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家庭教育观

2023-03-05

第一篇:论陶行知的家庭教育观

陶行知家庭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让教育回归生活,对当今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生活教育 家庭教育 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针对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弊端,并在合理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学习成绩,轻德行培育;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陶行知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阐释,蕴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也正好是对这种“三重三轻”现象最好的批判理论之一,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他曾概括表述何谓生活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他所有的内容都要围绕此展开。陶行知对此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首先是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指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同。其次是生活对教育的决定性,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生活出现了变化, 那么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生活向前不断发展时,教育也应随之不断发展。再次是教育对生活的能动性。虽然生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并不是仅仅处于被动的地位,它对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 从而形成了社会与学校,学校与生活浑然为一体的崭新概念。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 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 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这里的“‘做’含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种特性,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教育理论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年青时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学成回国后,陶行知运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中碰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他边办学边修正自己的思想直至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理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强调行动,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大众理论,它用浅显直白的语言阐述教育规律,老百姓一读就懂;生活教育方法可操作性很强,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施行;生活教育理论是平等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人人都是先生,人人也都是学生,因而有利于教育中的互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指导家庭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子女,还可以教育家长,提升家长的素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家长就必须营造好的家庭生活,比如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具有创造意味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子女就会成长为健康的、文明的、和气的、具有创造性性格的人。用陶行知的“在劳力上劳心”的方法训练子女,子女就必能成为生活技能强、善于手脑并用、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对构建学习型家庭、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发展都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三、生活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立足生活,让子女在生活中成长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家庭仍然存在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学校和老师承担的观念,忽视在家庭内的教育,以及缺乏从生活找素材找机会教育孩子的意识。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便将教育立足于生活,主张在生活中汲取经验,收获知识及技能,比如逢年过节可以教授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上学的路上可以讲讲交通规则,这就是“生活即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使其社会化,培养孩子使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如情感、意志、品格、生活技能及家庭伦理等,都必须在家庭中得到训练。这些素质绝不是智育或特长训练能涵盖的,只有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与家人的互动才能逐渐养成。只有经常参加家务劳动,才有可能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关心他人、有孝心等,也都是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养成的品格。所以,家庭教育千万不能离开生活这个中心。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厂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可见,陶行知认为,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校内外的人与资源沟通起来,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这样,能引导教育对象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家长可以扩展子女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首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孩子学习的广阔场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组织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主动、自觉地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知,获得最亲近生活的丰富而感性的经验。其次,利用社区环境。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文化物质资源,幼儿通过社区平台,参与社会活动,感知社会生活,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资源,从而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再次,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滴细节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三)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以致用

陶行知在《儿子教学做》中所指出:“我希望:个儿子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我要教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教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来说,作为老师,父母的职责不能只局限在“教”上,即不能只“言传”,还要在行动中带头让孩子“学”,从而达到孩子能“做”的效果。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还强调孩子“做”的方面,当今许多家庭出现了对子女溺爱的现象,家长常常舍不得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不用他们打扫房间,不用他们自己动手洗衣服洗完等等,父母总是习惯性地代替孩子去体验,去思考,还自以为这种剥夺式的行为是“爱”。事实上,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各种奇怪的念想,放手让孩子触摸新知,探寻奥秘。鼓励孩子动手去做,去玩,去练,让他们在玩和练的过程中观察世界,在做中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李煜.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 [6] 张美娟.张琪.新课改背景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 吴佳玮.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应对方略[J].教育研究.2010.

第二篇:观明星家庭节目论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刘 洋

最近《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特别火,嘉宾是林志颖、郭涛、张亮父子和王岳伦、田亮父女,他们在乡村一起生活的经历,每一期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好,进而反思经历这样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难忘的经历,是一种成长。从执行任务的表现,反射出孩子们处事方式,体现出来的的习惯、品质与智慧,很多方面在家长身上都能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深切体会到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当下社会环境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孩子教育不能只推给学校,家庭与学校教育融汇贯通,家庭与学校加强联络,共同努力才可促进和谐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

小孩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0-5岁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孩子的语言、智力、行为习惯、情感、个性、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代开始形成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可靠的同盟军

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即使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庭教育有力的协助。老师、家长密切配合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统一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同盟军,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其教育效果就不能分发挥出来,只能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三、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功能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学生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性教育为主。学校教师有工作调动的情况,作为家长的这种“教师”子女

无法选择,因而是“终身制”的。家庭是一所永久的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包括:胎教,婴幼儿期的教育,儿童期教育,少年期教育,青年期教育,成人期教育。家庭教育囊括了各级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它既有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审美教育、也有劳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所以,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难怪法国福罗培尔这样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四、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对子女教育的内容方面,失之偏颇。

家长普遍希望子女能获得高学历,进而找到一份好职业。不少家长为子女设计了一条高中—大学—社会精英的理想成才之路。一些家长更是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教育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而是所有的儿童都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人”。《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长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那种只重视让孩子成名成家的做法,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像《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家长要主动为孩子“松绑”,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才使系统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祖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呼吁社会是否应该设立相应的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三篇: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时间:2010-10-21 10:09:13 来源:网络 作者: 蔡建伟牧师 字号:T|T

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蔡建伟牧师

一、前言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正在急剧地转型和蜕变中,旧的结构正在迅速解体,新的模型也在渐趋形成。整个社会在物质富裕、科技进步和政治安定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经济金融危机,政治军事危机,宗教种族危机,行政管理危机„„这一切都象一座座潜伏的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把它当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可见这一政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只有家庭和谐了,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于在种种危机威胁之下的人们来说,家庭无疑是人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根源。家庭是疲乏者的港湾,是受伤者的栖息地,也是备受威胁者的避难所。藉着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大家无条件地彼此相爱,竭尽心力地看护病人,养育小孩,照顾老人。这样,家庭就成了一个有着无限温暖、快乐、和谐与幸福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密切配合,忧喜与共。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后现代社会里,家庭这种种美好的功能正逐渐崩溃瓦解。从前那些基于生儿养女,在血缘和地缘上密切结合的亲族团体,逐渐地解体了,家庭成员的关系,日趋淡漠。随着大家族的不断裂变,家庭的单位越来越小,家庭中的成员越来越少,关系也就越来越简单,而感情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特别是处在资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使地球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村落,大大地拉近了我们与远方人们的沟通,但是,暮然回首,我们却发现我们把周边最亲密的人给疏远了。在今天这个实行独生子女制的家庭里,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捏着”。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从而养成了孩子不能吃苦、依赖心强、自主和自理能力低;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意志力不足、知难而退;惟我独尊,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这样的孩子,一朝进入社会,就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每天的新闻媒体上都能看到青少年吸毒、偷窃、行凶、打架、酗酒、逃学、早恋、堕胎、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呈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怎么面对?如何解决?《圣经》中有什么良方可以改善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这是许多的基督徒家庭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将立足于《圣经》的教导,为基督徒家庭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提供窥管之见,目的是要让主的小孩在灵、德、智、体、群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平衡、健康地茁壮成长,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和教会未来的接班人。

二、家庭教育对父母的要求

“儿童是未来的接班人。”这句话是真理,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哪一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呢?然而,若要将此愿望变成现实,其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去塑造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4节为作父母者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原则:“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而在《歌罗西书》3章21节的平行经文中使徒保罗又加了一句“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几个很重要的词:惹气、教训和警戒、养育等,给基督徒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三个准则:

1、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惹气”παροργιζεηε 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触动”、“引发”。惹儿女的气是指由于父母教育的方式不恰当,从而引起儿女的不满和反抗。这就要求父母凡事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才能让儿女口服心服。如果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没有树立好现象,却用高压的手段要求儿女向好行为学习,这会使儿女心中愤愤不平,觉得父母强蛮无理;或者由于父母做事没有原则,使儿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儿女积怨于心,不能失怀,这就是惹儿女生气,严重的话还会使他们丧失使志气,从此以不健康、不平衡的心态对待人或事。其实,在家庭里面,父母的形象就是上帝形象的代表,孩子正是透过认识父母来认识上帝的。《诗篇》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3)《以赛亚书》也说:“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赛66:13)这里是用父母的形象来表达上帝的形象。主耶稣向上帝的祷告总是说:“父啊!”而他教导门徒的祷告也是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这样认为:父母的形象是孩子对神形象的初步认识。如果父母的形象在儿女的心目中已失去美好荣耀的地位,那么,他们又何必再接受另一位残忍、冷酷和不讲理的天上的父呢?

那么,父母应该在那些方面成为儿女的榜样呢? 1)、父母应有美好的行为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已被行为心理学家所证实。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他们模仿最多的就是天天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如果父亲抽烟,那么孩子会将一张纸条卷成烟状,然后放在嘴边一口一口地吸;如果父母是小商贩,孩子就会放开喉咙整天吆喝着买卖;如果父亲是个司机,孩子就会随手拿个圆圈状的东西当方向盘,口里发出吱吱的声音,模仿引擎的发动声。如果父母排队的时候插队,你还叫孩子守纪律吗?如果父母收受贿赂,还叫孩子长大了廉洁奉公吗?此外,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为逃税而做两本账本,把黑社会人物树立为英雄,家中充斥着黄色影碟„„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病态和不道德的形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慢慢熏陶,久而久之就变坏了。一些父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别学我的样子,照我的话去行就得了。”这种双重道德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让孩子陷入迷惘之中。

主耶稣就曾经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犹太人当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就是能说不能行、持双重道德标准的人。主耶稣说: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23:23-24,路11:42)

这种口是心非、能说不能行的直接后果将会造成社会上形式主义泛滥,伪善成风,人与人之间都是惺惺作态,虚情假意。社会若此则乌烟瘴气,罪恶滋生;家庭若此则亲情尽失,土崩瓦解。

2)、父母要具备积极的态度

态度在心理学方面的定义是:对某种既予事物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用乐观的、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悲观的、冷淡的、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定、谦卑、宽容、谨慎、平衡、慷慨、有同情心、始终如一;还是自满、沮丧、懦弱、多疑、暴躁、紧张、摇摆不定、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喜欢对抗等,这些都是他的态度。而父母对事物的态度如何又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属于比较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外向乐观;如果父母整天都是杞人忧天、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也是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的奉献慷慨热心,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毫不吝啬。父母的态度是塑造孩子个性和品行的无形指针,而态度是无法伪装的。就像主耶稣所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可以不藉着语言表达,同样能够影响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知道我们每一天所表现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他们的态度是父母态度的延伸。为了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态度榜样。就像使徒保罗,虽身系牢狱,却仍然能够写出充满喜乐和盼望的“狱中书信”,他的喜乐自然是师法耶稣基督,他说:“我靠主大大地喜乐。”(腓4:10)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3:1,4:4)按照常人的看法,保罗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忧愁、最绝望、最黑暗的时候,但是他却能靠着(效法)主耶稣而保持喜乐、平和的心态。可见主耶稣的榜样、形象和态度影响了保罗。同时,也因着保罗的喜乐态度,影响和鼓励了当时与他一同受苦的人们,使他们也同样存着喜乐和盼望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困难和逼迫。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当他们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又渴又累,他们真想停下来好好地休息,喝点水,补充体力。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有半瓶水,其中有一个抱怨说:“怎么只有半瓶水呢?”而另一个却说:“感谢上帝,还有半瓶水。”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抱怨,一个是感恩。所以,建立良好的态度是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

3)、父母要谨慎自己的语言

教育孩子除了身教,还有言传。古时候称教育孩子为“说教”,原因就是教育通常都是藉着语言来表达。看今天的学校教育,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而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一下课,学生走了,老师也走了。对于老师的背景、人格、兴趣学生知之甚少。但是,作为父母就不一样了,儿女从父母身上看到的是言传和身教。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基本是人文科学知识,但作为基督徒父母还要教导他们属灵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是满口脏话,淫词秽语;或喜欢说谎,夸大其词;或故作姿态,言不由衷;或喜欢骂人,语言常常带着攻击性,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学。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污秽的言语,一句也不能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

在言语方面的教育,还要注意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地上到天堂,他们的问题无奇不有。最不可取的是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的答案是:“小孩子,别问了,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这样就抹煞了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孩子提问时给他们适当的回答,而不是敷衍了事,这可以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思考,也能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并且是按照他们的需要来教导,父母不必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什么才是他们想听的话题。在前三福音书中,我们看到主耶稣对门徒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要成的事,他也不回避。(太24:3-51;可13:3-37;路21:5-38)

2、认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养育”εκηρεθεηε 一词希腊文原文的意思是“滋养”、“抚养”和“保养”,是指父母对孩子予以亲切、周全的抚育与照顾。在这里,使徒保罗告诉作父母的,孩子还小,他们还在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中,不要太过于求全责备,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过自新。作为家长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看作是缩小的成年人,在智慧、情感、心理、生理、社交和灵性上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以致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蒙受了许多的不白之冤。保罗要求做父母的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世界。保罗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13:11)在这里保罗的话很清楚,孩子与成人之间有着层次和程度上的不同:不同的视角和理解,不同的心思和意念,不同的爱好与兴趣。对成年人来说或许是索然无味的东西,在孩子的心目中可能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孩子还没有成熟,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孩子自有孩子的特征,邓敏在《基督教儿童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如下的特性:

A、 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依赖父母在旁协助并作正确指导;

B、 具有强烈的可塑性。周围的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等都能直接影响或改变他们的行为和习惯; C、 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 D、 具有嗜食性; E、 具有恐惧感; F、 具有奋斗性;

G、 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扩大的观察力和模仿力; H、 充满活力,对生命有蓬勃的期待和兴趣;

I、 具有社会性。偏好群体生活与活动,有强烈的游戏性、竞争性和同情心; J、 具有罪性。世人都犯了罪,包括儿童在内。

因此,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与充满恒心的教导。不要因为怕他们犯错误就横加束缚,以致剥夺他们的自由空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健康成长。

3、平衡管教与鼓励之间的关系

“教训”παιδεια 在希腊原文中有“训练”、“管教”之意,指给孩子(无论男女)以全人教育及文化素养。“警戒”νουθεζια 在原文有“改正”、“指责”之意,指对孩童的惩戒,以期纠正他们在律法上的过犯,或宗教礼仪上的错误。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有着互补的作用。“教训”是侧重“教”,指鼓励性的教育,而“警戒”是侧重“戒”,指严格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管教、指导和鼓励。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是放纵;同样,离开了爱的管教仅仅是惩罚,是伤害。《圣经》中提到管教的时候,总是与爱联系在一起:

智慧之王所罗门说:“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或作“惩治”),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1-12)

《希伯来书》也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5-6)

马丁路德小的时候,他父亲对他管教得太严,结果路德后来自己承认在他祷告的时候,很难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因为父亲这个词在他的心中代表了严峻的责备。路德说:“若不用鞭子,孩子便会学坏——这句话是不错的;但是,除了用鞭子外,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应赏一个苹果给他。”行为心理学家作了这样的实验:当小狗衔着球回来交给你时,你就给它一块肉。经过几次之后,小狗就懂得衔球回来就有赏赐,以后它就乐此不疲。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强化行为。同样,这个规律也适应小孩的教育。如果小孩做得对做的话,父母就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那么,他就不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乐意做那些正确的和有意义的事。

不错,父母的责任是管教,但却不要忘记时常给予鼓励。“管教是充满爱心而又坚决的校正,它能加强整个教导过程的效果。管教通常可以带来对父母的顺服,对国家法律的尊重,以及一个可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健全个性。”但鼓励或许比斥责有更好的收益。巴克莱博士转述了画家卫斯特(Benjamin West)如何成名的故事。“一天卫斯特的母亲出去,留他在家照看他的小妹妹撒兰。当他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发现有几瓶颜色墨水,就开始画撒兰的像。他把墨水弄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墨水迹,他的母亲回来,看见一片混乱,但是她没说一句责备的话。她拾起一张纸,看见是一幅画,她说:哎呀,这是撒兰!她弯身下去,吻他。此后,卫斯特常常说:我母亲的一吻,使我成为一个画家。”称职的父母必须避免使自己的儿女气馁,同时也要懂得运用纪律与鼓励,才是管教的最好方法。这里有几方面要提醒父母注意:

A、 无条件地爱护儿女,无论成功与失败、得意或失意,都要给予接纳谅解。 B、 要尊重儿女的选择,不要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 C、 培养他们正当的爱好和兴趣,并帮助达成目标。 D、 给儿女有说话的机会,要学会欣赏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E、 必要时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取得他们的谅解。

F、 父母在管教的态度上应该一致,不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三、对孩子整全人格的培养

《路加福音》在记载小孩子耶稣成长的过程时,用了一句十分简单却又十分经典的话来概括:“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里提到整全人格发展的四个方面:智慧(智),身量(体),神爱(灵)和人爱(德和群)。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撒母耳记》中,也是用相近的句子来描写撒母耳的成长过程,“孩子撒母耳渐渐长大(智慧与身量),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灵性、德行、睦群)。”(撒上3:26)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育,即灵、德、智、体、群。这五育的平衡发展,就是对孩子整全人格的培养。当然,这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综合地体现在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父母将在哪些方面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整全人格的人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上的培养。

当主耶稣还是个少年人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卓越的聪明和智慧。有一次他随父母到耶路撒冷去过节,过完节后大家都回去了,唯独少年的耶稣还留在圣殿里向大有学问的教师们请教,他“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6-47)这一方面我们看到12岁的少年耶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与他的父母平时重视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犹太人一向就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肖克谐教授说:“在犹太人家庭中,儿女要学习三件事:一为手艺,或谋生的技能;一为品德,或做人的道理;一为宗教,或敬拜神的方法。”而宗教教育在这三者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律法还没有成文之前,父母要将口传律法传与孩子,一代代继承下去;到了律法成为之后,父母便负有教导的职责。当然,除了家庭之外,圣殿、会堂以及学校都是犹太人教育的场所,而父母、祭司、先知、文士、拉比和专职教师也都是当然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路加医生所记载的这一幕中,看到少年的耶稣所接受的教育场景。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超前的教育和滞后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

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他的《智慧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智力就是适应,儿童的智力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儿童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乳婴时期。他们能感知静止与运动的区别,让他们玩些适宜的玩具,都能刺激他们的学习。

2)前运算阶段(2-6岁),相当于学前期。这时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记忆力逐渐加强,可以作简单的数学加减;可以教他们背诵诗词、圣经金句;这时最好是寓教育与游戏中。

3)具体运算阶段(6-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他们已具备二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够分辨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富有幻想力和记忆力,12岁的孩子能用抽象的概念与大人交流思想。所以这时候的教育要着重讲道理,并晓以正确的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在智力方面已经有了三维空间,可以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哲学等抽象的学科;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逆反心理强,不太相信权威;喜欢交友。针对这些情况,父母要格外小心,许多问题少年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要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上,还要小心帮助他们择友而从。

当然,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要“以智废情”,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不独要重视其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的发展,还要重视其情商(Emotion Quotient)方面的培养。一个孩子如果在智力方面有过人之处,却没有爱心,失缺同情心;不懂得关爱、尊重、欣赏别人,不能与其他的人和睦相处;没有集体观念;不爱劳动;不会吃苦;不能忍耐;缺乏坚强的意志„„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就很难说他将对社会、教会和家庭有多大的贡献。今天很多家长都不择手段地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提优班、培训班、强化班,恨不得孩子们都成为知识上的巨人,却忽略了孩子身心方面的需要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至于他们一个个都是少年老成,剥夺了他们作为孩童应有的天真与单纯。“高分低能”的现象,正是对孩子教育不当的结果。现在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发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发现了只注重智商而不注重情商的不足。一味的强调在智力和知识上的提高,却忽略了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样的结果自然便于“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2、道德价值观上的培养。

在整个宇宙价值观中,与我们每个人发生最密切关系的就是自我价值观。当然,基督徒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之上的。对于基督徒的家庭来说,懂得怎样向儿女灌输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孩子如何在芸芸众生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舍与选择,如何确定并欣赏自我的价值等。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的潮流、风气、时尚所影响,喜欢随伙和攀比,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而对于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他所需要的,他就缺乏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因此,父母的分析和帮助就显得必要。特别是基督徒的家庭,我们更应该帮孩子确立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

1)“美”与“丑”的关系

小孩子对美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一个人若长得漂亮,有大眼睛,双眼皮,高大的身材就是美;图画的色彩鲜艳,里面有他们喜爱的花草、昆虫甚至卡通人物就是美;事情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就是美;能够赢得别人的羡慕就是美„„而对一个人的行为、内涵、修养等,他们不懂得分辨。对事物的结果是否因为有利自己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不懂得辨别。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上帝不以貌取人,乃是看人的内心。上帝对撒母耳启示说:“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马太曾借着法利赛人的口论到主耶稣的为人,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太22:16)雅各也教导我们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美不单是外面的,更是内在的。穿高档、名牌、华丽衣服的人不一定就美,衣着朴素、相貌平平的人并不就是丑。在上帝的眼中人人平等,而心灵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人的行为比外貌更加重要,一个敬畏神,有正义感、有同情心、谦卑虚心的人(弥6:8),才是真正的美。教导孩子将评价美的标准建立在是否遵行上帝旨意的一切事上,这样,他就必定能够肯定自尊,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了。

2)“富”与“贫”的关系

在现实的社会中,富人好像很风光,到处都有鲜花和掌声,到处都有人捧场。财大气粗,说话的口气大,好像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在物质生活方面应有尽有,一无所缺。所以,像很多大人一样,小孩子也懂得长大了要赚大钱,钱越多越好。而在他们不多的经历中,也多少体验到贫穷被人瞧不起。相仿的,他们也会瞧不起那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贫穷人。而有些父母因为自己穷就仇恨有钱人,经常告诉孩子说:“天下的有钱人,没有一个是好人,他们身上的钱,没有一分是干净的。”从而给孩子的观念带来偏差。那么,父母该如何用《圣经》的教导来教育孩子呢?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有钱并不是坏事,不是不道德的事。贫穷也不应该感到羞耻,更不应该自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儿女。钱财的多少不是上帝评价我们的标准,也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得到上帝祝福的标准。主耶稣说:“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圣经》中有财主死了到地狱去,而贫穷的拉撒路死了却到天堂去(路16:19-31)。当然,我们也并非鼓吹越穷越属灵,或上帝只站在穷人这一边。《圣经》也记载了很多有钱的人,如亚伯拉罕、约伯、所罗门王、约瑟(路23:50-53)、哥尼流(徒10:1-2)等,他们也都是敬畏上帝,蒙上帝喜悦的人。而且,富与穷是会变化的,富人也可以变成穷人,穷人也可以变成富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富足和贫穷的变化,但是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使徒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的秘诀,就是靠着耶稣基督常存知足、喜乐的心。当然,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的贫富观的同时,父母本身就应该确立一个合乎《圣经》的贫富观,不然,我们就会落入双重的标准里面。基督徒对于金钱、财富,要有受托的认识,我们只不过是受托管理上帝暂时寄于身边的钱财,而不是用来挥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尊”与“卑”的关系

就像上面两点所说的,长得美的人,有钱的人,还有地位高的人,他们最能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容易受他人的重视和恭维而自认是有价值的、是有贡献的、是了不起的人。那一份深藏不露的“沾沾自喜”,无形中竟错误的帮助他们肯定了自我的价值,从而否定、低估了他人的价值。要让小孩子知道,地位的高低只是工作、责任、职称、社会功能的不同而已,在上帝的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卑贱的不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作一个忠心的管家,合理运用上帝所托付我们身上的权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上帝。拥有权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高人一等,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盛气凌人,鱼肉百姓。拥有权力只不过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和托付,有更多服侍人的机会。

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知道外帮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5-28;可10:42-45)这就是基督教的价值观,主耶稣乃是天父的儿子,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尊荣,但他却到地上来服侍他所创造的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地位越高,服侍他人的要求就多。

3、体和群的培养。

根据一项调查,在儿童的心目中,最重要的生命价值有三:运动、读书和交友。而相同的问卷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是:运动、读书、工作和交友。由此可见,适当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对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日本心理学家冈堂哲雄说:“现代的儿童放学之后,不是到补习班恶补功课,就是关在房间里玩电视游乐器――这种运动两根指头的游戏,已成为儿童娱乐的主流。发育中的小孩子不到外头去运动锻炼身体,反而整天坐着搬弄家庭电脑,依我之见,实在是一件有碍身心发展的形象。有些父母认为子女乖乖待在家中玩游乐器,可以减少在外作坏事的机会,而感到非常的心安理得。殊不知,唯有透过自由的团体活动,藉着同伴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勉力的游戏过程,才可以激发小孩子的合群意识,从而学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规范。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小孩子的人际发展、社会性发展,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的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既能够促进他的身体发育,也可以培养他的集体协作精神,使他在娱乐之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一举两得。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时不时地安排一些家庭的活动,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今天让我们露营去!或者说:今天我们赶集去!就像主耶稣的父母约瑟和玛利亚带着少年的耶稣到耶路撒冷过节一样(路2:41-51),这是一种有深刻意义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使徒保罗一生中三次大型的旅行布道,正是团队精神的极好体现。

4、灵德的培养。

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节奏十分的快。人们匆匆地从工作的地方赶回家,又从家里匆匆地赶到工作的地方。即使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是忙于应酬、联络各方的事情。以至于许多基督徒家庭失去了全家一起灵修的机会。对于孩子的灵修,许多父母认为可以在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中得到满足。其实,“单靠教会是无法将道德和属灵的真理灌输到孩子心灵里去的。不妨将孩子在教会与主日学所化的时间和他们受世俗的教育或看电视的时间比较一下,即使是最好又最愿意化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牧师,也无法抗衡今日世界在孩子身上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虔,让他一生的道路不偏离基督的道,坚持家庭灵修或简短的家庭崇拜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藉着一起祷告、一起读经、一起分享主的话,使交恶的家人复和,也可以减轻伤痛与苦涩;学习彼此宽恕、彼此原谅和彼此相爱。同时,也是邀请基督进入家庭,帮助家庭解决困难,让基督成为家庭的主。前哈佛大学社会系主任彼得瑞姆·索罗金博士(Dr.Pitirim Sorokin)发现,凡是每天都有时间一起读经祷告的家庭,每1015对婚姻中,只有1对离婚。可见家庭灵修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列举几个家庭灵修要注意的事项。 A、 要定出计划,持之以恒。

B、 避免冗长的说教式讲论,形式要灵活多样。 C、 避免将这段时间变成管教孩子的时间。 D、 避免成为闲聊的时间,以致失去灵修的意义。 E、 避免全由父母包办,要让其他成员有参与。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不单孩子的灵性得到培养,全家也会更加热心爱主。

四、结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老师,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期刚好是在学校度过的,然而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引导人和教育者,因为当孩子的老师在不断更换的时候,唯有父母相对稳定。家庭与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稳定而且负有更大教育责任的老师。学校只是为孩子提供一部分的教育而已,而父母却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机会。而且,就是父母将一部分的教育工作分给了学校,他们还必须负起监督的责任,提供支援并主动与老师联络。也就是说,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务不是学校、老师甚至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而是养育他们的父母。

这里引用萨拉书中的一个寓言: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想作弄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这位老人家正好走在希腊的一个集市里。其中的一个男孩手里握着一只小鸟,他们走到老者的跟前说:“雅典的智者,我手里有一只小鸟,你说它是死的还是活的?”他们早就商议好了,如果老者说是活的,他们就把它捏死;如果他说是死的,就把小鸟放飞。周围旁观的人都在看这位智慧的老者如何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只见那老者沉思片刻后说:“我不知道这个小鸟是死是活,但我知道它的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位亲爱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在你的手中,他将来如何,是成功是失败,是软弱还是刚强,是健全还是失衡,他的灵、德、智、体、群发展得怎么样,全在乎你今天的把握。

第四篇:试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摘要: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又被称为亚当后代的天堂,在这个天堂中,我们又能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最好的东西呢?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更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不光要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还要重视对身体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形成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光让青少年在家庭中学会生活的技能,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让青少年学会如何辨别是与非,让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及行动。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氛围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感恩身心教育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创世纪初期,天堂就是亚当的家;而对于亚当的后代来说,家就是他们的天堂”。家,是很多现代人认为避风的港湾、一个疗伤的场所、一个温暖的保护壳,而对于孩子而言,家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人把教育的失败归咎于学校,而又把教育的成功归功于家庭,这些观点在大多人眼中是有的,总觉得孩子的不足是由于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没有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对于孩子的成功,例如考上了名牌大学等,却又认为自己孩子聪明,家庭教育也做得到位。但这种观点却是有点偏激了,现在有很多专家都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比例要远大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也能看到这点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

一、家庭的氛围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孩子自出生到独立,家庭一直是他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又是孩子从最初的学习如何生存、如何沟通、如何处事等人生“必修课”的首要学习地点,这对于孩子以后如何学习、生活及面对大千世界等有很重要的影响。刘良华博士一本家庭教育的书《新父母学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卖房救子”的例子:

重庆有一对大款夫妇,在他们的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对她说,前几年她们一家人住在攀枝花,孩子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得了急性肺炎。为救孩子,她们卖掉了他们在攀枝花的房子。从那以后,他们一家人看搬到了重庆,只能租房子度日。他们的女儿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曾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在重庆的日子,这个孩子就知道她的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要至少几个月在外面推销书籍,她的妈妈也没有办法,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穷”,爸爸妈妈对她要求很严,6岁时寒暑卖报纸,每天至少要20份。平时很节俭,很少买新衣服。

高考前,她想报考西南师范大学,一是学费低,二是离家近。但她的父母一定坚持让她考经济类,到上海一所名牌大学去就读,并许诺说如果她能考上那所大学奖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她很吃惊,她的父母告诉她这两年推销书挣了些钱,她还是有些不相信。结果有一次她早些回家拿书,她父母正争论是不是该给孩子讲明这个骗局的时

候,孩子闯了进来„„。

其父母觉得“贫穷的环境使人心灵纯洁”,便造了一个17年的骗局,这个善良的谎言。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的话,那整个家庭的气氛也会比较和谐,同时孩子处在这样的家庭中间,也能感受到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孩子的生活得到关爱,精神愉悦,对于一个孩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影响。

对于不良的家庭,这个大家众所周知。有部分家庭不光是不和睦,而且是经常争吵,父母打麻将、赌、成天不顾家等,还有的家长还是抱着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家庭暴力不断。试想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而言,长期处在埋怨和指责之间,心理所承受大部分都是和不愉快相关联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心理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显而易见了。

还有的家庭却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小皇帝型,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在家长是排在第一位,常常说不得、管不得、骂不得、讲不得、打不得。孩子在家里是唯我独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说得难听一点,这样的孩子更易形成骄横、霸道的性格。

所以说家庭的氛围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家长们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多沟通,交流,再一个家庭中也要相互尊重。使家长和孩子之间距离拉近。所以说家庭之间也要充分地运用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的思想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正在形成的阶段,家庭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来说尤其重要。如果青少年不能从家庭中学会一些基本的做事做人的思想,那么,这些知识他就不得不从社会中学,而社会中各种思想又是良莠不齐,青少年对于这些思想的辨别又不是很清楚,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学习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形成了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这些青少年的做事方法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得不太正了,会有一些弯曲,更有甚者会走入歧途。

家庭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一课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的话,那么,那个这个人的其他热爱也都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了。同时也很难说这个人会对我们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了。我们是培养有用之才,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是做为一个中国人的最根本的一点。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历史到今天,从变化看实质,这些都可以说是讲也讲不完的内容。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

发展以重大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这就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近平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积极效力;为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2、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一个知书达礼的国度。中国向来把文明礼仪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宣传教育,当然古时礼仪有过度之嫌,三纲五常也视之为礼。但现代社会也要讲究一个礼字。礼仪教育要在家庭,社会上广为宣传和教育,让众人和谐相处,当然“礼”字是不可少的。

我们常知有各种各样的文明礼仪方面教育:公共场所礼仪、人际交往礼仪、服饰礼仪、尊老敬幼等。我们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所要注意的礼仪,这中间也包括很多东西。不再一一列举。人际交往也很注意礼仪,正确的交往可能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不正确可能会不对自己也会对别人造成一定的伤害。还有就是服饰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的礼仪,在不同的场所着装也应有的不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这里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感恩教育

学会感恩,对于现代青少年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当孩子学会感恩时,他会对别人善行的回报和尊重。同时也会给他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做。感恩不光是感恩父母,还有更多的人要我们去感恩: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亲人等等。

就象有个故事,天堂和地狱中都有一锅肉,但每人有一个长长的勺子,一个人不可能将肉放进自己的口中。地地狱中的每人只顾自己,没办法吃到肉,饿得受不了。而天堂中的人却每个人都吃得饱。因为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勺子喂别人

吃。他们能知道感恩,这样才能互相帮助。我们家庭让孩子学会知恩同感恩,让他们学会以平等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普通的人,每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坦诚的心态来处事,做人,才能够珍惜每一份拥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和生命。当然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一一详述。

三,以身作则,榜样力量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了,人人都知道。但还是有很多的家庭却父母没有身正,何来孩子的正呢?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另不从。”这些言语能给我们多少的感动和震憾呢?当然很多人听了之后,便不以为然。

记得在中大上教育心理学时,张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大校园以前有推平板车卖菜的。经常有很多人来买菜,也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陪伴。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自己才刚四五岁的孩子来买菜,孩子个头很低,伸出自己的小手从菜农车上够下来一个水果,家长带着自己孩子走的进修,发现了自己的孩子拿了一个水果,他知道小孩子是在菜家的车上拿下来的时候,就很高兴地表扬了自己孩子一句:“咧仔!”这是广州市,意思是孩子特别的醒目,厉害。在自己小的孩子拿了别人的西红柿后,反而表扬孩子,家长可能不知道这句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何等的反面啊,从这么小的年龄,小孩子就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件好事,同时还能得到家长的表扬,这样的后果可能会造成小孩子以后还可能再去拿别人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发展到以后拿更大的东西,更值钱的东西。反过头来说,如果家长马上带着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应该拿,同时带着孩子把那个水果拿回去给回菜农,这样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教育意义又是何等的大啊!让他从小就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孩子从小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以身作则的效果是巨大的,你可能一个道理讲很多遍,但可能不及你亲身示范一次的效果大。孩子成天生活在父母的身边,自然要受其道德行为的影响,所以家长务必注意自己行为对孩子的榜样作用。父母一次行动上的示范,往往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家长的示范影响对孩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品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你讲很多次告诉孩子要尊老爱幼,但是你在公共汽车上看着老人而不让座,孩子会如何想。如果你能当着孩子的面,给年长者让座,这

种现场教育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说以身作则,这是家长作为一个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的重要职责。这也是给孩子上的生动的一课,远远比单纯的说教强上千万倍。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父母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讲道德,反而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文明人,是难以想象的。孩子也不会信服,甚至对父母产生反感。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做好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职责。

四、教育孩子做人的原则,让终身受益

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国际知名度很高。有一次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说他最忘不了的是他爸爸曾经给他讲过的一句话:“人一辈子最不能粘的,其一是赌,其二是毒。”他说这一句话影响了他一生,他时时刻刻谨记其父亲的教诲,坚决同这两方面拉开界限。这样也就造就了他一个很正面的影星形象,给众人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如何做人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是通过家长的行为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来影响孩子的,这要有耐心。

我们从每一件小事上,告诉孩子如何做,不要顺着孩子的意识,而是通过事件教导孩子做事做人,让孩子形成他自己的人生观,一旦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后,那么这对孩子的终身是有益的,每当一件事放在他的面前,他会根据自己的人生观来判断,这件应该做呢还是不应该做呢?往往他会以他自己形成的人生观的判断来做这件事。

做为父母,总是想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往往好多家长就没有想到教孩子如何做人,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孩子将来成长在这个社会上所必须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社会上不好的思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长及时要针对每一件事,来引导孩子,告诉他做事的准则,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做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后果也告诉他,同时讲明做每件事的方式方法。让他逐渐形成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形成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一旦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的成功可以说是走了最大的一步了。家长的教育不能只重点放到技能上,家长把太多的精力放到如何让孩子学多一项值得骄傲的技能,例如:学会弹钢琴,一定要考过多少级;学会某项体育技能,从娃娃抓起,一定要达到几级运动员水平等等。只把精力放到了这些方面,有很多家长却缺少了对自己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我不敢说是本末倒置,但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也会让家长感到头大日子会可能很快地来临。

总之,家庭所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学校对于孩子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最初形成,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个家庭能尽量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的第一步就走得好,走得稳。对于青少年,不能把责任一把推给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能做好一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好学校的教育,双管齐下,对青少年的身心两方面进行较为完善的教育。同时尽可能地减少那些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带给青少年的影响,防微杜渐,从一件件小事上做起,那么社会上诸多的青少年犯罪,那么多网络成瘾者,那么多年纪轻轻却因一件小事而酿成大错者,那么多做着损人不利已的行为的青少年一定会减少很多。家庭教育重而又重,重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重视这个“天堂”所能带给孩子的全部,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离和谐不远了,社会就易称之为和谐社会,家庭就可称之为和谐家庭了。

参考文献:

[1] 刘良华 . 新父母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

[2] 乔易丝·梅尔. 控制你的情感. 美国佛罗达出版社 . 1996

第五篇:论家庭教育

0907010071数信学院金政杰

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做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

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

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

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四、父母在倾听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倾听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功不可没,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做父母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孩子是否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真心朋友,积极向他们诉说自己呢?

现实中,许多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存在问题,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们在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谈话却好像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问多几句,就不耐烦起来,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实际上,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如此这般,孩子也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五、怎样倾听孩子说话

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其实也不难,让孩子开“金口”其实也不难,最重要的是父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接下来就是改变一些我们的习惯做法。

(一)倾听孩子,要做到一停二看三倾听

(1)第一步就是停下来

这里的“停下来”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停下你手中会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父母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与孩子说话,因为心思不集中,交流很难顺畅,甚至可能造成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第二个含义是从心理上停下来,有些父母在听孩子说话前,先存在一种心理定式,无论谁对谁错,就是孩子做的不对,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之前,除了把手头的工作停下来,同时也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种种成见先抛开。在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全部接受,而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2)第二步就是“看”

看什么?仔细观察孩子说话时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从孩子的非语言行为中,可以得到许多孩子没有表达完或者没有表达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孩子的心理活动。比方说儿子很难过,朋友没有邀请他去参加生日聚会,他一个人耷拉着脸想跟你说些什么,这时你就可以判断出儿子不高兴,接下来你就会很注意孩子对你说的话了。

(3)第三步是倾听

倾听不只是只有耳朵就可以了。怎样有效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呢?首先要做出听的姿势,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身体稍微向前倾,并且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除了全神贯注倾听之外,还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中国教育家周弘说过“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在认真听取孩子的诉说并观察其面部表情之后,对孩子的感受进行猜测并试着去确认,确认之后,无论孩子对否,接受并尊重其全部感受,并同时点头或不时地”嗯,是这样“最后告诉孩子你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因为光倾听和理解,没有积极反应也没有完成倾听的步骤。此时要用语言对孩子的所说、所想

及所感的事做出必要的反应,尽量避免不要逐字重复孩子的话,可以使用相似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或者用比较概括的语言。

(二)倾听孩子,要等一等,让孩子把话说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小女孩摘花,并没有大声训斥,而是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让拥有爱的小女孩沐浴到爱的阳光。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在采访一个小朋友时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保持一种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让世人听到了小孩子最善良、最纯真的心雨。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说出口的话并不真的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的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的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明奇妙、不知所云。此时,父母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就大叫“什么,你说什么?”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在以后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让孩子把话说完吧!

首先在语言上,可以重复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你讨厌你们班主任,他为什么讨厌呀?);揣测孩子的情感(看起来你很生气,听起来你非常恨他等);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听起来你很生气,你其实很愿意把自己的蜡笔借给同学,但因为他没有经过你的允许就把蜡笔借给别人用,你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是吗?);其次在心理上,父母要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暗示自己孩子这样说一定有原因的,我应该了解事实之后再下判断。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于孩子来说,是在表示一种尊重和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有没有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捡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倾听是一种态度,父母学会倾听孩子,对孩子有百益而无一害,父母也可以享受到孩子般的乐趣,何乐不为呢?

总之,家长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行社出团任务单模板下一篇:劳务派遣服务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