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2022-04-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学生所处的被动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蜕变,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问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动态课程和教学手段运用分析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1:

中小学校园教师文化现状初探

摘要: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形成了一种对课程、教材、上级的无条件服从与适应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师文化已经与新的课程理念、校园文化不相协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对教师文化的挑战,对教师文化的重新建构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文化;教师文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形成了一种对课程、教材、上级的无条件服从与适应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师文化已经与新的课程理念、校园文化不相协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什么是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

一、校园文化与教师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学校物质、精神与制度的各个方面,它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活方式,它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教育大词典中认为教师文化(teacher culture)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它理解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它既包括教师团体的价值信念、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

教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在学校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教师文化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对专业发展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等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意识、情感。其次,“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关键,其蕴藏在教师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第三,学校领导者对于教师文化全面而客观的审视,可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新课改对当前教师文化的挑战

1.传统教育下教师文化与新课改理念的冲突。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新旧理念与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新课程的实施同时也对教师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许多教师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课程改革存在着阻抗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是长期执行全国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学校和教师仍习惯于对指令性课程计划的依赖,缺乏主动开发课程的意识;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较多采用非情感性的单向讲授式教学方式;三是“求同”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群体的文化心态较为封闭与保守。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①课程文化摆脱了原来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单一取向,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②彻底改变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学科中心的教育价值,趋向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提倡“以人为本”;③“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与形式回归生活;④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民主、合作的课程观。然而,不少教师对此并非心领神会,真正接受。

2.新课改呼唤教师角色的进一步转变。

(1)由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制定课程计划,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执行者。这实际上剥夺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权,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生成性课程等理念促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主动开发课程。

(2)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过去的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由“后喻型”向 “前喻型”转变,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及促进者,成了课堂教学活动“平等者中的首席”。

(3)由单纯的教者向反思型、科研型教师转变。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面的学者才能进行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进行研究。如今,“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用行动来研究”的行动研究和从教育教学案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育叙事研究正在课程改革中迅速发展,教师对教育科研不再遥不可及。

3.新课程改革呼唤新教师文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次改革重新确立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改革从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多个侧面同时展开,并努力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系统。从根本上说,这次课程改革正给教师文化带来深刻变革,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中已经蕴涵了全新的文化要素,而它的顺利实施也必须以新的教师文化为保障。

(1)实践、生成的课程意识。

课程管理体制正逐步从中央集权型向三级分权制转变,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研制者。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教师的课程观已不再停留于“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课程已成了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已不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静止的文本形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已展现出师生共同创造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的实施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由教师再现文本的过程,而已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课程共创过程。

(2)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的重大问题。《学记》中说“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已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合作的文化心态。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开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心态。这种开放,首先表现为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愿意接受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无知,并为获得新知付出积极的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使得教师之间能够公开地承认自己在尝试新的做法中的困惑,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和建议,给同事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共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敢于向教师表达内心的困惑和自己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再次,人们愿意向他人学习,视每一个个体为促进自己成长的丰富资源,在与他人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4.研究、反思的学术文化氛围。

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新的价值体系重新认识原有的工作内容和意义,改革意味着学习、研究、反思和创新。实施新课程,首先促进了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先行,为教师认识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之必要性和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参与改革的自觉性;……为教师提供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产生一种视野、心态和追求目标上的变化。”当学校总体上形成了这样一种研究、反思、争论、研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个人层面上的时候,那么课程改革将更容易成功,因为这种氛围本身造就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新教师文化的建构

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只有教师对课程整个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地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1.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革新教师观念。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2.倡导师生交往,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机械论世界观、科学主义思潮,以及我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等思想的综合作用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表现为一种“工具”性存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属于人—人关系,它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亦即师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与互动关系。新课程的推进就是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追求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3.实现教师间合作,建立共享机制。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能够坦诚交流彼此遇到的困惑,给同事真诚的建议和鼓励,共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式。

4.开展教学反思,营造反思氛围。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师生活的一个部分,它的内在价值是改进教师的生存方式,丰富教师的生命意义。J·Calder head 曾说:“成功的有效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分析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波斯纳(G·L·Posner,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文化塑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高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教师只有发挥主体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

5.实施校本培训,培育校园学习文化。

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处于极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而另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机制的完善和健全。教师的课程研修离开了学校与课堂教学,就难免纸上谈兵。可以说教师在学校教室里进行的实践研究是最富有成效、最好的进修。基础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两大关键。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师生交往,实现教师合作,实施校本培训,是新课程蕴涵和需要的乃至教师发展所需要的优质文化的提炼性描述,这些理念蕴涵于教师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中,也是教师文化建构所在。

教师文化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微妙领域,对于教师、学生、课程乃至学校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将对人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营养,使人在彰显其生命个性的同时,带动学校各个方面的改善和发展。所以,良好的教师文化不仅促进人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能为促进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艳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工作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6]方相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4,(07).

[7]蒋惠琴.教师文化:从沉积到创建[J]江苏教育,2005,(11).

[8]翟艳.论教师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6).

[9]金崇芳.教师文化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10]宋宏福.教师文化及其对教师成长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4,(15).

【责任编辑 韩立鹏】

作者:张 颖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与教学手段运用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学生所处的被动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蜕变,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问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动态课程和教学手段运用分析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动态课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在当代,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合、民主;教学更为开放,能够走出课堂和书本,开始追求更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也应该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的真实空间。依据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动态课程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开始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把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理论内容的重点研究,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重视学生的人文发展,因而树立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线,而强化教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与此同时也应该紧紧抓住关键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式”转化成为“研究式”“引导式”。但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型”的人才,则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科研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这是属于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科研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指导高校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在课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渐转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地位,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把更多“玩”“做”“说”“创”的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堂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的讲解式教学过渡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前文我们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差异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语文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手段运用

1.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改变课堂的结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同时,学生的提问还能够使自己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许多问题,这样经过思考提出来的问题必定不是低水平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独立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这样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学内容结束后,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就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很明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以此感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以更为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

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教师有效地指导,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正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特殊群体,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够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4]胡金凤.粗放化、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思考[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2005.

[5]曾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编辑 薛直艳

作者:公丽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3: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摘 要:为了更好的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应用,去创新,更好的将教育活动置于显示的生活背景之下,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促使学生自主的参加到教学中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学探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它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而这些在特定历史阶段得事件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科学性,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还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抗战年代,由共产人在同敌人进行顽强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包含着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与丰富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并不是字面上红色与文化这两个词语的简单组合,而是將中国近代抗战史与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整合各国家各民族文化思想与自身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其开始与“五四运动”,在近代充分发展,成熟于我国新民主革命期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到了较好的传承[1]。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在高中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有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思想基础,高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更加深入、系统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让学生在马列主义的熏陶下,建立起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其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述了许多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精神也都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弘扬红色文化,由于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外来文化对年青一代的思想冲击,使得一些学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红色文化,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主义辩证观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2]。

最后,作为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其自身应该做到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些生动的革命教材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分析

1.加强高中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力度

一个国家要想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文化底蕴。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高中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力度,因为,红色文化记录了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到如今的奋斗史,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的教育素材[3]。又因为红色文化中包含着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坚定信念,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的重视,提高对于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受革命先烈在抗战年代的英雄事迹,教会他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同困难作斗争,例如,将近代国民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土地革命中国发生的各种事迹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命运转折点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方式增加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学的教学水平过低,就会很难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所以,应该注重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首先,在学校招聘教师期间,要做好相关筛选工作,只招收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从源头上严格把关,还应该完善筛选标准,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4]。其次,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或是组织一些大型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员参加,在会中进行思想政治的交流。最后,对于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嘉奖,促使其他教师以此为榜样,对红色文化的持续的进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将红色文化更好的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大都只重视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至于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先将教学相关的内容发布到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时政资讯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查询的时政资讯带到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还能根据时政咨询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互结合,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帮助的作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处于被动的灌输知识,而是与教师共同展开创造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来挑选出最适合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无论是对新课程的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能与教师共同参与,从而使思政这个学科真正实现自我教育,保障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4.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起到组织、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逻辑上的加工,将认识由抽象、复杂转变为具体、简单[5]。针对性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教师可以开展全班性或者小组性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充当主要角色,使他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也能根据所学习过的思政知识解决问题。

5.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下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之实现信息化、便捷化、数字化教学。近几年来,多数学校基本已经达到了多媒体教学全覆盖,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的教学,通过播放录像片段和语音片段等方式进行网络教学。灵活的采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式,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例如,学校可以创建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一些抗战英雄事迹和先进党政思想在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在平台上刊登一些网络征文或者专题研讨,让学生与教師在网络平台上互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在申请入党时,还可以优先考虑,还能够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或通过“知网”等云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与思政学科相关的内容。

总结: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剖析,希望相关内容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淑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6):88-91.

[2]刘兰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路径[J].智库时代,2019(49):70-71.

[3]王碧宝.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12):175-176.

[4]杨帆,张泰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4(02):205-216.

[5]周献策,黄文江.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25-27.

作者:段晓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高光效应用于玉米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