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毕业论文

2022-05-17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企业诚信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揭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并通过探究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寻找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第一篇:企业诚信毕业论文

浅析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

>摘要:

面对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会有更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出现。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都不是特别充分。在这里,笔者就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使之了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延伸到其毕业之后,在职场中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一、大学生当前就业前景

每年都有一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这也就意味着一大批职场精英的出现。但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发现,每年有几百万的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需要安排就业,这一数字再加上历年来没有就业的人员来看,数字真实得可怕。但是,从统计数据的另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出现了用工难的现象,尤其是对优秀人员的招聘,跟往年比,难度连续增加。对于企业而言雇佣合适的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针对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难和一部分企业的聘人难问题,我们需要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

二、职业素养

简单的说就是职业人在从事的职业当中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坐到最好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显性素养(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通常以证书形式存在,可以一目了然的)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认识,这些通常需要认识了解和长时间的观察才可以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显性素养固然重要,但是隐形素养决定了显性素养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再多的知识只也能是企业的负担。在职业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便是诚信。

三、诚信的意义

(一)诚信的地位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公司企业经营合作的基本。试想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如何在市场之中立足。同样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他又如何在企业立足。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人特别重视诚信,例如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等,都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词语,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足夠重视,并且作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职位,从而拥有不同的身份,但诚信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的名片。

(二)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而言,一个人的人品直接决定了其对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可以说各个专业有所长的人特别多,在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便是衡量其能否获得更好职业的关键。

(三)诚信的实践

记得听过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应聘者在参加微软的面试时说,如果他可以加入微软公司,他会将在之前一家公司所研发的所有的成果带到微软。李开复先生便拒绝了他,理由很简单,既然他可以在加入微软公司的时候损害前一家公司的利益,那么有一天,他也一定会为了加入新公司而损害微软的利益。这个例子其实很好的说明一个诚信问题。对于一个重视诚信上下一心的企业而言,又有什么理由不创造更大的价值呢?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大学生当中开展诚信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品,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四、关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下一个身份转变就是职场新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陈新教育也就意味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学校应加强对诚信教育的传授

学校作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要充分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教育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其思想道德的养成。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者,在给学生讲述诚信的价值意义正确引导的同时,还要言传身教。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社团以及校园活动,加大对诚信问题的重视,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二)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

诚信最为一种优良品质存在,但现在因为某些利己思想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在道德的底线和法律之下做出一些投机取巧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因此,就需要建立诚信管理机制,赋予其强制性,从而约束人民的行为。一些地区院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在毕业之后,企业在看学生学历文凭的同时,相关单位出具的诚信档案也是一个重要参照标准。完善诚信体制,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落实。

(三)有关部门应增加对诚信问题的重视

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出发。如果说法律的约束是因为道德的欠缺,那么根源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同时新闻媒体表现舆论监督的能力,像大众传播社会诚信的正能量,那样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这样对于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而言自然也是如沐春风。

五、职场中的诚信

重视诚信,在大学毕业生踏入职场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处理问题的态度上,具体就是一句话“做事有交代”。

(一)信守约定

及时、正确的履行约定,不要自食其言,不守信用。对于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上课习惯迟到,进入教室之后老师并没有责难便认为迟到不是大不了的事儿。这样的人工作之后没有时间观念,而且也会认为迟到跟诚信根本是两码事。事情虽小,但给他人的感觉便是不可以依靠。那么今后又如何发展呢?

(二)保守企业秘密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们常常称戏:商场如战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历经千百年实践的总结升华,现代商战形成了众多“战略战术”,信息战就是其中的重要战法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变量,人们对信息战的重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甚至有人认为:现代商场就是信息大战。许多商家和企业十分重视收集把握市场情的各种商业信息,以抓住商机,获取成功。这就使企业的商业信息变得至关重要。许多不法商家和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总是想尽办法刺探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甚至不惜出巨资收买商业信息。因此,作为所属企业的职工,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守企业的秘密。

(三)闲谈莫论或少论企业事

许多从业人员一般分不清什么是企业秘密,什么不是企业秘密,过大的闲谈就容易造成泄密事故的发生。他特别是你不知道竞争对手对你所属企业的哪些信息感兴趣,一个大家都觉得很平常的消息,很可能成为你所属企业的竞争对手的制胜法宝,成为击败你所属企业的突破口,给你所属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要谨防好友泄密,要知道,许多昔日的亲朋好友,如今都归属各自不同的企业,可以说是各为其主,因而也就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可能已经成了你的对手。所以,与这些人交往、闲谈,一定要谨慎。

六、结语

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日常的培训取得,但诚信不能。作为大学生而言,他们人生的下个阶段就是求职,在大学里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毕业生诚信教育研究》(课题编号JYB201213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锦冲.诚信道德的历史渊源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

[2]孙雪松,杨晓宇.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张其娟.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

[4]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建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5]杨志群,马安勤,施娜柯.广州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杜红芳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探析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揭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并通过探究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寻找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明礼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传承且发扬光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一些领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给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带来了危害,必须尽快给予教育引导和改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危害

(一)伪造求职简历,传递虚假信息

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者的首要直观资料,也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应聘第二环节的重要依据。客观真实的简历,能够简单集中反映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及自身基本知识技能。但是,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求,或者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伪造求职简历。具体表现为制作假证书(包括各类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编造干部实践经历;涂改成绩单、专业排名等等。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筛简历环节并不查验或者当场查验证书原件,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干部实践经历的核实和认定在短时间内也较难实现,部分存有投机心理的毕业生利用可乘之机,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随意“包装”自我。

(二)面试夸夸其谈,掩饰真实自我

面试,旨在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交流和考察,评判应聘者是否具备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标准。为了使自己能够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个别毕业生可谓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较好的方法恰当地展现出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夸夸其谈,有违真心地迎合用人单位,用一些面试速成技巧美化、拔高自我。比如,为了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将某一活动的参与者说成是主要组织和策划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将他人的创意思想挪为己用。这些虚假信息,必将影响和误导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真实了解和客观评价。

(三)利用不当手段,扰乱签约秩序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形成的工作协议,双方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严格就业市场规范,每位毕业生按编号限领就业协议书一份,只能与一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部分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心猿意马,花样百出。如:复印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协议,以求“万全”;隐瞒已签约事实,谎称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协议,另签他处;心怀“保底”思想,签约即想着日后违约,再谋高就。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加大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学校就业市场的拓展和长效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短期收益诱发短期行为

社会转型期,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公众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收益,同时,直面和经历发展期需要不断健全的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系。转型期,变革与我们同行。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对短期收益的偏好,短期收益诱使短期行为。经济领域的合同欺诈、产品掺假;政治领域的欺上瞒下、假公济私;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无视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受短期高额收益的诱使,出现的个人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及其思想基础,对高校毕业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加之就业失信行为短期机会成本过低,投机收益相对较高,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诚信底线,选择失信于学校、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不科学的选人标准,造成逆向选择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但是作为买方市场主体,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具备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在招募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量化指标,比如设置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级考试、政治面貌、各类荣誉证书等进入门槛,当然,用人单位希望招募到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一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以下三点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第一,完全符合准入条件的学生群体人数有多少;第二,考虑行业其他单位,目标优秀群体能否真正选择本单位;第三,准入条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来招募合适人才时,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发现大部分空缺岗位似乎都是为少部分同学设置的,为了赢得就业岗位,甚至是面试的机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就业市场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出现可乘之机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本身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却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更需要制度约束和监管。这涉及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本文仅从毕业生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就业市场缺乏针对已签约学生的监管引导机制。已签约学生继续投寄简历,俨然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高校就业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重心却大多集中于未就业和处于就业进程中的两部分学生群体;其次,缺乏针对违约毕业生的限制和约束规范。虽然对于违约现象,不管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严加控制,但是,在就业前、中、后三个阶段,都缺乏易于施行且具有实际威慑力的操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违约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第三,缺乏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个人资料、就业进展等综合信息平台。毕业生信息核实周期长,毕业生“一人多签”现象发现滞后等,致使部分毕业生有违市场规则,扰乱就业秩序,投机取利。

(四)教育理念偏执,个体诚信品质缺失

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但是,在基础以及传统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即智育仍在实质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依靠高考平台,方能改变命运。如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使很多学校和家庭忽视或者淡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进入高等教育,大学则更多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1],这就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做人品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所不齿的失信行为,他们不以为然;另一方面,由于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失信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诱惑时他们更易动摇,在面对他人失信得利时,也更会因为心里不平衡而“同流合污”。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经济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博弈方)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本文以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建立博弈模型,假定博弈双方只有两个策略:诚信和失信,且双方均能料到对方的所有策略,但并不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策略,双方在决策时都要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首先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博弈。当用人单位失信,毕业生诚信时,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差于与其知识能力相应的工作,净收益为负(设为-1),用人单位招到好于其职位技能要求的毕业生,净收益为正(设为4);当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值正好相反。当双方都诚信时,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刚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双方净收益均为正(设为3),当双方都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均为零[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博弈矩阵如表1。

类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诚信博弈分析,假定就业市场只有A、B两个毕业生。当毕业生A与B一方选择诚信,另一方选择失信,则诚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少(设为2),而失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大(设为6),当双方都选择诚信或者都选择失信时,净收益介于其中,且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较大(设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均为4,双方都失信时净收益均为3)。毕业生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2。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博弈模型与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类似,对局双方均有一个上策。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中,不管用人单位选择何种策略,毕业生都倾向于失信;不管毕业生选择何种策略,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失信。而在毕业生A与B的博弈模型中,无论A选择何种策略,B都倾向于失信;无论B选择何种策略,A都倾向于失信。因此两个博弈双方的结局都将是(失信,失信)。

以上分析是假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是单次博弈,即对局双方的决策不存在被发现的可能。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局中人的决策都有被发现的可能。这里仅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为例(毕业生之间的诚信重复博弈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假定就业中用人单位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讨论毕业生一方的决策行为。首先,设诚信行为(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净收益为R1,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收益为R2;不被发现时,诚信一方的收益为X,失信一方的收益为Y。具体收益表如表3。

毕业生选择诚信的期望值为X(1-P)+R1P;选择失信的期望值为Y(1-P)+R2P,当X(1-P)+R1P>Y(1-P)+R2P,即P>(Y-X)/[R1-R2+(Y-X)]时,毕业生一方选择诚信,反之选择失信。要使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诚信决策,一方面,不等式左边——P值应越大越好,由概率基本知识知:P的最大值为1;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Y-X)/[R1-R2+(Y-X)]越小越好。在单次博弈分析中提到过,在用人单位未发现毕业生失信的情况下,选择失信往往能够获得超过与其自身知识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选择诚信一般能够找到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表现为Y>X;在决策行为被发现情况下,按照社会公序良俗,诚信一方收益肯定大于失信一方收益,即R1>R2,因此不等式右边大于零。因为在不被发现情况下,Y、X很难加以控制,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控制R1和R2影响不等式右边,即R1越大,R2越小,不等式右侧值越小。综上,在重复博弈中,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一定时,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低,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高,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基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诚信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为第一课堂的正规学习和引导。第一课堂的诚信教育不仅应该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理论课程的正规系统学习和理解中,也应充分借助和发挥专业课堂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第一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但不可否认,其在生动性、多样性等方面稍显不足,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习得和养成更多地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知、感化、接受、共鸣、内化直至升华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常规化的“诚信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以诚信知识讲座、诚信知识竞答等方式普及诚信知识;以寻找校园诚信大使,展示免费师范生诚信风采等方式,树立诚信模范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以诚信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发起对诚信热点话题的大讨论,使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和学习中,崇尚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考试诚信承诺、就业践约守诺座谈、助学贷款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以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力求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处细小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秩序,可以从制度层面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社会需要公众自觉的诚实守信思想和行为,这种自觉通过教育和社会文明加以维系;而同时,社会的诚信发展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公众简单地自觉性。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具体体现为:就业准备阶段,协议书、推荐表等就业材料的实名登记发放制;就业推荐阶段,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查评价责任制;签约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权责保障制;履约违约阶段,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具体的限制约束纪律。就业过程中,井然有序的就业秩序,不仅能够为就业主体双方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作为制度规范,它在引导和约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行为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就业秩序不应单单限于规章条款的简单设立,更在于达到对就业市场当事双方行为加以规范的效果,因此,就业秩序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激励措施能够放大人们对正向行为的期望和追求,惩罚措施则通过加大负向行为的风险成本而弱化人们对此类行为的选择。

(三)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个体关乎真假、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评判、行为的选择,受社会价值及道德规范的引领和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全社会对于诚信品质的鼓励和发扬,进而加深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和理解,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袭,消除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怀疑和误解,将诚信理念内化为一种信念,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诚信氛围的营造和深化必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而进行的。首先,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宣传作用。借助各种媒体形式,褒扬诚信,贬斥失信,使诚信者不仅能够获得物质肯定,更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归属;同时,树立道德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感化公众。其次,尽快完善社会诚信系统。营造诚信氛围,就是要借助全社会对于失信者“讨而伐之”的决心和力度,最大范围消灭失信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缜密的公民诚信系统(包括大学生)必不可少。完善的社会诚信系统,可以加大社会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力度,极大地提高失信行为的发现概率,增大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吴善添.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反思与制度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决策参考,2007,(5).

[3]童毛弟,王建明.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博弈[J].江苏高教,2006,(4).

(责任编辑:石 银)

作者:周静

第三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不断的改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成了市场的基本尺度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诚信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诚信道德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缺陷,刚刚建立不久,在利益面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比较薄弱的信用基础。如: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现象,人们的道德秩序失衡现象,以及假学历假文凭泛滥等现象,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让失信者从中得到了很多利益,而守信者则缺乏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公民人格中缺少最基本的诚信道德素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公民的基本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校园教育依然重视理想化、简单化以及公式化的说教,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的门槛钱,受到现实利益的引诱,而放弃了诚信。同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重视诚信教育,而是将其当作是一个找工作的好机会,甚至为了求职把虚假包装当成了技巧。

2、 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缺位、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有许多政策、条例不规范,就偶也市场正处在不断改革探索的初期,监管力度还不到位,使毕业生的一些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对其没有达到一定的约束力。并且在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学校的监督制度不够健全,过分注重就业率,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也不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诚信问题。另外,不管是毕业生个人还是用人单位,受到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为了不付出更大的成本就能取得利益,丧失了诚信。而当诚信缺失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诚信缺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为了使每个人都要为他不诚信的行为付出代价,就要构建一种社会信用体系。

3、 毕业时间的约束以及缺乏就业形势整体的把握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招聘会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要。同时,在毕业前,学生要写毕业论文,受时间的限制,精力有限,当自己潦草的签约之后,又发现单位并不适合自己。从而造成了违约的现象。其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一旦遇到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很少考虑单位是不是适合自己,就草率的签约。而一旦碰到有更适合自己的单位就具有了违约的心理。另外,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法律意识淡薄。在择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的合同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其确立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很多毕业生认为以后不合适就违约,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以后发生的法律问题不是明确,因此产生了他们随便违约的思想误区。[1]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建立诚信社会舆论氛围

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金蛇,需要发挥社会大环境中诚信守则的合力作用,在全社会积极的倡导“诚信光荣,背心可耻”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要在道德教育和时间统一的基础上,在校园舆论和文化价值向上中,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并养成诚信的文化心态,真正做到让诚信者获得舆论奖励,失信者受到惩罚,营造一种严谨、求实的校风,形成一种“明礼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风范,如:在校园中引进“诚信是伴随大家一生的通行证”等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 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社会监督

首先,大学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实力诚信观念,培养完美人格,因此要充分提出先出学生的知识力、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加强诚信教育,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完美的人格。其次,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的审查制度,加强制度建设,防止弄虚作假,完善监督机制,明确严格的签约、毁约程序,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者,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一个良好的守信环境支持,因此,为了构筑信用文化,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的协作,构筑信用文化。另外,为了尽快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系统,要强化社会监督,把每个人的学历、就业以及贷款等情况,建立信用档案,使银行、公司或者相关单位方便付费查询。

3、 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强化维权意识,合理的引导毕业生就业

首先,为了搞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高职院校紧紧依靠信用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施信用评价,形成毕业生个人信用档案。并且要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监督机制,就业指导部门要严格甄别和审核,对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要谢绝接待,建立校内诚信记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寻求一个毕业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能接受的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接受公平合理的管理。其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的教育,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的对话,同时高效就业主管部门要协助毕业生维护期合法权益。另外,政府要构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简化和加快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办理程序,方便毕业生迅速查询到符合自己求职要求的就业信息。并且,为了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要通过网络查询,使毕业生不用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避免盲目性投递简历。同时,用人单位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应聘毕业生的具体情况。[2]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建立诚信社会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强化维权意识,合理的引导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一202。年)[Z].2010-07-29.

[2]马丽娟.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2,(22):23-25.

作者:陈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问题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