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和圈梁设置技巧

2023-02-06

第一篇:构造柱和圈梁设置技巧

总结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一、圈梁

圈梁的设置:

砌体填充墙,当墙高度 >4m时,在墙高中部或门洞顶应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或圈梁,水平系梁与柱、剪力墙的拉结见图集 12G614-1第

10、14页。圈梁或现浇过梁与柱、剪力墙的拉结同水平系梁,但柱、剪力墙中的水平系梁预埋钢筋应改成同圈梁或现浇过梁的纵向钢筋。水平系梁用于非抗震区,抗震区采用圈梁,圈梁高≥120mm,配筋:

6、7度纵筋 ≥4Φ

10、箍筋Φ6@250,8度纵筋 ≥4Φ

12、箍筋Φ6@200,9度纵筋 ≥4Φ14箍筋Φ6@150。 圈梁作用:

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圈梁的构造:

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5)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二、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

砌体填充墙长度超过 5米或层高2倍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外墙中未与柱或剪力墙相连接的独立窗间墙,应在窗间墙的中点处或两端设构造柱。构造柱具体位置除平面图中已标明的,其余均按本条要求设置。构造柱应在主体完工后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柱。未注明构造柱截面为 240x240,纵筋 4φ

12、箍筋φ6@200。构造柱详图、填充墙与构造柱拉结见图集 12G614-1第 15~16页。 构造柱的作用:

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构造柱通过与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构造柱的构造:

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500毫米,宜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当有基础圈梁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毫米的基础圈梁内。若遇基础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

第二篇:构造柱、圈梁、板缝砼技术交底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主要机具:

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3) 石子:构造柱、圈梁和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1.2cm细石,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 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作业条件:

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3)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4) 构造柱、圈梁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5) 常温时,混凝土浇潢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三、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

交底项目:构造柱、圈梁、板缝砼

2.混凝土搅拌:

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 。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和量分别过秤,加水也性能严格计量。

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6)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7) 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 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混凝土运输:

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4.混凝土浇筑、振捣:

1) 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2) 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是,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 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一层浇筑。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技术交底

4) 混凝土振捣:振捣构造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内墙插入。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民混凝土面应成斜角,斜面向振捣。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30mm小型振捣棒。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1.25倍。

5) 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6) 表面抹平;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松散混凝土。 5.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以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进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6.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四、成品保护

1.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清水砖墙面。

2.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埋件,防止移位。 3.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4.散落在楼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混凝土材料计量不准: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校正好磅秤,车车过秤,加水量必须严格控制。

2. 混凝土外观存在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混凝土振捣不实,漏振,钢筋缺少保护层垫块,尤其是板缝内加筋位置,应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承接班组:

承接人:

交底人:

第三篇:地圈梁、基础构造柱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模板及其支撑体系是确保地圈梁结构工程质量的关键,为保证地圈混凝土的几何尺寸符合设计和验收要求,将按本施工方案认真落实施工。

模板施工前应预先认真审阅图纸,细心翻样,确定各部位定位轴线、标高传递及支模方法,将轴线、标高引测到位。并用红漆标注在构造柱钢筋上和地圈梁的侧模上,便于控制地圈梁的标高和轴线。模板安装结束后经质检员验收合格,尺寸无误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配模:现浇地圈、构造柱模板采用复合多层胶合板配制定型木模板。构造柱采用钢管扣件夹箍,圈梁采用斜撑固定。圈梁上部连通拉结牢固。

轴线、标高控制:专人从同一水准点引测统一水平标高,圈梁模板施工:模板组装前根据图纸尺寸复核各圈梁轴线,要安装方便,拆除方便,接缝要严密,圈梁模板与墙体接触处用1:2水泥砂浆嵌塞密实。

构造柱模板施工:构造柱制作模板前应将原钢筋、混凝土表面的杂屑、灰砂清理冲洗干净。钢筋验收合格后方可封柱模,接缝要严密,确保模板不漏浆。构造柱钢管扣件夹箍要牢固,不得有松动现象。

水电装饰预埋管和各专业预埋件、埋筋应事先联系,按各专业要求进行埋设,不得漏埋,埋设位置应正确。

南通神勇建总苏州分公司通安第二项目部

2003年8月14日 模板拆除要保证混凝土的棱角不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第四篇: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2 2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粗径0.5~1.2cm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2.2.4 构造柱、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养护

?

3.2 混凝土搅拌:

3.2.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检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3.2.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3.2.6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3.2.7 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

3.2.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3 混凝土运输:

3.3.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3.3.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3.4 混凝土浇筑、振捣:

3.4.1 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3.4.2 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时,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用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4.3 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层一次浇筑。

3.4.4 混凝土振捣:振捣构造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内墙插入。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与混凝土面应成斜角,斜向振捣。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φ30mm小型振捣棒。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1.25倍。

3.4.5 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3.4.6 表面抹平: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

3.5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以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时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3.6 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水泥、砂、石、外加剂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4.1.2 混凝土配合比、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符合规范的规定。

4.1.3 按标准对混凝土进行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评定混凝土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

4.2 基本项目: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31。

表4-31 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砖混多层大模1构造柱中心线位置1010用经纬仪或尺量检查2构造柱层间错位883标高(层高)±10±10水准仪或尺量4截面尺寸+8 -5+5 -2尺量检查5垂 直

度每层1010用2m托线板检查全

高10m以下1515用经纬仪或吊线检查10m以上20206表面平整度84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5 成品保护

5.1 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清水砖墙面。

5.2 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埋件,防止移位。

5.3 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5.4 散落在楼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混凝土材料计量不准: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校正好磅秤,车车过秤,加水量必须严格控制。

6.2 混凝土外观存在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混凝土振捣不实,漏振,钢筋缺少保护层垫块,尤其是板缝内加筋位置,应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质量记录

7.1 材料(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出厂合格证明、试验报告。

7.2 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

7.3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7.4 隐检、预检记录。

7.5 冬期施工记录。

7.6 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7.7 其它技术文件。

第五篇: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组织设计方案(420-1996)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组织设计方案(420-1996)

来源: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网作者:施工组织设计时间:10-07-24 点击:

367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组织设计方案(420-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本要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5~1.2cm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院检手续。

2.2.4 构造往、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 → 混凝土搅拌 → 混凝土运输 → 混凝土浇筑、振捣 → 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3.2.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3.2.6 搅拌第一盘混凝上,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3.2.7 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 3.2.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3 混凝土运输:

3.3.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3.3.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3.4 混凝土浇筑、振捣:

3.4.1 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3.4.2 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时,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用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4.3 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层一次浇筑。

3.4.4 混凝土振捣:振捣构造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内墙插入。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与混凝土面应成斜角,斜向振捣。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φ30mm小型振捣棒。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1.25倍。

3.4.5 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3.4.6 表面抹平: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

3.5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以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时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d。 3.6 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l 水泥、砂、石、外加剂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4.1.2 混凝土配合比、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符合规范的规定。

4.1.3 按标准对混凝土进行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评定混凝上强度并符合设计要求。

4.2 基本项目: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31。

表 4-31 允许偏差 (mm) 砖 混多层大模

1 构造柱中心线位置 10 10 2 构造柱层间错位 8 8

3 标高 (层高) ±10 ±10 水准仪或尺量

4 截面尺寸 +8 -5 +5 -2 尺量检查

每 层 10 10 用2m托线板检查

5 垂直度 10m以下 15 15 10m以上 20 20

成品保护

5.1 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清水砖墙面。

5.2 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埋件,防止移位。 5.3 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5.4 散落在模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混凝土材料计量不准: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校正好磅秤,车车过秤,加水量必须严格控制。

6.2 混凝土外观存在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混凝土振捣不实,漏振,钢筋缺少保护层垫块,尤其是板缝内加筋位置,应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6.1 材料(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出厂合格证明、试验报告。 6.2 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

6.3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6.4 隐检、预检记录。 6.5 冬期施工记录。

6.6 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中学到的经验总结下一篇:高中优秀团员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