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论文范文

2023-05-12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动物实验 在生命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食品生物安全、推进生物医药创新和助力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加速大动物实验发展进程,提高大动物实验发展质效为目标,对动物实验的基本情况、国内外大动物实验发展现状、大动物实验的发展意义进行探讨,还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事业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动物实验;实验动物;生命科学;医学创新

前言:大动物实验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研究活动,开展动物实验前需要通过伦理审查,符合动物福利伦理。一般将犬、猪、猴等动物实验称为大动物实验,大动物与人的是代谢、功能与解剖结构非常接近。大动物实验一般费用非常昂贵,对于研发机构来说,大动物实验不能盲目开展,必须做好提前规划和质量控制,以免浪费资源、阻碍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大动物实验不可或缺,是帮助人类攻克研究难关的重要推手,其未来发展也将深刻地影响生物医药的研发进程。

1动物实验的基本情况

基于动物实验开展生物学、医药学、病理学、解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可以避免人类受到伤害,将会为促进人类生命科学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从科研发展角度来看,动物实验至关重要,试验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操作资质的专业人员。通常来说,动物实验的实验对象都是兔、大小鼠、豚鼠、犬、猪、猴等哺乳动物,它们虽然在解剖结构、系统功能、生理特性、繁殖特性、体液成分、解剖特性、疾病特点等方面与人类有差异,但实验结果可以为人类科研带来参考。在科学研究中,非人灵长类与人类最为相似,实验结果准确的更高,但价格非常昂贵。选用实验动物时,必须遵循一般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前者是指实验人员必须综合考量实验对象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健康情况和实验条件;后者则要求实验人员优先选用价低易得且便于饲养的动物。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最为重要操作原则有三,即3R原则:第一,减少原则(Reduction),是指基于少量动物获取多量实验数据,践行该原则时也应该利用定量动物尽可能多地获得实验数据;第二,替代原则(RepIacement),践行该原则时实验人员应该在操作中利用无知觉实验动物替代活的且神志清醒的脊椎动物;也需要在可选择范围内,选用无需适用动物的其他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第三,优化原则(Refinement),这一原则是指基于试验条件改进和科学原则践行,提高动物福利,善待动物,当然在这一原则之下也需要改进试验技术与设备,从而尽量避免动物在非实验操作必要的领域中受到伤害[1]。需要注意的是,动物实验对象不可盲目选择,实验结果也不能机械使用,对于人类医学研究而言动物实验结果是重要的可参考依据,但这些内容未经分析和多次验证不可直接作用于临床。

2大动物实验的发展现状

2.1國内现况

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的大动物实验行业方兴未艾,是临床科学研究的重要辅助方法,是生物医药临床前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医疗器械的原位状态评估也至关重要。为实现我国大动物实验现况的全面分析,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1管理法规

1918年齐长庆博士进行了我国首例动物实验,而后动物实验在我国正式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实验现代化改革逐步推进,有关于动物实验发展的规范性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也不断充实。在这一方面,最受瞩目的就是实验动物管理,所以本文以此为例简述我国动物实验领域的管理法规发展现状。1983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系统实验动物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科技部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1年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研究用实验动物管理的通知》,为我国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后在卫生部、药监局、农业部、中科院、教育部以及军队系统是中国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这一体系不断壮大,行政管理模式渐渐完善,为行业的法制化、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1.2动物资源

实验动物资源是大动物实验行业发展的基石,实验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将深刻影响实验结果。在大动物实验当中,信息、设备、对象和试剂是最基本的支撑科研的最基本条件,而实验对象即实验动物的重要性位居第一,作为人类的“替身”,只有保证实验动物的充足性、丰富性和可用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大动物实验价值。随着我国大动物实验行业的法制化、产业化发展,动物资源培育也逐步走向正轨。为保证大动物实验环节动物资源的充足供应,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纷纷出资建立大型动物饲养中心,还开发出特色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比如,在我国的大动物实验领域,非人灵长类动物应用广泛,主要包括猕猴、恒河猴、食蟹猴。其中,恒河猴属于我国特色品种,此类型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新陈代谢和解剖特质与人类极为相似,在药剂学、医学研究中贡献极大。为丰富大动物资源,饲养基地大多基于大动物生长特性选择,比如广东、云南、广西和海南地区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供给地[2]

2.1.3机构设施

目前,我国专业的大动物实验室数量持续增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附属医院或大学的动物房。这种大动物实验室的服务对象十分明确,实际应用方向也比较固定——开展外科技能培训。在实际作业环节,医科院校的附属动物房是医学生和住院医师提升麻醉、缝合、切除等基本技能练习的重要场所。从现实角度来看,此类型大动物实验室的主要价值在于教学,无法实现专业科研。

第二,大型医疗器械公司的培训中心。医院、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是科研领域的主力军,对于大型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大动物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为推进机械设计优化、功能改良提供极大帮助。通常来说,此类大动物实验室只服务于企业内部,发挥产品验证、员工培训功效,部分实验室也承接客户培训项目,但同样不进行科研;而且,实验动物需要从外部采购。

第三,第三方专业实验室。与前两者相比,第三方专业实验室是开展大动物实验的最佳地点,其功能较为多样,兼具教学、科研作用。不过,国内的第三方专业实验室数量稀少,而且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缺失。

2.2国外现况

在国外,大动物实验的开始时间早,管理体系与发展模式也相对完善,不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外存在许多的动物实验反对者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该行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2.2.1管理法规

目前,国外大动物实验行业的管理规范较为健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也较为丰富。以日本的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为例,1973年出臺《动物爱护管理法》,1980年出台《实验动物的饲养以及保管相关标准》奠定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在2006年基于3R原则修订法条,而后使相关法律体系逐步健全。而且,日本还对试验动物行政管理体系加以明确,规定实验动物机构受环境省管辖。

2.2.2动物资源

由于国外的大动物实验机构相对较多,所以当地的实验动物需求量较高,实验动物养殖业发达,动物资源的整体供给量十分充足。而且,外国大动物实验室都极为重视实验动物饲养,关注实验动物种类更新和保存。从现实角度来看,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猪、犬、马、羊等)都是国外大动物实验的常用动物资源。

2.2.3机构设施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大动物实验行业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特征,已然建成商品化、社会化科研体系。所以,国外的专业大动物实验室较多,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技术与人才资源充足。通常来说,大动物实验室主要分布在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当中。

3大动物实验的发展意义与趋势

3.1发展意义

大动物实验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避免了人类“以身试险”,在科研活动中研究者可以从大动物身上采集样本、获取信息,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避免伦理问题,更可以实现生命科学研究的转型升级[3]。从现实角度来看,大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和科研强国实现的基础支撑条件,基于大动物实验人们将促进多门科学的飞速发展,可帮助人们有效探索未解之谜、攻克学术研究难关,在生命科学发展领域大动物实验不可或缺。

3.2未来趋势

从国内外大动物实验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体系化、法制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已成必然,在未来该行业势必朝着这些方向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大动物实验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也备受瞩目,提高实验精度、提升实验质效、降低实验成本也将成为从业者的奋斗目标。当然,在大动物实验发展中,代替性实验和实验动物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内容也将随着行业发展而逐步完善。

结论:总而言之,大动物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命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石,更是衡量国家或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动物实验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动物资源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都逐步完善,为推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未来,随着生命基础科学、临床研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的大力发展,大动物实验进一步高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锐虎,王春芳,宋国华,等.山西省实验动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1,41(03):190-194.

[2]贺争鸣,陈振文,代解杰,等.实验动物品种增量建设与野生动物科学利用现状与建议[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1,53(02):50-58.

[3]常萍,史梦婷,戴越,等.科学研究中带来的动物伦理问题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09):158+164.

[4]梁景辉,胡恩宜,朱闽,买鹏宇,张泽朝,叶斌,时雪,彭杰,叶沛仁.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桂药生精胶囊治疗不育症的作用机制[J/OL].中成药:1-9[2021-11-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368.R.20210920.0627.018.html.

[5]罗银利,金哲虎,李初颖,金美彤,皮龙泉.常见化疗脱发研究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8[2021-11-21].https://doi.org/10.13735/j.cjdv.1001-7089.202012087.

[6]蔡黎明,刘刚,张巧妮,高思哲,齐嘉琛,闫姝洁,吉冰洋.新型国产体外膜氧合系统用于大动物短期心肺辅助的模型建立[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21,19(02):112-117.

[7]王淑平,李坤寅,邵芷若,关永格,陈宝艳.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大鼠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0,31(12):1416-1421.

[8]刁力为,李温斌,师启众,张保全,樊宏哲,刘诫,李阳阳,杨英杰,吴本清,吴一彬.房间隔造口术联合体外膜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大动物实验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04):361-365.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各大医疗机构中,中药针剂以及中成药口服剂的使用都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开具医嘱的不乏为西医医生,然而能真正掌握中医适应症、体现辨证论治来使用中成药的西医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与中医学这门课程在西医院校的教学重视度有关。由于中医药可以贯穿于患者诊治过程的不同阶段,掌握好其适应症,合理介入中医药治療,都依赖于医者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为使西医院校医学生在中医临床见习过程中不虚度光阴,充分利用一天的见习时间熟悉并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研究探索更加合理、可行的针对非中医专业学生的见习带教方法,制定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带教手册,初步形成适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是今后需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西医院校  医学生  中医学课程  见习带教  中医基础临床技能

【基金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19-JY-Y-105);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项目编号:ZLXS201919);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

据调查,大约90%以上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及丰富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在传统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2]。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所有的综合医院都必须设立中医科室,同样,中医学这门课程也是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为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奠定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使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多一种运用中医学技能治疗疾病的方法[4]。然而由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分配课时少,普遍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为铺垫,中医概念较为模糊、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导致很多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认识不够,存在偏见,或者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帮助不大,那么,如何让西医院校的医学生正确认识并能接受中医,适当掌握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变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中医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多数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医院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现今各大西医医院都在开具中成药、中药针剂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以针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再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治疗,会增加治疗疗效,让中医中药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使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让患者受益。

虽然西医院校都将中医学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而见习带教课通常都只有一天,甚至有的西医院校仅为中医学这门课程开设了理论课时,而省略了见习课时,因此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上见习中医学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临床见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走近中医临床,将理论课所学习的中医学的内容运用于临床实际,在面对中医患者时能够结合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作出初步的中医诊断,并能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在选择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时能够合理选择用药,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及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中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医见习课在西医院校的开展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见习课的设立是为了使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应用进行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的第一阶段,然而传统的中医教学较为注重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现代教育观则要求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因此,如何能通过老师的带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真正接纳中医学,是有效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学者引入了SOAP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也有学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Flipped Class Model,FCM)[6],两种见习带教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中医学见习课的带教方面展开研究,但是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个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中医见习带教体系。

由于中医学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发现,几乎查不到国外学者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这门课程的临床见习带教做相关研究。但是,中医药走出中国大门是势不可挡的,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7],自行编撰中医教材来施教。同样,虽然加拿大中医的教育历史很短,其五个省的立法法规以及中医教育亦不尽相同,但是均对中医进行系统监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制定了加拿大中医教育的国际标准[8]。

三、中医见习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要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见习课时一般是9个学时,安排一天的时间在中医临床科室见习,想要利用这短短一天的临床见习时间让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了解祖国传统医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分析国内外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的现状,了解到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医学生进入中医科室临床见习的时候,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中医科室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参观一下科室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并未能得  到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基础技能的见习带教,导致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在面对需要进行中医诊治的患者时动口和动手能力都不足。

因此,提升带教老师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水平,逐渐形成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力求让非中医专业学生在见习带教后能够提升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在給医学生作相关培训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

(1)对医院及整个医疗环境而言,很多西医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中药针剂进行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对于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辩证用药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在提高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与技巧,推动教学工作发展。通过非中医专业见习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提高,加深西医院校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

(3)对于医学高等教育而言,《中医学基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结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带教方法,可以促进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见习带教体系的建立。

总的来说,提高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势在必行,但是,医学生要想在短暂一天的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单单靠带教老师的授课、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所谓临床,就是要到患者床边去,面对面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借助中医相关书籍、中医经络腧穴人体模型、参观中药房等方式,只有理论学习结合实际不断反复操作训练,才能不断提高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1]安丽,李雅洁,曹国强.高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研究[J].医学信息,2018(12):21-22.

[2]高占华,赵玉堂.浅谈中医教学面临的几点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224-225.

[3]杨军用,林红,杨百京.浅析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6(10):45-47.

[4]马建昕,佘彬.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7):52-54.

[5]党慧敏,刘军花,安鹏.SOAP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ECM,2016(4):78-80.

[6]朱宏,任丹,张婷.PBL联合翻转课堂在西医院校中药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6):13-14.

[7]陈盛桦,蔡鸿新.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自编教材述评[J].中华医史杂志,2017(3):152-155.

[8]DU Huan-bin(杜桓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in Canada[J].Chin J Integr Med,2015(3):173-175.

作者简介:

周映伽(1983年5月出生),女,汉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2008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期承担科室教学秘书一职,并长期承担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主持教学课题2项,主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课题2项。

沈红梅(1969年3月出生),女,白族,硕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任,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期承担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参与教学课题3项,参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课题2项。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及生物实验考查评价体系、要求等流于形式,致使生物实验被长期、严重的“弱化”、“打折”,现状与21世纪生命科学的需要相距甚远。据此,本文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在规范和创新上下功夫。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定位 现状与创新

作为生物科学的基础课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定位、如何正视现状、如何创新是生物科师生需要面对和探索的课题。本文是多年实践和认识的积累,现刍议如下、意在抛砖引玉。

一、生物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命科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己从静态的、形态描述演化为动态的、定性、定量并存的实验科学。而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由此,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上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生物实验教学是增进学生智商、情商的良好平台和载体,更是体现了“实验室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实验在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生物实验教学重知识、重理论,轻实验、轻实践,致使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不少的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实验过程、结果可以对答如流,却在实验操作时一筹莫展、不尽如意。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是生物虽作为高考的科目,生物实验题也占一定比例,但仅是课本实验向卷面实验的一种转移,没有从本质上摆脱为实验而实验的困境和尴尬,无法真正成为择取高等学子的考核依据;二是生物实验考查的评价体系及要求流于形式,致使生物实验被长期的严重的“弱化”,学校不关心,教师不重视,学生不肯学。于是出现了教师“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于是实验设备残缺老化。实验经费或难以到位;于是实验员被兼职,不安心本职、不钻研业务,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这种忽视生物学认知规律的无实验、实践验证的纯理论的教学怎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怎能促使他们在生命科学的领域有所作为,成就事业呢?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与21世纪生命科学的需要相距甚远,为此生物实验教学应当并且必须引起教育界和国人的高度重视。

三、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在规范和创新上下功夫

一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矛盾,本人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在规范和创新上下功夫。

1.要牢固地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

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是由生物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站在中华民族必须领先发展生命科学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它是继承和创新生物实验教学的根本保障。

2.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规范的制约体系

(1)评价机制是教学质量及教学结果的指挥棒。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人认为这个评价机制必须是全面的、多样的、动态的。所谓“全面的”即不仅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对其运用知识的技能进行评价;所谓“多样的”即不仅要看其卷面的成绩,更要观察其动口、动脑、动手的表现;所谓“动态的”即不仅要讲求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同时,评价机制要突出落实高中生物实验的考查,并且在生物会考、高考、奥赛等其他可能的环节适当增加生物实验的成份;(2)规范的制约体系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师,制约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消除不关心生物实验教学的学校和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师;制约的手段至少包括:将实验的设备、实验的开课率和学生实验的成绩等相关要素列入学校的评定升级和任课教师的年度业务考核及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3.要做好继承和创新这篇大文章

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在继承传统有效的教与学方法的基础上,致力于实验形式、实验手段、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本人认为:(1)实验形式的创新主要是拓宽实验的时空。由原来单一的课堂实验转向兼容面向自然、走进家园。面向自然:即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SO2对植物的影响、物种及生态等相关生物知识自然现象的调研,使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进程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实现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走进家园:主要是指导学生应用学习掌握的有关生物知识在家园进行或种植名贵花卉、或饲养小动物、或培育食用菌、或制作标本、或解剖家禽等适宜实验,亦可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遗传病的调查等,既使理论得以深化,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智能开发;(2)实验手段的创新主要是着力提高实验手段的科技含量。即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光盘、微机、多媒体等功能,突出直观、增强动感。既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似实验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规范实验操作的成功;(3)实验内容的创新主要指实验内容要在完成课本中用来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巩固生物知识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生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老师引导下,可采用自我报告、出刊物、成果展示,也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论文评比,还可以开展趣味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创意性实验的探究方案等。这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4)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让学生着重体验实验过程。教师只能是引导者、指导者,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惑。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快乐、感受创新实验的成果。在科学探索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营造实验氛围、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鄢燕英,任中学生物教学27年,中教高级职称。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有着独特的内涵、表达形式、特点,它的“不伤不损、形神俱养、治未病”等精髓对发展体育健身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如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 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 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 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 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 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 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 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 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 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 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黄帝内经》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仲学.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赵军,王小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8):80-82.

[3] 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556-1557.

[4]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1-65.

[5] 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老子·庄子(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鸿江校译.白话少林易筋经[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

[1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8.

[13] 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225.

[14] 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72.

生命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生命科学类专业暂时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原因在于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但作为新兴学科的专业,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出国留学、读研和直接就业方面依然有着很多机会,能够满足应届毕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展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依然光明。

[关 键 词] 生命科学类专业;就业现状;展望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并称为21世纪新经济的重要支柱,认为生命科学类专业有可能是继信息类专业后最热门的专业,并再次掀起人才大战的热潮,创造毕业生就业新的亮点。然而,从近几年应届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现状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我国的生命科学类专业近年来社会需求并不好,甚至需求不足,出现了所谓“就业难”的现象。

一、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还没有带动生物产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我国由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无法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产业化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物技术产业转化率低,生物产业规模较小。(2)生物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3)在政策、体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能适应加快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地方。生物产业不能发展壮大,导致生物产业吸纳人才就相当有限。

(二)生命科學是一门对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的学科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大学短暂的4年学习,只能接触生命科学的皮毛知识,还不能完全真正应用于实践当中,知识储备的不足和实际经验的欠缺都会使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1]。

(三)全国把生命科学类专业办得太多、太滥

据统计,全国开办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从2002年100所猛增到2007年的200余所,生物技术专业从2002年90余所猛增到2007年的250所。许多高校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实验设备都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用人单位对此颇多微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四)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有一定关系

“天之骄子”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就能去除的,这种现象在全国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2]。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事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学生不愿去。

(五)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应对招聘面试的就业技巧

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作为理科学生,因为学业压力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教室和实验室,了解社会有限,并且误以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太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面试技巧,结果许多学生在递交简历的阶段或者在第一次面试时就惨遭淘汰。

虽然,生命科学类专业在直接就业的途径中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局,但这几年许多学生看到了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除了出国留学和攻读研究生外,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选择直接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诸如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哈药集团、西安杨森等我国著名的生物医药公司一般都会到各个高校开展人才招聘,这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在校期间主要接触的用人单位。第二类用人单位是生物制品或生物技术公司。其数量远远多于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作为高科技型企业,他们一般都是中小型公司,发展规模小,资本实力弱,所以单个公司人才需求量也少,而且这些公司要求所招聘的人员能立即给公司带来利润和效益,强调工作经验优先,一般不会主动到高校招聘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所以,我们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许多应届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尽管很难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率较低,不过一旦离开学校,在6个月之内,那些未就业学生都能找到基本满意的用人单位。原因在于这些未就业学生参加社会招聘后被这些生命科学类中小企业录用。第三类用人单位则是政府机构、学校或者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主要包括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如疾病控制中心、动植物检疫检验部门、公安局的技术鉴定中心以及各级生态环保机构等。但是,这些用人单位招聘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公开招考才可能就业。在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对本科应届毕业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因为本身这类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能够在事业单位从事研发工作虽然待遇优厚却也是机遇难求。不过,中学生物教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就业渠道。自高考恢复了对生物的知识考查后,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目前,许多中学生物教师的知识早已陈旧过时,在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许多中学急需大量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强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科班出身的毕业生。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是前沿新兴学科

尽管生命科学类专业暂时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局,但科学家们依然预言:生物是继数学、物理、化学之后最有爆发力的学科,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科,是一门前沿的新兴学科。

(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及其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3]。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国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生物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分之一以上,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我国还具有一支接受过海外现代生命科学基本训练并开展过高层次研究、产业发展的庞大“海外军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由此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有的甚至處于领先水平。

(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对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解决我国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农”问题都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生命科学,鼓励生物领域的产业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列为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6个战略重点之一,明确提出“培育生物产业”。可以说,发展生物产业的一系列纲领性政策已基本确定,产业发展的框架和方向已经明确。《规划》明确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

(三)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也随之迅速升温

随着各级政府对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家生物产业战略的纵深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然会超常规地迅猛发展。(1)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促使我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育种、农产品结构调整为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3)加入WTO,加速了全球医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在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医药企业重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的同时,跨国医药公司也在国内建立研发机构,也将加剧国内对生物专有技术的竞争[4]。这些因素不仅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也为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国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下,科技的进步必然带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是中间的企业研究开发,或者终端的技术分析、市场拓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犹如车辆的“双轮”,必将共同促进人才市场的繁荣和壮大,生命科学类专业“就业难”现象也将一去不复返。

我国的人事管理机构根据全国各类专业协会的有关统计资料,对我国未来急需人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认为,21世纪我国的主导职业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类、环保、中医学,健康医学类、咨询服务、保险、老年医学、家庭护理和服务、专业公关、市场营销、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类、心理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五类职业。其中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是近些年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开发的一个热门领域,该领域在生物制药、保健品开发、治疗疑难病症药品的研制、人工蛋白质的合成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一大批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只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才能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与竞争,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领域,并且随着生物产业化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将呈几何数量增长。所以,生物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它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非常看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生物专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独之秀职业咨询机构.独之秀职业看板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1).

[2]符晓棠,张海泉,尚文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分析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9).

[3]谢倩.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对高校生物教改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4]孙毅.生物工程及其产业化与未来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上一篇:公关论文下一篇:世界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