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

2023-11-15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认为在高职临床思维实训教学中应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是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的发展需求,从建立教学团队、创建教学模式和开发临床思维案例三个方面论述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为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3D虚拟 人机交互 教学模式 高职医学生 临床思维

近年来,3D虚拟现实技术备受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结合3D虚拟现实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能解决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难题。

一、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飞速发展,国内外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的病例讨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病例讨论安排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病例讨论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无法给医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病例讨论开始尝试用模拟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的方式授课,通过让医学生情景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增加真实感受,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种方法有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没有阳性体征,且训练SP的成本昂贵;国内也没有SP行业,医学生情景模拟和复习占用时间较长,要求学生有较强表演能力等;很难在普通课堂内进行足够次数的训练,不能呈现疾病的发展状况,医学生无法得到真实临床资料。种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广泛应用于各课程中。

(二)虚拟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国内外均开发出了以真实病例为基础的临床思维训练软件,技术均比较成熟,拥有庞大的病例库,可基本涵盖所有临床科室,并具有训练与考核的双重功能。临床思维训练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医学生向临床过渡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虚拟的临床诊疗环境之中积累病例经验和提高诊疗能力,对医学教育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的CBL,PBL,MOOC等教学法。但是,由于该类软件智能化水平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际情况,简单程序化的训练,导致医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感觉乏味,难以提升人文关怀能力、诊查能力、检查检验和会诊等能力。

(三)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教育越来越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模拟的新的改革,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结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通信、虚拟现实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对实验环境及实验对象进行仿真构造,构建虚拟的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提高学生注意力、突破时空限制、逼真环境展示、风险可控、特殊场景学习、节约成本等优点。虚拟现实包括三类:文本虚拟现实、3D虚拟现实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其中,文本虚拟现实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仿真性差,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沉浸式虚拟现实模仿现实比较逼真,但需要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大,一般只应用于一些特殊需要。3D虚拟现实已经比较容易实现,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核算也基本达到可以进入普通应用领域。

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一)临床思维能力在医学生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分析、推理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医学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尤为重要的是临床思维的培养,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工作。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来各医院对临床高职医学生实习反馈情况来看,很多医学生存在临床思维能力欠缺、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脱节、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系统准确化体格检查的基本功欠扎实,过分依赖各种辅助检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过程中机械执行教师指令,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整体地考虑病情,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连贯,不能综合、灵活和合理运用知识于临床;不能有效地与病人沟通,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心理压力大;临床适应期较长,岗位胜任力不强等现象,不能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这些问題主要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师理念等因素有关。一直以来,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为三年制,课程设置两年在校进行医学理论基础学习,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按章节进行内容独立的理论输出,章节之间没有贯通融合,使医学生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对教师所讲的疾病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而临床思维的过程却是从症状体征的分析再到疾病的逆向思维,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又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重视医学基础理论传授和技能教授,没有单独的临床思维课程,没有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了虚实结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CBL,PBL,MOOC等教学法,线上虚拟临床思维训练,已普遍应用到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中。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比于上述教学法,交互技术更凸显其技术优势,人机交互技术能让医学生在交互体验中感知信息,使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三维立体化展示,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三、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有目标的临床定岗实践和临床调研,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教学基地,培养能胜任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训练医教协同教学团队,组成一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根据高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岗位,分析岗位任职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继而与教学相对接,将其转换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2.开发临床思维案例

依据高职医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内容间的关系,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中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选定典型案例。按照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高职医学生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制订教学目标,最终形成人机交互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训练教案编写。组织各课程授课教师与临床专家,选择符合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的Body Interact 3D虚拟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案例资源。选择的典型案例能综合临床基本技术及学科专业课程的案例诊疗方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份案例均涉及疾病诊断、诊疗方案、疾病的观察与常用护理技术使用、疾病在诊疗期间症状的处理步骤及问诊、体格检查等方面的问题,请教临床专家和临床教育专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同时兼顾医学生的实际能力,力求选择的案例设计规范、难度适当和贴近高职医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临床工作,从而保证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创建教学模式

从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理论授课和病例讨论。在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以“课前,根据病例讨论课案例所涉及的系统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术技能内容进行预习;课中,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根据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过程性反馈综合评价;课后,反复练习”的框架,组织教学活动,期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临床思维教学系统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之中,以高职医学生自评和思维训练考核为主,小组评价为辅,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个人能力评价与团队合作评价相结合,构建课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考核评分,结合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考核结果评分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得出医学生最终成绩。全面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

大二第一学期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理论授课。使用线上思维训练、线下病例讨论、Body Interact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开课前,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得出医学生受训前的临床思维成绩。30人为一大组,15人为一小组,小组模式教学,提前告知小组工作具体的医疗场景和需要预习的相关内容,小组集体预习,选取课题组确定的教学案例,小组随机选4人操作系统。上课模拟开始小组4名学生操作,其余小组成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共同配合参与,教师可视情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设定诊疗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

(三)评价

教师根据小组操作结束后评估报告回顾点评、小组自评和互评,医学生再次操作。考核评价使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教师评价、自评和小组互评,综合得出学生最终成绩。

四、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思考

(一)意义

1.节约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疾病知识

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紧跟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医学生把单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校学习系统疾病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点通过讨论和判断逐渐串联起来,达到整体划一,从而临床思维得到提升,提前从大二第一学期介入临床思维学习,医学生更有职业认同感,学习目标更清晰。

2.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触屏式体验,3D虚拟呈现现实医疗环境,把医学生带入临床真实情景。通过虚拟现实病人症状,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组织临床思维、促进临床病例讨论效果、促进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发展,增加互动性,促进决策性过程。

3.有利于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做到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无缝对接

适合高职临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案以及详细的评价指标。运用3D虚拟情景人机交互式系统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弥补了医学生不能到医院反复询问病人病史的弊端,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思考

1.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涉及很多学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缺乏真实的临床经历,对于复杂的病例情况还不能很好判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2.临床思维评判缺乏统一标准

临床思维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考核,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诊、交流、医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评价教学效果应当体现在综合能力上,但是目前对临床思维评价缺乏一套标准化的标准,主要靠任课教师主观评判,容易受到系统反馈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就是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最新一代3D情景模拟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实验,借鉴有关医疗机构使用经验,建构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机交互教学模式。运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证实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媛媛,陈慧华,李梅,等.模拟教学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

[2]谢似平,常实,梁莉,等.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醫学教育,2015(10).

[3]何雨晨,谢似平,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3).

[4]宋俊岩.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5]钱义明,郭健,钱风华,等.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5(1).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18);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卢振芝(1984— ),女,广西桂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内科护理;莫启章(1972— ),男,通讯作者,广西象州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外科临床;罗 凌(1980— ),女,广西全州人,医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急救及健康促进;周元明(1963— ),男,浙江诸暨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苏东红(1972— ),女,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脑电生理与脑血管超声多普勒检诊。

(责编 黄桂婵)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3.03

摘 要 目的:探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现阶段的运行模式,讨论其建设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分析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在审查效率、审查标准和质量、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的了解和利益冲突层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两者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建议。结果与结论:通常情况下,机构伦理委员会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能够及时充分了解,但存在审查效率低、审查标准不一致、审查质量稍差和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问题;区域伦理委员会则具有审查效率高、审查标准一致、审查质量相对较高以及可有效避免利益沖突的优势,但却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难以做到及时充分了解。目前两种伦理审查模式尚不可相互取代,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建议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监督本机构临床试验的正常开展;而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特殊临床试验开展伦理审查,并重在培训和指导本区域内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区域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优势与不足;建设与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 model of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clinical trial, and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and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were analyzed through reviewing efficiency, review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investig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m. RESULTS & CONCLUSIONS: Usually,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c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inconsistent review standard, low review quality and hard to avoi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contrast,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review had high efficiency, consistent review standard, high review quality and can avoid conflicts of interest effectively, but it was hard to fully grasp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ctually, the two kinds of ethical review mode still can not replace each other, but should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perfected so as to supervis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rials. However,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thical review of special clinical trials,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ommittees in the region.

KEYWORDS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Ethical review;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自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检查工作的公告》至今[1],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核查工作的开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乃至新药研发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临床试验作为验证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科学严谨、真实规范。对临床试验负有重要监管责任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应该如何建设与发展才能既更加适应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的支持,又能切实保护受试者的安全与权益呢?自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赋予伦理委员会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进行伦理评估审查、监督和指导的重要职能至今,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一直以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模式常态运行[3-4]。近年来,部分地区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区域伦理委员会[4]。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5]中提到“完善伦理委员会机制,提高伦理审查效率。各地区可根据需要设立区域性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是在机构内部设立的独立的伦理监督和指导的机构,主要对机构内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新诊疗技术、医疗实践活动进行伦理评估、监督和指导,提供相应的伦理咨询服务,并组织相应的研讨和培训活动来提高医务科研人员的伦理认识水平。区域伦理委员会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独立的伦理监督和指导的机构,区域伦理委员会并不是去取代机构伦理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多中心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和制订统一的伦理评审标准,同时带动地区伦理发展。那么,区域伦理是否将要替代机构伦理成为未来伦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家有关机构伦理委员会和区域伦理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要求,分析总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优势与不足

1.1 审查效率

一般情况下,拟在同一区域内多家中心同时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往往需要逐一通过该区域内参加临床研究的中心(以下简称参研中心)的各个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独立审查。一些参研中心伦理委员会认可试验方案的科学性,着重审查其在本单位实施的可行性及伦理合理性。但组长单位的审查意见并不一定能被所有中心接受,具体审查方式、标准和内容仍然是由各个机构伦理委员会在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自行决定的。因此,临床试验伦理审评重复现象严重,审查时间较长[6]。一个临床试验项目通过同一区域内各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导致临床试验项目的启动滞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时间。

区域伦理委员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查效率,尤其是对于不设置组长单位的国际多中心试验。由于不需要通过区域内所有参研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申办方和研究者仅向区域伦理委员会递交申请和报告、沟通审查结果,工作量大幅减少,审查速度加快,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时间。

1.2 审查标准和质量

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内不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水平参差不齐,审查标准各一,部分审查结果质量有待提高[7]。例如,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项目的初始审查是针对其方案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分别进行的,设置有方案审查工作表和知情同意书审查工作表。在每个审查工作表中要将审查要素逐一列出,委员在审查时参照要素逐条进行审查,审查全面且严格。然而,并非所有伦理委员会的执行标准都一样,其可能从所属单位的利益角度并制订标准,不一定能作出客观的评审。此外,各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差异,参加伦理继續教育培训的情况也不一样,导致各机构对于同一个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意见存在差异。同一项目可能在一家中心被批准,而在另一家中心则被要求需要进行修正甚至不同意开展。这点在知情同意书的审查上尤为明显。以我机构为例,为了更好地保护受试者,我中心对知情同意审查较为严格,对于知情告知内容要求全面且详细。因此,大部分项目的知情同意告知内容不能达到本中心标准而需要补充和完善。而这些知情同意书往往又通过了其他中心的审查。还例如,在同一地区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受试者的受益(包括交通补助)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各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为本中心受试者争取的受益存在差异。此外,关于弱势群体方面,目前不同机构伦理委员会对弱势群体的定义、范围和保护方式等审查标准不统一,导致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程度不一致,在临床试验中有可能使其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或失去应有的利益。而部分机构伦理委员会可能为了避免伦理问题和规避高风险而拒绝接纳弱势群体参与临床试验,这样将无法准确获得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疾病的临床数据。例如,因缺乏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导致儿科大量使用成人药物,经常发生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再如,孕妇通常被排除在药品、疫苗和医疗设备的临床试验之外,而当孕妇不得不使用这些药品、疫苗或设备时,医务人员却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知之甚少[8]。

同一区域内拟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若是通过区域伦理委员会审评则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一标准。一方面,区域伦理委员会按照统一标准对不同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审查,保证每个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标准是一致的。特别对于弱势群体,区域伦理委员会可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及评估受试者风险受益的基础上,鼓励支持这类临床试验的开展并且执行统一的审查标准;另一方面,一个临床试验项目经区域伦理审查后在该区域内各中心均按照同一方案以及知情同意书执行,保证其在区域内各中心的执行标准一致。第二,提高审查质量。一方面,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委员来自各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具有丰富的伦理审查经验。委员专业涵盖医学、药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能够在方案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上给予更科学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承担该区域内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所以区域伦理委员会重视对委员和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人员除了积极参加各种伦理培训和交流之外,还应协助委员参加各类重要的伦理培训班、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同时,还会做好内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伦理相关法规、指导原则以及制度等。委员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学习可以更好地保证伦理审查的质量,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1.3 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的了解程度

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熟悉本机构临床试验的实施环境和流程,了解负责或参与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资格、经验与技术水平,以及他们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和开展临床试验,了解科室人员配备及设备条件等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并且能较及时充分地掌握试验的进展情况,利于跟踪审查[6]。

而区域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委员来自不同临床试验机构和单位,无论是初始审查还是跟踪审查,由于委员对临床试验项目实施单位的临床研究流程、研究者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实际情况不了解,仅凭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并且无法及时查阅相关医疗文件和档案,容易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监管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和隐患。

1.4 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项目是由本机构医护人员负责或者参与的临床试验项目,难以避免存在利益冲突。若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或机构的领导承担或者参与了某一项临床研究,虽然有回避程序,但也很难保证伦理委员会其他委员不会受到影响[9]。

区域伦理委员会能较好地避免利益冲突的问题。所有委员来自不同医疗机构,还包括律师、院外代表等。即便是部分委员可能因审查的是其隶属机构的项目而难以保证绝对公正,仍然还有绝大部分委员能够较好避免这一问题。

2 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述,机构伦理委员会和区域伦理委员会各有优势与不足,那么两者能相互替代吗?有学者认为[7],随着在我国开展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为保护我国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需要与国际规范接轨。所以,建立区域伦理委员会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笔者认为,目前两种伦理审查模式尚不可相互取代,而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我国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应该是以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主,以区域伦理委员会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监督本机构临床试验的正常开展。而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特殊临床试验开展伦理审查,并重在培训和指导本区域内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2.1 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2.1.1 制度建设 伦理委员会的日常运行必定依托于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而伦理委员会制度和SOP是否科学、完善则直接关系到受试者安全和权益[10]。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赫尔辛基宣言》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制度和SOP进行补充修订。当存在以下情况时,伦理委员会需要对制度和SOP进行完善:①新的法律法规、指导原则、指南等颁布;②现行的SOP已经不适用,不能指导伦理工作的开展;③两条SOP之间存在冲突;④每3年1次或应委员或秘书的要求对SOP进行修订。笔者认为,机构伦理委员会必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思考现行制度和SOP是否适应现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改进完善。只有不断地改进完善制度和SOP才能有力推进伦理委员会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终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为研究提供保障。

2.1.2 人员培训 伦理委员会委员的知识储备及审查水平是保证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质量的关键。应对委员进行定期、持续、系统化的培训[11]。将对委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作为伦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开展项目。培训内容应涉及《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赫尔辛基宣言》等,以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的临床试验相关公告,本伦理委员会的制度和SOP、临床研究方案中伦理审查技术(如风险与受益、受试者招募、知情同意等) 等。培训方式应包括院外、院内培训以及对外交流等。委员应至少每3年参加1 次院外培训,并将院外培训精神传达至委员会,以共同探讨学习[12];每年应有多次院内培训。每次制度、SOP更新后应有相应培训,以确保委员及时熟悉、掌握新的内容。

伦理委员会秘书承担着文件的形式审查、会议的组织记录、办公室管理、制度起草修订等大量的管理与文书工作,同时又是研究者、申办者、受试者、伦理委员会委员及机构办等多方的联络枢纽[13]。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参加相关培训与继续教育的特殊意义,也是发挥伦理委员会主动监管作用的重要途径。秘书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应关注国内外临床试验最新动态,并向伦理委员会传达最新政策、最新法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为伦理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奠定基础。

2.1.3 参加国际伦理认证 近年来,很多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了提高伦理管理和审查能力参加了一些国际伦理认证,诸如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论坛(FERCAP)和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HHRPP)。由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所发起的、旨在加强全球伦理审查的战略性行动的FERCAP组织实施的伦理委员会审查能力发展行动战略(SIDCER),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伦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等[14]。该认证主要从伦理委员会的结构和组成、是否遵守相关政策、审查过程的完备性、审查后程序以及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共五大方面对伦理委员会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15]。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近百家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SIDCER认证。而要求更严格的AHHRPP是由美国医学院协会、美国大学联合会、国际实验生物学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联盟等一系列联盟团体共同创建的,AHHRPP只认可高品质的人类研究保护计划,以促进良好的伦理研究,为临床研究的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16]。截至2017年底,我国只有 8 家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AHHRPP认证。

参加SIDCER、AHHRPP等国际认证,目的在于“以查促建”,通过全面细致的认证检查以及每3年1次的复核检查,让伦理委员会和国际接轨,在科学、规范的模式下开展常态化的管理和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受试者的保护和促进伦理审查能力的提高。

2.2 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除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参加国际认证之外,区域伦理更应着重在以下方面行使职能,发挥作用。

2.2.1 项目审查 区域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并非在于取代机构伦理委员会,两者应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承担不同的分工,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区域伦理和机构伦理可以以分工与协作的模式联合开展工作。区域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高风险、疑难、涉及弱势群体、国际多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特殊临床试验,而机构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常规项目。区域伦理委员会负责特殊临床试验项目的初始审查和修正案审查,而机构伦理委员会负责后续的跟踪审查(方案违背、研究进展、严重不良事件和结题审查等)。这种工作模式既能发挥区域伦理委员会审查效率高和审查能力强的优势,确保审查质量,掌握区域内特殊临床试验项目的情况以便于监管、指导和研究;同时也能保证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常规运行不受影响,让机构伦理发挥其优势,重点监管机构内项目的跟踪审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从而确保方案科学可行以及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2.2.2 带动地区伦理发展 区域伦理委员会除了负责审查特殊临床试验项目外,对于提升本地区各医疗机构的伦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伦理能够整合地区内的优质资源,包括医药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这些来自于不同单位的委员通过在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培训学习和经验累积,既能提高自身伦理素养和审查能力,确保伦理审查质量,又能带动其所属单位的伦理发展。同时,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本地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交流,帮助机构伦理委员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伦理委员会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一来可以带动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二来也能为区域伦理委员会贮备候选委员。

3 讨论

在我国“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驱动下,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欣欣向荣。无论是我国新药临床试验还是在我国开展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也都越来越多。为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需要与国际规范接轨。当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范围内的伦理教育培训项目已经开展,如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WIRB),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科研伦理教育与课程开发项目等。在区域伦理委员会工作方面,国外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伦理委员会可推荐委员和工作人员去参加培训和交流,在方案审查、受试者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从《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以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主的现实下,我国已开始逐渐提倡鼓励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全盘照搬,我国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伦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是今后伦理审查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尽管已有少数区域伦理委员会成立,如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区域中心伦理、江苏省区域中心伦理、四川中医药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但实际上区域伦理的工作难以推进,其职能也未充分发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伦理委员会多依托医院成立,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很难开展区域伦理审查工作。而区域伦理委员会更多执行机构伦理审查,伦理审查结果不被认可,没有强制力。可见,区域伦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而建立完善相应的法规,承认并推行区域伦理,各家中心伦理互认,还应予以相应的经费、场地和人员支持。应鼓励各临床研究机构将高风险、疑难、涉及弱势群体、国际多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特殊临床试验递交区域伦理委员会审查,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各机构伦理审查能力差异、执行标准差异和压力。同时,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建立自我职能和审查范围,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整清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并接受区域内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保证伦理委员会审查工作符合要求。只有做到这些,区域伦理审查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保护受试者安全与权益的优势[17]。

参考文献

[ 1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EB/OL].[2015-07-22].http://www.sfda.gov.cn/WS01/CL0087/124800.html.

[ 2 ] 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 2003-08-06.

[ 3 ] 李红英,陈旻,李振良.机构伦理委员会能力建设与监管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6,37(11A):22-25.

[ 4 ] 胡庆澧,沈铭贤.努力提高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质量[J].医学与哲学,2011,32(5):2-5.

[ 5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关于征求《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S]. 2017-05-11.

[ 6 ] 王艳桥,何燕,罗晓琼,等.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体系中伦理委员会设置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16-918.

[ 7 ] 梁伟雄.药物临床试验中不同伦理审查模式的比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30-332.

[ 8 ] 江一峰,耿文倩,祝延红,等.临床试验中的弱势群体及其伦理保护[J].医学与哲学,2017,38(6A):25-27.

[ 9 ] 闫永波,李野.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相关国际法规的对比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7):1612-1614.

[10] 周吉银,邓璠,刘丹,等.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4):365-368.

[11] 关健,罗林枝,徐苓.加强伦理委员会职能促进医院临床研究健康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105-107.

[12] 陈少莹,楼忠泽,尹凤英,等.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监管及改进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7,34(8):56-58.

[13] 张玮静,陆琴,吴炅.论伦理委员会秘书在临床研究跟踪审查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27- 329.

[14] 王冬,江学维,王瑾.我国伦理委员会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4):381-382.

[15] FERCAP. SIDCER recognition programme[EB /OL].(2014- 01-05)[2017-08-18].http://www.fercap-sidcer.org/recog.php.

[16] AHHRPP. Founding members[EB/OL].(2015-12-31)[2017-08-18].http://www.aahrpp.org/learn/about-aahrpp/founding-members.

[17] 沈玉红,张正付,李正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8):654-656.

(收稿日期:2017-11-31 修回日期:2018-04-18)

(编辑:刘明伟)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的教学医院,并拥有一所近3000学生的卫生学校,承担学院及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大中专、本科护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每年我科带教实习护士上千名,本人带教几十人,通过对几年来不同层次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出分析,采取有效的对策,增强了实习生对病人的服务意识,对护理工作意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改观,病人的满意率及临床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现将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2014年带教学生80人,其中中专60人,大专14人,本科6 人;男生2人,女生78人

2.带教中常见的问题

2.1实习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及心理应对能力差 现在有一部分的实习生文化基础起点偏低,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家庭、信仰的患者时,不知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许多护生在家里是父母宠爱的独生子,一旦进入社会,接触陌生环境时,就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表现的不知所措而且不善于与患者交流,因此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帮助患者.

2.2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差 在实习中,实习生对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带教老师讲解少,护生不能积极提问。新的护理设备的广泛应用,高档仪器的引进和正在开展的许多专科新技术、新项目,都使实习生望而生畏[1]。

2.3护理技术操作不过关 一是实习生对临床实际操作不够积极,某些操作做了就觉得自己会了,而不是去多多练习,不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患者对实习生缺乏信任,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3.对策

3.1 根据实习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开展带教工作

3.1.1实习初期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主动详细介绍医院及科室概况,消除其恐惧紧张感,并主要讲解护理工作的法律意识,让其有严格的查对意识,严格规范技术操作,逐步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自信心。3.1.2实习中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带教老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实习生有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知识[2],同时注意培养实习生谦虚谨慎、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3.1.3实习后期带教老师要注意培养实习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慎独的精神,让其领会护士的职责,并帮助实习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

3.2 培养实习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让实习生掌握交流的基本程序,每次交流所需要的时间、交流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使实习生体会到交流是一种目的。要求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交给实习生与病人交流的方法,如怎样与病人打招呼、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引导实习生微笑服务,逐渐提高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实现沟通的目的,提高沟通的效果,从而获得病人的信任。

3.3加强实习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训

将法律意识的培养纳入岗前培训内容中,用实例让实习生明白临床常见的潜在的法律问题,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把各种制度和职责当做义务去履行。实习生要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时,只有在专业老师和护士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擅自行事,侵犯了病人的利益,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4采用分层次带教方法带教护理实习生

3.4.1对于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他们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带教老师要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他们每科举办1个专题讲座或组织1次护理查房,自己查找资料组织材料,以促进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加强对他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打造成复合型护理人才。

3.4.2对于全日制中专生,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带教老师要着重培养其工作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多提供一些操作机会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对他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应用型护理人才。在操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使实习生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3.5带教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3.5.1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有丰富的医学和护理学理论知识。我们医院每年进行带教老师竞聘上岗,并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护理部及科室对带教进行双向反馈及测评,这些都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3.5.2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耐心讲解,正规示范 带教老师应先熟悉学生的实习手则,拟定带教计划。在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前,要认真、耐心地讲解。同时可以结合临床帮助学生复习一些理论知识。另外我们带教老师在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规操作,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尽可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在工作中,凡遇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应查资料或向其他老师请教,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多让学生操作,严格检查质量,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每批实习生适时进行带教,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循环渐进渐的方式进行。

3.6注重护理实习生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培养护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沟通能力,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3]。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做主人,充分表现自己。有的带教老师认为学生笨手笨脚,担心学生出差错,很多事情不放手,当然这样不会出差错,也少了不少麻烦,但是学生结束后,却什么也不会做。可见,既要让学生看,又要让学生干。另外,一定要严格注意个别学生工作马虎、草率、应付了事的性格。如果发现要及时纠正,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3.7每周进行科室护理操作技术带教 科室安排带教老师每周进行一次护理实习生集体带教。主要包括基础操作、业务学习,并且每位实习生都要认真仔细听,带教老师示范完随机选择几名同学进行示范,过后大家共同给以点评。

总之,通过对我院几年来不同层次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出分析,采取有效的对策,增强了实习生对病人的服务意识,对护理工作意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改观。同时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和带教水平也明显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及临床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孙芩,谭腾芳,陆玲.浅析临床护理实习生的带教与管理[J].医学信息,2010,23(3):287.

[2] 赵红玲,康晓玲,熊鹏. 神经外科护生帶教思考与体会[J]. 医学信息,2010,23(11) :287.

[3] 陈彩霞,于飞飞,丁金丽. 神经外科实习护生带教方法与体会[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23(4) :244. 2.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近些年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服务质量。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个性化以及容量大的特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并探究提升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信息化;策略分析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涉及面相对廣泛、整体性强的学科,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因此,高职学生要充分掌握内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也是十分必要的。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可以直接决定高职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行医质量。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可知,目前的内科学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内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结构不清晰;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进度不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现代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对内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在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同时发展人性化教育,为社会发展和临床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信息的容量大

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吸取外部营养,积极地扩大教学的信息容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动画以及声音等多维的图形和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意识,帮助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主要的参与主体。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则是突出教师的导向教学主体地位,留给学生用来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很少。但是信息化教学则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能力保障。

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超文本等电子教材形式将大量的学习资源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尤其符合于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的理念,使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三)突出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地建立智能化的导视系统,该系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合理地分配患者信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作业,同时创新教学方式,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系统实践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夯实内科学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突出教学的协作性

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专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的用户资源调整融合到一个相同的平台中,系统不仅能为学生在开展协作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提供技术上的支撑,还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的机会。信息技术可以结合网络教学进行科学分组,而学生可以在系统中独立竞争某种角色,或者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相互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来巩固临床医学中内科学的知识点,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医学相关的知识技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化教学是结合多媒体、网络平台以及计算机的教学方式,而智能技术的使用则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教学技术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教学技术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环境而开展教学的活动。虚拟教学技术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充分融合,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人工虚拟教学条件,同时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多门学科,将计算机所处理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转变成人类所能接受的作为信息辅助教学模式。虚拟教学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定时、定点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1.创新虚拟的内科学教学课件

传统的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课堂的开展都是借助黑板加粉笔,当教师讲解到一些代偿机制、临床症状的阶段时,学生却很难想象出实际的临床现象。如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蝶性红斑”以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症状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对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疾病变化过程以及形态各异的疾病表现都无法用言语直观地给学生表述。只有结合虚拟教学的教学优势才能够在课堂中将声音、文字以及数据科学地转化为超链接,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界面,给学生直观地展现静态、动态以及逼真的三维物体模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内科学中的“慢性肺源心脏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特性就可以采用虚拟教学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观察真实生动的视频资料,唤醒多种感觉器官,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提高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虚拟教学课件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临床画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当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和升华。

2.创建虚拟远程内科学教学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虚拟远程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虚拟课件的内容长期、及时地存储在代理服务器当中。同时还可以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内科学专业学习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而将虚拟的课程课件与虚拟的实验室共同组合成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室,从而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验环境。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结合自身的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虚拟实验的教学任务。

(二)慕课教学模式在內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慕课是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内科学教学过程可以利用慕课的教学优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的教学效果。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免费注册而使用在线教学模式,慕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2014年,由网易与高教社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即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以向大众提供一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可以为大众提供许多名师名校的高质量、高水平课程。

慕课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章节授课模式,而是依据知识点作为授课内容,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一个短小的微视频,同时PPT、在线试题以及知识点测验等考查程序也可以为大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除此之外,慕课的授课时间也相对灵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慕课以其低成本、高共享的教学特色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进度

根据对传统的内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调查可知,教师开展的教学内容多是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高职学生医学思维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思考及操作能力。而医学慕课的出现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讲课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将课程知识内容合理地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单元,而这些单元又可以划分为更细致的知识节点。每个视频短小精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时间来安排网上学习的时间。

除此之外,慕课也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知识的讲解,而是可以在线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还可以利用慕课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构建清晰、明确的知识系统。这样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医学慕课可以真正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以致用。

2.利于改革学科的考核方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方式都是试卷考查的形式,而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因为应付考试而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与发展。而针对慕课教学的模式,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相应的讨论和考核机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给自己进行评价。同时,慕课教学也利于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教学的活动,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沟通活动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慕课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对学生过程学习的考核,试卷考查不能够作为考核评价的最终方式,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注重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并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者让学生写专题小论文的考核形式,突出创新学科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目标。

总之,当前的高职临床医学内科学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摸索阶段,但是其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的教学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知识资源严重缺乏的教育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使学生在加深对临床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过程中不断提高内科学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新蕾.网络信息化教学在医学教学重点应用及发展前景[J].无线互联科技,2016(16):87-88.

[2]孙英,王家增.专科层次内科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59-160.

[3]姜泓.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学,2015(10):1701-1703.

◎编辑 马燕萍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给药方式并不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差异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加重病情。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笔者对我院76例于儿科就诊的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儿76例,排除严重脏器疾病患儿、重度呼吸道疾病患儿、肾功能缺陷患儿及对阿奇霉素过敏患儿[2],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0±2.1)岁;病程4~30d,平均(11±4)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1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7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5.9±2.4)岁;病程3~30d,平均(10±5)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9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0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需根据患儿症状对症给予退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0.5g)治疗,具体方法为将10mg~0.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5%葡萄糖中,每天滴注1次,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每次10mg/kg(≤0.5g)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后,观察组2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6例(42.1%),过敏性休克患儿2例(5.3%),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3例(7.9%),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对照组2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7例(44.7%),过敏性休克患儿3例(7.9%),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2例(5.3%),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经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发展。在儿科临床医学上,应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病原体发展,但由于长期的运用,病原体对此产生了较好的耐药性,致使红霉素临床应用效果逐渐下降,并加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上,为避免患儿对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多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着儿科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给予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1、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各种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含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等苛养菌。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时,由于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明显,尤其对支原体感染疗效更是显著,可用于治疗儿童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2)其他疾病:除了能够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外,阿奇霉素对于皮肤感染或五官感染均有一定疗效。

2、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1)胃肠道不适:在儿科临床上应用阿奇霉素后,胃肠道不适为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当此不良反应发生时,因患儿年龄较小,尚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就会哭闹不止、面色憋红、拒绝饮食。当患儿出现以上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服用阿奇霉素,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再给予缓慢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若症状并无缓解,甚至加剧,需立即停药,并依据患儿病情,对症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口唇青紫、脸色苍白、抽搐、出汗,甚至昏迷为主,其因患儿对阿奇霉素过敏而起,虽不常见但也是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儿出现此不良反应时,应即刻停药,并依据患儿当时症状及生命体征,组织实施抢救,即扩充血容量、进行抗过敏处理,以缓解患儿过敏性休克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症状加剧。

(3)其他不适: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后,一些患儿还会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受损等五官受损情况。其中,眼球结膜充血以眼部不适、视物不清为主要症状;听力受损以头疼、耳鸣、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一旦患儿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患儿当前症状及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短暂的四肢不适,此不良反应主要以神志不清、双拳紧握、口吐白沫、双眼斜视、四肢僵硬等为临床症状。此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抢救,如按压人中穴等,以此缓解上述症状。另外,某些患儿还会出现四肢疼痛等症状,此时,也应立即停药,并于次日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来缓解患儿四肢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由于患儿年龄小、药物耐受力差,且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避免严重伤害患儿机体,儿科临床在应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时间,并针对患儿体质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加重不良反应症状,保证患儿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宋佃军.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2):201-202.

[2]刘慧琪.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1):52-54.

[3]姚思英.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6):150.

[4]牟广泽,侯春宇,李添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47-48.

[5]王石云,戴梅芬,何买定.在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监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2):73+76.

[6]袁彩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55-18756.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婴儿腹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和小儿感染性腹泻。两者的发病原因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却大相径庭。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因素,如喂养时间不定、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类因素还与新生儿的体质状况、气候变化等有关系。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80%以上的新生儿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

关键词:婴儿 消化不良 治疗 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9d。2011年7月17日因 8d 未解大便伴吐奶来医院急诊科就诊。该患儿于2011年6月8日足月顺产,出生体重 4.9kg,无窒息。生后 4d 出现皮肤黄染,第 9d消退,母乳伴奶粉喂养,吃奶好,偶有吐奶、溢奶,大便每天 5~ 8次,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生后第 14d添加米粉,次日未解大便。初为 1~ 3 日 1次,渐加重至 2~ 7日1次。曾用过消化类药如小儿喜食冲剂、多酶片及四磨汤,并停用米粉等,未见好转,一直依赖开塞露排便。近 8d 未解大便,且吐奶加重。

查体:体重 6.3kg,精神尚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 - ),腹稍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其他( - )。T 3、T4、TSH 检查正常;钡灌肠未见异常。

1.1 临床诊断。婴儿消化不良。

1.2 治疗。吗丁啉1-3mg/kg.d,胃蛋白酶合剂2-2.5ml/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多酶片 3 片,分 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乳酶生0.1-0.3g/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药 3d后大便渐恢复正常,吃奶增多,吐奶减少。2011年8月17日称体重增至 7.3kg。

1.3 护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腹泻新生儿护理对于新生儿腹泻的治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腹泻采取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

首先,对于饮食原因造成的腹泻,我们应该及时调整饮食品种和喂养次数,同时加以适当的控制饮食。从而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同时减轻消化道的负担。还要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孩子,在腹泻期间母亲应该清淡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孩子应该吃脱脂奶粉,如果是用牛奶喂养则应该在牛奶滚沸冷却后出去上面那层脂肪,如果腹泻严重则应多次脱脂。

其次,及時补充液体,新生儿腹泻多伴有轻重不一的脱水现象,我们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盐液”,多次少量的给孩子补充液体。

最后就是常规性的护理,注意腹部保暖,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出现红臀。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2 讨论

婴儿腹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和小儿感染性腹泻。两者的发病原因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却大相径庭。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因素,如喂养时间不定、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类因素还与新生儿的体质状况、气候变化等有关系。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80%以上的新生儿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1]。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0%的腹泻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我国的学者确认为只有7%的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84%的腹泻患儿都使用抗生素治疗的[2]。其实,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细菌侵袭、导致腹泻病的发生远远多于由于细菌病毒直接感染引起的腹泻。

据临床数据统计,90%的腹泻患儿属于轻至中度以下的脱水,即使这样,也不应该推荐静脉输液,而是应该大力推广经济、简单、有效的ORS,做好口服补液疗法,只有10%的重度脱水患儿用静脉输液。

一定要慎用止泻药,世界卫生组织不提倡应用止泻药,及时应用止泻药也有明确规定:必须同时具备高效、可口服、可与口服补液盐合用,不被肠道吸收、无全身毒副作用,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肠道病原菌等,目前完全理想的止泻药尚有待于开发研究,但小儿腹泻一般不宜用止泻药[3]。止泻药一般都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增加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以上是我作为临床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与广大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孝礼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1(37):91-93

[2] 姜天安,叶瑞云,叶华英,等.婴儿慢性腹泻的肠道营养治疗 中华儿科杂志,2009,36(1):4

[3] 李晓华,张晶,小儿腹泻的饮食与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09,9(04):112-114

上一篇: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实践的小学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