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硕士范文

2023-09-08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1篇

2014年年初,经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应用心理获批专业硕士点。

1.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介绍

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授权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区心理服务。主要开设普通心理学专题、心理学史专题、心理学原著选读、社会心理学专题、管理心理学专题、临床心理学专题、发展心理学专题、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积极心理学专题、社区心理学专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研究等课程。

2.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导师介绍: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刘凤林教授,1965年出生,现任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杨广柱副教授,1972年出生,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佳木斯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耿希峰副教授,1972年出生,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李莉副教授,1972年出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隐知识、学校心理学,专长于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习困难的诊断与教育策略等。

佳木斯大学心理学学科所属的心理研究与实验中心设有心理学基础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统计与测量实验室、心理与行为训练室、生物反馈治疗室、团体心理训练室、投射技术与沙盘游戏治疗室、认知疗法实验室、催眠与放松治疗室等教学、研究与应用专业实验室。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 行政法 教学任务

公共管理硕士(MPA)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行政法学始终被列为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反映了在建立现代法治国家过程中,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行政法学对提高公务员整体法律素质的重要性,亦体现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从MPA学员的来源看,尤以政府的公务员居多。他们大多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大多还是不同领域的业务骨干或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下和未来的管理水平。如何将现代的行政法理论与知识传授给这些学员,已经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教学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之大问题。

一、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必须有行政法治教育

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即为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化,政府的职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解决此困境。很多国家通过培养公共管理硕士,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来应对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和“专业化”。而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此相对应的政治体制也在进行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写入宪法。国家的法治化首先在于政府的法治化,而政府的法治化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亦是市场经济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定位随之发生转变(不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不能的政府,也不是西方国家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指出,我国现阶段对法治政府的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新的政府定位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即能够提供公共管理的优秀公务员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中“人”的因素。行政法教学在整个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又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是由行政法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行政法,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行政的法。而法学体系中的行政法被认为是公法,也就是说,行政法中的行政,指的是公行政,包括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行政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与广大民众关系密切。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都离不开行政。由此决定了行政权在国家权力中的突出地位,也导致了行政权较之于立法权和司法权更容易扩张和膨胀,现代国家中行政法的数量不断增多,全然在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在我们这样具有悠久专制思想和文化的国家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行政的法治化。而行政的法治化关键还在于行政人员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和观念。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要么是在岗的公务员,要么是准公务员,因此,行政法学进入公共管理硕士的课堂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法治国。旨在治官、治吏,约束公权力。普通的平民百姓固然需要学法、懂法,具有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为权利而斗争,对国家和社会权力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然而,这一方式是间接的,对法治的实现来说,毕竟公民还必须借助于国家或社会权力才能实现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相反,国家权力则可直接依靠自身的国家强制力直接实现权力目的,所以更具扩张、腐败、侵权的可能性。因而,我们说,行政法治教育在公职人员、公共管理人员中进行更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针对公共管理硕士的特点,行政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因为公共管理硕士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面向公共管理硕士的教学中,切不可把之混同于普通学员。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与问题。

(一)从基本原理着手,循循善诱,使学员树立行政法的观念与意识。所谓基本原理是指该法中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立法时,基本原理一般会以基本原则的形式出现在法典中并起指导作用。在有法典的情况下,只要把基本原则讲清楚,基本原理也就自然可以掌握。行政法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它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如公安行政法,工商行政法、海关行政法、农业行政法、税务行政法、交通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卫生行政法、城建行政法、环保行政法、金融行政法、民政行政法等。实际上,有多少行政管理领域就有多少行政法。这些可称为部门行政法。行政法作为一门课程不可能全部都涉猎这些不同的管理领域,而只能讲授基本原则和原理。不同的部门行政法都共同构筑于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之上。任何一个部门行政法都离不开执法主体、权力来源、行政行为的种类与适用的条件、作出这种行为所需的程序及对该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等几方面。可见虽然不同的行政部门有不同的管理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好行政法基本原理,就能一通百通。学生只要掌握了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以后不论接触哪个部门行政法。都能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再者,观念、意识是人的行动、行为的引导、指向,只有在观念、意识和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之后,人类才能将其积极地、富有成效地付之于行动和实践当中。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行政法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让所有学员树立起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尤其是行政法治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法律、法治不只是法院、法官、人大代表、立法委员的事情,更是行政人员的必要素质和技能。尽管行政较之于立法和司法具有也必须具备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灵活性,但这种自由裁量权和灵活性必须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受法律的规范和控制,否则,这一灵活的权力将是人类的灾祸,将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和损害。所以,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而根深蒂固的行政专制历史传统的国度里,培养和树立行政法治观念是首要、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二)注意立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行政法的具体内容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动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法律解释和立法动态,及时调整和更新讲授内容。行政法虽是一个部门法,但调整的是行政关系,涉及国家对社会全方位的管理、调控与服务。其涉及的社会关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复杂。是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比拟的。国家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去管理社会,使之达到一种理想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状态,需要不断地制定颁布法律法规以完善管理。同时,一个新的规定出台后,必然引起社会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当这种新的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妨碍国家的行政管理时。国家又会进行新的立法以解决这些矛盾,这就是行政法之所以不断变动的主要原因。从立法的状况来看。不仅国家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关有关行政的立法在不断进行,中央

和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也在不断起草和公布。我国的行政法过去以分散的对某个部门、领域的行政关系单独调整为主,因而制定的是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而一些综合的法律规范较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行政法制逐步走向成熟时,就会出现比较综合性的管理规范。比如行政处罚,我国过去的行政处罚没有统一的规定,各行各业的行政处罚五花八门。无论是在处罚的设定,处罚的形式、条件、内容及处罚的程序等都差别较大,这种巨大的差异往往破坏了行政处罚的实际效果,失去了处罚的警戒作用而使之成为某些执法者作为整人或敛财的工具。形势的发展要求以一些共同的规则来统一各行各业的行政处罚。这就导致了行政处罚法的产生。目前我国的行政立法在不断加强。近年通过的重要法律有《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等,正在起草或讨论修改的有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的法律解释也时有颁布。一些落后于形势不切实际的法律法规也不断被废止。面向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个行政法的教师如果不经常注意这些信息或动向,讲课内容不仅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而且有可能向学生传授了被废止的法律内容而误导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讲课内容,还要有些超前的眼光,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立法动态,引导学生思考新的法律问题,开拓学生的目光和思维。

(三)以案例阐述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仅从理论到理论,特别容易枯燥,尤其像行政法这种应用性很强的法学课程。它要求教师在面向公共管理硕士教学中,尽可能地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以案例阐释法理。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不应该脱离现实而空讲抽象枯燥的理论。但在学科的设置上基础理论与应用法学的确有所不同。基础理论侧重于法学的基本理论,国家与法的起源、发展和一般规律、原则等,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远不如应用法学更直接。行政法作为应用学科,与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行政法的实际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某校桃子树繁多,每到春天收获季节,往往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有一年学校某部门为了防止有人私摘桃子,竟打出告示:摘果一个罚款十元。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上课时就可将此规定拿给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行政法的原理分析学校是否有权规定对私摘桃子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例,但涉及很多行政法的原理,如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处罚的对象、处罚的形式、处罚的救济等,都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又如在学校中,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行使的是什么权力,学校能否作为行政主体,如果学生对学校的某种管理行为不服,能否把学校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推上法庭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把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融合到教学当中,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限度。讲案例首先要介绍案情,或者用投影字幕等打出来让学生看清楚,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进行思考,需要给一定的时间,如果案例讲得太多就必然会影响到讲课的进度。因此,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所讲案例必须精选,其中无关紧要的一些过程可省略以节省时间。第二,案例要紧扣讲课内容,为了说明某个问题选用案例是为了帮助理解。不要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第三,为了把握时间,对学生的讨论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同时。公共管理硕士大多为在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其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更应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活动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的定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均应以学生的需求为牵引。笔者在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设计都是由学生提出并提供资料的,如2004年长沙市围绕摩托车通行问题引发的两起诉讼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恰好在学的两名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事件的处理。将这类案件直接引入教学并以此为契机分析讨论交通管理中的相关行政法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2003年湖南省公安厅的两位同学将其工作中遇到的机动车号牌是否应当公开拍卖的问题提交课堂,老师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模拟听证会,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考试环节也可以通过学生更多的参与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如通过指定特定事件或主题让学生收集准备资料,课堂现场出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近年来已成为MPA行政法教学中常用的考试方式之一。第二。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并不回答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不应当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更清晰地梳理和提供发生问题的情境,更加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对教师的理论分析及知识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学生的参与应当是开放的。MPA学生有各自的学科专业背景,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客观上具有多元的观察问题的视角,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可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包括教师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在一定的场合内进行,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人员既可以是学员、任课教师,又可以是对问题感兴趣的其他人,包括在该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或实际工作者。

(四)要关注国外行政法教学资源,做到“外为中用”。要善于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我国行政法的认识。国外的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早,在我国多数人还不知行政法学为何物时,国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如法国,被称为行政法的母国,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有关行政法的应用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行政立法和法学研究方面大量借鉴了外国的行政法理论和实践,并从中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虽然行政法学是以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和实践为主,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讲太多国外的高深理论,但在讲课当中适当插入一些外国的知识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也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比如讲行政诉讼制度时,让学生知道法国是在行政系统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与我国在普通法院内设立专门的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讲行政复议制度时,也让学生知道复议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称谓,我国台湾就不叫行政复议而称诉愿。在讲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时。也应让学生知道这两个概念在国外会有根本不同的内涵。我国的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前有告知的义务,相对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而日本国的行政法也有类似的苦情处理制度。总之,穿插地讲一些外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和知识,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在中国现代化的征途中,宪政与法治将是必不可缺的治国方略。而政府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又是现代化中国最基本的表征,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又依赖于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因此,肩负此种使命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就任重道远。虽然任务艰巨,但并不代表无法逾越,只要我们在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尊重行政法学的性质和其规律,作为行政法学教师,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共和国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代行政法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学硕士 培养类型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由1992年正式开始护理研究生招生,第二军医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国内两所第一批护理硕士招生学校到2014年全国已有79所大学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本研究通过分析2014年最新国内护理院校招生专业目录,对全国79所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大学进行培养类型、研究方向、考试科目、考试资格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我国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计得出我国具有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共计79所,分布于19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其中211院校24所(985院校13所),军事类院校4所,普通院校51所,

1.2方法。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所有的护理硕士招生院校,直接登录各院校的官方网站,点击查看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不依借其他任何中介网站,进行培养类型、研究方向、考试科目、考试资格四个方面的数据收集,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资料汇总后,进行仔细研读与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培养类型。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颁布新的学科目录设置,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些更高平台为护理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全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迅速扩大,本次统计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专业学位都招的院校29所,只招科学学位的院校49所,只招专业学位的院校1所(表1),显示全国整体来看护理硕士科学学位比重还是占优势。

2.2研究方向。在全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调查中,以人*次为计量单位,如某位护理老师研究方向为儿童护理、护理管理,分别记录为儿童护理1次,护理管理1次;同时为统计简便,一个方向中出现两个名称的只统计一个方向,如外科临床护理统计为外科护理,肿瘤与慢性病护理统计为肿瘤护理,妇女儿童护理统计为妇产科护理。除个别院校如天津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不分研究方向外,本次统计全国共有41种不同的护理研究方向,共519人*次,详细见表2。

2.3考试科目。考试科目的选择直接影响考生成绩、报考兴趣,也间接反映了学科的发展。本次调查中,79所院校里有66所学校统一考政治、英语、护理综合,10所学校考政治、英语、西医综合或中医综合,3所学校有所不同,不考政治,考护理综合、病理学或者护理学基础,构成比见表3。

2.4考试资格。在各院校招生简章考试资格要求中,考生同等学历(护理专科学历)是否可考研的调查里,34所院校不允许,占43.04%;45所院校可以报考,占56.96%。

3.分析

3.1护理研究方向整体呈现多样化趋势。本次调查发现,与李焕等[1]调查比较,全国2014年护理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更加细化专业化,不仅研究方向增多,还出现多学科的交叉,体现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态势。如以前认为护理研究多以临床、管理和社区人文为主,基本没有基础研究,限制了护理专业的学科发展,对护理专科的发展及提升护理学科地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新增有4人*次的护理相关基础研究;不仅有临床护理和内科护理,更细化为心血管病临床护理、呼吸系统的护理、神经科护理、妇产科护理、母婴护理等;外科护理更细化为创伤与创口护理、麻醉护理、围手术期护理;肿瘤护理细化为头颈肿瘤护理、口腔肿瘤护理、妇科肿瘤护理等;不仅有与疾病相关的护理研究方向,而且出现了健康相关的研究方向如健康教育、女性健康、老年保健等,体现健康和护理的相关意义;此外还出现多方向的交叉,如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康复、社区老年护理、老年护理与健康教育、老年保健等。中医护理的研究方向也有增加,除以往的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外,还增加了中医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护研究、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体现了中医特色。

3.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迅速发展,但研究方向需进一步细化。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4年时间已有30所院校有专业学位硕士点,发展迅速,但在研究方向上还是比较简单,需进一步细化。许多院校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就是临床护理,专科专病护理或是临床护理技能训练与研究,甚至没有名字,研究方向以某某临床学院护理部命名,没有特色,没有专业。建议修正,结合临床,也可以护理院校老师和临床医院护理人员一起做指导老师,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共同建设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3.3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我国2009开始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护理综合考试大纲,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这样凸显了护理学专业特色,使考生在本科阶段为护理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本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院校(占83.54%)考试科目使用护理综合,是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些院校考西医综合或中医综合,西医综合不仅在考题层面上增加了难度,而且没有体现护理特色。即便是考护理综合的院校也是根据国家考试大纲自主命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各个院校考试题目难度不均衡性的问题,建议护理学也像西医综合一样改为全国统一考试,毕竟绝大多数院校所考科目已经完全一致,也为全国统一考试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3.4护理研究生报考资格应降低门槛。护理作为一种专业,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十分重要,微观上它是体现自尊、自我价值感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宏观上可以阻止护理岗位的变动和护理人员的流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教育有更高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是职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但是,我国护理事业起步晚,护理人员大部分为本科以下学历,2011年05月10日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10年注册的护士中,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接近50%的院校不允许同等学历报考护理硕士研究生,甚至有的院校只允许全日制本科护理毕业生报考,大大限制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的热情,也阻碍了我国护理学硕士的发展。建议报考资格应减低门槛,允许同等学历报考,部分高要求的院校可适当延长毕业后工作年限,如获得专科学历并在临床上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上可以报考。

4.展望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与以前相比,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上仍有一些不足。如能在专业设置上更细化更专业化,结合临床,结合实际,加大护理专科方面的研究力度,适当降低报考资格,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护理人才,与世界先进护理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李焕,张曼.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5):61-63.

[2]张红石,刘兴山.2007—201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20-122.

[3]刘少鹏,张艳芬.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6):77-78.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4篇

2、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浙江省护理学会:在交流中促进行业发展 在抗疫中弘扬护理精神

4、护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5、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考核方法改革初探

6、混合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中职护理学校学生管理诚信问题探析

8、江苏省护理学本科实习生人文执业能力培养与人文关怀带教的相关性研究

9、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

10、护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11、浅析我国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12、新时期提高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13、微课在高职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4、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角色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5、浅析健康中国下护理学科的发展

16、论在护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17、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初探

18、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19、阶段性目标带教法在护理学基础带教护理中的应用

20、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

21、基于PBL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2、中职护理学生忽视小科目学习的影响分析及应对

23、护理学本科生择业观实证分析

24、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调查(1)

25、高校“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26、护理学是科学艺术创造和爱心的结晶

27、浅谈我国护理学教育人才的培养

28、参与中医社团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优势分析

29、案例导入式情境教学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30、探讨《内科护理学》的“教”与“学”

31、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32、浅谈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贯穿中医护理知识初探

34、山西省护理学会成立内科护理专委会介入、呼吸学组

35、浅谈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如何提高学困生护考成绩策略

36、护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与可视化分析

37、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PBL教学法对学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38、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引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体会

39、远程开放模式下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40、如何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1、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2、PBL与LBL双轨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3、网络成人护理学教育的发展与优化

44、相关护理学生于实习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院校合作解决的方式探学

45、在护理学课程思政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46、中职护理学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47、培养五官科护理学综合护理技能的措施和模式构建

48、探讨微课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方式

49、大数据背景下护理学科的发展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5篇

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一百万。农业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随着培养制度和教育机制日益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作用。

由于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所占专业学位人数比例在90%以上,在该文中主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从2002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3年12月止,在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112人,已授予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580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自2002年批准招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攀升到近三年保持稳定,2009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名列全国第一,近3年来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因受到每年招生人数不能超过350人的限制,录取分数均远超过国家指导线。2010年,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新增“设施农业”新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做出开创性贡献,学校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二、基本现状

1.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2011年开始,农业推广硕士不再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所以2011年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率从2002年的68.25%降到2012年的32.11%,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报名人数从63人到2012年的1090人,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2.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按照“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切合本省及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规范可行的培养制度,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二个阶段: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和校院分级管理。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刚刚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纳入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工作主要由招生科负责,培养工作主要由培养科负责,学位工作主要由学位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经费管理及其他协调工作由处办公室负责。从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针对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复合性及应用性等特点,云南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十分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治学态度,通过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等任课教师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认真选派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实际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同时,也邀请云南省农业厅、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开设讲座。

4.课程教学工作

(1)培养方案

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指导下,按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由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各有关学院制定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的培养方案,并在2003年初开始试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0学分,由4个部分组成,见表2。

随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不断加强,研究生处对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管理得到保证,而学生出勤率、教学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则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矛盾比较突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云南农业大学课堂授课时间按1年2次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研究生严格实行每学期注册、上课考勤的制度,对于无故旷课或请假课程总学时1/3者,禁止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必须跟班重修。

专业课的讲授,除安排校内理论水平较高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外,适当安排1~2位校外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行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另外,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有关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写作、论文写作、项目申请书填写等实用性专题,使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

5.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等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志。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结合本校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论文选题

新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明确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应符合专业学位学科领域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强调论文结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其次是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有相应的支撑项目课题和研究条件。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后,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为规范管理,云南农业大学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规范格式和基本要求。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PPT形式)及导师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研究生进行项目开题和立项相关能力的训练和检查;二是通过论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调整或重新开题,为论文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四学期末,由研究生处组织导师小组进行。要求每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并以PPT投影形式进行答辩,报告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解决措施。这份报告提交导师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一环节的落实,一方面,可以对论文情况进行摸底,把握论文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论文和导师不联系的脱节现象,起到检查督促作用。

(4)论文初审

在第六学期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位论文第一稿。组织专家进行论文初审,对论文的格式和图文表达、内容和意义,工作量和难度、创新点、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凡已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形成论文评阅送审稿后进入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阶段。对达不到专业学位要求的论文,则不再受理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评阅。

(5)论文评阅

初審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人由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至少1位。学校参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标准”,从选题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和图文表达水平来进行评阅。

(6)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生产第一线专家至少1名,配答辩秘书1人。主要包括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论文宣读、答辩,论文评分和评议,投票表决和学位授予建议等部分。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在表决时回避。答辩委员会决议当场审定,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宣布结果。

(7)论文完善和定稿

通过论文答辩后,要求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完善,按标准格式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子版和纸质版交研究生处、校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否则,校学位委员会不予学位授予审议。

三、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经过11年的专业学位办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以学术型的为主、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

导师绝大多数是学术型的,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应用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经验积累不足,思维定向于学术型,加上学术型背景的学员偏多,自然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学位论文研究型的占多数。

2.办学时间较短、教材建设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

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付出辛勤劳动,但内容和特色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案例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用书的建设和课程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

3.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导师都精心做到了对专业学位论文论文和研究生培养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但一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学习指导还不到位,对于论文审核和过程监控处于一种半空白状态,从而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4.招生领域拓展后领域生源分布不平衡

原来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种植和养殖两个领域报考生源平分秋色。经过调整和增列到13个领域后,报考生源比较集中在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两个领域。

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

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后,各办学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对政策的一致性、档案的规范性、材料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等。研究生处必须通过调研,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供学校领导决策时参考,完善分级管理模式,调动学院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办学规模

相对东部和中部,云省的教育水平较低,专业培训等教育投入明显偏少,教育状况不能满足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模,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把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技能技术水平的形式来予以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04):154-156.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王凤忠,欧百钢,晁伟.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6):49-53.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件下一篇:素质拓展