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2023-09-24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果,首先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发展历程,再通过相关史实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教学启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加深学习印象,从而带动历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历史;运用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新课标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转变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显现,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思维能力来回答各类问题,从而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能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展开问题的全面分析,获取更多学习知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更全面地走进历史、熟悉历史、掌握历史。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梳理整合教材知识的时间点,将不同的时间划分记录在脑海当中,比如先秦时间的划分以及封建社会的决定因素等知识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明确记忆的。从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不能有效梳理分析,长期发展淡化了知识内涵的理解,對于后续的各项学习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未能真正发掘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空间思维能力和时间概念,能够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每个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通过对社会因素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的分析,能够合理探究各个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大多初中历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材料为学生解读史实,没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率[1]。

二、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自身的运用价值,对历史教学的主线进行分析展示,使得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将多种教学法进行结合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史实教学、思维导图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法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法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对各类历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历史的人物传记以及各个朝代的文物等。思维导图就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以及各个历史事件进行结合,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呈现。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历史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进行结合,在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事件发生的主要背景。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能够了解各类事件的起因,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相关人物的真实精神内涵,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历史知识的教育意义。

(二)借助案例教学法展开情景模拟

在目前初中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选取更多具有信服力和教育意义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展开情景模拟。比如,在讲解教材内容18世纪北美殖民地是如何成功独立的,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让部分学生扮演被殖民者,然后将自身的全部财产上交,当学生真实地面对此类现状时,能够对教材内容展开联想,感受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境况。教师再顺应学生的感受引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北美殖民地是如何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以及物资源头,对于侵略者的肆意入侵,北美殖民地是如何进行斗争宣布独立的。通过情景模拟,再融入各个不同的案例,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印象不断加深,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2]。

(三)通过案例展开互动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选取更多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添加有效的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解初唐时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为学生重点分析当时统治者会如何在汲取前朝的教训下,发展经济与文化来推动唐朝的兴盛。教师首先要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当时的统治环境。此外,教师在节选案例时,还能进行教学延伸,追究到现代,比如现在美国的唐人街,从侧面来反衬当时唐朝文化的繁盛,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拓展。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案例展开思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证明了此类教学法的可实施性,教学工作者要从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付雪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7(7):38-39.

[2]姚迎春.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157.

?誗编辑 赵飞飞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本课是经贵州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中的内容,教材主要从简单到复杂,油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主要介绍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基本能对电脑进行简单的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

2、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

3、掌握刷子、铅笔、像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4、建立文件夹学会保存图片文件。

能力:

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

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完成预定目标、任务,从而更好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3、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画,但不是用纸和笔画出来的,下面请大家认真看看。(出示作品,简单介绍这是电脑中的画图软件画出来的。)同学们:“你们想学吗?”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电脑画画。

(二)新授

(1)认识画图板,提示:只要将鼠标指针指向某一工具,稍后就会出现提示,说明该工具的用途。

(2)练习,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掌握各种工具及颜色的使用。 (3)学生自主绘制作品。

(三)交流、完善。

1、学生:互相观赏作品,发现优点及不足。

2、教师:巡视指点。

3、作品展示。

四、小结: 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学习利用电脑绘制与美化图画的开始,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掌握画图中各种工具的基本使用。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操作难度不大,学生掌握简单的画图软件的使用并不难,花费时间也不多,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导入新课语言简单,没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本课的教学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就画图工具的讲解用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讨论时间较少,课堂上没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气氛很沉闷。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本学期我虚心地听课并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一、坚持课后反思和教学随笔。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二、及时参与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我先后听取了十七中学的八节观摩课,在每次观摩后都认真地撰写教学反思,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然后每个听课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经验交流,在交流中,我更加拓宽了事业,发现课堂中更多的亮点,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在应用中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三、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四、教学反思写些什么。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一、关注差异,活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课前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悬念的题目,如24+38+76,(18+56)+82+44等,一些学生看了题目后,通常向老师提出:“能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计算?”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教材的顺序和需要,要求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用一句“按运算顺序计算”将学生打发掉,这说明执教者在教学前没有认真研究学生,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通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辅助的工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材看成教学的唯一依据,过分强调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对教材的运用方式,极大束博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材只是一种呈现知识形态的载体,尊重教材并非意味着盲从教材,只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调整教材顺序,增删教材内容,自编教材等都是可以的.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反思,当学生发现有好的方法可以运算,教师不妨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做不仅尊重了学生,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功,体会到了善于思考的快乐.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教师也可以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让学生课后去实践、去探究.学生通过课后探究,掌握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会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因课堂变化和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和调整教材,这样做虽然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但取得的成效却是喜人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长远的.

二、关注差异,灵活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关注差异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合作学习.对于合作学习而言,差异就不再是问题而是资源.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有两种需要,一种情况是完成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单单依靠个体的劳动很难完成或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实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工厂里一般工人的流水线工作是类似的.另一情况是个体之间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从而更好或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医院里的专家会诊是类似的.而后一种情况之所以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与可能也正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是知识拥有量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如果学生之间没有这种差异,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只是重复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了意义.

合作学习是关注差异,体现数学教学有效性较好的途径.这些差异的关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在具体的要求上体现关注差异.(1)在对学生发出指令时在数量上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择你喜欢的题目做一做;你有时间做几道就做几道;请你用圆规在纸上画两三个圆.(2)在思维难度上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有些学生有独立探索的能力,但有些学生茫茫然不知如何入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是悄悄话,或是书面辅助材料(如果研究有困难,看一看下面的话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或是个别辅导.

二是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上体现关注差异.(1)在解决问题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视行为操作,多用实物与直观,而对优秀生则要有一定的抽象度.如20以内进位加法,有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都需要依赖摆小棒.(2)要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思考程序,而对于优秀生而言则可以简缩这个过程.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如54-8=40+14-8=40+6=46),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如下基本程序:一看,看个位的数够不够减;二分,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三减,十几减几;四加,几十加几;五写,写上答案.(3)对于优秀生来说,要讲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调选择最优化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灵活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关注掌握一般的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可以只掌握一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对于速度与灵活性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例如计算467-199,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掌握把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看成整

十、整百、整千,多加了要减,少加了再加,这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但对于一些学困生而言,要让他也能无中生有出一个整十整百的数来就很困难甚至于不可能了,所以教学应该允许这些学生用多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来计算就可以了.

三、关注差异,精心设计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提问要抓住要害,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一)层次式提问

教学时,可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出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思考,步步深入.

例如:某厂车间要装配690个零件,已经装了10天,每天装配45个,由于技术改进,剩下的任务4天就可以完成,这4天中平均每天装配多少个?

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设计下列提问:

1.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 解决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上述提问紧扣教学重点,层层推进,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

(二)变换式提问

在进行提问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知识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相近的知识于方法去设计问题.

例如:甲数于乙数的比是4∶1.这是用比的形式表示两数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甲、乙两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怎样表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得出:1. 甲数是乙数的4倍;2. 乙数是甲数的;3. 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4. 乙数比甲数少;5. 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这样,当学生遇到相应的应用题时,解题思路就相当开阔了.

(三)寻疑式提问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知识似乎明白,但理解不深刻,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无疑处见疑,进行提问.寻疑式提问要少而精,目的是使学生会看书学习.例如教360÷50=7……10时,提问余数为什么是10而不是1呢?因为学生在学习简便计算时,往往忽略余数问题,把余数写成1.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此设问,以引起学生注意.如在教学比时可以穿插这样一个提问:运动员在进行小球比赛中经常会出现18 ∶

6、12 ∶ 4的比分,我们能不能说成3 ∶ 1呢?教师的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学教育进展迅速,培养了不少法学人才,为法治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以致国内有知名大学的校长公开声称应取消法学本科教育。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院式教学法与实践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国法学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必须深入改革我国法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才能减少法学的教学与法学实践之间的冲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被引入、推广,进而得到推崇的,并受到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一致欢迎。然而,问题在于,当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法学教育多年之后,实践中的法学毕业生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缓解。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国法学教育界的高度注意,因为该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能存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探讨案例教学本质的基础上,反思我国法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而探索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出路问题。

案例教学的本质分析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来又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然而,尽管有了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教育学界仍然没有在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的问题上,得出一个权威的界定。以下是国内外相关文献所提供的典型概念。

哈佛商学院曾把案例教学界定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进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教育大词典认为“案例教学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也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作出的行为,引导学生对这些困难、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虽然在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界定上,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但这些概念却仍然可以表明案例教学的两个本质问题:即提供问题情境与重视师生交往。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能力的获得在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而不是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活动的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简言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因此,在本质上,案例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供改造的经验,这决定了,为学生所提供的案例必须为学生展示出一个真实和生动的问题情境。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要注意的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过程是通过与同学、教师以及周围其他环境的交往实现的。交往在教学中发挥着经验共享,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辨识分歧,学会理性辩论以及达成共识的作用。同时,交往的主体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交往的主体关系,而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在案例教学中的交往应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双方应创造条件,是不带支配性质的交往,放弃权威地位持相互平等的态度。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是辅导者,教师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中的困境及其分析

然而,案例教学方法重视问题情境与师生交往的本质,却在法学的案例教学中,被有意或无意的被忽略了。这使得我国的案例教学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一是案例教学在价值上面临的困境。从法学教育背景看大陆法系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其价值目标在于培养理论型的人文知识分子,而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唯这一背景中,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重复。而在西方国家,其法学教育定位非常明确,即职业化教育,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国,法学本科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各法学院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英国法学教育目标也强调了职业教育,它将法学教育分为学术、职业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法学理论和司法伦理的培养;第二阶段则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巧;第三阶段通过在律师所实习保证学生得到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法学教育的目标是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抑或通识教育方面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这就造成经过几年的本科教育,毕业生既没有熟练驾驭司法活动的能力,又不能较好地从事法学理论研究。法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从法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上看,它表现为职业教育和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的矛盾;从培养目的性上看,它表现为实践型人才的训练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价值就存在困境——我国的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法学理论讲授的辅助工具性-价值,还是角色模拟体验实践性价值?

二是教师在案例选择上的困难。目前,教师就案例选择的渠道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参考书、法院的判例、教师自己

接触的案例等。然而,这些案例在提供情境相关信息的完备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事实上,一个比较适合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一个能够体现法律复杂纠纷,展示法律条文争议以及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案例。一个过于简单的案例,事实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比如在讲述合同的效力理论时,教师往往先将合同的生效要件加以讲解:“一般而言,合同的生效应当具备主体缔约能力、缔约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三个要件方可生效。”然后,提供一个关于甲和乙签订了一个关于甲雇请乙去杀人的合同的案例来讨论该合同的有效性。对此,学生往往会异口同声答道:无效,因为合同内容违法。这样的案例分析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合适的案例则往往比较复杂,仅仅通过相关报道或教师自身的表面接触是无法真正描绘出这种复杂性的。合适案例的严重缺乏,使得教师在选择案例上往往有着太多的限制。而如果就原有的这些渠道来选择案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工和整理,并且在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问题的设计方面都需要教师重新整理。所以,每设计一堂案例教学讨论课,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力度和难度,在一学期中教师只能设计几学时的案例讨论课,不可能整个学期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案例教学,而以举例子的形式加以代替。

三是案例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困难。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普遍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则与案例教学中班级规模紧密相关。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并且将这种讨论和争论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然而,我们的法学本科课堂却往往是在一个空间广阔、桌椅固定的教室中装上一两百人。在这样的课堂中,案例讨论显然大打折扣甚至无从开始。作为替代性选择,由教师主导讲解案例就理所当然。然而,案例分析如果注重对法学理论的解释和说明,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处于被动地位而非自主分析。而这种被动学习显然是无法帮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

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出路

针对以上的困境及其分析,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要走出困境,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要求,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管仍有分歧,我国应当尽快明确法学教育的定位和目标,或者不同的法学院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定位自己的学生,以便各法学院有的放矢,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更加侧重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应当是诸如律师、法官、公安等法律执业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法律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法官角色体验。在案例教学中,不管人们是否同意该判决都必须首先从法官的观点即从诉讼意见出发来探讨问题。要求学生以一个法官角色从公平的司法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案件,并就该案的判决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扮演律师角色和当事人的机会。它提供给学生一系列的具体争论,强迫学生扮演原来争论的双方和他们律师的角色,并重新演示这些争论。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有利于其认知的内化。另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考虑各角色特点以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独立见解。

其次,要开发教学案例资源来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教学的载体是案例,大量具有本土化、专业性、时效性特点的适合案例是成功开展法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案例调研,这是法学案例教学适合案例的主要来源。从某个角度上说,只有通过调研写作而成的案例,才能满足复杂性、关联性、启发胜等案例要求,从而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调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系统地收集被调查案件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件产生、发展及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努力找寻故事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的写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和发现事实。同时,实现教师案例调研共享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最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由相关组织出面,建构全国性案例教学的共同平台,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第三,要拆分班级,组成中班上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要在法学本科课程中实现小班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各法学院应该克服困难,组织中班进行案例教学,中班的人数应控制在60人左右,这样既可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也能就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开展诸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具体教学形式,充分挖掘案例教学的能量,体现案例教学的真正本质。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文夏,《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转引自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3]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4]成光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思考》,《教学研讨》,2004年第2期

[5]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6]参见郭明瑞,王福华,《高等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审视》,载《法制日报》,2001-09-02

[7]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8]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

上一篇:用友门erp解决方案范文下一篇:安全培训动员部署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