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语文命题思路

2023-05-06

第一篇:小学六年语文命题思路

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思路

试卷命题思路

本次期末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命题范围,帮助学生梳理本学期的重点,使孩子能展示出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做到依“标”扣“本”。试卷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该试卷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难度比例低,做到面向全体,难易适度。试卷共有九道题。其中第一至第六题是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第

七、八题是阅读感悟,第八题是习作展示。

试卷紧扣教材基础知识,紧扣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和教材训练重点。基础知识部分所考查到的生字、词语都是教材中要求会写、必须掌握的;句子的考查尽量选用课文原句,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保底”部分。课内的考查讲求准确,课外的考查侧重能力的迁移,有一定的开放性。阅读感悟中多有体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要你画虾,你会怎样把虾画活呢?习作题目:自己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全体学生都留有创新的空间。

总之,本次命题不是想给学生“挖坑设陷阱”,而是想给学生“服务搭平台”,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努力使语文考试成为激励学生热爱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评价教师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客观工具,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载体。

第二篇:2011小学语文六年级考试命题思路

一、命题依据及范围:

1.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

2 .(人教版)第12册教材为主。

二、命题思路

1.遵循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考查内容力求全面,覆盖面广,重在考查能力。

2.试题在基础和阅读方面,强调积累,重在运用,并在运用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积累情况;对学生的读写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有利于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更好地促进我校的课程改革。

3.口语交际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在交流中是否能尊重对方,能否讲清自己的意思,表达是否有条理。命题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表达兴趣的主题。

4..关于习作部分:试题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范围、内容和要求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的“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且“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要求。

三、试题总体框架及分值设定:

试题总分值100分。,共设十一个大题[分值4:3:3,即积累与运用(42分)、阅读与理解(28分)、口语交际和习作(30分)]。

第三篇:近六年广东理科数学高考数列命题特点

通过分析近六年广东理科数学数列考题,总结如下:数列题年年有但难度波动较大,其中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均与已知递推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关,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与不等式证明有关,2007年、2008年、2012年与数列求和有关。值得关注的试题类型: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注意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或公比)的数列;

2.知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已知五个元素a1,an,n,Sn,d或q中的任意三个,运用方程的思想,求出其余两个,即“知三求二”。

3.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方法有:定义法、累加法、累乘法、迭代法等)。(1)已知Sn,求an.(2)

anAan1Ban2,an对递推数列模型要适当掌握,如anpan1f(n),Aan1B

Can1D

2Aan1B和an等等,此类题目一般具有较好的区分功能,题目有明显的铺垫,问与问Can1D

之间联系紧密,往往承上启下。应试者要善于运用题目的设问,顺着出题者的“桥梁”走,正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此类题目另一特点是综合性强,几乎涵盖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全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还牵涉不等式证明。

4.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方法有:倒序相加,错位相减,裂项相消,拆项组合,公式法)。

5.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在数列问题中常常隐藏对函数问题的考察,注意运用函数的性质证明不等式(如2009年),或证明函数单调性后通过赋值证明数列不等式,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6.数列问题还常常与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恒成立结合在一起,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有放缩法,数学归纳法,构造函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等,应注意使用基本不等式,二项式定理。

第四篇:六年制小学六年级语文成语归类总复习

描写技艺高超的成语:巧夺天工、妙手回春、百步穿杨、滴油不沾

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公无私、执法如山、两袖清风、深明大义

形容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接踵摩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的成语: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 荒芜人烟 乌烟瘴气

描写天气环境恶劣的成语:狂风暴雨

大雨倾盆

大雪纷飞

骄阳似火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百折不挠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含有神话故事的成语: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洛阳纸贵 草木皆兵 邯郸学步

望梅止渴

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坐井观天

描写山险的成语:悬崖峭壁

崇山峻岭

危峰兀立 山高路陡

描写春景的成语:百花争艳

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满园春色

描写夏景的成语:夏日炎炎

骄阳似火

烈日当空

赤日炎炎

描写秋景的成语: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硕果累累

枫叶似火

描写冬景的成语:粉装玉砌

冰天雪地

数九寒天

滴水成冰

描写学习勤奋的成语: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描写注意力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描写心灵美的成语:舍己救人

助人为乐

拾金不昧

孔融让梨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眉飞色舞

惊慌失措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描写说的成语:滔滔不绝

振振有词

娓娓动听

对答如流

描写高兴的成语: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手舞足蹈

喜笑颜开

描写悲伤痛苦的成语:心如刀割

声泪俱下

泪如雨下

痛心疾首

描写害怕担心的成语: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心慌意乱

心有余悸

描写友情的成语:亲密无间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风雨同舟

照样子写成语:

大同小异(1和

3、2和4互为一组反义词):深入浅出

有始无终

出生入死

死去活来 冷嘲热讽(1和3为反义词、2和4为近义词):南腔北调

左顾右盼

明争暗斗

里应外合 积少成多(2和4为一组反义词):弃暗投明

因祸得福

起死回生

取长补短 奇珍异宝(1和3为一组近义词)争分夺秒

张牙舞爪

家喻户晓

奇花异草 诗情画意(2和4是近义词):争名夺利

风和日丽

千姿百态

南腔北调 无穷无尽(ABAC式成语):百发百中

全心全意

若明若暗

有声有色 亭亭玉立(AABC式成语):欣欣向荣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恋恋不舍 野心勃勃(ABCC式成语):怒气冲冲

得意洋洋

喜气洋洋

果实累累 一见如故(含“如”的成语):一贫如洗

铁证如山

守口如瓶

对答如流

度日如年 稳如泰山(含“如”的成语):易如反掌

面如土色

心如刀绞

多如牛毛 如虎添翼(含“如”的成语):如雷贯耳

如影相随

如释负重

如临大敌

咖啡色:百合色

橄榄色

橙色

香蕉色 草绿色:桔黄色

天蓝色

湖蓝色

米白色 棕檬黄:茄子紫

苹果绿

橄榄绿

葡萄灰

梨黄 文 章来源

出示小黑板(有代表性的成语)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垂头丧气 一筹莫展

愚公移山

好高鹜远愁眉苦脸 好高骛远 千里迢迢 古为今用 古香古色 五湖四海

程门立雪

披荆斩棘 卧薪尝胆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眉飞色舞 垂头丧气 容光焕发 三顾茅庐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前赴后继 瞻前顾后 争先恐后 古为今用 虎背熊腰

炯炯有神骨瘦如柴 牛毛细雨 倾盆大雨 力大如牛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心急如焚 鹤发童颜 狐假虎威 龙风呈祥 昂首挺胸 眼疾手快 左顾右盼

兴高采烈忐忑不安

1、按感情色彩分褒义词: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贬义词:垂头丧气 一筹莫展 愁眉苦脸 好高骛远中性词:千里迢迢 古为今用 古香古色 五湖四海

2、历史故事的成语:程门立雪

披荆斩棘 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3、寓言故事的成语: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4、有反义字的成语:前赴后继 瞻前顾后 争先恐后 古为今用

5、带有比喻的成语:骨瘦如柴 牛毛细雨

6、带夸张的成语:倾盆大雨 力大如牛

7、还有带数字的成语: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8、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狐假虎威

龙风呈祥9.表示动作的:昂首挺胸 眼疾手快 左顾右盼10.表示心理活动的:兴高采烈 忐忑不安 心急如焚11.说明道理的:拔苗助长 愚公移山

好高务远12.描写神态的:眉飞色舞 垂头丧气 容光焕发13.描写人物外貌的:鹤发童颜 虎背熊腰 炯炯有神

三、

讲成语故事(学生上讲台讲)

四、成语填空出示小黑板脍(

)人口

曲高和(

)

(

)笔生花

阳春白(

)

笔走龙(

)

不同(

)响

别具一(

)

百(

)成钢

奋发(

)强

坚持不(

)

(

)难而上

集思广(

)

群(

)群力

革故(

)新

标新立(

)

独出心(

)

(

)一反三

实事求(

)

各(

)己见

不(

)下问

1、学生填空

2、学生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

五、成语拓展

三字成语:下马威 无底洞 父子兵 父母官 钻空子

五字成语:一心挂两头 一去不复返 十万八千里 十年九不遇

下笔如有神 久旱逢甘雨 千里送鹅毛 习惯成自然 女大十八变

六字成语:张家长李家短 上气不接下气

摸着石头过河

耳闻不如眼见

吹胡子瞪眼睛 吃人不吐骨头 不食人间烟火

七字成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八字成语: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第五篇:近六年全国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2010年广东卷作文命题展望

广东省增城中学欧阳宇

自2004年各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总计104套高考语文试卷(含2004年两套春季高考卷)中,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不包括小作文,下同)35题,话题作文题41题,新材料作文题(包括图画材料)28题,整体来看大致呈现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04—2009年六年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呈现出话题作文逐渐衰微、新材料作文渐趋兴盛、命题作文半壁江山的趋势。话题作文从2004年的15套卷、2005年的9套卷逐渐减少到2008年的3套卷、2009年的2套卷;新材料作文从2004年的0套卷、2005年的3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命题作文从2004年的1套卷、2005年的4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广东省高考语文这六年间考查话题作文5次,命题作文1次,还没有涉及到新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进入高考试卷,至今11年,它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有较大开放度的作文考查方式。在构思上,思想无边界,它给考生以驰骋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在内容上,不拘一格,它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人生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任其自由地翱翔;在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写现实,可以写联想,甚至可以写虚幻,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甚至在文体上,标新立异,产品说明书、病理诊断书、小剧本、访谈录、科幻小说、日记、新闻发布、演讲稿、会议纪要,等等。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展现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同时也通过作文体现了学生的写作才华。

然而,话题作文发展至今,尽管命题者煞费苦心,不断推陈出新,力避平俗,但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评价来看,“话题作文”颇受诟病,它在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话题作文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即因为话题本身过于宽泛,要求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要求,结果使得所写文字只要与所给的话题有牵连,甚至仅是与话题的词语有关系而已,也算是合格作文;加之多年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几乎已演变为有话题而无主题的套路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看上去气势宏大,其实言之无物,非常空洞;即使有的文章勉强算是有点主题,也非常的平常肤浅,所有的这些都让话题的形式给掩盖了。另外,“话题作文”思维的无限化、技巧的格式化、模式的标准化、材料的剪切化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拼凑,作文考试真的成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因此,从2007年开始,话题作文已经难以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7年仅有4套卷、2008年3套卷、2009年2套卷依然采用这种命题方式。

命题作文这种高考传统的命题方式,曾在大家热捧话题作文时,一度遭到“遗弃”。自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 战胜脆弱”之后,命题作文一直“雪藏”到2004年。即便是2004年,全国16套高考卷中,也唯有北京卷是“以‘包容’为题”的命题作文。不过,随着命题作文本身的不断创新(包括半命题的出现),以及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命题作文考查价值的重新认识,命题作文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六年改革创新的命题作文,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命题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只提供写作的范畴和立意的方向;二是,题目关键词语呈现多义性,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诱发点,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较大的想象冲击力。这两点变化为命题作文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较强的驱动力,也为这几年出现不少颇具经典意味的命题作文奠定了基础。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福建卷的半命题《这也是一种》等。

近些年来,包括广东省在内的部分省市之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把握方面来考虑的。因为,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重大风险,阅卷老师往往会因考生审题失误而直接影响对作文内容、结构、语言甚至发展等级等方面的评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专家提倡淡化作文审题,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教学,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理解和命题者的意图把握的能力相对较差,主考者担心一旦考查新材料作文,会导致学生普遍因审题不准而分数“难看”的现象。

其实,新材料作文因材料的存在形成了写作的明确规定性和限制性,有效地避免了考场上的宿构文或背范文的现象,同时又因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的多样性,也能灵活地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保证了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可以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所以再次成为高考作文中经常采用的命题形式之一。

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验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何处限定?哪里开放?怎样才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是高考命题专家煞费苦心的事。为保证国家级大考的公平、公正,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除加强思想教育、评分控制之外(这些都是有限的),命题本身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证。因此,个人认为,2010年广东省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将向新材料作文靠拢。

根据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走向和广东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个人觉得,在新材料作文训练方面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命题材料的选择。新材料作文选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现象事例类、引述评议类和图画场景类等四大类别。如2009年全国I卷的“兔子学游泳”、2008年北京

卷的“瓶子满了吗”就属于寓言故事类材料,而2008年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2009年全国II卷的“三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就属于现象事例类,2009年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安徽卷的“弯道超越”就属于引述评议类,2007年全国I卷图画“摔了一跤”、2008年江西卷的漫画“助鼠为患”就属于图画场景类。根据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所倡导的“力反华而不实,务求真情实感”的作文写作导向来看,我们平时的新材料作文写作训练,要特别注意选用那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学生有所闻知、有所感慨的现象事例类和社会生活评议类材料;不必过多地纠缠那些寓意深刻、饱含人生哲理、“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寓言类、图画类材料。

二是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广东省这些年之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方面来考虑的;加之这么多年没有考查过新材料作文,中学语文教师也逐渐忽视了新材料作文考查的可能性,高一高二的作文训练指导大多是以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因此,2010年高考如果选用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势必会考虑这种客观现状,不会在审题立意方面过多地为难学生。基于此,我们在新材料作文训练时,务必要注意材料审题立意的难度把握,不要为了追求训练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拓展引申等能力或者为了体现材料之于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而有意地设置审题障碍、加大审题难度,过分地去探究所谓的审题方法、技巧、诀窍、突破点等等。否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是作文训练的导向性。“文章合为时而作”,这是高考作文的根本指向,几乎每年高考作文都会要求考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或社会现实生活,反对那种从中学语文“伪教学”那里被强行灌输来的“伪道德”、“虚情假意”以及程式化、模板化和“历史化”的作文。因此,在新材料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导向性务求明确而正确。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生活的动人细节和点滴变化,关注社会的“假丑恶”和“真善美”,关注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和存在的障碍、付出的艰辛等;要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要注意拓展学生在评议时政、关注社会、探讨人生时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自身的体验获取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悟,从而说自己的话、作自己的文。

回顾近六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依然存在,而总的趋势也在因时而变,“为国选材”与“考生至上”的相对平衡是高考作文命题专家殚精竭虑的目的;并且高考作文要求“关注社会”“关注成长”这根脉络愈来愈明显;在对考生作文评价上,“感情真挚”“内容充实”越来越得到评价者的重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也应当因时而化,顺势而为。

作者单位:广东省增城市增城中学语文科组邮政编码:511300

联系电话:189262860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研究下一篇:小学科学植物的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