新产品发布会中善于搜集企业情报等),使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者)产生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行为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固化下来。

2.2 一定资金的投入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保障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据了解,在美国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60%以上建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系统。在中国,竞争情报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发展也颇具规模,而广东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已严重影响到佛山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据佛山市南海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南海规模以上的企业亏损达331家,亏损面达15%,同比扩大66%,在顺德更有100余家牛仔制服企业倒闭,生存环境举步维艰。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入世以来前所未有的国际反倾销、各种贸易壁垒,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因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贸易法规、竞争对手的动向等情报信息的缺失,损失惨重,而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输出地更是深受其害。因此,企业必须做好自己的竞争情报工作,在企业预算保证竞争情报工作有一定的资金注入,为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瞬息万变的情报信息,以图在困境中求发展。

2.3 加强中小企业竞争情报人才队伍的建设

商场如战场,竞争情报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水平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佛山加快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企业除了争取政府、行业商会对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从相关院校招聘竞争情报专业毕业生,还应加强对现有的情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可由企业主办或由企业与教育部门、行业商会等联合举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层次不同的专业培训班、研修班,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培养的方式,建设一支较强的既具有竞争情报理论知识与方法,又有一定的搜集、分析、预测能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2.4 加强产业集群情报信息沟通,提高对外贸易的联盟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佛山民营企业产生了众多的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如佛山石湾、南庄的陶瓷产业集聚,南海西樵的纺织产业集聚,顺德乐从、龙江的家具产业集聚,三水的绿色农业产业集聚,以及佛山环市童装产业集聚,等等,成为佛山经济增长、竞争优势和工业化迅速完成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但依然摆脱不了弱、小、散的局面。当前国际贸易争端领域不断延伸,呈现出由单一产品或企业转向产品群或产业集聚,最终表现为产品群或产业集群之间的较量。为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强联盟,增强情报信息沟通,实现产业集群内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搞“内战”消耗自身资源,不靠拼价格获取订单,通过贸易情报大力开发海外市场,以“佛山智造”代替“佛山制造”,使佛山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以达到共荣共赢。

2.5 建立健全竞争情报管理体系,加强组织结构的优化

中小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竞争情报管理体系,使竞争情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3]。提高情报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最好能单独设立“竞争情报信息委员会”之类的领导小组,设置一个全面负责竞争情报信息工作的主管的职位,由这位主管负责牵头召集,企业的最高领导和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均为该委员会成员,对情报信息在采集、加工和开发的各个环节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工作的高效运行。规范情报信息的应用,如可以把客户名单编码储存在电脑里,固化在企业内,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情报信息的安全、实效性,实现情报信息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佛山市政府网[EB/OL].[2013-01-01].http://www.foshan.gov.cn/

[2] 孟祥荣.吉林省中小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3):78—82.

[3] 郭秋萍,赵 静.经济全球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科学,2005(6):835—839.

[收稿日期]2013-10-26

[作者简介]高燕萍(1963—),女,副研究馆员,本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制度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科技不断发展,各领域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利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取代劳动力要素既能够有效节约成本,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管理精度,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发展

引言

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已经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发现机械化操作水平不高、机械设备利用率低下。面对新时期农业经济建设需求,我们需要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助力。

1加强农业机械管理的意义

(1)促进农业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有效提升我国农业产量,促进和优化农业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提升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加强机械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提升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知,实现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提升利用率和应用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我国农业生产产量。(3)促进农业机械管理制度化。通过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发现目前农业机械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和法律建设上进行完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2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

2.1进一步有效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使农业机械管理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和管理的数字化,应用网络科学技术,使其重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构建农业机械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更加高端的网络平台和系统,针对农业机械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精准有效的把握和监测,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机器化操作,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利用数字化下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使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2.2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制、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业机械管理,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示范区,优化农业机械推广效果,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使经营者和农业生产者实现互利共赢。想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我们应该以产业化发展目标为导向,整合多种农业机械服务形式,不断规范服务模式,体现创新服务理念,在售后、维护保养等环节体现主动服务意识,同时也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化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机制,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使服务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先进,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的组织水平。

2.3制订强制报废与回收规定

要好农业机械在种类、生产厂家、材料属性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评定,再针对不同农业机械或辅助设备给出最高限度的使用寿命,来帮助农民们能够详细掌握不同农业机械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时间限额,避免已经报废过的农业机械再次流转到市场的买卖之中,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在多个作业环境中应用。此外,针对符合报废年限和报废情况的农业机械,可以先根据不同企业的资质,进行回收批准,以此实现规范化回收,并为农业机械报废户主给予回收补偿。这样一来,农业机械在生产方面的事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还能够通过强制报废与回收规定,保障本区域在农业机械方面的综合技术状况,实现本区域农业机械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有效管理。

2.4创新管理服务形式

农业机械管理人員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要把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主动帮助农业机械人员解决在农业机械使用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以服务做管理”,为农业机械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多为农业机械人员进行权益维护,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得到广大农民对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与支持。提高管理人员相关的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机械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为农民所想,从小的事情做起,为农业机械人员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营造出“安全农业机械,快乐作业”的和谐管理氛围。

2.5精细化农业机械信息管理

随着农业机械的种类不断增加,相关人员应精细化农业机械信息管理,让农业生产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运作。例如,在进行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定位系统对相关农业机械进行精准操作控制,不仅能够有效解放人工劳动力,并且能对农业机械的维修和运用起到很好的技术支持。

2.6农业机械管理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

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要切实有效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充分应用各类科学技术,提升技术含量,确保相关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能够有效融合,配合应用,以此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应用效果,用全新的工艺和技术取代落后的机械设备,切实有效的走出科技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也要确保农业机械管理和农业生产互相配合有效,协调打造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类先进技术和设备,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定位,针对自身的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做好整体农业产品的布局,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同时针对各类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陈出新,利用更新的机械设备等等,并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户接受和认可现代化、机械化设备,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学习,使更多农业从业者能够掌握相对应的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实现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

2.7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之,以先进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建设,才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当前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建设面临机械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并且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机械管理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庆.农业机械管理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河北农机,2020(5):22.

[2]林秀江,张景奇.农业机械管理创新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136.

[2]王云松.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机,2020,51(14):29.

[3]黄艳.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20(14):115.

[5]李建平.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并发挥农机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22):72.

上一篇:理论建设思考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信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