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论文范文

2023-03-21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自然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是很大的一个版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很有帮助。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分布有着一些规律,自然地理的占比也有合理的设计。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前很有必要对于这些因素都进行分析,要明确自然地理内容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有保障。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要点一般来说都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和日常生活也十分贴近。在进行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内容的分布规律、占比以及知识的特点展开剖析,这会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一、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层次性

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知识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知识间的关联十分紧密,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会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时首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素材分布的层次性有良好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从大的方向上制定教学方案,然后再来将方案进一步细化,让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内容分布的层次性,这会让学生以正确的视角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

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这是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基本轮廓,也是这部分内容的几个基本层次。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对于这些内容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这会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应的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吸收。

二、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比例

教师还要进一步把握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中的分布比例,这也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整体来看,自然地理部分在课本中的占比是很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首先梳理这些内容,结合知识的分布方式、占比以及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知识的吸收上也会更容易。

比如,《区域经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结合前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对于自然地理的基本认识,以及已经具备的一些理论基础,来有针对性的理解与分析这些内容,这会让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功效有所体现,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更容易得到良好构建。

三、加强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掌握

自然地理在高中课本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这部分内容并不太难,但是对于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来说效用却非常明显。某种程度来说,自然地理知识是学生分析各种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托,也是学生在分析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时的基础。教师要加强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更好的掌握程度,这会让学生分析各类问题以及体会其他知识要点时都更顺畅。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教师要把握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分布的层次性以及分布的一些一般规律,结合这些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会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知识的掌握更充分。

结语

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理论基础,让学生在分析和解答各类复杂问题时可以有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充分分析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布规律,把握这部分内容分布的特点,并且剖析出最为合适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授课方式。这会促进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上更充分,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吸收更透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以自然地理为依托更好的分析各类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莹. 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2] 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李宏伟. 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5).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贴近生活,深入调查,引导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课本上,应开拓视野,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地理事物,获取环境信息并记录下来,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学生的分组调查研究可实施于课前:首先,查阅资料,搜索不同时期潮州的城区面积、人口数量、城市化的数据;其次,查阅潮州行政区划演变;最后,调查潮州主要住宅区、商业中心、中小学校、体育馆和博物馆、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名称、位置和数量,并标出在地图中的相应位置。

在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搜集到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地理问题,带着疑问和探究的好奇,学生将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巧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创造情境。适当的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因此,适当的情境对于课堂而言,尤其是对于新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地理课堂中便巧设情境,将乡土资源融入其中,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就是笔者以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的成果来导入课堂:

根据这两个情境引入“城市化”概念,即人口向城镇集聚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开始了乡村变城镇的过程。接着,可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材料,结合课文,归纳城市化的标志:

标志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从1985年的22.3%升至2010年的62.9%;

标志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4.94km?扩至2010年的42km?;

标志三,“城市数目增加”,从1980年潮州市建制,设5个街道和2个人民公社,至1991年12月7日潮州市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辖二县一区,至2013年6月28日潮安撤县设区,潮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即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枫溪区。

上述情境从乡土地理资料入手,使原本枯燥的书本理论更贴近生活,而身边的地理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样一来,学习过程不再是硬生生的理论学习,而是一个探究生活的过程。

三、贴近生活,整体感知,发现规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的交融与相互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新知与旧知碰撞,擦出火花。贴近生活的乡土资源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若能引入乡土例子,那么就更能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以身边的经验来发现规律,从而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当本节课内容进行至“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时,笔者展示了学生课前的调查成果图,并让学生说明图中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是如何体现潮州的城市化过程的。

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分析和结论如下:

分析一:改革开放初期,潮州城区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范围内,即现在的环城路和滨江长廊所包围的老城区,住宅区主要沿太平路、环城路和西河路分布,商业中心以太平路为中轴线,西马路、开元路、东门街、水平路为两翼呈条带状分布。

分析二:新世纪初,主要住宅区沿新桥西路、城新西路、南较西路、潮州大道、潮枫路分布,近郊的前街、后街、吉街、马围、新乡仔、春光,潮州大道两边的陈桥、池湖、厦寺、莲云、大新乡等村庄被纳入城区,商业中心有新桥东西路的卜蜂莲花、大润发、枫春市场等,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分别迁至东山路、潮州大道,汽车总站迁至池湖郊区。另外,厦深高铁车站位于潮安区。

结论:潮州的住宅区、商业、学校、车站从老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的规律,即“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上述教学环节,以学生探究的乡土地理事实为基础,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新旧知识相互交融,想解决的地理问题自然也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从生活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贴近生活,运用知识,迁移拓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运用知识,能够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实践证明,利用贴近生活的乡土地理事象,引导学生接触更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在本课的学习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是另一重点,该内容难度不大,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的环境问题,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问题。其中,自然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尤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社会环境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同时,为了能帮助学生迁移和扩展知识,笔者适时给出拓展作业:就潮州城市化带来的某个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经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产生了许多想法和实践活动,这正是地理教学的目标所在。

以下是笔者列举出的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课题:

☆锡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如何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潮州第一污水处理厂调查

☆保护母亲河——韩江水质行动

☆潮州城古牌坊街的修复与保护

☆潮州市区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研究

☆潮州交通拥塞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在这些课题中,有的学生理论充实,调查广泛,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意见;有的学生则稍有欠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然而,不论学生的作业情况如何,这都是利用知识、开拓创新的好机会,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土地理作为一种地理教学素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取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它的一般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导入乡土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习变得轻松,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抽象概念变得形象,深奥道理变得浅显,同时,更能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家乡,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与高中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对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学科 新课程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接受课堂教育后形成的的思想品格,地理素养具有多重概念,主要包括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态度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素养不仅体现出了某些特征,还展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地理情感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一、地理素养具有的特征

1.综合性与空间性

地理素养不仅在研究、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其组成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知识认知、文化水平、道德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在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时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地理素养也具有空间性的特点,包含了三维的想象力与辨识力,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差别。

2.阶段性与长效性

地理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动态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反复的、长期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长期的影响,其道德素养、知识文化水平,对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性

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此实践性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素养的主要方法是进行野外考察与实地研究,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生态自然问题的理解。

二、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方式

1.理论结合实践,展现地理科学的价值

地理从萌芽开始发展成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无数的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将零星的地理知识不断地整合、探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总结,最终使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因此,地理素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这种性质,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机会,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序提升。例如在课下的时间,让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规划行进路线,将国道、省道、交通路线统统标注在地图上,增强学生的路线规划以及地理认知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区位”的学习时,让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区位进行动态研究,从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着手,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区位”的形成。

2.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

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野外实践考察活动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工作,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首先由教师给出基本任务,再由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等过程,最终完成考察任务,在课堂上分享资料与教师探讨交流,再由教师对任务结果分析评价,找出任务过程中的缺点,让学生进行改进。野外考察活动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组织探宝活动,为学生提供地图以及关于“宝藏”位置的线索,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得到宝藏的下落,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探宝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辨地形、计算距离能力的发展。

3.合理的设置、评价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课下作业是对地理课堂知识的完善,合理的设置地理作业内容,能加强学生图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地理素养的实用性。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要具有多元性、真实性、激励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表现以及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着重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4.提升教师的地理素养

提高教師的地理素养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地理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各地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会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的地理素养会逐渐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实践考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多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在传授地理知识时,通过自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学生分享地理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相关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教学目标,提升自身地理素养,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地理素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生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4.26.

[2]黄金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环球人文地理,2016.12.22.

[3]王永波.高中地理课堂应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华章,2013.03.29.

[4]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关联性,地理知识所涵盖的范围也很广,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新课改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何让学生加强地理知识的运用,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是很多同仁非常关心的话题。为此,笔者从构建科学的教学框架谈起,采用有效手段,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借助多媒体优势,帮助学生认知问题,增进概念理解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概念,提高学习的时效性。但是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教学、挂图教学等不仅形式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能自由发挥。多媒体的出现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情况,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把比较乏味无趣的活动趣味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知识面的广度,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展现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

良好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收到不错的效果。多媒体以其独特的光影优势以及生动性,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也会感觉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太阳系模式图的时候,其中有根据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所提出的问题: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行星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等等。这样的提问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仅仅凭借插图进行回答的话,一来比较抽象,不能充分展开直观想象;二来形式呆板,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播放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科普录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运用方向和轨道。在视频中教师可以放慢播放速度,让学生看得清晰明了,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们就会一下子了解了这一概念,不仅看得兴趣盎然,也会对平时不了解的东西产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题意。因此我们在遇到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防借助多媒体来帮帮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基础复习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复习中,往往会以题海战术为主,加深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尽管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几轮的测验下来,学生往往会疲于应战,加上复习的内容繁多,时间又很紧迫,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提高成绩是不太容易的。这样一来,形式枯燥的复习会使学生对过于繁重的学习发生抵触情绪,产生厌学心理。基于这种现象,我觉得对中等生和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尝试着用一些比较适合他们复习的模式。我们可以精选习题,精练试卷,注重难点重点的分析和拓展,以经典题型扩展延伸,让学生举一反三,既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

一般情况下,试题的选择要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辅助性。一道试题能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而解决这些问题正好能充分利用上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知识点上加强培养。还有一些试题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联系,其实要求我们能对一个知识点或者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教师在复习时应该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让学生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迁移运用知识,因为平时的考试是对一段时间内学习的总结,而高考则是对所有学过知识的总结,会覆盖全部知识点,因此在平时就应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图形信息,学生在平时就要学会读图,学会利用经纬度、河流等进行定位,这些都是地理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出现试题老化、难度太大或太容易等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复习,也会让他们减少思维的欲望,对试题出现厌倦或者轻视的心理。

三、加强类比运用,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改进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真正做到“会学”,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学会”的教学思路。类比法是通过对比,将同类的概念知识进行比对,坚持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并且能够论证、运用这些概念,在经过训练后,能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长期应用,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在进行类比的时候,有很多方式都可以归纳到这种教学手段中。例如,近似概念的类比,相反概念的类比,都会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又如,我们在学习国土和国土资源,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天气和气候等近似范围的概念时,难以分清,容易混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而对于寒流和暖流,重工业和轻工业等概念,从字面理解比较好分辨,掌握其中的一种再向反方向延伸,就能够正确区分。类比法还包括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很多大的概念会包含小概念,小概念又蕴含更加精细的概念,只要我们能正确区分,确定关系,仔细辩证,就会认清其中的奥妙。

四、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适应新课改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就应该让学生在思维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及课下的交流中,多向学生进行熏陶和启迪,让他们将视线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之内、课堂之中,更应该瞭望更远、更广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处处留心,去发现、感受、观察、探究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做到“活学活用”。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使用知识的乐趣,也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打开地理教学的新局面。

我在课堂中不再只注重成绩,而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态度,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细微的进步,呈现出崭新的课堂局面。为了创设出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我经常用一些趣味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用看一看、猜一猜、比一比、小讨论、小争辩、大家议等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并在辩论和讨论中,交流心得,健康成长。同时还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常识,开展重新设计布局城市、建设家乡、为工厂选址等讨论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秉承科学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创设有效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编 闫祥)

高中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巴朗斯基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既经济又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更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需要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因此,地图既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又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图文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规范读图,提升能力

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图像以及地形图等。虽然每一种地图都有其特点,但基本的判读思路是相似的:①看图的标题。读图时,必须先从总体上认识图示区域的内容,如在读“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图”时,学生就可以从标题中得出两个关键信息——东北地区和农作物;②看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方向、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等,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③看地理位置。一般情况下,学生可通过经纬度、海陆轮廓以及特殊的地理事物来确定图示地区的具体位置;④看图表内容,学生应该结合前三个步骤,对图表内容进行综合判读,将图文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取地图中的有效信息。

二、一图多用,联系原理

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和规律,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很多用来体现原理和规律的示意图就能起到一图多用、一图多解的作用,把各章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图1:该示意图看似简单,却可以体现很多具有循环特点的地理原理。如它既可以描述大气圈的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又可以描述水圈的海陆间水循环和洋流环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该图可以表示哪些原理和规律?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的设问,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构建了知识网络,可谓一图多获。

三、图图对比,巧析差异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对比法来分析两个区域,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如2010年高考山东省卷第26题就是一组区域对比题,题目将德国鲁尔区与中国沪宁杭工业区进行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二者区位条件的异同,从而为沪宁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

在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中也有图图对比的典型例子,如图2所示:

这是一组锋面示意图,左图代表冷锋,右图代表暖锋。把两幅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两者的不同。通过这样的差异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两种锋面的基本特征,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四、图文转换,变繁为简

地理绘图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技能。高中生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几种地图画法,如说日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地形剖面图、热力环流图和洋流分布模式图等。这些简单的示意图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将题目中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像。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在世博会期间,P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这是福建省的一道高考题,题目中只有文字叙述,难度较大。如果学生能根据文字表述进行图文转换,绘出简单的侧视图(图3),标出P点的位置,这道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而且近几年的许多高考题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可以说,图的阅读成为地理高考成败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帮助学生总结读图规律,从而使学生能从容地应对高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地理组)

上一篇:中学地理论文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