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有效整合

2024-05-05

教与学有效整合(精选9篇)

教与学有效整合 第1篇

一、认真投入, 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

每一堂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都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 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备课中。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准备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除了准备相关的教学内容外, 还要备好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备课中,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需要, 重新整合和编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实现知识的简化、有序化、网络化, 确保学生明了知识结构。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的历史探究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 学会分析历史, 总结经验, 做到古为今用。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对历史结论的分析, 做到学为己用。在讲授《鸦片战争》的时候, 以往传统的备课设计, 无非包括以下内容: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罗列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鸦片输入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是面面俱到, 每一个知识点也讲解得非常全面,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只是一味追随老师的脚步, 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自己分析。为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处理问题。为此,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以突出学法的引导: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一员, 为什么要领导禁烟运动, 农民阶级为什么还支持他?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国战败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做到追本溯源, 为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更能提升学生概括、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 在这么重要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渗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要做到分层教学, 注意问题的设置梯度, 做到难易适中,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具体的教学中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时, 需要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美国采取的对外政策。如果使用传统的讲授法, 历史教师一一向学生介绍“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 学生虽然掌握了主要的学习内容, 但并不了解美国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政策, 以后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根源到底是什么, 找不到问题的依据。如果教师能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去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原来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 是依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思维和学法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

三、优化课外辅导, 强化学法指导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素材是很难把历史真相和历史事实讲清楚的, 这就需要教师增加一定的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打开思维的视野, 有益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了在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 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教师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 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教与学有效整合 第2篇

单元学习表:“专题单元”教与学的有效支架

作者/柳晓芬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课标教材,按“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册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和目标,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各个单元的选文类型、主题建构、知识要求等又各具特色,每个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其基本教学思想。但是,仅凭着教师建立“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并进行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搭建教学和学生学习支架,使学生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并能主动地构建单元知识学习体系,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提高效率。

单元学习表,顾名思义,是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一次梳理,它应该包含整个单元学习的所有内容。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小练笔、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它们各为一体,却又相互联系,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因此,笔者设计的单元学习表包含了这些基本内容,并适当增加了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的内容,具体如下:

在一个单元学习一开始,让学生填写“单元学习表”,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作扫描、梳理,教师则通过学习表对学生的学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再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表进行综合运用,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单元学习表是引导学生管理自己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发挥好表的统整功能,激发学习自主性

单元学习表的运用,引导每个学生从宏观的单元主题到微观的字词运用去解释、关联及统整整个单元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多彩的童年生活”。填好单元学习表之后,有的同学就带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来与同学分享,有的同学去书店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仔细阅读,有的找了其他有关少年勤学的名言来背诵。原本这些活动只有教师讲了他们才会去做,但是现在,因为对整个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因此,准备工作也就走到了前面,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变得驾轻就熟。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感受语言艺术”。经过预习,填写好单元学习表之后,因为对所选的课文极有兴趣,有很多学生在教师没有布置的情况下,早已开始精心准备<半截蜡烛><打电话》的表演。等到上这些课文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极为精彩,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为到位,理解更为透彻。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画竹,通过综观全局,所以哪些地方需要泼墨挥毫,哪些地方需要工笔细描,学生早已了然于胸。因此,当类似的学习内容(相同主题)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浮过时,他的记忆也必将越发深刻,并能从中发现规律,教师也可以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从从容容展开教学。

二、运用好表中的“个性点”,实现差异教学

单元学习表以最有效的方式,适应每一个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性向。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独立学习使用已熟悉的概念、词汇与命题,来说明解释学习新教材,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或“补救学习”,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每个学生在基础、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但总有一些认识会是相同的。那么,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来因材施教呢?如何把握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呢?单元学习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

如在学生的单元学习表上,笔者设计了“难读字”以及“词语抄写”的内容。每次学生将表格上交之后,笔者都会认真地进行分析,哪些字是学生普遍认为难读的,那就需要在课堂上强调一下,哪些字是个别学生认为难读的,那就个别交流,从而节约教学时间。对待词语也是如此。有些字词是较多的学生都出错的,那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指出,有些是属于特殊现象,也就个别交流。如此,课堂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有的放矢,使教学不再盲目。

单元学习表上还设置了“我自学懂了的内容”以及“我的.疑问”,这是针对课文阅读情况设计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预设来开展教学活动。其实,如前所述,学生并非零起点,每一位学生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因此,笔者很好地利用了单元学习表中学生阅读课文情况的内容,对于多数同学都已读懂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轻描淡写而过;对于多数同学存在疑问的内容,笔者就重点解读。而有些看似无关的内容,实际上在阅读中大藏玄机,笔者就加以引导。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国风情”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按照预设,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学习重点,但在检查学生的单元学习表时,笔者发现,多数同学都已经自学懂了这一点,那么,课堂上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这一点;与此同时,很多同学提出“为什么船夫的技术这么好”,这一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但事实上却可以大做文章。课堂教学时,我表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然后带领学生研究该问题。结果,同学们都发现船夫的技术好与威尼斯的地理特点有关,也与小艇的特点有关,更与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关。如此,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威尼斯的小艇”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

三、引导好表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填写单元学习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要把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在一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许多学习能力,要好好地组织语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还要有精准的概括能力。

当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拿着这张“单元学习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审视和评估:那些曾经认为难读的字是否会读了,那些曾经写错的字词是否记住了,哪些疑问解决了,哪些疑问还没有解决……感性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此时,教师再次利用表格,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强化单元目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再次获得整体性的认识,融会贯通,其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当一整册教材学习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把各个单元的学习表装订成册,如此,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8张表格,此时,它就变成了知识的浓缩,所有的学习要点、重点、难点都在其中显现,在复习阶段,学生就可以更有侧重地进行复习,对学生今后的预习、抓住重点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展现在学生身上是不同的学习特质,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建构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地图,久而久之自然营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与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总目标。

总之,开展“单元学习表”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备学生,达成有效教与学 第3篇

关键词:有效备学生;有效;教学

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说到底是需要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问题。教师教学时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创设氛围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情感、意志、认知等领域得到发展。有效备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学生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笔者根据实践,认为达成有效地理教与学需备好学生以下几点。

一、需了解学生心理、情感等因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他们充满了青春的朝气、活力,知识量增多,但大部分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思维能力不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不强,认识问题不深刻,带有片面性。教师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多种途径与学生接触了解、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这有利于教学的有的放矢。

在学习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利用古诗猜地理名词:“银河渡口”(天津)、“东南北中”(西藏)、“碧波万顷”(青海)……此外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地理实验活动、地理模型制作活动、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等,这些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用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方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需了解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基础

教师授课前,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不足,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每次检测后,系统分析,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载入备课本,调整教学方法,作重点教学。个别的问题个别辅导为佳。

在具体到地理课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什么基础,分析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等。这样做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由学生通过查找、小组活动讨论等解决。同时,备课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例如,中学地理的学习有很多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等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其他各科知识,帮助理解,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某学科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课上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三、需了解学生的多种能力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课前需充分了解学生以下几种能力,否则,教学的有效性难以达成。

1.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是通过把学生进行有机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推荐组长过程中有的需教师恰当的引导,否则可能出现相互推诿,造成小组无序、不能及时推荐出组长。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推荐、激励学生“毛遂自荐”等。

2.分工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在一个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表现自私的多,友好分享的少,这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小组具体的分工协作,负面的需要教师恰当提示、举例等,正面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需要长年的积累。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求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有的学生不敢表达,有的学生的表达让人不知所云等,这时需要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倾听后把问题补充完整,作示范等,巧妙地摒除学生自卑心理,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备课时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将有助于在学生的现有能力和达到能力之间搭建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课堂预设的顺利实施。

四、需迎接学生在课堂的多种“生成”

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教学要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课堂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目的的。随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在一个正在进行的课堂中常常生成其他问题,所以,教师在“预设”中要给课堂的“生成”留足空间。“水资源”教学时,我国水量居世界第三,但也是一个贫水国,人均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缓解水危机?“预设”是从节水、环保、人口等回答,但“生成”出移民、战争、疾病等。教师对“生成”既要找出原因,也要客观分析,更要从人类能通过利用科学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来正面引导。

总之,备学生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备学生,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学生自身资源,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效达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霍益萍.浅谈“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后白中学)

教与学有效整合 第4篇

一、融合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数学当中, 采取权威式的教学理念, 教师主导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意识, 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在课堂中学习.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 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能够及时的反馈中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能够深层次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意识. 比如说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 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测量结果, 利用计算机的过程计算出测量的内容, 有效地计算其测量的效果, 能够更深入的学习. 在构建主义模式下的教学, 能够在教学手段中摆脱传统教学方式, 更为重要的就是, 它能够促进教师改变其观念, 这对尊重学生的潜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设计中会更接近于学生的观念,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意识,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 在探究一些传统规律过程中, 只能通过少许的例子进行探究, 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答案. 然而信息化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网, 通过信息网中所涵盖的数据和信息找到其发展规律, 从而能够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猜想工作, 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当中,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把变化的速度减缓下来, 让学生能够更仔细的观察, 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从而能够突破教学, 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学.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办公室软件, 比如说excel, world, flash等等, 就是这些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就能够深入的将数学中的一些知识很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在教学中使得教学手段得到质的提升.

虽然说这些软件非常方便和简单, 但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适当的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要结合软件的特点来设置教学档案和教学方案. 比如说, 针对数学中的几何进行学习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flash软件, 比如说在不同图形当中要设置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将设置好的这些条件隐藏起来, 在使用的时候通过旋转、翻滚、平移等过程, 将色块展现出来. 这样就能够从视觉以及色彩上面直观的反映出图形的形状以及特点, 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加深印象, 从而更深入的学习. 在上代数课计算课的时候, 利用相对应的计算机软件创建一定的情景模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其内容进行推测, 尝试在电脑当中输入相关的内容和条件, 如果说输入错误, 电脑商就会给予一定的提示, 然后学生在进行输入, 反反复复, 学生就会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过程中, 其函数值会随着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Powerpoint和Authorware结合在一起, 制作一些课件, 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复习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在练习题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这两种软件, 让学生利用填写或者是拖拽的方式在适当的空格内填入答案, 如果说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那么就会出现笑脸的表情, 如果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是哭脸, 那么就要注意, 学生所填写的内容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在仔细的斟酌其内容, 进行复习和操作, 还可以提供拷贝功能, 让学生回家进行练习, 这种情况不但巩固了学习内容,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总而言之, 针对初中数学来说, 要采用适合的软件进行教学. 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不但可以节省教学的实践, 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新鲜感和兴趣.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着重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将重点和难点融入到计算机教学当中, 从而更深入的学习. 要针对其具体内容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 比如说可以采用游戏软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使得枯燥的初中数学变得简单灵活, 有意思.

摘要:在初中教育教学中, 数学、语文、英语是三大重点学科.然而就这三门学科来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数学.其数学涵盖了一定的逻辑性和思维意识, 有较强的价值观和逻辑取向.面对这么重要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就此将建构主义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结合在一起, 希望能够带给初中数学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构主义,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思林.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设计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

英语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教学观;教学方法

有效英语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效英语教学观念的前提是必须树立立体教学观,合理的教学目的是有效英语教学必要的基础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融合教与学是实现有效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立体的语言教学观

外在教学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教学过程,其中牵涉到许许多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然而有部分人将此问题简单化,于是对其他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样也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具有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其多样性的特点。

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传统英语教学在语言知识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往往忽略基本功的重要性,这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用心面对。但是,我们从教学路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语言知识看成是教学手段,语言目的就转变成了语言技能。教师在语言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进行全面有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为语言的发展做出前提服务,将学生所学习的语言知识全面有效地转化成语言技能,其关键就是着重突出在实践中的使用。

其次,我们需要将英语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管是母语还是外来语言,都是在实践交流过程当中学习而来的,英语的学习难度主要是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包括循环记忆、情景想象、联想性说和写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复习预习和上课集中注意力以及个人的思维活动,都需要和整个教学过程同步。

二、确立合理的英语教学目的

目前,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旧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才可以真正明确教学目的。对此,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出两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的内涵不清晰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内涵理解不是很清楚,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目的窄化成为教学目标,或者是将教学目的抽象化成为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目的概念应当比教学目标概念更进一步,是教学目的得以确定的最基本依据。例如,完美是能够将教学目的概括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目的的设计上都进行这样的囊括概述,就会显得太抽象、太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完整体系,对于英语教学的实际操作将会非常不利,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叙述。所以,教师就需要分别从教学概念的上位和下位出发,即从教学目标概念和比教学目标概念更进一步的概念出发,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英语教学目的的概念体系,对于英语教学目的也更加能够理性地设计和全面地把握。

2.教与学的目的不一致

英语教师教英语的目的与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未必完全一致。大多时候可能是教师教的目的大于学生学的目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方面缺乏交流沟通。教师没有把所设计的教的目的向学生表述清楚,学生也没有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的目的向教师表明。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

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和使用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应让学生多设计比较真实的互动活动。克拉申认为,习得引导学生讲话并决定他们讲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的学习只在其中起监测作用。克拉申的习得观尽管有其片面性,但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很有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企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成熟的目标语言,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会导致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障碍。因为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语言掌握和使用得不稳定、不准确,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达到成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一种过渡环节,这一环节是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无法省略的过程。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努力应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这会使学生英语学习逐渐达到一种成熟状态。一个不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其中介语言阶段比一个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的学生的中介语言阶段要长得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把习得与学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出以学生自主操练为主的习得优势,又能体现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方晓梅.人才应用能力主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陈玉荣.听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手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刘曦,韩立权.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提高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1).

[4]常淑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问题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基于数学教与学有效对接的思考 第6篇

一、数学教与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一) “去数学化”

数学教学中, 人们更多地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代替教学方式, 一味地强调了互动形式, 而忽略了数学学科本质, 没有在重点与难点的处理上狠下工夫, 从而使数学教育没有了数学味.

(二) “过于专业化”

教师的数学经验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产生脱节.如陈景润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却没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不是他的数学知识不够渊博, 而在于他的“数学语言”过于专业化, 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时出现了障碍.

(三) “去师化”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但一些课堂上却出现“去师化”倾向, 否定了教师的学识、人品、阅历和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 而这样的学却以牺牲学生众多的时间预习来弥补教师“教”的缺失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走了不该走的弯路.

(四) “超经验化”

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很多内容是学生探究不出来的, 对学生而言是超经验的, 如无理数等一些知识, 它的发现与被人们所接受经过近百年, 所以让学生探究这样的知识是超出学生经验的, 也是不可能真正探究出什么结果的, 必须有教师引领点拨, 才能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本质.

(五) “过于统一化”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风格、学习方式及认知方式在许多领域内很大程度影响着人的做事效果.因此, 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而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与教师的个人风格产生了差异, 有的适应而有的则不适应, 从而, 过于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单一的教学方式, 因风格与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教与学脱节的隐性影响.

数学教学过程, 既是教师教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的过程, 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造成了“当教停止时, 学也就停止”的现象, 也就是说, 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对教的延续, 也没有对教的再认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普遍对数学不感兴趣, 学业成绩不太理想.没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改目标.

二、数学教与学有效对接的策略

为了改进以上的不足, 促进数学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我校进行了“问题引领,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

(一) 设置开放的问题, 让每名学生都有话说

郑毓信教授指出:教师如果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压制.为此, 教师必须从台上走到台下, 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 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最好的做法是设置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由关注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关注自己与数学问题之间关系.因为开放的问题, 切入点低, 探究性强, 而且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所以人人都能发表见解, 而这一点又符合学生具有“表现欲”的心理特点.

最重要的是因为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 故会出现理解的层次问题.水平一般的学生有话说, 优秀的学生更有用武之地.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情况下, 优秀的学生发现问题, 再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交流, 共同验证新得的结论,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例如, 教师在复习“三角形相似”时, 设计如下问题:

如图, 在△ABC中, DE//BC, 你能得到什么结果?对这一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 但因对问题的掌握深度的不同会显得异彩纷呈.这样问题的设计, 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实.

这样的课堂有“静”的思考, 有“动”的交流, 所获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活性”,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更是促进者.

(二) 展示教师教的真实一面, 让教与学统一

很多学生认为, 数学是一门过于抽象的学科, 总是给人一副冷面孔的感觉, 拒人于千里之外, 让人想爱也爱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教师在教授数学内容时态度冷淡, 没有展示数学给他带来的困惑与喜悦, 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没有表现出独有的热情, 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拥有高度地运用数学意识的自觉性, 自己要被数学感动, 在教师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味”, 一种源自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数学气质.

开放的问题给学生带来了活力, 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 认知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所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教师只有真实地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 不回避自己的“思维弯路”,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真实”教的一面, 也才能真正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学生明白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感受到成功与受挫的经历, 会给他们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启示, 使数学的教与学形成共鸣, 最终达成统一.

例如, 教师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图像”时, 设计了如下问题:过反比例函数undefined图像上的点P (x, y) 分别向横、纵坐标轴作垂线段PA, PB, 垂足分别为点A, B.试探究矩形OAPB的性质.

学生探究中提出:矩形OAPB的面积是不变的, 但它的周长却是变化的, 周长没有最大值, 却有最小值.如何求呢?

我一时找不出问题的本质或没有找到相应的知识模型, 但我相信, 周长的最小值是存在的, 也一定能求出来.于是, 我把课停下来, 与学生一起研究, 最终探究出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如下:

设这个矩形的周长为l, 故可列方程为undefined, 把它看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根的判别式, 易求出l≥12.

探究这个问题, 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通过师生不断地尝试,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暴露出思维过程, 共同经历探究过程, 教与学集中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使教与学产生共振,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理解教的不易、体会知识探寻的艰辛和获得知识的真正喜悦,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 多样化的“教”,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

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方式及认知方式是多样化的, 而教师却只有一种思维方式, 与教师思维方式不相同的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将会与教师的“教”产生冲突.为了保障教学的公平性,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真正做到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学习和认知方式.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个性化的特征,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为每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就显得相当重要.学生的信息来源有三:一是收集课堂中每名学生的表现, 特别是他们的闪光点.二是收集每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每天的数学课堂作业都是“无形”的, 即没有具体的任务.教师要求学生把每天数学课中重要的内容写下来, 对于学生认为典型的习题, 通过自己的课后回顾完成, 对于解法多样的, 选择最优的解法完成问题解决, 或把当天遇到的难题写出来与老师共同商量, 等等, 作业量的大小因人而异, 完全由学生个人说了算 (老师鼓励做得多、有思想的学生) .三是针对他们的情况, 分别与他们交流, 在树立信心的同时, 在各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 着重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 做到“因材引导”, 特别是让一部分学习数学轻松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越走越远.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师生“共赢”的过程.教师的“教”是短暂的, 但是学生的“学”却是一种漫长的过程, 它是教的延续, 也是教的最终目的.当教师的“教”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 乃至终生学习时, 教育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摘要:数学教学实践中, 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基础性目标教育, 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的达成, 最终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现象,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方式是教师设置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问题引领,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教与学对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数码讲述——一种有效的教与学工具 第7篇

一、什么是数码讲述

“数码讲述”是结合数字化素材 (照片、影像、录音) 进行故事创作、数字化加工合成的一种数字化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是古老讲述艺术的现代表现, 其成品是一段视频, 由图像、文字、旁白和背景音乐结合而成。

数码讲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 其创始人Dana Atchley和Joe Lambert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里市创建了数码讲述中心, 为喜欢创作和欣赏个人讲述的人提供帮助。

二、数码讲述类型

最初的数码讲述主要是个人自述, 随着讲述资源的丰富, 讲述类型的增多, 讲述题材的广泛, 数码讲述的类型也不断丰富起来。

1. 个人自述

数码讲述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建个人讲述。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制作成短片。主要包括人物的讲述、生活事件的讲述、生活地的故事、个人工作的故事等。

2. 散文杂记

散文杂记类的数码讲述类似于电视散文, 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组合, 它声、情、画并茂, 营造了一种或美丽绚目或引人沉思的美好意境。

3. 纪录片

纪录片是非新闻化的、过程式的、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观点的电视作品形态。我们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机, 随时观察身边发生的故事, 用数码讲述的方式记录生活。

4. 对历史主题或事件的探索

虽然很多个人讲述也包含历史资料, 但是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 就某一主题或具体的事件进行探讨, 创作一个不同于个人讲述的数码故事, 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看法。

5. 对某件事情的介绍

数码讲述还可用于数学、科学、健康教育和教育技术等学科领域里, 介绍抽象概念、技术使用以及生命生理过程和健康生活等。

三、数码讲述的创作过程

数码讲述的创作过程类似于电影、电视剧的创作, 从设计到完成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主题, 确定标题

主题是电影、电视剧的核心, 整个故事都要围绕着主题进行。同样, 数码讲述的主题选择也是讲述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数码讲述一般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通常一段故事的长度是2分钟~5分钟。由于数码故事不宜太长, 所以主题选择要恰当, 应当选择范围较窄, 能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主题, 根据主题再起一个有意义、有吸引力的标题。

2. 编写故事, 创作脚本

围绕所确定的主题和标题, 进行故事编写, 根据所写的故事, 进行脚本创作。脚本创作是对原有的故事进行改编, 把文字描述的情景通过图片、背景音乐、旁白以及简单的文字说明表现出来。在这过程中, 可以重新安排故事情节并进行缩写, 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整地体现原有内容, 使其更适合用图片来表达, 通过让观众观看图片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3. 绘制故事板

故事板是借用电影摄影理论中的名词, 是设计故事的二维空间。第一维是时间, 什么先发生, 接下来怎样, 结尾又如何;第二维是相互关系, 即声音 (旁白、音乐) 与图片或视频之间的关系。此外, 故事板可以编辑并标记何处使用何种效果或动画, 从而帮助导演和演职人员完成每一部分的电影拍摄。

数码讲述通过绘制草图的方法, 把脚本中设计的情节表现出来, 同时设计镜头的切换和过渡, 保证故事的流畅和完整。当着手工作时, 在纸上应先设计出整个数码讲述的情节。故事板有助于理清照片的顺序, 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 有助于筛选出不需要的素材。

4. 收集和处理素材

数码讲述的素材主要包括图片、音乐和视频。

图片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 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 还可以用扫描仪把已有的图片转换成数字图片。收集到的图片, 可以用图片处理软件 (如Photoshop) 进行处理, 使图片表现出更好的质量。

音乐可以从已有的光盘中截取, 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收集到的音乐可以用声音处理软件 (如Cool Editor) 处理, 使其适合讲述的需要。

视频通常由作者自己进行拍摄, 也可以从相关网站下载或从已有的视频中截取。

5. 制作数码故事

制作数码故事的软件很多, 如WindowsMovieMaker、绘声绘影、PhotoStory3等。其中, PhotoStory3是一个小巧、功能强且操作简单的制作数码故事的软件, 我们以PhotoStory3为例来制作数码故事。

(1) 软件下载和安装。

Photostory3是微软研制发布的一款制作照片故事的软件。

软件安装要求的配置:使用IntelP3700M (MHz) 或同等性能处理器的个人或多媒体计算机, 256MB内存, 400MB可用硬盘空间, Microsoft DirectX 9, Microsoft Windows Media Player10。

(2) 打开软件。

选择“开始新故事”。

(3) 导入照片。

导入照片, 按住Ctrl或者Shift键可以一次选择多幅照片。

(4) 排列、编辑图片。

在图片导航栏里可以随意拖动图片排列位置, 也可以使用前移、后移按钮或者右键菜单。

(5) 为图片添加文字和效果。

这里可以为照片写点什么, 比如故事的题目、旅游的地点, 照片的人物等等。可以点击图1右侧的选项进行字体、颜色、大小的设置以及在图片中的位置等等。图1左侧是给图片添加效果的地方, 可以在此给照片添加各种效果。

(6) 设置图片过渡效果、为图片添加旁白。

通过点击图2中的右侧按钮, 可以用麦克风录制旁白。左边的“自定义动画”可以设置每一张照片的出现动画以及过渡方式。

(7) 添加背景音乐。

可以选择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支持MP3、WMA、WAV格式。也可以自己制作音乐, 点击右面的制作音乐, 很简单的选择风格、流派等等就可以了, 还可以通过预览听听是否合适。

(8) 保存PhotoStory为WMV文件。

选择保存的用途, 可以保存Pocket PC、Smart Phone等设备支持的视频文件, 一般选择“保存故事在计算机上播放”。

(9) 完成故事。

点击“下一步”, PhotoStory开始卖命工作起来, 压缩视频、混和音频……点击“观赏故事”就可以看到自己作品了。

6. 发布和分享作品

浅析中职专业课教与学的有效性 第8篇

“教”,为的是让学生能学到知识、技能和正确的的职业态度。“学”,为的是让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加细密,技能更加纯熟,品格更加成熟。

中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表现为: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愿望,厌学情绪严重,到中职学校学习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学习抱着“混”的思想。学习意愿不强,缺少努力钻研意识。

中职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表现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差。由于中职专业课跨度大,信息量大,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难度,理解的深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什么认知,在对自身所学专业的选择也很盲目,基本上没什么了解,更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都是父母和朋友给帮着报的专业,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学生的对专业的正确认知,需要教师,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激发。

二、教与学的思考———师生交流的方式、措施

( 一) 要精心准备“第一课”

要了解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喜爱。初入校的中职学生,对专业课并不了解,因此,专业课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第一课”。在专业课开课之初,教师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手段向学生充分说明这门专业课。学的是什么,特点有哪些,有什么用。吸引学生好奇心,对所学课程内容充满期待,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让学生喜欢学习这门专业课同时,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这门专业课对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运用多媒体PPT教学手段,对《市场营销》课程第一次课,授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

2. 市场随处可见,营销无时不在

3. 关于营销

( 1) 营销是一种理念: 把自己当品牌来经营。

( 2) 营销是一种工作: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营销

( 3) 营销是一种行业: 想富你就去做营销吧。

4. 走走进进营营销销,成成就就发发展展

( 1) 为什么要学习市场营销( 如图1)

( 2) 学什么、怎么学

首先,学思维,即营销思维、系统思维。

其次,学技能,即诊断、策划、执行。

再次,学知识,即理论体系、思想观念。

( 二)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复杂的简单化、抽象具体化,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所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速猛发展的今天,除了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外,专业课教师要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使得抽象的专业知识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同时,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生动性、交互性、形象性等特性,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课堂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专业课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指导思想

中职教学是分为许多不同专业的,是按照不同职业方向来培养学生,要有一技之长,成为有相应专业技能的人员。因此,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实践,走出校门与社会相结合,让中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成长。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思想,让学生工作中实践中体会专业课的内容,发现不足,才能够不断激发对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的渴求,增强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理论辅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

三、教与学的思考———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项目教学法———项目选择的要求

( 1) 具有清晰的任务说明; ( 2) 从受训者观点来看是复杂的任务,解决问题要有一定难度; ( 3) 由受训者( 个人或他人) 执行任务

3. 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 1) 确定任务; ( 2) 制定计划; ( 3) 实施计划; ( 4) 检查评估; ( 5) 资料归档及成果推广。

如市场营销课程中的组织商贸洽谈会。

( 1) 确定任务: 会前、会中、会后;

( 2) 制定计划: 人、财、物的设计与运用;

( 3) 实施计划: 模拟实施;

( 4) 检查评估: 汇报、质疑、反思、提高( 师生) ;

( 5) 资料归档及成果推广: 过程资料、工作总结。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一个专题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学习,教师将相关专业知识整合到课堂学习中,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则是担当起引导入门的“导演者”,把涉及的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去。在整个项目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管理手段,来规范管理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活动,如填写相应的表格,完成相关内容的报告、总结等。在项目组织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学习资料收集,制定计划,完成实施计划( 模拟实施) 等。在做完项目后,师生间要通过汇报、反思,质疑等来进一步优化完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样能为更好的搞好下一次项目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借鉴。教师通过这种项目教学,让学生来学习理解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中职专业课程实践性很高,很多知识点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现实生活中的职业活动实践模拟呈现,这样两者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如同置身于实际的职业工作实践中,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得到提高。这样,我们教与学的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更扁平化,实践经验更丰富,教师间的协同、团队的协作性要求更高,学生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

摘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与普通高中生不同,中职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方向。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专业技能是否熟练,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工作。因此,专业课的教学在中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显得极其重要。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的“教与学”,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每个中职教师最重要的课题。

浅析如何有效提高幼儿教与学的成效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与学;成效;认知;基础

一、引言

在针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切实的发现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作为幼儿教师要清楚的看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幼儿自身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二、寓教于乐,重视游戏带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契机

幼儿园教育往往是游戏和课外互动为主,因为玩是幼儿的天性,与其把他们束缚在课堂之上要其遵守纪律还不如让他们痛痛快快的在课外玩个痛快。在游戏中去教育和感化幼儿。比如在课外老鹰捉小鸡的过程中,有一个幼儿摔倒了,这时教师赶紧上去查看幼儿是否受伤,同时要求别的幼儿多多关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培养他们集体感。有比如在课外比赛跑步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跑步比赛进一步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心态和认识。游戏多种多样,教育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和人生的一些道理,这是寓教于乐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景创设,强化幼儿学习的体验性

情景创设的教育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幼儿进入到教师模拟的场景中,让幼儿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幼儿进一步强化其参与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幼儿基本的数数课程时,可以模拟一个吃饭的场景,要求幼儿4-5个人围坐在一个桌子旁边,教师用铅笔当筷子,要求大家数一数今天吃饭需要几根筷子?这是幼儿会积极的加入到“数筷子”的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进一步的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科学评价,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科学的评价是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片面以成绩来考核幼儿的不良方式。幼儿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孩子们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在学习能力大小、个人特长的优良、幼儿遵守纪律能力等等能够客观反映幼儿学习过程的项目是否能够满足幼儿园教学标准和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更加容易去与孩子们相处,能够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理。结合科学的评价,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能够让孩子们对自己更加自信和活泼,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推动幼儿教育不断稳步向前。

五、结语

实践证明,针对幼儿的教育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每个幼儿对其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力和自制力较差,教师不应该粗暴的进行体罚式教育,而应该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切实的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避免近年来屡见报端的虐待幼儿的事件发生。同时幼儿教师要进一步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让家长一起参与教育,双管齐下,推动幼儿教育成效不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强,赵蔚,王朋娇,王丽萍.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

[2]赵振国.3-6岁儿童数量估算、数数能力及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汪光珩.3-6岁儿童数学单位概念与非标准空间测量能力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5]施长君.培训教师的新思维新模式——教师行为研究成果简介[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01)

上一篇:复合利用下一篇:国产化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