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6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2014年是职业教育工作全新启航的一年,而职教集团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系统的科学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东莞服装产业背景下职教集团的优势分析,探索发挥职教集团优势促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职教集团高职服装教育服装产业升级

1.东莞服装产业背景分析

1.1东莞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东莞服装产业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由代工转型品牌、内销转型外销的阵痛之后,逐步成长为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品牌设计型与外贸加工型经营模式为主的特色区域产业。目前,东莞市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鞋业3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镇(茶山)、中国女装名镇(虎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等一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东莞个别镇区已初步形成地域性、集群性的服装生产企业群。例如以虎门镇为中心,辐射长安、厚街等镇区的时尚女装、童装生产基地;以大朗镇为中心,辐射常平、寮步等镇区的毛衫生产基地;以茶山镇为中心,辐射石龙、东城、石排等镇区的休闲服、运动服、内衣生产基地等。

1.2 东莞服装产业升级发展方向

根据《东莞市促进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东莞市将推进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变经营模式,从粗放型的外延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模式,努力把企业打造为低能耗、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企业,鼓励企业走内源增长的道路,积极发展内需市场。引导纺织服装鞋帽制造龙头企业向外转移部分生产加工环节,保留企业总部、运营总部、技术中心及设计中心等核心环节,引导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提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业水平和附加值。因此,东莞服装产业升级发展的方向可以具体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领东莞制造进入“智造”时代;二是企业减负实现轻资产模式;三是核心企业驱动产业集群联盟;四是借助电商优化运营体系;五是整合自主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六是转变外销模式提升制造业层次。

2.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是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的服装培训班。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带着重艺轻技、重理轻实的历史烙印,分析当前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从针对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调研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究其根源,我认为在于各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水平和目标的定位模糊。产业转型阶段,服装行业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一方面助力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产业核心企业;另一方面扶持中小型企业做专、做精,由此构建区域产业特色。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求,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两个趋势:一是精细化,即精通企业运营流程中一类或几类典型工作项目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精英化,即兼具设计、打版、品牌推广等综合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多数高职服装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还不够清晰,未能形成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方向职业能力定位和目标岗位定制。

2.2 教学内容各自为政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而学校的人才培育过程也需要全局统筹。高职服装专业的师资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较为缺乏。在分配教学任务时,通常是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及个人意愿分配课程,教师在学期末拿到下学期的教学任务计划书之后着手规划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团队之间尽管也会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展开讨论,但是多数还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或平行交叉,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局统筹,最终往往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内各课程教学内容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3.职教集团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3.1 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优势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形式出现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我国职教集团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5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教集团。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强省,职教集团的组建运行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省内纺织服装类职教集团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的广东纺织职教集团和由中山沙溪理工学校牵头筹建的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而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的东莞市纺织服装教育集团已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并初步确立了集团的整体发展思路、发展特征和运作机制。该集团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和发展空间,为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企业资源优势,研究高职院校与服装企业的关系问题。校企双方各有教育目标和经营理念,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实现互惠双赢,成为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是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的全局统筹优势,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由于服装行业设计概念高附加值和产品高时效性等特征所造成的工学关系矛盾,必须通过职教集团强大的全局统筹优势,才能在职业教育中持续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

3.2 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职教集团背景下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优势分析,结合我院针对东莞市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结果,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2.1专业建设职业化

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校企深度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完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开发项目教材的全过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东莞市各大行业协会、各类型服装企业、服装设备生产企业、服装软件开发公司、服装研究所

和兄弟院校等,并且多数为企业老总、协会秘书长和院校专业带头人。多元化、高层次的教指委构成,不仅能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还能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3.2.2 实践教学企业化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行校企”三方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职业能力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实践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通过职教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带动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的开发当中。根据参与企业的不同类型量身定制职业能力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衍生拓展子项目和相应的任务模块。学生可以在完成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发展需求选择相应的职业能力方向,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就参与到企业生产当中,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前解决就业阶段的择业问题,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全面评估其职业能力。

3.2.3 师资队伍多元化

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互聘共培”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先后聘请职教集团成员东莞市以纯集团、东莞市搜于特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凯威针织服装制衣公司等知名服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设计师、首席制版师担任外聘教师,全程参与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并派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时间驻厂实习和调研,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专业教师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服装潮流的脉搏,还能接触到行业最新的材料、工艺、设备等核心信息,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提升。近三年来,服装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服装项目组二、三等奖;大朗毛衫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第五届中国休闲服装设计大赛铜奖;“即发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银奖;“中孚达”杯服装设计大赛最具市场潜力奖;2014年广东省“和谐杯”服装手绘设计大赛二、三等奖;入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龙星杯”针织服装设计大赛;入围“育才杯”全国校服设计大赛等。

3.2.4评价体系市场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岗位群逐渐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传统的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建立强调高职学生创造力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非常必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以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契机,邀请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参与学生设计作品综合评价环节。

4.结语

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改变办学观念,把握形势,认真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改进传统专业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由此可见,在纺织服装业升级转型形势下,发挥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优势,深入研究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纺织服装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助力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使学校培养更加有的放矢,使纺织服装企业用人更有针对性,最终全面、全力的推

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琪: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210):248-250.

[2]段婷: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点〔J〕.职教论坛.2013,23:35-36.

[3]赵向军,李兴旺:高职教育集团校际合作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1-83.

[4]王思煜,龙家玘: 思考力: 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9[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发挥职教集团优势促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3b14)的结题成果;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编号:GDGZ12Y095)的阶段性成果。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针对民办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提出了本专业建设的对策及方案。

关键词:服装设计 工程建设 对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在高等教育行业日益竞争激烈、生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与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相比,缺乏优势资源的民办三本院校,由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建设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内涵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民办三本院校必须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各类人才需求信息中,服装行业服装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研究民办三本院校服装与设计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服装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服装专门人才”,显而易见,这种目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模糊不清,“专门人才”是个模糊的概念,让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设置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制定适应的课程标准;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模糊不清,是理论型的、应用型,还是复合型,是通才还是专才,目标不明确;三是专业设计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有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迫使许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放弃服装行业,而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工作压力大,工作不适应等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影响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生源。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的学生能力很弱

三本院校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是三本院校是近几年才建立的新类型高等院校,没有办学的实践经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味模仿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使得专业内涵模糊,课程内容庞杂,许多院校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取舍不当,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杂乱无序,没有形成以服装行业或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设置上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并且在课程内容上没有整合,使得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服装专业的技能课、专业实践课开设不足,学校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无从下手,觉得大学四年的时间好像学的知识一点用处都没有,导致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差。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服装行业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并且服装企业面对的市场千变万化,加之服装产品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具有服装款式设计、结构与工艺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从事现代服装生产、服装设计、服装经营等工作。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作为基础。目前,许多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课时分配方面,理论教学课时量大,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太少;同时又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能有组织、有目标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而且,学校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实习经常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去服装企业实习,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综合能力较差

民办院校的所有专业普遍缺乏一支既能开展理论研究,又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服装专业的教师,由于服装专业在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民办院校中的服装专业教师队伍,一部分是“半道出家”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傅,这部分师资实践经验丰富,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一部分是近几年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缺乏了解,从学校走出,又走进学校,只擅长“纸上谈兵”,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存在缺陷的人才。

二、对民办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

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参照二本院校的经验(但不能全部照搬)来确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目前,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服装企业都在从加工型走向经营型,使得服装企业一直存在既能做服装设计,又能懂服装结构工艺,还能做营销策划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民办三本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在培养服装行业应用型人才方面下功夫,多努力。另外,各院校的的服装设与工程专业定位要有特色,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院校在科研、社会资源、行业影响力及地方经济的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上突出特定的行业背景及市场领域,强化服装专业基础理论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训练。如同样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的可以突出服装设计,有的可以突出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设计,有的也可以突出服装市场营销与管理,这样培养的人才有利于满足服装行业的需求及服装行业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本技能熟练,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分方向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用“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适应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上述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分为:素质课模块、专业理论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四大部分。素质课模块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计算能力、身体素质等设置课程;专业理论课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模块包含服装专业各种课程的实训、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要适应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讨论式、倒位式、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坚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中着手:第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除了加强校内实验设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外,可以采用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机构健全、设备先进的服务于服装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校办服装企业,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途径。第二,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建立检测职业能力的考试系统;并对实践教学老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第三,针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改进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并开出高质量的服装专业实践课。第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及服装营销的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或服装行业举办的各种大赛,对表现优秀者、积极参加者进行奖励。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要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并拥有服装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队伍。民办三本院校一方面应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配置优秀的师资,并公开选拔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去服装企业参加企业的服装设计、服装纸样制作、服装工艺及服装市场营销策划,让教师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把实践中的体会传授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服装设计师、打板师、工艺师、营销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与学校老师共同教学中促进民办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三本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其规范化。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温作业专用服装 热传导模型 微分方程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人们需要穿着专用服装以避免灼伤。专用服装通常由三层织物材料构成,记为I、II、III层,其中I层与外界环境接触,III层与皮肤之间还存在空隙,将此空隙记为IV层。为设计专用服装,将体内温度控制在37℃的假人放置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中,测量假人皮肤外侧的温度。由此来计算人体温度分布情况。

1 假人外侧温度随时间变化模型的建立

根据调查的数据绘制假人皮肤外侧温度与时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大约在0~1644s之间温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呈现增长趋势,在1644s后,温度是一个定值,在0~1644s之间,时间与温度呈曲线关系。由于数据的变化趋势有明显变化,所以把数据分为2段进行处理。对0~1644s的数据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预测,后3600s的温度恒定。

为了更好的研究0~1644s的关系,运用SPSS对0~1644s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的拟合方程为:

2 温度分布模型的建立

在高温工作时环境向人体的传热过程简化为三步:

(1)环境向服装的第Ⅰ层传热。

(2)服装第Ⅰ层依次向第Ⅱ、第Ⅲ层传递。

(3)服装第Ⅲ层通过第Ⅳ层向人体传热。

以假人外侧某一点为原点,以该点的法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环境温度为75℃的情况下,建立热传导模型对各层进行分析[1]。

对于Ⅰ层,建立如下热传导模型:

参考文献

[1] 卢琳珍,徐定华,徐映红.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J].纺织学报,2018,39(1):111-118,125.

[2] 苏云,王云仪,李俊.消防服衣下空气层热传递机制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6,37(1):167-172.

[3] 李志华,喻军,杨红光.偏微分方程与微分代数方程的一致求解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4):441-445.

[4] 卢琳珍.多层热防护服装的热传递模型及参数最优决定[D].浙江理工大学,2018.

[5] 冯桂莲.偏微分方程的MATLAB数值解法及可视化[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12):120-123.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素描课、线描课、人体结构课合并为服装设计素描

“纯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1],而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直接从纯美术承接的结构内容,这或许会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基础课程的传统的素描教学不能适应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问题突显出来。

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同是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素描(也称之为常规素描),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及空间联想、物体间的联想创意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设计素描分为: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创意素描等3个方面。课程的开设是藉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词汇,增强他们的创意表达能力,最终达到“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的目的。

应该合并素描,线描和人体结构为一门服装人体表现基础课(即服装设计素描),所描画对象定位为着衣人体,从基本的人体比例讲起,以线条表现为主,加以少量明暗关系,在画的过程中解决人体结构、比例、衣纹的组织处理,用180课时,就能起到单门课程应解决的问题,并且效果显著。节约的课时,可分配给设计专业课及工艺专业课,或选修课。

2 色彩课教学内容把绘画色彩改为以装饰色彩为主

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色彩、面料、款式。色彩是三大要素之首,足见色彩课对服装专业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课的开设对服装专业学生是必修课程。但基础色彩课程通常指绘画色彩,色彩课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静物写生来开始认识色彩属性,以及色彩对物体的表现方法。作为设计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或者是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尚可取的,但对于很多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入学前美术基础薄弱、甚至没有美术基础,对于静物、风景写生没有太多概念,茫然中就度过了色彩课的课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如果把传统的写实写生方法和要求改为以布纹静物为参照物,画面以色块组合为主,冷暖关系清晰、色相、明度、彩度概念明确、画面协调为主导,即达到了培养目标的授课要求,又能为较少美术基础的学生能力所接受,适应了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原则。

3 色彩构成合并服饰色彩

色彩构成是以色彩的组合,对色彩的三大属性、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象征、色彩的面积、色彩的冷暖等进行研究了解。服饰色彩是应用色彩构成的原理进行色彩运用。就服装色彩来说,它是非纯艺术性的,服装色彩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与其他设计色彩、绘画色彩不同。因此,服装色彩的基本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和掌握服装色彩设计中创造美好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独特规律,为服装色彩的研究、设计、教学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应用方法。”[2]由于服装色彩是视觉中最响亮的语言、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因素和媒体,因此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美感效应,蕴神寓意尽在其中。它不仅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色彩成为构成服装美、环境美的重要因素,而且还能够在激烈的世界性服装市场竞争中,起到自我介绍和诱导购买的作用,达到广告宣传效果,使色彩在形成服装的社会效益、美感效应的同时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服装色彩设计,是服装的生命象征,美感的体现,是服装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服装市场获得巨额效益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尊重客观对象的自然色彩、传统色彩知识,必须掌握尊重主观色彩情感的装饰色彩学知识。色彩构成、色彩搭配、色彩关系、流行色的知识。力求用新的配色方法、新的形式、新的视角和观念为服装设计服务,并同时要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视野的拓展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4 优化图案课、合并平面构成

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中审美及造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及掌握设计中形式美法则的一种特殊途径;是服装设计师区分于街巷裁缝艺人的必要修养手段;有直接作用于服装、起到美化服装的装饰作用,进而美化人的作用的目的。图案与平面构成课程的合并,使学生能运用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大小对比、多少对比、疏密对比、聚散对比、显晦对比、肌理对比以及形与色的对比的调和、变化与统一,整体与局部,对称与平衡等形式法则于设计中。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挖掘、调动出来,使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的新高度。并培养学生们在设计中的画外语言,占据空间的视觉冲击效果,及气韵与张力的内在气质。而单独的平面构成课的抽象性质,使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并且不会在其它专业课上融合进去。

在服装专业图案课程大纲中,图案是指基础图案,即: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这种课程设置其实是染织图案课程。服装设计离不开染织图案,但并不是服装设计及服装制作人员都要亲自设计面料图案,对基础图案有所认知了解就可以了,尤其是以实现型和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中职生。另一方面,服饰图案并不仅指面料染织图案,而是包含了镶、嵌、织、绣、钩、堆、叠、等各种风格、肌理的立体图形,尤其是在现今面料极大丰富、艺术风格多样变幻、后现代思潮影响时尚走向的时代,我认为对图案课内容的把握是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动手尝试立体图案设计,利用多媒体欣赏和了解丰富多彩的服饰图案,开阔视野和设计思维才是适合中等职业阶层的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5 辅助性课程设置改革

除了上述的主要课程的改革之外,还应该在以下几个环节对教学设置进行改革。

5.1 加大选修课的份量

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围绕加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拓宽专业面来展开。如开设增强设计意识、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欣赏与美学》、《服装简史》、《摄影》、《形象设计》、《服装展示》等课程,开设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拓宽专业面的《服装设备常识》、《手工染绘》、《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课程。选修课的设置可灵活安排,不求千篇一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均可自行设置。在这三组设置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课程。

5.2 增加欣赏课

除必修的服装美术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外,增加艺术欣赏课,用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水平,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领悟服装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融会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中职服装专业可持续发展开了一扇窗户。如开设《服装表演艺术》、《舞蹈艺术》、《服装设计大赛作品》、《中外著名设计师作品欣赏》、《中西方绘画作品欣赏》、《中外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

美术类课程主要进行美术基础与服装人物绘画知识、服装色彩知识、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美术基础教学以画好服装人物为宗旨。描画对象以人与服装的关系为主,教给学生掌握人物比例、结构、动态等简便易行的画法规律。所学素描、速写、色彩知识力求概括、精练,可采用临摹学习,强调线的运用和色彩层次的归纳概括,并结合服装画人物效果表现,突破传统的素描、色彩教学模式。服装色彩以教学生掌握服装配色原理、方法、技巧为目的。色彩学习底饰色彩入手,强调色彩的配置练习、面料质地与色彩的差异练习,结合流行色的分析运用,使学生不仅在服装上,在其他方面也能很好地用色。设计理论教学着重在设计基础知识、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和平面纹样组织造型等方面教育学生,突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作业训练巩固理论,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训练,改变原设计基础独立设课、自成体系,并与专业脱节的弊端,使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紧密地围绕专业设计进行。

摘要:美术类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美术类课程是服装专业的基础课, 它是培养服装专业中级人才的必修课程。本文在相关课程改革研究方面得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研究结论, 以使得美术类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美术类课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 .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探讨了电脑艺术专业人才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并根据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按照“两个素质培养+任务驱动”模式设计电脑艺术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脑艺术 人才培养 V职业学校

一、引言

电脑艺术设计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它以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应用技能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新兴专业。如今电脑技术已成为艺术设计人员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推动了艺术设计方法的变革。

电脑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手段,以设计能力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以培养从事电脑艺术设计的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新时期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目标,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和创作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和基本艺术设计基础,能够独立从事电脑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环艺设计以及相关行业的艺术设计的以应用性为主的技术型人才。

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偏差,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电脑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尚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毕业生总是反馈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企业用不上,用人单位也反映很难招收到入职就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徐荣兰,2012)。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探索电脑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职业学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电脑艺术人才职业导向培养目标

按照专业技能的根本要求,既需要掌握电脑技术知识和电脑技术操作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能够通过电脑技术操作实现艺术创作。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全新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电脑艺术制作技术,而且需要具有专业设计创意能力。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需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电脑艺术创作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电脑艺术人才目标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人才的技能为首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更为重要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石。其一是谋求人才职业个性之发展,其次为谋求生存之基础,三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四是创造社会生产力。以此为基础,职业院校电脑艺术专业培养学生,必然以从事电脑艺术相关领域工作为重要谋生方向。

第二,电脑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即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要求就是基于职业技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再以职业为导向、以项目培养为目标的电脑职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就是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

三、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电脑艺术专业范围很大,大致分为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属于电脑艺术设计范畴及其专业范围。根据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美术知识和艺术架构方面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一层次的素质是培养和提炼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设计能力的根本。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字体与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艺术概论、设计概论、摄影、透视、展示设计等。其中,专业素描设计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的最基础的课程。

第二层次是基于现代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这是技术素质的培养。需要系统掌握的知识包括corel DRAW、Dream weaver、CAD、3DS MAX、photo shop、FLASH、专业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影视制作、网页设计等专业知识。通过这些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可以将之运用到艺术创造中。

第三个层次则就是电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操作层次。第一素质是基础,第二个素质相当于画家手中的笔与墨。第三个素质则是笔墨与艺术气质相结合将艺术专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过程为了与市场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孙振萍,2011)。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艺术设计部门、广告公司部门、数字艺术设计、室内外展览展示设计、网页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相关部门电脑艺术设计与完善工作,提升艺术创新能力,较好掌握电脑艺术工作技能。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培养,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仅仅是受训后会操作几个软件的电脑美工,更加注重的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将电脑艺术制作和新颖的设计创意完美结合,通过实践的提升,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电脑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荣兰: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教育,2012(7)。

[2]孙振萍: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综合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2)。

上一篇:农村城镇化论文下一篇:农村小额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