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律论文范文

2023-05-21

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指在一个学校内部,能够被全体师生所认可和遵守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师生行为准则与思想作风的总和,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它的创造者。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生活 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而校园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本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那么,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一、校园文化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点

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所培养的人才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而要培养出这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外,还需要一种非课堂教育,这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有着与课堂教育同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种对课堂教育的深化和补充,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充分施展才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校园生活,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使学生在一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大减少了学生开始步入社会所造成的与社会脱节的现象,用最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二、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课堂以外的物质文化教育,这种物质文化建设的形态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文化理想。正是这样的文化理想,指引着青少年发愤图强。学生虽然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但也十分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些支持来自于作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帮助指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校长和教师们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坚持走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校园生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指引

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活尤其丰富的地方,对学校的师生来说,校园文化所组成的校园生活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广大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需要休养生息、愉悦身心,尽情享受精神上的放松;同时,广大师生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了解、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提高素质修养。通过健康有益的校园生活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使之长存于校园之中,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情,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阅历,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各种潜能,扩大知识领域,把知识延伸到课堂外的任何角落。健康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给政治思想工作赋予艺术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本上是校风校容的建设,抓好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7(07)

2.李志兴.和谐校园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09(19) ■

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如今学生上学,家长上班,很多时候由于学生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时间晚,导致家长都不能及时接孩子放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课后服务的方法。为此,在智慧校园的环境下,我校尝试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小学啦啦操的项目。希望在解决学生放学后没有人接的问题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啦啦操;智慧校园;课后服务

目前,由于许多小学生在放学后因为家长工作原因,不能准时接孩子回家,是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课后服务工作中也尝试开展了啦啦操课后服务项目。啦啦操课后服务项目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解决了小学生放学后家长不能及时接的问题,而且对于我国教育的水平提升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中大都是只需要一张卡就能走遍校园,完成学生和老师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能更好更方便的进行。因此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对于小学啦啦操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帮助。

一、课后服务组织啦啦操的意义

1、啦啦操有益于增强学生体质

小学生通过啦啦操锻炼可以提升他们的弹跳力,挖掘他们的其他潜能。练习啦啦操对于他们弹跳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身体的平衡性能也有很好的锻炼;其中的舞蹈动作对于他们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有一定的训练; 其中的一些技巧,例如托举和抛接动作对于他们身体的协调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啦啦操这一整套动作完整跳下来,通常是在一分钟到一分半钟,时间长短刚好合适。对于小学生来说,经常地练习啦啦操动作,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有很好的效果。在完成啦啦操一整套动作的过程中,要连续的完成其中不同难度的各种动作,对于学生耐力的提升很有帮助,而且也不会让他们过于劳累。

2、啦啦操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啦啦操表演者只要是在表演脸上都始终是带着笑容的,他们的微笑感染在场的所有观众,使全场的氛围都很活跃开心。因此,啦啦操又得称作是一项“欢笑运动”。而这种欢乐的氛围对于那些伤心,失望等不好的情绪能够有效缓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好处。现在的啦啦操是一项艺术性极高、有观赏价值和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它不仅符合体育与健康标准,而且也有一定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对身体整体的形象也能有提升,在运动时又能体现美感。

3、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啦啦操,可以避免由于教師对课后服务认知不当,造成课后服务变成“大型补课活动”。因此,将啦啦操开展为课后服务的一个项目,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基于智慧校园模式,可以推广学校的教育理念,利于树立学校的品牌效应。

二、小学课后服务问题

学校、老师、家长还有学生等对课后服务认识不清,对于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认知,他们对于开展课后服务并不重视,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课后服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知如何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对于老师来说,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只会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家长则认为开展课后服务其实就是学校想要增加收费的一个方法,因此很多家长并不认同。而学校在对于课后服务工作只是按照规定行事,并不重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课后服务占用了自己的时间,有了更多的课程,加重了自己的学习。由此看来,不管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对课后服务都不支持,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课后服务的认识不够明确。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的啦啦操课后服务开展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应具有完整的、详细的学生课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通过最基础家校互动智慧系统,建立起家长、教师、管理三个方向的课后服务系统,以便于开展啦啦操课后服务工作,也可以实现与家长的无缝连接,方便家长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及时与教师联系,提高课后服务的开展质量。

1、课后服务的系统建立

1.1家长端

一般而言,在校外的进行课后托管,家长是非常担心各方面质量的,一旦交由学校来进行,基于智慧校园,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群组,或是校园动态,来了解学生课后服务中啦啦操的课程安排。同时,老师可以在智慧校园中学生的动态版块里,上传学生的啦啦操学习的全程情况以及学生的表现。

1.2 教师端

为了方便智慧校园下的啦啦操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中的教务管理版块,来和家长进行互动,也可以发布一些学生的动态,查看学生的状态。

1.3 管理后台

管理后台,一般由智慧校园的系统管理员来进行管理,可以显示家长信息列表,进行查看、编辑版块等功能。为了便于啦啦操课后服务的开展,还可以通过智能录播系统版块,来进行实时的啦啦操教学过程录播,建立有特色的校园课后服务。

2、优化智慧校园系统的管理

要想啦啦操课后服务开展合理,必须优化学校的智慧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学校可以根据啦啦操课程开展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个性版块,以达成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评论功能,或者是大数据的统计功能,然后收集学生、家长对啦啦操的意见,不断创新,更改课后服务的组织模式,以便于组织更好的校园课后服务工作。

3、细化智慧校园系统的功能

智慧校园的服务功能应该更加细致,以寻求可以满足校园师生互动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可以增加分组管理的功能,让啦啦操开展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组,或者是通过不同的比赛组,不仅仅将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做好,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团结精神培养。

4、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小学课后服务体系

教育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加强管理。同时,智慧校园下对于小学啦啦操课后服务工作的展开,学生每次参与课后啦啦操的活动,都在网上进行打卡,每次开始和结束都要进行打卡,就可以记录学生参加的次数和时间,每学期末可以进行总结,对于经常参与啦啦操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同时,学校对于课后服务工作也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要有保障,明确课后服务工作会给学生带来好处,有目标的开展课后服工作,要积极承担起学校教育责任。

总结

总的来说,啦啦操作为一项动感、有趣,又能锻炼学生多个方位的运动,在课后服务中应该大力推广,并且利用智慧校园系统,教师进行精心规划,家长合理配合,以保障在做好课后服务的同时,给学生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春苗, 谢强国. 微视频在花都区小学花球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师友, 2020, 043(001):33-35.

[2]何婷. 《啦啦操》一课的教学思路与课后反思[J]. 中国学校体育, 2017:26.

[3]黄悦悦, 张宁, 姜程月,等. 智慧校园背景下校内课后托管形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 016(013):213-214.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管仲小学 236200

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角度,着重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让美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又回归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人文;自然;生活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开花结果的沃土。美术当然也离不开生活,任何美术作品若脱离生活,就会变得生硬死板,没有美感可言。我个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来一直有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的内容孩子们可以画得惟妙惟肖,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画画生活中美的事物,便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状况。仔细分析,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使得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脱节。这种现状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下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真正实现小学美术与生活的衔接?笔者在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中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绘画技能的培养层次上,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美丽的家乡》一课。我把我们永昌老街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排门楼屋式建筑、“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明清建筑、雕刻精美的三孔半圆石拱古桥一一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建筑布局和建筑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古代建筑的美感及地方建筑的特点。课后,我带领美术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到老街实地采风。孩子们穿梭于古风犹存,原汁原味的弄堂小巷,惊叹于先人精镂细刻、雕梁画栋的精湛手艺。当他们用略显稚嫩的笔触细致地描绘着家乡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水时,我由衷地感到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情感。值得骄傲的是其中有两个孩子在金华市“美丽金华我的家”现场绘画中所创作的《古镇——永昌》、《家乡的桥》分别荣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的美感

教学不等于课堂,课堂不等于教室。孩子们在课堂上冥思苦想 是创作不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大自然以它蓬勃的活力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那充满诗意的红花绿草、莺歌燕舞,那勃勃生机的农人耕种、孩童嬉戏无一不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创作欲望。大自然是最美的图画,生活是最好的导师。只有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到生活中去汲取,开“源”建“库”。让他们嗅到过生活的“清新”,看到过生活的美丽,品尝过生活的快乐,才会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在一次次的学生美术赛事中,笔者也深切感受到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发自内心的创作才能赢得专家评委们的赞赏与肯定。如我指导的学生作品《兰溪大麻子酥饼》、《家乡的枇杷熟了》,这类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所创作的作品均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一、二等奖。每年一度的市青少年科技节科幻画比赛是极具考验我和孩子们创新能力的舞台。年年有年年要翻新,有时真的会有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末路感觉。但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灵感有时会像星火般迸发。如去年的科技节,正当我们在美术教室冥思苦想,陷入取材困境时,一个孩子站在窗口边往外看边说:“老师,我们学校开心农场的蔬菜真是越长越好了,只是老师和同学们提水浇菜好辛苦哦!”“有了!”我猛不丁喊了起来,“浇菜辛苦、施肥也辛苦,而且要控制蔬菜生长所适宜的温度更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些辛苦和不可能统统在我们的画中克服和实现。”于是一幅名为《蔬菜保姆》的科幻画作品诞生了,这幅作品获得了兰溪市科技节科幻画比赛的一等奖,同时也是金华市科幻画比赛的二等奖。

三、回归生活,把美术创意应用到生活中

让美术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是学习美术的终极目标。想让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组、整合和拓展,使得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水乳交融。如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下册)有《手绘校园招贴》一课,而我们学校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在十一月份(上学期)举行,于是我把下册的内容提到上册中完成,把学习要求改作“为学校艺术节设计一张招贴”,并组织了一次“永昌小学第11届校园艺术节招贴征稿”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版面设计得有模有样,不亚于大商场中专业人士设计的招贴。

平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校园画展等,以此来见证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如我们学校美术教室刚装修过后,我组织兴趣班的同学们对美术教室进行了一次彻底地大装扮。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美术教室焕然一新。只见天花板上悬挂的是同学们自己彩绘的花葫芦,墙上张贴的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粘贴的彩绳贴画,装饰墙上钉的是同学们自己用废光盘制作的五彩同心圆,仿古砖墙柱上挂的是同学们自己绘制、穿连的脸谱挂件……让学生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不仅使他们受到了美的陶冶,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生活的美好。

总之,生活是一门大学问,美术就是生活。小学美术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否则美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入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景物、人物与事物,共同服务于小学美术教学。巧妙地引用生活源泉,浇灌美术之花,让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举一双巧手描绘生活;携一颗良知回归生活。使他们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用美的法则去表现生活,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变革。

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教师风尚,让校园法治教育回归科学理性、回归人本。本文选取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崇神活动对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的影响。

民间神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过程中,神文化在凝聚宗族力量、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崇神活动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空前高涨。在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神从边缘化的社会隐性逐渐走向显性,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甚至被推崇为农村地区的重要节日来庆祝。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崇神现象,不是鼓励青少年去信神崇神,而是为了规范他们的参与行为,使青少年能遵纪守法,提高其法治素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校园法治教育。青少年学生辨析力浅、可逆性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应当着眼于校园内外两个环境,尤其应重视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崇神氛围浓烈的环境中,运用理性批判的态度分析农村地区崇神活动对当地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提高校园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从校园到社会:导致青少年法治理念缺失的环境因素调研

课题组对潮汕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情况展开调研,调研中发现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校园法治教育困难重重,这既有校园自身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尤其是崇神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的认知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规律,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其感性认知居多、缺乏理性思维,知情意等感性因素往往引领着他们的学习实践。法治教育因其理性被视为成年人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一方面,现有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涉及法律部分的内容基本形同虚设,往往被其他学科挤占上课时间而没有真正落实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园中普法宣传形式化现象普遍。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开展过普法讲座或知识竞赛等活动,没有设置专门的法治宣传园地,学生基本上对学校的法治校长或法治负责人一无所知。法制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总体表现为国家观念和集体观念淡薄,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任意妄为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园暴力行为和校园欺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甚至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法治的角度看,所有这些现象背后都折射出部分青少年權利意识、义务意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公民意识等诸多法治意识的缺失或错位。”[1]

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与学生交往对象的相对单一性,掩盖了学生受教育的社会性。校园教育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方向一致则形成合力,方向相背则产生相耗。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潮汕农村,崇神活动影响着当地中小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甚至使校园法治教育走向倒退。崇神活动本身就存在着许多违反法治精神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以集体无意识行为出现,在法不责众观念的驱使下,践踏着现代文明,其主要表现为随意侵占交通要道进行崇神活动,造成严重交通堵塞;随意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冥纸,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崇神中出现的暴力和血腥场面以及恶意攀比之风容易引发社会不和谐因素等。青少年自小生活在崇神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在他们意识中,自然而然地认为崇神中出现的违反法治精神的现象都是正常并且合理的,正处于“三观”培养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走向愚昧、暴力。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地区的崇神活动甚至直接挤占着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学生随意请假或直接旷课参与崇神活动,有些乡村甚至把崇神的祭台或戏台搭建在学校操场,地方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由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崇神活动。长期参与崇神活动,学生观念中形成“神是至高无上”的意识,神信仰根深蒂固,使他们对法律法规失去敬畏之心。

二、从价值体系到文化根基:崇神活动对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负面影响的理性分析

在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尤其是崇神习俗根深蒂固的潮汕地区,崇神活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调研基础上展开理性分析有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寻找办法消除其负面影响。

1. 法治价值体系被解构

法治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崇神活动往往与法治价值体系的构建背道而驰。一方面,崇神活动往往表现为民众自我愉悦的精神实践,人的情感、人格、幸福等元素被隐没在与自己对立的、异己的事物中,神化力量凌驾在人的主体性之上,人的理性精神在神化力量面前逐渐沦丧,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被忽视,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被弱化。另一方面,崇神活动是信仰自由化在民间滋长的反映。在对待民间文化形态上面,民众之间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合理的,就要被弘扬。民间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文化改革,借此展开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复活、繁荣和发展的运动,形成了文化复兴的氛围,制造了崇神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助推了形形色色的崇神活动,尤其以东南沿海地区为盛。如果说,当前国家意识形态管控的主要范围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各类教育场所、国家公职人员的话,那么社会基层的意识形态则面临着“微失控”状态,在神信仰强烈的农村地区,曾经边缘化的乡村意识形态被重新构建,信仰自由化不断蔓延,法治价值体系面临解构的危机。在一个法治精神和价值取向无法正常体现、民众崇尚信仰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校园法治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人本主义精神消失

当民众把日常生活的重大事项都托付给了“神”,而选择对“神旨”完全信任与依赖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从需要谈判、妥协的博弈空间切换到单一顺从的神化空间,人不是依照法律的尺度来解决问题,现代文明社会诞生的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规范被神化力量所取代。再则,迷恋神性阻碍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出卖自己的理性,跪拜在神像前,以虚晃的自我编织的神系思维构建自己对改变现状的追求,企图通过虔诚的膜拜获得神的恩赐,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带着浓厚的个人功利意愿的思想助长了人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与此同时,人们将神化力量与日常生活混为一体,认为神对人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人对神的忠诚度,包括崇神的祭品多少、崇神的次数多少。神信仰麻痹了人们的心理,束缚了人们的心灵,人被“控制”着,不自觉地成为神化力量的奴隶,缺乏了对人自身努力和价值的肯定,人本主义精神消失在神化力量面前。法治既是一种理性精神,又是一种人本精神,有利于人们自发地规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在崇神背景下,人们没有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仰,没有对法治建设的向往和追求,无法将自身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与国家法治建设相结合。

3. 传统文化的内涵被错误解读

民众集体创造的民间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需求,这些文化保留了较多的传统色彩,既包括了传统技艺型的民间艺术,也包含了一些带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民间习俗。崇神习俗产生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农耕社会,夹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虽然在带给人们心理慰藉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方面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神信仰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人们文化知识的丰富而衰退,相反地,一些具有迷惑性、欺骗性和麻痹性的崇神活动以其新奇、刺激和狂欢受到广大民众的热捧,各种崇神活动借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走上理性与科学的反向之路。

4. 政党认同被削弱

捍卫法律尊严,维护法律权威,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经之路。国家的法律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制订并实施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法治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最神圣依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每前进一步,中国法治建设就必定随之前进一步。法治教育首要的原则是对法的认同,而对法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执政党的高度认同,任何对法的质疑、亵渎,都会从思想上削弱对党领导的认同。当今中国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与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法治被充分认识和认真贯彻的结果,而并非某个神明在暗中庇护与保佑。任何生活都是现实的生活,而现实的生活需要现实的力量来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民间崇神环境下,人们对神的敬畏多于对法的敬畏,对神化力量的认同多于对党的认同,人们缺乏政治认同就无法自觉地以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国家和党的领导没有信心和归属感,政治参与意识淡薄,无法积极宣传法治精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这样的地方开展法治教育必将任重道远。

三、从价值理念到理性回归: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途径的积极探索

1. 以新思想为价值引领,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中小学校园的法治教育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学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的主要场所。“一個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导向,“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在一定程度上,崇神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愈演愈烈,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到位,社会吸纳不充分,教育不能真正入脑入心、指导实践等问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新时代下,要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必须扎实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在校园筑建一道防火墙,不让外界崇神活动的鞭炮纸钱、香火之气蔓延入校园;培养绿色校园,让学生的头脑里永葆一片绿色与纯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环境作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设置宣传标语、滚动电子屏幕、主题板报等方式开辟法治宣传园地;发挥学生组织或社团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报告会、朗诵会、社会调研活动等,促进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在学校里形成崇尚法律、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

2. 打造信仰崇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校园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对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成才的技能,更要当好学生正确思想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在某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崇神是典型现象,教师崇神是一种地方狭隘文化的表现,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落后的表现。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被弱化,对于校园法治教育是一种负能量。在法治中国、法治校园的环境下,教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弘扬崇高精神,成为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远离愚昧落后思想的引路人。其次,教师应该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阶段开设的学科课程,除了传播文化知识的任务外,都承载着国家思想教化的功能,如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承载着公民国情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并能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践行法律,使知法守法成为有源之水,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3. 推动教育回归科学与理性,强化校园法治教育的根基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崇尚科学、远离愚昧。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理性思维的青少年,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法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走向科学和理性的桥梁。作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校,既要勇于正视崇神活动的本质和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崇神活动,自觉远离落后文化,追求科学信仰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又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可法律的正义性和科学性,尊重法律权威,在行动上自觉遵守法律、践行法律,以法律法规作为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必须与国家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才能引领受教育者与国家的发展同轨共进。教育是社会生态的产物,社会生态环境是大环境,教育生态环境是小环境。当前,乡村振兴正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教育乃乡村振兴的灵魂。古往今来,文明国家、发达地区、文明乡村,无不是教育先进、科学流行、理性盛行的地方。拥有科学思维与理性精神的学生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四清. 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7,3:31.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3-134.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0.

[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校园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校园景观的文化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形成,校园景观文化性的营建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实地调查和师生访谈对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景观中文化性营建现状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分析职业学校校园景观文化性营建中的不足和问题,最终对职业学校校园景观文化性的挖掘和开发提供建议。

关键词 职业学校;校园景观;文化性

随着职业学校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校园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而校园景观作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校园景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除了美学表现不够、互相模仿、缺乏特色之外,对学校历史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更是十分缺乏[1]。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在校园景观的文化性营建上重视程度普遍不够,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上也相对较少。

1 不同园林要素在校园景观文化性中的营造现状

1.1 植物

通过实地调查和校史查阅,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农校”)校园绿化木本植物种类有100多种,其中超过90%的大乔木树龄超过30年,树冠浓郁,充分体现了该校“农”字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彰显了园林式的校园特色。校内设有多个小游园,环境优美,各有特色。以百草园为例,该园以菊科、百合科、鸢尾科等一二年生草花、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为主,配以部分小型花灌木成景。该园由园林专业师生共同设计施工完成,通过实践不仅营造优美环境,也再次践行了“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办学理念。同时,园中主入口设有小型树种广场,以桃树和李树为主要树种,也体现学校教书育人的信念和“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期待。苏东坡曾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有形容梅花傲骨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竹子、梅花等传统植物就备受文人雅士的偏好,用来表现他们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在实地调查中,淮安农校多处办公楼附近绿地种有成片竹林,教学楼附近种有梅花,校内很多地方都分布具有寓意的植物,师生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在校园景观受到“勤俭公诚”校训潜移默化的影响。

1.2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形象,并结合题字点景等方法,成为校园景观文化性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调查统计,淮安农校景观文化性营造的园林小品主要有雕塑、景观石、宣传栏等。如主教学楼前的广场中心花坛屹立着刻“耕读传世”字样的景观石,直接点明了学校百年传承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学校务真求实的文化传承和为“农”地办学特色。行政楼前的广场中心布置的“崛起”雕塑,彰显了作为周总理故乡的一所职业学校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解读和决心,也体现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期待和鼓励。近几年,淮安农校在校园绿地中增加了多处主题教育宣传栏和标语,师生在学习之余,增強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敦促自己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分子。

2 校园景观文化性营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1 校园景观文化性特色不足

在对比职业学校校园景观文化性营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雷同和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各职业学校的校园景观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淮安农校是一所农业类的百年老校,同时又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在淮安农校的校园中却很少有体现和承载这些文化的景观和元素。校园绿化景观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影响,大多只是为了满足绿化覆盖率的要求,并没有太多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植物景观[2]。校园景观小品和雕塑也主要集中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且分布范围有限,表现形式单一,未形成特色文化景观表现体系。

2.2 各园林要素之间风格不协调

校园景观的文化性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来展现和承载,常通过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小品、植物和建筑等园林元素来表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特色、学校的成长印迹及社会服务价值,从而使人在校园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等文化底

蕴[3]。通过调研发现,淮安农校校内的建筑群体风格缺少统一性,保留的历史建筑、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之间从建筑特色、色彩及绿化风格上均未能统一,同时在空间形态上节奏和变化不足,各园林要素风格不协调,未能构成有机整体,使得整个校园的形象不够突出,文化特色不够明显。

2.3 校园景观互动性不强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说过:“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在访谈过程中,师生们普遍表达希望在课余饭后有散步、休闲的空间,但是校内布置的广场和小游园很难满足需求。实地调查中,校内广场大多植物群落简单,小品形式单一,观赏性不强,且无休息设施,很难让人融入其中。小游园中虽植物相对种类丰富,景观效果比广场好,但是养护管理不够,植物肆意生长,病虫害严重,影响了观赏效果。园中设置的休息设施数量少,也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校园景观的互动参与性很少,校园景观文化性的作用也无法体现。

3 校园景观文化性营建的建议

3.1 注重学校历史,挖掘地域文化

校园景观的文化性营建可以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和一个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教育功能,能使学生领会其所提供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使用人群。职业院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校园景观作为职业院校整体的一部分,除了美化、观赏等作用,也要注重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结合学校的历史底蕴,挖掘地域文化特性,选择典型的地域文化符号[4]。职业学校应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将人文与艺术相融合,让校园场地体现出自然温馨与文化感染的双重特点,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每所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学校要继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在校园景观文化性营建时不能照搬照抄,要敢于提出新想法、新思路,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发扬自身的优势,进而增强学校竞争力[5]。

3.2 注重系统规划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景观应将营造和开发该校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核心之一,进而打造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景观。这样的校园景观不仅视觉美,还能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起到寓教于景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景观应将植物、建筑、小品等园林要素融会贯通,系统化设计,最终打造具有统一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景观。同时,还需要对校园的整体功能分区、道路组织和空间布局进行系统设计,并与学校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维持校园景观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校园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景观规划中不仅要将校内各部分有机结合,还要让校园与周边环境良性互动,形成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校园特色景观。

3.3 加强景观互动式体验,增强其感染性

职业学校是学校的一类,也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所。校园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增强师生学习的乐趣,达到身心放松和积极向上的目的。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在不脱离功能性的基础上,还要以参与式、互动式设计的理念为指导,充分了解参与者和使用者的所思所想,增加互动体验感,增强校园景观的舒适性与娱乐性[6]。在此基础上,着重渲染对景观元素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和展现,使校园文化景观为参与者所接受,促使师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慢慢培养对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 结语

职业学校的校园景观建设,要在正确分析和解析其地理位置和功能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校历史文化、办学特色、地域文化等,以景观小品、植物、建筑、等园林要素多方面多角度地综合展现,将地域文化和校园历史有机融入到校园景观中,营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延续学校人文历史和文化精神,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參考文献:

[1] 凌丁,陆琦.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34):20-21.

[2] 崔威海,黄压西.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

(12):144-145.

[3] 康敏,周建华,叶绵源,等.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探析——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J].南方农业,2010(4):28-32.

[4] 孟妍,刘纾.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J].园林生态,2019(6):99.

[5] 陈国梁.基于校园文化背景的校园景观设计[J].文教资料,2019(22):78-79.

[6] 蔡琪慧,孟梅林,张慧.大学校园景观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1):164-166.

(责任编辑:刘昀)

上一篇:建筑法律论文下一篇:会计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