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

2024-05-10

经济发展新常态(精选12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1篇

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同时出炉。作为2014年收官的第一个经济数据,它的公布不仅可以让公众及时、全面和综合性地把握当前经济的形势,而且对重点把脉全年的走势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从当前形势看,经济总体呈现“一稳一升”的态势

2014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50.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当月环比下降和上升幅度均为0.2个百分点。从趋势看,制造业PMI企稳,环比降幅收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升幅加大。这“一稳一升”的态势,意味着经济各产业的增速此消彼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特别是服务业支撑经济的作用在加强,并且其作用将更加明显。整体经济走势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由于制造业在整体生产过程中所处中间环节。因此,制造业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大些。12月份,制造业PMI已接近荣枯分界线的边缘,并回落至年内最低点,意味着整体经济短期内下行的压力仍未缓解。预计2015年一季度后经济有望回升。

从走势变化看,新常态下全年经济走出“三个”新变化

从PMI变化轨迹看,经济的稳定性在增强。2014年,制造业PMI全年走势图描绘出了个倒“V”字型。制造业PMI各季度均值分别为50.3%、50.7%、51.3%和50.4%。即第三季度最高,全年走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而从历年制造业PMI变化轨迹来看,全年走势在经济高涨期(如2008年以前),第三季度制造业PMI均值,一般都是全年低点。在经济处在回调期(如2011年以后),全年曲线的峰值和谷值则呈现了不规则的变化。而全年峰值处在三季度,即使是在2011年以后,经济回调期间也是第一次。这种走势变化从全年的GDP数据也可得到印证。反映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而政府采取的微刺激政策,在市场处于淡季时有效地得到显现。因此,从PMI全年走势变化看,指数波幅未出现悬崖式下滑,意味着整体经济走势平稳。

从PMI各单项指数和行业看,经济的协调性在增强。2014年,从业人员指数波动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非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指数年度均值保持在50%。在国内经济增速处在换挡期内,非制造业对于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性增强;从价格指数看,制造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尽管经济存在通缩的压力,但对于企业的经营,对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较为有利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价格的协调性增强;从各行业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PMI指数正在弱化。如钢铁行业等正处在行业内部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阶段。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增强。

从PMI的结构看,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在增强。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PMI差距在缩小。这意味着地区间的平稳性在增强;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的PMI差距在缩小,但私营企业仍处在低位。这意味着不同性质的企业间的平衡性在增强。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决定了当下的经济时速

由于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加上投资的乘数效应。因此,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回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2014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5.8%,较2013年投资增速下降了3.8个百分点。G D P前9个月为7 . 4 % ,较2013年降0.3个百分点。

从PMI看,非制造业中,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高位回调。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年度均值较2013年分别回调1.6和1.4个百分点。特别是新订单指数,增幅水平较往年回落明显。体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放慢。

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模式正在兴起

一些新兴行业正在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从行业看,2014年,在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和医药制造行业的PMI年度均值均在55%以上。在非制造业中,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邮政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年度均值在60%以上的高位。像生态保护环境冶理及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年度均值较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新订单升幅则达5.3个百分点;还有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航空运输业以及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也均达到55%以上。这些高新技术行业、通信与信息化、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邮政快递等新兴行业和新业态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适应新常态,生产和流通方式也在悄然转变。从单项指数看,如非制造业中,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业的存货指数年度均值处在历史数据的较低位。而该行业上游的主要生产企业- 钢厂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则升至年度均值56.2%的高位。一方面是由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积压;但另一方面,则说明贸易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更多的是以销定产,减少积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站在整体流通过程看,产成品库存由贸易商转向生产企业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库存在经营环节中的上移。说明当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方式正在悄然转变。

从未来变化趋势看,2015年,宏观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具备条件。

2015年,中国经济尽管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多困难,但经济保持中速增长是具备条件的。主要理由:一是“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二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的空间较大;三是国企改革、引导自主创业、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等,再加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等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因此,只要对经济形势把握的准,对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好,对政策措施运用的得当,宏观经济保持中速增长是具备的条件。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关键的不是增速问题。而是用什么来实现增速的问题。即如何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健康、持续的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看,供给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要素供给主要指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土地、劳动、管理、技术等。结构供给主要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制度供给即是通过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来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在经济增长中,对要素供给中的资本、土地、劳动的投入注重过多,而忽视了管理的效率和技术的创新等;而结构的供给实质上是强调要对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就是目前政府一再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所在。

面对经济新常态 第2篇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并在11月的APEC会议上全面阐述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增速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充分认识不同以往的发展变化。认识是适应的前提。认识理解新常态,才能积极适应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深刻认识从严管治党的新要求,深刻认识经济运行变化的新趋势,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深刻认识群众需求多样的新特点,深刻认识倡导清廉文化的新风气。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树立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新理念。比勤奋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气。理念的领先优于资源的领先。没有新思维新理念,就不会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高度自觉,就不会有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领先,才能打破惯性思维,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获得改革创新的更大勇气,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节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消除等待观望的心态。等待观望,不在状态,虽谈不上违法乱纪,却有涣散作风、松弛纪律之弊,也是一种变相腐败。各级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从严管党治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真正在思想严起来、整改上严起来、正风肃纪上严起来,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将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四新”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积极适应新常态,必须摆脱为官不为的状态。为官不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敌。全会对做好当下工作和谋求长远发展做出部署,成就事业需要好状态、干部成长需要好状态、凝心聚力需要好状态,当前要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等问题,切实从僵化、教条、懈怠、背时的茫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适应新常态、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担当新作为。

习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认清形势、适应形势、驾驭形势。要“转”,使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要“变”,在作风、精神、能力上积极适应新要求;要“干”,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的智慧和勇气,肩负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

周围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常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将有一批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诞生,这些新兴企业在初创阶段,可能实力一般,但是发展空间比较大,因而更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关键要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否转变,如果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就业就不存在多大的困难。另外,在基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很大,很多岗位急需大量的毕业生。在基层咨询点前,每天都有很多来咨询的学生。由此可见,在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等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新选择。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3篇

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强化创新是大势所趋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最根本途径是靠创新。现在各国都在强化创新方面的战略部署,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比如美国提出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等。面对如此大趋势,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不仅被放在首位,而且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从而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剑指发展动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大规模投资的支撑,但是现在原有发展模式的动力已不可持续,需要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来突破困境,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自主技术较少,知名品牌缺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一些关键产业和关键部门的原始创新能力弱,很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使得“中国制造”难以转变为“中国创造”。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绘就了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一要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崇尚创新、追求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取向,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要搭建创新发展的公共平台,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三要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真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才能均衡发展。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就如同弹钢琴,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弹奏出完美的乐章。要使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必须做到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有助于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均衡发展结构,城市乡村共同繁荣,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二)协调发展剑指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融合。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存在,造成的结果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多发、国家安全受到影响。这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短板。

(三)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四个方面明确了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突破,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局面,开辟军民融合发展新境界。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有意识地将协调发展贯穿于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树立大局意识,围绕发展中心,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摆脱局部利益的羁绊,真正着眼整体、立足长远。树立协同意识,摒弃零和思维,克服各自为政,凝聚发展合力,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取得共赢。树立补短意识,增强后发优势,培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

三、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充分说明发展只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绿色发展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当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共识。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只有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才能突破瓶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绿色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绿色发展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绿色发展剑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今天中国在享受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品尝污染问题带来的苦涩。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最大短板,成为人们的“心肺之患”。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过去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注定不可持续。只有通过推进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生产,建设美丽中国。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个方面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想;需要我们有正确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环保,践行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四、 开放发展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在对外开放中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今天,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事务中真正拥有话语权,只有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用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开放发展剑指内外联动问题

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以前贫穷落后的大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经济实现良性联动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国内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有的经济联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的新一轮贸易和投资规则,偏向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无疑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挑战。只有坚持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才能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个方面明确了开放发展的着力点,以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核心,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要主动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要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全面开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协同推进发展。要共赢开放,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五、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体现着发展的价值取向。共享发展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不是“总体”的小康 、“人均”的小康和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不让一个人掉队、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的小康。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二)共享发展剑指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精髓和要义。目前,我们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第一,无论是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还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严重的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第二,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人民群众难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平衡效率与公平前提下的发展,目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承认存在共享差距,但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共享发展的着力点,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要有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有了公平正义的制度,共享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才能够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力量,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新常态下,探索临县经济发展新思路 第4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 是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特征。其主要特点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 经济增速放缓, 实际增量却十分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经济发展质量更好, 经构更优;简政放权,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协调。

二、临县经济发展现状

参照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1、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7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 同比增长4.4%, 较一季度回落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8.7:37.4:53.9

调整为8.1:32.6:59.3, 三产服务业比重继续回升;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波动回落趋势。上半年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完成4.53亿元, 位居全市第三。3、消费市场缓中趋稳。上半年,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9.53亿元, 同比增长7.06%, 全市排名第一;分销售区域看:城镇零售额15.3亿元, 同比增长7.97%;乡村零售额4.23亿元, 同比增长3.89%。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03亿元, 同比增长2.08%;零售业完成14.24亿元, 同比增长12.94%;住宿业完成0.45亿元, 同比下降3.16;餐馆业完成3.81亿元, 同比下降8.42%。4、投资增速逐月回落, 非煤产业投资严重不足, 投资形势不容乐观。

三、临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跛脚”的产业结构, 使经济发展独木难支

从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我县的经济离不开传统的资源性工业 (煤炭)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的国际经济的艰难复苏;从2012年以来, 煤炭市场的疲软直至现在市场的主导与政策的结合经济下, 资源性工业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以0为界, 很难逾越。非煤产业规模小, 产值低。在支柱产业受挫的今天, 已难逃脱前兴后衰的命运。

(二) 商业经济发展不集中, 贡献不明显

以县城商业发展为例。达到限上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呈现散户经营。当然也有好几家销售中心, 但商户都是独立经营。商品零售总额仅靠估算, 不能形成合力。贡献不明显。

(三) 消费增长面临现实的掣肘, 传统消费热点拉动作用减弱, 消费市场缺乏后劲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 消费需求呈个性多样化趋势, 但相关产业由于创新能力弱, 如需求较旺的旅游、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 农产品加工业层次较低, 竞争力弱, 产品附加值不高

有些农产品加工大多保持小手工业化生产, 立足当地市场, 谈不上技术进步, 谈不上产业化经营。质量不稳定、管理落后。很难将临县农特产品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规模效益。

四、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索

(一) 商业

1、大力发展新业态, 利用“互联网+”发展战略, 为消费插上腾飞的翅膀

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它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 是对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和传统行业的变革, 每个行业都蕴藏着这个机会。

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被寄予了更多期望, 消费亮点备受关注。各省市都在积极行动, 不断出台新政策, 推动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行业发展。如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等。除这些政策性刺激消费外, 由于受互联网的发展的影响, 连锁零售及散户零售已进入微利时代, 我县零售商户应积极探索谋求“触网”融合发展, 变被动为主动, 以互联网为载体, 线上线下互动, 发展电子商务, 扩大消费群体。例如“互联网+三农”, 激活了农村消费, 促进了农民增收。

2、企业及个户一定要转变小县城经营理念, 树立诚信经营, 畅行天下

“诚信经营”, 算不上是一种新的理念, 从人类过入文明社会之后, 就懂得了诚信。但是当今社会, 商户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 失去了诚信, 于是太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招摇过市, 广大消费者成了直接受害者。诚信,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是当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关系的无形纽带, 是消费升级的根本。“人以诚立身, 国以诚立心”, 诚信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规则, 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市场经济社会, 道德和利益是相邻而居的。作为工商企业及个体工户, 一定要以诚立身, 守信践诺, 立德治商, 以诚创商, 诚信经营, 为客户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绝不生产、经营劣质商品, 绝不违信于民, 从而畅行天下, 取得更大意义上的收益。

(二) 工业

1、仍需因地制宜及早调整策略, 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由煤为主导为多元发展

新常态下, 调速不能失速, 放缓不能放任。面对总量不大、结构欠佳的县情, 我们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及早调整战略, 逐渐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 煤、焦炭、煤层气齐步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具体地:第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第二, 加快培育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农业产业化, 应立足于临县土特产, 鼓励规模经营, 向纵深精加工, 不断推陈出新系列新产品。

(1) 加大深加工开发力度是搞活农产品开发的当务之急。农副产品要发展成为临县的接续产业, 形成产业规模发挥其适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就必须对临县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

(2) 豆类、薯类等制品的开发策略。临县的农特产品大多属于粗粮, 是人们健康饮食的上佳之选。我们要善于扩大这一产品优势。在产地上渲染绿色、天然无污染特色;在产品特点上做深度营销。一定要迎合现代消费需求, 做到细分产品市场, 引导消费市场。

2、已经形成的红枣产业, 应抱团出山, 构建县外、省外产业园区, 逐渐扩大规模

临县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目前, 我县有66户红枣企业及115户红枣专业全作社, 发展规模逐渐壮大, 大都发展成为红枣深加工企业,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这些形成的红枣产业, 完全可以抱团经营, 打造县外、省外, 乃至国外产业园区, 加大出口, 再到境外创业, 直至全球化经营。

(三) 投资

极大地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 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在今年“稳增长、调结构”的大环境下, 我们要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政府不唱独角戏, 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各大领域。当前,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而在新常态下, 民间投资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从全国统计数据来看:民间投资比重继续提高。对此, 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 出台各项投资利好政策, 参照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政策, 向民间投资抛去橄榄枝。例如可以欢迎他们投资农业水利、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 旅游

大力提高旅游环境及服务环境, 发展大旅游, 延伸产业键。

临县, 地处吕梁山, 是老革命根据地, 旅游圣地十多处, 尤其碛口景区, 更令人神往。碛口的李家山村, 古老、讲究的窑洞, 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 但超过1000亿元旅游逆差折射出国内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较弱。旅游需求的井喷, 应把消费留在国内, 争取在临县。

对此, 我们要重视旅游业, 想方设法加快旅游环境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大旅游, 利用旅游拉动与此相关的行业, 延伸产业链。

结语:发展经济, 要在主动调整中寻求发展新动力,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以减少、分散风险, 实现经济发展多头并进, 最终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战略应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注重自然、经济、社会和谐一体的方向转变。

摘要:当前, 我国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放缓态势, 继续沿着新常态的轨迹发展。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 经济放缓是在“三期叠加”影响持续加深的情况下的客观规律, 符合一国经济进入到中高收入阶段后增速回落的普遍现象。新常态下,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大环境的影响下, 临县的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经济总量缩小, 经济结构初步优化, 经济增长趋于平稳。本文将就新常态下探索临县经济发展新思路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常态,探索,经济发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延霞, 赵晓辉.消费亮点竞相涌现巨大潜力有待释放.中国信息报2015, (5378) :8

[2]马光远.“软环境”赢弱拖了中国旅游业的后腿.中国信息报.2014, 8

[3]高峰.什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统计2015, (02) :13.

[4]榆林市商务局.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2006-12-30

[5]燕雄.经济发展须防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中国信息报2015, (5374) :8

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经营发展新思路 第5篇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运行特征,分析了保安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五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湖北;保安业;发展

所谓新常态既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单纯的追求经济规模转向重视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由生产经营中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要求我们认识到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更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保安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生产和维护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助推服务业主导经济新常态中实现保安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它值得我们为之作深入探讨。

一、新常态下保安业呈现新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优化的阵痛期,势必造成保安业在经营运行中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转型升级阶段保安业经营压力增大,主体业务放缓。首先,由于经济下行对保安业需求减弱,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小安保规模,甚至干脆直接自主招聘未经培训的安保服务人员,从而缩减了保安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有效需求。其次保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人防为主,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技防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和业务模式创新,无法满足现阶段客户的安保要求。再者保安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国家政策变动和市场调整信息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分析的能力,更加谈不上根据潜在风险制定合理应对方案。最后保安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一些企业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员工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的情况,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工作作风懒散,办事拖沓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保安业的发展。

二是保安业缺乏质量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严重制约保安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保安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行为标准不规范,使得市场对保安行业服务质量好坏缺乏评判标准,导致经常出现服务纠纷。绝大多数保安企业内部组织所建立的是传统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保安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不同的行业早就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SO/TS 16949《 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 1348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因此保安业有必要出台一套通用的,与保安业相适宜的服务质量体系标准。

三是保安行业从业者职业化程度不高,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长期以来,保安行业从业者主要是由本地的下岗待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等组成,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从业人员往往是因为自身年纪大、学历低、缺乏技术,选择保安这一职业;还有就是虽然比较年轻,学历较高,但是把保安工作当作跳板,只是因为迫于就业压力,一旦找到更好的发展就会跳槽。可以看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提升保安队伍整体素质,更无从谈起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和提高保安从业者社会地位。

四是外资保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保安行业竞争压力空前增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逐渐打破国家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各行业均向外资开放。作为保安业除了武装护卫等特殊服务外,也全部向外资开放,包括英国安保巨头Group 4 Security(G4S)和日本西科姆保安公司在内的国际保安公司巨头,正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于北京、上海等地尝试物业管理、安保咨询等业务。这些外资保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营销模式和技术防范服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如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使保安员掌握一整套细致周到的日本式服务模式,得到客户一致好评从而达到传播公司优秀服务水平的营销目的;此外,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自己高品质安保技术和先进的技防系统已经获得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著名金融机构的认可,并为其提供技术防范服务。

五是恐怖主义盛行造成安保形势越来越严峻,保安业及其从业人员从业风险增高。我国近年先后发生昆明火车站恶性恐怖事件和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这些恐怖袭击可以看出恐怖分子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只要是人口稠密、安保可以被突破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反恐形势越发严峻,恐怖事件短期之内可能还会激增,全国范围内反恐压力增大。因为我国国内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整个保安业反恐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可实施的反恐应急预案,发生恐怖袭击时保安企业和保安从业人员往往陷入被动。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出现新机遇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服务主导型经济,保安业尤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湖北为例,全面探究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发展机遇。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2015年,湖北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需求侧调整优化有效推进,“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50.48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838.8亿元,增长7.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7%。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2%。湖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快于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增长10.9%。健康、平稳发展的湖北经济为保安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发展经营环境。

从经济发展空间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切换给保安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选择。经济结构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将为保安业提供更多优质客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进入加速推进的时期,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6.6%,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新的户籍制度管理制度,这将促使居民安保需求快速增长,为保安业带来更多、更大的客户群体。国家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大批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拓展市场,建设项目,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何保障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将为保安行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提供契机。

从经济发展机遇来分析,经济增长预期可以预见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涌现新机遇。一是政策机遇。省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方针,提出经济工作“三维纲要”。指引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群策群力建设富强湖北、美丽湖北、幸福湖北。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湖北视察时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全国发展大格局当中起战略支撑作用。希望湖北在发展和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随着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战略地位的确立,保安业将迎来新一轮大交通、大物流、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等市场机遇。二是后发优势。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产业承接阶段,湖北地处东西、南北节点,正是加推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安保需求旺盛,为保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三是人才优势。近年来湖北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返乡进入保安行业,在为企业注如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了沿海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三、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需用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面对挑战和机遇,保安业要认清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新思路,保证保安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保安业新常态下把握提质增效升级。一是要强化保安企业和客户互动,着力提高保安企业工作效率,认真开展客户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从而达到扩量提质发展,逐步成为保安业提高安保服务技术的主要方法。二是建立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保安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保安业发展活力。三是保安业在努力发展安保主业同时,要着力向安保相关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多元化业务结构,争取向新型保安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保安服务业。四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保安业融资渠道,支持保安业谋求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保安业发展经验,再根据中国国情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安服务业。

(二)加快保安从业者教育培训和职业化建设。一是培训教育分类分级,根据保安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和具体岗位分工不同,采取因人而异、因岗而异的培训方式,最后积极推进保安从业者薪酬与级别挂钩。二是在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要做到保安理论教学与勤务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多元化,由社会、院校、企业共同完成对保安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争解决保安业高端人才匮乏的局面。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保安从业者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保安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并留在保安业,是保安从业者职业化的基础。五是严把保安从业者资格准入关,统一从业者考试发证和招录标准,严格推进持证上岗制度。

(三)把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是通过建设“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打造云保安服务,开展线上安全服务购买和线下体验方式,还有开展网上安保咨询服务、远程安保服务和个性化实时安全服务等业务。二是可以预见不同以往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势必将延伸出许多符合市场需求新的安全服务,传统的安保服务手段和方法将被新的技术替代或革新。三是保安业要抓住大数据和大平台去尝试保安服务的新业务,伴随着以互连网支付平台和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互连网的安保服务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四)加快实现保安业国际化和现代,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是根据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公安部、国资委、安监总局、全国工商联联合颁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保安业必须对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派出人员开展境外安全教育和培洲业务。二是开展对走出去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业务,从大安全思维观念和角度出发,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结论,必将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和肯定。三是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专业外包安保服务,走出去企业单位的安全保卫法规制度一旦建立,将需要大量有安保实践经验、具有独立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的保安从业者,负责驻海外各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四是保安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保安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坚实产业。国内保安企业要走出去与国外同行开展业务和项目的合作,共同服务于有需求的中外客户。积极兼并收购或参股海外保安公司,扩大业务的领域和范围,勇于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

(五)狠抓保安业工作作风建设,既要加强内部管理,又要对外树立形象。一是保安业越是快速发展越是要注重内部管理,把“安全防范无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内控风险保障机制,杜绝管理无制度、决策无程序等现象。把高效的内部管理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有机结合,努力保障保安企业稳健经营,发展不走弯路。二是要注重树立外部形象,因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一些人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使社会大众对保安业存在误解,已经成为保安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对此,保安业要加强舆论引导,解惑答疑,紧紧依靠宣传阵地,营造保安业良性经营发展的大环境。此外,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文体和公益活动,从而改善和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展现保安从业者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完世伟,以高成长服务业为引擎应对经济新常态 [2] 浅议保安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经济新常态需要精神新状态 第6篇

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每7年差不多就翻一番,GDP年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面对当前的“新常态”,少数人无所适从,看不清方向;也有人害怕创新,担心多做多错;还有人认为好日子过完了,唉声叹气。这三种现象,既是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反应,也是需要关注与疏导的负能量。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新状态,才能应对自如,赢得这场挑战。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平常心

中国已经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就像一朵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花,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已经为我们进入换挡期准备了条件。我们应该从追求速度转向追寻幸福。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更为重要。并不是经济发展越迅速,幸福指数越高。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常识:一户人家有钱,并不等于这户人家幸福。国家国家,国也和家一样。2014年,英国一家机构调查“全球最快乐国家”,排名前10位的与经济排名关系不大。所以,我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GDP数据,明白数据不等于幸福,只有这样,才能面对风波有定力,遇到难题能合力,从容不迫。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进取心

面对结构调整的阵痛,许多人会用“适应”这个词应对。适者生存,但新常态更呼唤创新。在经济发展迅猛的时候,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做事多是粗放型。新常态下,有的事坚决不能再做,比如,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有的事再做也没用了,比如一些已有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所不为,是要有所作为,需要用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新常态下,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判断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一方面,要加强前期调查研究,判断事情该不该做、该怎样做。另一方面,在决策之后,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过硬的工作作风去持续推进,创造性地做。正如有人说的:“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胜过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要实现健康的经济转型,要让经济发展这朵花在花期结束之后,迎来再次绽放,就必须勤劳地浇水施肥、精耕细作。

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拥有自信心

处于前期政策的消化期,会部分影响到新政策的推行、新局面的打开,这是必然的。但是,同样半杯水,悲观消极的人看见的是空了半杯,乐观积极的人看见的是满了半杯,有信心和没信心所看见的事物不同,所做出的行动也不同。在经济发展放慢步子之后,有自信心就能够懂得向内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就能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的空间。无论是国内市场的开拓,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产品的输出,都可以有所作为。只要我们不在自卑与自傲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坚定地扎根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四方广泛汲取雨露阳光,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独特又美好的产品,并且赢得经济发展之花的再次怒放。

人活着,归根结底活的是一种精神。人创造精神,又被这种精神所创造。经济新常态需要精神新状态。当平常心、进取心、自信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的新常态时,这一束精神之光就会照亮我们脚下的探索之路,幸福就会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第7篇

一、“新常态”及其内涵

“新常态”是指经济运行顺利度过经济增速换挡期, 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正确理解“新常态”及其内涵, 不仅关系到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 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一) 速度。

目前, 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 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当然,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 因此在“新常态”下, 经济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 结构。

在“新常态”下, 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 对速度的追求有所降低, 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 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 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 动力。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 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而“新常态”要改变“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依靠创新动力去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的经济增长, 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三门峡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 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

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 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 204.68亿元, 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 (2007年) , 年增长率最低为9.1% (2013年, 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 , 年均增长率达14.0%。 (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 150.33亿元, 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 (2008年) , 年增长率最低为22.4% (2010年) , 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 年均增速为28.45%, 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2)

(二) 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

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 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 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 (2009年) , 年增长率最低为9.1% (2008年) , 年增长率基本稳定, 逐步放缓, 年均增长率达15.9%。 (表3)

2006~2013年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 而且忽高忽低, 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 也不过13.04亿元, 最低只有2.11亿元, 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还多, 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 (2011年) , 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 (2009年) , 年均增速为-0.6%, 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 显然, 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 (表4)

2014年1~9月份,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17.01亿元, 增长9%;2014年1~11月份,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2.2亿元, 同比增长13.7%;2014年1~10月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146.2亿元, 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9.4亿元, 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8.6亿元, 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052元, 增长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 926元, 增长12.8%;完成进出口货物货值2.6亿美元, 同比增长31.8%;2014年1~10月份,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 增长11.4%。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 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 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 并分别量化, 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 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

(二) 关联度的测算。

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 (第三版) , 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 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 不便于比较, 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 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 分辨系数取0.5, 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 测算关联度 (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 , 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关联度, 值越接近1, 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 因素间的关联程度, 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 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从综合关联度大小排序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 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 排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综合关联度为0.792, 排第2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 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 排第3位, 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 (表5)

(三) 测算结果分析。

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 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 也就是说, 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 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 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 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 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 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 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 产品结构不优化, 市场占有率不高, 外市产品流入过多, 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四、三门峡市“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一) 创新。

索罗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 把创新看成“全要素生产率”, 他的研究表明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创新在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在1909~1949年, 创新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了87.5%, 对内陆城市三门峡市而言, 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要长足发展, 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创新, 因此创新是方方面面的, 不仅仅是技术, 更有模式、流程与制度等等, 创业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

(二) 消费。

三门峡市是以投资驱动拉动经济增长的, 绕不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 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进而导致消费占比的降低, 因此提升居民消费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出路。要提升居民消费, 需要开展全面的体制改革, 比如减少政府审批、打破企业垄断、开征遗产税、提高实际利率、股市的注册制以及征地制度等, 这些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

(三) 城镇化。

三门峡市城镇化率2011~2014年分别为46.0%、47.6%、48.9%和50.0%, 户籍标准的城镇化率只有35.0%, 这里无疑存在一个“幸运空间”, 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使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大, 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推进城镇化建设, 政府要做好引导, 让市场力量去自发推动。

五、三门峡市产业转型风险

(一) 高负债。

目前, 实体经济部门负债率过高, 根据三门峡市统计年鉴数据,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637家, 亏损企业为39家, 债务余额1, 316.27亿元, 占当年整个GDP的109.26%, 当然这里不包括小微企业的负债情况, 所以如果加上小微企业的负债额, 那么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将大于109.26%。与发达国家的75%左右相比, 无疑形成了高负债率, 加上国内去杠杆的焦点是实体经济部门, 这无疑对三门峡市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 产能过剩。当前, 中国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2013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企业库存为165.35亿元, 产成品库存为63.51亿元, 比上年增加不少。先要去库存, 然后去产能, 对三门峡市来说, 这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 大多数国家在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 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所以三门峡市要避免这些风险, 平稳转型,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六、“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建议

(一) 坚持创新取向改革。

扩大产业技工队伍, 积累人力资本, 构建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形成创新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

(二)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提升消费能力, 化解产能过剩;通过减税刺激消费, 化解产能过剩, 提振经济。

(三) 全力提高城镇化率。

政府在提高城镇化中, 要逐步降低城镇化的户籍壁垒, 完善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 避免“贫民窟”之类的城市病。

(四) 加强金融改革力度。消除利率双轨制, 放弃IPO审批, 鼓励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 扩宽融资渠道, 提升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源能力, 减少金融扭曲。

(五) 有效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努力让“改革成为最大红利”的同时, 货币与财政政策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能够快速反应, 防范系统风险的爆发。

(六)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 给市场以创业和创新的空间, 同时在不发生系统风险情况下, 允许市场机制淘汰“僵尸企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 2012.6.

[2]张晖.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 2014.6.

[3]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 2014.6.

服务发展新常态展现和谐新税风 第8篇

沈阳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稽查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及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要求, 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为目标, 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为抓手, 通过“三强”举措, 进一步将纳税服务做实做好, 尊重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为纳税人提供贴心、细致、高水准的服务。

一、强化理念引领, 转作风、促行风

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公平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等理念, 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思想转变, 与纳税人换位思考, 对纳税人适用“无过错推定”原则。开展自查是稽查局的重要职责之一, 为了方便自查企业, 该局开通“自查辅导直通车”, 在原有的集体指导、个别约谈、跟踪辅导等优质服务的基础上, 组织执行人员、审理人员开展“上门服务”, 现场进行税政解答、自查风险点提示, 并指导自查排查工作, 让企业实现“足不出户、精准自查”, 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纳税人的欢迎和好评。税收宣传是政策辅导的重要阵地, 为了增进纳税人对地税工作尤其是地税稽查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提升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积极性, 贴近税收工作实际、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纳税人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税收知识、税收政策和诚信纳税意识送到纳税人身边。

二、强化制度保障, 重维权、促规范

注重制度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工作办法、规范工作流程, 尤其是注重在稽查工作各环节收集和听取纳税人的意见, 充分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为进一步规范稽查取证环节纳税人反馈意见的取得及确认工作, 制定施行了《纳税人违法事实反馈意见书》制度, 直观反应纳税人的真实意见及该意见与税务机关认定的违法事实的差异, 对案件审理、组织入库等后续工作提供明确参考, 对规范税收执法具有积极意义。个别案件, 纳税人在检查环节对违法事实认定有争议, 该局积极推行涉税争议合议制, 定案之前召开涉税争议协调会, 听取被查单位意见, 及时化解涉税争议。仅2014年, 已有三起案件在该项制度的作用下“合议成功”, 纳税人对自己的税收违法行为重新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税法遵从度。在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工作中, 携手企业开展“依法行政·税企同行”活动, 分批邀请选户稽查企业的法人、财务人员等企业代表开展集中座谈, 发放和解读该局自行编印《依法行政宣传手册》, 进一步明确执法程序、解答税政问题、接受企业监督, 搭建起纳税人和税务稽查部门良好沟通的桥梁。

三、强化效能提升, 创手段、促公平

将提效能作为推进工作、优化服务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提升工作效能的新模式, 以效能提升确保服务效果。2012年, 结合地税稽查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自主研发应用了稽查管理监控平台,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稽查工作的规范高效发展。该平台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运用, 全面掌握并直观体现稽查流程各个环节, 具有信息查询便捷、案件全程透明、报表统计高效、督办考核实时、案卷制作规范、证据查阅共享等六大优势, 最大限度地规范执法行为。该平台在沈阳市地税系统内引起较大反响, 被确定为2013年市地税系统工作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2014年被评为沈阳地税系统税收执法类优秀工作成果。自平台推广使用以来, 该局查办案件逐年提高, 打击力度有力增强, 2014年, 全年共查办案件184件, 其中查补税费款千万元以上案件8件, 百万元以上案件21件, 定性为偷税案件4件, 向公安机关移送1件。各类案件查补总额超过14亿元, 有力地打击了涉税违法行为, 为营造公平和谐税收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阳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深入企业宣传税收政策, 自查辅导

适应新常态,发展壮大惠东实体经济 第9篇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尺,是金融等非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县区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有平台、财税增收有长效、强县富民有基础、改善民生有“蛋糕”。

惠东与周边先进县区的差距,关键是实体经济的差距。要提速追赶,首先要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工夫。

惠东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惠东县毗邻香港、紧靠深圳特区,深汕高速、广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厦深铁路横贯县境,腹地宽广,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惠东县积极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发展实体经济,初步培育了“五个支柱产业”:

一、以时尚女鞋为特色的制鞋产业。

惠东制鞋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目前有制鞋厂家近5000家,2014年产鞋9.5亿双,鞋业产值295亿元,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约占全县非农从业人员的55%,于2006年被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惠东制鞋产业最大的特色是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配套比较齐全,是惠东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为全县吸纳就业、鼓励创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明显效益。

二、以规模效益为特色的现代农业。

惠东耕地面积大、耕作条件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无霜期长,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惠东大力发展优质高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效益大大提高。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发展了13万亩冬种马铃薯、20万亩蔬菜、9万亩花生、8万亩甜玉米、5万亩优质番薯、3万亩大顶苦瓜、3.5万亩梅菜、18万亩荔枝、1万亩年桔种植基地和“六大海水养殖基地”。惠东种养的马铃薯、大顶苦瓜、海产品、瘦肉型猪等都已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三、以商品批发为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

惠东历来是粤东商贸物流重镇,以女鞋、服装为主的产品批发业在周边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目前拥有平山中心市场等商贸批发市场,其中,占地17万平方米的银基商贸城是粤东最大的商贸批发平台。同时,借助便利的交通优势,发展了初具规模的陆上、海上物流产业。

四、以巽寮湾为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惠东有集“七山八湾十八景”于一体的巽寮风景区,有“天下独特奇观”的双月湾,有全国迄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高起点规划建设巽寮湾旅游项目以来,惠东滨海旅游规模快速扩张。喜来登、嘉华、康帝、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巽寮游艇会、海公园、岭南风情文化街、帆船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国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初现雏形。“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即将成为惠东现代服务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五、以大型电厂为特色的清洁能源产业。

总装机600万千瓦的平海电厂项目,是广东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也是中国煤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源项目,所装备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内最先进和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目前,投资85亿元的一期2台机组已正式投产,每年发电约110亿度,销售产值约50亿元,是惠东目前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年纳税6亿多元,成功入选了“2013年度广东纳税百强排行榜”。同时,东山海风电场、斧头石风电场等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建设。

惠东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

惠东实体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县域经济中,仍处于“短板”的位置上。

一、规上工业、限上商业等实体经济企业数量较少。

规上企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是工业中的“正规军”。工业增加值大不大、工业税收多不多,关键看规上工业强不强。2014年底,惠东规上企业仅有247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是工业中的“王牌军”,2014年惠东此类企业仅有54家,除了平海电厂,几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惠东虽然商贸业历史悠久,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规模大,但是,商贸批发、住宿餐饮企业以小、散、弱“唱主角”,至2014年底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仅218家。规上工业和限上商业企业的数量明显少于周边先进县区。

二、实体经济“名气大、税源小”。

惠东是“中国女鞋生产基地”,但是2 0 1 4年的鞋业 在两税收 入的占比 却不足10%;惠东是“粤东商贸批发重镇”,商贸业历来兴旺,但批发零售业在两税收入的占比却不足5%;惠东是旅游大县,但住宿餐饮业在两税中的占比却不足3%。2014年全县工业税收仅12.56亿元,仅占两税的34.1%,呈现“有工不富”的态势。总之,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仅占两税收入一半多,来自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税收比重偏大,影响了财税运行稳定和持续增长。

三、传统型实体产业比重偏大。

惠东的实体经济仍以制鞋、制衣、住宿餐饮、初级农产品、传统商贸为主,高端电子信息、先进机械装备、生物制药等现代产业规模小,新兴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应有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

壮大实体经济的对策思路

当前,惠东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靠房地产等投资拉动和粗放式发展已难以支撑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主要出路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惠东要改变实体经济不大、不强现状,实现可持续较快发展,必须在园区平台、优惠政策、招商力量、政务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向实体经济倾斜,力促实体经济增量提质。

一、平台建设向实体经济产业倾斜。

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思想,把实体经济平台建设放在所有平台建设的首位。突出抓好1.33平方公里的中航谟岭、1.23平方公里的白花长塘、1.33平方公里的女鞋制造、1平方公里的铁涌小屯等工业集中区和7.47平方公里的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规划建设。科学修编各个工业平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规划、功能区规划,通过财政投入、企业投资、资源融资等方式增加对5个工业发展平台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工业平台用地平整化、道路硬底化、水电配套化,打造吸引“工业凤凰”的“梧桐树”。同时,加快大亚湾东部海岸、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集中区和厦深铁路惠东站等商贸物流发展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坚实平台。

二、优惠政策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惠东有良好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腹地、丰富的资源,实体经济发展有先天优势。但是,现有的优惠政策亮点不足、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不大,必须调整土地、规费、融资、服务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培育和引进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松绑、给力”。如,在用地方面,用足用活上级的土地出让底价政策,依法依规形成更多的地价优惠,在土规调整、用地指标、盘整土地方面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在融资方面,通过安排财政性风险补偿金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门槛、组建“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资金池”、组建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等方式帮助实体经济项目缓解“融资难”。在创新方面,由县财政安排企业创新专项扶持资金,“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设备更新、营销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实体经济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优惠政策。

三、招商力量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一个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不但要练好内功,实现“打铁还得自身硬”,而且要借助外力,靠招商选资壮大实力。今后一段时期,惠东要在县直部门和镇级政府中挑选出一批骨干招商人员,组建全脱产招商队伍,“走出去”推进上门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招商专业队在遵守政策法规和产业规划的情况下,必须拥有较多的招商自主权、现场拍板权和人财物调配权,根据县情实际推进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配套招商和新兴产业招商,引进一批潜力型、“高大上”型实体经济项目。

四、政务服务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对签约落户的较大型实体经济项目,建立县党政班子领导成员“一对一”挂钩联系责任制,全程跟踪服务实体经济项目建设,全力破解项目“报批报建难”、“建设障碍多”等问题。定期召开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实体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分析会,逐宗逐项研究分析重点项目在报批报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该立项的马上办理立项,该工可、环评、调整土规或涉及林地、海域使用审批的实行“并联受理、同步推进”,该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审批的,安排专人专责主动对上做好跟踪协调,及时主动做好申报资料的补充完善,力争尽快获批。项目获批后,抓紧做好征地拆迁、土地盘整和用地清表工作,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土地遗留问题,同时,强化对项目施工的要素保障,确保实体经济项目“无障碍”施工。

五、环境营造向实体经济项目倾斜。

经济“新常态”外资何处去? 第10篇

实际情况是,在外商投资的制造业当中,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持续下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行业占比大幅攀升,像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三分之一。自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工业以来,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到今年一季度已占GDP的51.6%,外商投资正由传统的加工装配环节向产业链高端和服务业延伸。

对于部分外资企业的关厂撤资,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唐文弘介绍说: “外商终止的企业造成的实质性影响非常小,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外资制造业企业成批地、大规模地撤离的情况。”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第11篇

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很可能是长期的。因为我们知道,一般如果一个国家发生金融经济危机,必然代表这个经济体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使经济恢复正常活力。但危机到现在已经6年时间,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进行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原因就在于这些结构性改革在推行的时候通常是行不通的。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来讲,结构性改革是好的,但短期内却会造成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增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已经处在了历史高位,基于短期政策考虑,它们没有去推行这种对国家长期发展有利的措施。

危机之后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会同时向请求支持的国家开出三个药方,第一结构性改革,第二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第三提供过渡资金。但目前这三个药方没有在发达国家推行,原因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它们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是一样的,美国、日本想要用政策创造改革空间,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都没有办法给自己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必要空间,结构性改革也就一直不能推行下去。结果经济长期疲软,失业率长期居高。在这种状况下,货币政策就会长期宽松,金融市场上的投资非常多,泡沫会非常大,风险非常高。这是发达国家的新常态。

不过,中国的新常态与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的新常态,我们的经济增长,它的底在什么地方?它的弧度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从2010年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率下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不是我们内部结构性的原因,而是外部问题。理由是,在中国经济下滑的同时,其他国家经济同样在下滑。例如巴西,2010年增长7.5%,2011年只剩下2.7%,2012年只剩下0.9%,2013年也只有2.2%。例如新加坡,2010年是14.8%,2011年只剩下5%,2012年只剩下1.3%,2013年3.7%。它们的表现情形跟我们是一样的。这些国家在同一时间经济增长的总态势是一样的,说明这其中有共同的外部原因。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后发优势的潜力,我们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潜力要发挥出来的条件就是各种投资的资源,投资是按照比较优势去用后发优势。这些条件都满足的话,8%的潜力就会被变成真实的8%的增长率。但是我们知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的新常态,我们的增长率可能会比8%的增长率低。

我个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即使产业过时还可以进行产业升级,还可以投资。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这个目标从可实现的条件来看可以在7%到7.5%之间。

这给我们企业家带来什么机会?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海外并购的机会,一个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在新常态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加快到工资水平低的国家创造第二春。除了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国家,还可以看得更远一些,非洲目前的工资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如果哪一天非洲的工资上涨了,全世界就再没有低工资的地方了,非洲就是最后一站。

(注: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上发言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12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是全面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准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涵, 一是经济速度,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习总书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 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 已相当可观。现在中国经济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增长达不到的。二是经济结构, 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具体体现在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是经济发展动力, 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经济发展方式, 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因此, 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从三大需求、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消费需求。过去那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 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 投资需求, 过去的传统产业相对饱和, 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 出口需求。全球总需求不振, 低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在削弱, 现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 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第四, 生产能力。过去是供给不足, 现在是产能过剩, 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第五, 生产要素, 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 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 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 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第六, 市场竞争。过去主要是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 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为主的竞争, 逐步建立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第七, 资源环境。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 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 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第九, 宏观调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 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科学进行宏观调控。以上九个方面是在新旧常态转换中阐述趋势性变化。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 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源头在投资, 因此, 治理产能过剩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投资, 投资一旦减少, 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放缓。如果说经济放缓是因为减少了这些可能造成产能进一步过剩的投资造成的, 那么这个放缓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 原来依赖投资和出口等传统因素已不可行,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能高度依赖投资, 否则会造成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从而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 而劳动者的收入所占比重就低, 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在新常态下要重视民生, 有利于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二) 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国民投资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陷入“投资—增长—过剩”的悖论。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容易造成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症”, 导致经济运行忽上忽下的周期性波动;进一步强化经济的外部性依赖, 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挤占了居民消费;引发产能过剩;容易滋生腐败;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而消费率从2001年61.4%降到2010年的47.4%, 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在2005—2007年间, 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过去的三十多年, 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很不平衡, 但动力强劲、平稳和持久。而今, 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衰竭, 可能面临“三驾马车”同时“乏力”的危险。

(三) 要素供给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无米下锅”的风险

从劳动投入来看, 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这就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耕地来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了1.3亿亩, 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对此, 习总书记强调, 对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进行保护。从生态环境来看,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而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资源能源需求, 导致我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我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严重的空气污染, 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生态, 给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四) 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呈现出总体复苏疲软的态势。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以再工业化为核心, 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 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是以自我调整为主, 从外部需求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推动为主。这次调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金融危机重新塑造全球分工格局。金融危机打破了旧的国际分工格局, 各国都在追求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并将重建全球经济秩序。我国要改变在价值链低端做最终生产者, 要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发展。二是发达国家用再工业化应对去工业化。金融危机之后, 发达国家认识到, 要抓实业, 去工业化。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有效实施, 美国、英国等普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吸引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回归,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世界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困扰, 各国家都采用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比如3D打印、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核能生物学等等。科技的发展, 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新常态是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 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

(一) 实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 为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境界提供基本前提

妨碍发展的往往是对过去做法的过于熟悉, 只有突破既有理念, 才能为找到新的出路创造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由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但物价“天花板”没有被顶破, 就业“底线”也没有被突破。但也应看到,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必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因此, 应树立优质发展理念、人本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和谐发展理念。

(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力争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 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依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 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国际经验表明,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 主要靠开放、靠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 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作为后发国家,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选择了一条简单地引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捷径”, 自身的创新动力受到了抑制, “后发优势”可能演变为“后发劣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针对我国教育和科研体制中的行政化和官本位日益严重问题, 教育改革要“去行政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三) 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举措之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电商、物流以及跟节能环保、教育等方面相关的行业。二是加快优化企业结构,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三是调整区域结构,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不强,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适应新形势谋求发展, 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 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宏观上把握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0.

上一篇:采暖锅炉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