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3-04-14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

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1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2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3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

4.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5.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6.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7.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8.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9.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0.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13.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4.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

16.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7.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精子、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4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但切割后产生的末端要相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染色体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54.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5.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56.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7.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58.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59.外分泌性蛋白通过胞吐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0.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1.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2.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3.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4.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5.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6.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平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7.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8.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69.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1.1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初中地理主要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以及居住在这些环境中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高中地理侧重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 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在教材编排中运用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 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 学科体系严谨, 与初中地理相比较, 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 既有定性研究, 也有定量计算。高中地理也作过几次调整, 但从整体上看内容增多了, 难度加大了, 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

1.2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法的比较分析

初中地理每课时内容相对少, 以直观教学为主, 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 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 每课时内容多而杂, 教学中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 对他们的运用多要求学生能在作业中自行解决, 对疑难点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一一讲解。而高中地理试题灵活多变, 非常注重能力考察。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 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这样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事半功倍,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 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1.3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学法的比较分析

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关于探究学习”, 大多数学生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总结规律”及“经常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因此, 教师在实施高一地理课堂教学时, 要坚持让学生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 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 年龄小、好动, 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生学习地理, 要求具有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求用发散性、开放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因此,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

2.1 精心研究课程教材

高一地理教师要通览教材、课标, 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初、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有意识地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在教学中抓住每个可以联系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复旧启新, 承上启下。让学生既不感到茫然, 又能主动去寻找联系, 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要加强地理知识存量的结构化, 完善学生认知结构。高中系统地理要赋加于初中区域地理之上, 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高中教学一开始就应密切注意初中地理知识的缺漏, 及时发现和弥补, 强化人地协调观念, 从而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注意培养思维方式

在不同学习阶段, 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突出反映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初中阶段多倾向于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高中阶段多侧重于聚合思维, 要求引导学生将各种信息朝一个方向集中, 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 从思维的形态上看, 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教材, 都强调直观形象思维—借助于地图这个表象来解决问题, 这正是衔接的基本点。如同样是“气候”知识, 初中的目标是让学生看世界气候分布图, 说出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以及典型气候的主要特点;高中的目标是让学生分析某一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 归纳某一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等, 如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的成因, 就要运用 (纬度与海陆) 位置、风带和气压带、洋流甚至是地形等信息。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衔接教学呢?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 多联系社会实际, 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掌握相关知识,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 提高兴趣的目的。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 文理兼收”, 特别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球》等有关章节中, 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难以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攻克学习难关的。因此, 能够让学生“看听闻说触想做”协同、人体感官全方位参与的教学方法,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地理实验、天文观测、实地考察等参与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使学生在观察模仿学习中改变和形成新的学习态度。首先, 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行为的肯定、赞许、表扬或奖励等正强化手段形成正确态度;其次,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检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等内部强化手段改变过去消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要通过外部强化引起学生的自我强化;再者, 利用替代强化学习, 即榜样来替代强化, 别人的成功会使学生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受惩罚的行为会使学生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奖惩必须客观、公正、机智, 多用正强化, 否则就会强化学生错误的行为, 那就适得其反了。

3 结语

高一年级是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重要时期, 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高一的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 这样才能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高中地理教师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入学学生在初中对于地理知识学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 而这些地理知识又于高中地理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 如何将初中地理知识贯穿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 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 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 对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教材教法作一个分析, 并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地理教师人数较少,共有5位老师。而且个个都要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且学校有22个教学班,在教学任务艰巨的情况下,要将地理科组建设好具有较大的难度。然而,我们也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就是我们科组人数虽少,但每位成员的教学能力较强,组员之间团结互助。相信在学校教研室的领导下,在我们科组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将打造一个优秀的特色科组。

二、工作目标

1、 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的活动结合学校全面工作的目标,融学科特色开展工作。

2、 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如有可能进行地理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4、 加强本教研组的档案和资料建设,对本组近几年来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和课题等整理成册,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5、 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团结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组成员都有进步,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都能成为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二、工作思路

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形成以下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全组教师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并写好每周的反馈表。

(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次轮流由一个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事先写好教案并借好相关的课本与资料,在备课会时进行简短的说课,其他老师给予建议。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参考,并进行教学实施。在下一次备课时再进行总结和修正。相信在上学期形成的良好氛围下,这学期的集体备课会有更好的效果。

2、加强组内听课制度的管理。

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因此这学期还是先制定好组内课程表,加强组内听课,这个效果非常好。我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能达到合理分配和彼此监督的作用。

3、为了及时检查教学成果,组内每月定期举行地理教学的反馈工作,及时改进,并以此做好培优辅差的工作,促进教学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变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学期会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步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三)坚持课改、加强课题和校本课程的研究

首先,进行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落实新的课程计划。 其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 再次,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积极开展地理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改善地理学习氛围。鼓励老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区等各级举行的竞赛活动。另外鼓励新老教师,加强课外阅读,以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

(五)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组人员虽不多,但个个是能手,都很上进。因此为了整组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组要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组内一是、加强课外阅读和理论研究。二是、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层次的公开课、专题课等课堂教学活动。三是、鼓励青年老师参加各级比赛争取荣誉

地理科组

2006年9月12日

南海中学分校06-07学年第二学期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南海区教研室地理学科教科研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大纲为依据,努力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和挖掘地理学科的潜在教育机制(如德育因素、环保教育),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整体效益,完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围绕学校全面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目标,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充分发挥地理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2.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3.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论文的写作

4.全面提高各年级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大力抓好高三级的高考备考工作,力争高考成绩在整个南海区位于前七名。

三、工作措施

1.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发展,要加强学习,组织开展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讨论,丰富学科知识,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三的复习,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精选资料,精选试题。各年级要提前备好一周课。

(1)同年级同科教师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统一备课、练习、资料和考试,特别是对一些教法、疑难问题要加强研究,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

(2)完善备课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高三老师做好对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3.开展每周一次的组内公开课教研活动,组织组内全体教师每周轮流听课,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优化课堂教学要素,提高教学质量。

4、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着重提高课堂即时效率。在活动中,将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采取开设研究课与随堂听课等形式,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①开设高三地理复习研讨课。从能力角度出发,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②高二地理课要根据文理科的不同要求,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③在高一地理课中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结合高考改革形势,在抓基础知识同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5.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及时总结经验,力争每人写1—2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

6.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我们的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科组

2007年2月

南海中学分校07-08学年第一学期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地理科组的建设,在上学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高考地理成绩力争保持较高的水平,在2007年排名第七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力争名列第六;高一高二年级地理在各项考试中保持同级别学校前列的优势。

二、主要措施:

目前我校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学生学习不够主动,预习少,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作业、试卷批改不够及时,课后反思少。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措施如下:

1、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常规教学,继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加强教学常规,备、教、辅、改、考等各个教学环节必须加强,要做到有要求、有目标、有措施、认真落实,及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其次要加强新政策的学习,改变观念,适应教师以年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按年级管理的目标做好工作。第三要切实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课业辅导、课程补习,批改作业等各个方面做到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2、加强地理科组工作,保证学校工作计划的顺利落实

要抓好教研组建设,搞好组内团结,充分调动全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学校的地理教学任务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3、加强备课组活动,力争做到四个统一

即教学进度统

一、 重点难点统

一、重要练习题统

一、考试时间和题目统一。

三、本学期教研组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各项要求,在高中一年级教师中树立新课程意识。

2、继续贯彻高考改革精神,在高中

一、二年级教师中树立高考意识,在认真做好2008六月的高考复习计划,努力提高复习效率,圆满完成学校的下达目标。

3、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以教学设计研究为载体,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新课程实验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高中地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做好高中地理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加强对新课程实验专题性的教学研究,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中不断成长。

5、加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记录及交流反思。

地理科组 2007年9月 南海中学分校地理科组07-08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力争高一年级期末市统考在区内同类学校名列前茅。

2、力争高三年级在模拟考试以及高考在南海区所有学校第六,地理高考单科120分以上人数在上年基础上有所突破。

3、高一年级的课改实验正常实施,取得新进展,新课标的学习逐步实施。

二、工作措施:

1、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模式。

2、开展备课组内、年级之间的听、讲、评课活动,教学相长,及时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易混点等问题。

3、高

一、二年级的课改学习,按既定方案、时间稳步实施并取得新进展。

4、各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并撰写出一定价值的经验总结或论文,力争获奖或发表。

5、各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区组织的公开或研究或观摩课的竞赛活动,争取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时间安排:

二月:

1、各任课教师完成本人的计工作划。

2、高一教师的听课活动安排

三月:

1、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研究。

2、高三二模考试及质量分析会。

四月:

1、组织高一年级的期中考试出题、阅卷、分析总结工作。

2、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层次的教学比赛活动。

五月:

继续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尤其是高一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上法;高三地理专业备考复习的方法探究。

六月:

1、高三参加全国高考。

2、高

一、二年级教学任务结束并进入期末复习阶段。

三、公开课安排

结合学校安排。

四 、各备课组的公开课和课堂模式研讨活动

每个组员均应在本期内有一节示范课和优质课,别是新教师,今年必须上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课,作为新教师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地理科组

2008年2月

南海中学分校地理科组08-09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 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分校地理科组共有5位教师,而全校教学班共有22个班,欧阳毕君老师还负责学校德育工作,部分老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全科组的教师任务较重,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想把学生教好,把教学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把地理科组建设得更好,则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全体科组教师尽心尽力,团结一致,多想办法,工作思路多创新,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1、 认真围绕我校今年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高效高质地完成地理科组的资料整理,对本组近几年来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等整理成册,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2、 以培养学生的最基本公民的地理素养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指导。

3、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教法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使我校地理科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3、 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如有可能进行地理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三、工作思路

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形成以下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全组教师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并写好每周的反馈表。

(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以高

一、高

二、高三备课组为单位,分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每次轮流由一个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事先写好教案,在备课会时进行简短的说课,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参考,并进行教学实施。在下一次备课时再进行总结和修正。

2、加强组内听课制度的管理,上好每人一课。 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地理科组的每一位教师必须每学期听两节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并参与点评。还鼓励科组教师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地理科组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一次全校的公开课,化压力为动力,提高教学水平。

3、为了及时检查教学成果,组内每月定期举行地理教学的反馈工作,每学月进行一次教案、学生作业、学生成绩的检查,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促进科组教师共同进步。

4、建立健全地理科组的资源库。

本学年度,将各备课组教师的教案、课件、精选的试题及其他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成立并不断完善地理科组的资源库,达到组内成员资源的完全共享。

5、组织科组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及教研活动,多与其他兄弟学校教学交流。

(三)、坚持新课改、加强课题和校本课程的研究

首先,进行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落实新的课程计划。

我省今年高中课程已作了修订,因此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老师们进行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方式转变操作及相关文件的学习等。

其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

课题研究是我们科组的最薄弱环节,借上学期课题目的申报,让全科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中去。

最后,教研组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四)、积极开展地理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改善地理学习氛围。鼓励老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区等各级举行的竞赛活动。

(五)、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我组人员虽不多,但个个是能手,都很上进。为了整组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组要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

(六)、要求组内成员每个学期读一本有关教学理论或教改书,每人都有一本笔记本,作为教学随笔或读书笔记,积累总结。每人每学年撰写1-2篇有份量的教学教育论文。

地理科组

2008-9-12 南海中学分校地理科组08-09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 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分校地理科组教师任务较重,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高三和高二的学生,如果要想高三和高二学生分别在今年的高考和毕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则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全体科组教师尽心尽力,团结一致,多想办法,工作思路多创新,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工作目标

1、力争高三地理专业班在今年的高考中平均分不低于往年水平,争取有所进步;高二学生毕业水平测试成绩全部在C级以上,B级以上占50%及以上。

2、 以培养学生的最基本公民的地理素养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指导。

3、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教法研究,尤其是高三地理高效复习课的探讨,使我校地理科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3、 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如有可能进行地理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三、工作思路

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形成以下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全组教师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并写好每周的反馈表。

(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特别抓好高三教学质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以高

一、高

二、高三备课组为单位,分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每次轮流由一个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事先写好教案,在备课会时进行简短的说课,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参考,并进行教学实施。在下一次备课时再进行总结和修正。

2、加强组内听课制度的管理,上好每人一课。

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地理科组的每一位教师必须每学期听两节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并参与点评。还鼓励科组教师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达到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地理科组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一次全校的公开课,化压力为动力,提高教学水平。

3、为了及时检查教学成果,组内每月定期举行地理教学的反馈工作,每学月进行一次教案、学生作业、学生成绩的检查,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促进科组教师共同进步。

4、建立健全地理科组的资源库。

本学年度,将各备课组教师的教案、课件、精选的试题及其他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成立并不断完善地理科组的资源库,达到组内成员资源的完全共享。

5、组织科组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及教研活动,多与其他兄弟学校教学交流。

(三)、坚持新课改、加强课题和校本课程的研究

首先,进行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落实新的课程计划。

我省今年高中课程已作了修订,因此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老师们进行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方式转变操作及相关文件的学习等。

其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

课题研究是我们科组的最薄弱环节,借上学期课题目的申报,让全科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中去。

最后,教研组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四)、积极开展地理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改善地理学习氛围。鼓励老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区等各级举行的竞赛活动。

(五)、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我组人员虽不多,但个个是能手,都很上进。为了整组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组要做好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

地理科组

上一篇: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一篇: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