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2024-02-09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传统大学生命教育的误区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最高教育准则,大学生命教育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命教育急需调整当下大学生误读、忽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现状,引导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当前在大学传统教育工作中,过度注重知识传授的单维教育指向和教育评价的功利化,使得大学生命教育呈现出封闭性、单一性、片面性的误区,最终酿成大学生命教育的无序性。

误区之一:片面性——生命教育浅表化,无益于个体生命品质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幸福的人,整体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而知识化的生命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生命的存在,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将本应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局限成封闭、狭隘的知识世界,将人生价值的追求降为简单的物质生命的存续,使生命教育过于浅表化,无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它既不利于消解学生的学业与生活压力,也不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人生困惑。当学生面临困境却又寻找不到生活的答案时,往往容易产生内心冲突甚至绝望心情。因此,浅表化的生命教育无法触及生命教育的内核: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误区之二:单一性——生命教育简单化,忽略了学生生命情感的培养

在传统的生命教育中,学校将生命教育仅仅简化为生命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传授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物质生命本体,缺乏人文关怀和积极情感的渗透。这种缺乏与人情感世界沟通的生命教育,割裂了学生作为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难以培育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无法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应和与共鸣,也因此无力去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始终游离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之外。

误区之三:封闭性——生命教育条块化,割裂了学生生命教育的空间

学校、家庭、社会都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应是一个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正面引导,仅靠学校教育机构来完成全部的生命教育任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当前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着教育主体条块化的现象,许多人认为生命教育是只局限于学校的教育,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合作远未深入。事实上生命教育应是全程式教育,应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整个生涯。家庭本应是对孩子进行生命启蒙教育的场所,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令人不无忧虑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他们把对孩子的爱极大地物质化、金钱化,尽其所能地单向给予,从而使孩子不懂得珍惜、敬重、感恩与回报,更谈不上关怀他人。这些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独立生存能力普遍较差,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容易产生无力无助感,导致轻易放弃,甚至包括放弃自己的生命。社会环境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冲击与日俱增,高校办学离不开社会和周边环境,大学生也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的校园生活。在一切向经济效益看齐的社会中,无视和践踏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高校的生命教育变得苍白无力;而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形式又比较单

一、主要以传统的说教方式来宣传社会的主流文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感悟。

误区之四:无序性——生命教育模糊化,降低了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

大家都在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显得非常模糊。有的人认为生命教育是预防自杀,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人数比例不断上升,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看法,并据此认定: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人偏激地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针对自杀现象提出的教育观念。也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人认识、感悟和追求自身价值,所以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应该是高校“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事情,其他教师无责任与义务承担。这种认识,无疑会导致大学生命教育与教学环节相脱节,对大学生命教育的管理也变得模糊不清。迄今为止,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却尚未有高校专门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中心来统一规划指导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因此,所有的这些错误的认识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这些误区之所以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和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生命本身;二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命教育的展开;三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四是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消极因素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根除,学生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命教育的开展。面对大学生命教育日益严竣的形势和目前大学生命教育的“软弱”与“无奈”,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作为突破口来重新审视和规划我们的生命教育。

二、教育生态理念与大学生命教育创新

1998年,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提出了“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报告指出,研究型大学是要提供一种外部刺激因素能够最有效地运作的环境,使对事物的探索以一种最容易和最经常的方式发生,多式多样的刺激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大学一种特殊的知识环境,健康的整体是由每一个健康的部分组成的集合,这样的环境成为一种知识生态系统。换句话说,作为学生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都依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在大学中,相关的因素是很丰富的,其中既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也包括家庭、社区,更不能忽视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所有因素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多样性等特征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系统性运行模式,我们称之为大学教育生态理念。“大学教育生态理念对于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的本旨是解放人、发展人,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因此,以教育生态理念为引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发展需要出发,创新生命教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生命教育载体,创新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

主动构建自己的生命之路,应该成为大学生命教育的新路径。

1、教育理念多元化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对生命知识规范的获取和记忆,而是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氛围和环境,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高校应致力于建构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观,从生态视角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注在学生的健康生命成长和提升生命质量上,使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而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幸福。

2、教育内容全面化

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高校生命教育,应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生命教育作出改进。

一是积极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包括珍惜生命之存在,教育学生坚信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欣赏生命之美好,教育学生用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去欣赏生命,用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去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之个性、敬畏生命之尊严,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是独立且平等的,要学会悦纳自己,更要尊重他人;热爱生命与生活,主动维护生命之权利。

二是开展逆境与死亡教育、责任与奉献教育。应使学生了解,逆境与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同属于生命这一整体,只有在接受其挑战的同时,才能激励个体的人格尊严与价值,把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深处。进一步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触发学生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使学生能自觉提升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是开展和谐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诚信与互利、平等与互助,学会理解、尊重、关爱和宽容。

3、教育形式动态化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教育内容广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中,要将生命教育全方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除了要开设并充分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掘这些课程中有关生命教育的营养成分,以渗透式教学方式去体现生命教育。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确立教育为人的生命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在法制教育课中明确保护生命的权利和义务;在自然与生态课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生命教育,必须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建设平等、民主的课堂,建设伙伴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切实提高生命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此外校风、班风、学风、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软件”和校园环境美化、信息传媒、文化场所等“硬件”组成的校园文化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形式,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使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教育过程开放化

学校教育自然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家庭、社会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的整体性是个体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由此生命教育就不可能是某一部分的切人。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个人生命教育的启蒙,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性格、观念的养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差异性客观存在。同样,社会教育以实例性展现时,由于不同的人认识水平、社会阅历、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对个体所投身的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校仅用封闭的独行教育形式进行教育,肯定无法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学校的教育必须要有开放的气魄和眼光,要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乃至于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同样,学校还要以开放的姿态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时代共进,敏锐捕捉社会变迁,才能及时分析、调整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完善心智。当然,家庭与社会职能部门也应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与高校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5、教育载体多样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成为继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载体之后的新型信息传播载体,它克服了地域、时间的限制,其传播速度之快、空间地域之广、交流范围之宽是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率高达95%以上。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生命教育的素材,其多媒体特性(文字、画面、声音)可以使生命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而传播的及时性又使生命教育更具有时效性。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通过建立网站、设立生命教育、普法园地、网页,占领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的新阵地。同时利用网络超时空的特点,创造平等、信任的情境,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藉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与思想变化,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提升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

6、教育评价灵活化

开展教育评价是大学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督导、评估生命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促进大学生命教育深入开展。

一是要强调发展性评价。应注重学生成长中的收获、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潜力,把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品质与素养、实践与探究、科技与创新、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要求结合起来,而不是以单纯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比如,在我们实施的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通过建立素质拓展平台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素质认证则记录下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进步,反映出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是注重鼓励性评价。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生命的发展都有自己特有的模式。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强调差异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人的处境与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并坚定其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急切且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需要大学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心和智慧去构筑,我们要以教育生态化这一新教育理念来引领生命教育的创新,强化“以生为本”核心思想,将全面化、开放化、多样化、动态平衡化等生态性成长动力作为生命教育的有益支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张扬生命之力,焕发出绚丽的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

[1]徐颖,试论学校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回归[J].教育学刊,2009(2):32-34

[2]王丽莉论高校生命教育的整体构建[J].高教论坛,2008(8):6-7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新世纪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我国高职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当前高职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高职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本文分析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通过调研总结高职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确立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对高职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总结,希望为高职校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学生自主发展 生命教育 有效途径

近年来,生命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趋向。生命教育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高职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高职校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现实诉求

1.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一线劳动者内涵素养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今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生命价值、职业精神与品质、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2.解决一些高职校学生生命困惑的迫切需要。

从发展心理的角度讲,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耐挫能力弱,成功体验少,上进心不强。再加上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一些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上的不平衡现象。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往往就会导致他们心理脆弱、行为失控。

3.改进高职校现有生命教育薄弱点的需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高职校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已有生命教育主要立足“问题”取向,仅仅着眼于部分学生的部分“生命问题”,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某些学校没有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课外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形式化”严重,生命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的体系,难以发挥生命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

笔者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结果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高职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本次调查向300人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回收289份,回收率96%。本次调查对象男生143人,占总量的49.5%,女生146人,占总量的50.5%。调查内容包括高职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感受、人生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人生选择、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的态度、对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需求等,涵盖高职学生的生命观、生死观、职业价值观、婚恋观等领域的问题。分析现状如下:

1.生命意识较为薄弱。

调查结果反映出:第一,高职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方面。大多数学生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基本保证,但个别学生精神生活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尤其在择业和就业、竞争与合作、家庭和生活等方面如有压力,就会缺乏抗压性,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极端行为的发生。第二,高职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规划方面。高职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一定比例的学生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导致他们有的放任自己,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缺爱心,有的追逐物质享受和名利。第三,高职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和态度方面。部分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弱,对压力易产生逃避心理、顺其自然心理。第四,高职学生的生死观方面。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他们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必要。

2.生命教育途径单一。

目前,学校有些教育行为和措施体现了一定的生命意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生命教育附属在德育课程上。其他学科由于本身学科性很强的特点,使某些教师常常忽视它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失去进行生命教育的平台和契机。

3.生命教育内容零散。

顺应课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但一些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学校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及推进的有效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让学生不断认识、感受生命,在此基础上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寻价值。引导高职学生将个性特长、自身专业、家庭环境与未来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的引导下,挖掘自身潜能,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制定近期规划,凝聚生命正能量,追求人生意义,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境界、人生价值和身心健康水平。具体目标包括:

1.摆脱“存在空虚症”。

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一些学生的“无意义的人生”转化为“有意义的人生”,摆脱懒散、攻击、抑郁等现象,使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转化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摆脱“人生迷茫症”。

引导高职生提高耐挫能力,培养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让无限的生命意义突破有限的生命界限,摆脱自卑、痛苦、无所适从等现象。

3.摆脱“自我中心症”。

培养高职学生的奉献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和社会价值,使“有个人意义的人生”提升为“有社会意义的人生”,摆脱因自我为中心造成的人际关系恶化,学习、生活、工作受挫产生的孤独、失落的心理。

四、高职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及学校生命教育现状,探寻生命发展规律,立定“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发展”这一起点,紧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特点,确立生命价值和意义教育、生存教育、生命发展教育三个递进层次教育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規划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逆境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等,确立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校本生命教育内容。

2.开设特色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

根据高职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开设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生命教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生命因成长而美丽》,分为四大主题:热爱生活篇、文明礼仪篇、心理健康篇、理想信念篇。充分利用选修课、班团会、每日德育等开展教学,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保护生命。发挥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挖掘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和日常德育活动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资源,进行梳理、筛选和提炼,统筹规划,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3.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丰富细化生命教育的内涵。

如在学校已开启的“让优秀成为习惯”、“十个一,提素养”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生命教育的理念,进一步丰富、细化生命教育内容体系,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三方面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未来与幸福人生的关系,推动生命教育向纵深发展,提升生命教育的品质,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4.以系列实践活动搭建生命教育平台,形成特色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在发展中思考,在思考中积淀,形成并设定七大特色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即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班级——“生命与阅读”;安全在我心——“生命与安全”;我创新,我实践——“生命与职业”;真情的力量——“生命与感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命与健康”;我的责任——“生命与环境”;寻找美好——“生命与审美”。特色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源于学校优良传统的积淀,符合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必会受到师生们的认同和拥护。

5.重视高职校生命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生命教育不仅要传授生命教育知识,更要注重解决高职学生生命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实践中发现潜在能力,认知、体验、感悟生命,提高生存的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观,为高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促进教师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提高。

通过开展教师理论学习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技术出众的人才,更应培养精神生命健全的人。加强高职生的生命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及职业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高职校生命教育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使高职校生命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曹丽清,刘亦雄,张莫.生命成长教育理论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

[2]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3]肖川.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一)[J].青年教師,2013(04).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地震灾区灾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章通过对当前灾区学生生命与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个体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当前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灾区学生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调查显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仅表现在相关教育的缺乏,还表现在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因此,加强灾区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一、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

笔者一行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期间走访了灾区一些家庭以及绵竹东汽中学、绵竹遵道学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安县桑枣中学等地处重灾区的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校,针对灾后家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总计发出学生问卷1230份,教师问卷120份,家长问卷122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1204份,教师问卷114份,家长问卷12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比分析,发现在“灾后是否开展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问题上,学生回答的结果和教师问答的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482人,教师45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40.03%、39.47%,而家长选择此答案的比率高达67.5%;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回答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选择“非常必要”的学生824人,家长81人,分别占各自参与调查人数的68.44%、67.5%,而教师中选择此答案的比率是92.11%;在关于教育的方法方面,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选择此种方法的占71.18%,其次是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占11.63%,而对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开展实践活动,占42.98%,举办专题讲座和融入课堂教学均占21.93%,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引典故,讲道理”和“身体力行,以身作范”,选择这两种方法的家长分别占42.5%和28.33%;在“灾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我们列出了四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条件受局限”、“缺乏经验”,学生对四个答案选择的比率分别是15.95%、30.23%、43.02%、10.8%,教师相应的比率是15.79%、15.79%、37.72%、30.7%,而家长依次是20%、30%、27.5%、22.5%。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地震灾区灾后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灾后教育的需要,问卷调查中选择“经常开展”的学生及教师不到受调查人数的一半;二是在认识上没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非常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和学校、家庭实际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出入;四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学校难以高效地形成合力。

二、地震灾区学生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实行多位一体式的全方位教育,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完善这四方面着手,从认识、情感、实践等不同层面加以教育引导,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使学生在生命与感恩方面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下文依次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体四个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地震灾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一)从家庭的角度思考

1.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感恩观。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积极乐观、互敬互助的家庭气氛,能够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灿烂,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对社会、自然、他人怀抱感恩之心。

3.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适当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对孩子过分溺爱。二是注重感化教育,避免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三是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四是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避免fn现“重智育轻德育”这样的偏颇现象。

4.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施教

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一错误观念,认识到家庭和学校都是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两个“单位”。鉴于学生数最较多、学校很难保持与每个学生家庭主动联系的现实情况,家长应定期地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子女近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的方式可以是到校咨询,也可以是电话了解。与学校沟通之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以达到“家一校”共同育人的最优效果。

(二)从学校的角度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

根据现代人才观的要求,学校应该把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努力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教育效果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分不开的,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影响着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还存在缺陷,过于偏重智、能两方面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校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考虑将生命观与感恩观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给予必要的重视。

2.积极探索研究,丰富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内容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生命与感恩教育起步比较晚,相关教育经验还比较欠缺。为此,在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时,一方面要借鉴利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已有的先进经验。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加强研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在教育内容上要不断丰富,尽力避免单调、乏味、枯燥,以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生命与感恩教育的身心投入,最终达成良好教育效果。

3.重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建立一支认识到位、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他们的生命与感恩教育观念;二是采取学校指派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法,轮流开展示范课活动,推广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三是召开生命与感恩教育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分享好的经验;四是完善奖惩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与感恩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4.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能够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的教育方式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要使学校生命与感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作出适当调整,做到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使用。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方式方法:

第一,日常教学渗透法。

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各科教师要增强生命与感恩教育意识,认真阅读、分析教材,精心选择,努力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命与感恩教育的内容。

第二,专题教育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团活动、特定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生命教育;在重阳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组织他们慰问孤寡老人、给父母写一封信、进行感恩征文等等。学校还可以确定一个“生命与感恩教育周”,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讨论等形式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大力普及生命与感恩教育知识。

第三,情境教育法。

情境教育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利用或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的一种教育方法。情境教育的具体办法很多,常见的如话剧表演、真情演讲、模拟演习等等。地处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在课余党校教学中,就通过开展“一天护蛋”活动,即让每个党校学员随身保护一个鸡蛋,一天之内尽己之力不让鸡蛋受到损伤,以此来帮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

第四,寝室、班级、院系、学校立体式全方位教育。

对学生施加生命与感恩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或专题活动中,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班某个教室。要获得更优的教育实效,就要优化教育组织结构,实行寝室、班级、院系、学校立体式全方位教育,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彰显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思想,将珍爱生命、知晓感恩演化成良好校风的一个重要元素。

5.注重与家庭、社会保持互动

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经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后走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就是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一个助推器,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要发挥好这个纽带作用,就必须保持学校与家庭、社会进行互动,通过与家庭的沟通把握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通过与社会的交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以此为据预测、规划、引导学生的将来,最终将这些实际情况反映到学校现行的教育教学当中。

(三)从社会的角度思考

1.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个国家的人才观决定着它的用人观,影响着整个社会教育的重心,更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重心。当前中国的人才观对德育内容比较忽视,这很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最终将生命与感恩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通过各种媒体、社会舆论加强对现代人才观的宣传力度;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教育机构、专家对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进行专题培训;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德育内容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高度。

2.加强社会环境治理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感恩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如何加强社会环境治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监管,对媒介宣传报道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过滤,以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二是加大扫黄打非以及对黑恶势力整治力度,确保社会风气持续处于良好状态;三是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监督机制、奖惩措施,对社会单位实行层级管理、片区负责等;四是做好社会维稳工作,为社会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注重与学校、家庭共担育人责任

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对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人才观需要发挥社会在育人时拥有的自身独特优势,使社会和学校、家庭一起承担教育责任。对于社会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承担教育责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将正确的生命观、感恩观指标反馈给学校,促使学校注重生命与感恩教育;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活动;三是通过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生命与感恩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四是针对个别德育工作被严重忽视的学校,通过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校提出培养要求、目标,用正确的人才观去改变其片面的育人观。

(四)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思考

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还受主观因素的限制。要把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感恩观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心信念,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靠学生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足够优秀,都会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心理趋向。为此,学生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健康体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万事难成。这既是自我生命教育的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的表现之一。二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拥有良好的心境。三是要提高认知水平,一方面要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时常保持审慎内省,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认识系统,自我设定、自我激励的驱动系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监控系统。四是要做到身体力行,将自己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恩观转化到日常行动中,在实践中使自身的道德境界进一步得到提升。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教师要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只有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中的困惑或烦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渡过难关,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不受伤害。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仅仅以分数论英雄,要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进行科学的教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发展,进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提供有效的支撑。教师要积极研究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

1.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培训以及诸多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私、任性、易怒、成瘾、孤立、自卑、神经质等不良倾向,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其发展速度不同,加之意志、思维等方面的局限,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并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接纳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由于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教师也需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教育的含义是学与教的有机结合,包括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命教育。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就谈不上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投入精力充沛、情感丰富、情绪健康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学校也需要为教师不断提供学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导向和心理准备技能,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识别、控制和调节情绪,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情绪。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感知能力不同,教育学习目标也不同。在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内容。例如低年级通过积极的引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好奇心和克服自卑感的教育;高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同理心、责任感、自我提升等,使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科学的生命教育,提升对自身生命的珍视和爱护,并提高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大家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农村留守儿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教师要针对学生意识中的错误部分进行科学的指正,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态逐步稳定,并塑造正确的生命意识,确保生命健康稳步发展。

4.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

教材的具体化是组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内容广泛。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效提取课本中丰富的生命知识内容,例如教育內容是否应正确界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找出课程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点。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树立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团结、合作、竞争等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讲座、交流、演讲、讨论、观看生命健康视频等方式,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生命和心理知识。保持好心情对生命很重要,是身心融合最有效、最简单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要在中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素质教育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充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琴.生命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46.

[2]周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活指导——以心理辅导课《积极生活每一天》为例[J].江苏教育,2020(40):47-49

生命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第五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首期中小学校长生命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学术年会暨首期中小学校长生命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专委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和华夏行知(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共同承办。首日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主题报告、观课评课、校长论坛以及工作坊,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朱小蔓教授为大会作了题为《缠缠绕绕相表里,尋寻觅觅至如今——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探寻》的主题报告。

(“悦享生命”公众号 2017年10月28日)

上一篇:德育功能论文下一篇:艺术考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