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5-15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培养更多创业人才。而且也符合大学专业教育的理念。笔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耦合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是追随时代发展潮流而开始的,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时间较短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与传统专业耦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拥有了天然的优势,学生也应该打破传统的就业观职业观。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寻找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而努力,不愿意接受高风险的创业,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把专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耦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之所以进行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拥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进行创业教育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专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创业的技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寻找就业目标。[1]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现状

我们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很多工学、农学、管理学相关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这些专业的学生也有更多创业的优势。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把课程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差甚远。[2]

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是缺少经费,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不过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实验基地”等等,或是和一些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低的创业成本,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父母的观念没有改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观念。还有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不务正业,在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影响下,学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创业还有一定的风险,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的创业。所以我们还要冲破家长带来的传统观念,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才能为学生增添创业的自信心。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路径

第一,目标耦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这是藕合的前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寻找特定的目标,首先要普及这种创业教育的观念,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创业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其次是大眾化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最基础的创新创业的知识点。让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的创业。最后,是精英化的教育。由于高校的教学经费不足,很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的企业联合在一起,为那些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提供平台,指导学生创业,扶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第二,师资耦合。要想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耦合,就要做到最基础的工作,师资耦合。组建先进的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引进来,走出去,这两种办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首先引入专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例如,华盛顿大学建立的创业办公室,以及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创业教育圆桌会议等等,也可以邀请国外的教学老师,前来分享交流经验。之后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是把企业、科研机构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连接在一起。还可以组织老师出国培训或者是参加一些创业教育相关的会议,只有老师掌握最前沿的创业教育方法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3]

第三,管理耦合。

要想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就要做好管理耦合工作。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高校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建立完善的机构,也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更别提具体的实践成果转化了。这是由于学校的管理不够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一个带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能够帮助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业动机转化为创业现实,并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定时定期追踪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按时做记录,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评估反馈。除此之外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设置相关的项目研发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设置实习场所轮岗制度,为创业提供更多的可操作性。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让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角度上讨论实践,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在创业中。对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成果进行考核,要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这两种方式。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对未来进行预期合理的规避风险,提高创业的有效性。

总结:要想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首先就要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要清楚一点,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独立开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但创业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应该发挥两者的优势。从教学理念以及师资力量管理层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寻找耦合的契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意识,也能让大学生掌握正确创业的方法,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在创业中去。

参考文献:

[1]陈二厚.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时强调 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汇聚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新动能[EB/OL].新华网,2015-05-07.

[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19-22+38.

[3]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5(35):22-23.

作者简介:辛玉军(1987-),男,山东安丘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性:网络舆情、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思政专项课题(2017SZ0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2016B13);滁州市社科联应用对策研究项目(B2017016)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它力图通过严格的编写程序、鲜明的特点和创新的内容体系,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基本精神和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的逻辑理路,覆盖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建有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法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中央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簡称《基础》)教材编写组,根据中央审定的编写提纲,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工作。教育部已决定今秋起将在全国普通高校首先对500余万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标志着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已经开始。加深对教材基本精神的理解,有利于广大师生更好地使用该教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工作的水平。

一、教材编写过程及主要特点

(一)教材编写过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 则进一步明确:“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编写教学大纲和一套试用教材。”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的申报、遴选程序,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编写提纲。9月底,教材编写提纲经中央审定后,《基础》教材编写组在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的主持下,立即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进一步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和中央领导讲话精神,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三级提纲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教材大纲四级提纲,并根据编写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特长,进行了撰写分工。在编写组成员完成了各自负责的部分草稿后,编写组先后召开两次全体成员会议,采取集体讨论、逐章推敲、交叉修改的形式,于去年12月底形成了教材初稿。

2006年1月至3月初,编写组部分专家对教材初稿进行了两次集中统稿,并将修改后的有关部分书稿分别送郑科扬、逄先知、滕文生、金冲及、刘国光等同志征求意见。3月7日至8日,编写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对书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进一步修改,形成了教材(送审初稿)。3月19日至22日,教材编写组部分专家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评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育部党组审议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材(送审初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送审稿。

4月10日至15日,编写组利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审读的间隙,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对《基础》教材(送审稿)进行了集中审改。4月1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基础》教材(送审稿)后,编写组部分专家先后于4月17日至24日、5月7日至11日,对工程咨询委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改。其中,法律部分的有关修改征求了许崇德同志的意见。5月28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基础》教材(送审修改稿)后,编写组部分专家于6月5日至9日对工程咨询委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其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教材绪论中被列为一节,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形成了《基础》教材(第三次送审稿)。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征求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同时也使任课教师尽早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中宣部、教育部7月2日至8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材编写的决策和审定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1]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介绍了教材编写的总体情况,对教材作了专章讲授,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疑问,以帮助他们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共1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他们在认真阅读教材(送审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意见。会后,教材编写组再次集中进行统稿。

日前,该教材稿已送中央审定,即将成为今年秋季全国高校通用教材。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材编写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设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与此同时,体现“基础”课自身的特性。“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本教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充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关系,突出本课程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旨在养成和培育大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基础”课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在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引导,强调知识、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实践。本教材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科学性、准确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本教材在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本教材在编写上,一方面注重继承和借鉴“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了这两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充分吸纳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科学定位和新的阐释,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坚持思想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本教材既注重内容的思想性,也注意呈现方式的生动性,较好地体现了说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第四,科学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本教材既注重体现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及特点,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使授课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框架

基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根据“05方案”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务,努力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力图实现“三个改变”:

1.力图改变和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简单重复局面,将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从常识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

2.力图改变“拼盘式”的内容体系框架,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3.力图改变知识教育为主的现状,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先导,以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为连接点,帮助学生认识到道德、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他们学习道德和法律的兴趣,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最后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教材除绪论和结束语之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章,集中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價值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章,集中进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要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在日常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在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既有道德要求,又有法律规范。学习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婚姻家庭观,是人生重大课题。

第三部分为七、八章,集中进行法制教育。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旨在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宪法、法律尊严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三、教材力图体现的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05方案”在整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开设一门新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明确规定该课程的任务“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的认识上寻求共识,必须完整地理解这一规范性文件的精神,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其一,文件在界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务时,是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新课,它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简单合并。因此,教材为了避免搞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大块的“拼盘”,在阐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力求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我们还注意到,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简称“五五普法规划”)也将“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写进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这两部分应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这里用的是“法制教育”这个对全社会都适用的概念,说明它具有公民教育的属性,而不是法学教育。需要特别指出,“05方案”的上位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时,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2]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把握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时,一定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必要性,不能简单以教材篇幅大小衡量这两部分的份量。坚持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切忌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或法律教育混同起来,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本课程教学中追求法学理论的系统性和法律知识的完整性。

其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直接表明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该课程要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律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材力求把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2]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以广大公民的高度自觉性为基础,要求人们对现行法律持尊重、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人们的法律态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法律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需要法制观念。如果没有法制观念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匮乏,而是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决不能以为课程整合了,法制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减少了,就感觉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降低了。

其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表明了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有道德方面的,也有法律方面的。本课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共同承担着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任务。其中法制教育,应该着重在涉法问题上,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正确处理在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法律难题。

四、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材内容体系是形成教学内容体系的依据,两者是基本一致的。尤其这本教材是经过非常严格的程序产生的,写什么、怎样写,都经过许多专家反复商讨、斟酌、修改,一经中央审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一点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并在吃透吃准新教材基本精神上下工夫,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编写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认真消化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将教材体系作为备课、写教案,进而形成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决不能抛开教材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学术兴趣,另搞一个所谓的教学内容体系。当然,教学内容体系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点和教师个性。只要是贯穿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基本精神,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建有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案。

2.正确处理大学与中学法制教育的衔接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包括“自尊自强”、“交往的品德”、“承担社会责任”和“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社会秩序”以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课程,与本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我们要按照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该课程与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3]在教学内容取舍时,尽量避免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注意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针对性。比如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中有不少基础文明行为规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会涉及这些内容,但不能仅仅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提高他们对文明行为的理性认识。再比如说,教材第八章还有“违法与犯罪”的内容,这主要是考虑介绍实体法不能没有刑法部分。但教学实践中可以少讲或不讲“违法与犯罪”的常识,而是着重讲对刑法原则和基本精神的理解。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执行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立足于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精神,并鼓励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偏激观点进行正面引导。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尽最大可能使学生接触现实社会,配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教学,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性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活动的补充,起到了理论和实际联系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增強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板书形式成为现在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了传统课堂教学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信息量大,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资料进行链接,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讲授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不能形成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依赖,也不能全盘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要注意发挥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的逻辑魅力来体现道德与法律的理论思维。特别对于法制教育而言,多媒体教学必须和法律的语言逻辑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把多媒体的形象生动、引人注意的感性特征与法律的理论逻辑思辨的特征相结合,避免多媒体的经验特征对法律理论的逻辑思辨的冲击,冲淡学生对法律理论思辨的逻辑魅力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杨晨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强调高质量实施思政理论课新课程方案[N].中国教育报, 2006,7(3):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N].教育部公报,2005年第6号.

陈大文/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是现在教育管理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以自助式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基准,来完善当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不足中找到关键,为大学生自助式学习和安全教育管理展开讨论。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平台;自助式;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探索与实践

随着当前科技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学理念来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互联网平台交流和信息,为大学生学习和课外探讨带来有价值的体系,本文主要是以安全教育管理为主展开分析,所谓安全教育来说,是当前各个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结合相关问题的不足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改革措施。

1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宣传力量不足

随着当前的教育转型来说,不断的由传统教育转向大众性教育,这不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也是不断鼓励大学生普及的过程,以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可以说是各个高校在建校期间一个改变,当前社会发展中,很多网络和互联网在不断侵蚀着各个高校,逐步在走向社会化的转型,校园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安全形势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不断的加紧教育。据相关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很多学校的安保及其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上,侧重点放在学科教育上,对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深入,高校宣传部门也没有对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关注。

1.2 大学生自身安全教育意识薄弱

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刚从高校出来的,在安全教育意识上自身的认知比较不足,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多大学生刚入校,在高中大多数都是父母在身边,对于安全教育的不停的口头点播,一旦进入大学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自己去做,在认知上需要通过各种传媒和信息来了解,来给自己增加防弹衣;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展开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很多高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各种形式太过单一,安全教育的深入工作不到位,有的学生认为这些我在高中都已经听到很多,这些问题就导致了安全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从自身的认知到防范意识都不强,导致很多大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影响学习和未来的工作。

1.3 大学生安全教育警钟机制过于滞后

任何事情都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当前社会来说,很多一些不法分子都自身的认知和态度都无法超越,在进行采取行动时,一般会选择在校大学生,然而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都是温室的花朵,在社会阅历上有很多不足,自身的防范意识差,这也是不断提防和不断教育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骗局脱颖而出,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警钟没有敲响,学校没有及时和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或者是知识的宣讲,导致校园诈骗案件频发。

2 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自助式安全教育管理实践和建议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不斷渗透大学生安全教育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

大学生在校期间,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是受到学校的管制的,特别是安全问题,然而在安全教育工作展开的目的主要是警惕学生安全和健康的大学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放心和家长安心。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中,最主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多媒体网络平台设计上,要着实为大学生着想,把这个年龄段所能够碰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为主,实现系统化的建立和构建,让学生从这些平台了能够认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2.2 坚持以自助式为主,完善现代化安全教育多媒体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对于现代化安全教育来说,需要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上坚持以自助式为主,同时还要抛开传统安全教育的课堂限制,以现代互联网的平台不断的对安全教育知识进行更新和传播,这也是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勿做到安全教育事后教育工作,对于班主任及其代课老师来说,还要不断的以话题性展开讨论和学习,充分发挥好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优势和自我表达能力。

2.3 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自主式管理方面的内容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不同的平台来完善各地安全教育的方法,以班为核心,或者是以团队为主题来实现自主式管理,所谓自主式主要也是在自控范围内,把安全教育工作处处提防,同时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来加入,例如在进行管理方面,可以结合安全教育原则,以班集体为主来进行讨论和共同学习,或者还可以以每个月为主,班主任结合各个班的情况,来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演习方式来强化自救和防范。

2.4 坚持以多元化的平台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多媒体网络平台

所谓的多元化,不单单只有互联网的平台,还有的就是一些课题和一些公益性的宣讲等,主要目的就是在迈入社会前,对整个安全教育的认知和启蒙,首先,各个院校要不断的深入教育体系的建设,坚持以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为主,不断的扩大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从班主任到各个老师再到学校的安保工作单位。其次,独立设定一个安全教育的网站,为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一个便利性的学习,以不同的课题形式来进行完善,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去学习,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不断给予讨论和见解。

3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的自助式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以人为本,不断的探索出问题的不足,结合当前学生的自身问题,要强化网络平台的安全教育工作展开。

参考文献:

[1]朱兴华,刘旭.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控究(2018GXSZGZYBKT32)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为出发点,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成功经验,将在大学中引入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融合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训练,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研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合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确立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积极态度、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他提出:“積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个体上强调关注积极的人格品质,如:爱、勇气、创造力、洞察力和智慧等;群体中关注责任、利他、关爱和容忍力等公众品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本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解读,进而激发人们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本我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被社会广泛的关注,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不够完善。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归为一类。学校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并不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存在的单一性和特殊性的案例。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只当做一门选修课,没有让大学生引起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2、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供大学生们使用,但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相关设施并没有达到要求。例如心理咨询人员不够专业,不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教育资质,心理咨询室的设备简陋等。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比较晚,国内关于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学校缺少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技术性引导。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问题让很多学校即使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难展开相应的工作。

3、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强

许多学校没有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以及没有很好的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大学生们对自身的心理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寻找心理咨询人员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且多数大学生难以自己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不利。许多学校一般只以讲座的形式来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没有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三、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1、成立积极心理社团

在积极心理学的探索中,发现团体或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成立了积极心理学社团——幸福社。通过社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关注并鼓励他们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发掘并培养大学生自我优势与美德,建立幸福自我认知体系,提高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2、引入《积极心理学课程》

《积极心理学课程》以公开课形式进行教学,包含传统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两个部分。基于人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授课过程更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授课形式是主持人以课堂的方式传递《哈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理念,令学生认识积极的意义以及积极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授课过程中多以互动与协助为主,以灌输教育为辅,使课堂气氛保持活跃,提高课堂效率。

实践活动时,将学与做相结合,从实际角度出发的实践活动更能感染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可以使其感受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感悟《哈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真缔。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往往能使现代大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

在《积极心理学课程》的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针对学生设立的课程内容不能以单一学术性课程为主。应实际解答学生提出或出现的问题,将问题的解答参入课程内容。用一个成体系的、有整体规划的课程进行授课教育,来传达《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核心。

对于实践活动,在一次传统的课程授课教育中应实施两次。具体如下:第一次实践活动,穿插在传统的课程中间。在传统授课教育中,学生会对接受太多理论知识和难以在实践中尝试而对继续学习呈现疲态。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以及无法被课程内容所感染,且在集体中易相互传染。此时对上课学生群体开展一次稍微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期间突出积极的存在并且强调积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认识到积极的重要性、积极的意义和需要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树立坚持完成课程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次实践活动,设置在传统的课程结束之后。意义在于当传统的课程结束后,对感悟《哈佛积极心理学》的真谛进行总结。可以组织一次由授课老师带领上课的学生在指定区域向他人传播积极理念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校内设定不同的咨询点,由学生向在校的学生传播《哈佛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不光加强了自身理论知识的牢固,同时做到将知识结合学与做同时进行。让《哈佛积极心理学》影响更多的人是该项目的设立初衷,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并长时间收益是本课程的设立用途。

4、《积极心理学课程》实践成功案例

经过实践,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最直接的反馈是其对待人生态度更为积极了。很多学生从参加时的死气沉沉变得阳光开朗,从自卑、自暴自弃变得积极向上、信心十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很多学生尝试张嘴与他人沟通,从“不善言谈”到“善于言表”。对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都学习得很扎实。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反应:通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找到了存在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相互帮助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同学、老师之间的温暖。

在授课过程中,其中一名大一的男生令人印象深刻。他个性害羞腼腆不善于人交际,平时都是一个上学放学,也不参加学校活动。参与《积极心理学课程》实践后,这名学生变得更勇敢、自信、积极,且他对人、对事也更有责任感。在学校和班级积极参加活动,与朋友能够友好相处,学习奋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

四、拓展积极心理学的新途径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可以促进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可以扩展积极心理学传播途径。开展如微信公众号、电台、网络视频等方式加入积极心理学教学流程中,传统教学结合新型的课程方式是本项目的实践结果。

1、运用微信及微信公众号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其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学校心理社团、心理咨询室通过建立了心源心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积极心理学。令大学生在了解学习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分享给其他人,从而营造了学习积极心理学的良好氛围。

心源心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由不同板块组成:图文板块、话题板块、哈佛积极心理学板块和语音板块。

图文板块的内容为积极心理学内容与图片的结合。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内容趣味性的要求,图文板块主要以吸引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兴趣为主。利用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当今时事与积极心理学联系起来。让大学生了解到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话题板块中,每期筛选一个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话题。通过与图文板块的主题进行对应。令大学生阅读完图文板块的内容后,引发对自身心理的深思。大学生带着对自身疑问的情况下,可以更易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哈佛积极心理学板块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其中的内容更具有专业性。主要针对想要继续深究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开放。通过每期合理选择安排课程内容,有选择性地让大学生们接触到更多专业的积极心理学知识。

语音板块以语音方式传播《哈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更倾向于语音的表达方式。是更具有現代性和时尚性对积极心理学传播的一次大胆尝试。其中话语简洁明了,但语音包含的内容引人深思。受到了大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建立网络电台

网络电台是基于大学生喜爱以语音方式传递积极心理学内容而建立的,其目标是通过开放网络电台,令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收听到每期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从而使更多大学生了解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大学生的一定从众心理和偶像情结,网络电台上的主播通过学习《哈佛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后,将自身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解通过语音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们。令大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内容进行收听。其意义具有可选择性和针对性。让大学生可以灵活地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3、网络视频媒体

通过网络视频媒体,学校社团召集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的大学生一起观看《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视频,学习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观看结束后,我们邀请在座的大学生讨论分享观看感受和收获。通过集体学习专业的《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大学生们学习到最专业、最权威的积极心理学知识。

同时将学校社团开展的实践活动和授课场景用视频方式记录,通过网络媒体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宣传,让更多大学生关注到积极心理学。从而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学习积极心理学的行列中。

五、结语

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为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践成果来看,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是极为有效的。而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倡导健康向上的积极理念,可以让每一位大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心理状况和今后的成长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 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2] 吕 宁. 哈佛心理公开课[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2013,3.

【作者简介】

赵政(1994—),男,汉族,辽宁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生,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陈志玲(1994—),女,汉族,广东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生,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一般来说,大学生1年两学期 (40周左右) 须在校时间内每天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行政安排的学习时间即课程教学要求的课时量及课后复习所需的时间;二是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即用于吃饭、睡觉、个人洗漱、清洁卫生等时间;三是可自主支配的空闲时间。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节假日时间内的时间 (以天为单位) 构成情况是因教学行政安排的学习时间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相对稳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所占比重相应大幅增加。综合以上情况,大学生拥有充裕的闲暇的结论是客观真实的。

然而面对自己所拥有的闲暇时间,多数大学生没有理智地、自觉地、主动地考虑过自己的闲暇生活,使得闲暇生活处于一种随感而发的状态,因而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在选择休闲活动时缺乏自主性。其次,缺少相应的休闲技能,使不少大学生只能停留在较低级的休闲行为上,同时休闲动机境界不高。

由于缺少相应的休闲设计和休闲技能,使不少大学生只能停留在较低级的休闲行为上,造成其自身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也不高。根据广东南华理工学院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你对自己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时,只有5.4%的同学回答“很满意”,20.1%的同学“较满意”,而评价“一般”的同学达到55.3%,“较不满意”达10.6%,“很不满意”的比例也有8.5%。另外,在问卷中有一主观题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情况”,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填的是“无聊”、“乏味枯燥”、“闷死了”等字眼,在小型座谈会与个别访谈中,学生也多流露这种情绪。

2 大学生闲暇教育问题成因简析

我国传统的教育向来把休闲等同于玩耍、嬉戏,玩物会丧志而进行一刀切地排斥,奉“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为学习的楷模,形成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才正道,我国的学校教育向来使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言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说在观念层面上,高校教育盲目排斥休闲,并且实现了对家庭教育的同化。

操作层面上,高校对大学生休闲不教育。我国的教育不肩负休闲教育的责任,高等教育如此,更不用说初等和中等教育, 这是价值取向使然的。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愿意把一生中三分之一的生命时间投入到教育中,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后三分之二的生命时间里有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生活。为了将来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不要说休闲,就是人生意义、生命健康都可以“抵押给未来”!在这种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的过程与内容都没有闲暇教育的存在空间。客观的说,当前我国高校的闲暇教育很少存在于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教学中,也很少存在于辅助的管理、德育工作和心理教育中,基本上高校对大学生的休闲是不教育的。

事实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是“双刃剑”,教育、引导得当,会成为另一种发展途径;放任自流,疏于调理,不当的休闲方式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能否合理有益地利用闲暇时间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

3 高校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发挥高校在大学生闲暇教育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教育、活动、管理、指导等手段,在闲暇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观,给予大学生有效的闲暇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改革对高校的要求。

高校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闲暇,承认闲暇价值的存在,进而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将闲暇教育课程的开展列入高等教育规划。其重要的途径是将闲暇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充分重视并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闲暇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校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和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服务社会重要的教育力量。其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修,学会规划时间和人生, 避免“自由时间”造成“光阴虚度”。其工作方式是寓教于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其工作时间则主要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课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都决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闲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的闲暇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问题,通过教育、活动、管理、指导等手段,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进行休闲设计,树立休闲设计的意识,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丰富的休闲技能,从而提升休闲活动层次。结合自己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种实现闲暇教育的途径: (1)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开展有效的读书交流会。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破除视野中时间和空间的“盲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学生会、社团等各项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工作见习机会,广泛接触不同类别的人,有意识的加强与人沟通与写作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 旅行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古人就认为读书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语也强调说“见多方识广”。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行,可以打破圈子和经历对个人视野的限制,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更可以将外部视野转化为内在视野,进而传递到内心,进而打破“一元化思维”, 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开放自己的人生。而多元思维的培养即是培养综合全面的个人素质,由此而实现高校闲暇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本文从当今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及问题出发简析了其问题的成因, 进而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探讨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教育,问题,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73:281~282.

[2] 宁小菊.从休闲时间看大学生文化精神生活状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 :9~10.

上一篇:学前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