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11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土木工程

所属类

别:

主干学

科:

主要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程: 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

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上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

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工学 学年: 4年 授予学工学学士 开设院校数434所 位: 量: 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当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本着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在

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其他辅助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授课及听课效果,有利于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做学结合;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整合;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在新的工程背景下,从事与工程相关工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保证其能够有效参与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1]。有学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提到“建设英才培训基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

这些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学校陆续开展了自己的卓越计划。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面向工程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以工程一线需求为导向[3],确立了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理论教学

当前的课堂教学

主要以教师为中心[4],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陈述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听课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讲授水平和经验程度。好的讲授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直接讲授也有其不足,在长时间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投入到听讲中,在这种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地去接受,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学生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标。学期中的作业、考试等练习环节远远不够,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完结构设计类课程以后,学生很难把一门课程中的各个章节联系起来,更不容易把各门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结构设计,学生对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认识。

(二)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缺乏整体性。如结构设计类仍然是开设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建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等课程。不同的课程如结构设计和抗震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强,软件使用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等,造成学生学完各门专业课程以后缺乏对工程结构的整体认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三)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1.试验课程

结构试验类课程内容相对工程实践的发展较陈旧,试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试验,老师采用课堂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行查阅资料、设计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的机会,加之学生对试验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2.实践环节

(1)课程设计

当前的课程设计仍然存在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设计内容陈旧,跟不上工程实践的要求,且各门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做完课程设计以后对规划、设计、施工、预算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认识。

(2)毕业设计

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题目类型较单一,如结构设计类题目多年来一直以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对于其他的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二是结构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手算轻电算的现象,学生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花在手算计算方面,而对于后期的PKPM建模、模型计算、施工图设计乃至施工图的完善不够重视,以至于设计完成后学生对真正的结构设计及设计成果的要求了解甚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擅长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5]。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在知识和应用层面上,更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

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在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矿山建筑等领域的施工、设计、管理、监理等单位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除各专业的通用能力和土木工程专业基本能力以外,在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方面,还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具体包括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工程勘察设计能力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正属于工程实践能力的范畴。

三、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新模式的构思

新的教学模式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握学科及工程前沿动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在3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和课程内容优化,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采用了“做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

在该教学模式中,对各教学环节和辅助环节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先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而配合相关课程进行基础性训练,然后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及相应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初步培养,最后进行综合性训练和创新能力提高训练。

(二)具体实现方法

1.理论教学

(1)优化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优化课程体系的方法,将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去掉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整合为工程结构一,将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整合为工程结构二。如此一方面简化了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抗震构造措施与具体的结构体系结合起来讲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与此同时,理论授课中省去繁琐的理论推导,增加综合性案例或项目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项目的分析和设计。

(2)课后作业

在原有的以计算为主的作业基础之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作业和兴趣作业,鼓励学生自选题目,提交不同形式的课程作业,以此完善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

(3)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整合以后,就一门课程而言,内容偏多,单靠期末考试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对于设计类课程仅依靠考试并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增加中间考核环节的做法,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

2.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环节,指导教师可以选取实际工程项目的某一子项,让学生自行提炼设计题目,简化计算模型,完成设计。

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在电算阶段,尝试给出不同的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然后按照设计深度图样完成施工图。

3.其他辅助环节

(1)创新性试验

每年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自行选题、申报不同级别的创新性实验的方法来参与科研工作,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性试验,在题目的选择方面,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查阅资料、选择题目、申报题目、设计试验方案、完成试验操作、处理数据、撰写结题报告。整个研究过程学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学科竞赛

在每年一度的建筑文化艺术节上,学校要开展制图与构型能力大赛、测绘技能大赛、建筑创意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家提供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需要参赛队员团结协作。参赛队伍的组合提倡跨年级、跨专业组队,这样可以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从而调动整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比赛过程需要参赛队员广泛查阅资料、精心设计自己的方案、细致加工构件、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结构整体。制作好的模型最终通过加载试验确定胜负。通过此类比赛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方案设计、加工制作、团结协作、表达和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3)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社会市场、工程一线进行调查、考察,通过暑期实践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4)专题讲座

定期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工程实践应用及发展。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体系,在综合改革过程中,还构建了本专业的创新实践辅助教学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相互沟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项目选题申报、作品展示等多种功能。

四、新模式的效果

在专业综合改革中,通过课程整合加强了相关教学内容的联系,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三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各种辅助教学活动的比率达到50%,

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实践及创新能力大有提高,课堂听课效果也有明显改善。

五、结语

鉴于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听课效果下降的现象,在综合改革中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还提出了“做学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通过辅助教学模式的相关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且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余晓. 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吕俊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高教探索,2001 (3):51.

[3]鲁嘉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8.

[4]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66.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需要在校期内就能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与此同时,也是确立学校工程师塑造计划必不可少的阶段。本文通过研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详尽地论述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含意、要求、营造方式和营造标准,阐述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办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土木工程;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引言:《卓越工程师计划》计划在10年之内营造100多万名各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内智能化建设给予人才政策保障,只有精准定位理工科教育培养方案,才能为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因为土木工程专业逻辑性强,工程特点显著,在土木工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一般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教育重点,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有充足的时间段开展工程设计,这一阶段可以充足营造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科學探寻精神的能力,这也是营造优秀工程师的首要方式。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特点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门塑造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策略,也是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实际性要求,这将对推动高等院校的平稳发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校企合作办学及其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活动为重点,以此搭建灵活多样的造型设计方式,进而解决传统教育方式下的缺点。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

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指出的人才营造观念,土木工程教学内容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活动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实际营销推广有以下几点:(1)具备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如工程精准测量、工程绘图、电焊工技术、理论力学和人文历史等。(2)灵活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3)可以解决土木工程新项目中的具体问题,能从事土木工程工程施工、设计或精确测量。在设计中,掌握工程运用技术规范,通过当场勘测方式,严格遵守专业设计标准和设计步骤。在工程施工流程中,把握一般施工技术,定期检查控制工程进度。(4)具备领导能力,能参与新项目管理和基层工作,同时具备非常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

现阶段,很多土木工程的工程师只以工作经历为标准,一旦接到之前从来没遇到过的新项目或新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不容易考虑到怎样解决问题,或者只凭着工作经历来执行,这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所看重的创新能力本末倒置。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精神,出色的工程师在碰到新项目、新问题时,应当勇于打陈旧标准,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即使这类方法不行得通,也会推动土木工程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发展。因而,高等院校应重视塑造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力,激励学生学会思考,使它们可以处理繁杂的具体工程问题。执行新的工程实践活动后,要正确看待学生更多层面的问题,并进行融合。根据这些方法,学生可以从技术方面获得明显提高。

例如土木工程专业高校应及时对设计课程内容开展全方位整理,涉及到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本概念、房子钢筋混凝土、钢框架结构、建筑构造界定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调节后的课程内容如下所示:讲解双层,多层建筑设计,混凝土预制楼板设计、单面公共建筑设计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了各课程内容设计的日常每日任务和目标,并融合土木工程教学内容的发展以及对工程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规定,重新制订各种各样课程内容设计和实践活动。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大学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型的教学课堂阶段,学生可以将把握以往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毕业之后的设计不但要创新,还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能详尽把握新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掌握碰到问题时应当考虑到哪几个方面,并查看通过什么标准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具体工程的把握,了解工程设计的具体方式,培养科学的设计观念。

例如依据学生的练习水准,有效地分配日常任务,根据四年的专业学习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安排毕业之后的每日任务,有益于确保学生在了解问题的情况下,激起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此同时重视激起学生的培训激情,而不是单纯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和基本概念,老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能积极与学生进行探讨。

(三)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定期到施工工地对施工技术和工程设备开展调研研究,讨论各样技术,怎样互相配合进行单项工程,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能及时把握全部设计过程和基础理论基础,并能参与到具体工程的设计和制图。与此同时,院校还应对学生给予具体工作机遇,贯彻落实《纲要》明确指出的“高教育务必重视提升工程能力”的人才塑造的核心理念。

例如“卓越工程师计划”最明显的优点之一是让企业深层次参与人才塑造的整个过程,依照产学研用运用协作的方法,不断扩大学校外实践活动的产业园区规模,为学生打造出优质的综合型活动教学环境。在加强现阶段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院校依据行业把握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为企业各单位乃至各新项目配置有阅历丰富的老师助手,让指导工作人员不断完善学生的阅历。

结语:伴随着我国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的加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塑造明确提出了大量新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教育品质,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理地应用到土木工程教学课堂和教学内容开发中,才可以铸就高质量的工程人才。与此同时,执行“卓越工程师计划”也是贯彻国家改革和教育发展精神实质,为土木工程人才给予优良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确保,才能持续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工程品质推动国内位居世界大国队伍。

参考文献:[1]高雪梅,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20(11):109-110.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141-142.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以及优势,针对“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笔者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要集聚各方力量,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的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目标,从而促进云南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土木工程;教材建设

随着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开展,要求各个高校承担该项目的教师,根据相应的专业对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并且在进行教材建设的时候要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如今“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毕业生知识结构、工作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调整,因此,高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全面提高我省教材建设的水平。本文就“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进行了探究,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的现状,提出了对该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策略。

一、“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及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进行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既能够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机地结合,又可以促进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做出贡献,有利于企业向学校供应科学研究和为推行成果示范提供实践场所,能够推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学术、知识、经济价值。

二、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

最近几年,一些地方高校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广适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这就使得地方高校教材的建设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制约[1]。一方面,教材需要的多元化,让改革、建设教材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设置专业的特色化,限制了以往专业系列教材的实用性。并且还使得教材的建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排的教材与内容之间不连贯。土木工程专业教材的编排受到传统教材编排的影响与制约,从而导致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编排与教材本身的编排之间不能合理地连接起来。

2.教材内容陈旧。一方面,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与研究,从而不能科学地分析各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没有打破传统教材建设的模式,导致教材的建设相对落后。

3.在眾多的土木工程专业教材之中,实训类的教材内容不仅陈旧,而且种类还非常少,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的建设,首先要注意把握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然后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以达到特色教育实现的目标。

1.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需要对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土木工程的知识体系,提出土木工程学科知识结构下的课程体系构思,把专业的主要课程,整合成很多个课程体系,并且每个课程系列都是由相互连接的各门课程所构成的。要将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就需改变传统的以课内实践为主的方式,建立以系列课程为主线的统一实践环节[2]。

2.教材实用性的建设。高校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培养,让学生能有效地学到更多知识,从而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就需要重视其实用性。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出现学不能致用的问题,他们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用不上,这主要是因为教材的内容严重的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因此,这就需要教材建设者积极的参与社会调查与研究,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教材,以促进教材的实用性。

3.教材内容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是无穷的,然而教材页面的数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教材的内容应当精简,在注入新的教材内容的时候,要将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另外,还需要注重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合理、系统、实用性。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重视“产学研”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建设标准,将课程的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体系由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通识教育课程等多方面相结合而形成。

四、“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策略

1.科学合理地建设特色教材。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计划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下对建设教材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确保土木工程教材内容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进行。

2.创新建设教材的模式。以往编写教材的程序非常复杂,因此,要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专业教材,就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先编写一些以实验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教材,从而不仅可以为以后编写教材做铺垫,还可以形成实验实训的教材系统[3]。

3.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建设教材。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教材,可以根据云南省的经济、产业建设特色,将“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教材的建设之中,把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引进教学案例与启示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土木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编写新的教材内容,删除过去陈旧的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内容更加全方位、多层次、有特色。

4.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教材。“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必须要集结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个领域人才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从而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高校可以将有关土木工程的企业、公司中优秀的技术管理等人员一并邀请过来,为教材的建设出谋划策,有利于促进教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另外可以通过设计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促使学生去参加相应的土木工程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够拓宽学生将来的就业之路。学生是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在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试用体验一下已经编写好的教材,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建议对教材进行修正改善。

五、結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存在一些问题,如编排的教材与内容之间不连贯,教材内容陈旧和实训内容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学的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质量。笔者提出,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其次,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教材,创新建设教材的模式,更新的教材内容。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产学研”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促进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剑华,赵雨云.地方高校产学研教育理科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5):197-198.

[2]王晓亮,郭媛香.高等教育教学的产、学、研共生性问题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4,(04):42-46.

[3]彭石普.“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探索——以《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训教程》为例[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3):12-1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HU Chao-yi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China)

Key words: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civi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课题组根据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3个特点、学校与设计院在资源条件方面的互补性,剖析了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4对矛盾,提出了既适合地方高校特点又满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设计新模式,并给出了新模式的实施途径。实践表明,新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提升了毕业设计成果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能力

按行政隶属,我国高校分为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简称部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两大类。相对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以下3个特点 [1][2][3] :1.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2.学校自身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尚需学校所在地的工程单位协助;3.学校所在地能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工程单位有限,接纳学生的资源有限。同时,土木工程专业又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地方高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不能一味仿效部属高校的模式[2],应基于自身的3个特点,探索出符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检验,更是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较多 [4][5][6] [7][8][9][10],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该专业的毕业设计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10年,该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时间为14周,一般1组6个学生,1人1题,这样安排既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及其相应的计算书。在近10年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索过程中,主要存在“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理论指导到位”与“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实践指导到位”、“毕业设计指导资料铺天盖地”与“好的指导资料匮乏”、“毕业设计时间的确定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时间的不确定性”、“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工程素养”与“学生工程意识淡薄”4对矛盾。本文主要阐述我们在破解这4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既适合地方高校特点又能满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设计新模式。

一、 “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理论指导到位”与“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实践指导到位”的矛盾

近10年的实践表明,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优势是:学校教室充足,除标准、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外的资料齐全,理论指导到位,管理方便;缺点是:校园环境的工程氛围不浓,仅有教育版的设计软件且大多过时,指导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博士毕业直接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实践指导难以到位。因此,完全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难以满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近10年的实践同时也表明,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的优势是:设计院工程氛围浓,标准、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齐全,有最新版的商用工程设计软件,实践指导到位,学生能受到良好的实践熏陶;缺点是:能胜任培养学生的设计院有限,设计院接纳学生的资源有限,仅能安排少数学生,理论指导难以到位,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完全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难以满足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对基础理论的培养要求。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与设计院各自资源条件的互补性,探索出既符合学校与设计院各自资源条件的,又能同时满足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途径如下:

第一步,首先选择苏州地区实力最强的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并请设计经验丰富且认真负责的工程师作为学生在企业的指导教师。

第二步,考虑到设计院仅能安排少数学生,每组选拔一位学生作为带头人主要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第7学期末学生毕业设计分组完成后,首先给学生介绍毕业设计阶段“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管理过程和操作办法,然后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带头人的竞选,竞选主要请学生介绍“如何做好带头人工作、如何管理好毕业设计阶段的时间和如何做好合作与协调工作”3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带头人能去有实力的设计院学习与锻炼,所以报名学生较多,最后综合学业成绩和竞选情况,由指导教师确定带头人。由于带头人是在自愿基础上遴选出来的,这有利于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管理。

第三步,在第7学期结束即寒假开始,带头人就带着设计任务去设计院报到,这一步是关键,带头人不仅先行先做,而且在设计院学到与实际工程完全相同的做法。

第四步,第8学期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第1周至第14周),带头人每周一回学校,上午根据指导教师的布置给同组学生讲解本周毕业设计涉及的概念与要点,与同组学生交流与讨论,学生们唱主角,指导教师在旁加以引导、点评并讲解理论要点;下午在学校与同组学生一起做毕业设计;周二至周五在设计院做毕业设计。

整个环节中“第三步、第四步”是最为重要的两环,也是最能提升学生兴趣的环节。尤其是第四步的每周一更为重要,带头人回校可得到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其他学生可得到带头人从设计院带回来的成果的熏陶。“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得到改善,而且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符合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达到了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对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毕业设计指导资料铺天盖地”与“好的指导资料匮乏” 的矛盾

现在已出版的毕业设计指导资料较多,尤其是网上有关毕业设计的资料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学生针对自己的设计题目,一般都能在网上检索到相应的例题。但是已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资料尚存在两个不足:第一是大多指导资料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要么讲理论,缺乏一个从头至尾与理论融合在一起的毕业设计范例,要么讲例题,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第二是不少指导资料所依据的理论和标准已过时,特别是使用废止标准的情况更为常见。可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好的指导资料缺乏,学生是第一次做设计,是不清楚该情况的。由于找到了指导资料与设计例题,部分学生不再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自己也不愿花时间去系统归纳总结以前所学知识,拿了例题就照葫芦画瓢,这样做毕业设计的弊端有二:一是到毕业答辩时经不起考问,虽然完成了毕业设计,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實是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后患无穷;二是若例题有错,由于没有相关理论指导,学生也跟着错,特别是结构内力计算阶段,往往是前面一个错误,导致后面连续的错误,学生不断地重复修改,反而浪费大量的时间,致使最后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错误多。

针对上述实情,在“带头人+团队”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起草好《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的框架并撰写理论指导部分,带头人结合毕业设计题目完成范例的设计计算与施工图绘制,最后指导教师与带头人合作完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的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循着毕业设计的进程,分成“绪论、建筑设计、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楼盖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和电算分析”7章。在每一个设计环节,先阐述该设计环节的基础知识与设计要点(或基本概念),再结合范例进行该环节的设计,最后出示该环节历届学生的常见错误。比如《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第2章 建筑设计”按表1所示章节目录编写。

受到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成就感的驱动,带头人不仅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毕业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再学习,所完成的毕业设计不仅正确,而且系统性与逻辑性较好。由于有了上述系统性好、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其他学生不仅节约了需要自己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时间(主要是多数学生不愿意这样去做),满足了毕业设计阶段时间较为紧张的限制条件,而且学生在每一个设计环节上既有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又能避免常见错误,所完成的毕业设计不仅符合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而且系统性与逻辑性得到改善,错误明显减少,毕业设计质量得以提升。毕业答辩时,学生也从容了许多,因为他们已对自己完成的设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三、“毕业设计时间的确定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时间的不确定性” 的矛盾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的第1周至第14周。同时,毕业设计阶段,一方面多数学生需联系工作,少数学生需复习考研,还有部分学生需结欠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需占用一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做其他安排,这已是常规;另一方面现阶段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算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而且出于掌握基本概念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仍要求学生手算完成一榀框架、一层楼盖、一部楼梯和基础的设计,可见与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前相比,现阶段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实则没有减少。因此,毕业设计时间不仅是固定和有限的,而且是比较紧张的。

然而,实际工程设计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是由工程需要确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与毕业设计确定性的时间节点吻合。即使偶然碰到时间上吻合的工程,还存在该工程是否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问题,因为出于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毕业设计有自身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在对“真题真做、假题真做、参与科研”等多种模式进行实践、利弊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对于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时采用“假题真做”模式最符合现阶段毕业设计的时间节点、客观资源条件、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除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少数学生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外,其他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宜采用“假题真做”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有利于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工程素养”与“学生工程意识淡薄” 的矛盾

经过10余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已养成了依赖教科书的习惯,工程概念不强,工程意识淡薄。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仅以相关教科书为依据来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所画图中许多仅是教科书上原理示意图的翻版,这不符合工程要求,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为此,在毕业设计开始时,我们首先给学生讲解毕业设计应依据什么来做,最后怎么来评价所完成的毕业设计是否已达到工程所需要的深度要求,以期毕业设计开始时就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概念培养,将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除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外,对于毕业设计依据分设计标准、制图标准和标准图集3个方面给学生做介绍。以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百货商店设计为例,介绍的设计依据如表2所示。

在介绍标准时,同时介绍标准的时效、现行标准与废止标准的关系,以体现设计的先进性;介绍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以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正确的利用标准与教科书。最后,结合一套实际施工图介绍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和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发布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试行),以使学生开始设计时就清楚最后完成的设计文件应达到的标准。

通过如前所述的“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再通过有针对性地参观实际工程、剖析实际工程施工图和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措施,使得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工程概念与工程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五、结语

在阐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3个特点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苏州科技大学(原苏州科技学院)近10年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破解4对矛盾的过程中,提出了“带头人+团队”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设计新模式,并编写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新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设计成果的系统性、逻辑性、正确性和先进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钟新谷,聂忆华,谢献忠,贺建清.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2):1-4.

[2]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7.

[3]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3-20.

[4] 陈洁.地方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3):104-106.

[5] 孙毅,黄林青,朱浪涛.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5(1):136-140.

[6] 焦楚杰,张俊平,吴珊瑚,刘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5):112-116.

[7] 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114-117.

[8] 孙明.基于BIM的应用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全过程改革[J].大学教育,2017(9):48-50.

[9] 佘艳华,王德玲,黄文雄,张继承.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152-153.

[10] 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3):123-126.

[责任编辑 钟 岚]

上一篇:工程技术员职称论文下一篇:安全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