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范文

2023-09-09

农业技术推广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技术研发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科技研发项目,在一段时间的投入与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在更多适宜使用的地区进行推广是后续加强普及范围这一重要问题。针对此情况,本文对基层农业技术从其推广流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基层农业;推广技术;应用方向;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地,也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再高尖端和有效的技术,如果不在基层进行推广和扩大应用范围,就会失去技术本身的普及性特点,也无法起到基本的惠民目的。现阶段,农业推广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农业技术的高效推广。

1 基本情况概述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的确切定义与概念来源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具体表述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1.2 含义与应用范围的规定

1.2.1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遵守的原则 推广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劳动者意愿。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2.2 农业技术推广所包含的范围 推广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所谓农业技术包括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这四大第一产业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高产技术。从内容上划分,包括为了农田供水而建造的相关水利工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突出发展的土壤改良以及保持水土的相关技术等。

1.3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的意义

1.3.1 帮助农民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高产技术以及高效种植等技术都是为农民达成高产目标的主要基础,只有技术达标,才能有帮助农民的生产利用更上一层的机械化、集约化,进而体现为增加的收入。

1.3.2 利用技术改革和创新,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以技术为前提的革新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农、林、渔、牧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优化。

1.3.3 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牵动着我国许多关键性问题。要想让我国经济得到更稳定、更持久的发展,那么利用技术推广巩固农业经济就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2 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工作环节的不足之处

2.1 推广过程中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原则。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容易对某一地的发展情况照搬到本地;二是不尊重劳动者意愿。由推广员主动促进劳动者基于对知识了解度之上的扩大兴趣的投入力度不够;三是只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不追求生态效益。在相关作物技术引入时,许多技术人员只关注了如何高产,却没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2.2 与各组织结合力度不够,未形成一定推广项目链

进行技术推广的一大原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则不完善。实际的推广项目链未能形成,要么有相应流程,但结合力度和投入程度不足,导致后续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 队伍技能水平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足会严重制约技术推广进展效果。农民不了解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后的相关利益分配问题。部分农民对于参与合作持有抗拒心理,影响后期农业技术的推广。

3 针对问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

3.1 基层技术推广流程化

建议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时,通过各个细节进行推广流程化。例如,引入农业合作社概念,加强对专门引入机构与引入人员的培训,确立农业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交流和加大人才引进

灵活掌握不够,还要加以应用。比如建立农民合作社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就是很好的措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来保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中相互帮扶,而不是自己单干。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社名副其实,以合作社为引导,切实为成员带来技术的引入、培训和推广生产一体化的项目等,以保障农民切实学会技术并加以应用。

3.3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即靠上级推动下层才有所行动的模式,而非自己主动进行各方联系,加速技术引进。除了主动性以外,还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推广工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尽可能利用数据库、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提供保障。

3.4 加强示范推廣项目的宣传

建议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在技术推广前农民对其有一定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导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4 结语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推广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技术推广时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就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铁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山西农经,2017(09):38.

[2]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5,35(16):246.

作者简介:宋腾,苗族,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范文第2篇

1 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1.1 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就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而言, 其仍存在着些许问题解决,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对相关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第二, 农业技术的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第三, 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缺乏与专业的对接性。农业技术推广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多种多样, 不同的问题对技术的推广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这些影响对农业技术稳健的传播推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与农业实际需求的结合。农业推广机构的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推广的先进观念, 在对技术进行传播推广时主观性较强, 对地方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工作不够严密, 使得许多技术推广工作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此外,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部门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目标, 研究角度过于单一, 加之一些负责农业技术传播推广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进而使得农业技术传播推广工作难以得到良好的落实[1]。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 农业技术的推广均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例如, 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必然会让技术的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密切沟通, 从而使得各个部门在密切的交流中提高工作配合的稳定度, 加快部门之间工作协调运转, 从而对日后农业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探讨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农民进行理论灌输, 将理论知识与其推广的重要意义作为“说服点”提高农民对技术的认同, 这一理论指导过程亦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农业种植等科学的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在农民充分认同农业技术的背景下, 对我国后续的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2]。

2 优化我国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有效路径

2.1 从多元化角度考虑技术推广, 强化农业特殊性研究

农业技术的推广涉及到多方工作的划分, 为此, 我们亦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技术推广原则进行遵循。具体如下:第一, 效果导向原则。通过遵循效果导向的原则能够将技术与农业发展的实际利益进行结合并推广;第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要与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需相适应, 为了能够让农业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就必须对当地农业的实际需求有所掌握,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而推广农业技术;第三, 职能细化原则。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分配原则, 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工作进行人员的智能细化分配, 进而确保技术推广效率。

2.2 技术推广要树立“以农为本”思想, 并与信息化网络对接

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速度, 以及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因此, 在技术传播推广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需求和选择, 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一定要加强重视, 从整体技术的选择中强化其自身的准确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亦要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将技术推广工作在互联网中全面实施。因此, 在农业技术网络传播方面, 要积极对相应的网站建设进行完善, 并对一些网络基础设计的建设进行周期性的更新, 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有利条件。

结束语

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充分将农业技术与现实中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 保证农业技术能够对当地农业起到积极的发展意义。此外, 为了能够保证农业推广效率, 就必须从农业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出发, 将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并解决, 进而保证农业技术传播发展之路畅通无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农业技术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提高, 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然而, 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需技术传播活动的完善。基于此, 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路径, 以期能够为我国农业技术的稳健推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传播

参考文献

[1] 辜英萍.浅谈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J].科技展望, 2016, 02 (24) :95.

[2] 叶剑峰.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06 (22) :222.

农业技术推广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文章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改善。从大的方面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成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3)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2)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3)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5)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2)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3)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4)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那么,什么经营机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环节的局部性调整,而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着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1.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农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2.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3.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贫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种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2.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订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4.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5.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参考文献]

[1]杜海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2]贺翀.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J].理论前沿,2006,(6):37-38.

[3]黄山松.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4-17.

[4]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胡荣涛.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1):3-8.

[8]于新匣.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选择与产业组织创新[J].中国物价,2007,(12):51-54.

[9]朱道华.农业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周艳波,翟印礼,董鸿鹏.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与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6,(1):18-20.

[责任编辑:袁春艳]

农业技术推广范文第4篇

摘 要 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生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农业部门应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基于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培训体系;农业部门

农民属于生产者,其农业技术水平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1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置了以下3点目标。1)培养职业农民。基于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促使其成为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水平的职业农民。2)培训带头人。基于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大学生村官和党员干部,促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领广大农民走向致富之路。3)组建专家团队。与相关院校和企业合作,构建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专家团队,并定期深入基层,促进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

2.1 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各地区拥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且种类繁多,再加上管理部门较多,致使资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各个培训机构很难进行分工合作,具体表现为工作重叠现象严重、职责无法统一等,影响了工作开展效果,而且当前的培训内容很难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吻合,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此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缺少连续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机构不会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研。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目标之前,没有考虑当地具体情况,设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均不满足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2 宣传力度不强,农民缺少积极性

农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认知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不重视宣传,致使农业技术培训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导致农民无法正确认识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效果,再加上受训范围较小,当地农业生产并未出现较大改观。

2.3 培训对象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农民的学历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素质较低,且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不统一,学习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1]。

2.4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布局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一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深,新技术成果难以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难以起到带头作用,还有部分示范户在接受培训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内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

2.5 培训人员专业水平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农业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稍显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很难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培训人员市场调研次数偏少,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影响了培训效果。

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培训的成效。基于此,提出以下5点改进措施。

3.1 立足于实际,以问题为导向

农业技术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农业培训机构应该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深入基层,做好市场调研,立足于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合理设置培训目标。比如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培训人员到基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并辅以理论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此外,还应整合农业技术培训资源。现阶段,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多种开展方式,但取得的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十分关键。在农业技术应用前,培训工作不可或缺,这是保证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培训人员需要分析农业技术培训资源,并从中挖掘特色资源,立足于实际,探索与当地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培训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2]。

3.2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范围,增强其影响力,使社会全体公众都鼓励并支持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要总结工作经验,借鉴优秀的培训工作模式,以强化培训工作的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下,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社交平台宣传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3.3 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

培训机构应该加强与当地乡土专家的联系,以了解民意,掌握农民的诉求。同时,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应对农业技术进行简化,并采取便于农民接受的培训方式,加深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如可以聘请当地的乡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农民的需求,并让乡土专家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农民就会在乡土专家的带领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也会得到强化。

3.4 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农业部门是主导者,但农业部门却很少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致使培训工作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农业部门应该制定规范的培训流程,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培训机构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培训工作[3]。

3.5 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专业能力关系到培训效果。为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优质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以促进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具体可从以下2方面着手进行。

1)创新培训方法。应不断延伸培训地点,让农民可以在多个地点接受培训,比如田间、培训基地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2)为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新颖性,培训教师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進农业的发展,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采取立足于实际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促使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晖,彭杨,吴述云,等.浅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14):176.

[2] 薛利民,吉双龙.韩城市农林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17,34(6):167.

[3] 沃东辉.浅谈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3):40-41.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技术推广范文第5篇

摘要:在农村发展之中,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最期待的一个部分,在这项工作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推动农村发展,同时还能使更多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为此,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背景,首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做出简单概述,然后分析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产生帮助。

关键词:基层;推广;农业技术;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提出,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农业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目前促进我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农业推广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方说经费不足、人们的重视度不够等。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对现存问题进行解决。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其必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究:首先,有利于提升农村整体实力。虽然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农村已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比较低。为此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水平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1];其次,在“三农”发展过程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重要的推动性力量,根据目前我国发展“三农”的情况,在农业技术推广基础上对“三农”进行全面拓展,有助于“三农”问题更好的解决;第三,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正是科技兴国的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技术应用到不同领域之中,往往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毫无疑问可以起到推动科技兴国发展的作用。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业技术推广表现出较高的重视度,但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乡村农业发展。下面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采用两种形式:其一,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种植生产进行专项技术指导,以此实现对某种农业技术的推广宣传。虽然这种推广形式更有助于农户掌握相关农业技术,但其存在的缺陷也较为明显,难以实现较大面积的覆盖;其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显得较为被动,将以产中技术咨询作为主要方式,来主动发现农户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技术指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2  推广资金相对不足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资金作为支持,以此才能积极推行和实施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从当前我国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依靠农业部门拨款来支撑推广工作,欠缺其它的资金来源,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得资金量存在较大的局限,农业部门提供的资金难以支撑大面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推广效果。

2.3  推广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涉及到较多的农业专业知识,对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拥有较强的专业性,以此才能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为广大农户做出科学的讲解,让广大农户认可并接受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技术。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基层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更加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在面对农户提出的一些实践种植问题时,难以及时做出正确回答,使得许多农户对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技术持怀疑态度。此外,还有许多基层推广技术人员在服务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当一些农户表现出接受较慢的情况时,基层推广技术人员的态度表现得较为不好,影响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对的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不良影响。

2.4  未充分掌握和了解农户实际需求

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为达到较为良好的效果,首先需充分掌握和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推廣。但是当前实际推广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却对农户实际需求有所忽视,只是盲目的拟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且在推广中缺乏对农户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考虑,在开展推广工作时应用较多的专业术语,使得许多农户理解较为困难,这也造成许多农户的参与意愿较低。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法与路径

3.1  创新机构职能,完善推广体系

我国农村分布非常广泛,尤其是县乡农村,其土地利用、分布非常复杂,负责组织的结构也相对分散,面对这种情况下,应该进一步加强机构职能,建立并健全机构体系,确保责权分明,科学划分不同职权的不同层次,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2]。同时,还要以现有机构管理为基础引入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使机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的不同来实施推广,建立起示范、推广激励等方式,逐步拓展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从而按照不同地区农民接受情况拓展农业技术。与此同时,还要引入专家指导模式,这样可借助于专家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就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来建立技术推广途径[3]。另外,还可以就当地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实施技术推广,我国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土地、自然情况,因此对农业技术方面的要求自然也不同,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应该注重自然差异性。

3.2  增加经费投入

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乡村向前发展,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否则很多项目都会由于资金不够而寸步难行。首先,资金应用于购买试验设备、交通工具上,就基层而言这些都是必须置办的;其次,要准备专项资金。人员的技术提升、下乡经费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些资金可用于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纳入到专项资金;最后,要增加在信息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在推广农业技术时,网络推广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因为网络接触面往往比较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网络化建设,以及实时更新技术信息,这些都需要有资金作为支持。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性特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可借助一些社交软件完成推广和营销工作,可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率增加一份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实现[4]。

3.3  加强素质建设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提升农村队伍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基于农业部门建立人财物管理、考核机制,并在其基础上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考核工作。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点与方法等进行重点讲授,然后根据考核了解其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使其责任心得到提升。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该按照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定期对有关人员实施培训,使其通过培训掌握新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从而掌握新技能,促进工作人员素质与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的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需求明确考核的方法与内容,针对考核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及时的表扬与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人员则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惩罚,运用这种方式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促进工作成效的提升。

3.4  基于农户需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走访调查或借助信息渠道掌握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然后制定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如: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较多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农户,这类农户在农业技术推广接受能力上相对较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对这类人员进行统计,然后为他们开展专门的农业技术指导;又如: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农户关于农药使用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在保证农作物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对农药的应用,此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可开展“科学使用农药”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推广宣传覆盖度[5]。只有满足农户实际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够有效吸引农户的注意力,使之在技术学习上更加主动认真,从而达到更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将这些问题解决好后再针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很好的前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这项工作具有持续性特征,其深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使其生活水平得到根本上的改善,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方,王育红,周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0(12):113-114.

[2] 谢涛谦.新常态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策略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17):177-178.

[3] 张宏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209.

[4] 吴启文,刘保利,李振洪.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吉林農业,2018(22):27.

[5] 孟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分析[J].农业装备技术,2021,47(3):50,52.

上一篇:农业技术经济下一篇:汽车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