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2022-08-31

地质学参考文献

[1]张仲石,李双林,王会军,郭正堂.浅谈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学科交叉[J].地球科学,2022,(10):3569-3579.

[2]高彦辉,苏梦瑶.以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为突破口,推动我国医学地质学快速发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2,(05):1-4+21.

[3]梁晓,张宏远,邓红菱,王根厚,干微,曹秀华,赵国春,余心起.物理模拟实验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2022,(03):72-76.

[4]王晔,陶霓,李荣西,吴浩.地质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元素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地质教育,2022,(03):11-16.

[5]黄龙华,陈颢.“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优化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18):32-36.

[6]马文军.地质学类33种中文核心期刊2012~2021年专刊/专栏出版态势及选题策划建议[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2,(05):870-876.

[7]刘志强.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地质学教科书为中心(1853~1937)[J].地质论评,2022,(05):1838.

[8]张津宁,能源,马骁,朱骁,王文洁.虚拟现实技术在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2,(25):9-11+18.

[9]赖锦,庞小娇,赵鑫,赵仪迪,王贵文,黄玉越,李红斌,黎雨航.测井地质学研究中的典型误区与科学思维[J].天然气工业,2022,(07):31-44.

[10]徐海军,彭松柏,王永锋,徐先兵,章军锋.“显微构造地质学”课程建设与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22,(02):36-43.

[11]何雨栗,王建,舒成强,胡翠华,刘丽娟.生活化素材在高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12]刘铮,谈树成,何小虎,唐珉.“地质学基础”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22,(03):302-305.

[13]朱宗敏.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从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开始[J].高校地质学报,2022,(03):310-314.

[14]张志诚,吴泰然,韩宝福,朱永峰,黄宝春,张进江.普通地质学“小班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22,(03):327-333.

[15]彭建兵,兰恒星.略论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17.

[16]路观山.地质学:心怀山河而阅山河[J].求学,2022,(13):57-58.

[17]邓庆杰,邹志友,王雅宁,李华.“三全育人”理念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28-30.

[18]刘睿,左蕾,张鹏,赵宗超,陶刚,王坤,陶东平.纳米地质学——量子科学走进地质学的桥梁[J].地学前缘:1-6.

[19]王秀元,曹丽丽,杨学作,于金霞,熊玉新.国内地质学领域研究热点文献计量学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22,(04):69-73.

[20]成永生,王丹平.试析OBE视角下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地质教育,2022,(01):9-13.

地质学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张天择,林亚尼,张小兵.双语教学模式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2022,(07):117-119.

[22]董东林,林刚.大数据时代环境地质学多学科融合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智能城市,2021,(24):62-63.

[23]陈旭.地质学基础对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地质教育,2021,(04):32-34.

[24]刘强,续海金,章军锋,徐亚军.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地质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04):91-94.

[25]汤苏林,朱蕾.基于InCites与CiteSpace的地质学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2):4-9.

[26]逯娟,高磊,李亚亚,王惠榆.高校“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1,(22):67-69.

[27]吴海中,田晓四,张乐勤.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

[28]罗超,尹楠鑫,陈岑,王玉梅,谭静瑶.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改进措施浅析[J].科教导刊,2021,(32):124-126.

[29]赖锦,王贵文,庞小娇,韩宗晏,李栋,赵仪迪,王松,江程舟,李红斌,黎雨航.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J].地质论评,2021,(06):1804-1828.

[30]崔芳鹏,程凯,李雯倩,武强,李江山,王千千.基于目标驱动的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1):98-103.

[31]冯海波.煤矿开采影响下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生态地质学机制研究[D].导师:周爱国.中国地质大学,2021.

[32]任浩伟,王树志.近五年地质学领域研究热点的数据可视化分析[J].中国矿业,2021,(S2):13-15.

[33]张莉,白林飞.“煤矿地质学”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20):146-147.

[34]李斌,廖明光,渠芳,戴鸿鸣,祝海华.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1,(29):176-179+184.

[35]马茂艳,彭曙光,游敏.建筑类院校的《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大众科技,2021,(09):102-104+114.

[36]李向东.地质学教育中的地学文化与地学精神传承[J].高教学刊,2021,(26):94-98.

[37]徐滋含,吴芳.形象性应成为术语定名原则之一——以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22,(01):55-62.

[38]张雷,张学娟,谭先锋,曹铮,高儇博,吕雪莹,张云峰.油气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9):88-90.

[39]鲍园,孟佳豪,胡宜亮,孙强.煤地质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前景展望——基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6~2020年文献统计[J].工程地质学报,2021,(04):1139-1147.

[40]侯泉林,LU Lucy Xi,程南南.“构造地质学”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J].岩石学报,2021,(08):2271-2275.

地质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秦克章,邹心宇.行星矿产及行星资源地质学初论[J].岩石学报,2021,(08):2276-2286.

[42]唐翠华.“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29):97-100.

[43]陈艳,程志国,申俊峰,郑志远.地质学实验室课程思政基地建设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与矿物实验室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02):87-91.

[44]李向东.地学文化构成及其在地质学相关专业教育中的意义[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5):28-30.

[45]吴胜明.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一)[J].化石,2021,(02):63-66.

[46]杨丽娟.地质学史研究者黄汲清[J].今日科苑,2021,(04):37-45.

[47]黄晓,赵永杰,李伟妙.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J].品位·经典,2021,(06):165-168+172.

[48]强坤.浅谈构造地质学新进展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05):176-177.

[49]孙文洁,杨文凯,李军,刘然,白俊杰,任晓宇.水文地质学达西实验设计[J].科技资讯,2021,(05):20-22+33.

[50]孙文洁,杨文凯,董东林,林刚,旷达,李军.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1):86-88.

[51]王军鹏,李福鹏.地质学教学中普及大型仪器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以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0,(04):107-110.

[52]桑树勋,王冉,周效志,黄华州,刘世奇,韩思杰.论煤地质学与碳中和[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1,(01):1-11.

[53]李建海.石油地震地质学及相关技术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23):108-110.

[54]李亚林,王根厚,颜丹平,陈家玮.地质学专业“四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0,(03):81-84.

[55]冯阵东,史淑珍,魏国营,钟福平.安全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课程改革与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229-230.

[56]吕奇奇,龚文平,罗顺社,刘忠保,李强.地质学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207-208.

[57]张伊晗,董艳蕾,于福生.浅谈普通地质学学习心得及高效学习方法——以多媒体工具在课程中的高效运用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305-307.

[58]杨阳,王琼,毛无卫.“水文地质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21):121-122+155.

[59]焦轩凯,沈军,戴训也,于晓辉,林玲玲.师生协同在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280-281.

[60]苏明,刘亚婷,雷亚平,唐丽丽,万志峰,王策.“多元化教学考”模式的《海洋地质学》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20,(18):92-95+99.

[61]严宝文,宋松柏,栗现文,陈实.“融合式”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0,(18):160-163.

[62]刘永林,杨前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20,(18):33-34.

[63]石红才,谢辉,蒲晓强.海洋科学专业下的构造地质学课程改革尝试[J].大学教育,2020,(07):51-53.

[64]解超明.“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289-291.

[65]张元芳.地质学英语名词的翻译研究——评《地质学专业英语》[J].新疆地质,2020,(02):275-276.

[66]李诗洁.探讨构造地质学发展与应用研究[J].粘接,2020,(06):153-157.

[67]李鑫.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建设——引入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实践[J].大学,2020,(23):60-61.

[68]成燕文.《地质学入门》(第十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导师:张德学.郑州大学,2020.

[69]肖啸.中美高中地理教材比较研究[D].导师:周慧杰;李俭.南宁师范大学,2020.

[70]蒋科.《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J].绿色科技,2020,(07):215-216.

[71]姜春露,郑刘根,张文媛,程桦.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13):30-33+38.

[72]项丹,范武邱.地质学术语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20,(02):33-36.

[73]王磊,王伟,苏占东.科研实例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以高等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204-206.

[74]梁琛岳,周建波.优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体系的教学方法改革——以中国地质学实验课为例[J].教育观察,2020,(13):81-83.

[75]闫丽娜,张聚全.TBL与PBL教学法在“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中的联用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20,(01):86-88.

[76]李臣正.浅析中俄两国在工程地质学领域的发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02):192-193.

[77]范小露,张新毅.师范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研究[J].高教学刊,2019,(26):143-144+147.

[78]韩再生,王皓,倪增石.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06):173-178.

[79]王喜华,范存辉.关于外国留学生《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209-210.

[80]刘恋,郝梓国,费红彩.中国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编辑学报,2019,(05):567-570.

[81]曹瀚升,陈法锦,蒲晓强,黄鑫.《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9,(27):170-171.

[82]刘婷,武珺,冯怀英.MOOCAP背景下“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9,(03):41-45.

[83]陶霓,张伟,焦建刚,张贵山,符超峰,李荣西.“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留学生应用地质学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9,(03):36-40.

[84]马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工程地质学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9):73-74.

[85]冶雪艳,杜新强,辛欣,冯波,杨青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7):48-49.

[86]李雄耀,林巍,肖智勇,唐红,赵宇鴳,曾小家.行星地质学:地质学的“地外”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07):776-784.

[87]龚志军,彭花明,孙艳,刘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75-177.

[88]李红.高校水文地质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门窗,2019,(12):233.

[89]顾成军.给排水专业水文与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2):192-193.

[90]罗金海,于在平,李玮,梁文天.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9,(02):28-32.

[91]国景星,李红南,张立强,刘太勋.OBE理念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9,(02):39-44.

[92]魏玉静.对工程地质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252-253.

[93]李沛沛.国内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趋势[J].广东蚕业,2019,(06):106-107.

[94]王梅,李燕,张倩,杨建新,杨溢,虞永祥,刘悦,华兴秀,晋敏,徐美玉.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小学地质学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Z].项目立项编号:2015S03.鉴定单位:官渡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鉴定日期:2016-12-08

[95]张艳芳.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D].导师:金振民.中国地质大学,2013.

[96]宋燕.我国地质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导师:王运来.南京大学,2011.

[97]石胜群.五年制高职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0,(35):76-77+81.

[98]徐继山.地质学中的真伪之辨[D].导师:段联合.长安大学,2009.

[99]李强.中国近代地质学建制化研究[D].导师:刘爱玲.中国地质大学,2007.

[100]李素矿,姚玉鹏,王焰新,杨昌明.中国地质大学.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模式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D04244013.鉴定单位.鉴定日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业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生态工程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