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2024-05-07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精选11篇)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第1篇

一、速览全文

在拿到文章后,以最快的方式速读文章,对文章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认识,把握文章的大意,明晰这是一篇什么文体,作者的意图情感是什么?为接下来的解题定下了航标,使答题有一个主心骨,也就是猜摸作者的意图。浏览全文这一步骤,不需要很精细地去读,只是快速地去把握文意,在读完之后,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这就达到了浏览全文的目的。

二、直奔问题

在浏览完全文之后,对文体、立意,作者的情感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就应该直奔问题,对文章后所有的问题进行一个全面了解。有人认为,这对于考试中的学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其不然,这也是对文章内容、作者的情感、写作立意的一个深入认识。不需要再用很长的时间看文章,而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浏览,就能胜过再读一遍文章效果。

因为有些文章有一定的掌握难度,而问题是针对文章的重点、情感、意图的一个集中体现,通过浏览问题,从而能使学生更集中,更快速地把握文章。也有些人这样认为,先浏览问题,再去看文章,认为这样更节省时间,这看似有理,节约了时间,但其不然,学生大脑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看过的问题很快就忘了,因为没有什么印象。有的学生满脑子都在想着刚看过的问题,而文章看完了,什么也没有记住,所以说:浏览文章之后再去浏览问题,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找寻问题所在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掌握,这时就需要逐题地去解答了,这一步骤才是所有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去何处找寻答案,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所在的出处。学生可以抓住问题中得关键句,或者抓住问题中得关键字词去找寻问题的所在段落。

这时有人会问,找寻问题的出处有什么作用呢?在多年的教学中,阅读讲解中,试卷的评析中,我发现很多的学生答题很茫然,没有方向,问题和答案离的很远,不靠谱,也就是答非所问。找出了问题出自的段落,也就找到了答案的出处,因为问题和答案是孪生兄弟,二者是不离不弃的关系,作者提出了问题,当然要解决问题,答案就在问题段的前后,这也就是要找寻问题出处的作用。

四、审清题意

找出了问题、答案之所在段落,不能说就可以得满分了,其实这时才走了一半的路。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回过头来,再仔细认真地去研读问题,看清、看懂问题要什么,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来提问的,如何的去思考,也就是要用心去审清题目真实用意,不至于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地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的对题而答。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和答案两张皮的现象,答案不能回答问题,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学生没有审清题目的意思,这个环节看似很无足轻重,但对于答题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决定能否答对问题。

五、筛选有用的信息

在审清题意,明白出题人的意图之后,学生就有了分寸和指南。有的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晰,就是作者的原话,不需要任何加工,照抄就行,如说明文和议论文多是如此。但小说和散文具有一定的跳跃性,答案不是很明晰,而且还很分散,有的还比较具有隐性,需要学生去筛选甄别,不能把作者整段的文字抄下。

筛选答案,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些答案在问题的所在段,有些答案很分散的,会出现在问题的下段,也有可能在上段,这就需要学生把有用的文字筛选出来,做到精简挑选,对症下药,而不能胡乱地抄一通。

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组织答案

筛选出答案了,可能是几句话,也可能是几个词,它们之间缺少连贯,有些还需精简概括。这时就要体现每个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了,把筛选出来的文字组织成一句或者一段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的话语,使答案和所问之问题浑然一体,使改卷的教师能一目了然地判别出学生答案的对与错,从而来提高阅读的得分。

组织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这是语文的功底,组织好了,让人感觉读来文通字顺,不好的,让人总觉得拗口不通顺,这也是得分的关键,要在平时训练时多加注意。

以上的“六步法”,是我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简单易行,方便操作,能快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率,对学生语文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 第2篇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考试中

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

例如,解答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

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

例如:回答 20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2怎么做好古诗文阅读

一个语段八个单项选择题的题型特点,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但却大大提高了因解题技巧而得分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清楚语段与选择题之间“树”与“果”的关系,懂得“题”本“段”中来,分析选项当回“段”中去,切不可仅就备选项与题干来简单对号入座。

再者,一个语段可以出八道题,足见这种文言语段的内涵是颇为丰富的,加之八个选择题又以词和句的理解为主,所以要在“音义异同、一字多义”方面多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明白文言词句的理解到位亦存在一个是否“得体”的问题,至于语段中偶有的非浅易部分,当其未作注释时,一般在选项中是不会设歧的,而一旦作了注释,则要充分注意其对选项或对全文文意理解的影响。

如1993年文言试题中对“刘聪”的注释就与选项紧密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多选的是叙述类语段,因而往往不仅有较为完整的叙述情节,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这种意义又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即所谓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懂得了这一特点,才能分析文章的内容,才能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

3如何有效的读懂古文

可以选择一些入门性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选择一些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如《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古代诗歌等等。

可以了解一些文言文常识。我们读懂一篇文言文需要多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时代、月令、称谓、典故、礼仪等等。

可以有意识的去朗读。我们阅读古文时候,如果有意识的去朗读可以很好的培养语感,那么对理解文章也有些帮助。

可以多查阅古汉语词典。当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候,遇到不太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大胆的猜测,看看你理解的是否正确。

理解基础上去记忆。其实记忆一篇古文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了。

简体字的书籍。一般而言,简体字的书籍还是比较适合文言文学习者,无论是排版还是内容编排。

4学好文言文的技巧

对文言文的兴趣。从一开始,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历史事迹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古文毕竟是以前时代的人们所使用的书面文字,有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我们从故事中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了解文言文词语。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字词意义演变也一定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和虚词。如“彩”这个字最早出现于魏晋以后,本义与彩色的意思不一样。

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因为不少文言文都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需要平时多少有些了解和认识。不少文章和诗歌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内容,如称谓、季节、时代、年号、地名等等。

试着阅读原文。我们现代人要想正确的理解文言文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去阅读和理解文字比较浅显的文章和诗歌,在阅读完以后,你可以自己去理解和分析作者的主题思想和主旨大意。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锻炼学习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使自己理解的不是那样准确。

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思索 第3篇

现代文的阅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外是理解内容和形式两个大方面,而正常的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如刘阳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我、培养的阅读能力。“观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文体的多样性自不待说,同时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是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并有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呢?我认为:一是对语言的感知力,而是对文思的分析。

先说对语言的感知,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情达意,这句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使活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做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四项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宁静。”这句中的“不安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是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以人法赋予这绿意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己,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庝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的淋漓尽致。

至于一些具串联文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不能就句论句,还应當联系段,联系片领会其作用。

总是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是对文字的分析,何为文思?文斯是“行文思路”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是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句,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上》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我设计了几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课文3-7自然段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辨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父初到鲁镇,第二次丧父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的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总之,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力,这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于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也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佾代庖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起了主了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管窥 第4篇

一.明确能力目标呈现阶梯板块

美国教育家布卢指出“科学的训练目标的确立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样如此,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 清晰阅读能力的内涵。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阶段, 适时点拨, 相机诱导,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能力, 主要是指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具体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二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 能理清层次, 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把握作者的情感, 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三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说明文, 能理清层次, 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四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议论文, 能理清层次, 把握中心点, 能分析议论方法和方式;五是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能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能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能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 即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六是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 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七是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之前, 先“擦亮双眼”, 明确所读文体应达到的目标, 即阅读要求, 为以后再从文体知识入手, 按照一定的阅读方法分析理解现代文篇章或语段的内容与形式,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 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把舵定航。

当然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引领者———老师, 在教学中一定要时时铭记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呈阶梯层次滋长, 呈螺旋式提高的, 主要有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 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 而会理性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加强主体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无兴趣的学习, 是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 我的阅读教学之旅往往是以激发兴趣拉开序幕的。兴趣的培养, 贵在激发。当然激发的兴趣多种多样, 激发的领域也很广阔。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了课内美文激趣、经典名著涵咏、朗诵会展示、演讲会博彩、游戏表演长才等方式,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时, 同学们会因被文章的自然美、语言美所折服而深受感染;引导班级品读经典名著《爱的教育》时, 以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与人文精神, 使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形式多样的读书表演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都有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才华的欲望和机会, 从而产生愉快心境, 进而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去思考, 去构建。我一直深信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教授, 而在于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学苦练, 领悟之源广升,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 真正的教育是“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以心发现心。”我相信我的学生, 我只是一个点燃火把的人, 而兴致勃勃学习的学生才是那熊熊燃烧的火把。

三.遵循阅读原则拓宽阅读领域

“事必有法, 方能成功”, 对于中学生来说, 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学习, 主动地阅读, 有效地领悟。在阅读教学中, 我始终遵循“三结合”的阅读原则, 即:讲练结合、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思想积淀和情感体验, 使学生把握阅读要领和一定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问题分析的有效性, 减少盲目性。

讲练结合:讲, 主要是给学生在阅读心理、阅读规律、阅读方法、答题技巧等方面以理论指导, 而不是以讲解知识为主, 讲好了, 会提高练的自觉性和效率;练,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阅读方法、答题技巧, 其次才是增长知识, 练好了, 才能较快地培养合乎规律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点面结合: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 而考查时命题的对象却绝大部分是文段。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 老师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 要谨防学生出现一拿到题目便“目无全文”, 肢解文章, 抛开主旨、不瞻前顾后的毛病, 要反复揭示并让学生掌握“字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的规律。

课内外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除了对课内的严格训练而外, 还必须借助于课外, 尽可能让学生面宽量大地去阅读。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 为教知识而教知识, 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焦点进行练习, 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甘食美味,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 阅读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精读深悟注重专门训练

“教学千法, 读为本”,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我一般遵循“读-悟-练”训练提升过程, 以阅读促领悟, 以领悟导练习, 以练习长能力。

读:非读无以产生语感, 非读无以产生美感。叶老说:“基础打得越坚实, 房子才能盖得越高大。读就是打基础, 因此读书必须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但一定要多读。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阅读能力的强弱,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在读的方面, 我觉得应引导学生注意将精读和博览有机结合。所谓精读训练, 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要咬文嚼字, 细琢细磨, 理解文章的内涵, 认真揣摩它的写法, 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 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纤屑不遗”, 一点一滴都不要放过, 务求弄懂弄通, 精读的步骤有:初读、深究和熟读或背诵;所谓博览训练, 就是“提纲挈领”地快速阅读。它是在精读的基础上着重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不像精读训练那样要求细致推敲和揣摩, 而力求迅速、准确地抓住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可把其余部分略过去。这样, 每读一篇就等于一次训练, 而阅读能力就是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训练提高起来的。

悟:“品韵方知竹丝雅, 执豪始觉草篆神。”苏教版主编洪宗礼先生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 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 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我觉得, 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领悟篇章结构技巧、悟开头结尾技巧、悟语言意境。要让学生阅读时注意领悟文章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 层次间衔接、过渡、照应等, 体会其精妙之处;让学生领悟文章开头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入、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项, 结尾运用了呼应篇首、启发联想、卒章显志、意外结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种;要让学生品悟文章语言的隽永, 神游优美的意境, 从而形成心灵的感悟和个性的解读。

练: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跟游泳、乒乓球等的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练习是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训练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快速阅读训练, 也叫限时阅读训练。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初中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达到500字, 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范文或选一些精短的文章, 在估计所教的课文的大概字数后, 要求学生在限时之内, 掌握文间的整体大意, 能较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或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二是专注考点有效训练。在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中考中科技文、说明文及文学作品中的考点, 把握不同文体中考查的侧重点, 通过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项训练,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测试题带着问题精读有关的句段, 了解有关的各种数据和事实经过, 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和脉络, 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所问的问题进行精读, 阅读有关的句段, 品味语言, 把握关键性的语句, 从而把握阅读文章的精髓和脉络, 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 进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第5篇

唐九林

南京市六合区乌石中学 江苏省 21150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除作文外,当数阅读分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因此想取得理想成绩,师生们自然将眼光投向了阅读分析题上。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局限,通常更多的是采用灌,练,训,测等强制手段,做大量的习题,不停的测试,每到初三尤为严重,学生苦不堪言。每每反思,学生的成绩有时是可以磨出来,但同时被磨去的还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得不偿失。况且更多的时候学生的阅读题分数并没有真正的提高,难怪有时连老师都说:“学生都被考糊涂了。”由此而知,苦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答题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一、贯彻新课标理念,精心的优化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是阅读水平提高的主阵地,要想提高目前农村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

(一)、倡导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回味、感受,设身处地的实践,以获得真实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把学生从“无我之境”带入“有我之境”,变课文中的“彼情彼语”为“我情我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回忆吟咏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些诗句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春之情,进一步诱导“对文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这样他们就会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艺术真谛。

(二)、提倡整体感知教学,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文章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悟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主动积极的学习它。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欣赏济南的美景,而后问“济南的冬天也会有寒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没写呢?”学生马上会想到作者热爱济南。师说:“我们故乡的冬天也是温暖的,你能知道为什么吗?”生讨论“人的心灵美、建设热火朝天、学习热„„”“因为我们的心是热的,所以故乡的冬天是热的。”由此看,整体感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培养质疑精神。学贵有疑,有疑才能激发探究精神,才能创新。宋 1

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让他们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质疑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如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别人去思考;是否偏离了文本。总之阅读就是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内部的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应鼓励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得出独特见解,敢于质疑,读出自我。教师也要敢于直面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呵护学生宝贵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而让其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四)抓住词句,驱遣想像,领会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掌握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培养他们揣摩词句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融会贯通地吸收和运用语言,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形式角度进行赏析,这样训练多了,学生语感就自然形成了。对于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光从字词上去阅读欣赏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而在阅读文本时,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即应加以肯定鼓励。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有目的的进行阅读

教学,合理地渗透读、思、议、说的环节,这样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耐心地教给学生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经验,还不足以提高阅读成绩,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的是没有读过的文章,以前记住的“结论”派不上用场,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求答的路数和方法。方法是解决“共性”问题及同一类问题的手段,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不仅掌握现代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应把握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方法,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求答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表达阅读理解结果,同样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不能全面、准确、连贯的表述阅读理解的结果呢?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生会“找”。文中词句如没看清、看准就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这

是不言而喻的,“找”所达到的程度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定向思维的具体要求,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例如:《苏州园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文,《苏州园林》一文让学生找出每一节中心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找出错误的论点,找出立论点,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其次应教会学生会“想”。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已掌

握的求答的路数和方法,通过比较甄别,彼此印证加深理解,使之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方法,创造新的思想,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小不同,大同小异;大不同,小同大异;全不同,标新立异”的境界。教完一课后,教师应积极鼓励、耐心引导他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读其它课文,并作点拨。如教完《看云识

天气》之后,让其自读《绿色蝈蝈》,找出异同点。

同时还要善于联系语境,联系背景知识,对语言进行适当发掘,使其内涵

丰富起来。在理论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发现某要点的概括义、潜在义;在形象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体会某要点的含蓄义、表现力,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再次,会“搬”。一是借用文中的词语,根据不同需要运用各种归纳的方法

对语言进行组织和适当的变换原文的说法。二是搬以前答题的结论。如回答《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套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答方法,都从人物心情角度思考作答。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熟知

出题形式,掌握答题的技巧,能得心应手地去完成阅读分析的题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及答题能力,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绝不是通过苦练就可以获得的,由此也就突出教师会教的重要性。

三、用心地设计练习,慧心的评讲作业

既然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阅读练习就不必要了吗?当

然不是,课内外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使在“减负增效”的今天,作业也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问题在于能否优化阅读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能否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

创新欲望,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1、可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 :(1)鼓励学生读课外名著,每读一本写一

篇读后感。如:《名人传》、《爱的教育》、《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学生往往由一开始被迫读发展到自觉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学会了感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思考,开始用人文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后,让学生写人物评论、写后续,“一箭多雕”,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分析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2、还可以布置一些可选择性的作业,让学生做自己喜欢作业。如《皇帝的新装》,布置以下作业: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写读后感;评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等。这些作业可选择性地来做,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而且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

3、单元及其它测试也

是不可少的,但应做到精而实。总之阅读作业设计的原则贵在于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作业乐趣的同时激起对学习的热情。

当然,对文本的阅读分析,也不能只凭学生自我的练、做。毕竟作业是导

向,评价是促进,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孤注一掷势必影响最终阅读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地阅读情况,对作业给予适当而合理的评析。由于作业评讲是提高阅读能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评析。要有选择性的评讲: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评讲;选择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加以评讲。还要注意评讲的多样性:教师的评析,同学之间的评议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提示正确的知识信息、阅读方法,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和巩固,同时又可让学生再一次获得强化和体验。可以说准确地评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因此,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讀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注意充分运用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革陈旧教法,强化阅读训练

现行教材现代文文体齐备,范文较多,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生动、鲜明,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关键在于改变那种仅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死板的教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作为准则,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回答问题,有计划地把一些讲授课上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基本规律的新型课。这样,至少避免了“碗外讨米”,另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的麻烦。省时、省力,既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明确阅读要求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其三是还原辨析法。这一方法主要针对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把选项回归原文,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加以比较、分析、辨别,确定是否与原文的说法保持一致。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阐述。

五、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浅谈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 充分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此,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领悟问题, 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产生疑问, 从分析课文、感知课文, 回顾课文中释疑的方法。这样, 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 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既可针对阅读内容, 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因地制宜创设情境, 搭桥铺路,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结合教材, 循循善诱地推荐, 介绍一些与课文中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作品给学生阅读。例如, 我们学习了《背影》, 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如《荷塘月色》等;也可组织读书会、读书讨论、开展书评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提高知识积累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 并做好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 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或者问问, 读了这篇文章, 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 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读书笔记, 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 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 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 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 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 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 如果学生能够喜欢阅读名著, 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 认认真真地写好读书笔记, 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 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 厚积才能薄发。

三、掌握阅读技巧

这里指的阅读技巧,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文体不同, 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 (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 (或抒发情感, 或揭示哲理) ;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 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 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篇中的中心段, 段中的中心句, 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 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 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 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 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 从文句的意思不难确定。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实效的四种方法 第8篇

一、激发兴趣, 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 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 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 顽强的毅力,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 巧妙引导学生, 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 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 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 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 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 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 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 提高了智慧, 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 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认真解读教学目标, 用好课本“这个”例子, 备好学生,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 我们经过共同研究, 多次尝试, 认真分析, 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 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 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 (需要突出的方面) 加上, 这样, 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 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 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 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 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 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 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 授学生以“渔”, 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 抓住阅读要点, 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 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 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 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 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 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 抓准阅读, 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 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四、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写读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创造。写作是人表达的需要, 要想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前提是要把阅读做好, 实现读写结合。其实, 我们读到的文章就是令人写好后的成果。树立读写结合的观念, 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对话, 产生共鸣或争论, 对阅读中探讨到的写作方法加以吸收或重构, 并逐渐迁移到自己的写作架构中, 进而转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实践中, 我们采取了几种写读结合的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建立活页式留白的读书笔记, 在推荐给学生的文章的右边和文末都留出适当的空间, 让学生做阅读批注, 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或质疑。二是以教材主题单元为依托, 对某篇文章进行仿写、改写、创写。三是以小组为单位,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 评价要点之一就是要评价读写之间的联系。四是日记随笔逐步实现由仿写到创写的跨越。“书到用时方很少”, 在经历写的困顿之后, 学生会更加主动、高效地读书, 进而实现读与写的有机衔接。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第9篇

一、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耐的煎熬。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调动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三四倍。 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 渴望知识的火药, 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现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思想单纯,喜欢幻想,多愁善感,极易受鼓舞、受熏陶。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情感激化与培养,使其转化为学习动机,乐于阅读与学习,必可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教材中感人至深的美文时,不管是豪情还是柔情, 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以情为中心,这对于处于感情萌芽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很容易受到感染和启迪的,从而催发他们体验和思考,感古今文人墨客,体中外名流大师,使他们在情感上恋恋不舍,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自然萌发喜欢阅读的情感, 这就为提高阅读能力奠定了有力的精神基础。 如我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让学生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知道南京大屠杀, 再听一听激情燃烧的国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而且可以懂得和平的珍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驾驭好教学情感语言,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文本情感,引导学生阅读练笔

纵观人教版文本,大多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文。 许多文本内容和内涵都有巧设召唤学子参与和体验的空白结构。 学习这些文章时, 我总是找这些情感空白激发学生真实的思想体验,让他们抒真情、发真感。 如我教《故乡》时,分析其中的“啊! 闰土哥———你来了?……”“老爷! ……”这两句话,让学生通过省略号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写出“我”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和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复杂表现刻画,再结合现实,让学生找一找、写一写有没有现代版本的“闰土”。 又如我教《台阶》结尾分析“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时,让学生品味其中耐人寻味的寓意。 有的学生写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付出”、“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有的学生写出佛家的 “生老病死 ”、“ 脱离苦海 ,往升极乐 ”及因果报应等与众不同的观点……总之,在教学中抓住情感的空白点、结构延伸点引导学生阅读练笔,既能开放学生个性的表达空间,放飞自由的心灵,又能促进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发展,让笔尖流露自己的真性情,同时对现代文阅读的探究性题目解答是不无裨益的, 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拓宽阅读空间,体验多元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 》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 ,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 不易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现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诸如多看书,我向学生推荐看《意林》、《读者》等有利于拓宽思维的杂志,诸如多实践,我鼓励学生勇于参加演讲赛、辩论赛、 实地调查、人物访谈,大胆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体验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等多元化情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认知,增长自己的审美。 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不会停留在“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表层肤浅理解,而懂得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去想去领会,去深入剖析和探究,再反观语文阅读,定可独具慧眼、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也会情动而辞发,一发不可“收拾”。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第10篇

一、缺少的不是文章,而是一种阅读心境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是2012年绍兴市语文中考试题中唯一的一篇现代文阅读。相比2010年的散文和说明文阅读,以及2011年的散文阅读和“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无论在篇目还是题量上都明显“瘦身”。那么这样的舍弃会不会减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对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和议论文的能力都有了明确要求,但纵观绍兴市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归结起来无非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探究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创作意图及赏析字词句的能力。如2010年关于“低碳经济”的说明文阅读第1题:阅读文章第二小节,概括文类面临的危机;第2题:根据稳重画线的句子给“低碳经济”下一个定义,其实都是对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这些都能在散文阅读考查中实现。至于第4题让学生写出用哪些行为支持低碳生活行动的语文实践能力题,更是很多题型中都涉及的。所以,说明文阅读的舍弃,完全不会缺失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反而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读懂读深唯一的一篇散文阅读。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在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探究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创作意图及赏析字词句的能力上都有很好的体现。如第14题简要说说风和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整合概括。第15、17、18、19都涉及语言的赏析和文本主旨的理解。像第15题:联系上下文,“土地也该休息了”这句话不能删去,请简述理由。虽然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但同时也在告诉学生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文章内涵的一个线索。再如第16题: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这道题既是对句子的赏析,又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入探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不禁让学生感叹:是啊,不光这些,在大地上又有多少东西“在人的带领下”慢慢改变与逝去。巧妙设题,便悄无声息地让学生懂得了如何阅读,如何读深,完成了课标中要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阅读,而是阅读的心境,即静下心好好细读一篇文章。同时在做题过程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土地休息一会儿》就是一篇可以让学生静下心阅读的美文。从题目看,它充满童趣与诗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围绕这个题目做的文章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这符合中考文章不能太长也不能太艰涩的要求。像第一段,就让人有一种走进童话故事的感觉,村庄会“闲”下来,风会“收集温暖”,村庄需要“休息”,让人感觉语言并不难读,但作者的意图却有些模糊,那就更要往下看了。能在紧张的考试中有这样的兴趣与童趣,怎能不引起阅读的渴望?慢慢地,学生便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引发了深度思考。

二、缺少的不是“研究”,而是“运用”

同样只考一篇现代文的还有2008年绍兴市卷的《一只土碗》和2009年的《宋朝的雨》,《一只土碗》中分别考了这样三题:1.“我当初出20万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其中的“精神”和“教训”分别指什么?2.如果把小说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则你认为怎样?请阐述理由。3.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的赏析,又可以作局部的品味。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而《宋朝的雨》也是类似的三题,包括最后与读后感类似的推荐语。

2012年与这两年相比,却大胆地舍弃主观性较强的读后感或者推荐语,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因为主观题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客观型标准化”试题的弊端,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土地休息一会儿》涉及的关于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的题目可以整合在读后感中,还能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但据笔者观察,良好的愿望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一种试题沿用久了,就会产生副作用,所谓“积久成病”。读后感或是推荐语多年来早已被学生和老师在考前“训练有序”,从几次改中考卷的经历中,笔者感到即使是主观性极强的题,学生也都能千篇一律地“运用自如”,毫无新意可言。其次,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其实在后面的大作文里是完全可以表达出来的,何必急于一时又叠床架屋地出现呢?最后,笔者认为不应忽视初中语文学习的阶段特点。根据语文课标,初中阶段应考查学生读了多少,记了多少,能否熟练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具体地说,现代文考核应看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数量的文字并理解基本内容,能否概括大意,而现代文语段的赏析探究显然是超出初中生实际水平的。我们不能化“应用”为“研究”。

比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2年在现代文阅读中所增加的附加题。第1小题为“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中“遭遇”一词不够恰当,请你帮助阐述理由;如果要修改这个句子,则你认为怎么改更合适?表面看这是考字词的赏析,而实际要答好这道题,要充分理解全文主旨与作者创作意图才能准确作答。因为“遭遇”通常用在“遭到不幸”的场合中;而选文的文义,是要表达村庄应该有冬天,所以“遭遇”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为“村庄便遇不上冬天”。这确实是一个语言上的疏漏,让人不得不佩服出题者的细心研读,似乎无形之中也在告诉学生,你该怎样推敲语言,怎样细读文章。如此的“阅读遭遇”恐怕是学生的机械研究所远远无法达到的。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果 第11篇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精选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原始动力,而学生最初兴趣的产生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向学生引荐: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偏重亲情、为人处世的文章;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文章;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有兴趣,思想上容易产生共鸣,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就会循序渐进的提高。

2.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笔者在班级成立了读书角,一是将笔者所涉猎的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类型的文学刊物中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各类文学题材的文章展出供学生阅读,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二是动员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比如《少年博览》、《读者》、《大自然探索》等,也可以定期让学生推荐好的文章到全班一起阅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还可以形成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与学生同读学生刊物和各类文学刊物,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3.更新观念,促进自由阅读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的阅读习惯较差,对课外阅读的书目认识不清,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有限,除了上课用书外,都视为闲杂书籍,看课外书即是不务正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也使得农村初中生存在严重的重练习、轻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因此,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并指导学生摘抄精妙语句,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其次,要让学生与家长都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家长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化敌视为支持与鼓励,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的课外阅读平台。

二、优化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1.整篇通读,强化整体感知能力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要立足于全篇。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并透过杂乱零碎的知识和信息,从总体上去驾驭、把握、理解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思路脉络。比如鲁迅的《社戏》的整体线索就是“看社戏”,文章内容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结合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探究,深思善疑,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质疑析疑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意境,找出文章的妙处,领悟作者遣词造句方法与技巧,背诵美言佳句,积累词汇量,在反复的揣摩中提高学生现代文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指导,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好文章,要多诵读直到能背,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可以增进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在现代文课堂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文本,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小说或者戏剧。把握各种文本的特点,提高阅读质量。如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起到什么作用等。比如笔者在教授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时,我要求学生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经历,同时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去分析文章,如围绕小说的环境有哪几个方面,小说的发展脉络是什么?其中最出彩的部分在哪里?你如何去评价范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各种描写去分析。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易于学生把握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技能。

上一篇:水泥早期水化下一篇:农业经济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