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024-0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精选12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1篇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探索

(一) 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做出了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的理论概括:

1、他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

科学概念。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揭示、反复阐述过的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也根据对现实经验的正确总结, 概括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这样, 从共性上看, 它指明了一切社会的矛盾运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态, 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掌握社会发展演进的基本的指导线素;而从其特殊性上看, 则可使我们根据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状况和特点, 来更好地认识把握不同的社会形态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这种社会历史观上的理论综合和逻辑提升, 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又深化了唯物史观, 并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 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他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而是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所谓“又相适应”, 是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 “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从而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因此,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具有优越性, 必须坚定不移, 长期坚持;而所谓“又相矛盾”, 则是指刚刚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很不成熟和完善, 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据此, 毛泽东同志得出一个重要论断, 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3、他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 没有停留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哲理层次, 而是以此为指导, 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了社会的利益关系与政治关系, 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概念, 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他明确地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在严格、明确地定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 毛泽东同志还深刻地阐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严格区分这两类社会矛盾的重大意义, 强调要依据它们的不同性质, 必须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 去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是他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人格化和具体化, 从而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认识、调整目前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对此, 邓小平曾指出:“关于基本矛盾, 我想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 指出这些基本矛盾, 并不完全就解决了问题, 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 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在近30年的改革中, 我们正是通过深入地具体地研究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才坚定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体制的信念与决心;也正是通过坚持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以改革的手段来打破体制障碍, 来调整社会利益结构, 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文章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在政治上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中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要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可以说, 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对于开创和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已经发挥了并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在毛泽东时代后期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理解以及在政策措施上, 有过急于求成、“超阶段”的失误, 例如, 在“大跃进”年代“刮共产风”、搞“供给制”, 有的人甚至主张“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就连当时党中央的有关“决议”中, 也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 已经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在总结这些失误、错误和曲折之后, 他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可以认为, 这一概念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

(三) 提出摆脱苏联模式, 找到适合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毛泽东是新中国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主要的领导人。应该说, 中国在当时建立这种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既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它使中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并且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 毛泽东同志同时也是我们党内最早反思、批评在学习苏联中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做法, 最早敏锐地触摸、感觉到计划经济体制之弊端的主要领导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刚刚确立不久,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以苏为鉴”, 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甚至提出要注意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问题”。为此, 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名著, 并开始提出了旨在调整、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则和苏联相同, 但方法有所不同”的中国“自己的建设路线”。

(四) 提出一些“超体制”的闪光思想

1、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主张中国也应当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 毛泽东的确是想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 “让资本主义绝种”, “让小生产绝种”。但在现实生活启示下, 他改变了这种设想, 提出一些超越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胚胎、萌芽的闪光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比如, 毛泽东同志主张中国也应当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再恢复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 并幽默地称之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1956年12月7日, 在同民建和工商联的负责人谈话中, 毛泽东同志说:“上海的地下工厂……要使它成为地上, 合法化, 可以雇工。”对于为了方便群众生活的一些服务业, 他说:“最好开私营工厂, 同地上的作对, 还可以开夫妻店, 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他认为, “还可以考虑, 只要社会需要, 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 订个协议, 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 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 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 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2、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要大

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出“让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58年11月间召开的郑州会议上, 反复强调要重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说:“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 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在毛泽东同志看来, 只有当社会“产品充分发达了才能使商品流通趋于消失”, 所以我们“扩大商品生产”是“极为必要、极其有用的”。他批评一些人“怕商品生产”, “无非是怕资本主义”, 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他说:“商品生产, 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 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他还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只有利用它, 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 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邓小平曾经指出:“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 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 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还是做这件事。当然, 我们也有发展, 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一)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上, 强调走自己的路, 不把书本当教条, 不照搬外国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上,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 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三)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上,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

题上,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也是解放生产力, 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问题上,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 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六)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问题上, 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七)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问题上, 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 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 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八)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

依靠力量问题上, 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 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 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九)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 提

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

2000年2月20日, 江泽民出席广东茂名市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 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核心领导作用, 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用上把党建设好。”

2002年5月31日,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已经由党建领域拓展到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报告, 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对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全面部署。这表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 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 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四、胡锦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持续可协调,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2篇

今天,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大会的召开,是我国各族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进一步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青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地开展抗震救灾斗争。广大团员青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实践证明,当代青年是奋发有为、值得信赖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5年,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共青团着力推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的创新,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团、教育青年,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各族团员青年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始终坚持针对实际需求服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始终坚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始终坚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团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青年的前途和命运从来都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光荣职责。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矢志不渝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要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顺应广大青年实际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团的建设。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更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团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原则,在党的建设总体格局中推进团的建设。要关心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健康成长,帮助和引导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做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3篇

丁劲松上海海泰钢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文明上海三明食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均瑶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鹏上海万隆众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史一兵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刘亮上海国豪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佩琴上海梅园邨大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幸偕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吕焕皋上海浦东凌空农艺大观园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鸿祖上海奥力福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政平上海盛顺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健军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爱群上海鹤山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永明上海永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吴烈峰上海申瑞电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峻上海万申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仁福上海福源智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文荣上海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荣坤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李维德上海宏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沃伟东上海汇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沈德君上海乾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肖毅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邵东明上海东鼎投资经营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陆海天上海格尔汽车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荣上海中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天桥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陈伟峰上海瀛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龙上海伟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柄均上海西渡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海汶上海三亚信息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文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周和平上海和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周桐宇上海威达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林凯文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郑荣德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金福音上海人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有毅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倪建春上海裕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夏道余上海干巷汽车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席劲松上海舜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益忠上海益忠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徐锦鑫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增增上海龙宇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翁联辉上海世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立上海富大胶带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广昌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钱建蓉上海中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永泉上海永冠商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常兆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盛建平上海兴信厨房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黄新观上海四通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增平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跃进上海中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4篇

一、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分析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符合国情, 能够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产业, 既是政策所需, 也是社会所迫。可见,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多措并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创建我国文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1. 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文化事业都是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 文化事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 而社会制度、政治性质等则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讲,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特色, 决定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 应该优先并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我国社会制度下的文化事业区别于一般的文化事业, 这种文化事业具有优越的发展前景, 具有良好的社会属性, 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事业, 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逐步提升我国文化事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创新比重和创新水平,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 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主流的文化, 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 让人自豪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雄踞世界文明的版图中,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 中华文明曾出现了断档, 甚至停滞的局面, 但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优秀的中华文明至今仍影响着世界。以儒家文化为例, 现阶段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从这个侧面来讲, 中华文明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依托于广袤的丰富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 本身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然, 随着国际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很多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灌输到了我国青少年一代身上, 他们被西方文化的新奇、日韩文化的奇特等深深吸引,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倾向性。因此, 综合这些时代背景及历史元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能够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 能够真正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3. 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网络空间的现实需求

在科学技术及网络经济的大力推动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然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网络中存在着很多腐朽、色情、落后、反动等不良内容, 如果不对网络文化进行一定的科学的净化, 那么很多落后的网络文化很容易腐蚀我国青少年, 不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 顺应网络潮流, 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发展格局, 科学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能够有效地净化网络空间, 能够真正优化网络环境, 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网络文化走上健康可持续的道路。此外,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发展文化事业, 还能够有效地借助于网络技术, 有效地依托于网络的快捷性等特点, 对外传输我国的优秀文化, 提升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空间。

二、有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措施研究

文化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方面, 举足轻重。鉴于此, 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加强发展文化事业的措施研究, 采用科学而精准的措施, 真正推动其快速发展和稳定进步。

1. 树立文化自觉, 有效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属于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真正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应该树立文化自觉。所谓的文化自觉, 是对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认知, 是对我国文化事业属性的科学把握, 只有认清自身的能力和地位, 只有认清我国文化的重要特质, 只有充分把握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同时结合文化特色和时代需求, 才能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时代之措。也只有通过这样, 才可以从根源上来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伟大复兴和重大发展。因此, 为真正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应该树立明确的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既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准备把握, 更是追根溯源充分认清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文化事业的发展根基在于传统文化, 文化事业的发展动力也在于传统文化。空中楼阁般的发展文化事业, 是不长久的, 更是不科学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 仍然对现实社会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性, 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 仍然被世界文明所认可。因此, 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明确文化自觉性, 不断提升文化自觉, 充分认清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向, 真正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 把握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的文化发展机遇

文化事业属于第三产业, 文化事业从一种项目变成一种产业,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将文化事业定性为文化产业, 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 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 社会进步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下, 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非常广阔, 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还应该根据时代、社会、市场等对文化事业的需求,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既要掌握文化事业的自身特点, 也应该充分结合文化事业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是非常巨大, 很多文化产业因创新力强, 社会需求量大等,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非常迅速, 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握发展空间, 有效地把握发展机遇。

3. 制定并出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和优惠政策

文化产业属于新生事物,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部门必须根据文化事业的特点, 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制定并出台针对性的发展制度, 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还必须从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出台一些扶持文化产业创业的优惠措施, 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来减少创业者的压力, 同时还应该出台一些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 以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传承优秀文化, 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空间的重要需求。为真正发挥文化产业的发展, 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自觉, 注重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发展机遇, 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 不断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5篇

何玉双

复习提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2)新中国的建立表明了什么?

(设计这两个题目,目的一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二是本节知识是建立在对上节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同一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板书)

设问:

(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什么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从哪几方面体现其核心地位和作用的?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板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板书)

请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教师采取谈话法,以讲解为主: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以马列主义、毛泽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具有必然性。

(2)坚持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板书)

可让学生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十六大的目标、国企改革的重大方针、国家的宏观调控、取缔法轮功等),自己举一些党的方针、政策的实例,说明这个问题。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出:

第一,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板书)第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板书)

要明确以下几点:

我国的现代 化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一盘散沙决不可能顺利进行建设。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取消党的领导,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教师可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脱离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将是怎样的?同学可以讨论,教师可用“文革”的实例来说明。)

观看视频:“文化大革命”

教师归纳总结:“文化大革命”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脱离党的领导,否定党的领导,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从这些失误中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会具备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

(学生对这个认识进行讨论,教师举例。)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员来说,无论从党的政策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使他们心中踏实,更有积极性。

(3)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说明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瞩目成就,教师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光辉成就展示给学生,并作出这部分知识的归纳。)

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光辉成就”图片资料:(可用投影或幻灯片)

以上事实雄辩的说明:改革开放的19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5年,我们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榜样”。

归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只能由共产党领导,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不容怀疑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设问:

既然要坚持党的领导,那么,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方式体现其领导?

2、中国共产党对国国家的领导方式(板书)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 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板书)

(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知道其含义并可举一些简例来说明。)

(提问,教师讲授。)

1)什么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1)政治领导。(板书)

从根本上说,政治领导就是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通过党制定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方向。比如,党的十五大通过了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2)思想领导。(板书)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比如,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思想,特别是深刻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

(3)组织领导。(板书)

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 的实施,选拨、考核干部,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者的关系。(由教师、学生归纳)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三者不可偏废。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执政党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板书)

设问;

(1)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强化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我们党是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这说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面向21世纪我们事业的需要,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宏伟目标。那么应该怎样去做?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板书)

第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板书)

突出党的思想建设(板书)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板书)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板书)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新时期尤其重要。

提问:

(1)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2)加强党风建设最核心的是什么?

(3)加强党风建设为什么要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而且要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学生看书并展示我党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资料,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讲授。)资料:(投影)

199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作出明确部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从1993年到今年3月,全国纪律监察机关共立案683900多悠扬,结案683800多件,有632000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以上2万余人,地厅以上1600余人,查处的大案要案主要有:广东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阳德受贿案;山东省泰安市 原市委书记胡建学等高级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案;贵州省原计委副主任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闫健宏受贿、挪用公款案等。查处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非法集资案中,仅此一案违法违纪金额即达32亿元,涉及 13个省368个出资单位,牵连此案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达百人。

(可播放视频权钱交易、贪欲、潘海清”

展示图片: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刘知炳受审、远华走私案涉案官员百相图等)。观看视频:江泽民关于反腐的讲话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存死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

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从以上资料看出,我党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的位置,说明反腐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兴衷成败,关系到我们党会不会改变颜色的大问题,关系到党心民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巩固新课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的根本保证。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第6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5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必须体现自己的理论特色,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所谓理论特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大跃进”、“十年文革”等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如何摆脱现状,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设道路,开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特别是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很大冲击。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要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一次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把发展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较少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过于关注怎么把蛋糕做大,较少关心如何公平分配蛋糕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观,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升华,上升为理论,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发展中大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了具有中国实践性的理论特色。

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警惕“西化”中国。当前,有些人热衷于按照西方流行的学术思想、观点和话语体系来分析研究中国问题,并以此为时尚。这种“西化”教条主义是荒谬的。他们鼓吹私有化,鼓吹走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之路,本质上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企图是“和平演变”中国。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的“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要警惕“僵化”中国。目前,有些人习惯于把书本凝固化、绝对化,甚至还拿书本抵制思想解放。这种“僵化”教条主义是荒唐的。他们针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张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道路,回到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时代,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的“封闭僵化的老路”。

三要警惕“儒化”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上各种思潮蜂起,其中之一便是“儒学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继承和发扬。然而,近年来,在“儒学热”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人公开打出了“儒化中国”的旗号,甚至企图用儒家学说来改造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把儒学说成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圣道”,也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唯一良药。他们提出,中国“当前的现实是有效率的,但又是不公正的,而且缺乏合法性”,出路只有一个,便是“儒化中国”,把中国建成“儒教国”。他们还设计了一套把中国变为“儒教国”的具体方案,提出总的原则是“和平演变”,具体策略是“上行路线”与“下行路线”“双管齐下”。所谓“上行路线”,就是“儒化共产党”,把共产党变为“儒士共同体”。所谓“下行路线”,就是把儒教确立为国教,“儒化社会”。很显然“儒化中国”论者的思想、主张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儒学热”的范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历史的意义,是中国隗宝,然而他们不是从思想文化上研究、弘扬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也不是弘扬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计划,而是要把“儒学热”从思想文化研究活动、从学术活动引向政治活动,实现其改变现行政治制度、独掌国家大权的政治主张,实现其“和平演变”中国的险恶用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儒化”教条主义是荒诞的。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轮回交替,近代中国百余年的积贫积弱,表明儒家学说不可能承担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崇高使命。能够担当这个使命的,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莫属。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指针,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现实需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来。

总之,实践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方向,必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现实需要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国防大学丛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7篇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杂志社向各位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 向多年来一直关心与支持杂志发展的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1981年, 我们受卫生部科教司的委托, 创办了《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后经安徽省出版局批准, 成为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 1986年更名为《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87年再更名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至今。三十多年来, 杂志以改革为主线, 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始终以“发展中国特色卫生事业, 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文章, 从而逐步成为国内卫生管理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下面我代表杂志社向大家做有关情况的报告:

1 积极参与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研究

1.1 开展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1980年5月至1981年10月, 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 为了总结建国以来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 我们特组织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调查考察了广东揭阳、湖北麻城、上海嘉定、山东掖县、黑龙江绥化、甘肃张掖等六县, 最后完成了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 报送了卫生部领导, 同时在本刊总第1、3期上发表。这次调查研究提出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医生队伍是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三大支柱, 也是我国农村卫生重大特色的学术观点, 为我国制订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作用。

1.2 开展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 卫生管理学院于1985年在全国开办了一年制的卫生管理学的函授教育, 分设卫生管理、卫生统计、卫生经济、健康教育、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等6个专业, 累计招收学员15 690人, 杂志社的同志参与了教材和辅导材料等的编写工作。1997-2001年, 我们又受卫生部医政司、科教司的委托, 先后举办了“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刊授班”、“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岗位培训班”, 累计培养4 000余名乡镇卫生院长, 杂志社负责了组织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工作。

1.3 配合相关学会, 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学术活动

1988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在合肥成立, 1996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分会也在合肥成立。我刊一直配合这两个学会, 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 结合国内农村卫生改革的先进地区做为现场, 开展了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培养、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医疗机构产权制度、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一, 农村卫生应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1997年5月在安徽黄山市、2000年5月在江苏苏州市、2007年11月在安徽黄山市举办了合作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 主张尽早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使城乡居民少花钱、不花钱就能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

第二,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1999年11月在深圳沙井镇、2004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举办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活动提供的现场, 都证明农村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

第三,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全科医学服务。

1999年6月在浙江金华市, 举办了农村全科医学服务学术研讨会。会议提出:“多湖模式”的重点是, 在乡村两级, 都应培养全科医生, 尤其是村卫生室, 需逐步配备全科医生。同时实行乡、村二级人财物一体化管理, 再结合推行合作医疗。才能做好农村卫生工作。金华的“多湖模式”在全国农村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第四,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改革。

1994年11月在浙江温州市、2000年9月在河南漯河市举办了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学术研讨会, 都主张农村卫生不宜搞私有制, 应以股份合作制为模式, 可以发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两个积极性, 并可防止以盈利为目的, 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三满意。

2 积极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

2.1 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

1983年8月在江苏省扬州市瓜州招待所, 由钱信忠部长主持召开的《中国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定稿会上, 集中研究了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问题。会议认为, 为了解决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 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并相应成立卫生管理学院 (专业) , 以及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等综合基地。会后由钱部长亲自到各地考察, 最后确定附设于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历史实践证明, 以上的政策产生是正确的决策。

2.2 成立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

1988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了学院和学会的成立大会, 钱信忠部长亲自到会, 陈敏章部长题词, 并有录像到会, 会上同时宣布成立了卫生管理研究所, 并明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纳入统一管理, 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此后, 综合基地实际上在发挥着中央领导层的智库作用。

2.3 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1995年11月在北京医科大学,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为1996年秋,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学术准备。彭珮云、钱信忠、何界生、殷大奎等领导参加, 会议的总结和汇编为后来中央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准备作用。

2.4 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2002年6月在山东省泰安市,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这次活动, 主要是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而做的学术准备。会议的总结和汇编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合作医疗制度, 乡村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 以及向全科医生发展的趋势等, 受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广泛欢迎。

2.5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

2009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 为纪念新中国卫生事业60周年, 并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的换届活动, 特组织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 对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 卫生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都进行了全面的学术研讨。对我国后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发挥了有益的充实和参考作用。

3 对今后杂志发展趋势的设想

3.1 要积极创办“五个一流”的现代化刊物

所谓“五个一流”是指一流的主编、一流的编辑、一流的审稿、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委会。这是办好一流刊物的重要基础, 是大势所趋。

一流的主编:

主编应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 有学术建树, 有民意威望, 有责任感、使命感、正直、热情, 另有策划、组织、管理能力。

一流的编辑队伍:

要选用有真才实学之士, 拥有一批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编辑人才, 他们要能写一流文章 (并发表过) , 能分析掌握学术变化, 能参加学术会议, 能深入实验室或现场, 探讨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发现到一流水平的文章和作者。

一流的审稿人:

一流的审稿人才能审出一流水平的好文章, 今后我刊发表的重要文章均要进行由审稿人为主的同行评议, 以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一流的作者:

作者应主要来源于重要机构, 是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负责人, 取得有重大成果者。要重视国家、省、部级基金课题的文章, 同时重视城乡基层的创新成果。还要培养一批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一流的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组成人员必须是全国本学科的一流学者和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领导者, 要有业绩、有贡献、有影响、有作用, 以帮助本刊在全国发挥作用, 并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3.2 继续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综合基地建设

我刊自创办以来, 一直依托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学术力量, 既保证了刊物自身的学术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与教师队伍培养等工作。今后, 我们要继续做为学院、学会、杂志社和研究所“四合一”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3 不断提高刊物出版质量

质量是刊物生存的保证, 为此我们要跟踪卫生改革动向, 制订好杂志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出版的正规化、规范化方面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被引数、他引率、影响因子等指标值;建立自有网站, 在条件成熟时改为半月刊, 出版电子刊、外文版等, 扎扎实实地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8篇

一、马克思主义慈善观

慈善事业是现代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理应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对慈善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并且有许多看来是对慈善活动批判的、否定性的论述。正确地解读就成为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慈善这些否定性论述的关键。

(1)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慈善活动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他们虚伪的剥削目的的幌子, 最终维护的还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资本只有一种增值自身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生活本能, 而资本家本质上就是人格化的资本。资产阶级的各种慈善措施只是为了从工人阶级身上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建立慈善机构也只是为了让工人阶级更好地顺从他们的统治。不可否认, 资产阶级会给予无产阶级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帮助, 但是他们返还给工人阶级的只是他们榨取工人阶级血汗的千分之一, 并且当这种帮助危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时, 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资产阶级的慈善并不是真正的慈善, 而是为了防止工人阶级反动的有利武器。

2. 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有存在的必要性, 并且这种救助职能应由社会共同体自觉承担。

马克思认为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有必要存在, 他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有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理论。他表示, 未来社会在分配社会总产品时, 其中作为消费资料的部分, 在个人分配之前, 要从里面扣除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的部分,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以及建设学校和保健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从这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否定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存在的必要, 其次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建设学校和保健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 是社会共同体在向个人分配消费资料前的一种自觉扣除, 这就是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在未来社会, 慈善活动的济贫扶弱功能是应当由社会共同体来自觉承担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慈善事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慈善事业, 但是他却充分肯定了未来社会慈善活动存在的社会必要性以及把济贫事业作为国民支出的一部分的必要性。

(2) 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以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依托, 都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 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也是如此。因此, 我们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理论时, 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 分析他们的具体所指, 以免对他们关于慈善的这些否定性论述产生误读。

1.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的论述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发表的。

19世纪中期以来, 在欧洲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暴露, 无产阶级贫困化不断地加剧。虽然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 自由、平等、博爱等这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深入人心, 但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的社会现实下, 论证博爱、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的进步性就不再成为必要, 并且随着唯物史观的产生, 说明社会变革也不再需要用仁慈、博爱这些唯心的抽象的人性论观点。面对这一历史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必须要进行政治革命, 而不是仅靠对穷人的救助这一慈善活动来改变物质生活条件, 这种行为不过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装饰而已。因此。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与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必然会产生他们对慈善活动多为否定性论述的现象。所以,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会对慈善活动如此尖锐批判, 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以分析。

2.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活动的否定性论述都有它所特指的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慈善活动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虚伪的慈善活动, 他们并没有否定一般人的慈善活动以及慈善所具有的扶贫济困的基本功能。相反, 他们肯定了工人阶级无私的仁慈与劳动人民互济互助的行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无产阶级自己本身就处于困难阶层, 也正是这样, 他们才真正懂得饥饿的痛苦, 才真正懂得舍己救人, 所以穷人给予穷人的帮助, 远多于资产阶级。再者, 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资本家的慈善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使工人的基本生活得以改善, 工人们可以依靠仅有的慈善填饱肚子, 只不过这种慈善不可能成为工人阶级的福祉。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只是资产阶级这种虚伪的慈善行为, 并没有否定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的基本社会功能。因此, 我们不能仅从直接的字面含义上来理解马恩对于慈善的否定性论述, 要从他们的特定角度来理解他们所指的特定对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 是在我国新时期所产生的社会伦理思想, 是对传统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突破、创新、发展和完善。其中将慈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 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对慈善的批判是为了否定任何挽救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行为, 是为了寻找一条彻底的社会革命道路, 他用一种否定性的慈善观为我们未来建设慈善事业开辟了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的否定性表述中, 应该看到慈善是一种关乎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终极关怀这一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赋予了慈善活动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的含义, 从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意义上阐明慈善的内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开放、平等、包容的慈善文化,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了价值导向及方法论指导。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诞生。现在我国慈善事业处于迅猛发展阶段, 一大批慈善机构应运而生, 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等, 在帮助老弱病残、贫困人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 我国慈善事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仍面临着许多困境, 主要表现为:

1. 慈善观念的滞后。

据统计, 2009年中国个人捐款总额为68.27万元, 只占到境内捐款总额的23.40%。2而在美国, 所有慈善捐款中的85%都是来自于普通民众, 慈善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因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所以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 其中对慈善事业持消极思想的不乏其人, 并且将慈善事业只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 而并非作为社会分工的社会事业来看待, 这种社会氛围势必会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2. 慈善组织出现信任危机。

由于受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重财富, 轻伦理”思想盛行, 部分慈善组织也是丑闻不断, 如希望工程假信、青基会和红十字会滥用善款, 慈善组织异化为金融平台等, 极大地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搜狐网对造成中国慈善事业落后原因的调查中发现, 在1460名参与者中就有62.26%的人认为是中国慈善机构令人怀疑的公益性。不可否认, 这是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问题。

首先, 慈善机构数量少, 捐赠渠道的不畅通, 以及慈善组织宣传的滞后, 导致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不了解, 对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和途径不熟悉的现象。再者, 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也不健全, 资金运行缺少透明度, 并且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 导致侵占、贪污、挪用的事情屡见不鲜, 影响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除此之外, 法规政策的不健全, 理论研究的脱节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

(3) 伦理反思

1.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及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现代社会是公众社会, 现代慈善是社会志愿事业, 是“陌生人之间的伦理”, 同情和关爱弱势群体成为现代慈善的基本精神。在西方, 受基督教义中“原罪论”的影响, 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慈善才能接近上帝, 宗教信仰影响着教徒们的慈善行为。因此, 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宗教伦理中纯粹的慈善精神, 弘扬民间慈善, 提高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自觉意识,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慈善的社会氛围。另外, 慈善组织应注重自身建设加强舆论宣传的力度, 提高行业自律精神和监督力度, 对善款的使用要更加透明化, 做到善款善用, 公开透明, 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 提高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2.推进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的时代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 资本家的慈善本质上是扩大资本积累, 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过程中, 由于毛泽东继承了这一态度, 所以, 在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消失了一段时间, 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 从邓小平到胡锦涛都不同程度的给予慈善事业以肯定的态度, 才扭转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慈善事业否定的这一趋势, 肯定了慈善事业存在的重要性。如邓小平就强调在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先富的人和地区要通过多种方式, 包括慈善方式来扶持落后的地区和个人。但是当今日中国的慈善实践日益发展的时候, 对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研究的缺失, 会使中国的慈善事业遭遇挫折。因此, 我们不能仅仅偏执于字面含义, 而应认识到它是以一种变革以往一切解释慈善活动的抽象的道德根基的方式,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观、方法论。

今天我国的慈善活动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普通群众为主体的慈善, 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慈善, 人们从事慈善活动是出于同情之心, 同胞之情, 而不是为了做掩饰, 打幌子, 它并不违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观点, 而是符合他们关于慈善的精神, 我们在客观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地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慈善的思想运用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设中, 反思中国现在慈善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为我们提供发展慈善事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任平.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J].学术研究, 2010 (5) .[2]任平.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J].学术研究, 2010 (5) .

[3]卢德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 2009 (1) .[3]卢德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 2009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9篇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换届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7日至9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18个省 (市) 、26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代表共108名, 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2篇。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教授, 中华预防医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永昌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邸泽青、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张朝阳、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第一届常务副主任委员朱敖荣教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授、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徐恒秋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俊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前, 中华预防医学会邸泽青副秘书长、学术会务部刘霞主任主持了两会换届工作, 朱敖荣教授代表两会作了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新一届委员和主任委员。其中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新一届委员由来自全国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47位专家学者组成, 安徽医科大学胡志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学会新一届委员由35位专家学者组成, 杭州师范大学郭清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会议围绕“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主题展开研讨。殷大奎教授、黄永昌教授、张朝阳教授、朱敖荣教授、胡志教授、郭清教授、周寿祺教授、吴雁鸣教授、任苒教授等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学术主题明确、学术观点鲜明、报告内容丰富。会议取得了端正认识、明确目标、交流经验、励志发展的效果。是一次回顾和研判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历程的经验交流会,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学术讨论会, 是进一步展望和促进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恳谈会, 是探索和关乎进一步提高13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动员会。

本次两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展现的是老一辈卫生管理工作者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老骥伏枥, 中青年卫生管理工作者对卫生事业发展砥柱中流, 达到了新老学会委员交流沟通, 薪火相传, 敦敦教诲, 殷切希望, 共谋发展之目的。

关于本次学术会议主题“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要学术思想。

会议总结了我国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并比较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思路与特点, 明确指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卫生发展三大支柱、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和健康状况的四大指标”在我国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指出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政策都已经表明, 市场经济法则不能使卫生工作摆脱窘境,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个人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指出“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市场化问题, 因为市场化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私有化问题, 因为私有化必然导致享有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分化;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商业化问题, 因为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不是商品”。

会议认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框架, 要明确“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为卫生国策的学术观点, 用卫生国策的思路, 规范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内涵, 即非营利性、公平性和福利性;提出了“建立卫生总费用的科学筹资和使用制度, 建立城乡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制度、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制度”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会议专家建议, 在条件成熟时, 应积极争取成立中华卫生事业管理学会, 凝聚全国的学术力量,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会议认为, 卫生管理教育是卫生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 卫生管理本科教育是卫生管理教育的关键。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升卫生管理学科价值, 提升卫生管理学科价值需要培养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卫生管理人才, 而办好卫生管理教育, 特别是本科教育是培养高质量的卫生管理人才的基础, 是卫生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会议在回顾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认为应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与创新, 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卫生管理应用人才成长的开放性培养体系。提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应树立“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育人理念;践行“新医改特色, 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培养思路;建立“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 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会议上由郭清教授主讲的初级卫生保健, 任苒教授主讲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吴雁鸣教授主讲的现代产权制度, 王家骥教授提供的全科医学专业建设等报告材料将另文发表。

大会号召全体卫生管理学会委员和初级卫生保健学会委员, 在总会的领导下, 热心分会工作, 支持分会工作, 积极参加分会的各项活动, 在地方发挥自己的影响与作用, 积极发展会员, 促进地方卫生管理学会的建设与发展, 为分会的发展壮大及其影响贡献聪明才智。希望委员们抓住我国当前卫生改革千载难逢的机遇, 努力学习, 积极工作, 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 发挥卫生管理工作者、学者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10篇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刘思华先承包淡水镇企业购销部和惠阳淡水农工商贸易部, 经营各种建材和农副产品, 从此他步入商业迈出第一步, 为未来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6年冬, 刘思华申请成立了惠阳淡水华兴公司, 同年收购了面临破产的淡水钢窗厂, 改名为“华兴钢窗厂”为公司属下机构。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准, 不断扩大经营范围, 经过重组后, 开设多家建材门市及经销部, 并延伸到周边县市区, 形成经营各种建材购销、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 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2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提出了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为补充,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二年初, 刘思华先生经过认真市场调研, 国家正在加快基本建设投入, 深知沙石资源的重要性, 当即收购了位于淡水桥背龙尾石场, 同时投资1000多万元, 收回了石场的十多万平方米用地和设备, 用地内储存大量的优质石料, 接着成立了“华兴石场”扩大经营范围, 不断降低了成本和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到了1998年,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 华兴公司经历了五年的实践, 不断积累了经验, 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在惠阳淡水桥背征用了一大片土地, 紧接着兴建起厂房筑巢引凤, 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当年建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近6万平方米的厂房, 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 接着进行招商引资, 引进了多家三来一补企业, 带动了惠阳淡水的经济发展, 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问题。

稳步发展拓宽业务

华兴酒业有限公司是刘思华经过进出口和商检、海关、经贸、工商、税务、食品商标等部门核准后成立的一家酒业新秀, 公司发展酒文化、酒友遍天下, 与法国波尔多干红葡萄酒庄和法国干邑区白兰地酒庄等多个名牌企业合作, 共有6大系列200多种类高质量的干红葡萄酒、沙宾尔XO干邑、国际名酒、原装法国进口, 同时华兴酒业在全国各省市广泛发展与当地的酒类协会沟通吸收各省市同行加盟开发市场、开设酒庄、推广酒文化, 同时扩大了公司的商业地位和空间,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为公司创造了财富, 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靠酒文化服务遍天下的嘉宾, 每年为国家增收数千万元的税收, 刘思华先生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稳步发展, 走出了一条双赢发展之路。

拓展新业务, 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惠州市惠阳华兴工业有限公司的飞速发展关键所在。开发新能源基地、发展房地产项目, 于惠阳淡水万联购物广场经营中的淡水客运车站为中心, 分布东南西北中的早期开发项目中, 如文昌小学和华兴小学、淡水客运车站、淡水钢窗厂、华兴工业园、华兴汽车维修中心、华兴石场等共有20多万平方米的用地。为配合政府发展经济, 推广三旧改造, 鼓励企业转型, 即陈旧过时的物业转向商业方面转变、提速城市化建设。

2003年初, 经调研反复论证后, 刘思华决定在淡水客运站南侧兴建淡水商业中心—万联购物广场, 注册了惠州市华兴万联实业有限公司和惠阳华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惠州市惠阳华兴工业有限公司控股, 投入1亿元人民币, 占地2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大厦——万联购物广场。此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过紧张的施工, 实现了当年奠基、当年建成、当年开业。一座气势宏伟、环境优雅、造型新颖、装潢现代, 营运规范的商业大厦大型超市, 于2003年12月31日隆重开业, 为惠阳城市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惠阳大亚湾及周边县区人民提供了一个新的休闲、购物场所, 直接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和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惠阳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 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入惠阳, 公司抓住这一机遇, 引进了“国美电器”、“双汇食品”和广东万宁连锁超市, 并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麦当劳”建起了“得来速餐厅”, 是以24小时一站式服务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引进知名企业的同时, 公司让利和让步确保知名企业的进驻, 满足对方的要求, 从而提高了万联购物广场的品牌。

今年以来, 公司又与中影集团合作, 预计投资上千万元, 将6000多平方米的万联购物广场五搂进行重新装修, 成为配套的中西餐酒吧和有5个3D放映院的综合影城, 再投资3至5千万元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 对万联购物广场重新装修, 提高购物广场的品质, 将更好地发挥万联广场的竞争力, 满足市民的需求, 带动当地经济繁荣。不仅为政府分忧, 介决了就业难的困难, 而且每年还为国家增加税收上千万元。

回馈社会共谋发展

刘思华先生从1996年意识到国家建设离不开教育, 深知“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他便毅然投入数千万元办学支持教育事业, 在淡水改造和兴建了“小天使幼儿园”、“华兴小学”、“文昌小学”, 解决学生读书难的问题, 对当地贫困家庭学生和外来务工困难子女给予优惠入学, 提供了2千多个学位, 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土称赞。

刘思华先生还积极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 发展交通、服务社会。1996年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建设经营惠阳淡水客运站, 开通跨省18条客运专线和30多个地区专线的长途客运服务及30多条市县线路。为全国出入惠州地区提供交通便利, 有效地解决了惠阳城区对外客运和中巴乱停乱放、沿街兜客的现象, 以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广大顾客和市民的好评。

在2003年初, 政府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创建文明城市, 着力解决城区水果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占道经营。公司按政府的要求, 投入数千万元兴建了占地3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惠阳水果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华兴物流园等重点项目。为解决民生、规范市场管理, 创建文明城市作出了贡献。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 公司感到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提高职员的办事能力, 公司组建了党支部、工会, 健全了组织生活, 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培植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支持当地文化建设, 连续多年举办“华兴杯”春节长跑活动, 成立“华兴万联民间艺术团”, 出资组建淡水桥背华兴老人活动中心, 配合市政府在“村企”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集体经济, 优先照顾当地村民和困难户上岗就业, 取得双赢的社会效应。热心老年事业, 关心老年事业, 去年国庆节后来江苏在百忙中一下飞机就参观考察了冮苏省级示范养老机构、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常务理事单位、全国爱心护理基地、最受老年人欢迎的老年公寓和基地、养老服务放心机构十佳单位——南京江宁荣平老年康乐中心。陈振中院长向刘思华董事长一行祥细介绍了中心现状和今后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陈振中院长介绍到动态候鸟式养老时, 刘思华董事长给予了高度的赞同。他说, 我也步入60岁了, 中国己进入老年化时代, 在我有生之年要弘扬博爱人道奉献精神, 为老年事业作出贡献, 奉献爱心, 报效社会, 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指导下开展老年事业, 为老人提供快捷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让天下老人共享30多年改革发展的成果, 享受天伦之乐。让天下父母安康, 替世间儿女尽孝”作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扩展视野提高品牌

2010年6月, 胡锦涛主席率领中国经贸代表团前往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 刘思华应邀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胡锦涛主席随访加拿大。参加第四届中经贸合作论坛和纪念中加建交40周年大会。刘思华在中加经贸合作论坛中不负重望, 推两个项目在论坛中亮相, 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一是推广《中国贸易报》和《商务日报》媒体在世界经贸中的作用。在2009年冬, 刘思华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文件精神, 被任命为中国贸易报办报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配合中国贸易报社合作发展新闻媒体事业, 完善了中国贸易报江苏记者站并参与商务日报的发行筹备工作, 同时组建广东和香港两大报站。中国贸易报在中加合作论坛书刊中以中英文版面, 欢迎加拿大商人共同参与, 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提出, 今后五年是中国贸易报和商务日报的发展阶段, 实现处处都能看到中国贸易报和商务日报的媒体宣传, 为企业服务, 是推广国内外商务贸易优秀企的专业推广平台, 充分发挥文化传媒对社会经济效应,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为社会创造财富, 和谐营商环境作贡献。

目前, 刘思华在广东惠州市区市中心选址定位, 占地二万平方米的用地兴建中国贸易大厦和中国商务大厦, 预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 以中央企业下放到各省、市落户带动当地房地产打响地方品牌的大好时机, 刘思华调整了公司现有的用地十多万平方米, 并请示当地政府在周边另拨地10万平方。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施工、届时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园区, 为中国贸易报、商务日报的品牌产品和加工印刷提供方便, 发挥文化产业园的功能和经济效益, 同时按广东的模式向各省市推广, 更好地发展中国贸易报和商务日报的业务, 把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振兴文化产业的精神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讨论原则通过《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站遵照上级的指示, 结合江苏实际, 开展“江苏千里海岸行”系列报道活动的请示, 得到江苏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全面真实地反映沿海开发的全过程, 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尽一份责任。

二是在中加经贸合作论坛中, 刘思华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及新能源产品推介, 是以再生能源研发生产和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 以新型能源替代可再生物质能源为中心的新能源开发和石化能源的高效清洁, 利用技术及节能环保产品研发, 目前已由国家有关部门确认核发数10项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证书, 该专利技术正在实验推广中。在洽谈时, 征求了加方代表的意见和提议, 并表示合作, 目前, 公司正在筹备兴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预计投入数亿元人民币, 产品向国内外推广、销售。回国后, 加方代表多次来电询问, 并意向合作开发。

行业先锋享誉世界

2009年11月, 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家、惠阳市人大代表, 刘思华应邀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与优秀企业家高峰论坛。会上授予惠州市惠阳华兴工业有限公司“全国行业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品牌企业”的称号, 刘思华董事长被评为建国60周年——“中华杰出功德人物”, 入选《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第十卷,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题写书名并表示祝贺。随后, 刘思华又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联合国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受到多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外交部、国务院、联合国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国宴上, 还向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企业家颁发了和平奖。刘思华的创业成果和热心公益事业的成就, 入选联合国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和平周书刊, 表彰刘思华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2010年百名部长、将军、社会知名人士与优秀企业家新春团拜会活动中为民族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特授予”民族和谐贡献人物奖”;华兴公司被授予“民族和谐贡献单位”。同年刘思华应邀参加第三届企业家高峰论坛, 暨优秀企业家颁奖典礼大会, 受到多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及有关部委办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惠州市惠阳区华兴工业有限公司被选入全国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重点宣传单位, 授予董事长刘思华“全国品牌建设贡献企业家”。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评级认证中心核准,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单位。

刘思华在商界走过40年风雨历程, 脸上流露些许沧桑和艰辛, 但他信心倍增,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而是埋头苦干, 一步一步走向今天成功之路, 从一个普通的商人之子, 成为广东惠州商界的佼佼者。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强不息, 天道酬勤”。虽然刘思华今天功成名就, 但他依旧心境淡泊, 不求奢华, 追求人生的返璞归真, 用一颗真诚、充满爱心的心灵来面对人生和回报社会。

刘思华坦言, 人生几十年, 要把握好有限的人生, 体现人生价值并呼吁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 为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服务, 开发无限的社会财富, 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 为祖国繁荣昌盛、振兴中华民族大业, 共创美好明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1篇

1大勇准备在手抄报的前言中简述邓小平对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但他不知道怎样写。若你来写,你会怎样写?

2大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動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核心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于是大勇制作了以下表格,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大勇还不清楚,请你将此表补充完整。

3大勇准备以“中学生要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为主题,拟写手抄报的结束语。请你为大勇拟出手抄报结束语的要点。

参考答案:

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主持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他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导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四项基本原则(5)中国共产党(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路径初探 第12篇

一、临终关怀概述

1. 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关怀 (hospice) 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护, 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 其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 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 同时给临终者的家属提供社会和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支持, 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 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2. 临终关怀的缘起与发展

“临终关怀” (Hospice Care) 源于拉丁语“Hospitium”, 原意为“收容所”和“济贫院”。在中世纪的欧洲多用来指设立在修道院附近为朝圣者和旅行者提供中途休息和获得给养的场所。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是由英国的桑德斯博士提出的, 他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院, 即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之后, 美国、法国及香港、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 临终关怀服务逐渐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 以晚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

放眼世界, 临终关怀事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的如火如荼, 在晚期病人和孤残婴幼儿等的照护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大陆则起步较晚, 自成立于1988年的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和南汇护理院拉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序幕以来,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大体经历了理论引进和研究起步、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等三个阶段。近年来, 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20家大型综合医院中创办慈善性质的宁养院, 不仅为造福社会、关爱生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瓶颈

1. 缺乏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临终关怀护理模式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而我国目前较为可行的主要有“PDS模式”和“施氏模式”, 这两种护理模式在实施时与我国国情有较大冲突, “PDS模式”涉及面极广, 是趋于理想化的模式, 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参与机构和人员却有限;而“施氏模式”也会因为人们医疗知识水平有限及空巢家庭、社会及政府支持不够等而面临巨大的挑战。究其实质, 国家资金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外临终关怀护理项目都是由国家慈善机构、基金会、宗教社团等资助, 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

2. 缺乏生命伦理教育和死亡教育

直面死亡对于深受传统生死观和“孝”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 是难于理解和接受的。父母临终时子女能否守在身边是中国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而子女在考虑是否要将老人送进医院接受临终关怀时总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正如顾海兵教授所言:“在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 只有生的教育, 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得光荣”。因此, 如何有效实现临终关怀与我国本土文化的有机统一与融合, 是我国当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 缺乏临终关怀护理的教育和培训

医护人员知识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必须通过医学教育来实现的, 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均没有设立相应的专业, 在《护理学基础》教材中也仅增设了部分临终关怀的章节和内容, 且无论是从课时还是教学内容上来看, 都难于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求, 与此相关的继续教育也亟待加强。据统计, 当前在临终医疗机构的大部分从业者主要通过各种医学期刊及杂志来获得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 缺乏规范化的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

三、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出路

1. 建立中国特色临终关怀护理模式

临终关怀源起于英国, 后经台湾和香港辗转传入我国内陆, 由于其间涉及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 因而我们必须考虑其本土化问题, 即将临终关怀同我国本土文化、民众需求相结合, 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所谓中国特色, 就是要求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过程中, 借鉴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 要结合中国现有国情, 开展多形式的临终关怀服务来满足不同对象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比如, 在城市建立临终关怀院或者设立临终关怀病房, 并与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结合, 开设家庭病房;在农村可以采用“施氏模式”, 将临终关怀机构与养老院相结合, 开设临终关怀病房, 为晚期患者提供专业的照护, 还可以通过乡村医生给一些晚期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务。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推广为这种设想提供了可能。

2. 加强死亡教育, 树立科学死亡观

接受并正视死亡的客观性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革命。通过死亡教育改变人们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 这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中国“临终关怀之父”崔以泰教授曾这样评价:人们在死亡观念上还有待改变, “优死”也需要进行教育, 并以此来提高人民对死亡的价值、规律和生命质量的认识, 以建立合理的心理适应机制, 这样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濒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坚持唯物主义, 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等对死亡的诠释, 抚慰临终患者, 使其心灵得到宁静, 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国家可以将科学死亡观教育纳入到公民基本教育体系之中, 并通过大众传媒、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公民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3.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临终关怀质量

把临终关怀专业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 可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相关科普文章、教材, 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 在医科院校增设死亡学、临终关怀学等课程, 开设临终关怀学专业, 加强对临终关怀基本理论的全面研究。同时应尽量为护生提供临终护理的实践机会, 增加护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在职护士应多提供必要的临终关怀的相关培训, 增强其护理临终患者的信心和能力。注重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

临终并不等于死亡, 它只是人类生命的最后一篇华章。被誉为“晚霞工程”的临终关怀, 是对个体生命终极意义上的关照, 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建设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 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它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通力协作。

摘要:临终关怀是人类社会最为崇高的“晚霞工程”, 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化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定义出发, 追溯概括了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并以此为基础, 针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的瓶颈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为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临终关怀,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丁华野.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6.

[2]Davis M.Comprehens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J].Anesthesiology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6, 24 (1) :181.

[3]黄海珊, 张静平, 邓小梅.刍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J].医学与社会, 2006, 19 (1) :36-38.

[4]陈春燕, 罗羽, 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2) :26-28.

[5]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3 (3) :66.

上一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篇:地下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