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30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铁路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对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特点的梳理,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以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铁路企业 资金管理 问题 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由于其“全面性”的特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而完善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必然要求。铁路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层单位众多,资金分散,帐户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加强资金的管理迫在眉睫;高铁项目和新建铁路规模的持续增长,对铁路建设资金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铁路企业在发展多元经营的过程中,针对多元经营企业的特点,如何做好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对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作用,分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体系,是解决上述资金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铁路企业的资金是各级铁路单位所有或承担管理责任的资金,主要包括:铁路运输主业资金,多元经营企业资金和铁路基本建设资金。

1.铁路运输主业的资金分散,沉淀额大,在途时间长

从运营资金的投入来看,铁路运输企业由于运输生产组织的特点,实行铁道部、铁路局、基层站段三级管理的组织方式,“点多线长”的特点,使上万公里的运输生产线上,分布着大量的基本生产车间和班组,需要不断投入运营资金以维持运输生产,导致帐户管理混乱,资金分散,沉淀额大,使用效率低下。从运输进款收入资金来看,铁路运输主业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机制,对运输进款资金采用在当地各资金结算中心和专业银行设立收入专户存储,再逐级上缴的归集程序,致使汇缴环节复杂,在途时间长。

2.铁路基本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

铁路建设一般属于国家重点工程,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3.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具有特殊性

多元经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物流、代理服务、房地产开发、贸易、生产加工等各类行业,不同的行业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规律,因此,需要在铁路企业集团整体资金管理体系中制定相对灵活和差异化的资金管理政策。

二、全面预算管理有力地提升了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由于其“全面性”的特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1.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帐户监管和资金的归口集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将企业的各类帐户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一方面,针对在专业银行开立的外部帐户,铁道部与工行、建行、农行、中国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签订了外部帐户监管协议,各商业银行将纳入资金监管的外部帐户的动态明细、余额和开销户信息实时传输至铁道部,铁道部将其转入资金监控系统,实现对铁路单位各类帐户资金的查询和监控。另一方面,通过对下属企业结算中心帐户和外部帐户内的資金进行归集,对归集的资金进行内部余缺调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推行资金预算,细化资金安排

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各基层站段、铁路局、铁道部的资金收支活动全部纳入资金预算。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可以统筹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合理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资金支出,从而细化企业的资金安排,将资金存量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3.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借款和对外担保行为,化解潜在的筹资风险

企业的资金筹措要建立在合理的生产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基础上,结合资金预算对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并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安排。为此,铁路运输企业有必要对借款的风险评估、决策程序、预算控制、审批控制、执行控制、偿付控制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予以体现,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与担保业务进行核查,有效化解由借款和对外担保行为带来的筹资风险。

4.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各类资金的投资行为,消除投资风险

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及其所属成员企业对资金预算中的资金结余进行投资,都要紧紧围绕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来进行安排。因此,铁路企业各基层单位帐户的资金,一律不准对外进行购买国债、股权、金融资产等投资行为,从而有效杜绝基层单位由于投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

三、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的归口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在全面预算管理下实行的资金归口集中管理,铁道部和铁路局层面将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权限上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权限的上收和资金管理决策的相对集中,成员企业资金风险责任的加大,造成铁路局和下属成员企业在资金管理权限和责任上不对等,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下属成员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2.资金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

铁路企业在资金预算编制上采用年度预算与月度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各铁路基层单位在编制资金预算时,要以各项相关预算调整情况和实际经营业务变化来进行编制,铁路局再以基层单位上报的月度滚动资金预算为基础,考虑集中结算资金的需要来进行安排。目前铁路单位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仅凭对历史数据的参考和主观经验来编制资金预算的情况,造成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

3.资金监管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推行帐户和资金的监管,但要使监管真正发挥效果,还要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铁路运输企业对财务监控和业务监控的主体比较明确,财务监控主要由财务部门、资金结算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而业务监控主要由各个主管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负责执行,但财务监控部门与业务监控部门的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和共亨,这样容易使得财务部门成为单位的“大出纳”,而无法有效行使对资金的监督控制和管理职能。

4.铁路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尚待加强

资金结算中心在集中成员单位资金,办理往来结算,减少资金的汇缴环节,压缩资金在途时间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但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尚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从目前来看,资金结算中心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方面在铁路成员单位预算资金的支付监管上,依据其支付票据上有无标明“预算”字样作为办理支付的依据,只进行了形式上的审查,而没有进行实质审查。另一方面,在资金监控的手段和方式上,资金监控系统也没有与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系统对接,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与反馈。

第二,从长远来看,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不能适应铁路企业资金运作的要求。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的模式上能实现以资金为纽带的全面结合,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下,铁路资金结算中心作为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由于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进行外部融资,也不能进行金融产品投资和证券投资,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运作方面的要求。

四、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优化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授权审批,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在资金由铁路局集中管理的情况下,各下属成员企业尤其是多元经营企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自主管理权限,以便充分调动下属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和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大额资金的集体讨论和资金使用联签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权限和额度;重大事项和大额资金动态报告制度,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对建设资金和多元经营企业的资金进行分类管理等;同时,建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将铁路局资金归口集中管理与下属成员单位资金自主管理相结合,更大地发挥资金管理的效用。

2.建立资金预算分析例会制度,强化财务人员现场调研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改进管理,使预算编制更科学实际。

第一,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成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财务、业务、计划、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资金管理委员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预算偏差的原因,合理的调整下期预算。

第二,强化财务人员现场调研。上级财务人员要参加下属单位的预算分析例会,以便及时掌握下属成员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上报的资金预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财会人员要深入基层单位生产一线,加强对生产业务的了解,使预算编制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适应。

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信息的传递与共亨

预算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亨,是资金监督管理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手段。铁路企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铁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监控系统,资金结算系统间的对接和数据共亨。充分利用铁路办公网络,加强财务部门,资金结算部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上下级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及时传递,形成对预算的闭环控制。

4.转变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结算中心在资金管理上的优势

随着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推进,资金结算中心以其自身优势,除充分发挥帐户监管,资金归集,资金预算监督,资金余缺调剂的职能外,在铁路企业资金管理中应继续做好以下方面的改进。第一,在预算资金的支付监管上,对现有的RFS系统(铁路资金结算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同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将年度,季度,月度的资金预算数据和预算调整数据及时导入RFS系统,并对铁路单位的预算内资金支付项目在RFS系统内实现自动累加和比对,以更加有效的监督资金预算的执行。第二,在资金监控的手段和方式上,加强资金结算中心稽核后督的事后稽核职能和现场监督权限,对可疑的资金支付项目,深入企业现场进行核查。第三,在时机成熟时,转变资金结算中心的地位,由铁路局发起成立铁路财务公司,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信息集中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铁路企业集团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投资中心。

结论:在对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力地提升铁路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而不断完善和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又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要针对企业不同发展时期全面预算目标的要求,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工作体系,为实现铁路企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建宏.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9(11):44-47.

[2]邓有跃,张宏,史奔经.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铁路.2006(5):27-32.

[3]杜哲.浅析铁路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中國证券期货.2012(4):94.

[4]邹莹.试论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会计之友.2009(6上):29-30.

[5]温化岚.铁路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探讨.财会研究.2011(14):56-57.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为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各油田企业不断加大保险资金的投入,保险资金已在原油开发成本中占据了相当比例,需要及时地加强管理,促进原油开发成本的降低。

油田企业保险资金投入与索赔状况

一般来说,油田企业的保险资金投入,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中石化股份公司统一核定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即安保基金),二是在地方商业保险公司投保的财产和运输车辆险。不论是哪一方面的投入,目前都在呈现逐渐膨胀的趋势,其原因是:中石化从维护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出发,扩大了安全生产保证基金的保障范围,增加了安保基金的硬性投入;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从自身利益考虑,调用地方政府和权力执法部门等各种社会关系,迫使油田企业对部分低风险的资产也进行投保,使得车辆、财产等保险资金投入增加。

与此同时,各油田企业的保险索赔收入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综合胜利油田上市部分2000~2002三年的统计数据,总的索赔率平均只有34.4%,最低年度的2001年只有25.25%。当然遇到自然灾害年度,索赔率也会急剧地高涨,如胜利油田1992、1997年的索赔率分别达到576.1%、208.75%。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也不会经常发生,所以大量的保险资金白白地流入了保险公司。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企业领导的重视,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保险资金的投入管理。

油田企业保险资金投入管理现状

从管理的角度看,各油田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管理薄弱环节:一是没有对自家资产的风险种类进行详细地划分,究竟哪些资产需要投保以及投保哪些种类的保险,缺乏整体规划;二是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制度不健全,无形中也给各种外来力量以空子可钻,缺乏硬性的制度、办法来堵塞这种漏洞。

在日常的管理和监督上,也存在明显不够到位的情况。首先,对涉险工作监控手段少,力度小,缺乏权威性。限于人员配备不够,制度不健全,对涉险工作的管理仅仅局限在审批付款上,没能真正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原则,指导下属单位开展涉险业务的管理工作。同时,各油田企业已经下发的有关保险业务的通知和文件,部分下属单位没有很好地贯彻,或者加以变通执行。其次,对涉保财产的风险评估、认定不到位。从各油田目前投保的险种看,对下属单位并不是普遍适合,风险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却千篇一律地进行了相同的投保。同时,由于缺少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相关的保险知识,对风险的评估和认定很难做到准确把握,也使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再次,保险公司对各油田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且无序,受安保基金的挤压,还在进一步加剧。由于份额分配不均,引起了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干预,使得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影响。

完善内部管理,降低保险资金投入

从缓解紧张的成本形势、降低不必要的保险资金投入出发,油田企业需要全面做好财产保险和安保基金的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涉险业务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变人为操作为制度约束,降低社会力量的干预程度。

第二,对涉险财产进行分类分析。明确哪些是高风险资产,哪些是低风险资产,哪些是必须投保的财产,做到有实有据,账实清楚。

第三,积极开展保险支出管理。一方面做好对中石化的解释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小安保基金的保障范围;另一方面要大幅度降低在地方商业保险机构的保险资金,一切以安全和成本的紧张与否为依据。成本紧张的时候,对低风险资产可以不投保或少投保,保证高风险资产投保;在成本宽余的时候,可以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扩大投保范围。

加强保险业务筹划,提高保险资金投入效用

1、开展“套餐”保险业务,进行单项索赔。所谓“套餐”保险,就是把单位的全部车辆和财产进行整体投保,在签定保险合同时,就要对全部的涉险事项进行界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费投入控制在单项资产保费总和的60%~70%左右,一旦任何一项资产发生理赔事项时,都要进行相应的全额索赔。由于企业大多数资产都是无风险或低风险资产,进行整体全额索赔的概率很小。开展“套餐”保险业务,开创了保险公司和企业的“双赢”局面,于保险公司而言,扩大了业务范围,增加了业务收入;对油田企业而言,在减少了不必要保费支出的情况下,仍然为生产经营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2、缩小投保范围,压缩保险资金,采用内部模拟投保。从各油田近年来的投保索赔情况看,综合索赔率高的年度主要集中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索赔率高的对象主要是海上开发平台及海防大堤。因此,从企业的自身利益出发,可以压缩投保范围,对地方保险公司只投风险高、索赔率高的涉险财产种类,而对机器设备、房屋、管线等出险几率较小、索赔率低的资产实行内部模拟投保。

所谓内部模拟投保,实际是一种内部保险制度,或者是一种内部安全保护措施,就是对各油田财产除石化集团公司进行安保以及少量必须向社会投保的涉险资产外,不再对外投保,年初核定预算指标时扣除财产保险费项目,由各油田财务资产部门根据以往出险情况,预提部分涉保资金。下属单位出现事故或意外损失后,由油田财务资产部门对出险情况进行核定,确认后核销损失金额,核销部分不纳入年度考核。对管理完善,一年内没有出险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管理松散,经常出现事故的单位则要给予处罚。该种方式的优点是:促使各油田企业的下属单位加强资产管理,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保险资金投入,增加流动资金使用量。缺点是:不利于维护油地关系,正常的工作开展将会受到干扰;在出现事故进行核销损失时,缺少法定的依据,做出的裁决没有法律效力。

3、开展集中投保、集中索赔。在这种方式下,各油田企业成立一个统一的、跨部门的、非独立的车辆财产险业务协调组织,进行兼业代理业务,积极开展国家保险法律、政策的研究分析,深入进行油田投保财产、保费支付与索赔情况的调查研究,更新和完善油田的涉险业务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统一经办油田的涉险业务、保费支付和出险索赔,既节省人力、财力,降低不必要的保险资金开支,又加大索赔力度和及时兑现,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开展保险兼业代理,由于不是独立法人,不用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难点是各油田企业存续与上市部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缺少机制保障,容易强调部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

4、按照控股形式,组建专门保险公司。这种形式就是由各油田出资控股,吸收控股企业或其他社会企业投资入股,组建专门的商业保险公司。凡是油田涉险业务,一律都在该保险公司投保,参股企业保证一定的比例或份额。保险公司的运作严格遵守国家保监会确定的相关条例和法律,按照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日常业务管理。发生索赔事项时,由保险公司按照相关的条例、法律的规定进行相应赔偿;盈利由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留存和分配比例,股利按照股权构成进行对应的分配。以青岛海尔和大庆石油管理局为代表的国内特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胜利油田也正在积极地进行论证研究,这种形式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盈余归己”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各油田主营业务以外的利润回报,避免了企业资金的外流,实现了生产经营资金的再利用。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从模式上进行优化,以适量的保险资金投入,创造企业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是新形势下保险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很好地促进各油田企业原油开发成本的降低,也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石嘴山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注重在建章立制、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把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形成管长远、固根本制度成果819个,有效推动了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固化经验,健全完善学习教育工作机制。把学习教育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不断健全完善学习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常学常新、常新常学。一是健全完善理论学习机制。将主题教育中采取的领导领学、主题学习、集中研读和研讨交流等有效学习方法上升为制度,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考勤、考核和督查通报制度;建立常态化干部教育培养机制,制定《2019-2023年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制度,把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二是健全完善现场教育机制。突出现场警示教育效果,健全完善现场警示教育机制,石嘴山市委常委班子集体到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现场接受教育、交流研讨,算清政治账、经济账、生态账、社会稳定“四本账”,进一步增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体到自治区廉政教育中心和石嘴山市扫黑除恶涉案财物扣押现场,开展“以案释法、以案明纪”警示教育,进一步校准践行初心使命的方向坐标,做法得到自治区党委的充分肯定。三是健全完善分类促学机制。在抓好分层分类学习上下功夫、建机制,街道社区推行“六学模式”,扩大学习覆盖面;乡镇农村通过“六重六亮”机制,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22个网格党组织和14个党建工作指导站作用,推动学习不走样;对异地老党员采取“六送”机制,确保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流动党员中实施“风筝计划”,固化常态化学习教育、管理服务有效机制。

补齐短板,健全完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坚持把检视问题整改和建立健全制度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制度中融入新要求新规定,持续填补制度建设短板漏洞,形成常态长效。一是紧盯上级部门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制度。对标对表中央、自治区巡视巡查、环保督察“回头看”、扫黑除恶等反馈的问题,及时查找现有制度的漏洞,修订完善了《石嘴山市坚决治理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乡村宗教事务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石嘴山市网上信访工作制度》等制度,有力推动了问题整改。中央、自治区巡视巡查、环保督察“回头看”、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等反馈的157条问题,已整改落实103条;交办的1016件信访件,已办结1007件;石嘴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進步示范市。二是针对本级部门查摆问题整改完善制度。根据对照党章、《准则》《条例》等规定检视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修订完善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石嘴山市从严监督管理村干部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二十条》等制度,有效补强了工作短板。对192个村、社区30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完成5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新建、改建34个村(社区)党员活动阵地;石嘴山市委、政府发文同比减少35.5%,市直部门发文同比减少32.1%;全市性会议压减45.5%,各类检查考核同比下降71.2%。三是通过下级部门反映问题整改完善制度。通过广泛开展“三听两问”征求意见,对基层反映的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缺失等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反思,修定完善了《石嘴山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办法》《石嘴山市直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办法》《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石嘴山市党员关爱帮扶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制度,有效填堵了风险漏洞。先后调整交流国有企业班子成员6名,提拔企业正副职6名,免去职务10名;全面推行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做法,发放第二批党员关爱帮扶资金50人25万元。

持续发力,健全完善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坚持把推动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落脚点,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一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制度机制。紧紧围绕全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了《石嘴山市加快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石嘴山市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大武口区推进城市特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措施,2019年石嘴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石嘴山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位列全区第一;黄河石嘴山出入境断面平均水质达Ⅱ类,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石嘴山经开区获评国家外贸型升级基地,净出口额增长58.1%;打造“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龙泉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二是聚焦为民办实事创新制度机制。健全完善为民办实事解难题长效机制,围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建立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事项和承诺事项清单,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践诺,集中解决了大武口区红领喜来、静和苑、民生小区、潮湖雅苑等住宅小区不能办理房屋不动产产权证问题;先后筹措1.2亿元完成公交国有化收购,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30辆,大幅降低群众出行成本;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实现远程诊断中心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在村(社区)改造建设20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城镇养老设施和社区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改建农户卫生厕所1.4万户、改造老旧小区20.88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聚焦上下联动解难题创新制度机制。健全自治区与地级市上下联动解决问题工作机制,通过区、市两级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联动发力,影响石嘴山市搬迁安置劳务移民就业创业难、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等一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健全市级与县区上下联动解决问题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协作配合、问题清单督办、限期销号等制度,群众反映强烈的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石嘴山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与大武口区联动,完成沐春园、尚层龙城、盛世广场、半岛官邸等小区2000多户房屋竣工验收备案,解决了群众不动产登记证办理问题;石嘴山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等部门与各县区联动,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有效为村(社区)减负。

责任编辑:李 妍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营运资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营运资金不仅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还应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资金,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越来越多学者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同时不断地与各个科目结合起来共同分析。文章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的概念、目标、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整理,延伸至近期较多学者基于渠道视角对营运资金管理发展的研究,对其绩效评价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总结整理,为营运资金管理的进一步探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渠道视角;绩效评价;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1.148

1 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内容

1.1 营运资金的概念

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基于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灾害,进而探究经济衰退背后的原因。Harry G.(1934)[1]首次定义营运资金的概念,他认为专家学者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新的出发点是营运资金,同时分析了在美国经济衰退后的状况,对主要公司的营运资金产生了什么影响。

W.D. Knight(1972)[2]和Wagner(1989)[3]等人对营运资金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W.D. Knight认为营运资金包含营运资金和净营运资金两个内容,营运资金涵盖了流动资产,而净营运资金属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值。Wagner等人认为除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外,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营运资金的定义增加了几个要素:客户信誉贷款、信用评级、短期融资,将新的元素纳入考虑范围。

国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晚60年左右,在20世纪末才与国际会计制度相接壤,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专家学者将营运资金作为财务类概念进行分析,其代表人物为毛付根。

学者毛付根(1995)[4]对于营运资金的概念和W.D. Knight相同,并且他还认为公司应该从全局出发进行考虑,结合企业实际,考虑内在需求,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促进企业有序开展经营活动。王竹泉、孙莹(2010)[5]将营运资金重新定义为总资产去掉营业活动、投资活动中属于负债的部分剩余的资金。此外,钱枫(2017)[6]在渠道管理的框架上对营运资金再次详细分类,并且重视对如何提高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研究。

1.2 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

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企业发展,营运资金管理存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那么它应当以企业的正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扩大企业规模,谋取更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国外专家Hyun Han Shin(1998)[7]等人和Bana Abuzayed(2012)[8]认为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Grey Filbeck(2005)[9]等人认为各营运资金项目达到最佳持有量时就达到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他认为企业要想在未来发展得更好,要将传统的三个项目管理好。

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会有同样的观点,王竹泉(2011)[10]与John Antanies(2002)[11]都把提升全局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企业既要考虑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也要考虑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不能单单考虑实现某一目的作为目标。

曹秋萍(2012)[12]认为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是企业在财务能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和较好的盈利能力。王国凤(2018)[13]认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人员利用这些财务信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判断,从而降低企业正常运转的各环节中发生的资金成本。吴莞婷(2018)[14]认为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是适度把控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的周转速度,尽可能的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资金的滥用,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基于资金流动性水平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1.3 營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因素

Amarjit S.Gill & Nahum Biger(2013)[15]认为治理水平的高低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有较大关联。企业需要有更高文化素质、更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来管理企业,从而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与国外学者的人才因素相比,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企业层面、人物素养层面的因素。任慧和张静(2013)[16]认为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要从企业全局角度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关注资金结构和统筹,考虑到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两者的研究,才能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高洁、罗婷和尹会军(2017)[17]参照上市公司高管的团队年龄、接受教育水平、法律财务研究,发现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IPO的抑价率,而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特征能够正向调节上述两个因素的关系。魏欣、刘政良(2018)[18]研究分析了苏宁易购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风险,考察商业信用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关系及会产生的影响,并认为商业信用越高,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越好,合作双方应时刻关注对方的信用,同时关注风险的出现与应对。

2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内容

营运资金管理最开始是研究单个指标,通过量化的标准来判断一个项目的最优化,当每个项目都达到最佳持有量时,则提高营运资金周转率和整体的管理水平。从存货方面来看,W. D. Knight(1972)[2]提出存货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该模型为其他营运资金管理模型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从现金和应收账款方面来看,黄微平(2004)[19],何红渠和肖绍平(2001)[20]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分析营运资金管理单个项目。黄微平基于传统的成本分析模型,构建新的成本曲线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企业的现金持有方案,计算不同种类的现金管理成本总和,找到最佳现金持有量。何红渠和肖绍平从不同的环节来管理应收账款,进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方应收账款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评估应收账款收回情况,尽量减少无法收回情况的发生,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研究单个要素的管理及其问题的优化,有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这种管理方法更有针对性,能较有效的查明单个营运资金项目出现的问题,同时加以解决。但是片面的研究只解决某部分的问题,还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

21世纪我国学者逐渐将渠道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结合起来研究,改变学术界的认知,开创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新路径。王竹泉和马广林(2005)[21]提出新理念:企业的营销理念中心应该从产品转向、市场和客户需求,管理重心往分销渠道发展。王竹泉、逄咏梅和孙建强(2007)[22]和陈立弘(2011)[23]基于相关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整体业务流程,将其再次细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王竹泉认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流动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维持正常运转,将渠道管理理论引进后可再划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后者认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主要是通过提高资金周转率来提升盈利能力,提高资金流动性。但曹玉珊(2015)[24]从全渠道视角诠释营运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营运资金管理脱离经营活动管理与纯粹的财务管理的范围。于森林(2013)[25]将营运资金管理分成两个方面:总体层面、活动层面,假设企业总目标是全局利益,重点关注业务流程与营运资金的融合。

从营运资金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初期研究单项指标,后期以渠道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层探讨研究,更加注重对财务管理整体的研究,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从单纯围绕营运资金要素开展逐渐走向财务与业务整体化,也逐渐显现渠道理论的指导作用。

3 以渠道管理视角为基础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考虑到不同渠道下的营运资金项目,同时将信息整合为一个部分,整体、单个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可以通过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企业更方便管控不同渠道下的营运资金。基于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我国学术界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绩效评价的研究;二是相关的应用研究。

3.1 基于渠道管理视角的营运资金的绩效评价

基于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绩效评价方法,能够提高效率、发掘潜力,便于学者研究营运资金绩效评价理论,同时避免不成熟的评价方式所展现的缺点。基于渠道管理视角的绩效评价运用营运资金周转期来评估管理效率,但是站在使用该评价体系的使用者角度,该体系并不成熟,仍需要完善该绩效评价体系。

王竹泉、逄咏梅和孙建强(2007)[22]利用渠道思想将营运资金分类,同时通过完善后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业务流程与营运资金管理结合,从渠道角度提升整体绩效。孙莹[26]等人研究了2014年A股的上市公司,研究表明,早期营运资金更多地是投放于投资活动中,后期逐渐投放于经营活动中;从渠道方面和要素方面来观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前者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来越差,后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并且认为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备受营运资金分类的影响。王伟(2014)[27]认为不仅需要关注要素和渠道,也要关注营运资金涉及了哪些要素,占用了哪些渠道,横向比较、纵向分析得出来的结果更准确。

3.2 基于渠道管理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例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刘翰林(2006)[2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行业会影响营运资金管理,行业背景不一样,则营运资金结构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基于此,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讨不同行业背景下的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专家学者更加注重该问题的实践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

在汽车行业中,胡卫峰(2014)[29]、宋书香(2018) [30]通过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出要注重供应商的选择与关系的维护,同时完善汽车销售信贷制度,加快存货周转率,通过长期负债降低风险,借助零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提高管理绩效水平。

在家電连锁零售行业中,刘喆(2015)[31] 、张先敏、于洋(2017)[32] 、于雅静和薄建奎(2018)[33]引入管理上的新思路,从价值链和渠道角度入手,对国美电器、海尔和格力进行案例分析,将各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等进行分析,为确保整个链条上的平稳和高效运转,找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效管理市场、产品、技术和供应商,并提出应注重于供应商的交流合作、根据实际状况改变扩张模式等建议。

在造纸业中,陈青青和郑馨(2016)[34]通过分析中顺洁柔的营运资金指标数据,探究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研究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提出加强对存货、应收账款、成本费用等的建议。

秦书亚(2016)[35]分析我国201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营运资金的占比和管理绩效,得出营运资金总体占比逐渐增大、存货占比大等结论,应加快周转速度,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关系。

杨海燕、王伊和韦菁韩(2017)[36]对零售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华联综超的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现状和绩效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营运资金管理应根据经济形势适当调整营业活动,将“互联网+”思维引进零售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发展良好供应商关系从采购环节控制周转速度。

李欣桐和焦栋(2018)[37]对乳制品行业中天润乳业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材料管理效率不高、应收账款占比较大、收款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研发力度、建立信用评级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建议。

营运资金在国内的研究从最初单一化的独立分析逐渐与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多从供应链、渠道视角开展探讨,渗进日常经营和投资活动当中,研究内涵更加深刻,营运资金的管理也从事后分析变为向前预测和控制。可见其研究在不断完善,但是因为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性,例如战略定位、经营策略、商业模式、政策差异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关于各行业、各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行业或企业案例还有待丰富。

4 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在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从内容上来讲,营运资金的管理与各渠道环节联系起来,从单纯的财务角度拓展到多层次的角度,脱离单纯财务研究的桎梏,进入新的研究阶段,这是现代化管理一体化模式的体现;从发展方向上来讲,关于营运资金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方向都是脱离企业自身,将企业上下游联系起来,即将各渠道与营运资金管理融合在一起研究。总体上基于渠道视角研究营运资金管理正慢慢成为大趋势,另外,由于行业背景不相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行业间存在各种政策性、市场性、企业内部管理等各种问题,在渠道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因此仍然要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来运用。

笔者认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可进一步探讨。

第一,行业区域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是以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作为行业背景进行营运资金管理,这是制造业具有供产销链条完整的特性所提供的优势,基于地域原因,考虑到江西地方特色产业,发现鲜少有关于有色金属行业、稀土行业等的相关渠道管理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因此基于周身的实际状况,可以根据所处地区以及行业再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构建营运资金管理新的方法,把营运资金管理、渠道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三者相融合为一个新整体,与之前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相比,加入新的元素,将购货、销售整个业务流程与之联系到一起,提升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涉及营运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内容也更加精细。

参考文献:

[1]GUTHMANN HARRY G. Industrial working capital during business recess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34,12(4):472-477.

[2] W D KNIGHT.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satisficing versus optimiz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72,1(1).

[3] JOHN J HAMPTON, CECILIA L WAGNER.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J].Business finance,1989(15): 23-25.

[4] 毛付根.論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5] 王竹泉,孙莹. 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分类研究:由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引发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10:9.

[6] 钱枫.中小企业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J].现代商业,2017(2):62-63.

[7] HYUN HAN SHIN, 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J].Financial practiceand education,1998.

[8] BANA ABUZAYED.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firms’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case of Jord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12,8(2).

[9] GREG FILBECK,THOMAS M KRUEGER. An analysi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results across indus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2005,20(2).

[10]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2):1.

[11] JOHN ANTANIES. Recognizing the effects of uncertainty to achieve 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y [J]. Pulp & paper, 2002(6): 46.

[12]曹秋萍.营运资金管理的最佳模式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62-63.

[13]王国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7):38-39.

[14]吴莞婷.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22):198.

[15]AMARJIT S GILL,N BIGER.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Managerial finance,2013,39(2).

[16]任慧,张静.基于系统论角度分析企业的营运资金[J].中国证券期货,2013(2):208.

[17] 高洁,罗婷,尹会军.营运资金管理、高管团队特征与IPO抑价[J].财会通讯,2017(33):92-96,129.

[18] 魏欣,刘政良.商业信用利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8(18):194-195.

[19] 黄微平.关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成本曲线模型分析[J].财会通讯,2004(14):38,49-51.

[20] 何红渠,肖绍平.PDCA循环法:应收账款全面管理的新方法[J].时代财会,2001(12):26-29.

[21]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95.

[2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92.

[23] 陈立弘.基于渠道理论的家电制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26):85-87.

[24] 曹玉珊.“全渠道”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新论[J].会计之友,2015(21):2-7.

[25] 于森林. 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6] 孙莹,王竹泉,张先敏,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4[J].会计研究,2015(12):67-73,97.

[27] 王伟.“要素—渠道”双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以中恒集团为例[J].会计之友,2014(2):66-69.

[28] 刘翰林.营运资金需要量与行业因素:基于上证180指數成分股的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5.

[29]胡卫锋.浅析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91.

[30] 宋书香.卡车公司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J].财会学习,2018(24):188-189.

[31] 刘喆.家电连锁零售企业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以国美为例[J].财会通讯,2015(6):108-111.

[32] 张先敏,于洋.格力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与青岛海尔的对比分析[J].会计之友,2017(2):47-52.

[33] 于雅静,薄建奎.基于渠道理论的M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8(23):9-12.

[34] 陈青青,郑馨.造纸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以中顺洁柔为例[J].时代金融,2016(21):173-174,176.

[35] 秦书亚.房地产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与研究[J].会计师,2016(15):31-32.

[36] 杨海燕,王伊,韦菁韩.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华联综超为例[J].会计之友,2017(3):57-61.

[37] 李欣桐,焦栋.基于渠道管理对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2):150-151.

[作者简介]赵世行(199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社会公益性需求强烈。公园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公益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依法开展相应经营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主要还是回归到公益事业发展中。公益二类公园,为更好发挥社会公益服务职能,需要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满足公园可持续发展,为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提供完善的设施及优美的环境。当前,政府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监管力度加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二类公园,因没有经营的压力,资金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存在资金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有些公益二类公园由于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出现资金被挪用或被侵占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园的发展。如何在保证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实施资金管理工作,优化国有资源配置,是摆在公益二类公园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现阶段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存在的問题,从加强内控管理、营造良好资金运行环境、推动预算资金管理水平、完善内部监督体制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资金管理;公益二类公园;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2011年我国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12年将改革后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化为两个类别,包括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园,其公益性的特点突出,因资金收入来源不同,分为两类:资金全部来源财政的公益一类公园;资金部分来源财政,部分需要市场资源配置的或者全部通过市场资源配置资金的为公益二类公园。本文针对由财政和市场配置资金共担的差额预算公益二类公园,探讨其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的涵义

公益二类公园的资金,就其来源可分为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外部资金主要由财政、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拨入,由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资金,可用于公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行业业务经费及项目支出,其他单位拨入资金则仅用于项目;内部资金则是由公益二类公园自身创造积累形成的,可用于公园经营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是对单位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项工作的总称,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涵盖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三个方面。

公益二类公园的固定资金管理,指的是长期性资产的管理,其实物形态表现为固定资产。公益二类公园固定资产全部为国有资产。

公益二类公园的流动资金管理,指的是对具有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管理。货币资金中财政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政策规定管理和使用。

公益二类公园的专项资金管理,因涉及资金金额较大,要求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项目资金使用流程规定,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支配,避免贪污腐败等廉政风险的发生。公园内部积累形成用于项目的资金,例如公园计提的修购基金和文保基金,可用于公益二类公园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因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要按预算资金管理规定执行。

(二)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1. 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管理的风险,强调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的把控。要求在执行各项财经制度前提下,严格管控资金运动环节各项活动,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保障公园资金安全及有效使用,推进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2. 体现社会公益服务价值

公益二类公园,大多属于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其经营管理归根结底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分配及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好政府各项惠民政策及折子工程,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摆在公益二类公园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3.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公益二类公园的资产,除部分是国家政府通过不同方式投入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事业单位自行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由于组织收入的过程基本上是运用国有资产进行的,也应当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说,公益二类公园的资产全部为国有资产。科学高效的利用国有资产,减少资产闲置及浪费的现象,使资金使用结构更加合理,也是对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4. 提高社会公众关注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快速发展,人们对公益事业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公益二类公园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提高,公园资产状况的透明度也更趋于公开化,对公园资金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

由于有些公益二类公园内控建设的不完善,存在不健全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其结果表现为:资金管理及使用制度与单位实际相脱节,从上至下对资金使用没有切合实际的操作标准,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弱,更有甚者,制度形同虚设,制度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可能带来资金安全风险问题,不能很好发挥事业资金应有的功效,不利于公益二类公园事业可持续发展,不能更好的提升社会公益性职能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环境

公益二类公园由于其社会公益性职能的限制,市场经济的色彩不浓,更注重发挥其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在资金获取及使用方面有局限,其经济效益的发挥,更多的是为了弥补国家供给的缺口,满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受事业单位体制的影响,有些公益二类公园的领导层和财务人员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财务资金管理意识淡薄,简单的认为资金管理只是资金的收与付,只要按资金管理流程执行,保证单位收支平衡即可。

(三)预算管理不能更好的与资金管理融合

现阶段,虽然大家已经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但实际上大多数公益二类公园预算管理工作还不能达到全面预算。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只注重预算年度当年的资金需求,忽视或很少考虑与其部门的整体发展战略衔接及匹配,资金计划性不强,还做不到事业近期及长远发展的综合统筹;由财务部门主导编制的预算,常常不能做到全员参与,领导认识程度不到位的同时,部门的意识也较为淡薄,不利于发挥单位内部工作的协调效能,不能科学、合理配置单位各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使得有些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预算资金管理工作中,造成预算编制偏离实际,预算实施有效性大大降低;预算编制过于粗放,导致不能真实反映各个部门和项目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不能很好地融合,不利于公益二类公园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公益二类公园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对其单位资金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和改进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社会公益性功能。目前,尚有部分公益二类公园未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单位缺乏有效的内外部资金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尽管部分单位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对于单位内部资金管理的考核评价也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对资金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实施内部控制,发挥资金和监督管理作用不强,不利于单位資金使用效益的发挥。

三、完善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资金管理制度是公益二类公园内控制度的一部分,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是会计内控的关键,是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性的保障,尤其是随着政府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的加大,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以适应新形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首先,要积极学习渗透理解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条款,尤其是对新颁布的或经过修订形成的内容,针对不符合要求、不切实际、不适应公益二类公园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制度,要予以废止,及时调整财务资金管理制度。

其次,调研公益二类公园资金运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不同的资金活动及资金管理流程进行梳理,重点关注资金活动的过程和关键环节,找到资金管理的盲区,把控资金管理隐患关键点,修订补充现有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

最后,为保障财务内控制度在公益二类公园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内部宣传教育,使每一位职工知晓并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自觉执行制度,避免不合理的资金使用,减少资金管理风险,确保资金管理制度有效执行。

(二)法制人,人执法,构建有效的资金管理环境

法可以制约人的行为,人要通过守法的行为来遵从法的严肃性。资金管理的法就是各种财经纪律,淡漠的财经纪律意识,一经触碰,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营造有效地资金管理环境,对于公益二类公园来说,迫在眉睫。

首先,在制度建设和岗位设定的环节上,要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不留滋生腐败的死角,保证财经纪律执行的严肃性。资金活动过程中,明确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何做,怎么做,有明确的指向。

其次,从领导层面,要重视和掌握经济管理和财经纪律知识,只有领导层面重视,才能保证单位的经济工作顺利推进,避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大的偏差,同时带来廉政风险。

最后,从财务人员层面,要主动、认真的对财务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进行学习补充,提升依法办事的业务执行能力,更好的把控公园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科学编制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执行,提升预算资金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公益二类公园通过预算工作由上至下的宣传布置,推行到每个部门每项业务甚至落实到每个人。通过统筹公园整体发展战略,将其分解到各部门各项业务中,优化公园资源配置,经过精细化测算,科学编制公园细化预算。

预算资金管理工作中,不能随意改变已下达的预算资金的用途和预算批复金额。公益二类公园资金支出要按实际资金预算的内容进行,严格管理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支出,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对预算指标的控制设定,科学实施有效的资金控制,提高预算资金执行力度。

公园预算资金支出管理,除满足基本的人员经费和事业发展公用经费外,还需要满足行业业务发展需要。公园行业管理主要涉及绿化养护、园容卫生、护园安保、文化服务、票务服务、科普宣传等业务。近些年,随着国家提出“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公益二类公园也在逐步加大行业业务向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预算编制过程中,公益二类公园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需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实地调研,结合以往资金需求,合理测算行业定额预算资金,将公园行业业务通过设立项目,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社会化管理,推行市场化行业业务管理,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公园资金使用效力,更好发挥公园社会公益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资金管理,是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公益二类公园日常经营活动是否有效,它贯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项目的编制和审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监管以及项目完成后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为有效的降低项目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滥用,科学有效的预算资金管理尤为重要。首先,结合公益二类公园事业发展长短期规划需要,可以运用SWOT模型,分析公园内外部环境,确立项目,并据此进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收集,制定切合实际的公园预算管理体系,为资金的管控提供一定的标准。通过事先确立的预算标准进行项目资金的实施管理,预算标准不得随意变更。其次,在项目资金管理中,项目资金的支出管理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核心,对于纳入预算管理项目库中的项目,从立项、运行到完成全过程都应该重视项目的支出管理,平衡好项目资金预算与支出关系,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最后,通过建立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已实施完毕的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分析评价,考核项目预算的完成情况,对未完成预算目标的项目分析其原因,对已显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解决的方案,避免不良情况再次发生,促进项目资金管理良性循环。

(四)建立有效地内部审计监管,增强资金管理规范性

随着政府对事业单位资金监管力度的加大,每年外部审计逐渐增多,公园内部审计监督建设也被行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保证不受公园内部权力和关系的干扰,认真履行审计职责,能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对出现偏差的行为及时纠正,控制资金流向,发挥有效的资金监管。内部审计监管,可结合公园实际情况,开展资金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定期审计实行常态化,比如票务资金审计、资产盘点审计等,另外可以对项目资金的关键阶段实施不定期审计。加强合同管理,对合同事前审批、事中执行、事后评价,进行严格地监控与分析。对资金使用各风险节点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实时监控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效应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公园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防微杜渐,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公园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通过规范的内部审计行为对公园资金管理和使用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促使公园各个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尽职尽责,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二类公园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园事业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公园的资金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及注重内部审计监督,加强职工财经知识和道德素质培养,不断提升公园资金管理水平,通过资金高效使用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促进公园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15).

[2]王小容,肖玉华.科学事业单位事业资金管理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z2).

[3]张戎.浅谈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交通财会,2018(02).

[4]臧超.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7(27).

(作者单位: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

资金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而财政科技资金作为政府支持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国家的科技实力、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现在也存在着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分散、重复、低效、封闭等现象,使得其不能完全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财政资金 科技投入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的界定。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包括与国家财政相关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纳税人上交给政府的公共性资金,主要应当用于公共开支、公共服务、公共领域,以惠民为主要目的,决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盛宴。科技活动是指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相关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的、系统的、有组织的科技活动。科技投入是指支持进行科技活动的投入。科技投入是增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投入、战略性投入、长期性投入,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根基。当今科学技术系统内部各分支具备一种相互交织又层次分明、物各有度而又自置其中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2.国内外研究综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以美国为例的主要发达国家在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各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量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是占全国研发资金投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政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量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资金主要流向基础研究,投入相关技术开发活动的经费不断减少。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在相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财政科技资金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各部门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对资金进行分配,导致了科技计划碎片化、项目重复申报、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现象,从而降低了经费投入的效益,使得资源闲置和浪费;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相关人员因为管理疏忽带来的违纪行为、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了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监管体系中监督主体分工不合理,导致了各主体间职责交叉重复、监督权限不明确、监督范围模糊等现象,最终使得监督的重叠和监督的遗漏。

二、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1.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现状。(1)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正在每年稳步增加,从而有力的支持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跨越。南京市20个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处于建设阶段,大部分特区规划建设、招才引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科技人员数量不断增多,研发人员不断增加。从2010-2015年数据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市的人员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且研发人员比例也随着上升。2012年1月1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教育厅正式印发“科技九条”,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该系列政策减少了科技创业者的身份之忧、解决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创业瓶颈、提高了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从而破解了科技创业的难题、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鼓励科技人员加入南京科技创业的热潮。(3)科技创新产出稳步提高。据统计,2015年南京市全年申请专利56108件,同比增长1.84%。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6857件,增长12.06%;发明专利28050件,增长24.77%;外观设计专利11201件,下降36.25%。2014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686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01376万元,比上年增长6.07%。(4)新产品产值大体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持续增长。2010-201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14%,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达21.48%。2015年南京市新产品实现产值184269404千元,比2010年增长69553039千元,增长率为60.63%。

2.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1)科技转化效益低。技术合同是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服务订立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合同。技术合同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四类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占南京市的技术合同签订比例最大,为55%;其次为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分别占技术合同签订总量的28%和15%;技术转让合同占南京市的技术合同签订总量的比例最小,为2%。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市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比较强,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却较低。(2)专利申请的质量相对较差。2015年南京市专利申请量为56108件,专利授权量为22844件,专利授权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40.71%;2015年苏州市专利授权量(54709件)占专利申请量(103249件)的比例为52.99%;2015年无锡市专利授权量(27937件)占专利申请量(54519件)的比例为51.24%;2015年常州市专利授权量(18152件)占专利申请量(37833件)的比例为47.98%;2015年南通市专利授权量(12391件)占专利申请量(27692件)的比例为44.75%。可见,南京市与江苏其他一些市相比,专利授权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较低,专利申请的质量相对较差。

三、改进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近年来成为了各行各业中重要的经济管理方式。绩效管理工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的矛盾,以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损失浪费的最小化,从而弥补财政支出的有限和不足。南京市应该吸收相关发达国家的做法,并联系本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备的绩效评价数据库、设计出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程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把培养部门单位的绩效观念放在首位,调动部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应加快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管理的立法,当前通过试行的条例来发挥对其的法律约束,在试行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法律,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

2.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质量。南京市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国家当今所扶持的科技产业,再結合本市的情况,确定出年度内应该投入资金的重点科技领域。各部门设计计划时应该对资金统一分配,避免科技项目的重复申报,导致一个项目有很多科技计划支持,而有些项目却得不到科技计划的支持,从而最终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政府应该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防止公款吃喝、报销个人消费、用假票据套取资金、假合同转移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除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财力投入的质量,人力投入质量的提高也不可忽视。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一流,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科教成为南京市的第一比较优势。高校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向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和人才结合的紧密度,服务于南京市的科技发展。

3.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产出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指把科技成果利用在生产环节,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相关科技工作部门应该研究市场,同时研究国内外科技的进展与动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当前或者将来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并确保新技术成果能够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并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政府部门应该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缩小科研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收入差异,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踏实工作、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壮大研发队伍,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转化,最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上一篇:政治意识形态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收法律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