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范文

2023-12-19

管理科学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国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缓慢,仍旧沿用一些旧传统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进步,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建筑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同样会对建筑企业造成影响。本文从建筑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加强建筑管理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建筑管理的特点

1、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管理指的是对整个建筑工程系统性的管理及把控,是对工程项目的选择、技术方案的确定、实施决定以及项目设计、工程招标、建筑施工以及竣工之后的整体运行进行管理及把控。除此之外,还有对工程的质量质量、成本控制、工程施工进度、施工周期以及合同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故而,建筑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以及规模性的总管理工作。

2、责任的明确性

建筑工程的管理责任有两个方面组成,首先是当同建筑施工方签订合同时,应该按照各自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严格遵守合同中所规定的执行。其次是项目负责人在建立自身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时,应根据实际的工程目标任务,结合工程状况,设置与之匹配的相关部门、机构或小组,同时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和职责、权力及义务,实现责任到个人。

3、目标的明确性

现阶段,我国所有工程的施工项目中,不论是工程规划还是项目建设都有自己明确的建设目的或是设计目的,就是在工程工期及投资额度有所限制的情况下,要达到一定的工程质量及功能标准。换句话来说,在施工条件有限制的条件下,按照工程项目的要求顺利完工并得到相关部门的合格鉴定,这就是建筑管理的目标所在。

二、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

现如今,我国建筑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不合理。许多事业单位以及各市区街道管理部门都会代替行驶政府部门的职能,这就造成了责任和权力划分的不科学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仍是我国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对建筑行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领导班子的构成大多数都是一些行政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这就导致了建筑行业的行政干预太多,从而造成了建筑繁杂的审批手续以及强烈的行政色彩,这样不利于建筑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秩序,使得建筑行业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2、建筑安全管理存在不足

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看重,并且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与理论的积累。许多的规范也在减减的完善,安全问题得到了重视,关于建筑安全方面的管理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3、违背建设工程操作程序的现象频发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经常出现违规的操作程序。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及调查就仓促决定项目工程,在不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工,建筑工程的原设计图纸没有经过审查或者是设计不合理,施工图不明确,还有的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图纸上的方式进行施工。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工程完工之后不进行竣工验收与检验就投入使用,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问题频发,严重的甚至导致了房屋倒塌。

4、施工管理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不规范以及管理不到位,都会给建筑管理带来重大的问题。有的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没有将图纸详细的参透便开始了盲目的施工,还有的不按照图纸上设计的任意进行施工,有些在操作过程中混凝土的结构没有按照规定的位置及方法留下施工缝,这些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都是因为施工管理不严格,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理论只是而造成的。

三、加强建筑管理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

若要做好建筑管理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这就需要国家为此建立完善与建筑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然后就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通过此种手段来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除了上述几条,还要对建筑的招投标进行管理,倡导和平公正竞标。各个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法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竣工验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建筑管理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2、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管理,因此必须制定与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依法执行是十分有必要且是不可或缺的。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将对建筑企业所负责的建筑工程迈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在一项建筑工程中,建筑企业务必要做到对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及培训,并根据企业的自申情况,制定与之相关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制度落到实处。

3、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首先,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其次,要实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再次,应重视质量控制管理。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结束语:

总体看来,建筑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建筑管理的好坏将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解决各种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规章制度上严格遵守建筑管理的规定,不断提高完善建筑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建筑管理的总体水平,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璟敏,魏璟存,李彦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浅析[J].科技资讯,2009.

[2]孙占军,马厚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丛书选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管理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毕业实习实习考核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尧洪(1962-),男,浙江嵊州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应用及教育与教学管理。(浙江金华321000)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

1.成为合格员工的实习管理。企业方面,首先要收集国家涉及该企业业务有关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主要业务环节、业务内容和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单位领导和实习主管就实习事项做好沟通工作,把学校专业和指导教师电话告知主管,提交学校的实习计划书。学校方面,毕业生要定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单位信息、主要岗位以及工作内容,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融入实习单位的能力,形成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以毕业实习手册的形式,告知单位领导、指导师傅、学生个人和指导教师各自应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学生必须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具体实习单位与岗位调查和管理。通过对学生实习内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8.76%;完成出纳业务,办理现金结算、登记日记账、编制银行结算凭证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4.05%;完成税务控制及申报业务,使用税控软件、红字冲销发票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3.85%;完成仓管岗位业务,办理盘点、出库单和保管账登记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71%;完成工作量统计、定额计算、费用分配等数据统计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51%;操作办公软件,制作WORD文档、编制EXCEL表、制作PPT等办公软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33%;完成非会计方面的工作,如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18%。从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调查,学生的毕业实习内容随着单位与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并不能简单地按专业对口和岗位贴近度进行规范,应按就业为导向原则,先就业后择业的顺序,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懂就问,提高实习就业的成功率。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前的组织发动和教育。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接受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员工这一双重身份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强调毕业实习的目的,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意毕业实习期间的安全,了解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流程,加强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

2.加强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为保证高职生毕业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富有成效,学校建立校院二级、院企双元的毕业实习管理机构,派督导专人监控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共同制定并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会计专业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必须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具体管理流程设计如右表所示。

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现代通讯、MSN、QQ及视频窗口等现代网络手段和文件管理发布系统,教师可以在实习管理教室进行实习管理操作,记录实习管理过程。

三、毕业实习教育结果的考核管理

毕业实习课程评价与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将毕业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指标由平时出勤表现、工作态度和业绩评价、实习体会和实习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30%、30%。企业和教师根据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与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的联系,进行实习的纪律、态度端正、资料的正确和完整性的考评,其中企业评价占全部成绩的40%,教师评价占全部成绩的60%。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小组评优,学生以口头形式汇报实习的工作与心得体会,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20%比例评选毕业实习优秀学生,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四、毕业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跟踪调查,会计专业半年内的就业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学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有近63.71%的同学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毕业实习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提出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把它切实落实在各课程中,特别是对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加管理学基本原理、数学及统计学应用的要求,可以针对学校周边店铺进行各种主题调查,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注意调查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设计;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素养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职业文化修养;将学生的学习及工作态度的训练作为每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德军.基于工学结合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4]林慰平.高职会计实习方案设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管理科学范文第3篇

1.书稿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所采用的资料、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2.书稿内容应注意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保护国家机密,不得有与我国现行政策和法律相抵触的内容或提法。

3.无宣传色情、凶杀、封建迷信和格调低下的内容。

4.著作稿要求读者对象明确,主题突出,题材取舍详简适中,结构合理,说理清楚,层次分明(层次不宜过多),书名准确;各级标题与内容相符。

5.文字通顺、简明、精练,无逻辑性错误。

6.不得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他人的资料、数据、图表,应以脚注或参考文献形式注明出处(包括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

7.翻译稿应正确地表达原意,无错译、漏译。对于原书中不易为我国读者理解、有损我国人民感情或有悖于我国人民公认的道德传统的个别措词和提法,应根据翻译书读者对象的不同进行恰当处理。原著内容有个别科学性错误或问题,可加注或在前言、后记中说明,明显的排版错误可直接在译稿中改正,不必加译者注(但必须用铅笔注明,以便审核)。

8.书稿必须符合“齐、清、定”要求,即文稿(包括正文前后的辅文)、图稿齐全;稿面整齐,书写清楚,标注明确、易辨,删改清晰不乱;文、图内容已确定,不存在遗留问题,无需再作增删和修改。

2. 中文稿件的书写

1.文稿一律采用16开单面方格稿纸。一部书稿采用统一规格稿纸,每页稿纸不能随意接长、截短,或加贴浮签、纸条。

2.一律用蓝色墨水钢笔缮写,凡不需排印或采用特殊排版的说明性文字、符号和线条可用铅笔标注,以示区别。勿用复写稿、油印稿或复印稿。

3.书写字迹必须清楚、工整,每字一格,标点及一般符号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两格。 正文起段空二格,回行顶格,篇章另页纸开始。

4.一律用简化汉字,简化字应以国家1986年10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为准,勿用非规范化简化字,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用古字、繁体字或日文汉字,请用铅笔注明。

5.外文字母用仿印刷体书写,在易混淆字母旁用铅笔注明文别(如英、俄、希文等)及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德文的花体字母,英文的草体字母如与一般外文符号相似时,要特别注意写清楚,并用铅笔注明。

6.符号的上下角、标号及数码要大小分清,位置高低明显,字应小些,以便区别,尤其是角标的角标,更要格外注意写清。

7.夹在文中的分数和公式尽量不用叠式,改用斜式,如分数写为1/2,a=b/2等。

8.代表数量和物质类别等外文字母符号,需要用不同字体排印者,务请写清、注明;如需用草体或哥德体排字的字母则需用铅笔标明文种和字体。

9.生物种、属的拉丁学名及西文的参考文献,需要排印斜体字,请在其下划一横线。

10.文中需作解释的内容可在页末加呼应注(即页脚注),注码写于注处的右上角,各页单排加单括号,如1)、2)、„„,注文写于页下端,上面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

11.文中修改之处,务必书写勾画清楚,如涂改过多,请重新抄后再交稿,请他人抄过的原稿,必须经作者本人亲自仔细校过后才能交稿。

12.作者交稿应一-次定稿,尽力做到内容完善,而不要在交稿后在校样上作增删或重大修改。书稿每页注明页码,从头至尾统一,以免散失,并检查有无错、漏页。 3. 序言、后记

序亦作序言、叙、引言;跋为后序,内容。体例与序言基本相同,只是排在书后。 序言包括丛书序、作者序、非作者序(非译者序,下同)以及译者序等。

著作书的相对排列顺序为:丛书非作者序、丛书序、本书非作者序、本书作者序。翻译书除译者序排在前面以外,其余顺序为:丛书序、非作者序、各版次作者序等,视所译原版本书情况而定。再版书则以新版序在前,旧版序在后的原则编排,几个人分别为书籍写序时,其先后次序由作者决定。 (A)丛书序言

1.属于丛书的图书往往有丛书序,用以对全套丛书的编写意图、范围、总体结构、共同体例等问题进行说明。

2.丛书序的标题一般是“《xxxx》丛书序”或“《xxxx丛书》序”等。

3.丛书序可由丛书编委会、丛书主编个人或邀请有关知名人士撰写,署编委会或人个名义;由出版社编写时,往往不署名。

4.丛书序言总是排在目录之前。 (B)非作者序言

1.非作者序是由他人,如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或组织编写书的单位所撰写的序言,内容一般是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研究的人物、事件等,也有指出作品不足之处的。切忌写成内容笼统、空泛或夸大的“模糊序言”或“吹捧序言”。

2.非作者序言的标题是“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 3.如借用某适合文章(无论该文章曾否在别处发表)充当序言,在文章标题之下外加括号注明“(代序)”二字。

4.非作者序总是放在目录之前。

5.非作者序如是针对整个丛书而写的,排在丛书序之前。 (C)作者序

1.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意图、中心内容、全书重点及特色、编写过程、编排和编写体例、适用范围以及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更改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以及致谢等。

2.作者序的标题一般是“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写作“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改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标题。

翻译书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为“中译本序”。

3.作者序一般不署名,如果为几位作者中的一人撰写,也可署该撰写人姓名。

4.作者序可根据具体情况排在目录之前或之后,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若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放在目录之后。

(D)译者序

1.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时也包括某些翻译工作的事务性说明。

2.译者序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有时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光标题。

3.译者序总是排在目录之前。 (E)后记

后记又称“跋”或“编后语”,一般在大型工具书、论文汇编书或重要著作中使用,排在正文的最后。其内容比较灵活,可以评价书籍内容,也可以说明写作过程或编辑过程及其体会、感谢语和对读者的希望等。

作者、出版者、编辑者、译校者都可以写后记,但不是必须撰写的项目,只是对某些事体进行交代。序言中不便、不宜说明的事项,也可采取后记的形式加以说明。 4. 封皮及文前辅文

书籍的封皮包括五个部分:即封面(封一)、前封里(封二)、底封里(封三)、封底(封四)和书脊。 文前辅文包括主书名页、附书名页、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后记等。

A.封 面

封面记载书名(包括丛书名、系列书总名)、卷(册)著(编)者、版次、出版社。

1.书名必须准确,力求简短,一般不加标点。副书名用不同字体或字号与书名区别(特殊情况下副书名也可不印于封面,仅印于扉页上)。

2.凡属丛书的一种或系列书的一个分册,必须在封面上印载丛书或系列书总名及分册的序号。同一套丛书或系列书的每一册,其开本、装帧、封面格式应统一。

3.封面上印载作者姓名,其后标明“著”、“编著”或“编译”等字样(集刊一般标编辑)。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3名,其署名排列次序,由主要作者根据编写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交稿时写明。超过3名的一般在第一作者后加"等"字。

有主编、副主编的,封面上一般只印载主编姓名。

4.属于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国家的作者,其姓氏用汉字译名。名字(不论一个或一个以上)只列出首字母(大写并加缩写点),国籍(简称)用六角括号排于作者之前。

5.封面上一般不印载译者及审、校者姓名。

6.多卷(册)书必须在封面上标明第x册、第x卷等字样。

7.凡修订内容超过全书三分之一的为修订再版书,必须在封面标明第几版,不用修订版字样。初版书一律不标。

翻译书的版次按中译本排版次(如第一次中译本即使根据原版第二版译出,也是中译本的初版,封面不必标版次;第二次中译本即使根据原版第五版译出,中译本也称为第二版)。中译本不是初版,且与所译原版版次不同时。其原书版次以“原书第x版”的字样印载于封面左上角。

8.期刊封面上应标明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责任者、出版者;国际标准刊号,可以标示刊标,出版者标志等。

9.期刊刊名应置于封面,目次页和版权标示页的便于辨识的突出部位。卷的序号由1起始。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卷号。责任者以特定字体字号标示在封面下版位位置,出版者之上或之左。

10.封面上我社的名称一律采用标准体。

B.封 底

l.封底必须印中国标准书号及书的定价(也有印封面设计者及责任编辑姓名的)。

2.期刊封底页下部版位排放版权标识,上部位一般排放编委会名单,或征稿简则,或广告、启事等,也可空白。

C.书 脊 1.厚度大于或等于5mm的书脊要印载书名、出版社名。如分册或分卷,则册次、卷次也应印上,全套书统一。一般不印载副书名。

2.期刊厚度大于5mm,篇幅在80面以上(含80面)应平订,有刊脊。刊脊自上至下依次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出版年、月,出版者。

D.前封里、底封里

1.前封里和底封里也可印载丛书、多卷书或系列书各分册的简短介绍。

2.期刊中文目次页一般排在前封里(封二)或其后一页。英文目次页一般排在底封里(封三)。如果封二后的第一页为中文目次页,英文目次页可置于封二后第二页上,必要时也可置于封底版仅标识位置之上。

E.护 封

护封又称包封、护书纸,它包在书籍封面之外,具有保护和装饰封面作用,多用于精装书,较为考究的平装书也可加护封。

有的书在前封里后装订单张空白页,称单衬页,或装订在前封里之后,后封里之前的双张空白页,称双衬页或环衬。加衬页可使封面保持平整不易皱折,且有装饰作用。

F.书名页

书名页系指在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或称“内封”、“里封面”、“副封面”。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

(A)主书名页正面(原称扉页) 1.主书名页正面应印载书名、副书名、版次、丛书名或系列书总名、卷册、著或编者姓名、翻译书的译者、校订者姓名、出版社名(我社采用标准体)和出版年份(用阿拉伯数字)。

2.一般书名字号略小于封面书名的字号,并列书名、副书名字号小于书名字号或用不同字体。副书名前一般加线条或括号,以区别于书名。

3.主书名页著作责任者名称采用全称,翻译书应包括原著作责任者的译名及翻译者姓名。所载著译者姓名不超过3名,其排列次序由著译者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在交稿时写清。超过3名的在第一著译者后加“等”字。

4.主书名页与封面上相同的各项,必须与封面所载完全一致。 5.主书名页不排页码,不占暗码。 (B)主书名页背面(原称版权页) 主书名页背面又称版权页或版本记录页,供读者了解书籍出版历史、出版时间和地点,它是每种图书出版的历史性记录,排在书名页的背面下部。中部排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供有关部门贮存检索。上部排有内容简介,供读者了解全书的概貌。右上角印载图书新登记号。

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选取及编排格式执行GB12451的有关规定,排印在主书名页背面的中部位置,前面冠以“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字样。

2.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内容区分为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个部分。著录数据包括书名与著作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号项六项。检索数据提供检索途径,包括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和内容主题的检索点。

3.排在下部位置的版权标识依次包括以下项目:出版社名和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缉姓名、排印者、发行者与经售机构、出版年月和版次、印次、开本、印张、字数、印数、定价。

4.由外文书籍、报刊选译短篇文章辑成书者,不必在版权标识中印载外文版本记录,但每篇译文必须印载原作者姓名。在每篇译文后括注译者、校者姓名和译文出处。

5.出版年月须载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年月和本次印刷的年月。 印次须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计算起,修订再版时应将以前各版的印次累计进去,例如某书第一版印了三次,第二版第一次印刷时应载为第二版第四次印刷,以下类推。印数须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起累计计算。

一种书有不同的开本或不同的装订,如精装、平装等,印次和印数须分别累计。 6.版权标识中与扉页相同各项,必须与扉页完全一致。 (C)附书名页

1.附书名页刊载:多卷书的总书名、主编或主要著作责任者;从书名、丛书主编;翻译书的原著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的原文、出版年及原版次;多语种书的第二种语言之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多著作责任者书的全部著作者名称。

2.附书名页的信息一般列载于双数页码面:与主书名页正面相对应。

G.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是出版者向推销者和读者推荐介绍图书的文字材料,一般排在主书名页背面上方。 1.内容简介应介绍图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主要读者对象。

2.内容简介的文字要求简洁通顺,准确可靠,突出重点,切忌笼统空洞,照搬目录,一般不超过300字。 3.系列丛书或多卷册的各单本书,其内容简介要注意照顾前后册的互相联系。再版书需注意对其内容变化的评介。

4.对易被忽略的部分,如书末集中装订的图表、附表,以及随书发行的其他附件等,应根据需要予以提示。

H.目 录

1.目录又称“目次”,是记载正文前辅文的标题(一般包括出版说明、译者前言、序言或前言等)和起始页码(正文前如辅文种类和页数不多时,也可不印其起始页码)、正文标题(包括参考文献)和起始页码,以及正文后辅文的标题(包括索引,人名,地名,或术语中外文对照表,附录,图版题,后记等)和起始页码。

2.一般图书目录中只列出正文章或篇以下二级标题,最多不超过三级;论文集则仅列出每篇文章题名,但在文章页码之前列出作者姓名。

3.目录所载的标题和页码,必须与正文一致。

4.正文前辅文和目录均按先后次序采用小写罗马数字连续编页码。正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后辅文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

5.图书目录一般应通栏居中排在前言的后面,首页必须是单页码。

6.期刊每期应编有目次页,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期刊应有中、英文目次页。目次页不编人期刊正文的连续页码。目次页一般由期刊必要的著录项目组成的版头和目次表两部分组成;中、英文目次页应尽可能各占一面,各期格式应相同,必需变更时应从某一卷的第一期开始。

封皮及文前辅文

书籍的封皮包括五个部分:即封面(封一)、前封里(封二)、底封里(封三)、封底(封四)和书脊。 文前辅文包括主书名页、附书名页、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后记等。

A.封 面

封面记载书名(包括丛书名、系列书总名)、卷(册)著(编)者、版次、出版社。

1.书名必须准确,力求简短,一般不加标点。副书名用不同字体或字号与书名区别(特殊情况下副书名也可不印于封面,仅印于扉页上)。

2.凡属丛书的一种或系列书的一个分册,必须在封面上印载丛书或系列书总名及分册的序号。同一套丛书或系列书的每一册,其开本、装帧、封面格式应统一。

3.封面上印载作者姓名,其后标明“著”、“编著”或“编译”等字样(集刊一般标编辑)。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3名,其署名排列次序,由主要作者根据编写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交稿时写明。超过3名的一般在第一作者后加"等"字。

有主编、副主编的,封面上一般只印载主编姓名。

4.属于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国家的作者,其姓氏用汉字译名。名字(不论一个或一个以上)只列出首字母(大写并加缩写点),国籍(简称)用六角括号排于作者之前。

5.封面上一般不印载译者及审、校者姓名。

6.多卷(册)书必须在封面上标明第x册、第x卷等字样。

7.凡修订内容超过全书三分之一的为修订再版书,必须在封面标明第几版,不用修订版字样。初版书一律不标。

翻译书的版次按中译本排版次(如第一次中译本即使根据原版第二版译出,也是中译本的初版,封面不必标版次;第二次中译本即使根据原版第五版译出,中译本也称为第二版)。中译本不是初版,且与所译原版版次不同时。其原书版次以“原书第x版”的字样印载于封面左上角。

8.期刊封面上应标明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责任者、出版者;国际标准刊号,可以标示刊标,出版者标志等。

9.期刊刊名应置于封面,目次页和版权标示页的便于辨识的突出部位。卷的序号由1起始。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卷号。责任者以特定字体字号标示在封面下版位位置,出版者之上或之左。

10.封面上我社的名称一律采用标准体。

B.封 底

l.封底必须印中国标准书号及书的定价(也有印封面设计者及责任编辑姓名的)。

2.期刊封底页下部版位排放版权标识,上部位一般排放编委会名单,或征稿简则,或广告、启事等,也可空白。

C.书 脊

1.厚度大于或等于5mm的书脊要印载书名、出版社名。如分册或分卷,则册次、卷次也应印上,全套书统一。一般不印载副书名。

2.期刊厚度大于5mm,篇幅在80面以上(含80面)应平订,有刊脊。刊脊自上至下依次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出版年、月,出版者。

D.前封里、底封里

1.前封里和底封里也可印载丛书、多卷书或系列书各分册的简短介绍。

2.期刊中文目次页一般排在前封里(封二)或其后一页。英文目次页一般排在底封里(封三)。如果封二后的第一页为中文目次页,英文目次页可置于封二后第二页上,必要时也可置于封底版仅标识位置之上。

E.护 封

护封又称包封、护书纸,它包在书籍封面之外,具有保护和装饰封面作用,多用于精装书,较为考究的平装书也可加护封。

有的书在前封里后装订单张空白页,称单衬页,或装订在前封里之后,后封里之前的双张空白页,称双衬页或环衬。加衬页可使封面保持平整不易皱折,且有装饰作用。

F.书名页

书名页系指在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或称“内封”、“里封面”、“副封面”。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

(A)主书名页正面(原称扉页) 1.主书名页正面应印载书名、副书名、版次、丛书名或系列书总名、卷册、著或编者姓名、翻译书的译者、校订者姓名、出版社名(我社采用标准体)和出版年份(用阿拉伯数字)。

2.一般书名字号略小于封面书名的字号,并列书名、副书名字号小于书名字号或用不同字体。副书名前一般加线条或括号,以区别于书名。

3.主书名页著作责任者名称采用全称,翻译书应包括原著作责任者的译名及翻译者姓名。所载著译者姓名不超过3名,其排列次序由著译者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在交稿时写清。超过3名的在第一著译者后加“等”字。

4.主书名页与封面上相同的各项,必须与封面所载完全一致。 5.主书名页不排页码,不占暗码。

(B)主书名页背面(原称版权页) 主书名页背面又称版权页或版本记录页,供读者了解书籍出版历史、出版时间和地点,它是每种图书出版的历史性记录,排在书名页的背面下部。中部排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供有关部门贮存检索。上部排有内容简介,供读者了解全书的概貌。右上角印载图书新登记号。

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选取及编排格式执行GB12451的有关规定,排印在主书名页背面的中部位置,前面冠以“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字样。

2.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内容区分为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个部分。著录数据包括书名与著作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号项六项。检索数据提供检索途径,包括图书识别特征的检索点和内容主题的检索点。

3.排在下部位置的版权标识依次包括以下项目:出版社名和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缉姓名、排印者、发行者与经售机构、出版年月和版次、印次、开本、印张、字数、印数、定价。

4.由外文书籍、报刊选译短篇文章辑成书者,不必在版权标识中印载外文版本记录,但每篇译文必须印载原作者姓名。在每篇译文后括注译者、校者姓名和译文出处。

5.出版年月须载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年月和本次印刷的年月。

印次须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计算起,修订再版时应将以前各版的印次累计进去,例如某书第一版印了三次,第二版第一次印刷时应载为第二版第四次印刷,以下类推。印数须从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起累计计算。

一种书有不同的开本或不同的装订,如精装、平装等,印次和印数须分别累计。 6.版权标识中与扉页相同各项,必须与扉页完全一致。 (C)附书名页

1.附书名页刊载:多卷书的总书名、主编或主要著作责任者;从书名、丛书主编;翻译书的原著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的原文、出版年及原版次;多语种书的第二种语言之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多著作责任者书的全部著作者名称。

2.附书名页的信息一般列载于双数页码面:与主书名页正面相对应。

G.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是出版者向推销者和读者推荐介绍图书的文字材料,一般排在主书名页背面上方。 1.内容简介应介绍图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主要读者对象。

2.内容简介的文字要求简洁通顺,准确可靠,突出重点,切忌笼统空洞,照搬目录,一般不超过300字。

3.系列丛书或多卷册的各单本书,其内容简介要注意照顾前后册的互相联系。再版书需注意对其内容变化的评介。

4.对易被忽略的部分,如书末集中装订的图表、附表,以及随书发行的其他附件等,应根据需要予以提示。

H.目 录

1.目录又称“目次”,是记载正文前辅文的标题(一般包括出版说明、译者前言、序言或前言等)和起始页码(正文前如辅文种类和页数不多时,也可不印其起始页码)、正文标题(包括参考文献)和起始页码,以及正文后辅文的标题(包括索引,人名,地名,或术语中外文对照表,附录,图版题,后记等)和起始页码。

2.一般图书目录中只列出正文章或篇以下二级标题,最多不超过三级;论文集则仅列出每篇文章题名,但在文章页码之前列出作者姓名。

3.目录所载的标题和页码,必须与正文一致。

4.正文前辅文和目录均按先后次序采用小写罗马数字连续编页码。正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后辅文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

5.图书目录一般应通栏居中排在前言的后面,首页必须是单页码。

6.期刊每期应编有目次页,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期刊应有中、英文目次页。目次页不编人期刊正文的连续页码。目次页一般由期刊必要的著录项目组成的版头和目次表两部分组成;中、英文目次页应尽可能各占一面,各期格式应相同,必需变更时应从某一卷的第一期开始。

计量单位

1、 出版物中的计量单位应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见附录七)及GB3100一3102一86《量和单位》执行。

2、 一些有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根据其学科的特殊需要,推荐使用某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这些单位虽非法定计量单位,但在该学科允许使用。我们把这些单位称之为“许用单位”。例如,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光年”、“秒差距”和“天文单位[距离]”,以及原子物理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埃”等。应当注意的是,一旦有关国际学术组织宣布废除其中某些计量单位,或我国已广泛使用相应的法定计量单位,便应停用旧单位。例如,气象学中常用的气压单位“毫巴”,原属许用单位,但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广泛使用相应的法定计量单位。“百帕”,这就应该改过来。再如长度单位“埃”,如不影响阅读,最好换算为“纳米”。

3、农田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如“亩”)现仍允许使用。市制计量单位(如市尺、市寸、市斤)规定只延续使用到1990年,故现在一般应停止使用。

4、许用单位以外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理应停止使用。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常习惯于使用某些非法定计量单位。例如谈血压时,人们习惯于用“毫米汞柱”,而不熟悉用“帕”来计量;谈人体摄热量时,人们习惯于用“卡”,而不用“焦”。再如一些英制计量单位,如果只简单地换算为法定计量单位,有时会带来不便,甚至引起误解。遇到此类情况,可参照文章内容,先写法定计量单位,然后加括号附注非法定计量单位;或者反过来,先写非法定计量单位,再加括号附注法定计量单位。也可以采用加脚注或列对照表的方式,表明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非法定计量单位,不仅不便于换算为法定计量单位,而且连加注来说明它与法定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有困难。例如,表示磁能积的单位“兆高奥”,就不便于换算成易为读者理解接受的法定计量单位。遇到这类情况,可保持原样不改动。当量浓度“N”如不便换算为法定计量单位,也可允许使用。

6、许多非法定计量单位很容易改为法定计量单位,且不会给读者带来不便。这类非法定计量单位必须停止使用。下表举出一些较常见的例子。 非法定的 法定的 非法定的 法定的 公尺 公分 公厘 公吨 公两 公钱

公升,立升 费密 姆欧 度 米 厘米 毫米 吨 100克 10克 升 飞米 西,S 千瓦·时 amp c.c. coul gr,gm hr k(电阻) m/m rpm sec μamp A cm3 C g h kΩ mm r/m s μm或μF

非法定的 法定的 非法定的 法定的 公尺 公分 公厘 公吨 公两 公钱

公升,立升 费密 姆欧 度 米 厘米 毫米 吨 100克 10克 升 飞米 西,S 千瓦·时

amp c.c. coul gr.gm hr k(电阻) m/m rpm sec μ

A cm3 C g h kΩ mm r/m s μm或μF

7、“升”的符号“l”易与阿拉伯数码“1”混淆,故单独使用时,宜采用大写字母“L”。与词头连用时,既可用小写(如ml),也可用大写(如mL),但全书应统一。

8、“3°—5°”不得写作“3—5°”。“10—15℃”不得写作“10°—15℃”。“2cm×3cm×4cm”不得写作“2×3×4cm”或,“2×3×4cm3”。“10—l5cm”、“100—2Ookg”等则不必写作“1Ocm—l5cm”、“1OOkg—2Ookg”。

9、按国标规定,在图的坐标轴和表头表示某物理量及其量值的符号时,应采用“物理量名称(量的符号/单位符号)”而不采用“物理量名称(单位符号)”的形式。例如,应采用“输出电压(V/mV)”,而不采用“输出电压(mV)”。不过前一种形式对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故后一种形式目前仍允许使用。

10、有关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注意事项见《著译编辑手册》附录七。

数 字

1.数字用法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1987年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试行规定》)执行(见《著译编辑手册》附录八)。 2.如遇特殊情形,不便按《试行规定》,必须灵活变通时,应做到两点:a)得体,符合一般习惯;b)保持相对统一,自成体系。 3.“数十”、“数百”不应写作“数10”、“数100”。 4.用“„„多”、“„„余”表示的约数以及不精确的整数一般用汉字。精确的整数有时也可用汉字。 [例1] 举行全国性评奖十余次,获奖作品有干余件之多。协会拥有三千多名会员,其中三分之二是有成就的中青年。另外,在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还设有分会。 [例2]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5.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如其中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1] 从机动财力中拿出1900万元,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2万多吨、柴油1400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例2] 全市有少数民族干部3.2万人,其中省部级、局级、处级、科级干部6000多人,有高级职称的1700多人。近年来,全市共涌现出少数民族市级劳动模范108名。 6.“10 000—30 000”可写作“1万—3万”,不应写作“1—3万”,以免误解为“1—30 000”。 7.“50 000”、“6 000 000”可写作“5万”、“600万”,但“100”、“2 000”、“6 000 000”一般不宜写作“1百”、“2千”、“6百万”。 8.“800 000 000”可写作“8亿”。按《试行规定》还可写作“80 000万”,但后一种写法最好避免使用。

9.概数“七八十人”,其连用的两数字“七”和“八”之间不用顿号隔开,即不应写作“

七、八十人”,也不能用阿拉伯数字写作“

7、80人”或“70、80人”。 10.不是表示概数,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例如“

一、二等奖”,“

三、四年级”[意指“三年级和(或)四年级”,不是指“三四个年级”],相邻两数字间应加顿号。

11.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包括小数点后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四开(即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如“1 000”、“20 000”、“3 000 000”、“27.567 89”。 12.有些书对4位的数字(包括小数点后4位的数字)不加空位,如“3000”、“27.5678”,对5位及5位以上的数字才用三位分节法。这只要求全书统一即可。

13.英、日文书中4位以上数字的分节号用四开逗号,俄、德、法文书则空四开间距。 14.用“α×lOn”的形式表示的数,常用于下列几种场合: a)用于表示有效位数。举例来说,340 000,如果有效位数是3位,可写成3.40×105,不能写成3.4×105,34×104或3 400×102。换句话说,有效位数是3位时,“α”必须是3个数码的。

b)用于科学记数法表示数量级。此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α<10。举例来说,250 000应写成2.5×105;2 578 000应写成2.578×106。 c)用于n为某固定值的一组数。举例来说,以原子尺度lO-8cm为基数而写作:2×lO-8cm, l5×lO-8 cm,0.354×lO-8cm。此时α值位数不受限制。

标点符号

科技书刊常用的标点符号与一般书刊基本相同,一般均须按 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 《标点符号用法》(见附录十一)正确使用。下面仅着重介绍科技书刊使用标点符号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某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科技书刊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1.句号(。)、问号(?)

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书刊中滥用问号的情况较多,往往在有疑问词但非疑问句的句末加问号。例如: ①„„最后应求出铜块的体积是多少? ②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③面对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期刊世界,有哪位期刊编辑不想通过期刊版面设计为刊物分朱布白、添花增色呢?

以上三句都是非疑问句,句中间号均应改为句号。 2.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分号和冒号都有专门的用途。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分号主要用来隔开并列的分句,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内,使用分号主要为了分清结构层次;冒号用来提起下文。凡不适宜使用顿号、分号、冒号的地方就可以使用逗号。 句内停顿号的误用在书稿中较常出现,例如: ④稀土地球化学„„探讨许多地球化学问题,例如地球、月球和地壳等的形成与演变、各种岩石的成因,成岩成矿条件及其物质来源等。

⑤稀土经济学主要内容是研究稀土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与比重;稀土资源开发各阶段中资金投人的最佳选择比;稀土原材料制备工艺有关经济利益的比较研究;稀土市场预测、稀土开发环境负效应经济损失的定量计算;以及有利于稀土资源深度开发的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等。 ⑥分布在北方的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柴达木盆地„„

例④中后一个顿号应改为逗号;例⑤不是并列复合句,全部分号和顿号应改为逗号;例⑥中“如”字之后不应加冒号,应删去,可在“如”字之前加逗号。

(2)并列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外文字词一般用逗号隔开,但是当并列的数字和符号属于中文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宜用顿号隔开。

(3)中文序码之后习惯用顿号(如“干、”“

五、”),阿拉伯序码之后习惯用黑圆点(脚点,如1.5.)。 3.引号(“ ”)

在使用引号时,较常出现的是引号末了标点位置的错误。按《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凡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凡是把引语作为作者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标点放在引号之外。

科技书稿中常把完整独立引语末尾的句号放在引号之外,例如: ⑦施瓦茨巴赫写道:“关于冰期的成因已经有53种之多,但其中大多数是空论”。例⑦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4.省略号

省略号在中文书中用六个点(„„,占二格),在外文句子、数学式中用三个点(„,占一格)。 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的规定是: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只有需要表示不跟下文连接才可以使用句尾标点。

书刊中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也易出错,例如: ⑧至今还保存在岛上的水井、碑石、各种建筑物„„,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⑨“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例⑧句中省略号后逗号应去掉;例⑨省略号前之逗号也应去掉。 5.连接号

科技书常用的连接号包括对开划(-)、全身划(—)、浪线(~)三种。

(1)对开划(半字线,连接号) 用于复合词组和各种型号、牌号、图表序号等,如

铁-镍合金 MgO-Al2O3-Si03 IBM3477-S图7-2 (2)全身划(一字线,范围号) 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的起止,如

20—30℃ 40—50% 广州—北京 化学键也用全身划。

(3)浪线 科技书中为了避免范围号与负号混淆,往往用浪线作范围号。但一本书中范围号用一字线还是用浪统,应统一。 6.书名号(《 》)

书名号主要标明书名、篇名(文章名)、报刊名,也可用于标明电影名、话剧名、歌曲名、文件名。当书名号套书名号时,外面用双书名号,里面用单书名号,如《<中国出版>改刊弁言》。

丛书名称也标书名号,“丛书”两字是否在书名号内,宜视该丛书封面上有无冠“丛书”两字而定,有“丛书”字样的,“丛书”两字放在书名号内,无“丛书”字样的放在书名号外,如《力学丛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

英文书名不用《 》号,只用引号或用斜体或全大写。如果在中文叙述中提及英文书名,则宜标书名号。

7.外文书刊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些与中文的不同(见附录十二),例如

(1)外文中的破折号与M等宽,范围号与n等宽(俄文有时用÷号作为范围号),连字符和转行符号用三开线(哈芬); (2)外文不用顿号,并列字母、词和数字均用逗号;省略号只用三个点(占一格); (3) 英文、法文不用《 》作为书名号,俄文则用; (4) 俄文、德文、法文小数点用逗号; 等等。

因此,在翻译外文书时应把与我国用法不同的标点符号改成我国习惯使用的标点符号。

专业名词、机构名称、人名地名

1·科技术语、名词及名称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名词。该委员会末公布的名词采用各有关专业规定的标准名词。尚未订定的名词,可以自拟或采用比较合理的暂行名词,但必须全稿统一。在稿中第一次出现该名词时,可后加括号注出相应的外文名词。

2·机构名称采用标准的全称,不能有错字、多字或少字。公认的通用简称也可采用,但最好全稿统一。生僻和易混淆的简称必须避免使用。

3·中国人名用英文书写时,应按汉语拼音拼写。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字要连写。例如,“郭沫若”应写作“Guo Moruo”(不应写作“Guo Mo-ruo”或“Guo MoRuo”)。

4·已有固定英文姓名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姓名。例如,李政道(T.D.Lee)、杨振宁(C.N.Yan)、丁肇中(S.C.C.Tin)、陈省身(S.S.Chern)、林家翘(C.C.Lin)、吴瑞(R.J.Wu)、丘成桐(S.T.Yau)、李四光(J.S.Lee)。

5·科技图书中遇到外国人的姓名时,一般按辛华编各相应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将姓译成中文,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在该姓中译名后加圆括号附注外文的名和姓。名一般只写出首字母加脚点,如“达尔文(C.R.Darwin)”。 6·如果同一书中或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则在姓的中译名前面加上各自名字的首字母加脚点,如“J.W.德雷拍(J.W.Draper)和H.德雷拍(H.Draper)”。 7·根据书稿具体情况,如有必要,也可以在所有的姓的中译名前面都加上他们名字的首字母加脚点,但要保持全书统一。

8·根据书稿具体情况,外国人姓氏的中译名后面,有时也可以一律不附外文姓名。 9·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结合译名手册和译音表(见附录十八),按音节音译。

10·不少知名科学家和其他知名人士有习用的中译名,有些人则有自己的汉名。对这些人,必须遵从其习惯名称,不要简单地按译音手册或音译。例如,贝尔纳(Claude Bernard)、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李约瑟(Joseph Needham)、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马伯乐(Henri Maspero)、葛利普(Amadeus Wailliam Grabau)。

11·英文书中出现的俄国人姓名,译成中文后,可加圆括号用英文附注其姓名。同样,俄文书中的欧美人姓名,译成中文后,也可用俄文附注其姓名。

12·日本人姓名的汉字要改为我国的简化字。遇到日本自造的汉字而我国又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时,则用该日语汉字。

13·英文(或俄文)书中出现的日本人姓名,如果不能查知其确切的汉字写法,可参照日语发音写出可能性较大的相应汉字,在括号中注出“译音”二字,并附注英文(或俄文)。例如“武田(译音,Takeda)”。 14·学术性专著中的外国人名可保留原文,而不译成中文。在某些情况下,俄国人的姓名也可用拉丁字母拼写。日本人的姓名一般仍要写作我国的简化字。遇到文献是用英文发表时,日本人的姓名也可按日语发音用罗马字拼写。

15·以姓氏命名的定律、定理、原理,其姓氏要译成中文。

16·我国县以上地名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为准,其他地名根据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分省)地图集》或《中国地名录》的地名为准。

17·有些跨国河流在不同国家境内有不同名称,要注意不能弄错。例如,元江在越南境内的那一段叫红河,怒江在缅甸的那一段叫萨尔温江等。

18·外国地名按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翻译。 19·《外国地名译名手册》未收入的地名可按《世界地名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译出。 20·上述两手册未收入但有习惯译名的,采用习惯译名。 21·《世界地名录》亦末收入的地名,可参照译音表音译,也可参照其他地名手册翻译,但一般应在其后加圆括号附注原文。在学术性专著中,此类小地名也可不译而仍用原文。

管理科学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地提升,带动我国各个行业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促使互联网行业开始大规模的普及,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以互联网下的农业管理体系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以此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推动农业行业发展,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借鉴意见。

关键词:农业;互联网;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促使我国传统行业开始进行转型,以此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就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推动传统农业管理体系向着先进并且科学的方向发展,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进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作用。

一、农业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使得农业的管理水平有限。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农业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农民,而我国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选择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在受到传统农业管理思维的影响,使其思维处于陈旧和僵硬的状态,导致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难以发挥;其次,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呈现交通和通信闭塞的现象,致使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影响难以传入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农业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所以就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建设[1]。

(二)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缺少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过度重视城市的发展,忽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使得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缺少支持的现象,尤其是在农业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加明显,甚至导致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这种发展局面的长久影响下,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加强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体现的建设力度,推动农业发展。

(三)农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数据表明,我国曾经农业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虽然在曾经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管理体制的存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助力。但是,现如今这个体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渐呈现不适合的现象,影响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就要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促使农业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使其依然可以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2]。

二、基于互联网下进行农业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并且完善农业管理制度,促使农业管理体系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就要从农业管理体系之中的管理制度入手。因为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并且完善管理制度,把先进的管理思维和思想融入其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此为基础,优化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农业管理制度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并对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以此推动我国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农业管理体系中的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由于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导致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就借助互联网的职能,帮助农业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先进思想意识的学习。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国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增多,而且促使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得到保障。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农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得以培养,促使农业管理队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做铺垫,加快农业向着现代化转型的速度。

(三)加大对农业管理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业管理的效果

要想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加大对农业管理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在工作人员聘用的方面,国家就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强农业管理岗位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要进行资金的支持,为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得到保障,进而促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为国家实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创新农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为了建设农业管理体系,那么就要順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传统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比如,在大棚种植业中,就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体系,根据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植物的观察,为种植人员提供适合的种植养护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提升农业的产量,还可以促使农业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此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使得我们明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农业发展的速度,促使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因此,就要把互联网和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融入进去。通过这样方式,保障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效果,促使农业管理水平提高,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薄利军,杨枫,费铮,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管理体系研究[J].河南农业,2019,493(5):57-58+60.

[2]刘素贤.\"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新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242-243.

管理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本管理

策略

一、引言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层面的竞争,而是还包含精神、心理及文化因素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种竞争更激烈,隐蔽性更大,所释放的能量更大,也更能持久地对企业产生影响。因此,人本管理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经营实践中,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发展在于人和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能,并不在于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下,如何对在现代企业中更好地实行人本管理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

二、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观念上“重理论不重实践”。企业管理者对“人本管理”的理论、历史有些认识,但如何结合我国和本企业的实际,在借鉴西方人本管理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还不够。加上东方和西方在认识、思维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实践上的落后,如我国和西方在企业管理者心中的“好员工”上,我国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不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应当附和小组意见;而西方企业管理者则认为员工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共同思考。我国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随时追随领导人,不应该与同事争利,否则会破坏团结;而西方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内在地自我激励,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员工都应该努力成为团队中最优秀的一员。

(二)在认识上存在“重事不重人”。有的企业淡化人本管理,过分强调人的经济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比如企业文化理念淡化,管理思想退化,思想工作弱化,管理方法老化。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在重事不重人,重经济奖励轻精神激励,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刚性管理多,柔性管理少,人本管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在体系上存在“零散不系统”。比如人本管理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理论体系,它重点要解决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运行,在操作上如何与自己的企业实际相结合等等问题都还不系统。有的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过不了多久,效果就没有了,这些问题就出在不系统上,不是系统化的操作上。因为没有整个管理理念的转变,没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各管理子系统的互应互适互动,任何个别措施都只能是暂时的。

三、我国现代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

(一)营造企业内部家的氛围

企业管理者要运用激励理论,设计恰当的激励因素,重视员工的情感需求,还要倡导“企业就是家”的理念,并积极营造家的氛围,培养员工间的亲密感情,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谐相处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企业才有亲和力与凝聚力,才有发展的动力与潜力。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培育与员工之间的健康关系,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大家庭式的整体观念,使员工具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用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精神去感染员工,从而博得员工的爱戴,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关系;注重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进行情感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鼓励员工自我管理。

(二)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作风、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习俗礼仪、精神风貌等,因此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因为一个企业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员工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企业就会朝着一定的方向集中发挥总体力量。如把某种价值观在员工的心中不断加以强化,并在后继员工中代代传下去,就可形成一种稳定的、牢固的企业文化。要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就要立足于企业的具体特点,选择好价值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语言、信仰、仪式和活动等来建设文化.。

(三)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与信任机制有密切关系的就是沟通机制的建立。在现实中,有好多不信任产生于沟通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沟通不及时、沟通方式不恰当,由此产生小道消息四起,这时企业管理者再来沟通要花很多代价,有时可能还起反作用,“沟”越来越大,越沟通越难通。事实上,现在企业员工对情感的需求、民主法制意识、知情权的诉求等正日趋强烈,企业对员工这些需求的满足将是企业建立与员工和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根本。首先,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有效的前提;其次,要采取灵活的沟通方式,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状况,运用各种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再次,沟通要及时;最后,企业管理者对沟通的理解和重视是至关重要的,沟通的实质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沟通是共享,是交流各方的需要,各方在沟通中共同成长,而不是谈判,更不是压服。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乐于、善于倾听。只有这样,企业管理者才能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从而满足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叶科军.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2]冯俊森.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学思想[J].经营管理者,2014(5).

上一篇:细节管理下一篇:物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