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

2023-09-15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带动经济增长,日本确立了“观光立国”战略,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基本计划,从国家层面推进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本通过积极的宣传战略、放宽签证等具体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观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这些相关政策措施也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观光立国;日本品牌;外国游客;启示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和便利化,观光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旅游产业是综合性服务业,涉及“行、游、住、食、娱、购”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强的促进效应,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近年来推行“观光立国”战略,从国家层面制定观光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大力促进以国际观光为代表的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拟从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业发展的动因入手,分析其采取的措施、成效以及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二、 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因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扩大内需和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日本加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改善国家形象。

1. 扩大内需和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工业制成品又依赖出口。缺乏能源资源的现实决定了日本不能发展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必须依靠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推行贸易立国战略,依靠自身科技实力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然而,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如何重振日本经济成为历届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

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力推“安倍经济学”,希望将日本经济从低迷中解救出来。虽然安倍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经济增长,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经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 693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3 459万人,老龄化率为27.3%。与此同时,日本出生人口不断下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17年日本人口动态统计结果,2017年日本出生人口为94万6 060人,连续两年低于100万人,刷新了记录最低值。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是“国民收入理论”所界定的经济发展四大要素。具体就日本而言,虽然民间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在高位徘徊,但相对来说增长乏力。而老龄化和少子化更是加剧了这一形势,其不仅会直接造成日本劳动力减少,对财政形成一定的负担,而且由于老年人消费需求相对较低,无助于日本内需的扩大,会间接导致日本国内市场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调动本国国民旅游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外国游客来缓解内需不足。日本NHK电视台发布的统计数据指出,一名外国观光客只要在日本消费达15万日元,那么10个外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额就稳超一个日本人一年里的国内消费。因此,通过吸引外国游客赴日观光,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2. 增进相互理解,构建开放型国家。观光旅游是人员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观光旅游产业在给日本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日本与其他国家的民间交流,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

长期以来,日本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主要以“日本制造”“经济大国”的形象为世界所熟知,日本人甚至被认为是“生活在兔笼里的经济动物”。因此,通过大力促进观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外国游客从不同角度接触多层次的日本。外国游客通过与日本民众交流,可以加深对彼此国家和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再加上日本人赴海外旅游,可以形成双向的国际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有助于培养具有决断力和适应力以及国际感觉的优秀人才。而随着访日外国游客对日本理解的加深,也會给日本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吸引外国企业、人才到日本投资、就业,提高日本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通过振兴观光产业可以发掘更多的文化资源,培养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心。日本国土狭长,从北向南的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风俗以及传统文化,但是,有一些观光资源并没有得到当地人们的注意。此外,由于少子化以及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等,一些地方城市面临着空洞化问题。外国游客的来访可以进一步发掘当地的观光资源,有助于培养当地居民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自信心。此外,为了促进观光产业的发展而进行的交通设施建设也有助于加强日本各地区的联系。

三、 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注重从顶层设计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基本计划,从国家层面推进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积极的宣传战略、放宽签证等具体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观光。

1. 国家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计划。2003年被称为日本观光立国的元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这一年主持召开了“观光立国恳谈会”,使观光产业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升。同年,日本开始以国土交通省为中心、以官民并举的方式开展促进外国游客访日活动。该活动以中国、美国、韩国、德国、法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市场,提出2010年使外国游客数量达到1 000万人的目标。

与此同时,相关立法工作也随之启动。2006年12月,日本通过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首次明确“观光为21世纪日本重要政策的支柱”,将观光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即国家负责制定综合的政策,地方共同团体根据地区的特性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并加强彼此的合作,当地居民要理解观光立国的重要性,为形成有魅力的观光积极发挥作用。根据《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的规定,为了综合且有计划性地推进观光立国相关政策的实施,政府必须制定《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日本政府分别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制定了三个观光产业推进基本计划,规定了为实现观光立国战略的基本方针、目标以及具体的政策措施。

2012年,安倍晋三重启了民主党执政时期被取消的观光立国推进阁僚会议,决定日本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观光立国。根据安倍的指示,2013年7月1日,观光厅在机构内新设了入境旅游政策推进事务局。为了协助该局的工作,观光厅还新成立了观光战略科和国际观光科,专门负责实施国际旅游营销等工作。2016年3月30日,在由安倍晋三担任议长的“支撑明日之日本观光展望构想会议”上,制定了新的观光发展蓝图。基于这一发展蓝图,2017年的《观光立国基本计划》设定了到2020年要使访日外国游客数量突破4 000万人、消费额达到8兆日元等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政府应采取的政策等。

2. 采取积极的宣传战略,打造日本品牌形象。为了吸引外国民众赴日旅游,日本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展览会、发行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宣传片以及积极召开国际会议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日本的旅游资源,打造日本品牌形象。例如,与吸引一般游客相比,举办国际会议等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波及效果。具体而言,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和研究人员等齐聚一堂,有助于构筑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与会人员的个人影响为日本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创新机会。此外,与会者在住宿、饮食、观光等领域的消费支出,会对举办地周边的小型商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波及效果。为此,日本观光厅将东京、京都、福冈、横滨等具有举办国际会议潜力的城市指定为“全球会议战略都市”,通过调查海外顾客消费模式、向海外派遣专家、构筑城市间合作体制等方式,争取举办国际会议。

3. 放宽签证限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在对日本观光旅游资源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日本政府通过放宽签证限制、简化签证手续等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旅游。针对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日本从2009年开始向中国人个人发放旅游签证。截至2017年,日本向中国人发放的签证数高达450多万件,在所有签证中占比为77%。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国游客,从2017年5月8日起,日本进一步放宽了中国人赴日签证发放条件,降低了多次签证所需的经济条件。此外,日本也放宽了对东南亚游客的签证限制。其中,对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游客实行免签,菲律宾和越南游客也可以获得一定期限内多次出入日本国境的往返签证。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扩大免税店和免税商品的范围,促进外国游客购物。截至2017年4月1日,日本全国免消费税店铺数量为40 532家,与2016年10月相比增加了1 879家,增幅为15.1%。免税商品范围也由家电、装饰品等扩大至至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为了使游客在日本享受到便利、舒心的服务,日本各旅游城市都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内容之一,不断完善观光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此外,由于日本是岛国,所以访日游客主要通过空路和海路赴日。因此,为了提高旅客接待能力,日本加强了机场和海上交通的整备。在2017年度实施的“搞活地方机场政策”中,日本政府将十五座机场认定为“访日游客吸引支援机场”并为这些机场下调国际线起降费提供援助。在海路方面,为了实现在2020年使乘船访日游客达到500万人这一目标,在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的基础上,日本采取措施改善访日船只接纳环境,通过官民合作的方式形成国际海上旅行据点。

四、 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

在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产业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近年来赴日外国游客的数量显著增长。1980年赴日外国游客数量仅有131.7万左右,2000年达到475.7万人,20年间扩大了约3倍。2013年访日游客人数首次突破1 000万人,2015年则突破了1 974万人,时隔45年超过了出国旅游的日本人的数量。从地区来看,亚洲、欧美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的游客来源国。以2017年为例,在2 869万多名访日游客中,来自亚洲的游客数量为2 472万多人,约占总人数的86%,其次是欧洲和美国,分别为153万(5.3%)和137万人(4.7%)。其中,在亚洲地区,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游客人数达1 415万人,占比接近一半。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邻近,赴日外国游客的数量预计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隨着外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其带来的经济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外国游客在日本国内的消费总额不断增长。根据日本观光厅的统计,2013年访日游客人均旅行支出额为13万6 704日元,比上一年增加5.3%,对GDP的贡献度为0.05个点。外国游客大量购买日本的家电产品和日用品,使得“爆买”一词一度成为2015年度流行语。同年外国游客消费总额达3兆4 771亿日元,这个规模可以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出口总额相匹敌。随着更多外国游客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以外的地方旅游,带动了地方饮食、特产等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此外,观光消费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波及效果(表1)。2015年观光消费对日本国内经济的生产波及效果为52.1兆日元,比上一年增加约5.9兆日元,附加值效果为25.8兆日元,雇佣诱发效果为440万人,连续多年保持高位。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加,日本旅游收支黑字也不断扩大。2014年下半年创下首个半年期的黑字记录,改变了自1996年开始的旅游收支赤字状态。2015年以后,日本旅游收支黑字开始迅速扩大,2015年度旅游收支黑字达1万902亿日元,2016年持续增长至1万3 266亿日元。

五、 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幅员辽阔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方面。因此,可以借鉴日本促进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要充分认识到观光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观光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其不仅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渠道。为此,要采取采取积极的宣传战略,打造中国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中国旅游。

2. 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虽然我国也有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也存在国家级旅游立法数量少,执法不严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3. 要挖掘地方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我国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有自身的特色,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游客过度集中在一些大都市和历史古都,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应采取措施积极地发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地方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 要注重完善交通设施和景区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服务主要存在景区设施不完善、景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以及景区信息服务落后等问题。为此,应该积极完善旅游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交通格局。大力培育旅游从业者的服务精神,提高旅游产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柳小正,王秀海.日本旅游资源开发与重构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8,(1):73-83.

[2] 王俊.现代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81-83.

[3] 孙章伟.日本扩大内需消费的制度安排研究[J].日本学刊,2012,(2):81-95.

[4] 程斌,黄筱蓉.我国旅游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6,(26):20-21.

[5] 王市会.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8):118-119.

[6] 金春梅,凌强.当前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的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14,(2):1-7.

作者简介:潘万历(1989-),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外交、日本经济;张方慧(1991-),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外交;余地(1994-),男,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外交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日本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8-06-27。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其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即改变思想,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外围,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如表1所示)

表1:邢台生态旅游业SWOT Matrix战略匹配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

作者简介:张曼(1982-),女,辽宁沈阳人,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宣传营销工作的调查报告

路通 赵向群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其核心景点归德府古城是国内少有的城湖、城墙、内城三位一体古城池的典范之作,在1984年就被国务院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人文价值和历史景观的稀缺性都赋予了其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然而,由于古城历史上作为行政区的原因,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一直没有大规模展开,当前,在商丘市和睢阳区两级政府的努力下,古城大规模的修复和利用已拉开序幕并快节奏的进行中。但是如何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扩大古城的外来游客量,已经是摆在古城旅游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商丘市旅游局按照景区宣传的一般理念,结合商丘古城的实际,并广泛征求了旅游界各方面意见,做了以下的分析和调研。

一、要强化政府主导

目前,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营销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战略,带动全区树立旅游意识,形成各单位广泛参与、广大市民积极配合的旅游发展良好氛围。一是要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区旅游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等参与的领导机构,各负其责,推动旅游区的营销推广工作。二是要组建营销团队。一方面聘请知名营销公司对景区进行包装打造,策划新闻事件、制定营销推广方案。借鉴丽江古城、台儿庄古城、云台山等成功景区在旅游营销方面的做法,在景区营销的不同时期,聘请专业营销推广公司帮助提升景区知名度,同时进行市场调研,为领导科学决策,了解市场,制定营销推广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抓紧组建商丘古城旅游营销团队,为营销方案的实施,建立有效的营销网络,开拓商丘古城的旅游市场,引客入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出台奖励政策。目前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包括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省市重点景区所在地政府或旅游景区都相继出台了吸客返利和优惠政策,牢牢抓住了组团社的心理,大大提高了组团社的积极性。随着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形象推广的不断加大,要拿出专项资金,借鉴枣庄、开封等周边地市的成功经验及早着手制定有吸引力的招徕游客奖励政策,注重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培育客源市场,拉动景区人气起到较好促进作用。

二、 要明确形象定位

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良好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景区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是旅游营销的开始。当务之急应尽快建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印象,通过媒体的强势营销,强化受众对景区的认知度,与其它景区形成明显的差异化。国内众多旅游景区和城市像杭州定位为“爱情之都”,大连的定位是“浪漫之都”,它们都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形象定位,应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精华集中与创意化的高度凝练,形成独一无二的形象定位。

第一,从自身资源出发,突出特色。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独特的“商丘古城、三商之源、火的发源地”等旅游资源,是别的地区很难模仿的,正是吸引力所在。因此,景区在定位时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与竞争者的定位相区别。我市周边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景区很多,像开封、洛阳、徐州等,地缘相近的城市和景区对我们而言既是联合线路,整体营销的伙伴又是互争客源的对手,所以一定要避免景区形象定位上的相似和雷同。旅游业取胜的策略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开发特色产品,寻找市场空隙,开拓新市场。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可依托厚重的历史、独特的资源如商丘古城、火文化、商文化、姓氏文化等确立旅游景区形象品牌。

三、要多管齐下,创意营销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宣传、广告宣传、节庆活动、 事件营销、捆绑营销、联合营销等营销推广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立体化营销,大幅提高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商丘古城”的旅游品牌形象。

(一)媒体营销

媒体营销要注重利用国家、省、市三级媒体分别营造舆论氛围,扩大知名度。三级媒体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销效果各不相同,同时高端的投放对省市市场影响较大。要明确一是在高端媒体做形象,二是省内媒体烘人气,三是本地市场炒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不断涌现,搜索引擎、微博、微信、手机、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营销的渠道不断增多,单一采用某一媒体平台的营销显然不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结合现状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宣传营销可以采取新媒体与报纸、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介相结合,多种渠道联合营销,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

1、央视广告。中央电视台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虽然宣传费用较大,但性价比高,效果好。根据全国各重点景区的营销经验,结合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实际,适时选择在央视投放形象广告,能迅速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建议拿出宣传费用的百分之五十,在央视投放形象广告宣传。

2、网络新媒体营销。与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营销传播范围更广,针对性、交互性强,传播速度更快。如利用好,将起到以小博大、出奇制胜的效果。在目前我们宣传费用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借助国内知名网站乐途旅游网、腾讯网、携程网等建立旅游营销平台,推出形象专题、软文和硬广等,提高在不同阶层受众心中的知名度。二是策划网络营销事件。可借鉴成功营销的经验:“九寨沟小萝莉”、“千岛湖女岛主征集令”活动。三是建立完善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网站,加强与知名网站的链接,并在搜索引擎进行推广。四是建立微博、微信公共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景区信息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形象推广。五是邀请作家、诗人或社会名人等到商丘古城体验感受,策划在网站、微信、微博推出软文宣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3、报纸、杂志。建议选择旅游行业内最具权威的报纸中国旅游报、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大河报上刊登形象广告和软文(请专业旅游营销策划人策划撰稿),在业界和省内增加曝光,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另外选择在《中国旅游杂志》和高铁的杂志上投放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

4、加大在省内媒体的曝光力度。按照宣传推广计划三

年内,河南省内依然是我市重要的一级客源市场,可加强与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合作。适时采取冠名知名栏目和进行形象广告等提升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商丘古城)的知名度,培育更多的潜在客源。

5、拍摄一部旅游微电影并借助媒体进行推广。微电影作为新型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片特性鲜明,投资成本低,情节感人,深受大众欢迎,利于推广,但选题要新颖、有吸引力,故事要紧扣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

6、本地媒体的营销。目的是炒热本地市场,让广大商丘市民树立旅游意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它关系到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配合好政府做好“商丘古城”旅游形象品牌的树立推广,为商丘古城的改造、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到人人谈旅游、人人关注旅游,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做法:积极利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商丘电视台、电台、商丘新闻网、商丘旅游网、商丘论坛、户外广告、车体广告等媒体平台加大对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形象产品的宣传力度,可开办栏目,策划活动,举办比赛,引爆新闻事件,举办名家讲坛等引导市民参与关注旅游业的发展。

(二)事件营销

围绕商丘古城开展系列活动,举办比赛、邀请名人,依托华商节借势宣传,吸引媒体、社会公众和目标市场的兴趣和关注,树立商丘古城旅游形象。

1、面向全国征集旅游宣传口号。在征集的形式,奖项设置,参与方式等方面出奇创新,积极借助中国旅游报、乐途旅游网等业内知名媒体进行炒作,要把此次旅游宣传口号征集做成一次成功的旅游营销。

2、借助华商节大打旅游牌。

(三)开办讲坛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河南电视台品牌栏目中邀请专家、学者等讲授商丘古城的历史、文化、事件等,开办《应天书院大讲坛》制造舆论氛围,扩大影响。

(四)积极争取旅游专列

旅游景区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气”是衡量的标准,旅游营销的人气带动作用不容忽视,将起到良好的口碑宣传效果和意想不到的带动作用。可在采取重点媒体做形象宣传之后,组织从北京等地发旅游专列(与芒砀山景区结合组成二日游旅游产品),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良好的口碑宣传,放大宣传效果,带来轰动效应,增强商丘古城的影响力和形象传播速度。

四、要善于借势借力,纳入省市旅游营销大局之中 古城营销仅仅依靠睢阳区自身的力量,受限于资金和平台,难度肯定不小。所以要积极争取纳入省、市局旅游促销体系,依托省、市局开展的旅游促销活动和搭建的营销平台,实现带动作用,有效宣传推介商丘古文化旅游区。

省旅游局每年的宣传营销计划中,对商丘古城也都比较重视,把商丘古城作为河南旅游的重要发展后劲之一,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睢阳区对省旅游局的营销应更积极参与和对接。商丘市旅游局对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建设和形象推广工作更是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营销推广方面将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市旅游局与国内知名的旅游网站乐途旅游网合作推出商丘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在乐途旅游网首页推出,结合专业精美的网页设计,主推商丘古城。积极帮助策划商丘古城形象推广活动,邀请专业策划团队为古城旅游发展把脉问诊。

总之,商丘古文化景区的保护和开发的大幕已经拉开,要实现把古城打造成国内著名、世界一流的景区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以超前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和措施把商丘古城介绍给中国,介绍给世界。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1、旅游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78-2008年,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旅游者144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63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收入人民币2713亿元。其中:2008年虽然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保持增长态势。接待境外游客125.7万人次,外汇收入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8.2%;接待国内游客9056万人次,收入5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2.5%。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9%。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6.99%,为全年旅游产业发展起了好头。

2、旅游展示我省形象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年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外国政要、联合国官员、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国际知名人士及外国媒体记者逾万人次。通过旅游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繁荣的陕西。凡到陕西的境外游客和官员,都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震撼。随着人流的增加,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不断涌入,旅游业对提高我省

1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我省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旅游企业3000余家。其中旅游景区(点)300多个,国际国内旅行社543家,旅游星级饭店327家,旅游汽车公司20多家,车辆1700余辆,旅游餐馆1000多家,其中,陕菜“品牌店”68家,陕菜“示范店”10家。还有大量的旅游度假村,社会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资本投资宾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对接步伐,旅游业已成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4、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体系建设更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兴起,涌现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开发建设不断精品化。

5、旅游业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越来越多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旅游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结合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很多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如开发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仿唐乐舞、长恨歌等。

6、旅游业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通信、建筑和农、林、牧、渔、食品加工以及服装、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多个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数31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55万人。有7108家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5万个。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家乐已达4000多家,年收入在30万元的农家乐超过100户,年最高收入达150万元。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了更新了农民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11日上午在西安召开。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景俊海副省长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市长,主持旅游工作的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县长(区长),旅游局局长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新闻媒体代表共600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正永常务副省长主持。景俊海副省长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说明》讲话。他从发展我省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三方面对《决定》进行了详细

3 说明。《决定》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出发,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署和安排。

秦正秘书长宣读了《陕西省关于建设旅游示范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优选旅游总收入占GDP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和功能齐全,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10个县(区)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袁纯清省长作重要讲话,袁纯清省长与邵琪伟局长为陕西天地旅游投资企业揭牌。天地投资企业由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宽带天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和陕西宽带天地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省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市场机制创新方向进行的有益探索。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讲话中对陕西在旅游业3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陕西旅游发展从落实

4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重要讲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邵琪伟局长还代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国家旅游局将积极支持和协助陕西共同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建立《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支持陕西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会议进行了陕西旅游顾问聘用仪式,同美国内华达州、香港旅游局、凤凰卫视、港中旅、大韩航空公司、东航等有关单位还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首先要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即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它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旅游也称为创意旅游, 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体验经济成熟、知识经济发、文化和创新得到全球重视的时代背景条件下, 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旅游与创意产业结合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实践表明,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但也面临着文化和经济的双重风险, 出现了过度投资、大量复制、恶性竞争、文化破坏等严重问题。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旅游大发展时跟上发展提升城市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和文化感召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 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研究就要研究其发展模式。国外研究指出了重大标志性或旗舰项目、大型事件活动、主题化产品以及遗产的开发等4类具体发展模式。从宏观上在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第一, 包括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转化模式。根据现代需求重新诠释本民族经典作品内容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第二, 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因为文化具有强辐射和高渗透的特性, 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 开发出新的旅游纪念品。具体来说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成了旅游商品的成功开发。可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 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注意主题性、艺术性、趣味性、刺激性、参与性、竞技性、教育性和谐性文化。第三是旅游产业提升和城市功能转型模式。

(1) 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西欧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普遍把闹市区古建筑群作为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作为城市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一巨大的旅游资源带动整个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在传统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间循环经济的运作。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经济区域。鲁尔区的工业文化旅游, 控制污染, 还原生态, 走出了工业区最衰退的时期。目前, 鲁尔区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鲁尔区在产业转型中有效地嫁接旅游经济, 形成了广受国际关注的鲁尔模式。

(3) 因地制宜地突出自己的重点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生活产业、休闲旅游, 成功地将鲁尔从一个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只适合生产不适合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变成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旅游型城市。

2. 国内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关注了旅游创意园区的构建、动漫和影视发展、旅游节庆活动发展, 以及一些地方发展实践等方面。娄在凤在“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出嘉兴地方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江南古镇特色文化型, 节能环保主题公园型, 旅游商品创意型。夏小莉在“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机理与发展模式”中提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 重塑产业品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 增强核心竞争力;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 拓展客源;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 增强旅游时尚。

三、对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1. 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有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

根据现代需求重新诠释本民族经典作品内容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对于呼和浩特市旅游业来说, 我们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二人抬及其地方剧目, 蒙古族舞蹈, 呼麦、马头琴等。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 我们也可以挖掘民族特色编排出有特色的舞蹈。

2. 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 推出重大标志性或旗舰文化旅游项目

将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旅游委高端旅游发展处的核心职责之一, 并由大型活动处、区域合作与综合协调处配合实施。应设计更具体验美感的城市文化夜景系统。组织创意旅游景观设计大赛, 鼓励历史文化元素的“翻新利用”。在呼和浩特市公务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中推出文化创意型视觉标识系统, 设计和实施覆盖前述“青城”等大片区的国际化自助体验引导系统和服务设施, 提升城市体验美感和自由度.

由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力量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研究, 从呼和浩特城市旅游中进一步挖掘出城市文化旅游价值的体验内容, 推出包含草原文化中关于朴实、勤劳、好客、仁爱、活力、美丽、和谐等精神和中国式审美情趣等元素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草原旅游。开发创意旅游产品模式如:草原+旅游小镇, 小镇上有蒙古包, 增加空间概念;草原+营地, 建有风景道路, 有助于自助旅游;草原+牧区 (景区) , 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街区, 有小茶馆、小酒吧, 旅游演艺的打造, 成为草原旅游都市和文化创意城市.

3. 在空间框架方面, 注重遗产的开发

以东城 (白塔、大窑文化遗址) 、西城 (大召、五塔寺) 、以南面昭君墓鼓为核心, 以将军衙署为重要辅助板块, 打造大城乡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空间, 使呼和浩特城市旅游由点线式的游览区向完整连片的生活体验空间转变。近期可以“三点联合发展项目”形式启动东、西城的旅游发展工作的整合, 集中打造大召和南北两大片区 (昭君墓、南湖湿地公园和大青山自然保护区) , 最终整体构建“东方草原文化之都”的核心区。未来呼和浩特旅游乃至文化和城建的管理工作中, 东城与西城两区应当走向统一。

4. 在产品开发方面, 突出主题化产品

应大力升级和盘活传统产品, 扩大旧城为数不多的胡同游的体验内容、深度和空间, 打造系列主题胡同;以“青城人家”和“青城精舍”等提升和锻造呼和浩特;整合大召附近的召庙文化设施集群资源, 打造呼和浩特召庙特色品牌;在多年退耕还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创意牧区聚落”项目;积极推出“呼和浩特礼物”的文化创意板块。应以大召、乌兰恰特大剧院、伊利蒙牛工业园区等为载体, 推出真正代表呼和浩特的标志性演出。创新首府剧场联盟功能, 规划赛罕区和如意广场文艺夜生活集聚空间, 打造“东方百老汇”。应制定和实施呼和浩特文化创意旅游的国际推广计划。

5. 在空间品牌创新方面, 大型事件活动与城市形象塑造结合

可整合推出“青城”、“召城”和“乳都”等品牌、新片区。将昭君墓、南湖湿地公园片区和野生动物园、乌苏图公园片区的历史文化、草地等整合为“青城”品牌, 把如意广场、内蒙古博物院、乌拉恰特将赛罕区的商务、酒店、艺术、娱乐等整合为“魅力青城, 中国乳都”品牌, 编制发展规划, 贯通自助体验旅游线路, 统一引导系统和营销工作。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助于呼和浩特旅游业打造草原休闲和商务考察旅游, 对于城市就业、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旅游对于我市旅游业输出文化价值主张, 实现文化大都市, 有助于增强我市经济实力。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逐渐成为大国的同时, 呼和浩特市旅游业也在文化上有助于我国在文明古国上成为文化大国, 以实现“中国梦”。

摘要:在现代都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旅游业经济增长的新切入点。国内外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模式都有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如何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产业模式, 推动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 本文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及其模式, 分析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 提出总体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 娄在凤.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13 (6)

[2] 王欣, 杨文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北京市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1)

上一篇:品牌战略下一篇:生态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