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

2023-04-11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教改的重点工作,赋予了教师极大的创新可能性,需要教师重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式手段进行调整,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原则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活动。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又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的成效如何,这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师更应该主动研究和提升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是指教师综合运用相关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审美性和表演性等个性特征。当前,一些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学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课标的要求、教学的规范性、审美教学的体现缺乏一定的认识,只凭着自身的一些专业特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随意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初级中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目标贯彻。不能针对初中学生不同于其他学段学生的特点,缺乏音乐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一节音乐课上下来,学生却一无所获,或者说仅仅是会唱一首歌而已,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持续性和发展性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对国民艺术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髙没有很好的教育效应。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按照新课标的总原则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将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有效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教学引入实践

(一)导课常用的形式和方法

直接导入,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式。概括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情境导入,情境引人是指教师利用广告、音乐、图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通过声光、线条和色彩等审美客体的展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情感与乐趣的一种导入方式。

问题导入。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思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的一种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导入方式。老师一般用提问或练习〈比如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等)等方式检査已学知识或技能,从而实现新课教学的自然过渡。“温故而知新”就是对这种导入方式所起作用的最好诠释。

演示导入,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幻灯片、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和现场演唱(或演奏)等直观手段形成生动的表象,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以静导入,以静导入就是在课前喧闹的教室里,教师以冷静、镇定的无声语态,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运用了艺术里面的“反处理”原则。

经验导入,经验作为预设的前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当然学生自己未必可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去进行素材利用,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回忆说。

故事导入,在音乐课堂教学开始时,音乐教师运用相关故事或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和关心的事例来引入教学的一种导入方式。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

导入技能一般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讲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总体上讲,导入的基木技巧是,贵在方法之妙,妙在语言之精,精在时间之少。

运用导入技能要注意既然是借助于导入,那么就要具备真正的目标指向,要有相应的趣味性工具介入,这样才可以让导入具备真正的启发价值。

二、高潮创设实践

课堂教学中的髙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一般而言,这个时候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整个思维与情感往往处于异常开阔和高度兴奋的状态,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合理互动意境。教师负责将学生思维带入自身的高潮,不断推向思维的顶点,学生则让自身全部情绪得到释放,让智力达到新的兴奋点。

三、结束教学实践

(一)结束教学实践方法

系统性梳理,任何知识都可以建立在一个系统之内,让学生建立自身的思维系统是学习创新之源,有了系统性思维,就可以对所有零碎杂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每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这张思维之网的关键节点,通过梳理,将这些节点不断延伸,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成果。

同异对比,知识在积累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同异对比,比如不同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在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各个概念进行本质性理解认知,在知性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加深,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学习的深度。

适当总结,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要进行适当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让杂乱的知识重新焕发功能。

强化主题,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性之后,通过有效的总结就基本上对知识产生了直观的印象和知性的概念把握,但这不是全部的目的。仅仅达到了“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深对“情”的理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达到清理融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思想品牌的层面。

练习强化,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强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教师要做的是及时将效果进行反馈检查,看是否已经达到教学大纲设计的初衷。

(二)结束技能的应用要点

結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内容讲完、一章内容学完之时,也可以作为一些新的概念知识的收尾处理。总体上讲,教学结课应注意坚持三点。首先,结课应首尾呼应、相对完整;其次,结课要画龙点睛,突破时空;再次,结课要干净利落,适可而止。具体应用结束技能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小结要紧扣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做到简明扼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要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等;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结课要为下次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课要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拓展,开辟思维的\"第二课堂\";结课方式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按照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特殊现状进行灵活应用,可以通过创新来进行结束技能的使用,技能形式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教师要清楚。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

音乐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还是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素质。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八个能力。

五、结语

音乐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力。我们要想从根源解决问题,就要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新音乐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初级中学音乐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9).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中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相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融入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品质人才,而且能促进职业中学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中学德育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   工匠精神   职业中学   德育   融合路径

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职业精神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是学生应当理解且具备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制造大国,要想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职业中学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中学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工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推动人才的供给侧改革,进而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好人才储备。但是,目前职业中学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是分开的,而且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并很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相关概述

对“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学者们还没有统一的解释,笔者采用了学者李小鲁的定义,在他看来,工匠精神蕴含着专业精神、职業态度和人文素养,三者缺一不可。工匠精神的特点是专业性、人文性和职业性,其中的职业性可以从职业教育中获得,但又超出职业教育的范围。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就出现了这一精神,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内涵有所扩大,融入了教育元素。

作为职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中学应当承担起培育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责任,并将这一责任贯穿到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蕴含的人文性与德育工作有契合之处,所以除了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师还需要在德育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的共同作用下,职业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职业中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偏离正确的教学方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这既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又不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职业风气。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关系分析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尤其在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德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将其落实到实践层面,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好的品德,突显工匠精神的价值。下面,笔者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的关系。

首先,要想顺利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需要借助职业中学德育这一环境载体。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来说,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更好地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如果教师单纯地把专业教学和实操训练作为职业中学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则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因此,职业中学可以提供开放、真实的场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学和学习空间。

其次,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有着一致的目标。职业中学德育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其中包括工匠精神。因此,之所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结合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备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和所需的技能行为。但是,大部分职业中学把这两项工作分离开来,即专业课教师负责工匠精神的培育,思政课和其他人员负责德育工作。若职业中学能够认识到两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就可以协同起来,使整个教学工作更加系统性和完善性。

再次,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具备功能的一致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中学德育的双重作用。在传统的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以至于很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职业中学能够重点整合德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并系统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过去分散的情况,在日常职业素养养成和德育工作过程中突出工匠精神的核心地位,就能更好地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

三、职业中学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学的存在意义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有价值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定位使得职业中学在挑选生源时不能过于严格,入学的学生可能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行为习惯也不得当,缺乏认真、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没有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意识,在毕业时也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上述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问题,反映出了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因此,在职业中学教育中,在教授学生基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任意识,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四、培育工匠精神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精益求精和严谨是工匠精神的内核,职业者在工作中要踏实认真,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能追求完美,保障成品的质量和品质,即使出现了非常微小的问题,也要不惜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反复改进与完善。

在职业中学的德育过程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严谨认真,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专注和坚持、专业和敬业都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词,一方面,工匠在做一件事情时要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另一方面,工匠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归根结底,这都是负责任和有担当的体现,职业者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负责,这是对每位消费者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在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中,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这就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让他们明确责任感和担当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投射到日后的工作中去,为社会作贡献。

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中学德育工作改进对策

1.在德育工作观念中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需要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其中,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学校领导要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融合工作,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工作中,让全校师生对工匠精神形成坚定的认同感。为此,教师需要开展有目的性的培养工作,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工作标准。

2.更新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注入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中学要抓住工匠精神的特色,将其融入改革与创新之中。首先,职业中学的思政教育体系要加入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尤其要强调专业精神,并将其作为德育课程的教学核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其次,职业中学要进行教材的创新开发,并考虑与企业合作,加入更多的职业实践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态度对完成工作的關键作用,倡导敬业、诚信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从实践中获得启发,感受到工匠人的力量。最后,职业中学要增加德育实践教学的活动。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德育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是需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所以在课程开发中,职业中学要在德育实践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联合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体现在真正的工作上。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中学德育工作各有所长,但两者具有契合之处,需要职业中学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但是,职业中学需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完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也要不断努力和改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其娟.中职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融合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9(28).

[2]张建娣.中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9).

[3]廖光中.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

※本文系2020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职中生德育工作路径创新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 BY[2020]G252。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期望。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体系的教学中转到现阶段的《课程标准》条件下的新课改框架下的教材体系,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推理严密,运算技能较强,但缺乏动手实践,独立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中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难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一册的《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二册的《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最后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有意识的想象能力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并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学作文教学从记叙文写作到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也正是顺应中学生心理能力的这一发展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

在刚进入中学时,作文训练还是以记叙文为主,这时学生形象思维延续小学而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尚处于萌动时期,对于作文的基本内涵和形貌,学生还只是处于一种直接的表面的感性认识状态。再加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学生作文的形式仍是以模仿为主。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总要先寻出一个模范来做样板。所以在这时的学生作文过程中,范文的魅力是巨大的。而学生作文的结果是,许多老师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千篇一律。即便如此,在“千篇一律”中已能看出学生力求写出“自己”的东西的努力的影子。所以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时,更应该特别注意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而加以引导和发展。

作为向单纯求同模仿的作文心理的告别,中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求同模仿与求异创新在学生作文中明显地共同存在。反映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形象思维方式被打断,而代之以逻辑的演绎和推理。学生乍一接触,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再就是没有形象思维的帮助,议论、说明的文字让他们感到空洞而无味。所以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议论文、说明文时,呆板、空泛、缺乏活力的毛病是相当普遍的。同时,在对一件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初高中学生一开始尚不能正确而严谨地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和培养。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加强精确的语言表述方面的训练。

进入中学最后阶段,说明和议论已经从尝试进到成为主要的写作语言,理性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向前发展,学生的作文也逐渐表现出他们应有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已不再是简单地去模仿和“抄袭”,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独立地进行自我创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事件,已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常能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特点和矛盾。这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的特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式逐渐被掌握和纯熟地运用,学生的作文便也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多姿多彩的态势,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点。

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从纵向看,它表现出学生写作时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学生作文时的文章内部言语从形成到完善再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在这个“外化”过程中,内部语言的形成是作文的基础。

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材料。没有自己的思想材料,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对象和内容。文章内部言语的完善阶段是“外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紧张的思考,对文章进行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形成文章的“腹稿”或编写出写作提纲。“外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动笔书写,形成了文章的形式。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外化”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抄照搬,也不是一种照相式的复写。因为内部言语和外部的书面语言在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和语言展开速度上都有很大差别,“外化”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深层转换”。在这个“深层转换”过程中,充满着一种每一个写作者都会面临的痛苦矛盾,这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人们在写作时所遇到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道“方其搦翰,气备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复杂而散乱,但他们的作文又要求语言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学生在思维表达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步矛盾真正体现了他们内部言语“外化”的艰苦。

如果从横的发展方面来看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作文心理活动的每一个剖面都是由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这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能力构成的。

作文的模仿心理体现在对范文的仿写上。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

创造性能力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它是反模仿的。首先因为这方面的心理能力必然是包含着明显的个性特征的,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是学生的意志力,都是因人而异的,是各具个性的。所以学生作文如不抄袭,决不会出现文辞一样的情况。其次,作文的创造性心理能力还体现出一种求異的特性。尽管模仿痕迹在中学生作文中甚为明显,但他们已能自觉注意到作文必须出诸己手。正是求异心理的作用,中学生才能不断地、逐步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

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即使是仿写,也是需要经过再构思的努力。因为一篇文章的完成,如果不是纯粹抄袭,内中的语言表达可以模仿范文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而真正的自己的思想的表述,除一些名言、警句可资引用外,其他的大部分语言都是要己出的。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对立统一的横向结构与写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的纵向脉络相扭结,构成中学生独特的作文心理机制。

从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是模仿和反模仿的两种意志的互消互长。他们势均力敌,表现出中学生作文心理的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作文心理的这一特点进行有益的指导。一方面,通过范文诱导学生模仿,为写作掌握更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还有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求异。当然,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学生在作文内部言语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词不达意的“外化”障碍。为了克服这障碍,作为老师,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冲动,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还需要诱导学生学会用意志力控制情绪以便于构思及表达,学会写毕后的字斟句酌的修改。也就是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还要进行严格的作文意志力的训练。

(作者单位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也备受重视。数学作为新课改重要的一门学科,逻辑思维较强,很多学生在这门学科的成绩普遍不高,觉得难度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在中学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辅助了中学数学教学,同时也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中学数学 教学 应用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为教师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不能解答的数学疑点难点,促进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中学数学教学的教育模式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侧重于讲解教材内容,课外的知识点很少渗透,为了应付考试而授课,这样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点很难理解,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仅内容单一,知识面也不够宽广,学生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程结构不丰富

当前的教育,学每一门学科,都是为考试做准备,即使部分学校开设选修课程,也只会当作考试的重点,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教师设计的课程结构,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课外活动难以展开。有些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上得以放松,轻松地学习,然而,大多数学校都流于形式,把课外活动时间占据了,用来学习重要的学科。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忽视了。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的教育模式大多都是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学习。我们要深刻地记住,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把这两者区分开来,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本身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同时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扼杀在摇篮里。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科技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散播信息,让人们获取丰富的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让原本受限的信息快速传播,向大众开放,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

(二)现代信息技术蕴含的内容较丰富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广泛性使得内容变得丰富。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先进的网络工具,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了人们所需要信息的种类。

三、当前信息化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完全应用信息化教学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角色,面临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没有显著地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较重,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得不全面,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

(二)教育部门领导对现代信息教学不够重视

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离不开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相对来说,目前的教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标准。由于受条件限制,大多数学校师资条件缺乏,设备不完善,教师培训的机会甚少。虽然现在教育部门领导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但是教师缺少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知识,他们还是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没有什么创新。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它不仅能呈现出文字以及数字,甚至还能输出视频、图像、动画等信息。因此,在中学数学中的一些抽象图像,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展现,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图像,有效地解决数学中的难点,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比较抽象,很难学,因此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数学的难度,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辅助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课件,在内容上附加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五、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教育模式在当前教学课堂中广泛应用,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及新课程的标准,我们必须正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虽然数学是难度很大的一门学科,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瑞,曹建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计算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4).

[2]颜正凯.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6).

[3]高富凡.浅谈电子白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24(1).

[4]刘文娟.谈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上一篇:小学科技实践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