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20

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意义深远

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基层首诊制度,实行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模式。在该模式中,全科医生作为首诊医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供以人为中心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个性化诊疗观、生长壮老的生命观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观等,都非常契合健康中国建设的理念。

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抓手。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自早期即全程参与,让中国抗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参与救治患者,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要有中医药参与。而中医全科医生作为人民健康的“守门人”,对第一时间了解并参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必须要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基层卫生服务以接诊多发病、常见病以及慢性病为主,中医药在这些慢性病的个性化治疗、调理上优势独特。中医全科医师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采用“望、闻、问、切”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具有多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在基层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医全科医生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在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让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为维护群众健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对于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中医全科医学出于对服务个体整体性考虑,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尤其注重感情交流和情感投入,患者对医生比较信任,保持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应加快构建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曾面临质疑,有一些全科医学专家认为,全科医学包括中医学,不承认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有一些中医学专家认为,中医学就是全科医学,不用设立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中医全科医学的内核是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密切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结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的产生,对全科医学而言,是中国特色,是理念创新;对中医学而言,是继承发展,是丰富完善,是中医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医全科医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其学科体系与其所处地位不相匹配,包括理论研究相对初级、教材过于老化、发展思路还有一些僵化等。

应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

持续推进“3+2”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强化以中医全科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逐步规范为“5+3”模式,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基层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着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包括教室用地、教学设施、信息化教学设备、临床技能模拟中心、图书种类与数量、培训学员宿舍等方面的建设与投入。在管理制度、师资培训相关制度及计划、日常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及相关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需要完善与落实。丰富培养路径,除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外,应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独特作用和优势,将师承教育贯穿于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加社区实践时间。社区实践是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医全科医师将全科理论联系社区临床实际,培养全科诊疗思维。

应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并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中医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大多由西医临床专业的教师承担,中医全科师资队伍不健全。因此,要加快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形成教学梯队。中医全科医师培养要始终坚持理论结合临床,实行临床教学导师制,采用中医师承的教学方法,开展社区医学实践,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应以中医学专业为基础

要破除“西医全科医学+中医药”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中医学专业为基础,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理论和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针对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应侧重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让治未病在基层落地生根。二是突出基层中医保健教育,特别是满足老人、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中医保健需求,通过养生、食疗、导引、自我按摩、小儿推拿等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正气,预防疾病发生,降低医疗费用。三是突出辨证论治诊疗特色。四是掌握中医的优势病种和特色治疗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优势,中医全科医师应为不同患者提供中西医保健服务。

五是能够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康复服务,将中医全科的康复特点和优势落实到位,使中西医康复医学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应全面提高中医全科医师职业吸引力,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当前,全科医师肩负着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但由于全科医师的薪酬待遇与工作付出存在不相匹配的因素,加上职称晋升的约束,使得全科医师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故应充分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提高全科医师的薪酬待遇,改革中医全科医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吸引、稳定中医全科医师在基层服务的长效保障和激励措施,拓宽中医全科医师服务范围和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中医全科医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投身中医全科医学事业,守住社区疾病防与治“网底”。

应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探索设置中医全科医学科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均应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那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应增加中医全科医疗诊疗科目,独立设置中医全科医学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开展中医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培养中医全科医师。这既是支撑中医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适应健康中国需求的重要基础,又是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大力量。

中医全科医师就是中医药特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医全科人要坚定信心,遵循中醫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全科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医诊疗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入手,认为儒《易》一家,医《易》同源,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代表,几千年来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学在经历了经学、理学等重要时期的思想演变后,影响了中医诊疗观的变化与发展,也同时影响了中医学从业人员的结构。给中医诊疗遗留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尤其是宋以后儒家分野,造成了金元时期中医诊疗观的分化,对当今中医学诊疗观念仍然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西化中医”的研究是不可能发展中医的,必须进行方法论及诊疗观的变革。中医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占据一定的医疗市场,把持和定位好独特的诊疗观,真正凸显出特色优势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中医诊疗观;形成;发展

[作者简介]唐乾利,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主任医师,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陈小平,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覃文玺,广西中医学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何清湖(本文通讯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208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从巫医一体的理论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同时直接指导着中医诊疗观的建立。在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的年代里,随其重点的变化,中医的诊疗观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演变,本文就其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一初探,并就中医学发展思路作一些初步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原始儒学时期

先秦时期是以孔孟为主的原始儒学时期。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中对周易的整理对后世儒家学者的影响极其深远。儒家与易学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儒家是以《易经》为宗典、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学术派别。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其成书时间与孔子的年代相差不远,作为医学理论的文字表述,其中的阴阳五行理念并非来自于儒家思想,相比之下,与阴阳家的理念更加接近,可惜阴阳家的典籍已全部失传,无从考证。这些理念直接构筑着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诊疗观念,故在先秦时期,儒家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并不非常明显。

二、经学时期

(一)汉儒经学的建立及其主要思想

汉以后,依靠秦时耆老耳传重写经书。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当时儒家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凡不尊六艺、习孔子之术者悉去之,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是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重于在经典的字词句中探求微言大义,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著书十余万字,奠定了经学在中国2000年历史上作为主流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核心的地位。其主要哲学思想既承传了汉以前儒家的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益生主题思想,又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农等各家学说,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董仲舒比较系统地发展和糅合了先秦儒家的“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中和”平衡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些思想不仅渗透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实践。使天人之学具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功能。而且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与中医阴阳观念的差别及儒医形成的基础

董仲舒整理的阴阳学说主要来自于《易经》,易经的阴阳主要以二的倍数增长,以一分为二为主体。《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明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但是《易经》的阴阳与《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并不完全一样。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日: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以看到,在中医诊疗体系中,阴阳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非常独到的创造,不与其他体系雷同,这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主要辨证论治体系就是三阴三阳体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按照《易经》阴阳分法固然合于天道,但是因为取类的不同,对三阴三阳的诊疗观还是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医的诊疗观开始出现了分歧。

由于儒家官学地位的确立,对于医疗体系乃至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医疗队伍的组成结构也造成了新的变化,给后世一种医疗群体——儒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儒医这个群体是最终导致中医学诊疗观分裂的重要人群。汉以后的执业中医的人群结构数据表明,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

(三)经学后遗症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阴阳五行学说、祥瑞灾异说后来演变成为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应该是董仲舒始料未及的。由于其理论中提供了谶纬之术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政治措施的影响方式上,逐渐与谶纬神学合汇,尤其是王莽与刘秀在夺取政权之际公开利用,将若干谶语编为官书明白昭告;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使得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从而让谶纬之术发达起来。

谶纬的兴盛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本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传统中医诊疗观已经脱离了传统巫术鬼神占卜的概念,谶纬的兴起直接通过官方把这些理念重新打回到中医的诊疗观中。这在后来的很多医书记述中可以得到证明,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孙恩邈的《千金方》里都有很多谶纬术的记载。

延至东汉末年,人们得病不是先找医生,而是找巫师,谶纬学泛滥极其严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当时的人:“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张仲景对此情况痛心疾首,撰著《伤寒杂病论》正本清源,奠定构造了正统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使中医的诊疗观在文字上规范下来,让中医学独立于谶纬学之外,并显现出不可比拟的临床效果,这是张仲景至今仍被尊为“医圣”的原因。

谶纬之学虽经魏晋以后屡被禁止,但仍然在民间流传,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医书存在着这些记述。只是到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传

统学术退位,谶纬之学才开始真正敛藏起来。

三、理学时期

(一)儒学思想的分野

宋以后。以五经为主干的章句训经学因自身僵化而陷入绝境,熙宁变法失败后社会矛盾激化,佛学南禅宗改革运动的思想浪潮冲击,使得教条经学的专治局面开始发生振荡。疑经之风逐渐兴盛,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儒家文化随之发展成为一种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思想。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走向政治哲学化,为统治者提供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以适应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的学说,也因此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儒学这时主要分化出两支,一支是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朱熹则是儒家理学集大成者,其所著的《四书集注》也成为元明以后中国科举考试的教材。另一支是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主张心外无物,是以“心”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四库全书简明录》记载:“朱子无极之辨,陆九渊攻于前,格物之说,王守仁轧之于后,诸儒各争门户,垂数百年。”

儒学的内部争端体现出明显的思辨性,引经据典皆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固守经文本义,这些思想上的变动对中医学的诊疗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中医诊疗观上的分裂,形成中医的学术分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小叙》:“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不仅概括儒与医各自学派分立时间,也暗指了儒之门户分于宋,与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二)儒医大量产生。改变了原有的医疗队伍结构

宋朝时候,国家对医学非常关注,不仅帝王本身熟悉医学,而且还不断下诏书指导全国的医事活动。《宋会要辑稿·崇儒》:“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儒医在官方的提倡下正式形成潮流,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司马光的《医问》,高若讷的《素问误文阙义》及《伤寒类要》等书。名儒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对此更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批儒生加入到医学领域之中。由于儒医本身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在中医群体中占比例增大后,其学术观点直接影响到中医学界的观点,中医诊疗观的蜕变亦因此而生。

(三)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标志着传统医学诊疗观的分化

金元时候。中医的诊疗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他们对《黄帝内经》各执一义,先是河间学派刘完素以“火热论”病机创立了“寒凉派”:张从正师刘完素发展出“以血气流通为贵”的“攻下派”,李东垣尤其重视脾胃成“补土派”;朱震亨倡导“阳有余阴不足”建“滋阴派”。4人中至少有3人和儒家扯得上关系。张从正著书叫《儒门事亲》,李东垣曾从师于当时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朱震亨则是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儒门理学,其书《格致余论》亦含有“格物致知”之意。他们都反对“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这些都是受宋儒疑经和部分理学思想影响而生的。由此可知,中医诊疗观的分野与宋朝儒学的门户分别有直接的相关性。

(四)理学后遗症

随着儒家理学的“穷理”深入,逐渐出现了空谈理论,不尚实际的风气,这也对中医诊疗也影响很大。到了现在,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大生产分工的深化,出现了只谈理论不会临床的中医理论家,也许或多或少的还是和理学的遗风有一点关系的。

心学的修习方法必须是德才兼备。智慧过人者方能成功。其发展到最后竟然成了“小人无忌惮”,尤其是把“医者意也”发挥到极致之时,其流弊更是直接导致了诊疗的随意性,没有规范。没有章法,诊断上没有精准的判定,疗效上没有确切的估计,中医至此便逐渐衰弱,使西医学乘虚而入占据了主流医学地位。

四、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长期占据官方的统治地位,对中医的诊疗观念有着极深的影响。儒学的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演变造成了中医诊疗观的变化,尤其是宋以后儒家分野,造成金元时期中医诊疗观的分野。但最终医学仍是医学,既不是哲学也不全是文化。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变化中伴生发展的一门经验实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唯一检验医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就是临床疗效,不论诊疗观如何发展变化,能指导临床治愈疾病的理论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

中医独特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对人体本身和人体科学本身以及防病治病都具有独特和卓越的见解,是一门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医学科学。没有古代的中国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没有儒家文化,就没有不断发展的中医诊疗观。可以说,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儒家文化影响下,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与不断的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中医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哲学和文化的范畴。因此,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进行方法论及诊疗观的变革。

由于儒家文化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毫无疑问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又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建立了中医学的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中国传统自然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万物始基的元气本体论;另一方面则是宇宙形式的天人合一论。正是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合一论,才使中医学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方式和理法方药的独特体系,尤其在中医诊治方法上,也无不富有传统自然观的特质。元气论以及阴阳学说等哲学思想给予了中医发展强大的指导武器。在这种思潮下,中医学形成了一套整体的理论体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宇宙息息相关,人体无时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儒家文化作为神州大地普世纲统的传统文化,诚然对中医诊疗观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东西南北各地域独特的气候、人文、民俗……等等均形成各不相同的文化差异,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从而形成诸多医学流派。如马王堆文化及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湖湘中医文化,以“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为其精神特质。诸如此类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

当今社会,西方思潮的涌入,现代医学成为了主流,千奇百怪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或被发现,中医不仅仅需要处理原有已知的疾病,还需要应对一些现代医学发现和发明且尚未找到治疗方法的疾病。因此,中医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必须变革方法论及诊疗观。但“西化中医”的研究是不可能发展中医的。研究事物不能脱离它产生时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发展有两个不能脱离:既不能脱离中医学自身的方法论。也不能脱离研究所处时代的新事物。而应立足本土传统,追求传承创新,沟通中外今古,这就需要不断反思与超越彻。如何在主流医学留下的空间中占据中医自己的市场,中医如何把持和定位好独特的诊疗观,让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诊疗服务,真正凸显中出特色优势和临床疗效,成为当代中医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舒生]

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2、“互联网+”时代医学生实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医疗机构强制缔约义务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4、高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初探

5、儿童血液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

6、全英文教学在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7、生命科学院本科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8、经济困难医学生学业指导的探索

9、编辑专业素养对医学科技期刊质量的影响探析

10、“病理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析

11、漫谈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12、浅析制药工艺在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

13、科学的创新理念助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14、中医,一个跨越世纪的争论

15、对比中法两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16、食品专业线性代数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17、献血前增加ALT初筛项目对血液淘汰率的影响分析

18、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 提高培养质量等

19、论在高校医古文课程中加强传统中国哲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20、中医药在乌克兰的发展现状

21、论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模式

22、《毛泽东大成智慧》等137侧

23、21世纪的健康美容主旋律

24、浅谈发展检验医学与培养检验医师的瓶颈

25、研究生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6、关于如何提高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相关体会

27、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8、专科医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9、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切入点与优势探讨

30、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饲料上的应用

31、构建恶性肿瘤“建设性”的综合治疗模式

32、新形势下应加快构建中西医并重的医药卫生体制

33、“大英帝国癌症运动”与英国大众防癌教育的兴起(1923—1953)

34、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35、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的研究

36、精准医学模式下药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37、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探究

38、微课在医药卫生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39、生命伦理教育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40、健康需求变化与医学服务模式转变

41、关于全面提升医学院校英语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探索

42、瑶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探究

43、成教学员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4、简析本科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

45、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6、日本汉方医药学发展历程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

47、破解现代医学的观念困境

48、提高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质量初探

49、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研究

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若想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党组织建设问题,就需对大学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调查,只有了解了在当代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学生的党组织发展情况,才能探索医学院校学生的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措施等情况,并且对学生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有利于医学院校的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 党组织建设 党员

一、调查方案及结果

高校党组织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摇篮,而医学院校党组织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做好医学院校的党建工作对党和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院校的性质与普通高校的不同,导致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周期延长、给学生的课业加重,同时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实践性强,所以社会各界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更加苛刻,使医学院校党建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310名医学院校学生,共310份问卷,有效问卷300份。参与随机调查的男生为4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6.3%;女生251人,占总人数的83.7%。

(二)主要调查内容和结果讨论

1.基本信息调查。

由于医学院校专业的高要求性,导致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负担比其他性质院校学生的重。其中26.0%的学生表示医学生的课业非常繁重,65.3%的学生表示相对繁重,只有0.3%的学生感觉课业不繁重。对于医学院的学习生活,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更应该注重专业技能的应用;而40.6%的学生还是以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为主,力求高分;有4.0%的学生通过参加团委、学生会等各组织的学生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组织策划和交流沟通能力;还有些人想出国留学深造。

2.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

在这部分的调查中,我们主要调查了党员发展的相关信息和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内容如下 :

a:关于入党动机的调查。有84.3%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其中又有67.7%的学生是抱着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态度入党的;有些学生是被身边党员同学的模范作用感染而加入党组织的;其他还有随大流入党、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入党甚至还有为了得到一些好处(比如评奖评优等)而入党的。种种迹象表明,医学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还有着一颗热爱党的心。

b:关于党员形象的调查。党员作为先锋队,其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党员都应担负起模范带头作用。据此次调查,只有52.0%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有43.3%的学生认为作用不明显,还有4.7%的学生认为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c:关于党员的一些基本情况调查。对于想入党的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要了解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和党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67.7%的学生基本了解党员发展的流程,只有22.3%的学生非常了解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还有个别根本不了解党员是如何发展的。对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调查结果发现:还有3.3%的学生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不了解,对于这种学生,医学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深思想教育,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到党员的职责所在。

d:关于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深入,使学生入党动机比较混乱;党员发展机制虽然齐全但流于形式;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控制不协调,加上学生党员的建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正式党员缺乏监督力。

3.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稳定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比较稳定;有16.9%的学生认为非常稳定;只有1%的学生认为不稳定,因为他们觉得党建工作的发展不是很公平,且管理比较混乱,每年的发展对象又太少,根本就不能够充分地让每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都顺利地成为一名党员,另外个别党员干部对工作不负责也是导致党建工作不稳定的因素。

4.关于党员如何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问题。

起先锋带头作用,是对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应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努力学习党的精神,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积极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小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带动他人,如此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针对医学院校党员发展问题的相关改进措施

(一)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和党员发展的问题

1.课业负担繁重,自主发展时间少。

因为课业负担繁重,就业面单一,[1]就业压力较大,所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医学院的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党组织,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党员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对党章中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只了解一点甚至完全不了解,对党员的发展情况也不太了解,且入党动机不明确的原因。

2.党建工作不踏实。

由于医学院的工作复杂繁重,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日常工作上,这就使得学校的党建工作做不踏实,甚至有部分工作流于表面,这就直接导致入党的学生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使得某些思想消極的学生混进党员队伍中,扰乱正常的党员发展和队伍建设。

3.对党员的培养考察过重于理论而忽视实际。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在入党培训的时候普遍停留在积极分子理论教育的层次,这一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显然会使党员培养的考察工作质量降低,而且目前党员的培训课程内容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造成了培训的落后与学生的前卫的矛盾,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入党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因而也不能够体会到先进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奥妙。

4.对党员学生的培养工作缺乏长期性。[2]

大学生入党前必须要接受入党教育培训,但是成为一名党员后还应该继续接受培养教育,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直以来,由于医学院校的工作任务繁重、党建工作不完善、入党考察不严格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党员的长期培养工作得不到落实,这也是党员素质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二)对相关问题的改进措施

1.提高基层学生党员的工作责任心。

党组织工作开展顺利与否,和基层党员的工作有直接的联系。基层党员认真负责,有责任心,求真务实地做好党建工作,这既是对党建工作的一种支持,更是为新党员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严格践行发展党员的标准和程序,才能保证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的质量。[3]

2.加大党员先进思想的宣传力度,对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许多学生对党员的相关信息不了解,不能准确地把握党员队伍的思想动脉,不能体会到党员思想的先进性,这样就不能被党所吸引。所以医学院校党组织有责任加大对党员先进思想的宣传力度,例如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和党有关的主题竞猜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党的兴趣和了解。

3.医学院校有责任适当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调整学生的学习形式。

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情势下,更多的学生把时间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这样就更没有时间发展其他爱好了。所以医学院校有责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一些课业上的调整。[4]

三、总结

通过对医学院校党组织工作的进展和学生党员的发展的相关调查,我们发现了医学院校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学生党员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且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建议,给出了几点可行的方案,只有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医学院校的党员发展工作才能得以健康、顺利的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金庭.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的现状与对策[A].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 姜嘉.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管理创新的思考[A].科技创新导报,2012(09).

[3] 王强,林新生.结合医学教育特色,有效推进在医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A].赤峰学院学报,2011(10).

[4] 李文等.关于对临床医学专业“两段式”教学法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

[5] 杨天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

[6] 文豐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研究[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 李新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J].大学教育,2012(2):83.

医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1 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写作氛围不够浓厚, 写作资源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对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的要求主要是见习和毕业实习, 而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极低甚至没有要求。而扩招后的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虽然趋于广泛, 但“临床医学”专业一枝独秀确是事实。在动辄一个年级数百人、上千人甚至几千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院校中, 有限的非医学专业区区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的毕业生规模着实过小。由于所处学校大环境中缺乏浓厚的论文写作氛围, 可以利用的写作资源也相对稀少, 因此在许多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目中, 毕业论文的要求可有可无。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图书文献资料相对稀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院校图书馆内仅存少量的非医学类专业书籍, 且更新速度缓慢;订阅的报纸杂志品种数量少、信息采集有限;可以搜集资料的数据包库大多属于医学方面, 而非医学类的期刊数据库却存在种种限制。更为重要的是, 扩招后的医学院校由于场地、资金等的限制, 在电子阅览室的配备、管理上也存在种种缺陷, 致使许多学生被推向网吧从事论文写作。

2 毕业论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医学院校大多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过程中, 医学专业人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时至今天, 在教务、社会实践等学校主管毕业论文工作的部门中, 医学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占了很大比重。在专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以上管理人员的劣势也逐渐显露。单就毕业论文工作来说, 对非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有何不同要求, 如何体现各专业特色, 如何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物质技术支持等问题成为管理的难题。虽然大多数医学院校制定了有关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相关规范, 但在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方面宏观性、统筹性、协调性把握不够。有些院校甚至把管理权限无原则地下放给部系甚至是各个专业, 使得毕业论文管理机构形同虚设。由于各专业门类不尽相同, 在写作格式和要求上难以统一, 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致使各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混乱, 管理规范朝令夕改, 学生无所适从。

3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支持

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支持不够是各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 这一问题在医学院校表现也日益突出。

3.1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认识上存在误区

很多学生认为, 毕业论文的撰写只不过是在走过场。历届毕业论文做不好的师兄师姐都能毕业, 自己也自然不例外, 精心准备就显得毫无必要。另外, 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有种思想较为普遍:“他们什么都不懂……”意思是指医学专业出身的毕业论文管理人员及部分指导教师不够专业、好糊弄, 这也成为这些学生不认真写作的理由。

3.2 学生难以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较高要求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对于专业知识不过是了解程度, 而本科毕业论文却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这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去甚远, 导致学生缺乏写好毕业论文的动力和信心。加上实践基地不足、医学院校可以应用的相关资源有限等原因, 学生很难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3 就业压力加大使得学生无法专心写作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是社会公认的问题。最后一个学年包括一学期的功课和一学期的毕业实习, 加上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复习考研, 部分开始奔波于各大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 就连毕业实习都难以善始善终。而医学院校往往从体谅学生的压力角度出发, 加上管理水平有限, 不得不放松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

4 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不健全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除了少数发展时间较长, 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之外, 2000年以后的新上专业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新上非医学专业的师资大多是后来招聘的年轻教师, 另外还有部分是通过专业转换方式进入这些相对陌生领域的老教师, 真正的有水平有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是新上非医学专业, 在师资培训、图书资料购置、政策支持等方面与医学专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也成为非医学专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极大障碍。而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是这些新上非医学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中, 虽然明确规定了指导教师的职称限制、学历学位限制等, 但由于专业教师队伍的过度年轻化, 这些限制形同虚设。尤其在一些生源相对较多的专业中, 指导教师动辄指导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学生, 根本无力保障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5 实习基地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作用有限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对此, 教育部2007年2月27日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就是主要的实践环节, 但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 其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 学生在实习场所的表现很少能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之中。由于缺乏学校的有效监督, 有的学生经常无故更换实习单位, 有的以忙于找工作为借口而常常迟到早退, 有的甚至不去实习单位报到。即使那些在实习单位坚持下去的学生也很少能从事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 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而实践经验的缺乏必然使他们的论文容易陷入“假、大、空”的误区, 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总之, 在学生、教师、图书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医学院校面临的发展困境比一般综合性院校更为严重。毕竟医学院校的优势在于临床医学, 在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实验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 非医学专业短期之内很难解决以上所有问题。为了促进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各专业的健康发展, 医学院校现阶段亟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 开展全程化实践训练体系培养[3]。全程化实践训练体系要求对本科生进行有步骤、分阶段的各类实践能力训练, 分别在大学四年之中完成。每一个阶段的训练都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而设计, 一环扣一环, 贯穿本科教学始终。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 也是检验全程化实践训练体系培养绩效的最重要一环。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巩固专业知识, 开拓学术视野, 提高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为毕业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第二, 加强对非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序的组织保障体系 (图1) , 在财政、师资、图书资料等各个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毕业论文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4]。

第三, 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建立专门的非医学专业实践实习中心, 主管毕业论文工作, 制定修改毕业论文 (设计) 规范, 指导学生选题、选择指导教师, 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进度, 对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终期评价考核;建立各专业指导教师数据库, 由符合条件的教师按照专业兴趣自主报名, 打破部系、专业限制;由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 实行毕业论文导师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等等。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陷入困境是当前各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具体体现在学生、教师、图书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有必要对相关问题加以解决和改进, 以促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本科

参考文献

[1] 赵莉, 徐运红, 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4) :121~122.

[2]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EB/OL].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12/17/content_1997081.htm.2007-12-17.

[3] 高鸾.从实践走向创新——全程化实践训练体系下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9 (4) :122~125.

上一篇:中华医学论文下一篇:主任医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