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范文

2023-09-17

伦理学范文第1篇

一、名词解释

1.行政伦理p1 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监督机制之一。 2.行政伦理学p5 是专门研究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学科。

3.行政伦理规范p70 是社会对从事行政管理职业活动的行政人员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体现,是专门用来规范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的伦理规则和道德标准。 4.行政人格p153 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的道德行为选择所代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的完整性民事行政人员道德意义上的整体性存在的形态。

5.独立人格p174 是行政人格的理想形态,这种理想的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6. 政府信任 7.政府公信力

8. 行政责任 p222 狭义的行政责任 是指公共行政人员作为一种代理人角色,包括了复杂的责任内容,即对多种委托人的负责,这些委托人包括组织的上级、政府官员、职业性协会和公民, 广义的行政责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国家的全部行政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公民大众负责;

二、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环节、个层次之间进行责任分工和权限分解,通过确立垂直的责任关系和层级负责的方法,将分散的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秉承一股合力开展行政工作;

三、包括上述狭义的行政责任

9.行政责任制度p248 行政责任制度是依据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则二做出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10.行政的道德责任

二、基本知识(填空)

1.行政道德是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的道德。

2.公共行政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应负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不能用(利润)作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用服务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3.行政学和行政伦理学都直接研究行政系统,但行政学着重研究行政系统中的客观结构,也部分地研究行政系统中的主观结构;而行政伦理学则着重研究行政系统中的价值结构。

4.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公共行政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 5.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理想是国家民族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具体化,也是行政人员个人理想的升华。

6.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7.行政人格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行政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8.行政人格对于社会有一种示范和教育作用,而对行政人员自身则有一种人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9.行政人员的人生修养是指行政人员个体基于行政实践活动在职业道德和品质等方面的自我教育、锻炼和改造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境界。

10.一般而言,制度包括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正式制度安排和以道德、信用观念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三、基本理论(单选) 1.伦理学这个概念作为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2.当代中国的行政伦理观主要由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廉政、勤政、行政人格。 3.现代行政是公共行政,责任行政,民主行政。

4.公共行政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 5.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理想,从其实质内容看,主要有廉政理想,勤政理想。 6.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公共行政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 7.国家的行政体系由其政治体制决定。

8.通过职业道德和伦理标准对行政行为进行的控制称为内部控制. 9.20世纪中叶,行政伦理研究者认为,行政伦理学的价值基础是。

10.在公共行政伦理学产生之前,以及在行政与伦理的结合过程中,公共行政领域的主导性价值标准是效率。

11.产生行政腐败的温床是政治腐败。

12.遏制腐败必须从腐败的结构性根源着手,即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 13.在诸多的监督途径中,各国反腐败斗争通用的方式是专门的立法监督。 14.行政人员的责任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要求,主要源自个人的道德良知。 15.行政人员出于道德良知履行职责,其个体心理机制是主观的、个性化的。 16.行政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对自己的使命具有坚定的信心,认定自己从事的职责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这就是一种道德信念。

17.行政人员在履行制度规定的外在责任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履行职责的道德价值,并把这种外在责任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外在的“他律”升华为内心的道德责任感。

18.行政责任的实施离不开行政个体的身体力行及其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

19. 行政人格作为一种历史生成,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表现,存在着不同的行政人格模式:农业社会是依附人格,工业社会是工具人格,后工业社会是独立人格。

四、基本理论(多项)

.1.廉政和行政是社会主义行政理想中一体同构的两个方面:廉政是勤政的前提,勤政是廉政目标或结果。

.2.社会主义行政理想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理想对行政行为具有认知功能、规范功能、聚合功能、协调功能。

3.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道德所倡导的行政作风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作风;为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培养行政作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方法有:认真学习的方法;树立典范有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的方法。

.5、作为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力具有必然的合法性、强制性、普遍性。

.6、自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结束,行政伦理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分别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关注和对哲学基础的重视。

.7、标志着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的事件包括:“职业标准与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将行政管理的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行政伦理学正式进入行政管理课程体系;《公共职责:政府官员的道德责任》等代表性著作的出版。 .

8、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务活动中,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观念、伦理规范、伦理行为、伦理责任。

5.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道德所倡导的行政作风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作风;为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6.正义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 社会的“平衡器”;人的行为的“校正器”;社会历史发展的“推进器”。

7.正义与公平和公正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正义具有公平性、公正性。 8.行政责任意识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行政人员的公正、仁爱、宽容、 求实和节制的意识,它们是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信仰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9.政府信任关系建构的基本原则是:公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客观求实原则、利益一致性原则。

10. 从整体看,现代的行政责任体系可以分为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类型。

五、基本观点

1.行政伦理的主体和类型有哪些?p8 从主体角度来讲行政伦理学分为两个层次:行政人员个体层次和行政组织层次 类型:

2.行政伦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8 (1)整体性和系统性,(2)政治性与社会性,(3)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4)高尚性和广泛性,(5)一定的强制性

3.行政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区别何在?P70 行政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一样,都是由国家相应的专门机关制定并负责实施的,都体现国家意志,但他们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在内容上,行政伦理规范主要表现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2)在形式上,行政伦理规范通常是以规定准则等形式出现的,而法律规范主要是以制定法或成文法出现的。

(3)在制定程序上,行政伦理规范虽然也要经过严格仔细的立项论证表决公布等程序,但不像法律规范那样正式。

(4)行政伦理规范的实施通常是由党和政府某一部门执行,而法律规范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实施。

(5)行政伦理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良心起作用,尽管政府也会介入,以一定的外在物质力量及措施来保障实施,但其强制实施程度远远不及法律。

4.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人员的作用主要表现哪些方面?p77 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一种规范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1)对行政人员行为有导向作用。 (2)对行政人员行为有规范作用。 (3)对行政人员行为有调整作用。 5.行政人格的功能是什么?p157 (1)高尚的行政人格会给相对人以良好的印象,有助于双方实现良好的情感沟通。 (2)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高尚的行政人格会对行政相对人祈祷行为示范的作用。 (3)行政人格具有对真理和正义的形象化作用。

(4)行政人格作为一种现实的伦理存在,会对社会道德环境产生净化作用。 6.政府信任的功能有哪些?p323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能够促进合作并提高行政效率。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地当代法制的基本目标。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是确立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必要环节。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7.政府信任如何形成?

8.造成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有哪些?

9.构建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292 (1)日常性原则 (2)广泛性原则 (3)规范性原则 (4)有效性原则

10.行政责任制度建设的实现途径有哪些?p254 (1)促进公共性信仰的形成 (2)实现公共行政制度的道德化

(3)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和督查

六、综合论述

1.结合我国现实,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的重要意义。P28 (1)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有助于行政人员尽快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理念。

(2)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有助于行政体制自身健康运行与发展 (3)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有助于行政人员抵御腐朽伦理侵蚀的能力

(4)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之,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是十分必要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在当前行政体制转型和行政行为规范性削弱的条件下,加强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2.联系实际,试述如何加强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伦理学范文第2篇

教师伦理学P8 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内师德意识、师德规范和师德实践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社会以及个人之间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

教师道德良心P101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教师道德评价P142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运用校内外舆论、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教师在教育 师德行为选择P139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道德关系和矛盾,又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按照自 教师道德修养P163是指教师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改造、教育和锤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品

二、判断说明题

⒈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市场经济杠杆原理,决定了当代高校教师的道德只能随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 (根据学习得出结论)错。这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结论不能分析当代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 ⒉“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典型表现,因此,当代高校教师应当不为市场经济环境所左右,坚持这一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P44-45 错。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变化,传统道德中“重义轻利”的观念有所转变,义利统一观念开始形成。开始敢于肯定正当的个人利益,把自己的教育劳动与物质利用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 ⒊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须从每个教师自身做起,先达到自律才能实现他律。P76-77

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应当从他律开始,向自律发展,就是使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使其自觉主动地评判和选择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从师德义务到师德良心的升华,无疑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深化。但师德良心具有主观性和个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师德规范不能走到自律阶段就满足于“良心发现”而停步不前,只有实现师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使师德良心和义务交互影响,才能说明教师个体的道德水平到达了真正的成熟和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其具体表现就是教师价值目标的确立。 ⒋教师道德他律表现为外在的约束力,说明不应该做什么;教师道德的自律则表现为导向功能,说明应该做什么。P76-77

错。师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和导向功能都指的是教师道德他律,他们是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没有约束,导向就失去了自己的轨道;没有导向,约束就推动了目标。因此,这两者是互相包含的,只是理解师德规范的角度不同,并没有原则的区别。

⒌当前高校某些学术腐败现象,完全是由外部社会环境造成的,与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关系不大。根据学习得出结论

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义务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与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相联系或相对应的。P98-99

错。是不相联系或对应的,教师改造道德义务,往往是觉得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对学校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这样做不但不是为了从社会或他人那里得到某种权利和报偿,而且常常意味着要作出或大或小的牺牲。而社会所给予的赞扬、权利或报偿决不是教师行为选择的动机。

⒎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错。教师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永远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教师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是互相储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并有其共同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行为的方向性、教师行为的科学性和教师行为的“真善美”统一性。P145-149 ⒏师德修养德自觉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是闭门修过、自我反省。P179-183

错。根本方法是教育实践。它是教师形成优良品德的源泉,是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目的,是检验教师道德修养客观效果的标准,是教师道德修养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⒈何谓师德义务与师德良心?它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表现体现在哪里?P98-P104

答:师德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其特点是(1)不与谋求个人权利和报偿相联系或相对应。(2)是教师自觉自愿地履行的。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表现体现在:正确的道德义务是教师职业劳动巨大鞭策力量,可以调节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教师自学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

师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其具体体现为(1)教师职业意识中的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2)教师职业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3)多种心理因素在教师职业意识中的有机结合。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表现体现在(1)在教师选择行为之前,教师道德良心起着指导作用;(2)在教师行为进行过程中,教师道德良心起着自我控制和监督的作用;(3)在教师行为结束后,教师道德良心对行为起着自我评价的作用。

⒉简述教师道德良心及其作用? P101,P103-104

答: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教师道德良心的作用体现之一在于教师选择行为之前,教师道德良心起着指导作用;体现之二在于教师的行为进行过程中,教师道德良心起着自我控制和监督作用。体现之三在于教师的行为结束后,教师道德良心对行为起着自我评价的作用。 ⒊为什么说师德他律必须向师德自律转化? P76-77

答:从师德他律到自律阶段的转化,从师德义务到师德良心的升华,无疑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深化。但师德良心具有主观性和个性的特点,它的形式同教师个体的各种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这就有可能使个体忽视师德规范他律,不顾社会舆论的监督,脱离道德义务,作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乃至走向道德意志论。所以,教师对师德规范不能走到自律阶段就满足于“良心发现”而停滞不前,只有实现师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使师德良心和义务交互影响,才能说教师个体的道德达到了真正的成熟和实现了人格的完善,教师道德规范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和充分的发挥。⒋为什么说教师道德应当达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P76-77

他律是指它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外在功能,自律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师德他律的认同,教师为自己道德立法和教师个人意志对欲望的把握。教师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既克服了由于师德义务的客观外在性而可能具有的某种消极、被动的因素,也消除了由于良心的主观性而可能具有的某种盲目、任性的因素,实现这种统一的表现就是教师价值目标的确立。 ⒌简答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及其道德规范?P77-84 教学过程中的矛盾:(1)师生之间的矛盾;(2)教师个人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引起的矛盾。(3)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不能满足教学工作要求而引起的矛盾。 教学过程中教师道德规范(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3)钻研业务,认真施教

6、谈高校教师科研过程中的矛盾及其道德规范。P85-88

科研过程中矛盾:(1)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矛盾(2)科研能力和水平与职业要求的矛盾(3)科研协作中的矛盾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1)严谨治学,实事求是(2)团结协作,甘为人梯(3)献身科学,勇于探索。 ⒎如何理解教师道德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P145-149 教师道德凭借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包括:(1)为社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与潜在的需要。(2)教师应承担传播知识、创造知识与监督社会的职责。(3)教师应自觉地探索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开展的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和遵循这两条规律,才有其善的意义。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包括:(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2)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左右着教师道德行为,成为构成教师道德行为标准的重要因素。(3)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是影响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重要因素。(4)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形成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相对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论述题

⒈从市场经济影响和当前师德问题的实际,P44-45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P11-13 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教育体制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把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和竞争机制等引入学校教育管理,使得学校面临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与学校、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教师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利益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在面向社会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出现了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两重影响也同样在教师道德中表现出来:一方面适应经济和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的教师道德观念开始形成,如:义利统一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和参与意识,另一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形成负面影响。在这些影响下,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在本职与兼职之间、校内与校外、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协作、开拓进取与功名利禄等关系上颠倒了主次,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校风气,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职业的示范性特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教师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首先素质和职业人格,这样才既能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能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道德榜样。而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习和“灌输”,才能使教师从理论高度和理性层面上加以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自觉,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2)有助于广大教师全面地了解、把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弄清师德规范形成、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遵守师德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用师德原则、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教师伦理学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专门知识和学问通过学习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有序的教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3)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善恶是非的辨析水平,增强道德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由于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的双重效应,使一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其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在观念更新的同时明辨道德是非,激发自我道德进取心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和矛盾中作出扬善抑恶的道德选择,是一个教师道德理性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2、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出发P52-53,论高校教师在新时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结合教学、科研中的师德规范来分析) 教育劳动的特点和教育偷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1)在道德意识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有更高的水准。因为教育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的一代,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品性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更高。 2)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因为教师品行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3)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远、更广泛。教育劳动产品是具有社会性、主观能动性并不断自我发展的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会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通过学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和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毕业离校后的生活道路,甚至一生。 高校教师在新时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1)有强烈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责任感(承担科研和培养人才的任务;提高现代化科技应用的社会责任感,防止利用科技成果和手段范罪) 2)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的现代人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

3)要自觉学习和应用新知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代合格的人才) 4)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忠诚踏实,严肃认真;科学的抽象,严密的论证;客观公正地进行科研成果鉴定)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关心集体,顾全大局;配合协调,互相帮助;尊老扶新,甘为人梯;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献身科学,勇于探索(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献身科学)。 5)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基本首先要求,具体为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一视同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钻研业务,认真施教

⒊联系当前的某些学术腐败现象,谈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P11-13和科研中应有的道德规范。P85-88 (1)当前的学术腐败现象:学术舞弊,导师经济、炒作学问,变相卖文凭,学法作风和学术群体宗派化,教师老板化和学生雇员化,学术商品化。

(2)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助于广大教师全面地了解、把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弄清师德规范形成、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遵守师德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用师德原则、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助于教师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矛盾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从而提高对善恶是非的辨析水平,增强道德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 (3)加强科研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必须作到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献身科学,勇于探索。

伦理学范文第3篇

名词解释 ㈠ 单项选择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明确宣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直到()以后,法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晚期 D.20世纪初期 3.法学与逻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是()问题。 A.法律论证 B.法律辩论 C.法律推理 D.法律概念

4.历史法学派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法学派别,下列哪个选项代表该学派的观点: A.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B.法像语言、风俗、政制一样,是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的 C.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D.法是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5.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 C.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D.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㈡ 多项选择

1.法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ABCD A.法律是凝结的历史 B.法律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经验

C.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D.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历史的产物

2.下列学科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边缘法学”的是:ABCD A.法律社会学 B.法律心理学 C.刑事侦查学 D.法医学

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马克思主义法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C.马克思主义法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思想

D.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善、美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代替法学的具体原理和方法 4.法律职业者应具备文化素质有:ABC A.广阔的知识背景 B.工具性技能 C.人际沟通能力 D.恪守职业道德

5.以下被教育部确定的高等法学教育核心课程名称的有:BC 1 A.行政法 B.商法 C.法理学 D.外国法制法 6.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是:BCD A.犯罪学 B.法律史 C.法哲学 D.比较法总论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学的研究对象。 2.如何划分法学体系?

3.为什么说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 4.简述法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5.简述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㈣ 论述题

1.论述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2.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 ㈤ 案例分析

(一)据报道,自1996年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法律硕士(简称法硕)一直是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引人注目的报考热点。特别是该专业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以后,法硕报考行情持续走高。2000年全国报考法律硕士研究生只有8 000人左右,2001年报考人数上升到1.8万人,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7万人,2003年增加到3.1万人,2004年报考人数增加到3.9万人。

(二)中国政法大学目前在校的成人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达到11000人,远远超过同期在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本科生数量。成人教育学生中的4000多名全日制学生中90%没有就业经历,而是从高中、中专、专科学校、职高等毕业后直接考入的。这部分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0周岁。在职(函授、夜大)学生中的大部分也是刚进入政法机关不久的年轻人。学生的低龄化和成人法学教育的“普通高校化”已经明显违背了开展成人教育进行职业培训(教育)的初衷。(《法制日报》2005年8月3日) 问题:

根据材料

(一)简述我国的法律硕士制度。

根据材料

(二)从形式上简述我国的法学教育及成人法学教育。

第二章

法学的研究方法

㈠ 单项选择

1.根据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重要程度,法学方法可分为(B)。 A.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 B.主要方法和次要方法 C.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 D.原始方法和派生方法

2.列宁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用真正获得正确处理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从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以上描述的是以下那种法学研究方法:B A.历史的比较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逻辑分析方法 D.语义分析方法

2 ㈡ 多项选择 1.方法论是指:ABD A.关于方法的理论 B.论证的方法 C.关于方法的体系 D.关于方法的学科 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为:ABCD A.阶级分析方法 B.价值分析方法 C.比较分析方法 D.实证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AC A.社会调查方法 B.历史研究方法 C.逻辑分析方法 D.语义分析方法 ㈢ 简答题

1.简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如何正确对待阶级分析方法? 3.简述阶级分析方法的功能。 4.简述法学中价值分析的过程。 ㈣ 案例分析

材料

(一):“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页)

材料

(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

材料

(三):“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696页)

材料

(四):“青年们有时过重看重经济方面,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她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可惜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运力,而且还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8页)

问题:

1.根据材料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历史唯心主义法学的区别。

2.根据材料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观点。

3.结合材料

(一)、

(二),根据材料

(三)、

(四)理解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决定论是错误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 单项选择

3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了( B ),强调不是公平的观念决定法,而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决定法的现象,并且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虚伪性。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论犹太人问题》

C.《神圣家族》 D.《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2.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这两位科学巨人合著的(B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论住宅问题》 D.《反杜林论》

3.( B )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

A.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学说 B.代表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利益 C.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D.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5.( B )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㈡ 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包括:ABCD A.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 B.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向度 C.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D.“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2.下列表述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看法的是:ABC A.法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恣意横行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列宁对关于新的政权建立后如何发展民主、建设法制等问题进行阐述的著作包括:ACD A.《国家与革命》 B.《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C.《论国家》 D.《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准确表达包括是:ABC A.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当代中国法律调整的一项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地协调和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特征包括:ABC A.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B.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公正的社会 C.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D.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权威的社会 ㈢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3.简述江泽民同志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思想

4 ㈣ 论述题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观的内在意蕴

第四章 法理学概述

㈠单项选择

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C )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2.“法理学所关心的不是法律的知识(knowledge),而是法律的思考或者思想(thought)。”这一观点是( A )提出的。

A.罗尔斯 B.庞德 C.哈特 D.卢曼

3.在中国,(C )在其《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最早使用了“法理学”一词。 A.康有为 B.黄宗羲 C.梁启超 D.杨度 ㈡ 多项选择

1.以下哪些是法理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AB )。 A.法律解释 B.法的适用 C.刑事责任 D.行政处罚

2.美国法学家霍尔认为,法理学包括( ABCD )。 A.法律价值论 B.法律社会论 C.法律形式论 D.法律本体论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理学研究对象。

2.简述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3.简述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4.简述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㈣ 论述题

1.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第五章 法的概念

㈠ 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 )。 A.行政规章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法规

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 )。 A.规范 B.刑罚

5 C.公平 D.正义

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 )。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审判机关的判决 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6.法的调整的对象( )。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 )。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C.上层建筑之一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 )。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 B.国家制定和认可 C.国家领导人颁布 D.天才人物的创造 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

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 )意志。 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

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规范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国家强制性 ㈡ 多项选择

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2.以下哪些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 ) A.“法是公共意志” B.“法是民族意志”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主权者的意志”

6 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 )。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C.法是反复适用的 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4.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5.法的特征表现为( )。

A.规范性 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 D.强制性 6.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

A.制定的方式不同 B.表现的形式不同 C.对人们的要求不同 D.发展的前途不同 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 )。

A.修改 B.制定 C.颁布 D.认可 8.法与法律的关系( )。

A.含义不完全相同 B.含义完全相同 C.法是法律的内容 D.法律是法的形式 9.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是( )。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 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

10.法与国家意志的关系是( )。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B.国家意志就是法

C.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的 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㈢判断题

1.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 ) 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 )

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

5.法所体现的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他因素不能对这种意志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响。( ) 6.法具有阶级性,因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政治关系。( )

7.各个社会中法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它们所执行的公共事务的内容是相同的。( )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 9.在阶级社会,一国范围内的法与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10.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 11.法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和对现状的维护。( )

7 12.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狭义上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13.法律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可以反复适用,因而具有概括性。( ) 14.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 ) 15.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 16.法律创制的惟一方式是制定。( ) ㈣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的特点。

2.试述在法的本质研究中如何区分法的“实然”与“应然”。 3.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㈤ 论述题 1.法的本质。 2.法的特征。 ㈥ 案例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它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资产阶级观念时,他们更为明确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请结合法的本质的理论分析之。

2.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试分析之。

第六章 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㈠ 单项选择

1.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根据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的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5.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 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 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 D.道德 6.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

A.《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B.《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8 C.《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 》 D.《法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7.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学上称为: A.法的溯及力 B.法的空间效力 C.法的时间效力 D.法的对象效力 8.关于法的溯及力的正确表述是: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D.法律颁布后,对它制定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9.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 )是否适用,适用,则为有溯及力;否则,则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10.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 A.明示废止 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 D.共同废止 11.当前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一般原则是: A.从新兼从轻 B.从新 C.从旧兼从轻 D.从旧

12.中国的法律只适用于中国领土上的公民,这体现了法律对人效力( )的原则。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综合主义 13.公私法逐步混合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7—18世纪 B.18—19世纪 C.20世纪中 D.20世纪初 14.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 A.婚姻法律关系 B.票据法律关系 C.公司法律关系 D.合同法律关系 15.在当代中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 A.公法法律关系 B.私法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 D.公私法混合法律关系 16.根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从高到低排列的是:

A.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D.宪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17.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总理 D.省、自治区、直辖市

18.地方性法规如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 )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9 1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罗马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规走:“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该条款所体现的是哪一原则?( )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1.A国公民汤姆劫持B国航空器,试图进入C国,但在强行驾机飞越D国和中国领空交界处时,油料耗尽,飞机只得迫降在中国领域内。适用中国刑法对汤姆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是( )。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款所体现的是以下哪一原则?( )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这反映法的( )效力。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2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违背了法的效力规则中的( )。 A.法律优位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㈡ 多项选择

1.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A.宪法 B.行政法规 C.经济法 D.司法判例 2.下列哪些选项是法典编篡的特点?()

A.不改变法的内容 B.可以改变法的内容 C.是国家立法活动 D.不是国有立法活动 3.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A.国家机关制定的决策和决定 B.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C.国际法 D.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 4.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核心地位,其根本大法的地位表现为()。

A.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出席会议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B.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 10 上多数通过

C.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D.宪法的修改应由五分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5.根据《立法法》,()属于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 A.特别行政区法 B.行政诉讼法 C.人民法院组织法 D.居民委员会法 6.以下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进行修改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D.商标法属于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

7.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C.市人大 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8.以下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率先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B.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

C.普通法法系过去没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即使到现在也不认同这种划分 .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

9.法理学所称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方面的效力范围。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10.各国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有()。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11.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 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的渊源。 2.简述现代国家法的渊源。 3.简述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分。 4.简述法的内容和形式。 5.简述法的形式的价值。 ㈣ 论述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11 ㈤ 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修改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没有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选自1997年律师资格考试试卷二)。

案例二: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 1998年因涉嫌犯罪被捕,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1995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损失数百万元货物,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选自1999年律师资格考试试卷四) 问题: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法的溯及力。

第七章 法的要素

㈠ 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2.“在住宅区内机动车车速应限制在每小时20公里以内”这一规则是()。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3.根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划分为()。

A.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B.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与指导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第3款规定:“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该规定属于()。

A.规范性规则 B.标准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 D.构成性规则

5.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这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的观点 A.庞德 B.边沁 C.哈特 D.奥斯丁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一个()规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权义复合规则 D.禁止性规则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17条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这是一个()规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标准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样的规则属于:

12 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9.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则课以联合国成员国以保护人权的义务,这样的规则属于( )。 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10.根据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将法律原则分为( )。

A.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B.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C.实体性原则和程序原则 D.公法原则和私法原则

11.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则?( )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12.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既有强行性规则又有指导性规则 B.有强行性规则而无指导性规则 C.无强行性规则而有指导性规则 D.既无强行性规则又无指导性规则 ㈡ 多项选择

1.综合各家关于法律要素的学术,法律要素包括( )。 A.法律规则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解释 2.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律规则的改变要比法律原则容易 B.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意识 C.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 D.法律原则可以指引人们正确地适用规则 3.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通常有( )。

A.法律要素涵义的明确性与确定性程度 B.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 C.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 D.法律要素的分类的科学程度 4.新自然法学派的德沃金认为法是由( )组成的。 A.概念 B.原则 C.规则 D.政策

5.社会法学派泰斗庞德将法律归结为( )要素。 A.律令 B.技术 C.规则 D.理想模式

6.以下关于法律要素的观点正确的是( )。

A.法律要素质量的优劣通常是衡量法律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律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法律要素的质和量提高的过程

C.法律要素质量越高,法律的可预测性程度就越高 D.法律要素的确定性程度越高,所包含的正义和理性就越多

7.法的要素具有()的特征。

13 A.个别性和局部性 B.多样性和差别性 C.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D.稳定性和灵活性 8.依法律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 A.涉人概念 B.涉事概念 C.涉物概念 D.涉时概念

9.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

A.按照严格法定原则,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这种情况,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 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10.就适用行政诉讼法法律原则来说,以下()原则属于基本法律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原告、被告恒定原则 D.辩论原则 11.下列何种表述不属于法律规则?()

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C.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2.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该规范属于()。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 ㈢ 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是不一致的。( ) 2.法的要素是制定法不可或缺的基本质料,习惯法、判例法中没有要素。( )

3.将法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的理论,始于法国人博丹,经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到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丁手中,成为主宰西方法学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 )

4.在法的要素模式——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模式中,道德原则确定法律原则。( )

5.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关于法的要素通行的是“法律规范”说,将法律归结为法律规范单一模式。( ) 6.法律概念是与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相并列的法的要素。( )

7.按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将法律概念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这样的划分概念就是说有的概念绝对确定,有的概念绝对不确定。( ) 8.法律规则即法律规范。( ) ㈣ 简答题

1.简述德沃金的法的要素的分类模式。 2.如何正确理解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 3.简述法律规则的特点。 4.简述法律规则分类的意义。

14 5.简述法律原则的功能。 ㈤ 论述题

1.论述法律概念的功能。 2.论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㈤ 案例分析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本案的判决一方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一些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法律界人士却认为这是道德与法和情与法的一次冲突,甚至认为这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作出的一起错案;认为在有具体的实体法规则——《继承法》可依的情况下再依据法律原则,这样的判决是错误的。

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案的判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第八章 法律体系

㈠ 单项选择

1.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着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2.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3.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 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15 A.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性和主导性的部门法 B.特别行政法是指对特别的主体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行政法和行政法规是法律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门法 D.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法学体系为健全和发展法律体系指出方向、目标和任务,法律体系为法学体系提供条件和对象 B.从版权法和专利法的主导因素看,将它们列入行政法部门比列入民法部门更合适 C.作为部门法的行政法,是指国务院以及地方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D.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生活领域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㈡ 多项选择

1.最早的制定法有()。

A.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 B.法典

C.个别立法文件 D.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 2.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

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一国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3.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有()。

A.法律的调整方法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社会关系法律所调整的机制 D.法律的制定时间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A.法律体系是关于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

B.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法律体系,就不会有立法体系;没有一定系统的立法,也就不会有什么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统一协调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每个部门法又是由相对独立各具特征的法所构成的

D.划分部门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历史上和现行的法 5.下列诸项中说法的正确是()。

A.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是由同类法律规范构成的 B.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都是划分部门法的客观标准

C.一个部门法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往往也可以涉及多个部门法 D.环境保护法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因此它所调整的对象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关系 6.我国的基本法律部门包括下述哪些?()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 C.婚姻法、仲裁法、律师法、商法 D.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 7.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原则 B.规范性原则

C.均衡原则 D.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16 8.以下关于宪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宪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主导的法律部门

C.宪法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体系的特点。

2.简述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 ㈣ 论述题

1.论述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㈤ 案例分析

材料一:“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矛盾而自相抵触的自己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页)

材料二:根据人民网2004年9月15日的报道: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他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胡锦涛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真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关于国家机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一批重要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胡锦涛说,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现行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

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目前,中国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普遍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同时,中国还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

197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7 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胡锦涛说,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九章 权利和义务

㈠ 单项选择

17 1.以下关于西方思想史上权利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罗马法中没有确定的、单独的权利概念和权利分类 B.中世纪末期权利观念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

C.19世纪中期以后,“权利”和“义务”被作为法律(法学)的基本概念总结出来,权利和义务研究进入实证化阶段

D.20世纪初期,英美自然法法学家摆脱权利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而注重分析权利概念包含的丰富内容,深化了对权利的理解

2.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语已经出现,并且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定权利义务的观念 B.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匮乏

C.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并非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

D.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 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正确的是()。

A.在这一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 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

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 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4.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5.()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㈡ 多项选择

1.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 A.应有权利和义务 B.习惯权利和义务 C.法定权利和义务 D.现实权利和义务 2.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 D.遵守宪法和法律

3.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休息权 D.检举权

18 4.()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 B.停止侵害 C.起诉权 D.缔约权

5.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 A.个体权利和义务 B.集体权利和义务 C.国家权利和义务 D.人类权利和义务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与权利和义务。

2.简述现实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 3.简述权利的界限。

4.简述西方思想史上的义务概念。 ㈣ 论述题

1.结合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来论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论述私权利与公权利,权利与权力。

第十章 法律行为

㈠ 多项选择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 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多方行为的是()。 A.遗嘱 B.赠与

C.代理行为 D.缴纳个人所得税 6.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 A.遗嘱 B.添附 C.担保 D.赠与 ㈡ 判断题

1.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但仅包括表示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 ) 2.一般意思上的“法律行为”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现象的高度抽象。( )

19 3.在刑法中,认识错误可构成免责的前提。( )

4.马克思在评论普鲁士莱茵省林木盗窃法时说到:“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对象)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 )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行为的特点。 2.简述认识错误。 3.法律行为的确认。 ㈣ 论述题

1.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㈠ 单项选择

1.根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

A.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B.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C.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2.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4.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 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 D.法律关系的内容

5.( )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A.财产权 B.人身权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6.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称为: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7.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8.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那一项是错误的: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9.( )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20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㈡ 多项选择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规范 D.法律事实

2.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公民(自然人) B.组织 C.国家 D.动物 3.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是:

A.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B.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D.公民神志是否正常 4.公民的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分为: A.权利行为能力 B.义务行为能力 C.责任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 5.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不完全行为能力 6.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以下几类:

A.物 B.人格 C.精神产品 D.行为

7.某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价值34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银行每月从某甲的工资存折上扣划1300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某甲和银行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属于: A.基本法律关系 B.隶属性法律关系 C.相对法律关系 D.普通法律关系 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某区警方查出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事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9.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些说法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关系的特征。

2.简述公民和法人在权利能力方面的区别。 3.简述公民和法人在行为能力方面的区别。

21 4.简述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 ㈣ 论述题

1.试论法律关系的种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㈤ 案例分析

1.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只是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试分析此案例中的法律关系。问:

1.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2.京剧团和剧院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㈠ 单项选择

1.( )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 A.因果关系 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 D.主观过错

2.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有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或轻重。此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理论?( )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环境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3.以哲学和伦理学上的非决定论亦即自由意志论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法律责任本质问题的理论是( )。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4.认为行为的规范评价是法律责任的本质的是( )。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 )。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6.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

A.权利主张超过实效 B.有效补偿 C.自愿协议 D.不可抗力

7.王某打架斗殴,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其处罚50元,这种处罚属于( )。

A.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违宪制裁 D.民事制裁 ㈡ 多项选择

22 1.西方法学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主要理论是( )。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2.下列属于法律责任的构成的是( )。

A.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B.责任主体 C.损害后果 D.因果关系 3.按照法律责任的类型对法律责任所作的分类包括(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4.按照责任的实现形式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 )。 A.惩罚性责任 B.补偿性责任 C.有限责任 D.无限责任

5.按照引起责任的法律实施与责任人的关系不同,法律责任可分为( )。 A.自然人责任 B.直接责任 C.连带责任 D.替代责任 6.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包括( )。 A.惩罚 B.补偿 C.强制 D.制裁 7.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 )。

A.民事补偿 B.国家赔偿 C.行政赔偿 D.司法赔偿

8.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哪些选项是该原则的要求?(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9.下列哪些情况将会导致法律责任?( ) A.保安员曲某收5元自行车费,并不给收据 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被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挤伤 D.某厂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每小时5元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2.简述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3.简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事件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4.简述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 ㈣ 论述题

1.论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23

) 第十三章 法律程序

㈠ 单项选择

1.( )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美国宪法》 2.程序的对立物是( )。 A.规范 B.恣意 C.法律关系 D.法律责任 3.( )是英美法中有关程序的最高准则。 A.正当法律程序 B.自然正义 C.辩论 D.自治 ㈡ 多项选择

1.法律程序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把程序分为( A.立法程序 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 D.调解与仲裁程序 2.法律程序以( )和( )作为最基本的要素。 A.法定时间 B.法定空间方式 C.法律行为 D.法律手续 3.法定时间要素包括( )。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空间上的关联性 4.法定空间方式包括( )。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方式

5.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 A.抑制 B.向导 C.分工 D.感染 6.正当程序的意义是( )。

A.权利平等的前提 B.权力制衡的机制 C.解决纠纷效率的保证 D.法律权威的保障 7.法律程序的外延指( )。

A.立法程序 B.审判程序

C.行政程序 D.一般法律行为程序 8.美国正当程序条款由以下法律构成( )。

A.美国宪法第5条 B.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 C.《权利法案》 D.美国联邦法院判例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程序的特点。

24

。 ) 2.简述正当程序的特征。 3.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㈣ 论述题 1.论正当程序。

第十四章 法的起源

㈠ 单项选择

1.( )是社会调整的主要依据。 A.法律 B.道德 C.伦理 D.行为规范 2.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氏族公社的瓦解 3.法产生的标志是( )。

A.原始社会的习惯 B.习惯法 C.成文法 D.奴隶制国家

4.(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A.奴隶制法律制度 B.封建制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D.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5.关于资本主义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律,在本质上已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法律了 B.各国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虽然有现有后,但其法律的产生却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 C.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法律始终不变的核心

D.资本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法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6.最早依法建立维护代议制和民主制的法律是( )。 A.奴隶制法律制度 B.封建制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D.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7.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大法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法系是在普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英美法律在诉讼程序方面倾向于职权主义

C.西班牙法律属于英美法系 D.两大法系的差别在逐渐缩小,但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8.下列哪项不属于大陆法系的渊源( )。

A.《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B.《自由大宪章》 C.教会法 D.罗马法

9.在19世纪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典编纂运动中,开创“民商分立”传统的法典是( )。 A.《拿破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苏俄民法典》 D.《普鲁士法典》 ㈡ 多项选择

1.法的起源经历了从( )到( )再到( )的过程。 A.习惯 B.习惯法

25 C.成文法 D.法典

2.原始习惯和法的区别有以下方面( )。 A.产生方式不同 B.体现本质不同 C.适用范围不同 D.实施方式不同 3.关于法律起源一般规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由无强制性规范的调整发展为有强制性规范的调整 B.由个别调整逐渐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C.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判例法 D.由公法为主发展为公法和私法并重 4.在原始社会中,( )。

A.没有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B.没有习惯法

C.也有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则 D.没有责任生产与生活秩序的公共权力机关 5.按照法的历史类型标准,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几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 A.奴隶制法律制度 B.封建制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D.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6.( )和( )属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A.奴隶制法律制度 B.封建制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D.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7.源于罗马法,以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代表,风行世界各大洲的大陆法系又被称为( )。 A.罗马法系 B.法典法系 C.普通法系 D.民法法系 8.关于普通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通法是英国在二世纪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判例法 B.普通法是针对一般人、一般事在全国普遍使用的法律 C.普通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D.普通法是调整某一社会关系的法律 9.下列哪个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的情形?( ) A.商法的兴起 B.罗马法的复兴 C.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D.教会法的编纂 10.西方社会两大法系的差别有( )。

A.阶级本质不同 B.判例的地位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 ㈢ 简答题

1.为什么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2.简述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3.简述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征。 ㈣ 论述题

1.论原始习惯和法的区别。

2.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第十五章 法律演进与法律发展

㈠ 单项选择

1.关于法律演进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26 A.在法律演进与发展的模式上,基本上有“进化论”和“建构论”两种法律演进的理论模式

B.在法律演进与发展的道路上,对应于以进化论和建构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道路,法律演进也有本土化和国际化两种道路选择

C.从法律内容及其价值蕴涵来看,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为从特别注重法律义务附加的优先性到在价值蕴涵上以法律权利优先的法律权利义务的平衡配置

D.法律在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其根本的动力在于一个社会内部需求的增长、进化和发展,不需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外在推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量引进了( )。 A.德国法 B.中国法 C.法国法 D.美国法 3.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是( )。

A.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法律相互融合 B.落后国家借鉴先进国家的法律

C.子法对母法的反作用 D.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 4.正在我国进行的改革是( )。

A.根本变革 B.自我完善 C.自我否定 D.曲折发展 ㈡ 多项选择

1.法律移植的范围包括( ) A.国内法 B.外国的法律 C.国际法律和惯例 D.国外法 2.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表现在( )

A.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B.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C.法律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 D.法律移植还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 )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共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4.公法与私法分离的意义( )。

A.有利于限制政府权力在民间的不适当干涉 B.有利于明确私权的独立地位 C.有利于确定私人权利和义务的协商性 D.有利于树立权利本位观念 5.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 )。

A.政法体制改革 B.法律体系重构 C.法律制度改革 D.法律精神的转换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演进与法律发展的特点。 2.简述法律继承的特点。 3.简述法律继承的根据和理由。

27 4.简述社会主义法对资本主义法的继承的内容。 5.简述法制改革对于法律发展的意义。 ㈣ 论述题

1.论当代中国的法制改革。 2.论当代中国的法律发展。

第十六章 法的制定

㈠ 单项选择

1.在我国全国人大审议普通法案由全体代表过( )通过。 A.全体 B.3/4 C.半数 D.2/3 2.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讨论法律制定问题,他们各自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

A.甲说:“法律的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从根本上讲,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B.乙说:“甲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法律的制定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C.丙说:“我基本上同意甲的观点。法律制定的目标主要在于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在现代社会,某些不产生国家意志的活动也属于法律制定活动。”

D.丁说:“我认为你们三人的观点都不正确。本质上讲,法律制定实际上就是特定国家机关运用专门技术的活动,立法技术运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立法效果的好坏。” 3.立法体制主要是指( )。

A.依法划分立法权限的体制 B.依法划分法律部门的体制 C.依法划分司法权限的体制 D.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体制

4.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这段话表明( )。

A.立法者要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思维和行动 B.法律是客观的,立法者在立法时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C.立法要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 D.立法者应该把现行法律看作绝对精神的体现 5.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

A.审议法律议案 B.表决法律议案 C.公布法律 D.起草法律议案 6.法律草案表决通过后,该法律( )。

A.自通过之日起具有了法律效力 B.在公布之前不产生法律效力 C.必须自公布之日起产生法律效力 D.只对赞成其通过的人产生法律效力

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哪个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进行部分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

A.宪法 B.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C.基本法律 D.国际条约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 A.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B.执行部门规章的事项

28 C.诉讼和仲裁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

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10.下列哪个选项的法规或条例或法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

A.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单行条例 D.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11.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固定,下列选项中有关法规“批准”生效的情形哪一个是错误的?( ) A.自治州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 B.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C.省、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D.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

1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制定权?()

A.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D.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㈡ 多项选择

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 )。 A.法治原则 B.民主原则 C.科学原则 D.宪法原则 2.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的主要有( )。 A.单一制立法体制 B.复合制立法体制 C.制衡的立法体制 D.我国的立法体制 3.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色是( )。

A.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 B.多级并存

C.多类结合 D.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 4.立法过程一般可分为( )。

A.立法准备阶段 B.由法案到法的阶段 C.立法完善阶段 D.法律适用阶段 5.由法案到法的阶段一般经过下列程序( )。 A.提出法案 B.审议法案 C.表决法案 D.公布法 6.下列哪些属于狭义的立法活动?( )

A.全国人大制订合同法的活动 B.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保险法的活动

C.国务院废止《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活动》 D.北京市人大制订《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7.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

29 8.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9.关于规章制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起草的规章直接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起草单位必须举行听证会 B.部门规章送审稿,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统一审查 C.除特殊情况外,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

D.规章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由法制机构依法报有关机关备案

10.按照《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机关或者机构具有制定规章的权力?( )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家体育总局 C.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D.审计署

11.关于较大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省人大常委会有权对较大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适当性审查 B.省人大常委会有权对较大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 C.省人大常委会有权对较大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作出不批准的决定

D.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较大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后,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12.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决议

B.全国人民大会常委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C.全国人民大会常委会有权撤销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但不能改变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对最高人民法院的错误判决进行宪法监督,但不能改变或撤销判决 ㈢ 简答题

1.简述立法的内涵和外延。

2.简述立法原则和立法指导思想的关系。 3.简述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 4.简述立法体制的构成。 5.简述立法的过程和立法的程序。 ㈣ 论述题

1.分析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

㈠ 单项选择

1.( )是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和法律意识水平。

A.守法的主观条件 B.守法的客观条件 C.守法的要素 D.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2.( )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

A.守法的主观条件 B.守法的客观条件 C.守法的要素 D.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3.关于守法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30 A.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是守法的主体,但是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 B.在我国守法的范围是依法制定并生效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不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C.在我国,守法专指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D.守法范围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 4.下列选项属于狭义的执法的是( )。

A.某法官审理案件 B.某市政府制定政府规章

C.某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D.某公司经理依据法律为其员工办理劳动保险

5.某食品卫生监督站对食品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张某给予行政处罚,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该卫生监督站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因为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授权 B.该卫生监督站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它属于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C.该卫生监督站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它属于政府的工作部门 D.该卫生监督站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它不属于执法机关

6.某公安局交警支队对一起交通事故作出了责任认定书,对此案件中交警支队的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 A.不是执法的主体,因此无权作出责任认定 B.需要法律的特别授权才能执法 C.属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D.需要行政机关的委托才能执法 7.下列属于我国司法主体的是( )。 A.人民法院 B.税务局 C.公安局 D.司法部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该规定表明( )。

A.司法主体具有法定性 B.司法活动具有程序性 C.司法权具有权威性 D.司法权行使的独立性 9.司法法治原则要求( )。

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司法尽管在司法中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D.司法尽管在办案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 ㈡ 多项选择

1.在我国守法主体可以分为( )。

A.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和社会团体 B.企事业组织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D.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主要有以下方面( )。

A.守法是法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B.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C.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也是出于社会的压力 D.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 3.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遵守我国法律的行为或事项?( ) A.某市仲裁委员会的仲裁 B.某县公安局的治安处罚决定 C.习惯法 D.《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31 4.根据执法范围和主体的不同,执法可以分为( )。 A.工商行政执法 B.公安行政执法 C.食品卫生执法 D.司法行政执法 5.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的特点包括( )。

A.被授权的社会组织是非国家机关 B.其执法的权力来自法律规范的授予

C.其执法的权力有时来源于行政机关的授予 D.只有在其行使法律所授予的权力时,才享有国家权力 6.下列符合执法的合法性原则的有( )。

A.执法主体要有法律授权 B.执法内容要有法律依据 C.执法的程序要合法 D.诚实信用 7.下列不属于我国司法主体的有( )。

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B.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C.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D.公安部 8.关于我国人民法院系统,表述正确的有( )。 A.是我国主要的司法主体系统

B.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统一领导全国的审判和检察工作 C.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D.中级人民法院设在县级市

9.我国目前司法的种类包括( )。 A.刑事司法 B.环境司法 C.民事经济司法 D.行政司法 ㈢ 简答题

1.简述守法的构成要素。 2.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3.守法的客观条件。 4.简述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5.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包括哪些种类? ㈣ 论述题

1.试论守法的主观条件 2.试论执法的合法性原则。 3.试论司法的原则。 ㈤ 案例分析

1.2001年10月16日,中国足球协会对长春亚泰足球队进行了处理,剥夺其甲A的升级资格,该队最后一轮甲B联赛的上场队员被禁赛一年,主教练被禁止担任教练1年。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队体育竞赛实行分级管理。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管理。

问题:作为行业协会的中国足球协会对本案是否有执法权?为什么?

2.某县县委书记杜某为官清廉,受当地群众信赖。一次,当地群众举报,该县法院审判的某起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不公正。杜某便亲自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确实发现该案件的处理上有悖于法律规定。于是他便找来法 32 院有关人员进行谈话,通知该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进行再审。法院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再审,使得冤案得以昭雪。杜某因此也大受舆论赞扬。

相关法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判,可由上级人民法院和本院院长提交该审判委员会再审。

问题:该县委书记的做法是否合法?试结合“司法原则”进行评析。

3.马某与赵某系生意上的朋友。2002年7月8日,两人在饭店喝酒,马某说起现在生意难做,不讲信义的人越来越多。赵某随声附和。一向爱开玩笑的马某说:老兄,凭咱们的关系,我就给你张借条玩玩都放心。马某随即写了今借赵某人民币6 000元的字条,签署自己的姓名后放在饭桌上。不料,几日后,马某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方知赵某竟以该借条为据将他起诉到了法院,要求他偿还借款6000元。法院审理后认为,马某向赵某出具了借据,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非出于真实意思表示,故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支持赵某的诉讼请求。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3款:“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问题:该案的主审法官的做法是否正确?试分析该案主要涉及的司法原则。(根据考研试题改编)

第十八章 法律职业

㈠ 单项选择

1.以下不属于狭义的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是( )。

A.人民法院的审判员 B.检察院主管立案的检察官 C.某法学院法学教授 D.某律师事务所主任 2.下列选项不属于法律职业技能的是( )。 A.职业语言 B.职业思维 C.职业知识 D.职业道德

3.“法的形成和适用是一种艺术,这种法的艺术表现为什么样式,取决于谁是‘艺术家’。”这句话表明()。 A.法律职业共同体对法律有重要影响 B.人治优先于法治

C.法治不需要考虑人的因素 D.法律家的思维和普通人的思维是相同的 4.关于法律职业的形成,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职业法律家 B.中国历史上的刑名幕友和讼师等不是职业法律家

C.

12、13世纪西欧有些国家已经出现常设的司法机构和全日制的专业法官 D.

12、13世纪,法律的职业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5.关于律师职业道德,表述正确的是( )。

A.某律师与当事人进行商业交易以获得案件材料的作品权和传播权 B.某律师收受当事人的礼品以加快案件进度

C.某律师同当事人订立协议以限制自己过错所带来的责任 D.某律师根据争议标的确定报酬

6.关于司法官的职业道德,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只忠诚于法律 B.可以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 C.不参加任何盈利性社团组织 D.谨慎参加社交活动

33 ㈡ 多项选择

1.下列关于法律职业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

A.某律师因为当事人罪恶深重,在法庭上拒绝为其辩护 B.法律职业有其专门的逻辑

C.法律职业具有严密的准入特征 D.法律职业者在从事法律职业时,应该使用大众语言 2.法律职业的技术包括( )。

A.法律解释技术 B.法律推理技术 C.法律观察技术 D.法庭辩论技术 3.下列符合律师职业道德的有( )。

A.某律师同时在两家律师事务所执业 B.国家机关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律师

C.某律师司法考试通过后仍不能独立进行诉讼业务 D.某律师暗示当事人,应该隐瞒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主要事实 4.下列符合法律职业伦理的表述有( )。

A.司法的法律职业道德与西欧中世纪教会倡导的“良心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B.法律职业伦理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在基本内容是存在根本的差别 C.中国古代的清官的职业道德最终只对帝王负责 D.法律职业伦理是由法律活动的特征所决定的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2.简述法律职业的特征。

3.简述司法官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4.简述法律人职业思维的特征。 ㈣ 论述题

1.试论述法律职业制度的种类。 ㈤ 案例分析

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自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近百万人参加司法考试,前三次考试共有6.64万多人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法官19万多人,检察官14万多人,律师11万多人,公证员1.3万多人,但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

2.据有关调查显示,某地区共有110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其中,就业于法院系统34人,检察院系统30人,律师行业21 人,公证行业1人,其他类别24人。另外,在对未从事法律职业的24人进行关于“你希望进入的法律职业部门或行业”问卷调查时,填写法院系统14人,检察系统5人,律师行业3人,公证行业的0人,政府、企业或公司法律部门2人(材料引自“灼灼华法网”,有修改)。

3.目前我国法官的每100 000人口拥有量将近15人,基本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律师的拥有量不到9人,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德国等法治发达国家。

4.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律师数量已经突破1万人,可是同期西藏地区的律师总量仍然不足200人。 34 另外,目前,全国还有206个县没有律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一些专业领域还缺乏高水准、富有办理国际业务经验的律师人才。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法律职业的现状。

第十九章 法律方法

㈠ 单项选择

1.法律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方法范畴?( ) A.认识方法 B.实践方法 C.思维方法 D.理论方法

2.某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三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伤,所以作出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的处罚。这位法官所用的推理方法属于( )。 A.类比推理 B.归纳推理 C.演绎推理 D.辨证推理 3.关于法律推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法律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 B.本国法律和外国法律是法律推理的前提和制约法律推理的条件。

C.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律原则、政策、法理和习惯都会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 D.法律推理是通过职业自律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法。 4.对于法律解释的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解释的对象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在内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 B.法律解释的对象仅限于狭义的“法律",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 C.法律解释包括对失去效力或未生效的法律文件的解释。

D.法律解释仅是对个别法律条文、概念和术语的说明,不指对整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阐述。

5.我国《行政许可法》第50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这在法律方法上是( )。 A.类比推理 B.法律推定 C.辨证推理 D.法律拟制 ㈡ 多项选择

1.司法过程的环节包括( )。

A.法律推理 B.法律发现 C.法律解释 D.法律论证

2.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推理具有的属性包括( )。 A.正式性 B.学术性 C.规范性 D.任意性

3.法律概念之所以存在,其依据在于( )。

A.人们法律行为的多样性 B.人们法律行为的类似性 C.人们法律行为的合法性 D.人们法律行为的可概括性 4.以下情形中需要进行辨证推理的有( )。 A.法律有缺漏,出现了“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

35 B.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

C.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势,即出现通常所说的“合法”与“合理”的矛盾 D.法律规定本身矛盾,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法律规定 5.我国的法律的正式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 ) A.立法解释 B.行政解释 C.司法解释 D.学理解释

6.以下具有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的法律方法有(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法律论证 D.法律解释 7.根据解释的尺度,法律解释可以分为( )。 A.字面解释 B.历史解释 C.限制解释 D.扩大解释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律方法的实践性。 2.简述法律推理的总体过程。 3.简述我国立法解释所包含的内容。 4.简述法律解释中一般解释方法的种类。 ㈣ 论述题

1.试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2.试论法律解释的原则。 ㈤ 案例分析

1.张某和王某于2000年在双方的户口所在地的某市甲镇登记结婚,后因夫妻关系不和睦协议离婚,并就共同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了协议。2002年6月,两人通过熟人到某市乙镇人民政府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2003年3月,张某车祸死亡。同年5月,乙镇人民政府收到某律师的意见书,认为乙镇政府对张某、王某的离婚登记行为属越权行政,应当予以纠正。乙镇政府于5月9日作出撤销张某与王某离婚登记行为的决定。王某不服,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复议机关认为乙镇非任一方户口所在地,乙镇发放离婚证书属于行政越权行为,乙镇自行撤销行为并无不当,故维持了乙镇政府的行政行为。王某不服行政复议,又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乙镇政府作出的撤销离婚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一审法院受理后认为乙镇政府行为并无不当,故判决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

问题:谈谈法律推理在本案中的运用并评析法院的判决结果。

第二十章 法的价值

㈠ 单项选择

1.当“法的价值”用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哪些价值时,又称之为( )。 A.法的评价标准 B.法的目的价值 C.法的形式价值 D.法的系统价值

2.当“法的价值”用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时又称之为( )。 A.法的形式价值 B.法的评价标准 C.法的目的价值 D.法的功能价值

3.实现有法可依,在应由法律加以调整的行为领域消除法律空白和法律漏洞指的是法的形式价值中的( )。

36 A.权威性 B.普遍性 C.统一性 D.完备性

4.可以实现按一定的标准来寻求各种价值得以共存的条件,并在两种价值发生冲突不可得兼得时确定如何取舍功能的是( )。

A.法的系统价值 B.法的目的价值 C.法的形式价值 D.法的评价标准

5.在整个法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基础地位的法的价值子系统是( )。 A.法的目的价值系统 B.法的形式价值系统 C.法的评价标准系统 D.法的功能价值系统 ㈡ 多项选择

1.法的评价标准要解决的是( )。 A.价值评价问题 B.价值保护问题 C.价值确认问题 D.价值位阶问题 2.以下属于法的形式价值的是( )。 A.权威性 B.普遍性 C.统一性 D.完备性

3.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应当坚持的评价标准有( )。 A.生产力标准 B.人道主义标准 C.现实主义原则 D.历史主义原则

4.我国的法治建设应当坚持的评价标准中,属于实质性原则的是( )。 A.生产力标准 B.人道主义标准 C.现实主义原则 D.历史主义原则

5.任何法律制度的目的价值都具有的重要属性是( )。 A.法的目的价值的长远性 B.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 C.法的目的价值的有序性 D.法的目的价值的时代性 6.组成法的价值体系的子系统是( )。 A.法的目的价值 B.法的评价标准 C.法的形式价值 D.法的功能价值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各种价值冲突的原因。。 2.简述法的目的价值的有序性。

3.简述法的价值体系中各法的价值子系统的关系。 ㈣ 论述题

1.试论法的价值的概念。 2.试论法的价值体系的特征。 3.试论法的目的价值系统的特征。 ㈤ 案例分析

(1)2003年3月17日,一个叫孙志刚的普通外来工,因为没有带暂住证,在广州被收容,60多个小时之后, 37 非正常死亡。这起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公安部部长周永康,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都先后作出批示,要求依法彻查此案,严惩凶手。《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都先后作了报道。5月2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沈岿等5位法律学者,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名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就孙志刚案成立特别调查组,同时对收容遣送制度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在这5位法律学者之前,还有许志永、俞江、滕彪等3位青年法学博士在5月16日,就孙志刚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建议书,要求对1982年出台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关条款进行审查。

(2)2005年9月11日太石村村民合法罢免现任村委会主任的要求已获得番禺政府同意之后,9月12日,政府突然又派出近千名警察进入太石村“维持秩序”。《番禺日报》9月1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依法办事,从我做起》,援引《信访条例》第18条为此举提供理由,强调上访人数不应超过五人,而“太石村动辄数十人上访的本身,已经违反了有关法规”。“只有人人都接受法律的约束,社会才能和谐地向前发展„„”

问题:由以上案例谈我国法的评价标准系统。

第二十一章 法与秩序

㈠ 单项选择

1.下面错误的是( )。

A.秩序的特殊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 B.秩序的力量最终来源于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 C.阶级社会中的秩序首先是阶级统治的秩序 D.理想的社会秩序应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来建立 2.现代立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基本劳动条件等工人的劳动权益,禁止企业以任何形式加以剥夺。这些体现了法维护经济秩序的功能中的( )。

A.对经济主体资格加以必要限制 B.调控经济活动 C.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 D.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 3.下面属于社会本位秩序观的观点的是( )。

A.阶级社会中的秩序首先是阶级统治的秩序 B.理想的社会秩序应以社会契约的形式来建立 C.社会全体成员由于需要相同和劳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依存关系即社会连带关系乃是社会的基本秩序 D.秩序的力量最终来源于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

4.在文明社会中,( )是消除无序状态或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 A.道德 B.宗教 C.法律 D.政策

5.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的法律中最典型的部分是( )。 A.民法 B.行政法 C.经济法 D.刑法 ㈡ 多项选择

1.秩序的具体特征有( )。 A.一致性 B.连续性 C.稳定性 D.不变性

2.社会秩序表示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 A.关系的稳定性 B.进程的连续性 C.行为的规则性 D.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 3.法律划定权利义务界限的主要方式包括( )。

38 A.法律直接设定权利义务,并赋之以明确的内容

B.法律只提供依据或某些标准,由当事人自行设定权利义务并确定具体内容 C.法律设立了权威解释制度。 D.法律的道德化。

4.以下秩序观属于资本主义秩序观的有( )。 A.等级制度秩序观 B.自由、平等的秩序观 C.社会本位秩序观 D.唯物史观秩序观 5.法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制度的主要作用有( )。 A.确定权利界限,避免纠纷 B.以文明的手段解决纠纷 C.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D.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

6.在进入商品经济阶段之后,经济秩序方面的立法越来越细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A.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 B.对经济主体资格加以必要限制 C.调控经济活动 D.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 ㈢ 简答题

1.简述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秩序观。 2.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本位秩序观。 ㈣ 论述题

1.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 2.试论法维护阶级统治秩序的作用。 3.试论法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 4.试论法维护权力运行秩序的作用。 ㈤ 案例分析

(1)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透露:为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实施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卫生部组建了疾病控制局和卫生监督局,负责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以维护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2)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浙江’建设。” 问题:从以上案例谈法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法与自由

㈠ 单项选择

1.下面关于自由的理念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哲学上,自由的含义对必然的认识和支配

B.哲学涵义的自由和政治涵义的自由和法学上的自由涵义是一样的。

C.自由在法学和法律的含义是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2.以下关于自由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主体性由自由来体现,没有自由即没有主体。

39 B.人们只有在相互依赖中才能得到自由

C.法律规范不能创造自由 D.在现代社会,作为权利之自由,它的范围不能由法律限定的 3.下面不是自由之于人的价值的表现的是( )。

A.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B.自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 C.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 D.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4.下面不是自由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理由的是( )。

A.自由需要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强制与侵害 B.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 C.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 D.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 5.下面不是法律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是( )。

A.法律确认自由最为最高的价值 B.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 C.将责任与自由联结 D.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㈡ 多项选择

1.下面有关自由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 )。 A.自由是人的一种自主状态或自为状态

B.自由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现象,尽管存在于不同领域,但它在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和关联性 C.哲学上的自由含义是对人们各方面自由的抽象,是对自由实质的表达 D.法律规范中的自由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由立法者的意志所决定的 2.下面有关自由的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 A.自由的条件包括主体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两个方面 B.每一代人的自由的范围,与其已有的认识能力有关 C.人们的教育程度对于所享有的自由没有任何影响

D.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借助一定的物质生产力,才能得到一定的自由 3.自由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的理由是( )。

A.自由是实现其他价值的前提 B.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 C.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强制和侵害 D.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 4.法律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表现为( )。

A.权利规范确认和描述了主体的自由及范围 B.义务的禁止表达了对他人自由不得妨碍的要求 C.义务中积极作为的规定,对应了权利人自由的要求 D.法律规定了各种自由的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5.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各主体自行实施法律必将造成对自由更大的侵害

B.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C.法律应以自由为目的之一

D.自由是不受干预和控制,但又离不开干预和控制。 6.下面有关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正确的是( )。

A.法律所确认的自由,不应当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自由,而应当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应当是并存的

B.自由之保障不可能没有干预和控制,如果没有干预和控制就不能防止有人滥用自由进而侵害别人的自由

40 C.公益干预原则是平衡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自由所不可缺少的 D.积极自由保障原则意味着对干预的广泛授权 ㈢ 简答题

1.简述自由之于人的价值。 2.简述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 ㈣ 论述题

1.试论自由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的理由。 2.试论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 3.试论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㈤ 案例分析

1.受1995年以来国际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影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这是跨国公司一项战略性的重大举措,而且来势很猛。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他们对一般国企拼命压价,对好企业不惜高价收购。一些跨国公司认为,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比欧美低得太多;可以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牌,再加上外商的资本和技术就可以逐步实现垄断中国市场的目标。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啤酒企业和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可口可乐通过品牌战略,已使其饮料、浓缩液在我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宝洁在华的数家企业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只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我国大型超市的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认为:应当尽快制定外商来华并购企业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用做法接轨。消极地抵制外商来华并购是错误的,而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旨在规范外资来华并购行为的法律或条例。特别对以垄断我国市场为目标的恶意并购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应当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政策。过去我们实行对外资优惠的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应与时俱进。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视同仁地给予国内外企业国民待遇。实际上,真有本事的跨国公司并不在意什么“特殊关照”和“超国民待遇”,而是看重公平竞争的环境。

问题:从以上案例谈法律如何保障自由的实现。

第二十三章 法与效率

㈠ 单项选择

1.一个社会无论效率多高,如果它缺乏公平,则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比效率低但比较公平的社会更理想。这是下列哪位法学家的观点( )。 A.格老秀斯 B.哈特 C.阿奎那 D.罗尔斯

2.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以( )为核心的。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平等权

3.追求( )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A.财富 B.权力

41 C.利益 D.美德

4.( )的承认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 A.人身权利 B.诉讼权利 C.财产权利 D.选举权利

5.以下不属于减少交易费用涉及的关键问题的是( )。 A.产权制度 B.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C.产品质量的提高 D.市场机制的完善 6.就当代社会而言,最佳的经济运行模式是( )。 A.市场经济模式 B.计划经济模式 C.自然经济模式 D.产品经济模式 ㈡ 多项选择

1.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法律为财产的转移提供保障和便利。下列事例中属于这一作用的表现的是( )。 A.生产资料的租让 B.交警扣留违章车辆 C.公民依法纳税 D.企业兼并

2.下列法的价值中主要属于道德范畴的是 ( )。 A.效率 B.正义 C.公平 D.自由

3.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A.效率和公平是既相适应又有矛盾的一对价值 B.效率和公平如两列向两个相反方向驶去的火车,不可调和 C.如果把效率绝对化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效率 D.在良好的制度安排下,两者是可以兼顾的

4.法律,特别是( ),要以效率为中心进行制度改革和建构。 A.经济法 B.民商法 C.宪法 D.民事诉讼法 ㈢ 简答题

1.简述效率这一价值标准的适用范围。 2.简述资源配置需要按照效率原则的理由。

3.简述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4.简述权利和权力是最重要的法律资源的理由。 5.简述效率优先的法律精神的制度表现。 ㈣ 论述题

1.试论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㈤ 案例分析

1.新华网北京2006年12月25日电(记者邹声文 田雨)自12月24日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物权法草案进行第七次审议。这是物权法草案继六审创下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后,再次刷新这一记录。本稿物权法草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物权法突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2)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物权法草案坚持平等保护一切市场主体。(3)合法的私人财产受到保护,物权法草案 42 绝不保护非法财产。(资料来源于网络,经过笔者编辑整理)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法与效率关系的理解。

第二十四章 法与正义

㈠ 单项选择

1.“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幻无穷,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这是哪位法学家的话(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博登海默 D.卢梭

2.坚持将法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博登海默 D.罗尔斯

3.从法律的角度,正义并不是指个人的德行,也不是指人们之间的理想关系。它意味着一种体制,意味着对关系的调整和对行为的安排,以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满足人类对享有某些东西、实现各种主张的手段,使大家尽可能地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得到满足。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位法学家提出的( )。 A.罗尔斯 B.霍姆斯 C.托克维尔 D.庞德

4.法律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两者不可分离,强调“法的正义性”和“合目的性”优先,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来自于法律之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不法的法律”、那些“恶法”有温和抵抗的权利,至少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可以不按照恶法去从事那些反人类、反人道的“非法”行为。这一观点应属于哪一学派( )。

A.自然法学 B.实证主义法学 C.马克思主义法学 D.社会法学

5.在现代社会,人类对正义的共识性程度大大提高,( )构成正义的底线。 A.尊长扶幼 B.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C.自由、平等、博爱 D.追求幸福的权利 ㈡ 多项选择

1.从正义发生和实现的领域的角度,正义可以分为( )。 A.道德正义 B.经济正义 C.政治正义 D.法律正义

2.从正义与主体利益的关系,正义可分为( )。 A.个人正义 B.社会正义 C.实体正义 D.形式正义

3.人类历史上实行过的分配原则有( )。 A.无差别分配原则 B.按照优点分配原则 C.按照劳动分配原则 D.按照需要分配原则 4.公正地解决冲突的主要标志有( )。

A.无偏见地适用公开的原则 B.类似案件类似处理 C.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 D.对弱势群体予以照顾

43 5.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包括( )。

A.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正义 B.社会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之分配上的正义 C.符合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D.社会利益冲突之解决上的正义 ㈢ 简答题

1.简述法对全社会正义的促进和保障。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制度。

3.简述在现代社会法律为保障冲突的公正解决所提供的规则和程序。 ㈣ 论述题

1.试论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2.试论法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 ㈤ 案例分析

1.28岁的甘肃打工者王斌余,因急需钱给父亲治病,并且自己因身体原因不想继续打工,和弟弟一起准备向包工头吴新国处要回当年的工钱。2005年5月11日晚,兄弟俩到吴新国住处讨要工资时,吴新国一直没有开门。住在旁边的苏文才、苏志刚、苏香兰、吴华还有吴新国的老婆过来让他俩走。吴华骂哥俩像条狗,用拳头打王斌余,还用脚踢他。苏氏父子也对兄弟二人连踢带打。“为什么我活着总是让人欺负?!”愤怒的王斌余拿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将苏志刚、苏文才、吴华、苏香兰相继捅倒在地,又见吴新国之妻汤晓琴扶着被捅伤的苏志刚蹲在墙根处,王斌余持刀又将汤晓琴捅伤,最终酿成四死一伤的惨案。王斌余杀了人后没有逃跑,而是投案自首。“他们这样欺压民工,却受不到法律的制裁,我就是要杀了他们。我杀了他们,并不是我想的,这是命运的安排吧。”对于自己的所为,王斌余没有后悔,“反正我也不想活了,我这样活着太累了!”

问题:民工王斌余只是想要讨回工钱,找回属于自己的“正义”,但却酿成了重大血案,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的制裁。在这起案件中,法律和正义冲突了吗?为什么?

第二十五章 法与人权

㈠ 单项选择

1.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宪法中被称为( )。 A.人民主权 B.公民的基本权利 C.公民的权利义务 D.公民的基本义务 2.人权的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 A.立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司法救济 D.自力救济

3.被视为基本权利的权利,每一项都代表着人参与社会生活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方面,将人从任何一类社会关系中隔离出去,都预示着人的不完整。以上表明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哪个特征?( ) A.对人的不可缺乏性 B.不可取代性 C.不可转让性 D.稳定性

4.法律规定了法定人权的内容和范围,为人权的享有和实现、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提供了法定的标准。以上指的是( )。

A.人权的法律保护 B.人权立法保护的实质性保护 C.人权立法保护的程序性保护 D.人权司法保护的程序性保护 5.与人权的司法救济相比较,人权的行政保护具有( )。

44 A.实效性 B.效率性 C.简易性 D.主动性

6.下列哪些属于最重要的基本人权( )。

A.生存权 B.人身权利 C.发展权 D.政治权利 ㈡ 多项选择

1.公民基本权利的特征有( )。

A.对于人和公民不可缺乏、不可取代 B.对于人和公民不可转让 C.稳定的 D.有母体性 2.人权中的“人”,可以解释为( )。

A.“自然人”、“人民” B.“市民”、“公民” C.“国民”、“民族” D.“种族”、“集体” 3.下面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对人的不可缺乏性 B.可以取代性

C.稳定性 D.在当代文明各国不具有共似性 4.人权中的“权”,可以解释为( )。

A.“自然的权利”、“市民的权利” B.“国民的权利”、“人民的权利” C.“公民权”、“基本权” D.“宪法权”、“公民的基本权利” 5.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近现代法治的实质和精义在于控权 B.宗教信仰自由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宗教政策的主流 C.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基础 D.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人权纲领相比,明显不同的特征有( )。 A.人权主体的普遍性 B.人权内容的广泛性 C.公平性 D.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 ㈢ 简答题

1.简述基本权利的含义。 2.简述人权的司法救济。 ㈣ 论述题

1.试论人权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概念。 2.试论人权的价值。

3.试论我国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4.试论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㈤ 案例分析

(1)二战后,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强了对人权的普遍关注、保护和救济,比如,《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防止并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等。

(2)罗伯特·科尔布(Robert Kolb)在《论人道干涉》中认为:

“认为每一次干预都仅仅是被隐藏在愤世嫉俗的慷慨言辞下秘而不宣的动机所支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错,这些干预从来不是出于绝对无私的理由,不过这没什么奇怪。由于这些干预是因为保护基督徒而采取的,所 45 以它是有选择性的,这也是事实。然而一些干预也符合了、至少部分符合单纯的人道信念,它们扎根于19世纪广泛认同的思想意识领域,这种定型的思想意识以人道价值为中心,这也是当时所谓的‘文明国家’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问题:从以上案例谈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伦理学范文第4篇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一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三忍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一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一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三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二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三暮四,心怀二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五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以又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一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一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二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一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类文革时的“狠斗私心一闪念”。)

内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

启功先生在十年前的《学林漫录》第十三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二则》一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十一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十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这毕竟又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一次自讼"。 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 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略)。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 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一个“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 10.勇毅力行

伦理学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此让学生真正从思想、情感上真正接受授课内容,从行为上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师  伦理学  改革  实践

《伦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承担传授道德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伦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因此,积极探索《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课程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以学生为本,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意义。教师要通读多种教材,在掌握教材内容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现实,精选教学内容:一方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完整性,对于道德的基本理论、道德规范体系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道德难题运用道德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解决这些道德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大街上,一位老人被撞倒,肇事者逃逸。一位女大学生骑车路过下来搀扶老人,不想却被周围群众说成是肇事者,而被救助的老人竟然不说明真相。针对这一案例,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到底以后还帮不帮这样的受伤者,帮的话应该怎么做?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道德问题,减少道德困惑。

其次,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当今社会,社会节奏日益加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遭遇了越来越多带有道德争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掌握相关领域伦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应用伦理学的相关原则和规范去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高校门口豪华跑车引人侧目,针对这一现象,是鼓励学生以后挣钱好好享受物质财富,还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适度消费?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后者更应该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切实遇到的问题,对此,老师可以结合生活领域里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勇于探索,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基本理论的讲解中,采取比较、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开设的伦理学课程严格意义应称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讲授道德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认识、感悟、真正从情感上、意志上认同,从而让他们内化于心,自觉接受服从这些原则。另外,在阐述基本理论的过程之中,要结合道德案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可以借鉴的东西。案例选择要注重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其次,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布置相关题目,给学生时间以思考,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并进一步讲解。例如,在讲公平这个道德范畴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关注的就业和前途问题就当下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最终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实现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伦理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在讲到个人领域里的道德修养和选择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即兴表演、观看视频等手段设定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再次,针对伦理学课程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可以辅助社会调查、参观等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访谈,了解人们的道德现状和需求,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成效。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进一步印证、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深刻认识社会、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此外,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教师要以身作则,熏陶感化学生。由于伦理学科特殊的性质,作为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中认真教学、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生活上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学会感恩,热爱生活,回报社会。

三、认真思考,不断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要多方面进行考核,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鉴于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也要不能只是拘泥于考试成绩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加大平时考查所占比例。可以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除了把学生平时表现、日常行为记录之外,还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上课参与讨论、发言、写读书心得、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的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期末考试要注意试题的覆盖面、题型的多样性,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之,成绩力求真实、全面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建设性的评估,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对成绩不佳的学生给予说明、帮助,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提升,知识有所增加。

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往的考试,教师大都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使得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忙于死记硬背,考试之后这些强化记忆又很快从学生脑海消失,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因此,老师可以大胆革新,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例如,考试可以改成开卷考试,可以当堂命题,也可以灵活出开放性、实践性较强的试题,允许学生带教材和参考书,试题尽量覆盖比较多的章节,以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道德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作为期末考试的手段,它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也可以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鞍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013jyb130)的阶段性成果。

伦理学范文第6篇

摘 要:卢梭表达了一种与理性主义不同的语言观,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而非需要,并且语言的发展是退行性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种退化。卢梭的情感主义思想倾向必然导致他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他的语言观是他对人类社会进行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划分的必然结果,而其语言观本身也包含着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区分,这是他情感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言;自然状态;社会状态;理性;情感

当同时代的思想家以理性为核心,极力冲破一切权威与束缚,发展科学与艺术,建设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时候,卢梭却选择站在了反面。他认为正义来源于人的良心,人类的理性并不足以支撑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文明社会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人性堕落。这正是卢梭思想中特别的地方,他对正义、良心的追寻更导致他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因此,他在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之中,探讨了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类自然状态的赞许和对社会状态的不满,在他看来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在自然状态里,而不是在人被奴役了的社会状态里。

在探讨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过程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语言问题。自然状态中人的不平等主要体现为生理上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并不能导致人全面的不平等,因为人的生存更偏向于将人们分散开来而不是集中起来,这些不平等并不能对人造成什么实际影响。但语言问题从一开始从属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方面,因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交流思想的需要,而思想本身就是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正如卢梭所说:“我几乎敢断言: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1]。思考的进一步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语言的出现与使用,这一切就促进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卢梭的问题也就必然要讨论语言问题。

卢梭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是彻底的和深刻的,这一区分在他的语言观中也得到延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他主要是讨论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而在《论语言的起源》中,他把语言区分为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表达了对古代语言的向往和对现代语言的批判。《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除了语言部分,还有对音乐的起源与退化的描述,他认为音乐、诗歌是和语言同源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产生,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感觉始终先于理智。这些都是他情感主义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也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

一、自然状态下的语言

1.语言起源于情感而不是需要

不同于赫尔德的理性语言起源论,卢梭持一种激情的语言起源论,他区分了本能的生存需要和激情需要,认为原始人本能的生存需要并不能产生语言。他认为:“人们如果仅仅是出于本能的需要,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产生不出语言来;因为仅仅依赖动作语言我们就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意愿。”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最初需要的自然结果并不是彼此联合共同生存,而是彼此分离互不干扰,这种状态下因为无须彼此的相互协作,也就不需要语言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并没有产生的必要性。

虽然人们可以不通过语言就能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生存下去,但出于人类情感的激情倾向于将人类召集到一起,也正是这种激情才能促使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发出最原始的声音,他说:“为了打动一颗年轻的心,或为了打退一个邪恶的入侵者,我们会本能地发出哭喊、哀叹等最古老的话语。”而情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更充分、动人地表达出来,在《论语言的起源》第一章中,卢梭就明确地表达了话语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意义:“但是,当涉及激发心灵、触动情感的问题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间断的话语给人造成的持续印象,无疑有别于同一件物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因此,动作和语言同样能够表达思想,动作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交流,但情感更需要语言的表达,情感使语言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赫尔德对卢梭和孔狄亚克的语言感觉起源论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语言也是起源于理性而非感觉。不过卢梭比孔狄亚克走得更远,情感更为炽烈,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的激情,在这一点上他与孔狄亚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赫尔德的理性语言论是与启蒙精神密切相关的理性崇拜,而卢梭则认为人还有良知作为基础,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人类的发展史中并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

2.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进程

语言与社会究竟哪个在先的问题是困扰卢梭的一大难题,他认为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不论语言与社会哪个在先,语言一旦出现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完善提供支撑,社会的出现也为语言的完善提供了环境。

在《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认为语言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得以产生出来,并且语言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联合起来形成社会的过程。

语言的产生使人们加速脱离自然状态,由分离走向联合,彼此之间产生了交往的需要,加速进入社会状态。语言的产生使原始的人们逐渐摆脱蒙昧,但进入社会状态也意味着丧失原始的自由。

二、社会状态下的语言

1.文字的出现

卢梭认为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他说:“随着人们需要的增加、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以及知识的传播,语言的特性也在发生变化。它变得更加规范而更少激情,更加观念化而不是情感化,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语言逐渐偏离了古代语言的特性,丧失了其情感性与音乐性,由充满激情到缺乏激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字也出现了,文字的出现与语言出现的原因没有什么联系,文字从根本上就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文字的出现对于语言带来的影响首先是消极的,文字的出现改变了语言的灵魂,使它失去了生命力与活力。但难道文字就一无是处,没有产生的必要吗?显然也不是的。卢梭在对语言更加具有规范性而缺少激情的原因进行描述的时候,固然认为这种发展是一种倒退,但他同时认为,语言的这一发展过程是很自然的。语言灵魂的丧失在卢梭看来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的一个自然的过程。这里也是卢梭思想中一个矛盾所在,他反对文字,但认为文字是必要的,他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倒退,但同时又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卢梭思想中理性与情感二者相互结合的作用,导致了他《论语言的起源》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这点将在最后一部分进行简述。

2.音乐的退化

卢梭对音乐问题的论述可以看作是语言问题的延伸,同时卢梭对音乐的看法也存在着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对早期音乐语言和音乐与诗歌的推崇,对现代音乐与戏剧是种批判,卢梭的戏剧观也是与此相关。并且卢梭自己也写过戏剧,歌剧《乡村占卜者》曾成功上演,并获得国王青睐,允诺要给他一笔年金,虽然贫困潦倒,甚至靠抄写乐谱为生,他并没有接受这笔可以较大程度地改观自身生活状况的年金,因为他认为接受年金对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是有害无益的,在物质条件与精神独立的较量中,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

卢梭在《致达朗贝尔的信》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戏剧观,反对在日内瓦建立剧院,一方面是建剧院会劳民伤财,最为关键的是他认为现代的戏剧已经失去古代教化民众的功能,反而会助长不正之风,使人们道德沦丧,影响日内瓦的民风。但卢梭自身也写歌剧,却对此又持如此的反对态度,这不正是矛盾的吗?卢梭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诸多如此矛盾的地方,作为一个思想家,卢梭充满激情,他的著作充盈着炽热的情感,但也正因此,他不局限于细枝末节,只着重于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卢梭思想中存在重大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内在相契合的,这个时代戏剧的衰落并不是由于戏剧本身的原因,而是这个时代的原因,也正因此,卢梭自己写的戏剧正是与这个时代不同的戏剧,目的也正是为了纠正这个时代戏剧的偏差。

3.语言与统治的关系

语言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卢梭认为在古代,语言扮演着公共力量的角色,人们通过说服来获取支持,因此雄辩在那个时代是必要的;而对于现今来说,公共力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需要激情的语言来说服,只需要通过金钱收买或者武力压制就能达到目的,语言被边缘化,沦落成为一种手段。只有武力和金钱能够发挥作用,雄辩变得无所谓了。因此语言的衰落是必然的,这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种语言本身已经没有情感的存在了,人们无法获得关于语言的真正含义,人们已经听不懂这种语言了。这就导致了奴隶语言的产生,在卢梭那里“如果不能让集会的民众听清楚,那它就是一种奴隶语言”。

在这里卢梭的语言观也表达了他的政治观,一个使用奴隶语言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自由的,人们是从自由走向不自由的,这也是卢梭的政治学和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使用古代语言的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因激情而聚合到一起,人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只有通过雄辩来获取支持;然而社会状态下,语言丧失了本身的情感,异化为社会奴役人们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这是人自己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一定的偏差,这是否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完全否定呢?康德曾表示自己受到卢梭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曾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卢梭是借助于回首来省察社会的偏差与缺陷。

三、卢梭的语言观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卢梭的语言观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

卢梭是启蒙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没有随波逐流,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而卢梭则认为正义来源于良心,表达了一种情感主义的浪漫情怀,在这个意义上,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这是与他情感主义思想密切相关的。

对于自然状态,卢梭有着与霍布斯不同的看法。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每个人都为了争夺对资源的占有而同其他人进行斗争,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战争状态下,人人自危。卢梭则认为:“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卡西尔认为:“他的确没有把自然状态描绘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是描绘为所有人彼此隔绝和完全互不关心的状态。”自然人不是霍布斯笔下的积极利己主义者,而是一种消极利己主义者。野蛮人拥有的仅仅是一种动物共有的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野蛮人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如其他动物一般,依凭着怜悯之心和自我保存的欲望,觅食但不会无故攻击他人,彼此相安无事优哉地生活着。在这种状态下,野蛮人没有知识,无所谓道德,没有科学技术也无须艺术来丰富个人精神生活,但也正因此,野蛮的生存状态人是最原始也是最符合人性的状态,在这里只有来自大自然的由于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或心灵的素质的差异造成的不平等,没有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而人类一旦进入到社会状态,这种平等与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

卢梭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他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正如其说的是一种推论,不过更像是一种想象,是他对人们美好时代的一种向往。他在《论语言的起源》中描绘的图景是一个欢乐自由的图景,人们通过歌唱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浓厚情感,这才是人们生活的黄金时代。人们激情需要的刺激下才发出最原始的话语,这种话语是与诗歌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在那个上古的理想社会中,感性主导理性,感情超越了思想。

卢梭的语言观是他的情感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对语言起源的描述,对产生于原始的表达情爱需要的声音的赞叹,都表明他的语言观是他的浪漫主义思想的一部分。

2.卢梭的语言观是对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批判

卢梭的语言观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划分,是与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赞美和他对社会状态的批判相一致的,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是一种现代性批判,这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开端。

卢梭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最早体现在他的《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中,也是凭借着这本书,卢梭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他认为知识与精神亦即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产生发展,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也是人类堕落的开始。科学与艺术本来是要将人类带入文明时代,然而知识在完善人类理性的同时,也败坏了人类的德性。人类获得了知识,但并没有用它完善德性而是用来满足欲望——欲望又是无法满足的——并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人类获得了艺术,但并没有用它追寻真、善、美,而是仅仅用它完善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变得更加合群,然而绅士的言行之下却有着邪恶的嘴脸。李平沤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序言中写道:“如同格洛巨斯的雕像遭到天气和海水的侵蚀与狂风暴雨的吹打,已经被弄得不像一尊海神而更像一头猛兽,人的灵魂也一样: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中,由于千百种不断产生的原因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许多谬见,由于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知识所带来的谬误如同天气和海水的侵蚀与狂风暴雨的吹打,已经使人类的灵魂千疮百孔,早已失去了原先的本性。

卢梭对语言的看法与他对人类文化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种退化。他认为原初的语言为表达情感而诞生,语言与音乐和诗歌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自身的韵律,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言音乐性的丧失也就使语言失去了活力和原有的价值。在他看来,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无法了解古希腊的戏剧了,在那个时代,戏剧表达的是炽热的情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而现在的戏剧仅仅是演员和编剧的虚情假意罢了,音乐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规定性而丧失了其旋律,仅仅以和声来代替的时候,音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也是他在《致达朗贝尔的一封信》中激烈抨击达朗贝尔在日内瓦修建剧院的原因。除了因为日内瓦人数不多,不需要修建一所剧院,会对人们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卢梭看来,如今的戏剧已经沦为虚情假意的表演,已经无法再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已经听不懂语言看不懂戏剧,戏剧只能腐化人的心灵,而不是引导人们向善了。

但卢梭的现代性批判走的仍是现代性的发展之路,他对语言进行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区分并不是完全否认语言的发展,而是否定语言的异化,正如他并不是完全反对社会状态主张回复到自然状态中一样。一方面他推崇原始的表达情感的语言,对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文字予以排斥,认为书写远离了表达人类情感的需要,破坏了彼此之间亲密交谈的愉快气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导致了人的差异;另一方面他认为文字并不能完全被取消,文字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文明世界而进入到一个根本没有文字的世界。卢梭在排斥文字符号的同时,也依赖着文字符号。

因此,卢梭并不是完全否认语言的发展。对于语言本身来说,语言的发展在获取更为复杂的形式之后,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思想,而文字符号的出现对于记录人们的思想提供了载体,这些对于语言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进步,卢梭否定的并不是语言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71.

[2]卢梭.论语言的起源[M].吴克峰,胡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5-21.

[3]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87.

上一篇:劳动力市场范文下一篇:中秋节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