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

2023-04-01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第1篇

一、历史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将历史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 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 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由此可见, 新课程对历史老师的的角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当转变。

1、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书本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的记忆知识为根本目的, 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大家知道,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面面俱到地掌握, 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基本特征, 因而历史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我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中“海峡两岸”这一框题时, 课前我会设计问题: (1) 中国历史上有关台湾的记载; (2) 台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3)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4) 现在“台独”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台独”等。我会采取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通过翻阅书籍, 上网查资料, 请教老师等形式学习, 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谈他们的心得, 教师只对知识作总结, 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这样教师课堂讲得少了,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究历史问题。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进行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 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 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专家指出, 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和过程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伴随着相应的、复杂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更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现在教育研究成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习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在表面上看却一无所获, 然而,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代价的。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 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最后获得历史结论。

二、历史教师应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开展对历史教师的知识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我们从现在教师反馈的情况了解到, 多数教师知识陈旧, 视野狭隘, 指导学生学习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 优化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增强学习实效性至关重要,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两个转变。

1、从“一桶水”到“长流水”的转变。

以往的接受性学习对历史教师的要求通常是“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今天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宜了。在历史学习中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而是多向互动的关系, 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交往。有“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 理应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 像一条流动的长河, 常用常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从“单一型”到“复合型”转变。

历史教师要胜任对新课程学习的有效指导, 必须具备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学习课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有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解决“通史”与“专题”的矛盾。目前教师所具有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显然难以适应, 必须向“复合型”转变。除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外, 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 了解时事发展, 以及最新的各方面资讯。

三、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其含义是:在地位上, 师生是上下级关系, 师道尊严是很严厉的;在教学上, 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仿效者, 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 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 学生是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然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如何“导”。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据重庆教科院研究人员对西南地区556名中学历史教师和2121名中学生的调查, 有21%的学生反映教师仍是“一讲到底”, 40%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不太活跃, 两项合计为61%;有58%的学生认为, 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 启发学生善于质疑。比如《鸦片战争》, 老师可以带出结果“落后就要挨打”,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论呢, 通过鼓励学生对任何事情都问一问为什么, 带着为什么对学习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答案。久而久之, 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经历从“不知”到“知”, 从“不懂”到“懂”,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在此过程中找出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四、结束语

重庆作为新一轮课改地区,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这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将是机遇也是挑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在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熔炉中淬火, 才会愈加厚重。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做学习型教师, 精彩生命;做研究型教师, 幸福生活;做智慧型教师, 灿烂人生。总之, 课改之路是艰巨的, 漫长的, 但是,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创新, 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摘要: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 这一举措引起了教学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它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引起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参与这次课改的历史教师来说, 我也在这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接受了洗礼。我现在就谈谈在高中课改中,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历史,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J].东部教育网

[4] 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7) .

[5] 胡平.浅谈新课程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杂志社.2010.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第2篇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共产党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策,动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为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对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时机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是20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历届两会召开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 毛主席开幕词 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9日)

第二次会议(1950年6月14日~23日) 第三次会议(1951年10月23日~11月1日) 第四次会议(1953年2月4日~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12月21日~25日) 第二次会议(1956年1月30日~2月7日) 第三次会议(1957年3月5日~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7日~29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29日~4月11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3日~4月18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0日~1965年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4日~3月8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28日~9月12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28日~12月14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4日~1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4日~22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2日~26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5日~4月8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3日~4月11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4日~4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4日~4月10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19日~27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18日~29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3日~4月4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18日~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4日~27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8日~19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3日~14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2月27日~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3日~11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3日~11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3日~12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3日~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3日~12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3日~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 日-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3日~12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3日~13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第3篇

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综合公司组织公司干部职工赴江西井冈山、庐山进行 “红色之旅”学习考察活动。5月12日我们终于到达了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也是本次红色之旅最重要的一站——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是一座独特而又神奇的山,也是一座雄伟秀丽、红绿辉映的山。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这里的一草一木,溅洒过革命烈士的鲜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辛勤的脚印。这次终于来到井冈山,重走红色之旅,去瞻仰那里的人文风采,亲身感受这片红土地的精神。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对革命圣地的敬仰,我们参观了杜鹃山、五龙潭瀑布、黄洋界哨口、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旧居、井冈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在这些景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洋界哨口,当年的红军在这里以弱胜强,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败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看着当年留下的战壕,我仿佛又回到了那

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在食不果腹、缺枪少弹的情况下用石头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打退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看到了一个个红军战士为了保卫革命的果实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里承载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的英灵。井冈山革命斗争,培育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我被这种革命精神深深地陶醉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党领导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它是我们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伟大转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大地。井冈山一行,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洗礼。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前我对这句话的认识都总是流于表面,可是当我真真实实地目睹了这里的一切后,才能由衷地体会到这句话的份量和深刻意义。现在的我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和谐生活。而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对工作环境或提意见、或抱怨,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可是跟井冈山革命前辈们比起来,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些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依然乐观向上坚持奋斗,唯一的信念就是革命事业的成功,我们现在拥有如此好的生活、工作条件更应该把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去,而不应去计较工作条件是否舒适,待遇是否满意。

这次红色之旅圆满结束了,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刻的体会了井冈山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以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以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作为榜样,认真工作积极进取,争取为我局的外交服务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第4篇

——湟中县第一中学 薛长君

2015年3月8日至3月28日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扬州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班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性、明确了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20天的培训,接受了专家、教授的33堂讲座,听了1节示范课、4节同课异构,共120个学时,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下面对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和改革意识。

由于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且担任班主任,机械地跟班、跟学生,圈子小,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有了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在“国培计划”的学习中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交流、教学改革研讨、

班级学员间讨论、合作式探究互动等,让我们培训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让我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

三、这次培训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收获颇丰。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在听课中,授课专家有新课标的修订者、教学课本的编写者,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领军人物,他们各具特色,见解独到。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些高尚的品质:刻苦钻研、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实事求是,对教育事业充满了务实求真、沉着冷静。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这些专家本身就是让我们学习的典范。

2、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

用思想点亮课堂,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所有专家的讲座,都体现一个“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的真实。论从史出,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领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3、做一个终生学习的历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发展自己:立德、立行、立言。

4、做一个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师。

做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

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通过这次学习认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名师,相信这将为参训成员带来强大的优化资源,今后的工作中学员间一定要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只有研究才能促使教师从教书匠转化为能师,甚至是名师。虽然学习结束了,我们应努力进行课题的研究,深入思想,提升能力。

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

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6、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培训过程中每一位专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视频讲座,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短短20天的学习时间,大家共同的心声产生了共鸣:收获多多,感悟多多,每一天都与精彩相伴,每一刻都与精彩相约,每一秒都与精彩共舞!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学员们勤勉踏实,满腔热情。通过这次“国培”学习,使我走上了初中历史教改路上的又一个起点,我将迎着教改的春风奔向教改的阳光大道。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今后我要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范文第5篇

尊敬的永州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

本人于1997年6月毕业于零陵师专史政教育专业, 2004年8月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至今已6年,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表现概述如下:

一、 政治思想上,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任现职以来,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积极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克已奉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7年7月被党组织接纳为中共党员。在思想进步和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如2006年12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本科学历,2008年7月取得高中教师资格,是我校唯一具有初中教师资格和高中教师资格的教师。

二、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为人师表

任现职以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教学中,认真学习、贯彻和实践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探究合作、课堂讲练、批改辅导,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质。以此为中介,对学生渗透德育,进行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以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课堂成为学校德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能,既注重知识的进化又注

- 1

三、 教研教改紧跟时代,不断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我既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又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教改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独立完成《农村中学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2004年下期至2007年上期),《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07年下期——2008年上期)《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008年下期——2009年下期)三个项目的教学专题研究,并取得了成功。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并结合教学实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形成自已的见解。六年来共写成论文多篇,其中论文《春风怎渡玉门关——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在2004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一等奖;论文《试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2005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二等奖;论文《破、放、动、衡——谈新课改中如何改变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在2008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一等奖;论文《谈新课改中如何改变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在2008年省论文评比中获省二等奖;撰写的《<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在2009年永州市新课程历史教学竞赛·教学反思评比中获得市一等奖。同时在2008年永州市新课程历史教学竞赛中,我执教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亦获得了初中组市一等奖;在2009年永州市新课程历史教学竞赛中,我执教的《秦王扫六合》(片断)亦获得了初中组市二等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由于我在教研教改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学校于2004年下期任命我为政史地教研组组长,主持日常教研教改工作,配合学校抓好师德师风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的检查和落实;深化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气氛,积极推动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扩大了教研组的影响;进行合格教研组的建设等。期间主持开展《农村中学如

- 3有时深更半夜,都在走村串户,几年来班级学生的巩固率均为100%。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希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希望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如192班,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提出了班级奋斗目标,即争创“班风严谨,纪律严明,学习优异,人人发展”的优秀班集体;通过民主选举、选拔,培养了以班长何秀红,学习委员黄文燕为核心的坚强班集体;通过班干部对班级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的自治自理,形成了“努力创先,勤学多问,团结进取”的优良班风;培养班级“鼓励先进,鞭笞后进”的正确舆论;制订并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元旦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家访、电话沟通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关心爱护学生。正因为如此,班级工作在整个年级甚至全校班级评比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如在2010年上期期末考试中,全科及格人数比同年级平均多9人,班级合格率为年级第一,比第二名多出12个百分点,比全校平均多出18个百分点,班级考核在全校所有班级量化考核评比中居第一名。又如,167班的班级合格率、升学率、班级考核也由接手时的全年级最差,到毕业时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其中合格率、升学率分别为100%、89%。

五、主要工作业绩及获奖情况

2004年下期,论文《春风怎度玉门关——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在2004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一等奖;

2005年上期, 执教的《中国历代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和农业发展史》在2005年县初三毕业会考复习研讨会上获优质示范课;

在2005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居全县第三名、乡镇中学第一名,这是本校在历次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历史科最好成绩;

2004——2005“县优秀教师”;

2005年下期;论文《试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2005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二等奖;

2006年上期,在2006年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复习研讨会上作经验发言;

在2006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居县第五名,乡镇中学第三名;

2007年上期,在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复习研讨会上作的经验发言获二等奖;

在2007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居全县第三名,乡镇中学第一名;

2008年上期,在2008年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复习研讨会上作的经验发言获二等奖;

论文《破、放、动、衡——谈新课改中如何改变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在2008年市论文评比中获市一等奖;论文《谈新课改中如何改变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在2008年省论文评比中获省二等奖;

上一篇:优秀教师培训体会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