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3-05-23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发扬教学相长,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他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提倡民主教育, 发扬教学相长。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相互提高。发扬教学相长, 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 由内自发产生对知识的追求, 培养学生主体价值观念。

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 其互助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己在脑海中会形成一种新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相长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教学是一块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与学相互贯通, 教的基础是学习, 学的延伸是将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其次, 小先生制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主动学习的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儿童而言, 养成主体意识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于未来学习而言价值不言而喻。主动学习在于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占重要地位, 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场所, 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本身发展。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陶行知也提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要把握“教”的程度, 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困惑点, 及时调整课堂策略。教学相长的深层含义是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 在教与学过程中, 师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和理解。

二、跳出学校限制, 提倡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致力的教育理念, 生活和教育是两个密不可分, 互相影响的两方面。首先,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为教育创造一定的前提条件, 换言之, 若是生活的基本条件非常困苦, 那么教育势必难以开展, 所面临的困难可能不仅仅是战乱而言, 还有很多人思想上的贫瘠。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要借助生活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从教育对生活的角度来看, 教育反作用于生活, 给生活一定的指导, 指明生活前进的方向。即使是一个生活再富裕的人若是失去教育的思想, 那么生活必然是浑浑噩噩, 徒劳无为过一生。教育具有解放人心底灵魂的作用, 教育给予生活星星点点的亮光, 让生活充满光明的力量去挣脱黑暗。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以围绕生活学习的实用的、活的知识, 而不是存在课本中冷冰冰的知识。脱离生活的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想, 如此习得的知识只会让人整日充满幻想, 并连累自己周围的人。在当时的时代下, 教育围绕生活而行一个最大的意义在于教育能够改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并指导生活。陶行知先生所谈的生活教育大抵就是为普罗大众谋求福利的大众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 但学校的概念不应停留在学校是一个地方的概念之上,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青天为顶, 大地为底, 二十八星宿为围墙, 人人都是先生, 都是学生, 都是同学。”学校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小至一间教室, 大至一个世界都是我们实行教育的场所, 凡是生活的地方, 就是教育的地方。除学校外, 对于教科书的剖析, 行知先生可谓鞭辟入里, 教科书仅是知识学习的参考而已, 并不是知识的核心内容。从广义上而言, 它已经跳出原本限制于纸面的文字,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富有层次的书籍。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用于当时, 更造福于现代社会, 生活是教育的舞台, 教育着实是需要追及一生去探寻之物。

三、教学做合一, 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在书中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其实是一个教育共同体, 其核心集中在做上, 强调实践对于教学本身的重要作用, 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观点。“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 行知先生本人就是实践教育的践行者, 对于知行的关系有其独特的理解与体会。

机械地做, 能够有所作用的大概仅是技巧的提升, 而这些实在为无意义之物。那么仅是劳心的结果又会如何呢?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学习势必会成为空想主义, 学问不落实到实践中, 学问就成了浮于空中之物, 达不到印证经验的效果。因此, 教学做合一, 强调劳力又劳心, 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将学习落实到实践中, 将学问真正学扎实。

教学做合一, 从实践中汲取知识, 陶行知先生向我们传递“联系运用”的思想, 基于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产生新理解, 把握知识与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影响。另外, 要善于提炼和总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经验是过程性的产物, 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吸取获得经验, 让经验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此, 这份经验不再仅属于特定的实践活动, 在总结吸收后能够知道多种实践进行, 让实践所得成为书本知识的一部分, 这是实打实的知识, 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教育方法。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在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中国教学实际开展切合实际的教育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等几方面, 在《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均有涉及。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游青明.“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改革与开放, 2012-12-25:1-2.

[2] 邱克.“行知精神”及其当代精神[J].求索, 2014-12-28:1-5.

[3] 申国昌, 程功群.论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16-01-01:1-3.

[4] 李小丽.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05-10:1-4.

[5]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0:1-352.

[6] 孙培青, 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6:471-480.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一、授课行为停留在传统模式

现在教学中依旧存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模式, 直接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知识, 弱化学生们的亲身体验。例如古诗的讲解, 教师一般总是对古诗进行全篇的内容和情感分析, 而不是引导学生去逐字逐句的分析体会, 缺少了课堂的环节性和互动性, 学生沦为了课堂的配角。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 教师认为课堂的教学行为就是教师的行为, 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和关注, 以及在访谈中, 学生也讲述过, 由于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原因, 更倾向于老师满堂灌的教学行为, 所以造成了这种现状。

二、课堂教学手段安排不妥当

网络、科学技术, 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多媒体在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 所以教师往往会对多媒体和网络行为形成依赖性, 例如在很多语文课堂中, 教师只注重对多媒体的利用, 而缺乏了对课堂的设计行为, 在网络上进行课件或者视频搬家, 缺少教师自我的情感和文本认知, 又如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这种问题的形成, 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对课文文本没有做足功夫, 没有把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讨论行为流于形式

首先, 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教师对课堂的自主讨论过于形式化, 所提的问题不明确, 学生讨论过程中, 容易思路混乱, 没有目标和方向。一整堂课下来, 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 只是看似热闹的课堂形式。其次,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当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师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是较少的, 问题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讨论上面, 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 或者抛出下一个问题。没有将讨论或者自主思考的意义得以实现, 也起不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探析以上问题之后, 我们将利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尝试给出语文课堂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给予语文教学中最优化的策略。

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 语文课堂还过于停留在传统模式中, 而现代语文教学中, 缺少的是对话式教学。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理念, 老师的一个眼神, 一句赞扬, 一句点评都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可以影响到整堂课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需要每一位同学的配合, 让学生享受到主人的地位, 教师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之下, 充分发挥其自身创造性,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眼、鼻、手、耳、口、脑, 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行为优化

1) 讲述行为

教师应该比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整节课要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 启示教师们不应只注重课本, 应该在课堂“民主化”的基础上去进行授课, 教师要自己对文本有自我的独特认识之解, 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运用好发散性思维, 把握文本主线, 逐层拓展, 授课时抓住一个点去重点讲解或者让学生重点讨论, 不求快, 只求精。有取舍的去讲解, 运用好自身良好的教师素养, 生动的语言, 优美的话语, 悠扬的语调和标准的普通话, 让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大为改观。

2) 讨论行为

首先, 课堂讨论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无论是学生的思想层面, 语言层面还是审美层面, 尽量给学生机会去尝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 讨论学习中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之中, 就需要教师做一个监督者, 去监管学生的状态, 给学生积极纠正偏离思想, 有效掌控课堂节奏, 也可以避免冷场或者讨论过热的场面出现, 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对文本分析的新的闪光点, 充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之中, 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课堂讨论中需要老师及时的捕捉, 分析学生的观点, 关注到平时安静的学生, 鼓励他们发言,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3) 评价行为

在教师访问中出现的一些评价性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细微化, 让学生了解到他的答案闪光点是哪里, 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也允许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有多元化的解读, 但是教师要注意, 当学生出现偏激化观点时, 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去引导学生回归到课堂的正题。这时,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便提示我们, 教师的评价可以回归到生活中, 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讲解语文与生活的异同, 学生观点激化的原因, 在生活中细节性上的评价赞美会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更具体化。教师要避免一些, 赞美评价雷同化, 或者是空洞化, 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会使评价行为逝去他本来的意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基本素养, 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 评价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地制宜, 不要运用过度宽泛的词语。其次, 课下增加师生互评的环节, 无论课上课下,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建议, 也会使语文课堂不断的完善。

中学语文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培养还是思想情感的培养, 都会决定个人今后的语文素养。所以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发现不足,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可以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学习效果可以真正的有所提高, 让中学语文教学实现更大的发展。

摘要:语文, 作为一门学科, 它是独立的。并且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语文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作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 语文教育也在不断的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如今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仍出现许多问题, 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 对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解决, 以及对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 何宏玲, 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200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修订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411.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建设领域,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迎来了发展的绝佳时机。不过,以往突出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加大解决,因为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的重任,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关键,如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这才是关键所在。其中,数学作为中职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看,还是从学生的“学”这一角度看,均是难点所在。再加上中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应的也就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性。以我校为例,我们的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低下、厌学现象严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关于现阶段中职数学教学中所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上述也阐明过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所以也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再加上中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应的也就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性。换言之,数学这门学科对于他们而言,枯燥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数学问题,均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我们的生活就与数学紧密相联,是按照数学规律来运行的。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尽可能多的、全面的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比如,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些人、事、物等,这些均可以作为生活数学的教育实例。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授《分段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刚上课没多久,一位迟到的学生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该学生解释迟到的原因(自行车坏掉了,放在维修点去修,改坐出租车过来的)之后,我让他回到座位上。此时,笔者将之前准备的课堂导入课件放弃,立即抓住此次机会。向刚才迟到的那位学生问道:“你今天坐的出租车起步价是多少?每公里单价是多少?你一共付给了司机师傅多少钱?”此时,这位学生将三个问题回答。当该问题回答之后,笔者已经将本节课要讲的分段函数的定义以生活化的形式传达给了众位学生。关于这一点,就恰恰体现了“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三、将生活经验融入到应用教学设计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如何科学、精妙的运用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意识,这是我们中职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开了生活实际,一切都是空谈。因为我们不能只按照着课堂这一固性的环境来施教,而是多让学生尝试、实践、应用,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和突破,方能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以及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人生目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也不是升学考试,而是为了今后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帮助我们在社会发展、生存中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如上所言,例如笔者在讲授“椭圆的离心率”这一节的知识内容,我们都知道,椭圆的离心率是e,e的范围在0和1之间,即01。当然,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对于大多数学生并不难,但也有部分学生很容易搞混。关于这一点,也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列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笔者以为,中职阶段的学生,一般思想都比较活跃,天马行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比如以天宫一号作为教学实例,天宫一号在运行中,会因为航天器获得的宇宙速度等级不同,相应的其离心率也就不同,最终也就决定了天宫一号在太空中的飞行轨迹。比如,假设天宫一号以第一宇宙速度来运行,也就意味着航天器在运行过程中是沿着地球表面,其运行轨迹为椭圆轨道。而要想突破这一椭圆轨道,就必须加快速度,即第二宇宙速度,此时天宫一号会脱离地球引力变成环绕月球运动的人造卫星。这种情形下,天宫一号的运行轨迹变成了抛物线。总之,包括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线性问题等等,均可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适时拓展知识面和教学内容。如此一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深深被数学所吸引,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是如此的奇妙。以此来逐步加深学生的认知,从不懂到懂、从不愿意学到主动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化数学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能力。

摘要: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从这句话中,笔者深有感触,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的发展、在于服务人的生活,换言之,教育与生活是同处在一个过程中,或者说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故此,人类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理所应当依存于生活,并利用生活经验来突破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于此,笔者结合着我校教学实际,简要探究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怀礼.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海军.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5(10).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1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 “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1.1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1.1 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 例如, 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 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 忽然听见妈妈喊:“孩子, 回来吃桃子”, 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 一条路是直的, 一条路是弯的, 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桃子? 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1.1.2 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1.1.3 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 变 “小课堂”为 “大课堂”,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再变 “大课堂”为 “小课堂”。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 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 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 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 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1.2 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创造课外的精彩

“教学做合一”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教”“学”“做”之间的桥梁, 把练习生活化。

1.2.1 处理书上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呆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例如, 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 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 学生都玩过, 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 学生觉得有趣, 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 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 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 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 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白纸上, 在班级评出创意奖, 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 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 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1.2.2 课堂延伸, “社会即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想, 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 所以, 我们可以走出课堂, 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2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 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 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 教师要能挖掘。 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2.1 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且要求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遵循这一理念, 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2 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 具体来说:

2.2.1 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

2.2.2 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 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 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 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2.3 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 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 只不过学生处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 在学习数学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 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才是创造教育,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能被有生活乐趣的知识所打动。本文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怎样设计生活情境,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 并对学生进行促进其成长的生活化评价。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2001.7.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情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