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

2024-02-09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1.1 一级法人体制机制错位现象严重

当前, 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制有效性得不到发挥, 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几乎全部为一级法人体制下总分行 (司) 结构, 这样的组织结构看起来便于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级经营, 但实际上却存在金融机构层级繁杂、分布松散的不足, 使得各级分支机构独立行为的可能性降低, 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管控手段基本失效、管控力度严重不足、制约机制疲软乏力, 由于事前监督的不到位, 使得一级法人体制变为多级法人体制, 各级分支机构各自为政, 将自己作为经营主体, 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与此同时, 金融机构总部的考核指标单一, 仅看重简单利润与规模, 且法人授权管理被这种片面的指标考核所替代, 致使内部控制与监督力度被削弱, 进而使得分支机构忽视乃至无视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 在利益的驱使下, 分支机构难免会越权经营、违规经营, 导致经济案件的不断发生。

1.2 内控理念不够深入人心, 内控文化有待形成

由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只停留在了表面, 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参与者也没有将内控问题重视起来, 这也表明了金融机构的内控文化尚未形成。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 只是肤浅地将内部控制看成规章制度, 没有深刻理解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意义, 他们认为只要完成了建章立制, 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还有些金融机构, 将内控与本机构的发展对立起来, 没有把握好内控与风险、管理、发展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将制定落到实处, 在管理上缺乏规范。

1.3 内部控制执行乏力, 问责追责制度不全

在一些金融机构中, 内部控制的执行往往受到较多的人为干扰, 缺乏刚性, 难以落到实处。内部控制的执行受阻使得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和有效性被迫减弱。此外, 问责追责制度的缺乏, 也使得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逐渐暴露其“逐利”本质。另外, 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使得一些新兴业务的界定不够清楚。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所能获得的利润远远大于其所受到的处罚, 也就是违规成本较低, 使得金融机构对违规经营的纵容问题难以解决。

2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制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2.1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首先就要规范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等机构, 使各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要让股权与所有权二者分离, 激发董事会与风险控制等专门委员会的活力。要健全资本约束机制, 在法人治理机制良好运行的前提下推进风险偏好的形成机制逐步走向完善, 要让所有者掌握风险偏好的决定权, 使其依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对收益与风险进行匹配。在考核目标的设定上, 要细化、多元化考核标准, 制约经营者的发展冲动, 减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从而使金融业的高风险偏好问题得到调整。

2.2 加快建设内控队伍, 建立健全监督机构

金融机构应加快建设内部控制人才队伍, 系统整合监督资源, 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提高内部控制监督效率和实际效用。首先, 要广泛借鉴国外经验, 由最高权力机构直接领导内部控制监督机构, 使最高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实际经营中产生的一切问题, 使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得到保障。其次, 内部控制机制要全面监督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以及每项业务, 使他们能够及时向内部控制机构反馈有效信息。另外, 要令内部控制与行政管理进行交叉控制, 要加快建设内控队伍, 优化内部控制机构的人员构成, 要培养内控执行人员乃至全体金融机构员工的责任感, 提高内控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升其职业素养。

2.3 提高违规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 保障内控制度权威性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处罚违规行为时, 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排除人为干扰, 以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为出发点, 不仅要严格查处违反法律与各种规章制度的案件, 从重处罚违规经营案件, 还要对那些违反了内控制度却未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行为同样按照严格的内控制度进行处罚, 树立正面的行为示范, 杜绝部分员工投机取巧的心理,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2.4 健全岗位监督机制, 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掌控力度

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岗位分工。因此, 强化关键岗位的复核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单人单岗的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金融机构成本, 但需要更为可靠的岗位监督制度的制约, 避免出现由于一线操作人员职权过大而使得监管失控的现象。因此要明确授权, 使不同岗位之间互相监督与制约。此外, 通过仔细分析当前金融案件的关联与特点, 各级金融机构应当认识到对重要业务岗位进行监督、检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这些重要岗位包括密钥管理、账户开立、贷款三查、银企对账、印押分管、授信管理等岗位在内。最后, 金融机构要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发现不足, 填补漏洞, 清理隐患。由于分支机构人员长期定岗会带来内部控制体制失效的风险, 因此, 金融机构还要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强制休假稽核、定期轮岗交流等制度。

摘要:近几年来, 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多数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力度, 在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与执行等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构建体系, 但是, 需要认识到的是, 当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仍存在内部控制体制建设漏洞。

关键词: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邱政翔.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J].投资与创业, 2017 (9) .

[2] 徐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1) .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难逃厄运,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寻求机遇、减少损失,是每个企业所思考的问题。鉴于此,首先探讨了金融危机对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如何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影响;措施

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2009年的前景充满了更多不确定。在这种巨大的危机漩涡中,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行业也难以摆脱这次金融风暴的影响,面临巨大冲击,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如何把握金融危机的走势,突破重围,实现利润的增长,关键还是要从市场营销和内部管理二方面去积极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与内部管理,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发展的道路,平稳地度过这次危机,这是所有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

1 金融危机对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百年难遇,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对石油机械制造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危机下石油需求明显放缓,进而影响石油机械制造设备的需求。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占40%,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石油,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是石油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年代,但这次的经济大衰退引发了石油需求疲软。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1—8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同比增长15.8%,9月则下降为8.7%。10月份全国成品油消费量环比出现两个月下降,11月份,全国原油加工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2.3%,成品油库存居高不下,炼油企业继续降量运行,成品油日销售量比2008年供应高峰时下降34%。初步统计表明2009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增幅也是显著降低。面临这次的金融危机,更刺激各行业减少对石油的需求量,使石油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进而也造成了石油机械制造设备需求的下降。

(2)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导致石油勘探项目的推迟。

前几年石油市场呈现供需紧张态势,并且普遍预测今后的供求将持续趋紧,不少大石油公司投资了一些大项目,而这些项目多是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深海和非常规项目。金融危机引发了原油价格强烈震荡,特别收益金增加以及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到位等压力,而且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产量下降,成本增加,油田产量递减和生产成本上升是很难逆转的趋势,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逐渐回落,2008年前11个月,油气开采行业利润总额为456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7.2%,但比前8个月回落了17.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46家,比上年增长39.4%,亏损面为22.1%;亏损企业亏损额38.41亿元,比上年增加171.8%。另外,企业资金困难,发展后劲不足。以上种种原因造成这些大公司的流动性缺乏,使一些重大的石油勘探项目因为资金缺乏而被推迟。

(3)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的不足,不能抵挡住这次危机的摧残。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内部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的外协业务较多,内部市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缺乏有利于集团内部制造产品出口的管理协调机制。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力量分散,产品重复开发;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长,一些关键的高科技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等等自身瓶颈问题的存在,也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不能抵挡住这次危机摧残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危机的发生让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筹资举步维艰,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合理的筹资是企业正常运行必须的,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市持续低迷,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前景可能更加暗淡。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基本丧失融资功能,而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则是少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另外,金融危机也让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较大的损失,加之银根信贷紧缩,我国企业的筹资渠道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融资变得举步维艰。

2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内功,从自身去努力,首先要解决筹资问题,有了资金,企业才有生命力。企业要解决筹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当前,很多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还没有上市,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这些都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也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为此,我国企业应向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同时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获得更多的银行授信。

其次,为应对危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作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自身要加强各类费用管理,尤其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从源头抓起,从设计、生产和物流环节抓起,从战略和细节抓起,节支降耗,动态控制,增收提效,以较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抵抗和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同时,通过改进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减少投入、增加产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以这次经济大危机为动力,加速企业结构调整,从产品制造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开发型企业,建设以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为保障的高安全性、高回收率、高效率大型现代化企业。

最后,把握行业趋势,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地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下属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结成区域或战略联盟,开展资源共享,工优势互补,相互扶助,共渡难关。我国石油企业正在积极实施海外战略,因为我国石油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融资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资本并购机会相对大,成本也低。同时,国外中小规模的石油公司在赢利下降和融资困难加大双重挤压下,很多企业有抛售股权的压力和需求。因而,随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肯定会加大对石油机械设备的需求。作为石油机械企业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人员培训,千方百计在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上下功夫,把金融危机给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创新石油机械产品走出国门,竞争海外市场的新路子。加强与石油企业在国外的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2]谢祥俊,牟大志,石蓓.浅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4).

[3]冯世良.金融危机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石油和化工设备,2009,(1).

[4]仁达方,赵梅阳.金融危机,集团企业该如何应对[J].中国机电工业,2009,(2).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经过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国际金融 衍生工具 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在现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本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简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的发展逐渐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也给了金融衍生工具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人们对风险的规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

在最近几十年,金融贸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双面性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规范这一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规的交易所进行买卖,后者则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逐步发展,其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报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货的总价值高达258.68亿美元,这比2009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虽然2014年、2015年总价值稍有下降,并没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却也充分说明了期货市场的炙手可热。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过程中,外汇期货的增长率最高。利率在交易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八十年代之前,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还不够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发展到1984年时,其交易量竟然高达200多万亿美元。这期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其中原因归结如下:

(一)减小金融投资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下,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投资者需要寻求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满足了金融投资者的需要,成为一种减小风险的有效方式被人们使用。这时候,一些西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货币调整政策,而国际间收支不够平衡,金融收益风险加大,也促进了一部分衍生工具为大家所熟知、运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投资的危险。

(二)各种金融机构开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进步发展。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促使每个国家间的金融贸易更加密切,国家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并且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问题,国际很多银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机、信用贷款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大。为了银行业的复兴,增长一定的利润,银行开始积极地发展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巩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风险。这在一方面促使银行不断发展新型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来,促进了其间的良性竞争,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如今趋势

(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

最近这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体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是否脱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扩大了近30倍,但期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翻一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仅仅只是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已经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长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区域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差甚远。英国依旧作为世界金融贸易重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风险更小且交易量增长更快。而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

(三)参与主体由个人转变为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参与主体大多为个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特有优势带来的利益吸引,参与主体已经发展为机构。

四、结语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以其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运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这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冯福来,高燕.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荣.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王刚.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马晓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国际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肖丽.建行吉林省分行代客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潘涛.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兼论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5:130-141.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目前企业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有效衔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定义,“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①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②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⑧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本文拟就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会计对策作以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是创造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通过风险对冲等手段,排除或减弱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是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可作为筹集资金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提供了投机或套利的机会。因此,自衍生金融工具投入使用以来,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一直占据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半壁江山。有了投機者的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交易比以前更活跃,但同时也更具风险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金融风波,无不与不当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有关,这又不得不促使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巨大风险进行深刻的反思。为加深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认识,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衍生金融工具史上曾震惊国内外的著名事件。

1.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2月27日,从巴林银行传出了震惊全球金融界的消息:这家有着233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投资银行被迫宣布破产。导致其破产的原因是:由于巴林新加坡分行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NickLeeson)在日经225指数(Nikkei225)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违规交易,最后由于日本股市熊市难改,日经指数持续下跌,巴林银行持有的日经指数多头合约发生了巨额亏损,亏损额达6亿一7亿英镑,已经资不抵债,并且还面临进一步的亏损,因此被迫宣告破产,象征性地由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接管。

2.中国327国债事件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市场发生了极为严重的327事件,327品种在最后7分钟交易时间里抛出1056万口合约沽单,将价格从151.3元打到147.5元,当日国债期货成交达8000多亿元,之后国债期货就出现单向半市;5月又发生了严重的违规事件。5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下达文件暂停全国国债期货交易,5月31日全国14个国债期货交易所平仓清场完毕,全国国债期货交易画上句号。

3.日本住友事件

1996年6月,日本住友商社爆出丑闻:位居住友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的滨中泰男曾主要负责公司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和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及日本等地的铜交易,与住友对峙了两年多的空头是举世闻名的索罗斯量子基金、罗伯特老虎基金和加拿大废旧金属大亨布莱克为首的欧美交易商。滨中泰男利用他为中国一些金属公司交易代理,套期保值为名,掩盖他对市场的操纵行为,在最初出现亏损时,他作假账隐瞒真相,希望通过操纵新的投机捞回亏损,但自1995年以来,国际铜价一跌再跌,滨中泰男终于无力挽回败局,20世纪亏损最大(约达40亿美元)的交易丑闻震惊全世界。

4.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重复与巧合,正当人们已经忘却“巴林银行事件”的时候,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又因从事投机行为出问题了。2004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正式对外公告:“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公布,海内外舆论哗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起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金融丑闻,不仅对各国金融管理机构提出严峻的挑战,而且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传统,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报酬(收益)特别是风险(损失)排除在利润表之外,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表外业务”处理,显然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且可能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误导。

当前,我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品种还是交易量都在迅速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用的基础金融工具有着一套较完善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其中某些方法,显示出其对传统会计的背离趋势,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普遍化。财政部公布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又充分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情,为国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1.定义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会计要素,并确定了其分类方法。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来自双方签订的契约,与传统的资产、负债具有本质的不同。新准则中将金融资产分为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躜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改变了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金融负债分为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

2.明确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确认方法。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被称为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即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另一种被称为控制权法,也有人称之为金融合成分析法。新准则综合运用了两种观点,即: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一方时,应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当企业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或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的,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3.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首先,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尚未发生,合约本身的历史成本难以计量,而签约过程中出现的保证金、期权费、手续费等并不代表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价值,于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价值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会计中无法表示。其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经历从签约到履约的一段期间,在该过程中,基础工具的价格会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中,此时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彼时可能一钱不值甚至巨额亏损,这种变化过程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表中根本无法反映出来。因此,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4.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新准则规定,企业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面对东莞市基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路径探讨,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架构、培育公益主导的社会化服务资源、打造群众主导的常态化活动品牌、形成政策主导的保障性制度体系四个观点,从服务架构、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东莞市镇、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思路。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  路径  探讨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现实要求。要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现状需求出发,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符合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社会化要求的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借鉴东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示范区的经验,结合当前东莞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笔者就如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一些路径探讨。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架构

东莞市为市辖镇(街道)的行政组织架构,基层就是指镇、村(社区)两级。首先要摸清现住居民的状况和需求,然后,以居民为对象设置多层次多成分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达到全方位的辐射,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辖区内的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惠民服务,并逐步推进均等化。我认为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可探讨“一主导二主体三实体”的路径来设置。

“一主导”就是政府主导。由镇政府衔接市政府要求,制定辖区内的文化发展规划,预算文化服务经费,管理文化服务工作,举办重大公共文化活动。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宣传教文体局为这些工作的牵头单位、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等部门为参与单位。

“二主体”就是文广中心和文联。文广中心是政府的下属文化事业单位,拥有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场所,是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工作和活动的政府主体单位,其工作职责是围绕政府的公共文化规划制定服务计划,并具体执行政府的文化惠民活动,引领、指导村(社区)、企业、小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文联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部分镇还有相应的阵地,能够广泛联系文艺工作者,具有人才优势,便于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因此,文联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文艺团体,与文广中心一样,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主体。

“三实体”就是村(社区)、企业、小区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村(社区)一般都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但是,由于管理比较薄弱,加上有的场所地点设置问题,未能发挥较好效能。虽然设了文化管理员,但多数不是专职的。要将文化管理员纳入镇、村(社区)专职干部管理,强化其职能。由文化管理员负责拟定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管理文化场馆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市、镇文化部门可以探讨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设立文化馆分馆或者文化站试点,将文化网格布局到最基层,通过专门机构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能力。

企业员工占东莞居民数量的大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一般都有文化活动场所,但主要是企业行为,员工享受的是企业利是,并且与主流文化设施有相当差距,缺少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因此,要探讨政府与企业共建企业文化活动室,由政府制定标准,企业建设场地,文化部门引导、输送服务,如规划政府公共图书馆的送书车开进企业,政府的惠民演出、培训送进企业,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走进企业等等,使政府的文化惠民惠及到企业员工。

小区是一块盲区,每个小区都相对封闭,小区居民除了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基本没有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方面,小区内设立的多是开发商招租的有偿文体项目。要探讨公共文化服务进小区,一是开发小区必须规划文化设施;二是政府制定文化设施标准;三是文化部门送文化进小区,诸如上述的流动图书车开进小区,惠民演出、讲座安排到小区,并组织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居民参与的群文活动。探讨在较大的小区设立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增强小区的文化普及能力。这样,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要勇于突破按照行政区域设置文化馆、图书馆的思维,使国家公共文化设施伸向居民更便利、更需要的空间,从而达到科学布局的效果。

二、培育公益主导的社会化服务资源

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政府和集体为主导,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待整合参与,要积极拓宽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服务的路径。

(一)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

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场馆、文艺社团、文化服务机构等,增加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服务场所、设施的总量。引导和鼓励有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文化人才创办“民办非企业”文化服务机构,支持国内知名品牌和服务特色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落户东莞,通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优化管理服务,增强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资助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取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

(二)扶持发展业余文艺团队

整合民间社会文艺资源,对有发展条件的村级社团由镇文广中心做好骨干培训,派出群文专干辅导节目创作、排练,并根据市、镇的扶持政策,帮助申报政府扶助资金,壮大社团实力。对自办文化,由文广中心根据企业、单位、学校实际情况,指导其自建职工文艺团队,配备文体设备,并探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资金补贴。三是推动工、青、妇组织和学校、企业等尽可能向社会开放自有文体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

(三)大力开展志愿服务

东莞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文化人才和本土地方文艺人才资源丰富,如果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使公共文化服务产生强大活力。文化部门要为各类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专家名人、文化能人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团建设,支持专业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文志愿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搭建平台,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发布,实现双向选择、自主参与。

三、打造群众主导的常态化活动品牌

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常设性文化活动为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普通老百姓能够广泛参与,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成为习惯、成为常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促进如下几类成为常态性的文化活动:

(一)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

东莞市近几年开展的百千万进基层活动,搅动了基层文化气氛,内容丰富,服务精彩,把先进文化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群众非常欢迎,而且已经成为东莞市民日常生活中一道习惯享用的精神食粮。这种服务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来了新的时尚、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动,要常年坚持,形成常态。

(二)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节庆是老百姓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节点,如在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闹花灯、春节唱大戏,公历节庆有五一劳动者之歌、七一党旗飘飘、八一英雄赞歌、十一国庆大联欢等等,都是群众和职工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许多镇街都有“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品牌。按照当地的民风习俗和职工假期安排好文化生活,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重头戏。

(三)日常文化活动

就是根据不同针对性,按照年、季、月、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如厚街镇坚持每天有广场舞培训,每周有周六故事,每月有大众展台,每季有粤韵金声,每年有业余歌唱大赛。还有不同内容和针对性的,如市文化馆的“都市彩虹”、莞城的“文化周末”、塘厦的“同饮一江水”等等。这些活动坚持下来,群众参与就成了习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特色文化活动

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亮点,有些镇专门设有“百花工程”“精品工程”等,吸引特种人才,扶持特色文化。倡导镇、村(社区)或单位、团队,根据传承的特色文化项目或者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特色文化基地或团队,通过培育、扶持、传承、发展,使每个项目有队伍、有基地、有活动、有效果。

四、形成政策主导的保障性制度体系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的管理运行,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工作协调、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绩效评估系列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包含社会机构,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可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宣传教育文体局牵头,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文联、工会、团委、妇联、文广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协调小组,日常工作由文广中心负责,对镇、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重大品牌活动、社会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实施,形成部门互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应建立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文化部门要做到五年有规划,每年有计划,每项有预算。镇财政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建立年度预算、使用、评估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设立配套资金,作为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补助、社会办文化扶持、群文精品创作扶持、企业文化建设鼓励等经费。

(三)制定政策支持制度

在落实东莞市政府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1+4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向企业延伸、小区延伸的政策文件,试点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体制,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突破行政架构,向群众需要的地方延伸。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办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办法。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调研、群众参与服务质量评价、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以及绩效评估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政策文件.2014(9)。

作者简介:黄云南(1967—),男,大学本科,现任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副主任。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的必然要求。基层银行业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但仍面临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息沟通交流不畅、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部分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关键词:银行;文化产业;制约;对策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64

在新常态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烟台银行业积极响应号召,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增强,但仍存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息沟通交流不畅、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部分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烟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信贷投放规模不断扩大

银行信贷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烟台市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对烟台市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17年1月末,烟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余额为34.49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且均无不良贷款余额。其中,主要分布行业为旅游业和新闻媒体,旅游业贷款余额30.03亿元,新闻媒体贷款余额1.62亿元。

1.2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

针对烟台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银行业积极为文化产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并在贷款利率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例如,烟台农商行下放文化产业贷款审批权限,500万元以下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一级分行,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助力文化产业融资。工商银行烟台分行在审批文化旅游行业贷款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快审批时效,在贷款利率方面也给予了文化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行基准利率,降低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

1.3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烟台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推出适用于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抵质押融资模式。结合蓬莱市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中国银行蓬莱支行创新推出房地产抵押和景区收费权质押的新型融资方式,并成功为蓬莱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核定权益支持贷款6亿元,贷款期限10年,该笔贷款于2017年1月3日成功投放。恒丰银行烟台分行积极开展“文化+金融”的融合创新,依据文化旅游品牌特色?经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特点,推出经营性物业抵押及门票收费权质押的融资方式?

2制约基层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因素

2.1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市场风险难以评估

烟台市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大部分文化企业呈现“轻、薄、短、小、弱”等特征。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市场风险难以有效评估,导致其融资较为困难。

2.2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银行业针对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的信贷创新仍然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文化产业的信贷需求。如,辖内某股份制银行现行业务仍以传统业务、传统行业为主,虽然在审批政策方面,总行将文化产业作为优化调整类产业,但仍受文化产业自身风险特征、当前信用风险环境及该行作为二级分行各种权限受限等原因,没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难以有效满足文化企业的信贷需求。

2.3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银企难以有效对接

在信贷业务活动中,银企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缺乏专门的信息渠道,致使实际工作中目标客户的建立和选择存在困难,工作拓展过程不顺畅,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信贷融资。如,某城商行反映在文化产业方面缺乏收集重点客户的名单和相关经营信息的有效渠道,只能由各分支机构在零散营销中获得相关信息,致使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不佳。

2.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风险难以规避

文化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占较大比重,其中包括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目前,对于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交易流转和处置相配套的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大部分中小文化企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无形资产流转服务体系不到位,使文化企业融资面临较大风险。

3提升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对策

3.1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夯实融资基础

文化企业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加大产品创新步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3.2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用评级模式

银行业针对文化产业特色加大金融产品创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并形成品牌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体系;合理确定信用评级要素,适度弱化固定资产的权重,加大无形资产、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权重,变重资产为重效益、重成长性,使信用评级能真实充分地反映文化企业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3.3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互动对接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构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分析监测体系,实现项目推介、对接洽谈、扶持发展的机制,对入库的重点企业(项目)优先实行政策倾斜,引导银行业机构找准切入点,减少信息不对称因素,并给予利率优惠贷款支持。

3.4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流转体系

地方政府在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的同时,设立贷款贴息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快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登记、流转体系,培育规范高效的流转市场,激发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侯英.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3).

[2]彭晓军,曾凡平.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J].青海金融,2016,(8).

[3]魏鹏舉.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学理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4).

[4]戴洁.金融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5,(5).

上一篇: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民间审计产生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